优秀作文范式五(评论读感类).doc_第1页
优秀作文范式五(评论读感类).doc_第2页
优秀作文范式五(评论读感类).doc_第3页
优秀作文范式五(评论读感类).doc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优秀作文范式五(评论读感类)读后感,顾名思义,即在读他人文章的基础上产生感想,是一种综合性的阅读和写作的练习,它不仅可以检验我们的写作能力,还可以考察我们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欣赏能力。读后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种写作文体。读后感隶属于议论文,但它又不等同于一般的议论文,它要求作者直接发表自己对读文的认识、体会和感想。注意:“发表自己对读文的认识、体会和感想”这就是它区别于一般议论文的根本所在。仔细体会这句话的内涵后,我们不难看出读后感的特点:是由“读”和“感”两部分组成,读,是基础;感,是结果。读是手段;感是目的。一般议论文分为论点、论据、论证三大要素,读后感也要具备这三个要素,不过读后感的论点,从“感”上来,我们称之为“感点”,而这个“感点”又必须从“读”中来,所以在论述过程中,还必须照顾到“读文”的内容,即紧扣住原文。“紧扣原文发表感想”,这是写读后感的基本要求。一般议论文要求材料与观点统一,也就是说要有理有据。读后感除了这个要求外,还要正确处理好原文与“读”的关系。可以说原文和“感”是“读后感”的组成部分,缺一不可。以下我们从“如何选定感点”、“如何写好读的内容”、“如何扣住感点组材”这三个方面,来谈谈读后感的一般写法。【如何选定感点】感点的选定起着决定的作用:感点好,写起来得心应手。角度新,可以引人入胜,使人耳目一新,甚至茅塞顿开。感点不好,则无从下手,即使写下去,也会感到无话可说。角度陈旧,则老生常谈,读起来平淡无奇,说服力不强,难以引起读者共鸣。我们如何选定读后感的“感点”呢?我们知道,“读”是它的基础,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地”,何以有“高楼”?没有“读”做基础,“感”从何来?如果把“读”当作基础,那么“感”就是目的了,而“感点”呢,就是沟通“读”和“感”的桥梁。“感点”是从“读”中而来,从这点上看,它是读文的延续,“感点”是议论的中心,它又是“感”的前提。因此,要择好“感点”要注意以下四点:【认真阅读原文】要读懂原文,透彻地理解原文,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不了解原文的基本观点,没有把握住原文的中心,要择定好感点是不可能的。因此,要认真阅读所提供的材料(原文),不能光想如何写“感”,而应先把原文的观点揣摩透。案例之一:如果原文是议论文劝学中心论点是: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分论点:学不可已矣 金就砺则砺 要善假于物要注意积累要持之以恒要做事专一案例之二:如果原文是寓言叶公好龙这则寓言一般用于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一事物,但并非真正地喜欢它。根据“围绕寓意立感”的原则,我们可以联系生活中与“叶公好龙”这个寓言故事有关的内容。诸如想成功,但又不想花大气力的事例;想学好,但又不想下苦功夫的事例等。案例之三:假如原文很短,则要求从三言两语中挖掘其深刻含义。古今谭概载:蜀人杜涓倡酒令中有这么一句话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如果用这个材料写读后感,则要从中挖掘出“只管个人,不管他人的那种个人主义,本位主义的做法”,然后立感。【如何写好评论读感类文章的思路】第一步:要写好“读”的内容我们知道,读后感中的“读”是基础,是脉络,是手段,“感”才是结果,是目的。由此可见,“读”的地位不可轻视。事实上,“读”的内容写得好坏,直接影响“立论”(感点的提出),影响着“感”的阐发,也就是说影响着整个文章的议论。要写好“读”的内容,就要结合具体的文章特点及表述中心来组织“读”的语言,整理“读”的要点。如,有人在以“东施效颦”这个故事为“读文”的读后感中,开头这么写道:东施是个丑女子,她丑陋不堪;西施是个美女子,她美妙无比。有一天,西施的心里痛,捧着心,皱着眉在街上走,东施看见,认为这样相当美,于是也模仿起来,弄得她村里的富人关门闭户不敢出门,穷人将妇挈雏远远地逃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不要胡乱模仿。这个开头方法有两点可以肯定:一是读文组织得好,二是合适。但美中不足的是“读”和“感”衔接不自然,表面上看来,“感”是从“读”中而来,但实际上,由于作者把“读”和“感”截然分开了,所以两者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在“读”和“感”之间加上以下几句话,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同样是捧心皱眉,为什么一个令人见之以为美,一个使人躲之犹不及?