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i 摘 要 陈确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他受学于刘宗周承绪了儒家传统却有着个 性鲜明的学术思想和独特的学术风格他对当时民间流行的迷信风水久丧不葬 等社会陋习大加批判认为这些弊端败坏了世道人心妨害了生民的生计他又 针对当时空谈义理的学风写下大学辨从迹和理两方面辨大学 非圣经其目的就是要人们实事求是从程朱理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人性论是 陈确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人性首先是一种自然的本能通过人本身的 气 情才加以体现人性并非先天固有也非一成不变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这 相对于理学家在人性论问题上的形而上学观点无疑具有进步性 陈确的学术思想是时代内容的反映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他不仅对理学之弊进 行了批评对阳明心学也未附和对其师说也未固守走的是一条理性自由的学 术道路 关键词陈确风水之说大学辨人性善学术风格 abstract ii abstract chen que the progressive thinker at the end of m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qing dynasty he had distinct individuality thought and academic characters being a confucianist taught by liu zongzhou s school he criticized social bad habits that made a fetish of geomantic omen and thought these evils corrupted morals of the time and impaired the people s livelihood and he wrote on da xue because the study s style of empty talk and argued it didn t the bible from logic and substance he did this in order to seek truth from facts and be fettered by a confucian school of idealist philosophy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is a important part of chen que s ideas he considered that human nature was naturally instinct by airs feeling and talent and human nature wasn t innate and immutable but it was postnatal compared with metaphysics of confucian school of idealist philosophy the theory was progressive chen que s academic theory reflected the substance of age not only he criticized confucian school of idealist philosophy s evils but also he didn t chimed in with wang yangming s school of universal mind and didn t firmly entrenched in his teacher s theory he opened up academic road of reason and liberty key words chen que the theory of funeral tradition on da xue human nature of good academic style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生平 陈确16041677浙江海宁人名道永字非玄原名筮永字厚季号 逊肤明亡后改名确字乾初先世为海宁望族然至其祖辈时家道逐渐衰 落父辈时盆困益甚无力举婚不得入赘于人家说明陈确出身于一个贫寒 的农村知识分子家庭 青少年时代的陈确刻苦自学十六七岁时即小有文名却不喜理学家 言尝受一编读之心弗善也则弃去遂四十年不阅并厌薄举业无意仕 进而将心思精力寄托于放浪山水恣情声律韵管谱琴常与一二知交吟 风弄月超然远寄陈确在韵铉老人传中回忆描述其青年时代的举止说 犹忆二十年前孟秋之望月明如水老人与余坐西湖之断桥老人发歌而 余吹洞萧和之时桥上下游者数百人杭俗士大夫喜醉歌尝纷沓譁嚣于柳桥之 下然闻余两人和歌而醉歌者皆止肃然拱听踰止而歌毕数百人同称善余 两人勿为谢竟起联袂以归旁若无人者在陈确当时所处的明末社会中 多数士子孜孜以求的莫非功名利禄陈确则超脱不羁不知功名为何物对于 纷沓譁嚣的俗士大夫竟不屑一顾这些举止未免带有些叛逆性格 崇祯十三年1640 年陈确入学为廪生依然卑视帖括操觚仍一味属 意词章曾与友人结社黄山许氏之枕涛庄唱和尤密他于诗主陶性灵不 以雕饰为工现留存于陈确集中的诗作六百余首大多感物咏怀感情真挚 