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柳与唐代送别诗.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柳与唐代送别诗.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柳与唐代送别诗.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柳与唐代送别诗.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柳与唐代送别诗.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柳树,作为一种极为普通的树木,遍布我国大江南北。正是这种普通的柳树,吸引 了众多诗人的目光,把它作为送别的礼物送给友人,寄托了对友人的祝福。把它作为送 别的礼物送给友人,这种习俗在外国人乃至今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存中国古代却合情 合理。这是为什么? 我认为探讨这一问题还得着眼于中国的古代文化。我通过搜集古代 文献资料进行细致的研究,并结合吸收今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以下结论: l 。柳送别于古代的丧葬礼俗有关。从古代文献记载和近些年来对汉代画像石的考古 发掘来看,运送棺椁的车就是以柳作为装饰的,因为在古人心中,柳枝可以驱鬼辟邪, 起到保护作用,它可以保护死去的亲人平安地升入天堂。 2 柳作为人们心中的保护神,不但可以保佑死去的亲人顺利地升入天堂,也可以保 佑活着的人免遭百鬼的侵害。因此每年的清明节人们又插柳、戴柳的习俗,祈求年幸 福平安。这样看来人们正是看中了柳树可以作为保护神这一点,送与友人以保护友人一 路平安的。 3 ,柳树又具有容易成活的自然属性。每到春天,从柳树上折下一根柳枝插到水土 适宜的地方,它就会生根发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以柳枝相送其目的不言而喻,那 就是希望远行的友人( 尤其是被贬官遭受挫折的人) ,像柳树那样能随遇而安,顽强地 生活下去。 4 柳树随处可见,又具有易成活的特住,被广泛种植于房前屋后,成为家乡的象征。 以此相赠既表示远行人对家乡的留恋,又是送行人对远行者的嘱托一勿忘家乡。 5 唐代经济繁荣,使得商旅往来不断;对外战事频繁使得戍卒与亲人离别成为必 然;文化的高度发达使得一些读书人四处求学宦游,渴望早日踏上仕途。儿此神种, 使得唐代的送别诗格外丰富精彩。另外,唐代虽然比较开放,但它严厉的关禁制度还 是给人们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加之路途凶险,所以离别家乡远行依然是件让亲人牵 肠挂肚的大事。 关键词:柳;祝福;保佑;新生 a b s t r a c t t h ew i l l o wi sav e r yc o m m o nt r e et h r o u g h o u tc h i n a , w h i l et h e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p o e t s w r o t ei ta st h ei m a g eo fd e p a r t u r ei n t op o e t r y ,f r o ml e a v e st ob r a n c h e se v e nt oc a t k i n s , e v e r y t h i n ga b o u tw i l l o w si n c l u d e d ,e s p e c i a l l yi nt h ep r o s p e r o u st a n gd y n a s t y i nv i e wo f t h i s c u s t o mf a r e w e l l ih a v ec o m et ot h ef o l l o w i n gc o n c l u s i o n s : 1 w i l l o wf a r e w e l li sc o n n e c t e dw i t ht h ea n c i e mf u n e r a r yr i t e s i nw h i c ht h ec a r t su s e di n t h ea n c i e n tf u n e r a ld e c o r a t e dw i t hm a t e r i a l so fw i l l o w s t h ea n c i e n t sc o n s i d e r e d ”w i l l o w s ” c o u l de s c o r tt h ed e a dt og ot oh e a v e n 2 t h ew i l l o wh a dt h es a m ef u n c t i o no fp r o t e c t i n gt h ed e p a r t i n gr e l a t i v e s a sg o do f p e o p l e sd a i l yl i v e s ,p e o p l ew o r eb r a n c h e so fw i l l o w sa g a i n s tt h eg h o s t sw h e nv i s i t i n gt h e d e a dr e l a t i v e sa tqi n g m i n gf e s t i v a l 3 t h ew i l l o wh a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s u r v i v i n ge a s i l y f a r e w e l lr e l a t i v e s 谢mt 1 1 e b r a n c h e so ft h ew i l l o ww a sas y m b o lo fh o p i n gt h e i rl