原因很简单,西施的美并不在于捧心皱眉,而在其本来就美的容貌。东施没有看到这个本质,以为西施之所以美,就是因为其捧心皱眉,于是乎舍本逐末,胡乱地效仿,结果弄得个贻笑大方的结局。以东施效颦这个故事来写读后感,因感点比较单一,读文并不难写。但如果是一篇可从众多方位立感的读文,要写好读后感就不那么容易了。有人以劝学为读文,以谈专一为题写读后感,是这样开头的:荀子在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很明显,作者在写“读后感”的时候,没有扣住自己既定的感点,没有围绕“感点”所限定的中心去组织“读”的语言,因而犯了中心不突出的毛病。这样写“读”,即使引出了感点,也会显得生硬、不自然。写“读”的原则应该是这样的:如果“感点”是由原文的某人某事产生的,那么,就只要简单地讲述某人某事,其他的一概从略。如果“感点”是从原文的中心产生的,那么就直接陈述这个中心而不必提及其余。如果“感点”是从原文某一论点而产生,那么就直截了当地引用这个论点,概括出与这个论点有关的内容,而无用其他。第二步:如何扣住“感点”组材在读后感中,感点就是观点。紧扣“感点”组材,实际上就是围绕论点安排材料。择“感”和“组”材决不能截然分开。如同学们在选择“感点”的时候,不考虑手中占有的材料,而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定一个“感点”就动笔,那么就很有可能在写作途中卡壳。因此,选择“感点”的时候必须考虑手中所占有的材料能否说明感点。注意:这些材料至少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论;二是事例;三是与自己关系很大的生活现实。那么,读后感的基本模式是:述议联结。述,就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材料的感发点,作为全文的引子,并提出中心论点。方法是:既可以抓住感发内容,用简明语言概括材料;也可以开门见山地将中心论点提出。当然也可以用抒情的笔调,形象地表述对阅读材料的心得和态度,并将材料的主要内容融入其中。议,就是在简述出所感材料的中心或感点之后,围绕它对材料进行简要的剖析,揭示实质,指明论点(感点)与材料的关系,完成从“读”到“感”的过渡。议,在读后感中是一个从“材料”到“感”的桥梁。因为文章的观点一般与材料之间有一个较大的思想跨度,而它恰好填补了这一空当,它既对文章论点进行初步论证,又要完成从读到感的过渡作为借题发挥的中介,自然引发了全文的感发中心。联,就是要联系自己或社会,展开充分而深刻的阐述,这是读后感的重要所在,一篇读后感深刻与否,成功与否,关键在此。联的方法:可从所给的材料联系与之相对、相反的内容,或从事物的一面转到相对或相反的另一面;也可以联系与材料形式、外表相似的内容;还可以从“过去”、“现在”(时间)纵向展开,也可以从不同的人、物、地(空间)横向展开。如果能够抓住材料中所明示的原因或结果,然后放到社会大背景中去考察它的原因和结果,就可以分解出内因和外因、个人和社会,他人和集体的关系。“联”,不是现实内容对材料的叠加,而是对材料的扩展和升华。它通过对现实的分析完成对材料认识的深化,将事上升到理的高度。结,就是要对全文进行升华,对全文进行总结,收束全文。其方法:可运用形象的描写,引导读者进行深刻的思索、回味。也可采用表达愿望、要求,提出号召;还可以采用抒发情感、表明态度的方法总结全文。总之,要写好读后感,必须牢记读后感的三个特点:一是“感点”来自原文,不可以自由发挥或随意附加;二是要联系实际,写出新意,只有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及作者的思想、生活实际,才能“感”的深,才能“感”的新;三是以“议”为主,突出“感”字,即使有叙,也要概括,简明扼要,不可以以叙代议。针对我们的写作实际,致命弱点有二:一是抓不准“感点”,二是“读”与“感”脱节。例文解读之一:所见亦深 所悟亦新艾雯的散文,哲理隽永,情思幽远,典雅精致,在台湾颇受读者欢迎。月台是一篇颇能代表其散文风格的作品。月台,人们司空见惯,对它几乎熟视无睹,压根儿会引起人们多少注意和多少思索。朱光潜先生说:“深入所见于物者亦深,浅入所见于物着亦浅。比如一朵含露的花,在这个人看来只是一朵平常的花,在那个人看来或以为它是含泪凝愁,在另一个人看或以为它象征人生和宇宙的妙谛。一朵花如此,一切事物也是如此。”艾女士深入观察体验,“所见于物者亦深”,她那月台这个意象,予以综合、联想,开掘其意蕴,筑成佳构。月台,经过提炼,作者选取了“脚印”和“脚步”这两个意象。文章予以铺陈,毕现其人世间的众生相。在意象的综合中,作者用的是诗人的奇思妙想,悟人之所未悟,言人之所未言,以平中见奇,于陈中出新,故能从似曾相识之中给人以一种全然不相识的感觉。这便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艺术创造了。在进行艺术创造中,作者注入了感情的血液,让它在篇中回还。