不少诗颇具有现实性和人民性如其苍天七章等诗便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 中农夫的苦难呜呼苍天农民何罪赤日中天焦发裂背渴不得饮饥不得 食闵将其死不敢云瘁天复不念降其大戾还深刻揭示呜呼苍天吾 农民之伤而不知者谓民已康有丝满箱而不得以为裳有谷满仓而不得 黄宗羲陈乾初墓志铭南雷文定后集卷 3 陈确集第 11 页 陈确集第 273274 页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以为粮岂日无获为他人忙呜呼苍天吾农民之伤这些悲愤的诗句简 直是以农民的代言人对苍天的不公社会的不平抒发的呐喊与控诉陈确不 仅同情社会下层群众的疾苦也十分不满各级官吏的横征暴敛残酷虐民并敢 于伸张正义为民请命崇祯十五年适值陈确参加乡试期间恰逢酷吏虐民 陈确便集结率领数百人群至司衙控告酷吏虐民之罪上司却庇护酷吏反欲 罪首事者致使陈确面临被问罪被剥夺参加乡试的困境对此陈确则临危不 惧大义凛然地表示捐吾生以救一县之民亦何足惜一乡试何足道哉陈 确后来在思想理论斗争中敢于坚持真理不盲从不附和不为来自各方面的 辱骂与围攻所折与他青年时代这种敢于坚持正义敢于斗争的思想性格显然 有思想上的联系 崇祯十六年陈确四十岁始师事浙东大儒刘宗周他在祝子开美传中 说是年秋开美与余同事刘先生于云门若耶之间不久历史发生急遽变 化李自成农民军进京崇祯帝吊死煤山旋即清兵入关清王朝建立清军铁 骑南下于顺治二年五月1645 年 6 月攻占南京南明弘光政权覆灭当清军 长驱至浙时刘宗周坚持民族气节一再拒绝清方的召征最后绝食殉国陈确 的同学与挚友祝渊字开美也于同年七月自缢殉明祝渊死难前曾将刘宗周 的遗著交付陈确曰此皆刘先生所示手书与某居平侍先生时所记录也吾死 无长物唯此不能忘惧失之敬以遗兄师友的殉难与嘱托更加坚定了陈 确继承刘宗周思想品节的信念他师事刘宗周的时间虽然不长所受影响却极深 如同黄宗羲所谓确受业蕺山刘夫子之门潜心力行以求实得故虽 事夫子之日浅而屈指刘门高第众口遥集师事刘宗周应是陈确真正治学 的开始也是他生平经历的一大转折从此学益邃识益深 明朝的复灭师友的殉难清军铁骑的蹂躏实乃沧桑变革动魂惊魄 使陈确的思想深受刺激民族意识愈加强烈他曾抱至死不屈的态度断然拒绝 清朝推行的剃发令他说去秋新令不剃发者以违制论斩令发后吏詷发者 至军门朝至朝斩夕至夕斩确生无益于时正忧不得死所而以不剃发死 陈确集第 628 页 陈确集第 13 页 陈确集第 276 页 黄宗羲陈乾初墓志铭南雷余集 第一章 绪论 3 确其无黍所生者尽管清廷多方网罗汉族士大夫参与新政权但陈确却于顺治 四年具呈本学求削儒籍犬马犹恋旧主而况人乎革命以来即思告退 以不忍写弘光后年号这表明陈确矢志不与清朝合作同年他又改名确字 乾初盖取意于周易文言中乐则行之忧则退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及周易乾卦初卦中潜龙而以确为名以乾初为字均寓有潜 龙之意他直言不讳的说过其命字有新意这都说明陈确于入清后虽在 形式上隐遁起来实则痛定思痛要以确乎其不可拔的气概欲有一番作为 陈确自请削儒籍后果然足不赴贡科之试长期隐居山乡躬耕田里读 书治学以坚强的意志和顽拔的毅力著书立说陆续写出一系列思想尖锐内 容深刻的论著以惊世骇俗之论闪灼着其作为启蒙思想家的战斗光辉 康熙二年1663陈确六十岁时不幸患风疾半身偏瘫且日趋加重久 治不愈不下绳床者十五年他自己痛苦的描述疾病的折磨病夫无一能 惟恃眠与坐岂知久而变眠坐俱不可我欲外形骸形骸不外我两臀若受仗 举体如关锁起倒极艰烦要之无一妥一死有何难难于历坎坷即使这样 他仍继续探讨学术理论上的问题直到其死前不久还在病榻上力疾作书与黄 宗羲商讨性论方面的问题 康熙十六年七月二十四日1677 年 8 月 22 日这位在思想理论领域奋斗半 个多世纪的进步思想家溘然长逝黄宗羲曾为之数撰墓志铭黄与陈都是刘宗 周的弟子也曾互相论学但在陈确生前黄宗羲对陈确较为激进的观点并未 充分接受和理解甚至认为其言之过当因此黄宗羲在其所写陈确墓志铭 第一稿中很少涉及墓主的学术思想以后他又反复阅读陈确的著作终有所 悟 深为感叹今详玩遗稿 方识指归有负良友多矣因理其绪言以谶前过 又重撰陈乾初先生墓志铭高度评价陈确的学术思想并自愧浅陋为了使 陈确的思想可以传后在重撰的墓志铭中还较多地引述了陈确的思想资 料黄宗羲这种从善如流不执己见的治学态度在学术史上传为美谈而在陈 确的著述长期未能刊刻的情况下人们正是通过黄宗羲撰写的几稿陈乾初先生 墓志铭才得以亲见陈确学术思想的端倪黄宗羲对陈确思想的传播实有不可 陈确集第 310 页 陈确集第 311 页 黄宗羲陈乾初先生墓志铭南雷余集 陈确集第 676 页 黄宗羲陈乾初墓志铭南雷文定后集卷三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4 掩没之功 陈确一生交往的师友除上述刘宗周祝渊黄宗羲外还有刘伯绳刘宗 周之子张履祥 恽日初吴蕃昌吴裒仲查嗣琪蔡养吾沈昀耒成未 朱康流等这些人多曾与陈确共同师事刘宗同同事之谊颇深私人交往亦甚厚 然而论学却与陈确多有不合尤其不满陈确的异端思想甚至对之以冷嘲热 讽反唇相讥陈确的学术思想也正是在和他们的反复辨难中更加坚定同时 也磨砺了其坚韧不拔的学术风格 第二节 学术渊源 陈确思想的形成同他的老师刘宗周有很大关系他在晚年拜于刘宗周门下 又受祝渊委托整理先师遗稿编辑蕺山先生语录这使他有机会较多地了解刘 宗周晚年的思想黄宗羲说 先师蕺山曰予一生读书 不无种种疑团至此终不释然不觉信手拈出 大抵于儒先注疏无不一一牴牾者诚自知获戾斯文亦姑存此疑团以俟后之 君子倘千载而下有谅余心者乎不肖羲蒙先师收入孤苦之中而未之有得环 视刘门知其学者亦绝少徒以牵挽于口耳积习不能当下决择浅识所锢血 心充塞大抵然矣近读陈乾初所著于先师之学十得之四五恨交臂而失 之也 这条材料使我们看到陈确怀疑精神的来源全祖望在乾隆初年作子刘子 指 刘宗周祠堂配享碑文其中指名提到的宗周弟子只有吴麟征与陈确二人这又 