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戴震是乾嘉朴学中皖学派的代表人物,在他的学术探索中,从目i 瞅手寻求 义理,从义理出发而强调“闻道”,把“志乎闻道”视为文字、音韵、训话、考 据的目的。按照这种方法,他通过对孟子中一些重要字词、概念的诠释,提 出了独特的自然观、知识论、方法论、伦理观,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与宋明翠学截,f 然对立的哲学体系。贯穿在戴震哲学中的精神是。实事求是”的精神。z 。 同时戴震又打着“复古”的旗帜批判程朱理学,把自己与理学的对立还原为r 。 孔盂与理学的对立,从而对后者展开批判。而程朱理学在当时居于统治地位,因 此,他批判理学的精神便具有反传统、反权威的启蒙意义。 今天,研究戴学是全面把握和准确理解整个清代思想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一 个重要环节,而发掘和阐释戴震哲学“实事求是”精神和反权威的启蒙精神,则 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本文则力图从这两方面提出一些新见解。 关键词:戴震;义理之学;考据;实事求是 a b s t r a c t d a iz h e ni st h e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so ft h es e h o o io f a n l m io ft h ec o n f u c i a n i s mi n t h eq i a n j i at i m e s i nh i sa c a d e m i cf u l f i l l m e n t ,h el o o k e df o rt h er e a s o nf r o m w e i g h i n gt h ew o r ds e n s e ,e m p h a s i z e d k n o 、 r i n gt h e 们m r f r o mt h ea s p c c to ft h e v i e w p o i n to ft h er e a s o n , a n dr e g a r d e d q h ea m b i t i o ni nk n o w i n gt h et r u t h ”a st h e p u r p o s eo fw o r d s ,r h y m e s ,w e i g h i n gw o r dm e a n i n g , r e s e a r c h i n gt e x t t h r o u g h e x p l a i n i n gs o m ei m p o r t a n tw o r d sa n dp h r a s e s ,c o n c e p t so f m e n c i u s ”,a c t u a l l yh ep u t f o r w a r dh i ss p e c i a lv i e w p o i n to fn a t u r e ,v i e w p o i n to fk n o w l e d g ea n de t h i c sa n db u i l t u p a l l i n t e g r a t e dp h i l o s o p h ys y s t e mw h i c hw 簦a b s o l u t e l y o p p o s i t c t ot h e n e w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a n dt h es p i r i tp i e r c et h r o u g hd a iz h e n sp h i l o s o p h yi s “s e e k i n g t r u t hf r o mf a c t s ” a tt h e a l n et i m e ,c o v e r e d 州幽“r e v i v i n go l dc u s t o m s ,d a iz h e nc r i t i c i z e d n e w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 w h or e s t o r e dh i so p p o s i t i o nt on e w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t oc o n f u c i u s a n dm e n c i u s o p p o s i t i o nt ot h en e w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a n dt h en e w - c o o f u c i a n i s mw a s t h ea u t h o r i t ya tt h a tt i m e t h e r e f o r e ,c r i t i c i z i n gt h ec o n f u c i a n i s mh a st h es p i r i t so f a n t i - t r a d i t i o na n da n t i - a u t h o r i t y n o w a d a y ss t u d y i n gd a i z h e n sp h i l o s o p h yi sa l li m p o r t a n tl i n kw h i c hc o m p l e t e l y h o l d sa n d a c c u r a t e l yc o m p r e h e n d st h et h o u g h t sa n dc u l t u r eo f t h ew h o l eq i n gd y n a 卿, e v e nt h e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a n dt h i st h e s i st r i e st o p u