o v e do n e sc o u l dl i v eh a p p i l yn om a t t e r w h e r et h e yw e r e 4 w i d e l yp l a n t e di n t h ef r o n to rt h eb a c ko ft h eh o u s e s ,t h ew i l l o ws y m b o l i z e d h o m e t o w n t h e r e f o r et h e ys e r v e da st h em e m o r yo f h o m e t o w n s 5 w i t ht a n gd y n a s t y sp r o s p e r i t y f r e q u e n te x c h a n g e so f b u s i n e s s m e na n de a g e r n e s st o e m b a r ko na c a d e m i cc a r e e r s ,d e p a r t u r ew a si n e v i t a b l e h o w e v e r ,t h es y s t e mo ft h et a n g d y n a s t yw a ss t i l l t o oh a r do nr e s t r i c t i n gt r a v e l i n g ;f u r t h e r m o r et h el i m i t so ft r a n s p o r t f a c i l i t a t i o na n dd a n g e r o u sr o a d sa l s ot o u c h e dt h eh e a r t so f t h e i rl o v e do n e s k e yw o r d s :w i l l o w :b l e s s i n g ;p r o t e c t ;n e w b o r n 。y 。1 0 1 2 9 3 5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 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 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 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重逝日期 渺、,、似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i e d i :p 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 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 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醚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1 垃:! ! :w 自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垄互 坐,jl 引 引言 柳树,作为一个极为普通的树种在今天似乎不再被人看重,因为它普通得不能再普 通了。但在中国古代诗人心目中,柳树却被赋予多种功能,成为与友人话别的意象。这 一点可以从众多的古诗中得到印证。在古人心中,柳树已经超出了它本身具有的自然属 性而被人们神化,成为祝福的符号,折柳送别便成了古人的一种习俗。为什么古人送别 选择柳枝作为礼物相送昵? 有人仅仅从“柳”与“留”的谐音关系上分析这种可能性, 这是不准确的,或者说过于表面化。要想解释这一原因还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古代文化, 否则,我们的一切努力只是徒劳。 人类不是简单的生物,不是草木,不是禽兽,而是一种有感情、有思想的高等动物, 是人文主义者所说的万物之灵长,“人为动物,惟物之灵”( 欧阳修秋声赋) 。人们在满 足了物质的需求后,就会希望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同常生活中事物的细微变化也可能 使人产生情感的波动,这种波动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汹涌而出。正如诗大序所述: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之歌之;永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具有这种本能的人类对于外界事物的变化总是很敏感的。 节气的更迭,景物的变化,便会触动人们敏感的神经。钟嵘诗品序说:“气之动物, 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诗歌是人类情 动于中之时的最恰当的宣泄方式,也是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和追求。 中国诗歌自古就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一种创作。悠久的诗歌史,数量众多 的诗歌作品,记录了华夏民族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世界。正如黑格尔所说:“一纵即逝的 情调,内心的欢呼,闪电似的无忧无虑的谑浪笑傲、惆怅、愁怒和哀叹,总之,情感 生活的全部浓浓色调,瞬息万变的动态或是由极不相同的对象所引起的飘忽的感想, 都可以被抒情诗凝定下来,通过表现而变成耐久的艺术作品。”。古人的情感世界是怎 样的? 古人又如何看待别离这一人生的大事? 我们可以通过诗歌这一“耐久的艺术作 品”加以探讨。 