无庸置疑,缺乏思想的作品,犹如沿街乞讨的瘪三,而漠视情感的作品则犹如卖身的妓女,惟有情动于衷的作品,才能产生出真正的艺术震撼力。全文在综合描述意象时,感情流露得非常自然:如写“脚印”时,出乎意外地萌发出这样的妙语,“聚拢又消失,堆积又泻落,没有一粒种子能在土里长根,如同没有一双脚步会在这里驻留;缘由这只是流动的浮土,这只是过往的月台”;写“脚步”时无意于粉饰,却把真情袒露得如同明镜,“寂寞、惆怅,和一分深沉的苍凉,常是我密切的伙伴。离去不是离去,心仍萦留于亲情,归来不是归来,浮土又焉能扎根?”联想、延伸,使文章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作者的思绪由月台延伸到人生,把月台喻为生命旅途中的“驿站”,把时间喻为“列车”,这样的联想、延伸,浑然天成,如江河之归海。雕刻家在一块顽石中雕出一座爱神,画家在一片荒林中描出一幅风景画,散文家在寻常事物中开掘新的主题。月台,经过艾女士精心营构,所显露出的思想意义已为形之上,超意象外了:“别长期滞留,滞留不是宁静,将使灵魂腐蚀;别长期停顿,停顿不是安定,将使生命萎靡”。“我随时准备,踏上人生的月台,只等待时间的列车来到,出发再出发。”附原文:月 台 (艾雯)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是欢聚也是离散,是出发也是归宿。从来没有一个地方,能汇集如许人的流动量,从来没有一个地方,能拥有如许的悲欢离合。从清晨到白昼,从黄昏到晚上,从黑夜到黎明,数不清的脚印,带着来自各地的泥土。重重叠叠,密密麻麻踩上去;有红色的土来自山间,有褐色的土来自田野,有黑色的土来自城市,有白色的土来自海滨。聚拢又散失,堆积又泻落,没有一粒种子能在土里长根,如同没有一双脚步会在这里驻留;缘因这只是流动的浮土,这仅是过往的月台。月台展延在任何一个城与城交接的地点,守望在任何一个城镇的边缘,它只是默默地伫候,骚乱不停的是人们,为生活、为名利、为野心、为梦想来来去去,忙忙碌碌,这是个制造离散的时代,列车频频靠站又开走,卸下一批乘客在月台;又从月台上载走了另一批。来的脚步掩盖了去的脚印,去的脚步掩盖了来的脚印。轻快的脚步播散着欢聚的愉悦,沉重的脚步灾负着如许离愁,从容的脚步踱向预定的目标,匆忙的脚步显示心情的迫切,迟缓的脚步缠绕于厌倦,悠闲的脚步只为一次探访,也有犹豫不稳的脚步,属于那迷失了自己的旅客。多少次,我也曾被卸在月台,多少次,我也曾从月台离去。我不知道自己的脚步又显出什么?近年来,别离总多于团聚,失望总多于获得。寂寞、惆怅,和一分深沉的苍凉,常是我密切的伙伴。离去不是离去,心仍萦留欲亲情,归来不是归来,浮土又焉能扎根?人生路途中有无数的月台;生命旅途中有无数的驿站。所有台和站,只是供途中小憩,只是供转车再出发。别长期滞留,沉滞不是宁静,将使灵魂腐朽;别长期停顿,停顿不是安定,将使生命萎靡。是起点,但愿不是终点;是开始,但愿不是结束;是出发,归宿尚待寻求;是离散,欢聚当可期待。例文解读之二:一支婉曲深沉的理想之歌 我的空中楼阁主题及其表现手法李乐薇先生的抒情散文阁真让人百读不厌,常读常新。且不说它那如“楼阁”一般错落有致的布局、如诗一般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如歌一般徐疾适度的节奏,单说那份抒情的婉曲、表意的深沉,就够我们咀嚼的了。先看文章的标题。既然通篇所写景物就是自己家居的小屋,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命题为我的小屋呢?诚然,小屋高高地“立于”山脊,夜晚常“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就像耸入云天的楼阁,命题取其形似。可是“空中楼阁”作为一个成语,毕竟含些贬义,借这么一个颇不景气的词来作为令自己陶醉其间的美庐的代名词,这就耐人寻味了。莫非另有深意?这是每个读者起首就要思索的问题。可见,这个文题,犹如一出戏的精彩序幕,幕布刚一拉开,就给大家一个惊喜,一个悬念,从而把观众的心全都“拉”到台上去了。这就是婉曲妙处。再看文章的主题。文章“通过对小屋及其周围环境的描写,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学生如是说。对的,只是太肤浅!“通过对空中楼阁的设想,来抒发作者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有师如是说。不错,但还不够深刻!愚以为,文章的深刻之处,在于能深刻地启发读者去探究这种“向往”产生的根源,而一旦把那根源想清楚后,便会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这样以来,作者的“向往”也便成为读者的向往;不过,作者又几乎无处不在隐隐地晓示读者:那个小屋所带给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环境,简直是现实生活中“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尽管作者妙笔生花,煞有介事地描写那小屋及其周围的环境,我们还是不难明白,“小屋”纯系子虚乌有!