tf o r w a r ds o m en e wt h o u g h t sf r o m t h et w o a s p e c t s k e yw o r d s :d a iz h e n ;t h es t u d yo f f i c er e a s o n :r e s e a r c h i n gt e x t ;s e e k i n gt r u t h f r o mf a c t s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p 进行的研冤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旭经发糕躺糊髋髁地砘锄获碜够够能觎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黼姆忍协脚期:杪形年j 月矿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蟛毂地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貔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戈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躲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抄b , 靴 导师签名 年,月詹日 签字日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伊? 晕s 晚唔 引言 引言 十八世纪中叶正是我国历史上所谓的。乾嘉盛世”,考据学成为这一时期的 学术主流,但当一般学人沉湎于考据之学而难以自拔之时,戴震则走出考据学, 坚持“空所依傍,唯求其是”,自觉确立和构建义理之学的思想体系,成为我国 十八世纪中叶最杰出的思想家。 对于戴震的义理之学,学术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戴震的义理 之学是在。经言”外衣的庇护下对儒家经典及范畴所做的诠释。它即使具有某些 启蒙思想,在封闭陈旧的经学体系内几乎消弭殆尽,很难发挥出实际的作用和影 响;另一种观点认为,戴震的义理之学在本质上属于近代启蒙思想的范畴,他在 许多价值观念如人性论、认识论、政治观念、治学方法等,都与西方近代思想相 一致,只是迫于当时的政治高压,而不得不采取“经言”的方式诠释儒家经典, 但这丝毫不能抹杀戴震义理之学的近代启蒙价值和意义。 戴震在考据中形成义理之学,义理之学是其伦理学的基础,道德完善是其人 性论和认识论共同目标。戴震义理之学具有近代思想启蒙的价值和意义,是传统 思想向近代思想转化的重要桥梁。对戴震义理之学思想的解释,是全面把握和准 确理解是整个清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环节。研究戴震思想特别是其义理思想,发掘 和阐释戴震哲学。实事求是”精神和反权威的启蒙精神,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具 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试论戴震义理之学 第一章戴震义理之学的产生背景 乾嘉时期,考据学达到了鼎盛而主盟学坛。这既是明中叶以后考据学( 汉学) 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清中叶清政府社会经济文化政策的历史产物。戴震是立足 于他的那个时代,从考据学入手,以孟子作为批判的武器,建立自己的哲学, 以与正统学说的程朱理学相抗衡的,这就使戴震的哲学不仅因其反对、批判程朱 理学而闪烁着战斗的光辉,而且因其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结合了当时的自然 科学发展来阐述自然观和认识论,从而在哲学上提供了一些前人未有的东西。 一、戴震考据学说的产生及其影响 戴震,字东原,安徽休宁隆阜( 现属屯溪市) 人,生于雍正元年( 公元1 7 2 3 年) , 卒于乾隆四十二年( 公元| 7 7 7 年严,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学者,他对哲学、天 文、数学、历史、地理、音韵、文字、考据均有研究,堪称一代考据大师。他年 轻时曾随父行商,后以教书为生。四十岁中举,后六次会试皆落第。曾师从江永, 与纪昀、钱大昕、王鸣盛、惠栋等人交游。乾隆间修四库全书,特召任纂修 官。后被乾隆赐为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 对于清代考据学的兴盛,一般观点认为:戴震所处的年代,是我国封建社 会末期,所谓的“雍乾盛世”。实际上己危机四伏,日趋衰朽。在阶级矛盾和民 族矛盾日益激化的时候,清朝统治者为加强思想统治,一方面大兴文字狱,一方 面利用程朱理学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学术界出现了一种 埋头故纸堆,整理古籍的考据学。当时学者放弃对有意义的政治、道德课题的关 注,转向思想贫乏的文献考证,借此打发时光。对此,笔者认为,至少是相对于 前代而言,清代对士大夫的压制可能被人为地夸大了。把考据学派的兴起主要或 者完全归因于清朝文化压制政策的说法,至少是忽略了前代出现过类似政治环境 的事实。宋明两朝也不是自由表达政治观念的天堂。而明朝的厂卫制度及魏忠贤 对东林党人的迫害,其手段之残酷恐怖、规模之大,也是远远超过清朝的文禁。 考据学兴起原因是多方面的。明清资本主义的萌芽激起了明清之际的启蒙 主义思潮。自然科学又以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影响了哲学家的思维方式,开阔了人 戴震生年一般认为是1 7 2 3 年( 雍正元年) 据段玉载戴东原先生年谱,藏震生于雍正元年,当公元1 7 2 4 年1 月。卒于乾隆四十二年当公元1 7 7 7 年 2 第一幸戴震义理之学的产生背景 们的视野和思路,为人们进一步探讨宇宙的形成,建立人和自然关系的思想体系, 提供了重要论据,促使哲学升华到一个新的思辨水平,引导人类的认识走向一个 新的高度,并导致思维方式的巨变。