送别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活中都会经常发生的事情,离情别恨几乎是 每个人都曾经有过的情感体验,咀描写离别送别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往往通过人们惜别心 情和送别情景的描写,将诗人内心的真情实感坦诚的表现出来。这类诗歌很可能不具备 很高的政治价值,却有相当高的审美价值。因为同伙送别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传统和美 德,窥视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展现人生的美好和人生的可贵。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 诗的国度,中国的诗歌不仅数量巨大,而且流派纷呈,吟咏的内容丰富多样,流露的情 感更是细致入微,无所不包。单就离别这一主题的诗歌来看,颇值得玩味。对于离别, 似乎只有我们中国的诗人体会得更为深刻,只有我们中国的诗歌更能催人泪下。也许是 。美学黑格尔著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 9 7 9 年版1 9 2 页 l 我读书太少知识面比较狭窄或者是出于对中国诗歌的偏爱,才得出这样草率的结论。 别离,历来是我国诗歌创作的一大母题。羁旅别愁向来是千千万万的骚人墨客大书 而特书的。正如人们离不丌赖以生存的土地一样,文学作品离不开孕育它的传统文化这 一肥沃的土壤。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的,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大家 的认同。可否这样说,关于离别这一主题在农业文明发达的地区更为凸显,诗中宣泄的 情感表现得更为伤感。究其原因,这可能与我国长久以来的地理环境有关。地理环境是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就我们国家而言, 不但疆域辽阔,而且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尤其中原地区,温度和水分条件配合很好,为 发展农业提供了适宜的条件,成了历史悠久的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在远古时期,生产力 很不发达,尤其在铁器还未运用之前,拥有适宜耕作的疏松的土地生产出满足人们生存 的农产品,成为人们的必需,而我国恰恰拥有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新石器时代,我 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黄土高原和黄土冲积的平原土壤疏松,虽然肥 力不如其他冲积平原,但在当时耕作条件极为简陋的情况下,却易于清除天然植被和开 垦耕作,于是黄河中下游一带便成为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的地区,奠定了华夏文明 的基础。正因如此,我们可以说,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 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 播,人们如果失去了土地,便失去了生存的依据,离开了故乡,便意味着“辞根散作九 秋蓬”的漂泊生活的开始。因此,农业民族对土地的依赖,就逐步发展成了安土重迁的 观念,悠久的农业文明养成了人们留恋故土的情结。安土重迁的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 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使得告别亲友离别家乡成为人生中仅次于生死的最大的事情。从 历史上看,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条件恶劣,多荒漠地区,不适 宜农耕只能以游牧为主,这些以游牧为主的少数民族,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对家或家 乡的概念的感知并不敏感。然而以华夏文明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农业文明,带 有明显的保守封闭的特征,安土重迁的观念根深蒂固,反映在文学作品上,就使得离别 这一主题更加深刻,甚至带有某种悲剧色彩。 我国的送别诗历史虽然悠久,但在唐代以前实际上并没有形成气候( 也许在流传过 程中有的亡佚了) ,先秦两汉的送别诗现存不多。诗经中的邶风燕燕、秦风渭 阳当是我国别离诗之滥觞。送别诗发展到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也常借送别引用个人的生活。虽然也有感时伤世的内容,但落脚点却多围绕着个体的命 运际遇而展开,即使像鲍照那样有志于建功立业的诗人,送别之际感伤的只是“落日川 渚寒,愁云绕天起。短翮不能翔,徘徊烟雾里”( 赠傅都曹别) ,所抒发的不过是缘景 缘物而起的个人之情。入唐以后,随着唐代人社会生活的日趋丰富,送别离别活动的增 多,送别诗也大量涌现出来。重团聚,怨别离,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有别必怨, 有怨必盈”( 江淹别赋) ,这是我们的共识。及至唐代,随着我国诗歌创作进入更灿 烂的时期,别离诗也得以大放异彩。纵观唐诗,别离诗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唐代作为 统一的大帝国,空前繁荣,但交通、通讯仍然比较落后,有时战乱频繁,往往使赖以沟 通消息的书信难以送到亲人的手中,“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是杜甫心中的无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杜甫久盼家书而不至的惆怅。