因为,从小屋本身看,它孑立于一个“山脊”上,山上似乎再找不出第二个人,且惟有一条悬崖陡峭上的“山路”伸向山外,此路又“不便于通车”,只能供作者徒步行走,这分明不也是个“口极狭”、“才通人”,“与外人间隔的”、可望不可即的“桃花源”?从小屋主人日常生活看,他每天都“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再从小屋主人的心理感受看,他“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出外时身轻如飞”,“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敢问为着事业或生计而终年劳碌奔波的人们,是否享受过那许多“人间清福”?是否每日工毕归家时都无一例外地带着“雀跃的心情”?回答是否定的!作者大概也不能例外。他这么写,也许意欲为现今那些常常感叹“活得真累”的人们描绘一幅乌托邦式的图景,来个画饼充饥罢了。关于这种理想的非现实性,文中也有暗示,如“身在小屋享受着一天一个美梦。”既然是“梦”则不管多“美”,皆属子虚乌有。又何劳“一天一个”去痴想呢?这无非从侧面透露出作者理想是萦怀已久,且渴求日切的罢了。值得琢磨的是,作者为什么不用感伤、沮丧的语言去慨叹生活实有的样子,而要用甜美、欢愉的文字写它应有的样子,又写得那样真实自然,以致使读者产生一种幽微难明的审美困惑呢?我想,作者旨在借助那轻松亮丽的文字,曲折地去反映生活“赐”予他的沉重与灰暗,从而不露声色,不着痕迹地表达了他的生活理想。只有饱经风霜的人,才能深沉地洞悉生活的真谛。只有高明老到的艺术家,才能如此含着泪欢笑着描画生活的图景!其实,一间仅有着“蓝的”墙,“白的”窗,没有任何现代化“装备”,连画也没挂一幅的孤零零的小屋,简直近乎原始与蛮荒,何以一到作者笔下,就那么让人心驰神往呢?,就因为他将小屋放在一个几乎超脱尘世的大自然背景中。为什么要放在那里?,因为那里没有水泥森林,没有色情污染,总之,没有生活的忧患与艰辛。而现实生活中呢?这一切几乎无时无处不有!它们招人厌弃,却谁也摆脱不了!这,也许正是作者产生“向往”的根源。他没明说出来,读者却“心有灵犀一点通”,因为无论中国古典的“桃花源”,还是西洋的“乌托邦”,抑或是李乐薇的“空中楼阁”,都无一不是基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足而构想出来的,何须作者一一挖掘出来呢?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不能不引发读者一丝淡淡的感伤,一抹缠绵的无奈,却也更能激发人们为实现美好理想去努力创造的斗志。有位哲人说过:“只有还没有得到的,才是最值得追求的。”李乐薇先生深谙此理,因而精心雕刻出一个高悬在“烟雾之中、星光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激励人们去设计“幸福的阶梯”,最终攀援到“楼阁”上去,去领略那“向往”如愿以偿时“一览众山小”的快乐与幸福。惟其如此,人类社会才渴望真进步,人们的生存也才有真价值。这,也许才是文章主题的落脚点。 附原文:我的空中楼阁 (李乐薇)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十分请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 世界上有很多已经很美的东西,还需要一点点缀,山也是。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静,增加了风景的内容。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山上有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态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有了这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树总是轻轻摇动着。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的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阴把小屋笼罩起来。这棵树使小屋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换个角度,近看改为远观,小屋却又变换位置,出现在另一些树的上面。这个角度是远远地站在山下看。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的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似的屋瓦。