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理论专业论文)缓刑制度研究.pdf_第1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缓刑制度研究.pdf_第2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缓刑制度研究.pdf_第3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缓刑制度研究.pdf_第4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缓刑制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 a research on the probation system a research on the probation system postgraduate:wuminglin supervisor:professorjiangrenwen major field of study: jurisprudence orientation: criminal jurisprudence grade: 2005 postgraduate:wuminglin supervisor:professorjiangrenwen major field of study: jurisprudence orientation: criminal jurisprudence grade: 2005 abstract abstract probation system is one of our countrys basic penal systems. according to the article 72 and article 449 of chinas current criminal code, probation can be classified into general probation and wartime probation (special probation). general probation means that a suspension of sentence may be granted to a criminal sentenced to criminal detention or to fixed-term imprisonment of not more than three years if, according to the circumstances of his crime and his demonstration of repentance, it is certain that suspension of the sentence will not result in further harm to society. wartime probation means that during the wartime, criminal servicemen sentenced to fixed-term imprisonment of not more than three years if, are allowed to make contributions with crime and do make contributions; thus the original sentence can be revoked and the servicemen are not sentenced to be crime. we only study the general probation in the thesis, without involving wartime probation.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applicable objects, the general probation system can be classified into adult probation and minor probation system. as minors are a special group, minor probation system should also reflect its uniqueness. therefore, probation system includes enormous content. for deeper study, the paper is only on adult probation system rather than on minor probation system. probation system is a legal system welcomed by the world today. for its late starting and various problems in practice, chinas probation system limits the functions of probation. therefore, to study chinas probation system, to find out the existent problems and to improv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quickening the process of chinas law. the thesis includes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bout the basic knowledge of probation and probation system. the second part is about the production, the development of home