加之 山高水远、江湖凶险种种意外又很难意料:“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杜甫天末怀 李白) 。所以,在送别之际,送者和行者都不免有前途之忧,离别之苦。“黯然销魂者, 唯别而己矣”( 江淹别赋) ,这种分别后的前途莫测、生死难i - ,使我们的古人常常 把生离死别联系起来。“人世死前唯有别”让我们感受到古人对离别的恐惧。由此看来, “相见时难别办难”并非李商隐一个人的独特感受,从某种角度来说,它是唐人离别时 的共同心理。 唐代造成人们远离故乡、亲友的原因很多:连年的边塞战争,使大量的青壮年男子 奔赴边疆;而将读书、仕进作为人生追求目标的士子们一旦学有所成,便远离故乡、四 处奔走;也有一些文人名流四处漫游、登山揽胜、交友探奇;也有一些朝廷官员因外迁 或贬谪,不得已离乡别亲:有时为躲避战乱而离乡背井、颠沛流离所以,离别送别 是唐代人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活动。别离诗也因之成了唐诗中最为悲壮和精彩的一部分。 宋人严羽指出:“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 沧浪诗话诗评四五) 在唐诗中,涉及到别离的意象很多,如杨柳、残阳、飞蓬等。 本文仅选取“柳”这一意象,分析“柳”与唐代送别诗的内在联系。 对于柳这一事物,古人早就有了深刻的认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经叫、雅采 薇) 奏响了借物抒情的号角,赋予了杨柳特殊的感情色彩;之后的人们对它更是情有独 钟,把人们所能拥有的一切情感都涂抹在这并不能言的柳树上。东晋名将桓温北征路过 金城( 今甘肃兰州附近) ,见到自己当年任琅邪太守时所栽种的柳树已经有十围粗了, 不禁叹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篇) 其实,看到柳树慨 叹年华易逝、物是人非的桓温绝不是第一人。魏文帝曹丕面对着自己小时候栽种的柳树, 就已经发过这样的感慨了。在一篇名为柳赋的文章里,他这样写道:“在予年之二 七,植斯柳乎中庭。始围寸而高尺,今连拱而九成。嗟日月之逝迈,忽衅衅以遄征。” 不一而足。应该说,杨柳在古人借以生发离情别绪的意象中处在重要的地位,而折柳送 别的风俗也源远流长。著名学者林庚在谈诗歌的新原质时,曾对杨柳意象的演变情况作 过一番论述: 再以新的事情来说,小雅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然而这对于杨柳似乎还只是一时的偶遇,之后汉人虽然折柳送别,三辅黄图说: “灞桥,在长安城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而“柳”的好诗 却始终还没有发现。建安以来,首先被吟咏的其实是“桑”、“槐”、“松”、“柏”、“白 杨”之类,十九首中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也没有唤起普遍的爱好。之 后陆机拟古乃有“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陶渊明拟古有“荣荣窗下 兰,密密堂前柳。”而陶的五柳先生传,似乎对于“柳”的感情也不无好处。可 是“柳”的真正被认识,则仍待于北人的折杨柳歌: 遥望孟津河,杨柳郁婆娑。 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家歌。 这袅娜多姿的杨柳,反而是强悍的北歌最先了解它。而折杨柳的歌辞不久 便成为丈坛新的爱好。粱丈帝、梁元帝等都有折杨柳的拟作。 之后薛道衡的( 昔昔盐说:“垂柳覆金堤,靡芜叶复齐。”无名氏的送别诗) ) : 杨柳青青着地垂,扬花漫漫搅天飞 柳奈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柳的真正的感情,从此被人认识。到了刘希夷的“佳人眠洞房,、回首见垂杨”、 宋之问的“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这新的感情中的诗意已尽在不言 中了。 确实,飘拂的柳丝能让多情的人们产生无穷的联想,仿佛友人招手致意,依依惜别, 难怪人们把它与离别连接起来。 。唐诗综论林庚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7 年2 月第l 版9 3 负 4 第一章唐代咏柳送别诗吟咏的对象 本文既然把“柳”作为“离别”的意象加以研究,探讨柳与离别的关系,就要尽可 能地涉及到柳的方方面面,以求更加完备。细心翻阅全唐诗就会发现,唐代诗人的 情感是很细腻的,并不是笼统的柳的形象,而是柳的每一部分,都被诗人赋予人的情感, 成为“离别”这一主题的承载物。 一、以柳丝写离别 柳丝也称为柳条、柳枝。轻拂的柳枝婀娜优美,自然逃不过诗人的眼睛。诗人便顺 手拿来,让它成为离愁的载体。如李商隐的两首离亭赋得折杨柳诗,其一: 暂凭尊酒送无聊,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面对着离别,二人毫无心情饮酒,毕竟离别是件让人伤心的事,所以嘱托情人离别 后不要过分难过免得伤了身体。第三句则惊心动魄,道出人除了死亡之外,就只有离别 最让人恐惧了。极言离别之苦。继而迁怒于春风:你怎么这般无情,不肯让“人世死前 惟有别”的一对离人攀折柳枝呢? 其二云: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迭半迎归 杨柳依依,风姿绰约,在夕阳中随风飘拂。杨柳有情,既掌管着人生的离别,又见 证着亲人的回归。 最能推陈出新的当推雍裕之的江边柳了: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古堤两旁,垂柳成行。柳条婆娑可爱,可以想见这是一幅优美的离别场景。又可以 想见送行者与远行者在这里依依话别。折柳送别是诗中常见的景象,而雍诗却独创新意, 笔下的女人公并没有折柳相送,倒是渴望柔韧的柳丝把远行情人的船系住不再分离。 