一片兰,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我的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凌空而起,姿态翩然。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小屋之小,是受了土地的限制。论“领土”,只有有限的一点。在有限的土地上,房屋比土地小,花园比房屋小,花园中的路又比花园小,这条小路是我袖珍型的花园大道。和领土相对的是“领空”,论“领空”却又是无限的,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说的游目骋怀。这个无限大的“领空”,是我开放性的院子。有形的围墙围住一些花,有紫藤、月季、喇叭花、圣诞红之类。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无种形的围墙,也围住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光线以明亮为好,小屋的光线是明亮的,因为屋虽小,窗很多。例外的只有破晓和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当花蕊慢慢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小屋的光线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山上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出入的交通要道,是一条类似苏花公路的山路,一边傍山,一边面临稻浪起伏的绿海和那高高的山坡。山路和山坡不便于行车,然而便于我省走。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坡被我唤做空中走廊!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做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飘渺。小屋迷于雾失龙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的装饰。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牛刀小试】【材料一】请为为父作歌写篇评论文章 ,字数不限。隔着浓浓的绿草,我望你;隔着厚厚的尘土,我呼唤你;薄纱的秋月里,我思念你;阳光雨露,都让我记起你。每一片树叶的凋落,仿佛都不你离去的脚步,深深地砸在我的心窝。当一株树脱光了叶子,枯瘦地立在旷野,犹似你的形骸在空寂的旷野,经历风,经历雨,经历严寒酷暑。我知道你孤独了很久,你的每一根白发如同垂落的枯枝般纷纷断裂,落入尘埃。你的身躯老树一样垂倒时,寂静的旷野鸦雀无声,小虫都冬眠去了。冬麦青青,白雪莹莹。大雪下了整整半个月,天地为你素裹,在这个季节,在这个平凡的小村,走了一个平凡的老人。悲痛的只有我一个。我想起十九世纪俄罗斯著名的画家彼罗夫的油画送葬,一匹老马拉着死者和他的亲人,旁边跟着一条小狗。而我没有一个亲人,连一条小狗也没有。只有雪无声无息,覆盖村庄和土地,掩埋你的离去。你在旷野温暖的土地里入眠了,我在凄清的空洞的老屋里无眠。屋外的老枣树上落满了雪,一团一团掉在人家的低矮的猪圈上,在夜里像一个一个白亮的眼睛。我听见猪在圈里哼,我感到猪哼的亲切。雪夜的寒冷侵吞着我,薄的棉被抵御不了夺门而入的风和雪。我冷得发抖,怕得要命,独自抱成一团。雪在天和地间织网,斜的丝,横的线,竖的结,四方的花纹,棱形的格。这丝这线,这白莹莹亮晶晶的丝线,织成了一张巨大的丝棉被,把世界的角角落落都盖了,青的瓦楞,灰的草棚;黑的煤炭,湿的柴草;高的砖墙,低的篱笆只有这天宇间降落的丝棉被,能这样均匀地,不分贫富贵贱地撒落在村巷、田野,每一家,每一户。除此之外,还有什么能和这样的慈悲相比呢?你是一个温良的人,一个秉性刚直的人,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向权势富贵低头,凄凉、孤独、贫困伴你一生。而你却是智慧的。你能龙飞凤舞般剪出旗袍的花样,你能排列出织锦机上花纹图案。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懂医学,会算卜,精通易经,年过七十时欲学英语。一手精湛的书法,写下了乡村门楣上行行对联;至今我记忆犹新的是那幅“衣破丰风多,家贫双月少”,道出了多少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我看着你睁着眼睛离开人世,我把你的眼睛合上,你张着你的口,似对苦难的一生还有遗愿,还有牵挂,你不眷恋尘世,尘世你早已看穿,你舍弃不下的是你养育了十八年的小女,无衣无靠,谁是她遮风避雨的港湾?洁白的雪送你上路,封门的雪,伴我朝夕。一天天,雪落无声,纷纷扬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