and abroad probation system and the reasons for chinas acceptance. the third part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value of probation system. the fourth part presents the reflection on the problems of our countrys probation system. the fifth part is about the improvement of chinas probation system. from the research materials at home and abroad on the probation system, the understanding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concepts of probation and probation system iii is not clear, even their distinction is confused. based on this situation, the author presents the concepts of probation and probation system and makes a clear distinction of them.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argument of the nature of probation in academia.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ntroversial viewpoint,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his view that the nature of probation is a kind of commitment of the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in essence.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robation system have a profound theoretical basis and value of effectiveness. there are specific historical reasons and real reasons for chinas introduction of probation system and its effectiveness in the current legal system. in contrast to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application of chinas probation system is not sufficient and the practical effects are not ideal. the reasons for this phenomenon are that the problems appear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spection and repeal are the main reasons besides the imperfect legislation of probation system. insufficient support to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probation system, the publics old and stick thoughts to criminal penalty, the understanding and implementing deviation of the criminal justice policies, the imperfection of the law applicable to probation, the incomplete work in inspecting and supervising the of probation criminals, the fuzzy reasons for repealing probation and nonstandard procedures limit the advantages of a probation system and result in low application of our probation system.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thoroughly change our traditional and lagged concept about criminal penalty, set up new thinking and ideas about criminal penalty, establish guiding ideology and principles of chinas probation system, and perfect related probation legislation, law enforcement, inspection and revocation procedure, with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chinas probation