是一条刘陈师生关系密切的佐证我们认为刘宗周晚年的思想对陈确有较大 的影响 陈确师事刘宗周的时间大约有一年多然而师徒二人已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陈确祝开美曾与其师整日静坐相对默然刘宗周讲学不拘一格但以启发学 生阐述义理为目的陈确也获益匪浅他叙述其师的教学情态其言学也大 抵如孔子之言仁不循一指或言本体或言工夫而要之未始不合期以开示 来学发明道要为止刘宗周讲学十分投入学生提出疑难也能给于适当的答 黄宗羲陈乾初先生墓志铭南雷余集 陈确集第 237 页 第一章 绪论 5 案陈确侍坐听课敬佩油然而生刘氏对陈确颇为器重并勉其肩负转移当世 学风的责任先生临殁时拳拳以学问之事相属不宜妄自菲薄还祈裁以大义 而益进之刚断庶令后学知大贤举动已有不同于寻常万万者确且洗耳听之矣刘氏 遗教对陈确产生极深远的影响其后著大学辨就是裁以大义而益进之刚断 的结果陈确因受其师鼓励而感发兴起想结庐云门若邪之中朝夕函丈 订数年游究千秋大业可惜政局动荡满洲入侵明朝终于覆亡刘宗周殉国 使陈确未能如愿虽然如此他仍不忘千秋大业时常想与同志砥砺切蹉讲 求圣贤之道可见自受教刘宗周人生观学术观发生了改变下面我们从陈 确对刘宗周学问著述所持的态度来看一下陈确在学术上受其师的影响 一保存遗书不容删削 陈确认为刘氏的遗集应该包括所有著述编辑者无论有何学术观点都不应 以己意留取否则刘氏之学将受支离之灾至于年谱的编撰由于不是谱主自著 故容许编者参以己见陈确也有以己之见去取师说的私书作为自用并不公 诸于世由此可见陈确对反映其师学说全貌的遗集抱严肃的态度但这不等于 他完全固守师说而是有个人观点的 二重视人谱以之律己待人 陈确十分欣赏其师所著的人谱只因此书谈实践工夫鞭辟入里人谱 一书实在是陈确素位之学的指导性著作他以之律已待人他说吾辈功夫只 须谨奉先生人谱刻刻检点不轻自恕方有长进舍此别无学问之可言矣 三离弃形而上之义理 陈确对其师说有关诚意已发未发之论有不以为然之处但出于 尊敬师长只好存而不论他说弟于先生无言不悦惟诚意已发未发之 说虽极精纯然弟意欲且存而不论陈确自言如此是由于有所心疑焉而 未敢笔也非疑先生之言疑学庸之言也这样说既能坚持自己非玄的 原则又避免直接批评师说造成的不安心理而且无损于对刘氏的尊崇 四诚意正心之次序 陈确写成大学辨其中以正心先于诚意这点与其师说有所不同 陈确集第 106 页 陈确集第 307 页 陈确集第 106 页 陈确集第 471 页 陈确集第 396 页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6 陈确解释为什么正先于诚吾之先正于诚意也 盖欲合意于心 而统诚于身焉耳 分意于心则支甚矣先诚于正则舛甚矣此大学之蔽也陈确这一说 法与刘氏顺大学的逻辑而突显诚意不同这一点遭到了蕺山门人的不 满和反驳陈确走出师说之囿把思言行的动机置于心上以心为 主宰而意从之意只是意念的意思意念产生的原因就在心刘宗周则 以意念之生起归诸最初之几也称为意所以先有意而心才有主 宰整个问题出于对意所赋含意出现理解上的分歧所致 五慎独之体认 陈确对其师的慎独学说有所引申刘宗周的慎独之独所指的是灵明之心 即良知陈确认为其师之慎独说是兢兢无负本心之谓并视为致良知这 样理解是正确的本心即道心良知天理无负其本心即不对本心知善 知恶的决定有所阻挠而得以顺利扩充之谓兢兢是小心谨慎之意故慎独是 时刻小心流露而得到扩充这自是致良知之意陈确认为其师的慎独说与孟子 的尽心知性王阳明的致良知大体上是一致的陈确理解独体为知过之心私 心是过失私欲是罪恶根源所以君子之慎独去私而已矣能这样那么 就不为众所惑不为俗所挠而陈确的言行也确是如此 六大学之否定 陈确大学辨的基本思想是承袭其师而有所发展的刘宗周将大学八 条目以一贯思想合而言之他说凡圣贤言心皆合八条目而言者也或止合意 知物言维大学列在八条目之中而血脉仍是一贯正是此心之全谱又 特表之曰明德陈确承接一贯血脉的思路而引申说其最后说大学 则云大学是一贯的血脉不是循序的工夫而先生云然者盖以格致 诚正修齐治平故是一事绝分不得前后际如弟辨中已发明一 二但不纯祖师说耳 陈确没有忘记老师临别叮咛的话及至学有所成乃祭告其为学之得陈确饮 陈确集第 599 页 陈确集第 240 页 陈确集第 73 页 陈确集第 230 页 陈确集第 428 页 刘子全书及遗编卷十第 115 页 陈确集第 572 页 第一章 绪论 7 水思源不忘学问所自来黄宗羲也承认陈确于先师门下颇能有所发明而且还 说乾初论学虽不合于诸儒顾未尝背师门之旨先师亦谓之疑团而已陈确本 师说而解决了大学义理系统造成的困难这是大学辨值得肯定的原因 七工夫与本体之关系 陈确论工夫本体的关系实际也有取于其师之说刘宗周认为本体不可说 可说者已入工夫而用工夫处即本体流露处陈确本师说而更明快地指出工 夫即本体也无工夫亦无本体矣 八性之善恶与习 陈确所主张的恶行由习所生的观点是承受师说的刘宗周肯定性善而 不善的行为是习的结果他认为性体是绝对的善性体虽存于人然而人的 行为中有善有恶即习于善也只是道德意义下相对的善而不是性善这个形而 上的绝对的善陈确吸取师说也强调习性对行为善恶的影响 九天理与人欲之关系 刘宗周所说的即欲可以还理如饮食男女之事能不溺于流的其表现自 然中理溺与不溺在一念之间所以为善为恶毫厘而千里同一事件 可公可私视乎用心如何而定色货利是人所面对的能本着道德良知来选择 自有恰如其分的表现无过无不及这是恰当的行为表现仍然是具体的行为 所以说声色货利亦见天理陈确本此师说论述更加简洁明快学者只时从 欲中体验天理则人欲即天理矣不必将天理人欲判然分作两件也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陈确的论学观点多承受其师的学说而有所发展 故师徒间的学说有着先后继承的线索可寻陈确有所创新的见解并非无源之水 而其所辑山阴语钞是取舍师说而成的只可惜此书不传否则陈确与其师的 学问承受将更明白的显示出来 陈确集第 42 页 南雷文约陈乾初先生幕志铭卷二梨洲遗著彙刊上海时中书局1915 