可以这样推断,柳丝飘拂,颇似女子婀娜的身姿,纤纤枝条又如女子纤细的手指, 用柳丝喻人写别离之情再恰当不过了。有人又认为“丝”与“思”谐音,以“柳丝”寄 托对亲人、对情人的思念写入诗中,作为离别的意象,展示了人间的温情。 二、以柳絮送别 柳絮,又称杨花。鹅黄色的柳花,成子后,上有白色绒毛,随j x l 飘落为柳絮。柳絮 被风一吹,随风飞扬,这一特点也被多情的诗人写进了诗中,成为叙写离别的意象,如 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 5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扬子江头,已是绿柳如茵,风吹起柳絮撩动离人烦乱的心绪,友人即将离去,此时 又柳絮恼人,在人面前飘动,使本来满腹离愁的人们更加焦躁不安。 再如贾至巴陵夜别王八员外一诗: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暮春时节,簇簇杨花飞舞,怀着被贬谪的心情离开洛阳,世俗的人情已随浮云飘散, 天地间又有谁在彼此思念呢? 只有眼前饱受离别之苦的友人了。 除此之外。还有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作者选取了飘泊无定的杨花,以柳絮喻人,暗示着友人即将离去。正当看到柳絮飘 舞令人烦躁之时,昕到了友人被贬官的消息。惋惜之情,对友人的思念完全寄托于柳絮 之上,希望明月把我的思念告诉远方的友人。同样以柳絮写离别的还有他的金陵酒肆 离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柳絮飘飞的时节,在一家小酒店里,即将离开金陵的诗人,满怀别绪。骀荡的春风, 卷起柳絮,扑入店中。“金陵子弟来相送”,这样热情,诗人又怎能离开? 诗人把离别的 愁绪通过飘飞的柳絮表达出来。 由于柳絮随风飞扬,漂泊不定的特点,很容易使敏感的诗人把它与四处漂泊求学宦 游的游子联系起来,柳絮的漂泊无定很容易让想到远行人的处境:二者的相似性,使“柳 絮”也成为离别的意象。 三、以柳叶、柳色写送别 唐代的诗人是很敏感的,任何一个能牵动他们情思的事物都丝毫不肯放过。仅写柳 树还觉得不够,还要写到柳的细微之处:柳叶、柳色。唐代诗人也是最具想象力的,一 片小小的柳叶也能引起他们丰富的联想。自居易杨柳枝词其八日: 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 从弯弯的柳叶想到女子弯弯的眉毛,仅仅外形的相似,就引起诗人无限的遐想! 以 柳叶写女子愁眉深锁,形象而贴切。还有卢照邻的折杨柳: 露叶凝愁黛,风花乱舞衣 同样以柳叶写愁眉,描写相思之苦,离别之恨。 被诗人捕捉住写入诗中的还有柳色。春天到来,柳条泛青,春光无限却无心情欣赏, 离愁别恨牵动人们的情愫,柳的颜色自然也承担了诗人的情感,成为诗人笔下离别的载 体。如李白的劳劳亭: 6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劳劳亭,三国吴时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区南,为古时送别之所。春天己经来临,但 柳条尚未发芽泛青。面对劳劳亭中亲人的离别,就连春风也为之动容,深知人们离别之 苦,故而不让柳条泛青,柳条不泛青,便无枝可折。以春风之意表达对友人的挽留之情, 独具匠心。再如刘禹锡的竹枝词二首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江边的杨柳,枝条青青,江水平静如镜。听到江面之上传来心上人的歌声,作者以 “青”写“情”别出心裁。再如王之涣的送别诗: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剐离多。 东风吹拂,柳枝泛绿,又是一年到来。杨柳将再次见证人们的离别。此时将有枝可 折,送者用一枝青柳送于远行人寄托情思,见证了无数次的离别当然饱受攀折之苦了。 7 第二章唐代咏柳送别诗的风格 唐代咏柳诗很多,这与柳树被广泛种植有关。而咏柳送别诗在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 重,而且风格各异。为更好地领略此类诗的风采,特作如下归纳: 一、哀而不伤的惜别 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是盛唐诗人的一大特色,这与盛唐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盛 唐时期,国力强盛,思想开放,政治通明,许多士人都愿意走出家门为朝廷效力,此时 他们的心境是开阔乐观的,带着盛唐人所独有的气魄。此时的出行是为了自己的政治前 途,故而都是意气风发。如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 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客归。 渡头将是友人乘船离去的地方,此时此刻杨柳依依,行客稀少,烘托离别前悲凉的 气氛。本应折柳而别而诗人并未折柳,认为此时作为男儿不必悲伤。当友人登船即将远 去,诗人顺江而望,大江两岸新绿的杨柳随着友人随着自己的目光伸向远方。见此情景, 诗人顿发奇想:就让我的思念化作这无边的春色吧,正如这株株杨柳,江南江北一直陪 伴在友人的身边。这与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想法竟不谋而合。 与之风格相同的是李白的金陵酒肆话别“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别离之际,本来未必有心喝酒,而吴姬相劝何等的热情,此时金陵子弟前来相送,更觉 情意绵长,怎能就此离去? 走,最终还是要走的,致使这场面让人难以割舍:欲行的和 送行的各自喝干了杯中酒,何等豪迈! 纵观全诗,悠扬跌宕,哀而不伤,展示了诗人风 流潇洒的情怀。 二、豪迈而旷达自o ;l r 9 1 在唐代咏柳送别诗中,有一小部分一反离别的黯然销魂,却表现得异常镇定而乐观。 