system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probation. the author pays more attention to present the improvement of probation system, especially in changing the publics thinking about criminal penalty, setting up new ideas about criminal penalty and establishing basic guiding ideology and principles of probation, which are less discussed in the current academia. in addition, the authors also discusses probation hearing and community correction system which are generally discussed in the academia and put into practice in the practical circles, and preliminarily presents results his point of view. key words: probation, probation system, value basis, reflection, improvement key words: probation, probation system, value basis, reflection, improvement 45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 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 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范大学、中国科 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 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1 引 言 引 言 缓刑制度产生于 19 世纪中期的英美法系国家,因为它符合刑罚制度的发展趋势而被 世界各国所接受,也因为它具有刑罚的公正性、人道性和社会化等众多优点而被世界各国 所欢迎,被称为“当代刑罚制度的宠儿” 。 1缓刑制度从其诞生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从目前世界各国的适用情况来看,缓刑制度并不因为其产生的年代久远而被世人所忘记, 相反,它却呈现出逢勃生机,姿态盎然之势。在法律制度比较完善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缓刑的运用非常充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缓刑制度起步较晚,发展程度相对落后, 关于缓刑的适用效果也不尽人意。当前刑罚制度的发展趋势总体上趋向缓和。在日益强调 刑罚的谦抑、人道、社会化的今天,研究缓刑的法律制度,对当前我国法律制度的完善以 及今后我国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2003 年 7 月 10 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 院、公安部、司法部共同颁布了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 ,确定北京、天津、 上海等省(市)为社区矫正工作的试点省(市) ,集中对被判处管制、缓刑的犯罪分子进 行社区矫正。至此,作为社区矫正种类之一的缓刑再度引起我们的关注。本文拟在众多学 者研究的基础之上,再次对我国的缓刑制度作出研究。通过研究,发现缓刑制度存在的问 题,并提出缓刑制度完善的途径,这对加快我国缓刑制度的现代化、国际化有着重要意义。 2 一、缓刑与缓刑制度的基本认识 一、缓刑与缓刑制度的基本认识 (一)缓刑与缓刑制度的概念认识 (一)缓刑与缓刑制度的概念认识 什么叫缓刑?我国学者在论述缓刑的时候,大都是以我国刑法第七十二条的规定为基 础来进行表达,如“所谓缓刑,是指人民法院对于被判处拘役、3 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 分子,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暂缓执行原判刑罚,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规 定一定的考验期,暂缓其刑罚的执行,如果被判缓刑的犯罪分子在考验期内没有发生法律 规定应当撤销缓刑的事由,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的制度。 ” 2“我国刑法中的缓刑,是指人 民法院对于被判处拘役,3 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一定条件下,规定一定的考验 期,暂缓其刑罚的执行,如果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考验期限内,没有犯新罪,发现有漏罪 或者严重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的一项刑罚执行制度。 ” 3“在我国,缓 刑是指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人,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如果 暂缓执行刑罚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就规定一定的考验期,暂缓刑罚的执行;在考验期内, 如果遵守一定条件,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的项制度。 ” 4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学者们在定义缓刑的时候,往往将其落脚为一种制度, 认为缓刑就是一种制度。缓刑到底是不是一种制度,或者说缓刑与缓刑制度是否等同?俚 清两者的概念、关系,这对缓刑制度的认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辞源及现代 汉语辞典对制度这一词语的解释, “制度是一系列法令礼俗的总称” 5“制度是关于整个 社会组织或某一事项的整套的行动准则或工作方式” 。 6我们不难得出,缓刑并不等同于缓 刑制度。从我国的刑法条文出发,结合刑事责任的一般知识,笔者认为,缓刑是一种刑事 责任承担方式,是对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因其具备特定条件而得 到刑法的宽宥,转而承担刑事责任的一种方式。而缓刑制度则是以缓刑为规范对象并在此 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法律规范制度的总称。因此,缓刑制度包含的内容大于缓刑自身所包 含的内容,缓刑与缓刑制度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种”与“属”概念之间的关系。结合目前 我国的法律事实,缓刑包括缓刑的概念、缓刑的适用条件、缓刑考察、缓刑撤销等内容, 相应的,缓刑制度由缓刑的裁判制度、考察制度、撤销制度等一系列规范制度构成,它是 所有缓刑法律规范的集合体。缓刑制度的外延包含了缓刑等诸多内容。因此,缓刑并不是 一项制度,将缓刑与缓刑制度等同的做法是不科学、不正确的。 (二)缓刑的性质与特征 1、缓刑的性质 (二)缓刑的性质与特征 1、缓刑的性质 性质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属性。缓刑的法律性质,是指缓刑作 为刑法制度中的一项内容,其归属刑罚制度还是刑种制度,抑或是其他的刑事制度。缓刑 制度是深受世界各国所欢迎的一个刑事制度, 对缓刑的法律性质作出探讨, 有助于更深刻、 更准确的认识缓刑。关于缓刑的法律性质,国内外学者看法不一,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 下几种观点: (1)刑罚裁量制度说。该说认为,缓刑属于一种刑罚裁量制度。量刑制度包括三个 3 方面的内容,一是决定是否对犯罪人判处刑罚,二是决定对犯罪人判处什么样的刑罚,三 是决定对犯罪人判处的刑罚是否立即执行。从这个基础出发,缓刑是一种刑罚裁量活动, 缓刑制度属于一种刑罚裁量制度。 7意大利学者杜帕多瓦尼也认为,缓刑是根据法官的 命令,对犯罪分子被判处的刑罚在一定的期限内暂不执行,在规定期限内,如果犯人没有 犯重罪或者同一性质的轻罪,履行了应遵守的义务,犯罪则消失的一项刑罚裁量制度。 8 刑罚裁量制度说为我国刑法理论界的通说,在当前主要的刑法学材中,缓刑都被放在刑罚 裁量制度中介绍。 (2)刑罚执行制度说。刑罚制度执行说认为,缓刑是刑罚的一种执行方式,是在刑 罚得到确立后,对于刑罚执行方式、方法所作出的选择。 9我国著名刑法学家马克昌教授 在其主编的刑罚通论一书中也将缓刑纳入刑罚执行制度加以讨论。 (3)刑罚裁量兼执行制度说。这种观点认为,缓刑既是一种刑罚裁量制度,也是一 种刑罚执行制度。我国著名学者张明楷教授在其教材刑法学中提到, “从裁量是否执 行所判刑罚角度说,缓刑属于一种裁量制度;从刑罚执行的意义上说,缓刑也是一种刑罚 执行制度。 ” 10 (4)刑种说。该说的学者认为,刑罚的谦抑要求寻求新的刑法反应手段来代替监禁 刑,缓刑作为一种独立刑法上的反应方式对犯罪作出反应,而对犯罪的反应应当基于报应 和预防的统一,既回顾已然之罪,又前瞻未然之罪。因此,缓刑应当成为独立的制裁措施, 体现对犯罪的理性反应。 11我国学者邓可大也主张将缓刑改为刑种,用缓刑取代管制。12 英国的实践做法是将监禁刑分为立即执行的监禁刑、缓期执行的监禁刑以及部分缓期执行 的监禁刑三种,缓刑被视作刑种制度来对待。 13 (5)有条件赦免说。该说认为,缓刑是在刑罚宣告有条件地不执行刑罚,其效果与 赦免一致,都表现为免除刑罚的执行,因而从本质上看缓刑是一种赦免制度。 14 (6)刑罚消灭制度说。这种观点认为,刑罚的本质属性是免除刑罚。日本学者川端 博认为,缓刑是在宣告刑罚之际,根据情况没有必要现实地执行刑罚的场合,一定期间内 暂缓其执行,在安全的经过暂缓执行期间后(没有犯罪)刑罚权消灭的一项制度。 15我国 学者左坚卫认为,缓刑的法律后果与赦免的法律后果一样,都表现为免除刑罚的执行,归 结起来都为一种刑罚消灭制度。 16 (7)刑事责任承担方式说。刑法学博士吴声认为,缓刑裁量制度和缓刑执行制度是 刑罚制度所具有的内容,但这并不能由此得出刑罚制度包括缓刑制度的结论,它只说明了 缓刑制度与刑罚制度在法律性质上具有相似性。这种相似性的产生,是因为他们都属于刑 事责任的承担方式。因此,缓刑的属概念是刑事责任,而不是刑罚;缓刑的本质是矫正而 不是刑罚之报应。 17 上述缓刑法律性质的各种观点,学者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加以论述,因而都具有其 合理性。不同角度的缓刑性质观点,体现出了缓刑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但是,正是因为他 们从不同的侧面予以论述,因此得出的结论难免有失片面。缓刑由法院裁量并交付公安机 4 关执行,具有刑罚裁量制度和刑罚执行制度的属性,也由于其特殊性(附条件的不执行原 判刑罚)而具有刑罚消灭制度的一般特征。但是,单纯的刑罚裁量制度说或执行说仅从定 罪量刑或缓刑执行角度考虑,其显然不能包括缓刑两者兼而有之的制度性质。所以,集裁 量制度和刑罚执行制度于一身的刑罚裁量兼执行制度说就只能给人充当调和矛盾争论的 戏份了。