年 陈确集第 467 页 刘子全书及遗编卷十第 154 页 刘子全书及遗编卷十第 154 页 刘子全书及遗编卷十154 页 陈确集第 425 页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8 第三节 研究现状 陈确在明清之际众多的思想家学者中具有自己鲜明的学术个性和独特的 学术风格黄宗羲曾称赞说其学无所依傍无所瞻顾凡不合于心者虽先儒 已有成说亦不肯随声附和遂多惊世骇俗之论就陈确学术思想的批判性 进步性及其不盲从不苟同的战斗风格而言较之同时代著名的三大思想家黄宗 羲顾炎武王夫之也未见逊色只是由于他一生山居乡处晚年又十数年瘫卧 病榻疏于交流加之其著作久被湮没未能引起应有的重视和研究直到咸丰 四年公元 1854年葬书才初次刊行其时距陈确之死已近二百年而其全 部著作则在解放后即 1979 年才得以整理出版在此之后陈确的学术思想始显于 世引起学人的注意 至今为止对于陈确的研究仍比较缺乏研究陈确思想的专著不多能收集 到的只有三本一是 1982 年辛冠洁先生著的陈确评传二是 1992 年台湾邓立 光先生著的陈乾初研究三是 2002 年出版的王瑞昌先生著的陈确评传除 专著之外还有一些较有代表性的论文如 1983 年严健羽先生的陈确的哲学思 想辛冠洁先生的陈确三论陈确对程朱理学的三次发难还有 1991 年衷 尔钜先生的论陈确及其哲学思想这些科研著作对陈确学术思想在定位上存在 分歧有的认为陈确思想是完全反理学的有的则认为陈确思想是陆王心学 的继续笔者认为要真正再认识和定位陈确的思想必须全面把握它的思想 并把这些思想与当时的时代相联系本文就通过对陈确思想的全面分析对陈确思 想的定位问题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以揭示陈确思想的特质不妥之处敬请师 友指正 黄宗羲陈乾初先生墓志铭南雷余集 第二章 陈确的学术思想 9 第二章 陈确的学术思想 陈确在预感到自己不长于人世而写下的示儿贴中说吾生不辰怀抱未 展遂同草木俱腐生平笔扎纷纷了无足取唯论葬与世俗异论性大学 与诸儒异要为孔孟之旨圣人复起不易吾言当勤录收辑多录副本以 待后学其他诗文无益于世切勿多辑以误后人这篇遗言反映了一 个正直的学者的自知自信和严肃的社会责任感在陈确卷帙浩繁的论著中最 有价值足以传世的著作也正是他所说的葬书大学辨性解等他 的学术思想也较为集中地反映在这几部主要论著中 第一节 葬书对社会陋习的批判 风水之说自古在中国民间十分流行风水先生宣扬长辈亲人去世之后葬 地山水的向背走势葬穴的浅深高下下葬的年月日时等决定着子孙的贵贱贫 富寿夭和贤愚等等 这种说法在中国大概汉代起日渐兴盛到了明清讲究风水在社会上成了根 深蒂固的风习而江南一带似乎更加泛滥至于海宁葬俗之弊清人许勉燉曾言 及之孝友睦姻任恤莫重于丧葬丧者亲之终也邻里宗族所闵也仁孝厚终 既少间有之徒竞于佛事或知无益而勉以夸人计鼓钵之费厚葬有余乃 终丧之后停棺于室或积数世淹殡于野或恝数十年彼风水僧道两者之害 蠹物力而坏人心鬼神之怨恫矣安得牖民之长秉礼之儒大声疾呼一 醒薄俗乎陈确正是那种大声疾呼一醒薄俗的牖民之长秉礼之儒 一对风水之说的批评 丧葬问题是陈确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陈确特别关注这个问题固然是因为丧 葬本身是慎终追远的大事但主要是因为当时江南地区在此问题上出现了严 重的弊端这些弊端除了为害最深的迷信风水外还有久丧不葬不切实际地厚 陈确集第 190 页 海宁州志卷二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葬过度拓广茔地以及用僧道做法事等这些弊端败坏了世道人心妨害了生民 的生计陈确说今天下异端之为害多矣葬师为甚佛次之老又次之他把 风水之害视为异端为害之首大声疾呼痛加排拒 早在崇祯年间陈确就真切地认识到葬师之说的严重危害性了不过乾初论 葬文字多成于入清以后对葬师之说大加攘斥也是入清之后的事陈确专一论丧 葬的著作为葬书此外文集其他各篇中也有不少这方面的言论以下择要述 之 风水先生们的基本理论是产生万物的五行之气生气在地中流行选 择生气融会的风水宝地 将死者遗骸葬其中 死者的骸骨就可以因袭承纳此生气 父母与子孙是一气 父母的遗骸影响着子孙的祸福 父母的骸骨既然承袭了生气 就会鬼使神差般地将生气传之子孙从而使子孙蒙福 父母葬地的好坏决定着子孙的福祸寿夭贵贱贤愚 此等说法 陈确力辨其非 他说天无私覆故雨露之施不择物物之材不材自为荣枯焉非天有意枯荣 之也 地承天施亦犹是耳 人之善不善自为祸福也 非天与地能祸福之也这 意思是说天和地都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并不是有意志的主宰不能有意识地给 人祸福无论何人死后其骸骨均成为自然物天地怎能会对之有偏私之情并 因之福祸子孙呢值得注意的是 陈确还明确地区分了人与自然物的不同草木 本乎地人本乎亲草木这样的自然物无意志完全受制于自然界人则有 意志有能动性有是非善恶观念父母将善的观念传给子孙子孙依之奉 行就生善反之就生恶也就是说善不善是人为的结果并不 是天地之所为因而葬地与祸福无关 陈确还继续辨之认为土地等自然环境对活人的体格气质或许有影响至于 去世的人其所葬之土即葬地则对生人不再有影响就像草木一样土地的 贫瘠肥沃对其生有影响待其枯萎之后则都归泥土一律平等毫无差别 这实际上否定了风水家反气入骨的学说 陈确还批驳风水家本骸得气遗体受荫之说陈确认为纵然父母爱其 陈确集第 489 页 陈确集第 477478 页 陈确集第 477 页 第二章 陈确的学术思想 11 子不分生死但是无论如何死后之爱总不如生时之爱父母在世时尽管爱 子之心无所不用其极也不能使不肖之子既富且贵多子多孙父母既死之后 已成为自然物怎能再爱子所谓一气相荫又怎能奏效 明末清初丧葬上的另一弊端是久丧不葬陈确说有数十年不葬者有数 世不葬数十棺而终于不可知者这当是陈确家乡的情形大概停丧之风在三 