如果说初唐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洗以往离别的悲凉感伤独具高格的话, 那么,盛唐的诗人则更显豁达。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挹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的开始便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清新的气息:早晨小雨过后,曾经尘土飞扬的长安 城道路洁净宽敞,雨后的新柳翠绿婆娑,就连眼前离别的客舍也被映衬很清亮明朗,全 然没有离别的悲凉。此时诗人端起一杯酒,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直 说了一句:喝了这杯酒吧,除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全诗不见诗人的黯然伤别, 却是爽朗而豪迈的情怀。毕竟友人出使安西为朝廷效力,是一件让人羡慕的事情,没有 必要为游人远行而落泪。 三、浓淡相宜的伤别 应该说,唐代的诗人是非常聪颖而明智的,也非常注意离别时的感情分寸,与友人 离别的确是件痛苦的事情,但试想,如果离别时黯然神伤,那么别后的生活又该怎样度 过? 是否给友人多了一分牵挂? 因此,唐代诗人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是非常巧妙的,含蓄 丽委婉,有离别之忧,并无伤别之恸。如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诗的开头便展示了一幅离别的图景:水边杨柳依依,一对离人将要在这里分手,行 者驻马,接过送行者刚刚折下的柳条,说了一声:“烦君折一枝”,以示对送行者的谢意。 手执柳条,欲言又止。诗人以折下的柳条自比,将送行的友人比作春风:只有你如春风 般殷勤地吹拂柳枝那样,带着真挚的感情为我送行! 令人感伤的离别却没有沾巾的泪水, 只有淡淡的哀伤,却没有揪心的悲恸。 四、感时伤世的话别 以此类题材入诗,诗中不仅因离别而感伤,更因身世的飘零、仕途的坎坷而增强了 离别时感伤愁苦的心绪。唐代科举以赋取士,由于种种原因,大批文人科举落第是必然 的事。尚未踏上仕途便遭受这种打击,令人心灰意冷,黯然神伤。所以,在唐代为落第 举子送行,或落第举子的互别之作,办是屡见不鲜。失意者们相识于京都,一旦歧路扬 镳,临行前不免醉酒狂饮,抒发忧愤。作于此时的送别诗,其中情调必然满含失意和凄 苦。如王维的送丘为落第归江东即是如此: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青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知尔不能荐,羞为献纳臣。 看到满跟青青的杨柳想到的首先是离别,而此时诗人所送的友人,既不是奉命出 使、也不是离京赴任,而是科举落第,心情可想而知。王维的这首诗为失意而归的丘 为感到惆帐怨愤:有才能却不能被录用,只得失意而归。诗人感伤的不是自己,而是 别人,同时也为自己无力举贤感到惭愧。诗人深深同情仕途受阻时心中的凄凉,但只 能宽慰朋友。于怜悯之中又委婉地透露出对时世的感伤:我是无能为力了,你很有才 华,我却爱莫能助! 五、黯然销魂的离别 这类诗歌让人读来心情格外沉重,他们或描写相爱的男女青年的生离死别、或描写 家中的女主人公思念远在边关毫无音信的丈夫,语言凄切哀婉令人潸然泪下。如李商隐 的赠柳: 章台丛掩映,郭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章台”即柳树,汉代京城长安的街道名,街旁多种柳树,唐诗称为章台为柳。“掩 9 映”、“参差”写出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点明了时间是在春天,诗人的 目光被迷人的柳色吸引向前移去,直到桥边,似乎柳色就要被隔断,可是跨桥过去,却 又向前延伸,最后虽然眼中已望不见柳,心却随着柳色伸向远方,依依不舍。这首诗写 得很含蓄,表面写柳,其实是在写人,看似追随柳色,其实是对远去的情人依恋难舍。 读罢,感到诗中的主人公缠绵悱侧,黯然销魂。情人间的离别是件很伤心的事,“人事 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已是悲伤之至。 纵观唐代咏柳送别诗,同样是一株柳树,却因离别人的心绪不同,而风格迥异。但 形诸笔端,处处可见其时其景下送别的心绪和情景。正如四溟诗话所言:“诗有天 机,待时而发,触物而成,虽幽寻苦索不易得也。”送别诗是诗人在人生离别时刻触景 生情的歌唱,它比起其他类别的诗歌,更浓缩了彼时彼地双方的情感,更见出入与人之 间的那份真情。送别诗将抽象无形的情感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在言愁悲别慰人慰己中, 揭示出使人内心的情感波澜,展现出诗人广阔深远的心灵世界,赋予送别诗深刻的生活 底蕴和人生哲理。一株柳树承载了诗人太多的情感,应该说中国的柳树太累,生长于唐 代的柳树更累。我们无法理解古人何以如此,我们只能借助这些“耐久的艺术作品”中 的密码破解古人的情感。 为什么在唐代会出现这么多的咏柳送别诗? 古人为何要折柳送别? 有人认为这得 益于柳集诸多谐音于一身。诸如柳丝中的“丝”与“恩”谐音,表达彼此的思念;柳絮 中的“絮”与“绪”谐音,表达离别时的愁绪;柳色中的“青”与“情”谐音;还有“柳” 字与“留”谐音,表达对友人的挽留之意。我觉得这可以算作一个理由,但不能作为充 分的证据。因为诗歌意象的选取和民俗文化的继承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的。唐代诗人也不 可能一下子创造出这么多意象来,它应该有一个传承的过程。所以我认为应从唐以前的 时代去追溯根源,寻找“折柳送别”这一民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第三章折柳送别的原因追溯 说到折柳送别,还有这样一个唐诗故事,诗人雍陶在简州阳安为官时,“送客至桥, 然情未已。揖让既久,欲更前车,客将日:此处呼为情尽桥,向来送迎至此礼毕。