刑种是一种独立的刑罚执行方法,缓刑不实际执行原判刑罚及缓刑的宣告依附在 原判刑罚基础之上的这两个特性从根本上否定了刑种制度说。有条件的赦免说抓住了缓刑 可以导致刑罚消灭这一外在特征,但这也不能说缓刑就是刑罚消灭制度。因为赦免制度一 般由宪法或行政法所规定,由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根据其行政权而命令实施,本质上属行 政、政治活动范畴,这与宣告缓刑的司法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刑事责任是基于实施犯罪 行为而产生,由代表国家的司法机关追究的,实施犯罪行为的人依法承担的接受刑事法规 定的惩罚和否定性法律评价的责任。 18刑事责任是以接受刑事法规定的惩罚和否定性法律 评价为内容的法律责任,它承担刑法规定的惩罚主要是刑罚惩罚,但也包括非刑罚处理方 法的惩罚。接受刑事法规定的惩罚和否定性法律评价,这是刑事责任的本质。缓刑是由被 判处拘役、3 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所承担的一种刑事责任,此种责任虽说得到了刑 法的宽宥,但本质还是刑事法律的否定性评价。因次,缓刑的法律属性当属刑事责任的承 担方式。 2、缓刑的特征 2、缓刑的特征 所谓特征,是指事物所特有的、与众不同的外在表征,它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 显著征状。 缓刑的特征是缓刑所特有的, 区别于其它刑事制度或刑事责任方式的外在表征。 我国的缓刑具有以下特征: (1)附条件地不执行原判刑罚。一般情况下,被宣告有罪并被判处刑罚的犯罪人都 是应当交付执行,以实现判决、裁定的内容,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的稳定。但是,缓刑的 具体做法是在确认被告人有罪并处以刑罚的同时又宣告刑罚缓予执行。可以说这是缓刑制 度的基本特色。当然,这个原判刑罚的暂缓执行是有条件的。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缓刑所 附的条件,就是在考验期间不发现漏罪新罪以及遵守监管机关有关的管理规定。 (2)在一定期限内仍保留执行原判刑罚的可能性。 对犯罪分子判处缓刑并非免除他们的刑事处罚,是否执行原判刑罚,取决于犯罪分子 在考验期的表现。如果在考验期限内犯罪分子的表现符合法律规定,则不执行原判决的刑 罚内容。相反,则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在一定期限内有条件的保留原判刑罚,这既 是一种宽大的处置,也是一种警告和威慑,可以说这是缓刑的最大特色。 (3)缓刑考验期不能脱离原判刑罚而单独存在。缓刑不是独立的刑种,它不能脱离 原判刑罚而单独存在。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缓刑考验期有两种: 一是被判拘役的缓刑考验期,它的最长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最短不得少于两个 月;二是被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它的最长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 但最短不能少于一年。考验期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两者保持一个适当的比例,这是缓刑 制度的又一特点。 5 (4)对缓刑犯人不予关押,放在社会上改造,这是缓刑制度的又一特点。通常情况 下,犯罪分子都是在封闭的监狱环境下执行刑罚,接受矫正。但缓刑犯却是在开放的社会 上接受改造教育,并且恢复其正常的家庭、社会生活。当然,将缓刑犯放在社会上并不是 让其自生自灭、放任自流。在国外,有专门的缓刑机关或缓刑官对缓刑犯进行监管考察。 在我国,对缓刑犯的教育改造,是由公安机关和有关单位、基层组织共同进行。 (三)缓刑制度的立法模式 (三)缓刑制度的立法模式 缓刑制度是深受世界各国所欢迎的一项法律制度,在当今世界各国的法律体系中都有 缓刑制度的有关法律规定。 作为一项世界性的法律制度, 缓刑因为国家的不同而形式各异。 概括起来,缓刑制度的立法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9: 1、刑罚暂缓宣告制,又称宣告犹豫主义,缓宣告主义。是指对被告人所犯罪确认后在 一定时间内不予宣告。在考验期间内,没有发生应取消缓刑的特定事由,以不宣告对其所 科的刑罚而结案;在考验期内须交付保护观察。这种缓刑始自英国并一直为英国和美国所 采用。 2、刑罚暂缓执行制,又称执行犹豫主义或缓执行主义。是指对被告人判处刑罚并予以 宣告,同时宣告缓刑;在缓刑期间,没有发生应取消缓刑的事由,以不执行对其所宣告的 刑罚而结案;如果在缓刑期间发生应取消缓刑的事由,撤销缓刑,执行对其所宣告的刑罚。 这一制度因缓刑考验期届满后所产生的法律效果不同,又可分为: (1)附条件赦免,即缓刑考验期满仅免除其刑罚,但有罪宣告仍然有效。日本的旧刑 法和德国的 1895 年的刑法曾采用该种缓刑制度,目前仅少数国家采用。 (2)附条件的有罪宣告,即缓刑考验期届满后,不仅免除其刑罚,而且所作的有罪宣 告失去效力,视为未曾犯罪。其最早由比利时 1888 年假释和缓刑判决法所创设,后 为法、德等大陆法系各国所普遍采用。 3、综合缓刑制,即一国刑法同时规定刑罚暂缓宣告和刑罚暂缓执行两种方式,将前者 适用于罪行较轻的人,将后者适用于罪行较重的人。日本 1961 年的刑法修正草案,韩国 现行刑法典,都规定了综合制的缓刑制度。 我国刑法典结合自己实际并参考了世界各国缓刑制度的立法例,采用了比较普遍的缓 刑立法,即刑罚暂缓执行制缓刑(狭义缓刑) 。根据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我国的缓刑可 以分为两种,即一般缓刑和特殊缓刑,特殊缓刑也即战时缓刑。