吴地区颇盛其原因不只一端有些是因觅地择时未得而停丧有些是因欲厚葬 而力有所不逮而停丧有些则纯粹是安亲亡灵之心不切因循怠忽所致对停丧 陈确也力辨其非葬死大事也古人甚重之惟恐不及时焉由今人言之则 若古人之甚忍于其亲何惜虚堂寻尺之地不使死者稍留而务速弃之重泉以为 快哉嗟呼此心之所以亡而仁教之道息也陈确认为葬丧是大事应该 及时安葬及时安葬是人子仁孝之心的表现久丧不葬即是人子无孝亲亲之诚 心 而且久丧不葬一旦失火 朽骨灰飞或遇水灾漂流天末陈确举例说 崇祯之戊辰浮棺蔽河子孙莫能辨焉这岂不是人子之焚溺其亲 总之陈确认为风水之说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其流行缘于葬师之利欲世 人之求福心切而又愚昧无知这就揭露了风水之说流行的根源 二陈确所立葬法 在丧葬问题上乾初不仅有破而且有立为了汰除当时葬亲中的种 种陋俗他本着仁教之道准古着今提出了一套系统周备法良意美的葬法 一族葬 族葬是陈确极力主张的葬亲原则之一族葬之法本为古制周礼地官大 司徒说以本俗六安万民一曰媺宫室二曰族坟墓三曰联兄弟四曰联师 儒五曰联朋友六曰同衣服郑注族坟墓曰族犹类也同宗者生 相近死相迫周礼春官冢人又载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 图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士居后各以其 族周礼春官墓大夫又载墓大夫掌凡邦墓之地域为之图令国民族 葬而掌其禁令正其位掌其度数逸周书大聚中所说坟墓相连民 陈确集第 477 页 陈确集第 476 页 陈确集第 477 页 陈确集第 477 页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乃有亲也指族葬之法可见族葬即同宗之亲卒后按其尊卑长幼定其昭穆之 位葬于同一墓地而不是各择葬地使父子祖孙兄弟夫妇之墓彼此揆隔星 散杂乱 陈确认为周礼族葬其法甚善圣人复起必不能易陈确认为族 葬有五善骨肉完聚死而有知无怨离之鬼一也不废耕地二也择 葬则位不前定而美恶亦未有速决之论也则不得不需时月或问地他家茫然 无主或兄弟争利永岁不决方其议定而父母之骨已败而不可举矣族葬则 否三也择地而葬卖主有无厌之求地邻有刑伤之害势家有攘夺之患临 事有拦阻之虞变故百出则不能无争故未葬而先破其家者有之族葬则葬师 地主俱无所侔其大利而纷然之变息矣四也墓祭非古也分葬而祭则费 愈烦礼愈渎一父母也有父墓有母墓又有继母生母庶母之墓推而 上之祖父母曾祖父母以往无不皆然每至寒食十月朔子姓奔走十数日 犹未得止族葬则数世之墓一朝而毕祭不渎不烦五也 陈确所说的 五善综而论之 不外是说族葬不仅顺乎 义而且合乎 利 顺乎义是因为族葬既合乎生同居死同地之亲亲之仁道也无悖于先王所 定之 族坟墓 之古制骨肉完聚 死而有知 无怨离之鬼 即指生死相守之 亲 亲 之意 所谓合乎利是说族葬既不糜费资财也便于及时而葬和扫洒祭奠 同时还可以免去外扰之纷杂等真可谓德莫加焉利莫大焉 实行族葬虽为古制但自古主张之实行之者也不少但主张之坚定议论 之剀切当首推陈确这显然是敝俗之刺激使然陈确的同门张考夫也以族葬为 善他说坟墓不宜侈大侈大则害生谷之地非可通行宜仿族葬法父子祖 孙生同居死同域子孙祭扫毕萃于斯仁义之道也深埋实筑不易之义也 惟夫地狭不足容棺则更辟他所然不可惑葬师邪说以违前训自蹈不孝张 考夫此说显然是受到了陈乾初的影响 二深埋实筑 自提出依古制实行族葬后陈确又提出深埋实筑原则他说吾自庚寅来 陈确集第 483 页 陈确集第 490 页 陈确集第 496 页 训子语下杨园先生全集卷四十八17 页 第二章 陈确的学术思想 13 论葬颇悉自以无复遗理然未知浅葬之害至丁酉始著深葬说 陈确的深葬说分上下两篇在上篇中陈确主要说明深葬既合乎葬者 藏也的古训也可保留骸骨久而不朽他详求古人死不欲速朽之义不厌 其烦地征引实例以说明人死之后尸体阴寒应顺应这一特点将其深埋的道理 这足见陈确虽然不主张厚葬但又反对苟简不尊敬死者的做法符合儒者慎 终追远的精神 在下篇中陈确认为深葬是为防蚁垤免穴等害实筑是为防水及坍塌之 虞乾初论之深切著明总之祸莫速于浅葬莫酷于中空深埋实筑是长久 之计 除族葬深埋实筑之外陈确所立葬法还有其他内容极其详备并绘制有 富葬图贫葬图供家境不同的人采用可谓用心良苦不具体论述 陈确论葬著作很繁富显然是为了便于世人了解和传播他又对这些著作作 了归纳总结用韵文著为葬经并自作注解乾初又有六字葬法之作与 其葬经相为表里可谓葬经之大传其文曰葬法有六要曰时 曰近曰合曰深曰实曰俭时不出三月近不出乡合谓族葬深入地至 丈以外实谓棺外椁内以灰沙实筑之不留罅隙俭谓不事虚文盖俭则必时 合则必近深则必实总之不惑形家言乌有稽误时代而不葬播越乡郡而远 葬拥培穴土而高葬者故欲全六字葬法尤以痛绝葬师为本 程明道说治天下以正风俗得贤才为本陈确生当鼎革而不仕但其忧 世之心无时而去诸怀不是借隐居之名自适其意于世道人心百姓疾苦无所痛 痒而优游卒岁者本文不厌其详地论列陈乾初葬论等正风俗的举动意在展 现乾初这个牖民之长秉礼之儒的苦心孤诣和大德高风非欲苟以行文者 陈确集第 388 页 陈确集第 493494 页 陈确集第 498 页 陈确集第 494495 页 二程集第二册第 448 页中华书局 1981 年版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第二节 陈确之辨大学 一大学之辨的原因 陈确辨大学是有感于士风的衰蔽士子五百年来都读四书所以受程 朱理学的影响很大然而学者们多是坐言而不起行言义理时头头是道到了实 际却百无一用这种风气到明末达到了极至陈确认为大学就是造成当时士 风败坏的根源所以说五百年来学者大抵皆为大学所困自大学之 教行而学者皆舍坐下工夫争言格致其卑者流为训诂支离之习高者宥于佛 老虚玄之学道术分崩圣教衰息五百余年于此矣是大学使圣学久 诬因而陈确对大学恨之入骨为了止息宋以来五百余年学人支离附会 纷纭争辨之端不得已就要黜大学还戴记 