今人评论说:“这二百年来思维方式之剧变, 是自汉以来任何一个二百年所未曾有过的。这种思维方式的变化意味着理性代替 蒙昧,实证代替虚妄,革新排除保守,由此,在理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较之宋 明有很大不同:出现了许多新的概念和观念,引发和兴起了不少新的科学,孔孟 儒学得到比较近于真实的解释,而统治人们头脑的六七百年的唯心论。受到相当 猛烈的冲击。清人经常自诩这一朝代的学术远迈前代,并不是没有根据的。” o 以戴震为首的清代朴学家把天文、数学、水利、地理等实用课题补充其经典考 证,使科学技术和儒家结合起来。如果不通晓儒家经典中的天文历算内容,就会 妨碍对儒家传统的研究。 清初,我国学界出现了一般摒弃宋明理学、崇尚古代经典的思潮,史称朴学 思潮。它从清初延至乾嘉终成气象,其间,经历了两次转变,一次是学术方向的 扭转,a p l 学压倒理学,另一次是学术思路的改变,使经学研究偏离了经世致用 的传统,走上了纯学术化道路。第一次转变发生在社会新旧交替时期,属于“推 翻一偶像而别供另一偶像”的思想革命;第二次转变发生在朴学思潮内部,属于 朴学运动自身的发展与深入。事实上,也正是第一次转变,彻底终结了理学时代, 迎来了汉学的全面昌盛。“第一阶段的主要人物是王夫之、方以智、黄宗羲、顾 炎武、颜元等。他们大都生于明末,学术活动则在清初,学术内容与宋明哲学有 相当联系。这种联系或成为对宋明的继承,或成为宋明哲学的对立面。第二阶段 主要人物除戴震外,还有阮元、焦循等。他们依据的是新兴经史考据学,以宋明 哲学为批评的对象,而在思想内容和形式上却有了新的特点。此阶段的后期,则 由章学诚、龚自珍等为转入哲学近代期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圆 王夫之“对中国古代哲学作了总结,把中国传统的朴素辩证法和唯物论推 向新的高度。” 虽然王夫之哲学,是当时时代理论思维的精华,理所当然地有其 重要地位。“但从社会效果与思想影响来说,在当时几乎丝毫未起作用,迨清末 它被发现而加以研究时,则时移世易,时代的课题已经变化,它只能作为历史的 王茂,蒋国保余秉颐陶清:渭代哲学 ,安徽人民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9 页 王茂,蒋国保,余秉颐。陶清;薄代哲学,安徽人民出版杜,1 9 9 2 年版,第l 页 丁祯彦:中国哲学史救程) ,华东师范大学出岸社,1 9 8 9 年版,第3 2 3 页 试论戴震义理之学 遗物而供人摩挲了。说它终结了理学,只是今人对它的价值估定,而实际的 历史是,理学并未因它而终结。因为绝大多数清代学者尚不知有王夫之其人、其 说。”而戴震则以考据字义的方式发展出一套自己的义理论述,强调“理”并非 孤悬在上的实体,人之情欲恰当处即是“理”,从这种一元论式的立场,他激烈 的批评程朱将“天理”,“人欲”分为二物,在实践中导致“以理杀人”的恶果。 戴震建立的气一元论哲学,否定了“理”的超越性来恢复人类世俗生活的尊严, 为关心民众的利益和政治权利而辩护。所以在当时实际生活中,戴震哲学所产生 的影响无疑是超过王夫之的。 关于戴震义理学与考据学之问关系,早就有人指出:“考据学并不就是哲学, 但乾嘉时代的哲学,不能不从考据中过滤而来。而他们既是从经书中滤出的哲学, 也就不能不是原始儒学,或在原始儒学基础上做出新的理论思维。同时,考据学 在自己的实践中,也总结出一些具有哲学意味的方法论。所以,就二百年的整个 学术发展看,推动考据学前进的是对哲学( 义理) 的追求,而达到哲学的目的形式 与手段,则是考据。”o 戴震以“义理”为“大人”,以考据为“轿夫”的比喻, 己说明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所以我们只能从考据学中来探讨戴震哲学的基本精神。 那么戴震为什么又以六经孔孟为依归呢? 梁启超说:。这个时代的学术 主潮是: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 戴震要求实、客观,就需要 撇开宋儒传注,回到原始儒学中去,返之于孔孟经典中去探求孔盂本义。因为在 儒家思想谱系中,孔子开辟了思想道路,而孟子则对儒家思想进行较为系统而且 是有鲜明特色地捍卫,并在捍卫中对儒家教旨做出新的阐释。在以戴震为首的皖 派考据学中,戴震力图在心学、理学外,回到原始儒家去,坚持“志于闻道”, 由此而作孟子字义疏证。 戴震以孟子字义疏证为批评武器,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与朱子正统 学说相抗衡,这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孟子毕竟存在维护反抗权利和民本思想。 程朱理学是较为精致的唯心主义体系,要打破这个体系,不能不继承张载以降的 唯物主义传统,并根据自然科学的发展而提出新的观点。戴震在批判程朱唯心主 王茂,蒋国保,余秉颐陶请: 清代哲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3 页。 王茂,蒋国保余秉颐,陶清:清代哲学 ,安徽人民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6 页 粱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第一章中国书店。1 9 8 5 年敝 4 第一章戴震义理之学的产生背景 义天理观时,强调分别研究事物特殊本质,把握事物运动的特殊规律,从而极有 力地驳斥了程朱虚悬的天理。戴震借重构历史上真实的孟子,清除佛、道教对 诗、书、礼的污损,建立了坚实的义理根基,以此批评、摒弃、取代官 方支持的理学思想体系。 二、戴震义理之学的产生及其影响 义理之学是戴震哲学的重要方面,其产生首先是与戴震的生活经历及深厚的 经学基础有关。 戴震出身于徽商的家庭,因家境贫寒,其父母是靠“商贾东西行营于外,” 贩布“以就口食”。戴震十岁才会说话,据段玉裁记载:“先生是年乃能言、盖 聪明蕴蓄者深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圆明清时期徽州普遍 的既重经商更重知识的社会风气,使戴震能够遍览诸经百家之书,并对一说文、 十三经注疏等经学典籍有了深入了解和把握。