一般缓刑是指对于被判处 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 实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采取的一种制度。特殊缓刑(战时缓刑)是指在战时对于被判处三 年 以下有期徒刑没有现实危险的犯罪军人,暂缓其刑罚执行,允许其戴罪立功,确有立功表 现时可以撤销原判刑罚,不以犯罪论处的一种制度。对于一般缓刑,缓刑考验期满后,原判 刑罚就不再执行,但由于罪与判刑的客观事实依然存在,所以它属于刑罚的附条件赦免制 度。相反,由于战时缓刑允许犯罪军人戴罪立功,当犯罪军人确有立功表现时,可以撤销原 判刑罚,不以犯罪论处,可见,这属于附条件的有罪宣告制缓刑。 6 二、缓刑制度的历史发展 二、缓刑制度的历史发展 (一)国外缓刑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趋势 1、缓刑制度的产生 (一)国外缓刑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趋势 1、缓刑制度的产生 缓刑制度起源于 19 世纪的西方国家,这是法学界的共识。但是,缓刑制度最早起源 于哪个国家,则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缓刑制度最早产生于 1878 年美国马萨诸塞州议 会通过的美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缓刑法规,继马萨诸塞州之后,从 1878 年到 1938 年,美国 先后有 38 个州和联邦政府通过了缓刑法规,采用了缓刑制度。 20也有学者认为, “缓刑是 1907 年在英国创立的作为替代惩罚的处理犯人的一种办法” 。 21我国台湾学者苏俊雄先生 认为,缓刑制度最早产生于 1842 年的英国。 22也有个别学者认为,现代缓刑制度诞生于 大陆法系国家,只有法国的布伦格才是现代“缓刑之父” 。 23 缓刑制度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中世纪英国习惯法上的 “教士恩赐” 、 “司法暂缓” 和 “具 结释放”制度。 “教士恩赐”是指英国中世纪教会法庭为了使犯罪的牧师、神职人员逃脱 死刑和其他严厉的刑罚而对他们免予审判和惩罚的恩遇。 “具结释放”是指在某些轻微刑 事案件中,只要被告人交纳了金钱或公开具结,保证以后不再犯罪,因而获得自由,免予 监禁的一种司法制度。 “司法暂缓”是指因某种特定情况的存在而法院暂缓判决,以等待 犯罪人能否得到国王的赦免或重新审理的制度。 24“教士恩赐” 、 “具结释放” 、 “司法暂缓” 与现代缓刑制度存在本质的区别,它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缓刑制度。正是因为它们与现代 缓刑制度具有某种相同点而被认为是现代缓刑制度的前身。现代缓刑制度开始于美国的实 践。1841 年,美国波士顿市的一名鞋匠约翰.奥古斯塔斯看到一些流浪的孩子和酗酒者因 生活所逼而走向犯罪。基于同情,1841 年,约翰.奥古斯塔斯向法院申请保释一名酗酒者, 保证他在监狱外帮助酗酒者改过自新,法院准许了他的申请。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教育改 造后,这名酗酒者最终成功的戒除了酒瘾,顺利的回归了社会。最终,法院也免除了这名 酗酒者的监禁刑而改判很轻的罚款处罚。此后,约翰.奥古斯塔斯和他的同伴组织起来, 自愿帮助那些流浪的孩子以及醉鬼、妓女、乞丐等。通过他们的帮助,这些流浪的孩子以 及醉鬼、妓女、乞丐都顺利的回归了社会。据统计,从 1841 年到 1859 年,奥古斯塔斯一 共帮助了 1946 人。 25奥古斯塔斯等人卓有成效的行动,在当时的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 响。这对于促使成文缓刑制度的产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经历了奥古斯塔斯等人的实践活动之后,成文的缓刑法制度终于走上了历史的舞 台。早在 1885 年罗马举行的国际刑法及监狱会议上,缓刑就被列入会议的议题在与会者 中作出讨论。1889 年,布鲁赛尔国际刑法会议正式通过决议将缓刑作为一种刑罚制度予以 推荐。同年,比利时缓刑法案获得通过,至此,缓刑的成文法制度正式得以产生。受早期 启蒙思想的影响,新的刑罚思想开始出现并逐渐流行。19 世纪 80 年代,随着刑罚思想从 单一的报复、报应观念向教育、矫正刑刑罚观念的转变,强调刑罚教育矫正功能的社会刑 事学派得到确立。由于缓刑制度是一种宽大、人道的刑罚制度,比较注重对罪犯的教育、 7 挽救,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因此,缓刑一经问世,便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青睐。 1891 年,法国通过了缓刑法。1892 年卢森堡、瑞士也通过了缓刑法律。在随后的几年内, 葡萄牙、意大利、瑞士、西班牙、日本等国家也纷纷确立了缓刑制度。东欧国家也在第二 次世界大战以后采用了缓刑制度。时至今日,缓刑制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 刑罚制度。 2、缓刑制度的发展趋势 2、缓刑制度的发展趋势 缓刑制度是一项世界性欢迎的法律制度。世界各国在采用这一制度时,一般都是从自 己的实际出发,对缓刑制度作出某种变通,以便更好的适应自己的法律制度。因此,缓刑 制度从其诞生开始,一直是发展变化着的。缓刑制度的发展变化,除了总体上日趋完善之 外,还呈现出一定的发展趋势 26: (1)缓刑适用的条件不断放宽 缓刑适用条件的不断放宽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缓刑已经越来越多地用于重刑 犯。瑞士刑法典原来规定可以适用缓刑的自由刑刑期仅为 8 个月,而 1996 年修改后的瑞 士联邦刑法典则延长到 18 个月。