正是由于这些外部原因的刺激陈确对大学由尊信到怀疑最后竟然否 定大学是圣贤之书他说弟于大学信程朱之说者四十余年矣信 阳明之说者踰年信己之说者踰月而皆弃之其所信弥深其所弃弥速而终 以为大学非圣经陈确所说信己之说者踰月是在 49 岁的时候他说 学庸二书纯言经济而世不察谓是言道之文真可哑然一笑没 过多长时间陈确就对大学的义理产生了疑问他说弟始疑于大学 自格致之说既而觉古之欲明全节之支离既而觉知止节必为禅学 既则于大学全篇无不疑矣陈确先对正心在格致前后的问题上有 所怀疑继而对八条目的次序有怀疑继而对止定静安虑得有所不满 以为言知不言行必为禅学最后则对全篇产生怀疑这种思想无疑是向权威的 挑战后果可能极为严重然而不说又心有不安所以陈确最后仍著之于篇名 曰大学辨 陈确集第 601 页 陈确集第 574 页 陈确集第 612 页 陈确集第 612 页 陈确集第 570 页 陈确集第 74 页 陈确集第 570 页 第二章 陈确的学术思想 15 陈确写大学辨除了前面所说的原因之外其师刘宗周对大学的种种 质疑也是重要因素刘氏晚年有大学古文参疑之作他说然则戴氏之 传大学早已成一疑案矣后之人因而致疑也故程子有更本矣朱子又有更 本矣皆疑案也然自朱本出格致补传之疑更垂之千载而不决古本 石本皆疑案也程本朱本高攀龙本皆疑案也而其为格致完与缺疏格 致之纷然异同种种皆疑案也呜呼斯道何繇而明乎宗周读书至晚年终 不能释然于大学也刘宗周因自己未能对大学有突破性的见解只好 悬为疑案以待来者而陈确正是刘氏所期待的君子刘宗周始终对自己怀疑 大学感到不安所以临终遗命削之年谱于刘宗周六十八岁下云临绝 先生谓大学古文参疑过于割裂并古小学通记命削之刘宗周不想以 此疑案而影响后人才有删削之意但陈确已由此一思想而加以发展陈确 说确幸闻山阴之遗教因申明其未尽者著于篇至万余言黄宗羲晚年也 发现陈确的大学辨与师说的承受关系所以说大学辨未尝背师门之旨 先师亦谓之疑团而已 大学辨一经问世学者们都不以为然甚至极力攻击陈确就连同师门 兄弟如黄宗羲张履祥刘伯绳等也对大学辨不满多次与陈确辨难但这 并没有动摇陈确的决心 陈确由排斥大学的圣经地位累及与大学有牵连的学者皆在非议 之列大学由小程表彰朱子继绍终于成为后世学子的必读书朱子推崇此 书谓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大学 成为四书之首陈确认为程朱此举是喜欢标新立异他说无端举二千余 年绝无证据之大学而强以为圣经而尊之论孟之上则喜新立异之 讥在程朱固无以自解于昔日矣陈确又责怪王守仁不直攻大学只 与朱子争格致之解非但不能息争而且为朱子之说所压倒陈确非议王守 刘子全书及遗编卷 36 之经术九大学古文参疑第 834 页上 刘子全书及遗编卷四十第 935 页上 陈确集第 332 页 南雷文约陈乾初先生墓志铭卷二 四书章句集注第 3 页 陈确集第 575 页 陈确集第 565 页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16 仁之尊信古本大学说昔阳明子尊信古本大学谓失于过信孔子则有之 非故去朱子之分章而削其传也吾又以阳明子之信古本 去程朱所见仅一问矣 陈确发现大学的文字架构与知行合一说未相符合有离则双美之意因 而对王守仁以大学说知行合一表示遗憾阳明知行合一之说决可 与孟子道性善同功惜亦回护大学故其说终落落难合怕是恨事 陈确对刘宗周尊信大学不愿妄加批评言语间也多有所回护他说先 生始则欲从古本继又欲从石经非真以古本石经之为至也直是求其说而不 得又转而之他亦礼失求野无可奈何之意耳这句话是说刘氏不是真尊信 大学由于窥见其中不妥当的地方所以想从古本大学石经之大学 中寻求答案因没有成果才转到程朱的改本大学所谓礼失求诸野之意实 在是无可奈何的 这样的说法既排斥 大学又避免触及刘氏 陈确看出王守仁 刘宗周的学说无法顺畅地疏通大学不如将大学摈于圣典之外则死结 可解 他说故阳明先生之言 格良知也 山阴先生之言慎独也 以疏格 致而非以疏格致也皆以吾学之所得而救大学之敝焉云耳而救之而 无可救勿如黜之而已矣余英时先生认为陈确排斥大学有其学术上的发 展过程他说他之所以对大学的真伪发生兴趣主要是要解决义理系统上 的困难陆王一派从来不满意朱子的格物补传从王阳明到刘宗周尤其为 了大学的问题伤透了脑筋现在陈确则用快刀斩乱麻的手段干脆断定 大学非圣经乃后世的伪作把这个复杂问题简单地解决了 综上所述可看出陈确大学之辨当然是基于他对大学本身的见解 但是 五六百年来宋明儒过分重视 大学在文本和格物致知问题上又纠缠不休 找不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为大学所困影响到躬行实践这种局面和背景 无疑是刺激其大学之辨的重要因素另外加上其师刘宗周临终不能对大学 释疑于心令陈乾初下定决心直截了当排斥大学惹出了一场大学之辨 陈确集第 564 页 陈确集第 576 页 陈确集第 588 页 陈确集第 558 页 余英时清代思想史的一个新解释历史与思想聊经出版社1977 年146 页 第二章 陈确的学术思想 17 二大学之辨的内容 排斥大学的圣经地位陈确从迹和理两方面来剖析迹是考 证工夫理是义理分析从迹上辨大学非圣典即非孔曾之作分 析如下 一引用孔曾原文 朱子说大学改本经一章是曾子所述孔子之意其下诸传是曾子 门人所记曾子之说乾初辨之以为大学非孔曾之作其迹显然大 学 引孔子之言 如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呼还有子 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引曾子之言如曾子曰十目所视 十手所指其敢乎陈确认为如果大学是孔曾之作那么应该全篇皆是 其言不应当再有子曰曾子曰之类的引言陈确抓住这点辨之言之成 理由此推倒朱子的说法 二根据尚书尧典文句 尧典曰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 