陶 下马,命笔题其桥楹,改名折柳。自兹送别,咸吟是诗。简郡风情,不革义路矣。诗日: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时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何光远 鉴诫录卷八) 古人为何要折柳送别,传统的说法认为“柳”与“留”谐音,意思是 说希望友人留下来,表达挽留之意其实这是牵强的一种说法,远行之人既然已经启程, 断无留下来的道理,走已经成为定局,再说挽留大有客套之嫌。所以这种解释很难让人信 服的。为此,特作如下阐释: 一、祖送风俗祭路神 在古代,人们的出行,远没有今天想像的这么简单,一是路途凶险,凶吉难料,二 是交通不便。这一出行,什么时候回来,能否平安归来,都带着很大的问号。三就是 当时严格的法令制度,对人们的出行有着严格的限制。周礼地官大司徒中有“无 令节者不行天下”的记载。所谓“令节”,大约是获准远行的命令、凭据,有了令节, 才有资格远行。所以掌节说:“凡通达于天下者,必有节。”无节者,是不能远行 的,即使在国内也是如此。这种规定一直到六朝时还存在着。汉时行旅的凭借是“传”, 有“传”则行,无“传”则止。汉书文帝记记载:“十二年,除关无用传”。张宴 日:“传,信也,若今过所也。”如淳云:“两行书缯帛,分持其一,出入关,合之乃得 过,谓之传也。”汉文帝时曾一度将“传”的旧制废止,但景帝以后,又恢复了出行用 “传”的做法。“传”的重要性,关乎人的性命。徐铉稽神录载:“道士张谨,既失 书囊行李,将及潼关,时秦陇用兵,关禁綦严。客行无验,皆见刑戮,因不敢东渡。” 行人无“传”可验,等于失去了身份的证明,便有杀头的危险,看来古人的远行真是一 件不容易的事。 正因如此,人们出行远游就带着很大的风险。面对着前途的凶险,人们该怎么办? 于是为远行的人送行,祝他一路平安,便是对远行人最好的安慰。在古代,人们为亲人 送行所能想到的就是祈求神灵的保佑,祭祀路神、行神的观念便应运而生,这就是古人 的祖送风俗。 “祖”的本义就是出行时祭祀路神,早在春秋时期,此风俗就己存在,如左传昭 公七年云:“公将往,梦襄公祖。”杜预注:“祖,祭路神。”史记五宗世家云:“荣 行,祖于江陵北门。”司马贞索引云:“祖者,行神,行而祭之,故日祖。”颜师古 注汉书疏广传“设祖道供帐东都门外”云:“祖者,送行之祭,因飨饮也。昔黄帝 之子累祖也远游,而死于道,故后人以为行神也。”在汉以及汉代以后的传统祠神体制 中,对道路之神的祭祀,包括“祖道之祭”和“行神之祭”。前者祭祀的对象是“祖神”, 后者祭祀的对象是“行神”。“祖神”和“行神”都是道路之神,对二者的祭祀称为“鞍 祭”。“鞍”即以土为坛,置牲于其上,祭时车上行过,以取道路无艰险之意。诗大 雅声民“取羝以辕”,即取牡羊作为祭物以祭行神。从较早的文献材料上看,祭祀行 神的“鞍”又称为“祖”。诗大雅蒸民有“仲山甫出祖”旬,诗集传引笺 云:“祖者,将行犯鞍之祭也。”所谓“犯鞍”就是指车行坛上的祭祀形式。陈立在白 虎通疏证( 卷六) 中阐释得最为清楚:“鞍,山行之名也。道路以险阻为难,是以委土 为山,伏牲其上,使者为鞍祭,酒脯祈告也礼毕,乘车躐之而遂行。”礼记聘礼 云:“出祖释鞍祭酒”,出祖,即出行时举行的祖道之祭,而祖道之祭的内容,便是所 说的“释鞍祭酒”。这些祭祀路神的仪式,后来就演变成了以饯行为核心的民俗活动。 古人的这些祭祀活动完全是为了祈求神灵的保佑,带有极强的功利目的,无论是送行者 还是远行者,都从中得到了心灵的慰藉:送行者因不能陪同远行者的牵挂和愧疚得到了 补偿,远行者也因送行者的祝福得到了满足和佑助。 到了唐代,这种习俗依然很盛行。但已经没有了以往繁琐的仪式,已经演变成了以 饯行为核心的活动了。而在饯行活动中主要用品就是酒和帐。如李白留别金陵诸公: 五月金陵西,祖余白下亭 欲寻庐峰顸,先绕汉水行。 由李诗看来,饯别的地方一般是在驿馆或驿亭里,或者是在旁边的路口,饯别用的 酒、帐之类的东西正是由这里提供的,其实,在唐诗中与“祖“有关的名词还是很多, 如“祖道”、“祖饯”、“祖帐”等。如王维在送别祖咏时说: 相逢方一笑,相送不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八。 一一王维齐州送祖三 在这里相逢的一笑与此时相送的“成泣”,两相对照已经使人悲痛不已了,何况面 对分别时饯行的“祖帐”这一情景呢? 再如李白的诗: 金陵遇太守,倒屣相逢迎 群公成祖饯,四座罗朝英 孟浩然的: 青阳一觏止,云路豁然开 祖道衣冠列,分亭驿骑催。 方期九日聚,还待二星回。 一一山见山饯房王官、崔宗之 似此种饯别场景,在唐诗中屡见不鲜。不管是出征前“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 ( 杜审言送崔融) 充满激情的饯别,还是“祖帐已伤离”的黯然销魂的伤别,唐人 的“祖送”诗所展示的正是珍重情感的文化内涵。也许是因为以酒饯行宜于被人接受, 更易于抒发情怀,因此这类送别诗特别多。 传统的祖道之祭,饯饮送别的活动发展到汉魏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突出之 处一是宗教的内涵越来越少而生活气氛越来越浓,二是宗教的庄重氛围越来越弱而世俗 的别离情感越来越强,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丰富和情感的复杂,人们对别离之 事和别离之情越发敏感和重视,它已成为社会各阶层的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到了唐代, 人们的出行交前人便利了许多,唐代开放的对外政策,使得商旅能够最大限度的自由来 往,海纳百川的气度使得读书人求学宦游为自己的仕途四处奔走,频繁的出行,使得先 人庄重严肃的“鲅祭”变得不再那么神圣。当人们不再把出门远行看成“生离死别”式 的人生大事的时候,传统的祖道饯别也就在一部分人的生活中失去了继续存在的基础, 然而对离别这一人生生活的大事的关注,使人们把目光集中到了更为现实,更具人情味 的送别仪式上它应该没有繁琐的仪式而更具生活化,折柳送别的民俗便应运而生。 二、丧葬习俗中的柳行者的保护神 古代折柳远行或折柳送别源于何时,又因何而成,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有人说 折柳送别源于汉代。