从戴震小时诵读“大学右 经一章”时所提出的一系列疑问,就可看出戴震追根究底式的为学个性及对经典 对传统的怀疑批判性格。 戴震的这一性格,为其日后成为一代学术宗师和思想 大师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这一性格不但被当时的人视为“奇人”、。狂狷之土”, 而且他在1 7 岁时就已自觉地确立了“闻道”的学术目标,其研究经字的目的就 在于认识和把握经典背后的“道”和“义理”。戴震著孟子字义疏证的意图 非常明确,他在完成原善三篇,论性两篇文章后,“又以宋儒言性、言理、 言道、言才、言诚、言明、言权、言仁义礼智、言智仁勇、皆非六经孔盂之言, 而以异学之言揉之。故就孟子字义开示,使人知人欲净尽、天理流行之 语病。所谓理者必求诸人情之无憾而后即安,不得谓性为理。”回戴震早期确立了 阐发经典背后“义理”的构想,是逐渐成熟和完善起来的,戴震一生学术积累和 储备是在一点一滴地构筑其义理之学的大厦。正如余英时所说“根据现有的资 料判断,东原对义理的兴趣远比他的考证的兴趣要浓厚而真实得多。” 戴震晚 年孟子字文疏证问世,标志着这一义理之学大厦最终完成。 【清】戴震:戴震全书卷六氟节妇家传,黄山书社1 9 9 5 年版。第4 4 0 页。 【清】段玉裁:藏东原先生年谱引自戴震文集,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第2 1 6 页 【清】洪榜:颤先生行状,引自戴震全书卷七黄山书社1 9 9 5 年版,第4 页。 【清】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引白最震文集,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第2 2 8 页 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 ,三联书店,2 0 0 0 年版,第1 0 3 页 5 试论戴震义理之学 再从当时的社会现实来看义理之学的产生。 明清之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以及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使社会中阶 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某些地主阶级革新派的自我批判、自我觉醒,市民阶层 争取平等权利、发展自由经济的愿望,表明了新的社会关系和新的经济基础要求 有新的思想武器为自己打通发展的道路。中国的几千年的历史证明:每当社会发 生大动乱、大变革时,伴随它就会出现一种新的思想理论武器。如战国时期是中 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动乱时期,伴随它出现的是诸子百家思潮;第二次大动乱发生 在秦汉之际,独一尊儒术是它的产物;魏晋之际发生了第三次大动乱,掀起了风 靡一时的玄学思潮;第四次大动乱即五胡乱华,道统说随之兴起;第五次大动乱 爆发于五代十国,它孕育出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这一对新儒家的双壁;第六次 大动乱、大变革就出现在明清之际,乾嘉考据学就是它的产儿。 在“天崩地解”的明清之际,在实学思潮的激荡下,一批力倡复兴汉学的思 想家们,继承了先驱者的怀疑、批判精神,以更为激进的态度和渊博的学识、精 密的考证方法,进一步批判宋明理学,在学术界掀起群经辨伪之风,奠定了以实 学精神为指导的清代汉学的根基。 戴震认为理学家们以孔孟儒学的嫡传自居,实际上是违背了六经求实致 用的宗旨,陷入空谈心性而不能自拔。作为复兴汉学的先驱,他打着恢复孔孟儒 学本来面貌的旗帜,为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寻找经典依据,这一种复古维新的手 段。 乾嘉考据学的形成,也是康乾盛世的产物。康熙中叶以后的数十年间,清王 朝的经济渐趋繁荣,到乾隆时,已成鼎盛之势。政治上,政权巩固,社会安定, 版图统一,满汉民族矛盾亦趋缓和;经济上,由于采取了兴修水利、蠲免田赋、 奖励垦荒等政策,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繁荣,出现了国库充裕,人口增加了的昌盛 局面。 与此同时,乾隆推行的文化政策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他既扶植理学,又推崇 汉学,把汉学由清初的“在野”提升到“在朝”地位。如阮元所云:乾隆“崇宋 学之性道,而以汉儒经义实之。圣学所指,海内风响。”o 为了巩固统治,他下诏 推举经术之- i ( 乾隆十四年) ,而又诏刊十三经注疏于太学( 乾隆五十八年) 。 【清】阮元:研经室集卷二转引自i 美】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一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 观 江苏人民出版杜,1 9 9 5 年版,第1 7 页, 6 第一章戴震义理之学的产生背景 乾隆十三年,钦定三礼义疏( 即周官义疏4 8 卷,仪礼义疏4 8 卷,礼 记义疏8 2 卷) ;乾隆二十年,御纂周易述义1 0 卷。钦定诗义折中2 0 卷;钦定春秋直解1 6 卷:乾隆四十七年,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分为十类, 以经部列首,凡7 9 0 7 0 卷。在学术上,如果没有乾隆这一崇儒重经的文化导向和 大力扶持,清初考据学达到全盛是不可能的。这是为考据学提供了适宜的政治环 境。由上可见,清代考据学的发达,与残酷的文字狱相比,清代的文化政策有着 更为重要的影响。虽然1 7 1 8 世纪,清政府为阻止士大夫非议朝政,知识分子受 到朝廷精心策划的文字狱的监视。尽管如此,知识分子在提出选择研究课题上仍 然有一定的自由度的,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就自己喜好的经典进行讨论。