万邦黎民于变时雍陈确认为大学的三纲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 于至善乃变化尧典前引之文而成他说三言皆脱胎帝典帝典自 克明峻德至黎民于变时雍凡七句此似三言括之似益简切而不自知 其倍也亲民即在明德之中至善又即在明亲之中故帝典克明句下贯一 以字便文理灿然而此下三在字若三事然则不通矣陈确先认 定大学三纲领与尧典的文意联系然后解说尧典以亲九族之以 字将克明峻德以至协和万邦等意义连贯起来而大学虽取尧典文意 但三在字已将一贯之意分成三节这样可知大学作者不善于概括之意 依此而论大学的传前三章即释三纲领则为可有可无的解释了因为三纲 领的出处是尧典只解释尧典的文句就足够了当然陈确对此并没有直 接说但他的论点可以这样引申 三字义之考订 陈确从大学的出处而判定此词并不是先秦所特有的陈确认为孔孟从没 尚书正义卷二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世界书局缩印阮刻本1983 年第 11 页 陈确集第 553 页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18 言及大学 那么大学一词应是后来才有的 他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 而绝不及大学何也中庸二字夫子亦每言之而独不及大学 何也岂孔孟诸弟之贤皆未足语此乎抑诸贤已皆默喻而无俟提撕者耶 大学二字应读太学是学校的名称并不是指学问陈确说大学 小学仅见王制亦读太作为大学者疑即本此又说传 称十五入大学盖例夫子十五志学之言而云亦谓弟子所之学非学问之 学也当读泰后儒罔识附会成书固隸已悖矣朱子把大学解释为 大人之学也在陈确提出的论据面前 自然不能成立 此外 陈确又解释 明 字之用古人之学虽不离乎明而未尝专言明推之易诗书 可见恶其逃于虚焉故也而大学首言明明固已倍矣先秦古籍既然 没有专论明字那么大学中所说的明明可证明此书并非先秦典籍 四行文累赘 大学谈及八条目的次序先由明明德于天下逆推至致知在 格物又从物格而后知至顺推到国治而后天下平陈确认为大学 文辞拖沓因而对其不满说至复说物格一节词益支蔓蒋书升云使 我学子作时文若此犹恶其芜而削之矣曾圣经而然乎子甚韪其语其本 辞一书文势亦同此并是后儒靡靡之习圣言无是也陈确这番话可以表 明大学行文的重复繁芜然而我们认为以此非议大学的圣典地位则有 以今律古之嫌不足以服人 五宋以前学者对大学所持的态度 从礼记成书至唐朝的韩愈都没有把大学当作圣经所以陈确说 自汉有戴记至于宋千五百余年间真儒辈出绝未有以大学为圣经者 韩子原道引其文亦止称传至于程颐与朱子他们对大学是否圣 贤之书也没敢肯定所以陈确又说惟伊川独臆为孔氏遗书而未取质言孔子 陈确集第 563 页 陈确集第 553 页 陈确集第 563 页 四书章句集注第 3 页 陈确集第 553 页 陈确集第 557 页 陈确集第 572 页 第二章 陈确的学术思想 19 朱子亦云 无他左验意其或出古昔先民之言也故疑之而不敢质以自释盖 字之义则大学之非确然圣经可知矣 由前述五点迹上之辨陈确排除了大学为先秦儒者之书也排除了 作者为曾子及其门人的可能性 陈确从理上辨大学之非圣经也可分四点言之 一一贯说 陈确承袭其师刘宗周所持的大学是一贯的血脉不是循序的工夫这 一观点而批判大学陈确认为道无分大小孜孜为学是一连续的过程最 终则能体道他说夫道一而已矣故易称蒙养即圣功古人为学自少 至老只是一路所以有成今迺别为大学而若将有所待也则亦终于有待而 已矣孔子说下学而上达何求小学大学之分因此言大学者实际并 不是知道者之言其次大学三纲领是变用尧典克明峻德等七句 然而尧典用一以字将德政统摄于克明峻德中所以亲民即在明德 之中至善又即在明亲之中但三纲领之在字则间断了这一贯还有 大学所说的进程为八条目而以欲先的句式显示次序并以 诚意为八目之一陈确不以为然他说凡言诚者多兼内外言中庸 言诚身不言诚意诚只在意即是不诚又说吾之先正于诚也盖欲合意于 心而统诚于身焉耳诚就包括身心即有内外互通一以贯之之义故 言诚可不更言正修齐治平而大学纷纷曰欲曰先悉是私伪何得 云诚 二正心先于格物致知说 陈确以 八条目 不符心学观点而加以批判 他说吾心者 亦事物之权衡 义理之绳准也所以心应在第一位格致则在次位两者之间正心 陈确集第 572 页 陈确集第 572 页 陈确集第 553 页 陈确集第 553 页 陈确集第 555556 页 陈确集第 559 页 陈确集第 556 页 陈确集第 555 页 陈确集第 587 页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20 决定格致的方向心正则格致皆正心偏则格致皆偏正心犹如指南 针格致则如方向盘指针不定则罗盘度数再精确也不起指向的作用由这而 言心者身之主也存心公恕夫后能知己之过知物之情知己之过故修 之而无勿至知物之情故齐治平之可以一贯也陈确用心为身 之主的观点融合其一贯说所以在存心公恕时自然能知己之过而努力修身 也自然能知物之情而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了 三知止为禅重效验不重工夫 陈确认为大学所言知止是一知无复知的意思而一知无复知惟 禅学之诞有之圣学则无是也禅门之觉是一觉而无余事大学之知 是一知而无余事由此确认大学之教与禅氏之学没有什么不同陈确说盖 大学言知不言行必为禅学无疑其精思所注只在格致知止 等字竟是空寂之学又说其尤虚诞近禅者在知止二字其全神所注亦 只在此二字所谓格物致知者亦惟欲致其知止之知而已从此下手那 得不禅大学所说的本来没有确定的解释义理不同则诠释也不同陈 确以其质实无玄的立场对知止作层层设问且吾不知其所谓知止者谓 一知无复知者耶抑一事有一事之知止 事事有事事之知止 一时有一时之知止 时时有时时之知止耶一知而无复知实为对形上实有的把握与一事一时之 知所针对者为经验界事情本来就有层次之异陈确却混而一之凡事皆以经验为 依归事物的变化无穷格致功夫也没有止境由此而说道德践履也是这样善 