据三辅黄图卷六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 客至此桥,折柳送别。”有人据此推断折柳送别源于汉代,这一说法是否正确姑且不论, 我们要讨论的是为什么折柳枝而不是槐枝或杨枝或榆枝。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似乎仍然 要从古代传统的祖道之祭入手,只不过这种祖道之祭所送别的人,不是远行的生人,而 是同样要远行的逝者。 古时生人远行,要祖道而祭行神,而丧者出殡,也要祖道祭行神。礼记檀弓上 就说:“及葬,毁宗躐行,出于大门。”所谓躐行,即行较祭之礼。古时丧者出殡而行较 祭之礼,缘于人们生人死后灵魂还要“远行”的思想观念。即如礼记檀弓上所引 子游的话说:“殡于客位,祖于庭,葬于墓,所以即远也。”而“柳”与“别离”的关系, 最早应追溯到这种传统的丧葬习俗中。 在古代传统丧葬习俗中,墙、娶及丧车车蓬等丧具饰物,均与柳有关。礼记檀 弓上在论及古代丧制时说:“周人墙置”。所谓墙,是置于灵柩旁的帷帐。释名释 丧制说:“舆棺之车日辆其旁日墙,似屋墙也。”此“墙”以何为之? 孙希旦礼 记集解引郑玄注:“障枢之墙。外旁帷荒,中央材木。”依郑玄的解释,障枢之墙, 以材木而为。而材木到底是哪种材木? 查阅辞源关于“柳”的解释,其二日:“古 代装饰棺车的帷盖。饰物在旁日帷,在上日荒,以及薪用木材等总名日柳。”由此看来, 既然称“柳”为棺饰,那么棺饰应该与“柳”这一树木有关,或者说“障柩之墙”的“中 央材木”中的“材木”就是以“柳”而为。周礼天官缝人载:“丧,缝棺饰焉, 衣娶柳之材”,就是说缝人在遇有丧事的时候,也要承担缝制棺饰的工作,即缝制“柳 的”装饰。傅玄挽歌即有“路柳夹杂”诗句。,即而,古代丧车。“路柳夹灵糯” 不是指丧车在“路柳”中行进,而是说随丧车一起护灵柩入葬,“路柳”应指置于灵柩 两旁的“墙”。礼记集解卷八引郑玄注:“障柩之墙,即柳也。” 在古代传统丧葬习俗中,不但“墙”“娶”与柳有关,其它丧具饰物也是如此。礼 记丧大记在论述“饰棺”时记:“君缥戴六,曛披六。”所谓曛戴、缥披,都是系于 棺丽挽之的束帛,其结于棺之处,又称“柳骨”或“柳材”。礼记集解卷四十四说: “绦戴,谓用镳帛系棺纽,著柳骨也。”“戴两头皆结于柳材,又以披在棺上络过。” 在古代传统丧葬习俗中,除了“墙”、“娶”等丧具与柳有关外,承载棺枢的丧车也 与柳有关。丧大记说到“饰棺”,有“君龙帷,三池、振客、黼荒”的记载。郑玄注: “帷,柳车边障也”。“荒,柳车上覆”。帷与荒都是饰棺,那么“柳车”也就是丧车了。 史记季布传“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唐代司马贞索引中服虔、 邓展等说,以为柳车本为丧车名,既然能称丧车为柳车,那么丧车肯定与柳有关了。以 上是说把季布扮成死人的样子,躲在丧车中以混过检查。汉书季布传颜师古注引 郑氏语:“作大柳衣车,若周礼丧车也。”看来,柳车,大柳衣车,都是古代丧车的 别称了。 那么,古时为什么称丧车为柳车? 释名释丧制说:“舆棺之车日其盖日 柳。”汉书季布传李奇注日丧车车篷:“广柳,大隆穹也”,释名释丧制也说: “其盖形偻也,亦日鳖甲,似鳖甲亦然也”。这是从丧车车篷的形状而言,言车篷 形似“鳖甲”,倒扣于车上,即所谓“大隆穹”。那么用什么材料才可以将车篷做成“鳖 甲”的拱状? 我们已知的材料性质,可以推断为何称为柳车。芦苇、竹篾,都可以编成 鳖甲状,但芦苇、竹篾都需要长时间的浸泡,否则易折断。榆、槐等树木的枝条太坚硬, 不适于编织。就此来看,既易于取材,又易于编织的只有柳条了。据我所知,在过去的 农村,从事编织的人很多,他们所编织的斗、簸、箕、筐都用柳条作为材料,因为柳条 柔软有韧性,只要把柳条砍下来,把皮拧下来,稍稍干燥一下即可用来编织了。正因柳 的这一性质,才成了编织的理想材料。我想古人丧车中的棺饰“墙”,就是用柳编织后 再盖上帷帐作成的。既然柳是理想的编织材料,古文献中提到丧车的车盖被称为“柳”, 便在情理之中了。史记季布传李奇注又说:“车上覆为柳”,正说明丧车车盖即以 柳编织而成的事实。这样的认识,还有汉画像石的画像为佐证。在山东微山县微山岛发 现的汉代画像石中,一块“长方形石棺石板”的“中格”刻有一辆与以往汉画像中各种 出行车的形制不同的车,研究者认为即是古代的丧车( 牵| i ) ,而整个画面则是“一幅极 为罕见的汉代丧礼图”。其车“车身甚长,上施高篷。”画面中“高篷”的形状恰议文 献中对丧车车篷所做的“鳖甲大隆穹”的形容。而且画面中丧车车篷“篷纹呈现斜 方格式编织纹样”,联系古人对丧车“车上覆为柳”的说法,知汉画像石丧车车篷“斜” 方格式编织纹样,正是以柳编织车篷的真实写照。 这一考古材料的发现不但印证了古文献所载丧车“其盖日柳”、“车上覆为柳”的说 法,皆缘于丧车车篷以柳编织而成的事实,而且以此为据,还能证明孙希旦在礼记集 解中所作“棺外之材,盖以柳木为之”、“愚谓饰棺,盖以柳木为骨”等推断的正确。 在古代传统丧葬习俗中,以柳制作墙、要及丧车车篷等丧具饰物,客观上使柳与丧 葬之事联系起来。而墙、娶、丧车( 车篷) 等丧具饰物在丧葬仪式中所承担的特殊作用, 又为柳在人们的情感中构成“围护”和“护送”死者神魂远行的独特形象创造了条件。 墙、娶本身是用来障蔽丧车棺柩的用具,起着保护灵柩的作用,保护着逝者平安远行, 由此看来,这些与柳有关的丧具饰物在人们心目中与“围护”、“护送”联系起来。尚秉 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卷二十一引古注:“在旁曰帷、在上日荒,凡饰棺,总日柳。” 。山东微山县汉代画像石调查报告土思礼等考古1 9 8 7 年第8 期 1 4 这意味着“柳”是墙、娶等棺饰共同构成的整体形式。这种整体形式像房屋的墙壁一样, 将丧者的棺柩障蔽起来,客观上起着保护棺枢的作用。如孙希旦所说:“饰棺或谓 之柳,指其木材言之也。或谓之墙,言其四周于棺,有似于富室墙也”。( 礼记集解 卷四十四) 还有一点应该指出的是,从文献材料中关于柳车的记载看,知道丧车最显著的特点 是车身巨大。史记季布传李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