尽管满 洲统治者为远离政治的考据学派兴盛及赖以形成的环境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社会、 经济结构,但并未左右考据学研究将要采取的形式。清代文禁是政治性的,很少 涉及思想学术领域。例如,1 7 世纪转向实证研究的先行者阎若璩敢于确凿地证 明,朝廷迄今推崇的经典的一部分是膺品。学术界对阎氏的发现毁誉不一,但是, 他的著作从未受到朝廷的压制。有人甚至呼吁从科举考试使用并得到官方尊奉的 经典中删除尚书古文经部分。清朝耗费巨大财力,主办规模庞大的出版工程, 这恐怕也不能仅仅看作是为了笼络知识分子,更应该看到这是对考据学派的支 持,因为修书工程必须要运用到考据专业知识,以四库全书为例,可以看出 在当时作为一种学术事业,考据学并未被朝廷视为威胁。很明显纂修四库全书 同样需要甄别文献、校勘不同版本。官方修书的目标为考据运动提供了支持,当 时只要不是反满,思想还是自由的。 在清代文字狱空前“严酷”的乾隆王朝,戴震仍然自由发表了孟子字义疏 证一书,向大清王朝正统学说( 理学) 提出挑战。当时,他已是著名的考据学者, 正在参与四库全书的编修。但清代皇帝并不像明代帝王那样,把戴震对孟 子的阐发视为反叛之举。戴震写道:“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 怜之。”他的弟子段玉裁指出,孟子字义疏证是戴震为同时代人撰写的最后 一部哲学著作。1 7 7 7 年5 月3 0 日,也即戴震逝世前一个月,他致信段玉裁,在 信中指出:“仆生平著述最大者,为孟子字义疏证一书,此正人心之要,今 人无论邪正,尽以意见误名之日理,而祸斯泥,故疏证不得不作。” 【清】戴震:戴震全书卷六盂子字义疏证理) 。黄山书社,1 9 9 5 年版,第1 7 2 页 7 试论戴震义理之学 戴震对宋学的批评激怒了历史学家章学诚( 1 7 3 8 1 8 0 1 ) 及其同时代的学者。章 学诚认为可以纠正宋学的某些错谬,但戴震竞公开攻击宋学的道德学说,这实属 过分。章学诚指责戴震过河拆桥,忘记了自己学术渊源于宋学的事实。1 9 世纪, 戴震的理学批判也引起朱熹正统学说维护者的反击。然而最终在1 9 世纪,由于 戴学的影响,儒家知识分子逐步接受义理之学。从1 8 0 1 年到1 8 2 3 年,著名考据 学家和戴震的学术支持者阮元( 1 7 6 4 1 8 4 9 ) 撰写了性命古训,模仿戴震以训诂 方法解释哲学理论的方式,使用考证语源和训诂方法重新阐释儒学的基本观念的 内涵。阮元的朋友及扬州同乡焦循( 1 7 6 3 1 8 2 0 ) 也继承戴震的义理之学,1 8 2 0 年, 他以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为基础,完成了孟子正义一书。就此而言,考证 研究为应用新途径解决传统哲学问题提供了推动力。焦循对戴震哲学成就为人忽 略深感痛心。他认为:。其所谓义理,即东原自得之义理,非讲学家太极之 义理也。”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阐述了同样的看法,。儒学基本的概念和范畴受到 了训诂学的检验,这是戴震学术思想影响的结果,人们希望在文献考证中行之有 效的方法论,也能有效应用于道德义理的研究中。”o 2 0 世纪,章炳麟( 1 8 6 8 1 9 3 6 ) 、刘师培( 1 8 8 4 1 9 1 9 ) 等激进国粹派接受了戴震 哲学的政治批判学说。刘师培在陷入无政府主义的泥潭前,十分仰慕戴震对程朱 理学思想禁锢的批评。他把戴震和卢梭相提并论,认为戴震把自己从理学的独断 观念中解放出来。章炳麟和刘师培早年从事激进的政治活动,后来成为2 0 世纪 少数最杰出的汉学家。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戴震思想的巨大影响。戴震考据学研 究的收获通过他们的努力延续到我们今天的时代。 【日本】吉川幸次郎:钱谦益与清代经学,京都大学文学部研究经要 1 9 6 5 年版,1 1 ( 2 3 ) 8 第= 幸戴震义理之擘的哲学认识 第二章戴震义理之学的哲学认识 戴震在对。盂享霉互疏证,诠释的基础之上建构了其义理之学的思想体系。 从后来影响上看,义理之学具有近代思想启蒙的价值和意义,是传统思想向近代 思想转化的重要桥梁。其主要原则是:“由训诂而推求义理”和“执义理而后能 为之“痛哭流涕”而特撰释戴;胡适之接着高度评价该书,以为“是宋明理 学的根本革命”,“摧毁五六百年推崇的旧说”,为之著戴东原的哲学:梁任公 更是在清代学术概论里盛赞。疏证一书,字字精粹”、“其志愿确欲为中 国文化转一新方向。其哲学之立脚点,真可称二千年一大翻案”、“乃与欧洲文艺 复兴时代之思潮之本质绝相类”。经过他们的阐释、论证和鼓吹、戴震终于以孟 r 、1 彳子苗义疏证一书确立了自己在中国哲学史和文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所以说; 1 | 7 “戴震思想是清朝考据学原理” 。 虽然在当时作为哲学家的戴震,并没有作为考据学家的戴震名声大。这可以 在如下的论述中可见一斑:。凡戴君所学,深通训诂,究于名物制度,而得其所 以然,将以明道也。时人方贵博雅考订,见其训诂名物有合时好,以谓戴之绝诣 在此。及戴著论性,原著诸篇,于天人理气,实有前人所未发者,时人则 谓空说义理,可以无作,是固不知戴学者矣。”o 在章学诚看来,戴震的学问决不 只停留在训话、名物、制度等考据学领域,毋宁说是以它为媒介把最终目标放在 “得其所以然,将以明道也”的哲学研究上,但是当时的人们只评价他的考据学 方面,而对他的哲学“义理”的论述,只认为是类似于宋明形而上学的空理空论, 几乎没有理解它。戴震对于当时的这种看法发出不满说:“余于训话,声韵、天 象、地理四者,如肩舆之辣也。余所明道,则乘舆之大人也。当世界为通人,仅 堪与余舆通寒温耳。”( 同上) 即他与当世之人们可能沟通思想的,只不过在自己 t 日本】西川藏:试论戴震的方法,弓l 自中国思想论集 ,1 9 5 5 年版,第3 7 页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二,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 9 试论戴震义理之学 学问的“轿夫”方面,这是作为一个卓越学者戴震的时代悲剧。