之中又有至善焉 至善之中又有至善焉 固非若邦畿丘隅之可以息而止之也由 不断格致之义而看出知止而后有定静安虑得的问题陈确说知其 然按指一知而无复知也则今日而知止则自今日而后而定静安 虑得之无不能不待言也脱他日又有所为知止焉则他日之知非即今日之 所未知乎是定静安虑得之中而又纷然有所为未定静安虑得 陈确集第 587 页 陈确集第 555 页 陈确集第 554 页 陈确集第 557 页 陈确集第 583 页 陈确集第 554 页 陈确集第 554 页 第二章 陈确的学术思想 21 者存斯旨之难通固已不待其辞之毕矣陈确以一知无复知为知止之义 则知止一节文意即杆格不通顺此意那么三纲领八条目只能是知 止的效验因知止是一知而学无余事则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之 格致只是虚设之辞不必有实际工夫格致既成虚则其余的诚正修齐 治平也自然变成虚设三纲领结穴于知止所以明明德亲民止至善 也成虚设这样则大学章句之经几乎尽成虚辞只有壹是皆以修身为 本一句切实可行但全文既为虚设语则孤存的修身为本也当为虚设之辞 如此则大学全经皆虚中心为一知而无复知的知止这是彻头彻尾的 禅学 由此而推知全篇所言 不是切实的修为 而是在说效验陈确说定静 安虑得者知止之效也诚正修齐治平者格致之效也即 首节明亲止善皆效验也所谓效验是效果的意思知止之一知而无 复知是形而上层面的体验在这种玄远的体验中而有定静安虑得的感 受而格致也只是思想工夫即获得一知而无复知的冥想方法由格致的思想工 夫而产生诚正修齐治平等体会而不是实在的见诸行事明明德亲 民止至善皆以知止为目的自亦成为效验之言是成就一知而无复知的幻 觉只存于脑海陈确即由此而贯通了大学这种贯通不是如宋明理学家般肯 定大学的价值而是令大学显出佛家的义理而使其不再成为儒家的圣 典以达成还大学于戴记的目的 陈确所重视的是知行合一今已经证明大学经文全篇皆虚语只说 明冥想时的种种感受所以说大学只说效验并不说工夫故恶其虚 诞陈确总括大学的禅学内容说盖大学言知不言行一语是定案诚 正修齐治平是推言格致之效非行也犹上定静安虑得是 知止之效并明亲止善皆指成效言大学只言效验不言工夫工夫惟 在格致竟是蒲团上生活故曰禅也 四格物补传是禅学 陈确认为朱子言格物致知其意不错错在大学陈确视朱子的格物补 陈确集第 554 页 陈确集第 573 页 陈确集第 597 页 陈确集第 607 页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22 传为禅学而致其不满补传全文如下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 在即物而穷其理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 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 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 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朱子以 为大学之教开始之时即以所得的知识为基础而顺着事情的状况而探求其 理再进而探求事情的形上之理所谓至乎其极是也学者由实然的知识心追求 认识事事物物之理通过不断的努力终于会产生豁然贯通的大彻大悟这略等 于佛家的顿悟这个阶段已可体验宇宙间无非此理按指天理对万物存在的 原因里精之所指和存在的表相表粗所指都了如指掌所谓无不到 而吾心之体用即人心道心之别前者生起种种私欲然修德而使人心契 合天理此时之人心即为道心至于吾心之大用即以道心契合天理切实作道 德实践以期达到人欲去而天理存的纯粹道德的生命境界于此吾心之全体大用皆 了解故无不明也 朱子的工夫论是先从事物之理中找知识再深求事理物理形上因由最后 悟到宇宙本体即天理流行陈确所不满的是一旦豁然贯通之说通于佛家的 顿悟其实学术思想的深湛阶段必然入于形而上学由可感知的经验知识而获取 形而上的体验其间须有一质的改易称之为一旦豁然贯通或顿悟陈确 因忌讳佛学太深故评朱子之所谓一旦豁然去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投资咨询合作方案
- 高速涂布优化-洞察及研究
- 黏附靶向纳米粒开发-洞察及研究
- 气候变化对农地健康影响-洞察及研究
- 电池梯次利用协同模式-洞察及研究
- 加油站定点加油合同7篇
- 跨文化语境技术适应-洞察及研究
-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题(含答案)
- 内蒙古自治区多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联考生物试题(无答案)
-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道德与法治试题(含答案)
- 五牌一图(完整版)
- 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 全册整套课件
-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专业素质考试试题及答案
- GB∕T 23322-2018 纺织品 表面活性剂的测定 烷基酚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 全国质量奖现场汇报材料(生产过程及结果)课件
- 政策评价-卫生政策分析课件
- 高中物理实验—测定物体的速度及加速度(含逐差法)
- 饮食习惯与健康
- 华为人力资源管理纲要2.0
- 第二章 园艺设施的类型、结构、性能及应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