而在他自身的意 识里,始终把真正具有坐轿的“大人”资格的学问,给予哲学方面( 义理) 。 那么何为义理之学( 哲学) 呢? 哲学大辞典中国哲学史卷这样解释的:义 理,先秦时指普遍皆宣的道理。它最早见于礼记礼篇:“忠信,礼之本也; 义理,礼之文也。”汉晋时指经义名理,汉书刘歆传:“及歆治左氏, 由是章句义理备焉。”宋以后把讲求儒家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称为“义理之学”。 北宋张载经学理窟:“义理之学,亦须深沈方有造,非浅易轻浮之可得也。” 清代曾将学问分为义理、辞章、考据三个方面。如姚鼐复秦小岘书:。天下学 问之事,有义理、辞章、考据之分。”章学诚说:“义理存乎识,辞章存乎才,徽 实存乎学。”o 又谓:。义理不可空音了,博学以实之,文章以达之。”o 由此可见, 义理之学在汉晋时指经义名理。宋以后则把讲求儒家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称 为。义理之学”。而到北宋时,张载说:。义理之学,亦须深沈方有造,非浅易轻 浮之可得也。”( 经学理窟) 其所谓义理之学亦指哲学。宋以后注重以义理治 经,在解释经义中系统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著自成体系。 戴震以义理为“大人”,以考据为“轿夫”为比喻,正说明二者之间关系。 。考据并不就是哲学。但乾嘉时代的哲学( 也可以上溯到清初一部分学者) 不能不 从考据中过滤过来。而他们既从经书中滤出哲学。也就不能不是原始儒学,或在 原始儒学的基础上做出新的理论思维。”o 同时,考据学在自己实践中,也总结、 摸索,运用了一些哲学意义上的方法论。所以,就二百年的整个发展看,推动 考据学前进的是对哲学( 义理) 的追求,而达到哲学的目的形式与手段,则是考 据。”( 同上) 因此,本文以孟子字义疏证一书来说明戴震哲学的精髓。纵观全书,它 确是一部既重考据,更重义理的哲学名著。t 孟子字义疏证凡三卷,八个大问 题:理( 1 5 条) ;天道( 4 条) ;性( 9 条) ;才( 3 条) ;道( 4 条) ;仁义礼智( 2 条) 、诚( 2 条) 、权( 5 条) 。这被戴震视为其“平生第一书”的孟子字义疏证的序言中就 借孟子好辨特点,抨击了理学家,指出他们的一些言论对于当世和后世之人立身、 处事、为政均具危害性,他说:“是后私智穿凿者,亦惊于乱世,或以其道全身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说林,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 【请j 章学诚:文史通义原道下,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 王茂,蒋国保余秉颐,陶清:清代哲学 ,安徽人民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6 页 1 0 第= 章戴震义理之学的哲学认识 而远祸,或以其道能诱人心有治无乱,而谬在大本,举一废百;意非不善,其言 祗足以贼道,孟子于是不能己,于与辩。当是时,群共称孟子好辩矣。孟子 之书,有日“我知言”,日“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盖言谬,非经于言也, 将转移人心,心受其蔽,必害于事,害于政。彼目之小人之害天下后世也,显而 共见,一目之日贤智君子之害天下后世也,相率趋之以为美言,其入人心深,祸 斯民也大,而终莫之或悟。” 孟子字义疏证全篇主要对三组关系:理和气、理和事、理和欲作了哲学 的说明。在理气之辨中,朱熹认为“理”即“道”,“理”是先于气的绝对精神。 而戴震则认为“道”或“理”是气的流行变化,是气的不停的流动变化,物质的 气乃是万物的本源。“在天地,则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谓道;在人物,则凡 生生所有事,亦如气化之不可己,是谓道。”o 这是气一元论哲学观。 在理和事的关系上,朱熹是“理得天而具于心”,典型的把理看作超越客观 事物的精神实体,“理在事先”,“理源于天”。而戴震认为:“事物之理,必就事 理剖析至微而后理得”,“天理云者,言乎自然之分理也。”o 这就说理寓于事 物之中,理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天地、人物、事为,不闻无可言之理者也, 诗日:有物有则是也。物者,指其实体实事之名,则者,称其纯粹中正 之名。实体实事,罔非自然,而归于必然,天地、人物、事为之理得矣。”( 同上) 在这里,戴震已把理看作自然的必然。 在理欲关系上,戴震从实际出发,认为人不可能没有欲,他说:。孟子言养 心莫善于寡欲,明乎欲不可无也,寡之而已。” 所以,他认为“灭人欲”是最 不仁的;“人之生也,莫病于无以遂其生,欲逐其生,亦遂人之生,仁也;欲遂 其生,至于人之生而不顾者,不仁也。”这种唯物主义理欲观,在今日看来,依 然是有生命力的。 由此可见,戴震作疏证目的是“正人心之要”:“故就孟子学义开示, 使人知人欲挣尽,天理流行之语病。”这是公开把矛头指向朱熹的客观唯心 主义思想。一针见血地指出程朱理学的要害:以理杀人,以言害道。他说:。六 经、孔孟之言,以及传记群籍,理字不多见,今虽至愚之人,悖戾恣睢,其 【清】戴震:戴震全书,眷六孟子字义疏证道,黄山书社, 9 9 5 年版,第1 9 2 页 【清】戴震:戴震全书卷六孟子字义琉证- 理 。黄山书社1 9 9 5 年版第1 7 2 页 【清】戢震:戴震全书卷六孟子字义琉证- 权 ,黄山书社,1 9 9 5 年版,第1 7 9 页 【蒲】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引自戴震文集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第2 1 6 页 1 j 试论戴震义理之学 处断一事,责诘一人,莫不日理者。”“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 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 之逆入死于法,尤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国所以戴震说:“酷吏 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至于害道,是指宋儒歪曲六经及孔孟之书的本义。 他说:“自宋儒杂苟子及老庄,释氏以入六经、孔孟之书,学者莫知其非,而孔 孟之道亡矣。”o 由此可见,孟子字义疏证一书的发表,结束了理学时代。 二、戴震义理之学的构建原则 戴震义理之学的哲学体系尽管比较庞大,但其构建的基本原则是以下两方 面: ( 一) 由训诂以求义理 从经学角度上看,“义理”是儒家经典背后所显示的价值意义。“由训诂以求 义理”实即r 扫- p l l 诂求古经中之义理,训诂而古经明,古经明而义理明,就是说, 它必须通过:“以字通词,以词通道”的途径来获得。“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 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 戴震认 为:所谓“义理”存之于古经和典章制度之中,通过严格规范的语言文字训诂和 考据工夫,就可发掘和体察古经和典章制度背后的“义理”,戴震说:“惟空凭胸 臆,测当于贤人圣人之理义,然后求之古经;求之古经而遗文重绝,今古悬隔也, 然后求之故训,故训明则古经明,古经明则贤人圣人之理义明,而我心之所同然 者,乃因之而明。”西如果把故训和义理割裂开来,就不可能达到推求义理的目的。 一句话,戴震试图通过回归原典,通过语言文字,把一切的价值规范都建构在对 原典的收集、挖掘和诠释上,并揭示原典之中及原典背后的价值涵义。在这里, 戴震揭示的治经必须遵循的逻辑程序是:字词道;或,文字语言一 一圣贤之志。 ( 二) 执义理而后能考核 清姚鼐认为:“天下学问三事,有义理、文字、考据之学。”戴震也把学问分 【清】戴震:戴震全书卷六孟子字义疏证理分 ,黄山书社,1 9 9 5 年版第1 7 2 页 【清1 戴震:戴震全书卷六孟子字义豌证道,黄山书社。1 9 9 5 年版,第1 9 2 页 清】段玉裁:戴东原集序t 引自戴震文集 ,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第2 0 0 页。 【清】戴震:戴震集题患定宇先生授经图) ,上海古籍出版杜,1 9 8 0 年版,第2 1 3 页 1 2 第二幸戴震义理之学的哲学认枳 成义理,考证、文章三学。并把义理称为。源”“大本”,认为义理居其首,义理 之学综赅天下之大道。“明义理”是为学的最终目标。执义理而后考核,表明“义 理”在价值上要优先于考核、文章。基于这一前提,戴震批评当时能文章、菩考 核者,都是一群不善闻道者。他说:“今之博雅能文章,善考核者,皆未志于闻 道者。徒株守先儒而信之笃,如南北朝所讥:宁言圈,孔误,莫道郑服非,亦 未志于闻道也。”o 可以说,戴震“以训诂求义理”到“执义理而后能考核”,是 他经学思想的一次巨大转变和质的飞跃。戴震曾就“义理”与“考据”之间的内 在关系做了一个十分贴切和形象的比喻。他说:。六书九数等事尽我,虽就误以 为轿夫为轿中人也。”o 在这里,戴震的义理是一种“自得之义理”,而。正人心 之要”为目的的孟子字义疏证一书的完成,标志着戴震己完成了由音韵训诂 到探讨义理的思想转换。表明戴震已经建构起了一套完全不同于程朱理学的新的 义理之学思想体系;也标志着戴震已经在思想观念上和价值目标上完全超越了当 时的社会和当时的考据学者,并安全确立了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三、戴震义理之学的认识方法 戴震在清代学术发生实质性变化并走向对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作全面总结的 雍乾时期,高高树立起“解蔽”旗帜,倡言“儒者之学,将以解蔽而已矣,解 蔽斯能尽我生! ”固他强调以回归原典为途径,以。务在闻道”为归宿,以“实 事求是”为准则,按这样的认识论原则和方法来构建其义理之学。这在学术思 想转折、创新的时期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 一) 。不以人蔽己” 针对宋明理学家解释儒家经典态度,方法及其效应上,戴震运用“不以人 蔽己”主张。而要做到。不以人蔽己”,必须“空所依傍”呖即对古人、他人 的知识,对所见、所闻、要在“慎思”、“明辨”的基础上,再决定取舍。他说: “汉儒故有师承,亦有时傅会,晋人傅会凿空亦多;宋人则持胸臆为断,故袭 取者多谬,而不谬者在其所弃。”( 同上) 又说,。宋之儒者,以己之见不更坐为 圣贤文言之意,而语音文字实未可知,其于天下之事也,以己所谓理强断行之, 戴震集答郑丈用牧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版第1 8 6 页。 戴震全书卷七书朱陆篇后,黄山书社1 9 9 5 年版,第“5 页。 戴震文集沈处士戴签图题咏存,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第 6 7 页 戴震集- 与某书) ,上海古籍出版杜,1 9 8 0 年版第1 8 7 页 1 3 震震震震戴戴戴戴清清清清 试论戴震义理之学 而事情源委隐曲实未能得,是以大道失而行事乘。”( 同上) 因此,对于古人, 他人的知识,不能囫囵吞枣地兼收并蓄,而应加以精密的分析。 戴震反对那种一味“泥古”、“求古”的做法,而力倡“求实”、“求真”、 “求是”,这也是他一生做人的重要准则。这可从他的生活经历来看。戴震起 于贫寒商家,“自幼为贾贩,转运千里,复具知民生隐曲”,长而亲历饥寒交迫 之苦,却又满怀经世抱负,深受西学影响。所以能透过太平盛世的繁华,直面 清廷以文字杀人的残酷,感受“后儒以理杀人”的悲哀,体认学术演变的最新 动向和必然趋势,既痛心于“六经孔孟之道”被理学家们误解而注入“存天理 灭人欲”的谬见,更不满于清廷障蔽原始儒学的人本主义精神,利用己被宋儒 误解的“孔孟之道”并进一步曲解并推举到可怕的高度。而祸斯民”。于是, 他要。为中国文化转一新方向”,关怀自然生命,表达市民要求,批判宋明理 学以“灭人欲”的道德教条,恢复原始儒学以“民为贵”为宗旨的人文精神, 进而呼唤“体民之情”的清明政治而这一切都要以“解蔽”开始,从重新解释 儒家经典过程中才能获得。 ( 二) “不以己自蔽” 为了做到“思之贯通”,戴震认为,关键在于“不以己自蔽” 他说:“虽溯 流可以知源。不目睹渊泉所导,循根可以达杪,不手披枝肆所歧,皆未至十分之 见也。以此治经,失不知为不知之意,而徒增一惑以滋识者之辨也”( 与 姚姬传书) 。从这里可看出,人们在为学、处事时,应该持严谨的态度:1 、观 察的系统性:即对事物作历史的审察,知道事物的源流和发展规律,做到“征诸 古而靡不条贯,合诸道而不留余议。”( 同上) 2 、观察的全面性:即对事物作逻辑 的思索,弄清事物的性质、特征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巨细毕究,本末兼 察。”才能对事物作出全面的、系统的了解,从对事物的“未至十分之见”逐渐 达到“十分之见”和“传其信不传其疑”( 同上) 。 总之,无论是解除人之蔽己,还是解除己之自蔽,其归宿都在于“闻道”。 而“闻道”就必须要回归儒家经典、取证于儒家经典,用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正确 可靠的方法,破解宋明理学家的种种误说,从儒家经典中探求到真正的圣人之道。 在他心目中,“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只有探求这 【清】戴震:戴震集答郑丈用牧书)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0 年版,第1 8 6 页 1 4 第= 幸戴囊义理之学的哲学认枳 种真正的,没有被修正过的圣贤之道,才能扫清谬说、正人心、复兴儒家传统, 光大华夏文化。那么通过什么途径昵? 而“圣人之道”在六经,不在宋明语录“有 志闻道,谓非求之六经,孔孟不得”o 。 四、戴震义理之学的世界观 戴震通过对程朱的“理”批判和诠释,建立他的气一元论哲学体系。 戴震同程朱的矛盾和根本分歧正是在于一个“理”字。“举凡天地人物事为, 求其必然不可易,理至明显也。从而尊大之,不徒日月天地人物事之理,而转其 语1 :3 理无不在,视之如有物焉,将使学者皓首茫然,求其物不得。”( 同上) 在这里,戴震明确指出:程朱所说的超乎事物之上的理本来是不可能有的,当然 是求之而不得的。“理就是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本质,它们都是真实的,但是,它 们只能是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超乎事物之上。这一点,正是程朱理学的根本错误 之所在。”o 程朱理学“理”的谬见在哪里呢? 道学家所讲的理,有自然规律和道德规律 双重意义,这在他们是混而不分的。程朱曾赋予“理”以多方面的规定性,归纳 起来,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理”是永恒的精神实体,是宇宙万有的总根源。朱熹说:。宇宙之间 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 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若其消息 盈虚,循环不已;则未知有物之前,以至人消物尽之后,终则复始,始复有终, 又未尝有顷刻之或停也。”( 朱子文集卷七十) “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 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 语类卷一) 这就是说:“理” 是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凌驾于时空之上的、完美无缺的、普遍存在 的、永恒的、无限的精神本体。程、朱都称它为“天理”,朱熹还称它为“太极”。 如:“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圣人谓之太极者,所以指夫天地万物之根 也。”在程朱看来,这种“理”是宇宙万物的总根源,没有它就没有世界。二程 认为,“理”是静止不动的,它因感而后通。朱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秋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2章 第一节《地形地势特征》说课稿1 (新版)商务星球版
- 2025服务类招标代理合同模板
- 2025年上海牌照转让规范合同书
- 教科版信息技术高一必修 4.1.2文字处理软件教学设计
- 大连事业单位笔试真题2025
- 7.2.2(一)平行线判定 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 Unit 1 My future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牛津沪教版(三起)
- 化肥厂应急演练组织规章
-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六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说课稿5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 股权质押合同
- 食管纵隔瘘护理
- 建筑项目水泥采购合同
- 华为ICT大赛网络赛道考试题库(786题)
- 水果采购协议样本
- 中职英语(高教版2021基础模块1)Part01-Unit2-Transportation
- 哲学与人生 第二课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2.1
- 2024-2030年中国止痛药品市场供需形势及未来前景动态研究研究报告
- 风电110KV升压站土建工程施工方案
- 2018低压电力线高速载波通信互联互通技术规范第3部分:检验方法
- 房屋漏水维修合同书范文
- 超声科医院感染管理:培训与演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