第二,可以适用缓刑的刑种逐渐增加,罪种限制不断减 少并有取消的趋势。缓刑制度发展初期,仅适用于自由刑,现在除了自由刑,缓刑还广泛 的适用于罚金刑以及附加刑。第三,对于违反法律、缓刑监管规定以及不履行特定义务的 缓刑人,并非一律撤销缓刑,而可以选择延长缓刑考验期。此外,一些国家还取消了累犯 不适用缓刑的规定。前苏俄刑法典规定缓刑只适用于因故意犯罪初次被判处剥夺自由 3 年 以下以及因过失犯罪初次被判处剥夺自由 5 年以下的犯罪人。 1997 年的现行俄罗斯联邦刑 法典则取消了这种规定,只要求法院在判处缓刑时应当考虑犯罪人的身份,以及减轻情节 和加重情节,这样便排除了累犯一律不适用缓刑的情形。 (2)缓刑适用率进一步扩大 相关资料显示,美国 1990 年共有 250 万在押犯,比 1980 年增长了 126%,1997 年缓 刑人数保持在 236 万。而 1991 年,美国执行缓刑的人数为 270 万,大约是监狱在押犯的 4 倍。在美国的成年犯罪人中,大约有 65%被给予了缓刑的处遇。在芬兰,通常有 2/3 的监 禁刑被缓期执行。在西欧的某些国家,缓刑适用率更高。 (3)缓刑类型多样化 缓刑类型在原有缓宣告和缓执行的种类上,又产生了不少新方式。例如,美国现行缓 刑制度在原有基础上作出了如下的变通:分别判决,即法院可以同时判决某人先监禁一段 时间,然后实行缓刑。判决的修改,即法院判决某人为监禁刑,但执行一段时间后,法院 可以改判该人缓刑。间隔缓刑判决,即法院可以判处对某人白天实行缓刑,晚上和周末实 行监禁。很多国家出现了可以部分撤销的缓刑,芬兰刑法典规定,缓刑犯在缓刑考验期限 内犯新罪,法官可以全部或部分恢复没有执行的刑期。法国现行刑法典规定了普通缓刑、 附考验期的缓刑、附完成公共利益劳动义务的缓刑,以及附命令的推迟刑罚宣告等四种缓 刑。 8 (4)缓刑考察制度日益完善 随着缓刑实践的不断发展,缓刑考察制度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在欧美发达国家,出 现了专门负责缓刑工作的机构缓刑局,在美国的大部分州,缓刑局还进一步分化为成 人缓刑机构和青少年缓刑机构。在缓刑考察工作的人员选任上,美国针对不同的缓刑考察 对象安排不同的工作人员,并且这些人大多数有大学以上学历,所学的专业有社会学、心 理学、刑事司法等,缓刑工作人员已经成为矫正领域中的一支专业化队伍。此外,在对缓 刑人员的监管措施上也已日趋详尽完备。各国在对缓刑犯的考验期间内所应遵守的事项也 作出了详细的规定。 (二)我国缓刑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1、我国缓刑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二)我国缓刑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1、我国缓刑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据学者考察,我国最早出现“缓刑”二字的著作是西周时期的周礼 。依据周礼 , “若邦凶荒,则以荒辩之法治之,令移民通财,纠守缓刑” 。 27虽然周礼中出现了“缓 刑”这个单词,但其意思与现代使用的“缓刑”意义相去甚去,基本上不沾边。现在使用 的“缓刑”是对犯罪人在起诉并认定有罪后,有条件地不予宣告或不予执行刑罚。而周 礼中的“缓刑”是指在凶年荒馑之时暂缓使用刑杀的一种刑事处罚措施。 28缓刑制度是 近代刑罚思想和司法制度改革的产物。因此,传统法律思想浓重的封建社会产生不了缓刑 制度。缓刑制度作为一种正式的法律制度出现在我国的政治舞台上,是清朝末年以后的事 情。现代缓刑制度,最早产生于 1911 年的大清新刑律,大清新刑律是我国缓刑制 度得以确立的最早法律文本。 大清新刑律的第六十三条至第六十五,对缓刑的适用对象、适用条件、撤销条件 以及考验期均作出了规定。如第六十三条规定,具有以下要件,而受四等以下有期徒刑或 拘役之宣告者,自审判确定之日起,得宣告缓刑 5 年以下,三年以上: (1)未曾受拘役以 上之刑者; (2)前受三等至五等有期徒刑执行完毕或者免除后逾七年,或前受拘役执行完 毕或免除后逾三年者; (3)有一定之住所及职业者; (4)有亲属或故旧监督缓刑内之品行 者。第六十四条规定,受缓刑之宣告者,而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撤销其宣告: (1)缓刑期 内更犯罪,受拘役以上之宣告者; (2)因缓刑前犯罪,而受拘役之宣告者; (3)不备前条 第二款之要件,后经发觉者; (4)丧失住所及职业者; (5)监督人请求刑之执行,其言有 理由者。第六十五条规定,逾缓刑之期而未撤销缓刑之宣告者,其刑之宣告为无效。新刑 律有关缓刑的规定,与现行缓刑制度所差无几,但遗憾的是大清新刑律颁布后仅一年 之隔,其便与清王朝一起被宣告死亡, “这种从国外移植进来的法律制度之花,在缺乏可 供其茁壮成长的法律文化之肥沃土壤的情况下凄然凋谢” 。 29 继大清新刑律后,国民政府 1928 年公布、1935 年修正的刑法也规定了缓刑 制度。如 1935 年的中华民国刑法第 74 条规定, “受 2 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或罚 金之宣告,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认为暂不执行为适当者,待宣告 2 年以上 5 年以下之缓 刑” 30但由于战时环境所限,1935 年颁布的缓刑也没有得到实行。 9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法院在司法实践中运用了缓刑制度,由于当时并没有 刑法规定,有关缓刑的规定主要反映在有关的司法解释中。如 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司法 部颁布的关于假释、缓刑、褫夺公民权等问题的解释中规定, “缓刑一般适用于对社 会危害性较小的、处刑较短的、且依据具体情况又暂不执行为宜的徒刑犯。 ”1952 年中 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第一次在法律上规定了缓刑制度。该条例第五条规定: “犯 贪污罪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从轻或减轻处刑,或缓刑,或免刑予以行政处分” 。 1953 年 12 月 26 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缓刑问题的复函中指出: “缓刑适用于对社会危 害性不大,处刑较轻,并因其他具体情况,以暂不执行为宜的被告,即于判决处刑同时宣 告缓刑若干时期。受宣告刑的被告,不予关押,也不予以管制。如果在缓刑期限内不再犯 罪,表现很好,就可以根本不执行了。 ”1964 年 8 月,最高人民法院批复中指出: “对于判 处有期徒刑缓刑的罪犯, 在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后, 人民法院应将判决书送给当地公安机关, 由当地公安机关负责进行监督或交所在单位、基层组织予以监督。罪犯在缓刑考验期间, 如果没有再犯新罪,缓刑考验期满,原来的刑罚就不再执行。缓刑期满时,可由负责执行 的单位向个人宣布,不必办理刑罚执行期满的手续。 ” 31 1979 年的刑法首次在法律上系统、全面地对缓刑制度作出了规定,如“对于被判处 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确实不致 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 ”在缓刑的考验期上,1979 年刑法也作出了规定, “拘役的 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个月。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 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 ”在缓刑的适用刑种上,规定了“对于反 革命犯和累犯,不适用缓刑。 ”关于缓刑的考察、撤销,1979 年刑法也作出了规定,即“被 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 在缓刑考验期限内, 由公安机关交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予以考察, 如果没有再犯新罪,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如果再犯新罪,撤销缓刑, 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本法第六十四条的规定,决定执行刑罚。 ” 1997 年的刑法在 1979 年的基础上对我国的缓刑制度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并沿用至今。 1997 年刑法规定, “对于被判处拘役、3 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 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被宣告缓刑的犯罪 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需执行。 ” “对于累犯,不适用缓刑” 。 “被宣告 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 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 依刑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应当撤 销缓刑, 执行原判刑罚。 ” 与 1979 年刑法相比, 1997 年刑法除了在个别字眼上作出修改外, 删除了旧刑法关于反革命犯不适用缓刑的规定,增加了缓刑撤销的规定。至此,有关我国 的缓刑立法更加科学具体。 2、我国法律制度选择缓刑的原因分析 2、我国法律制度选择缓刑的原因分析 10 任何一项制度,必然有其存在的社会合理性,如果丧失了这种合理性,那么这项制度 面临的也只能是死亡。 缓刑制度产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 它能为我国现实法律制度所接纳, 有其特定的原因: (1)历史原因。我国的缓刑制度是一个泊来品,其最早产生于清朝末年。清朝末年, 是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最后时期。在帝国主义的火枪大炮下,没落的清政府 为了挽救灭亡的命运,被迫在政治、经济、法律领域实行改革。在这个时候,大量的新思 潮、新制度被介绍到我国。新思潮、新制度的引进使得国人眼界大开,以至有识之士认为, “非取法欧美,不足以自强” 。 32西方法学思想的传入,在客观上使得日渐暴露自身固有 缺陷和弊端的封建法律体系和制度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的中国法系的尊严受到了巨大 的外来打击。1908 年,在沈家本的主持下,由日本法学家冈田朝太郎等人起草,共两编五 十三章四百一十一条的大清新刑律由此诞生。 大清新刑律采用资产阶级的刑法体 例、刑罚制度和刑法原则,有关缓刑的各项制度就规定在刑律的第十二章当中。 (2)刑罚思想发展进步的客观原因。缓刑制度是现代刑罚思想发展的结果。现代刑罚 思想主要有两种,即报应和预防。与之相应的是报应刑理论和目的刑理论。报应刑论的出 发点是“为了已经发生的犯罪而惩罚犯罪” ,片面强调刑罚的“等量报应” 。目的刑论的出 发点则是“为了不发生犯罪而惩罚犯罪” ,强调刑罚的威慑与预防。我国由于长期受“报 应刑思想”的影响,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偏好惩罚犯罪的公权运用以追求实体正义。这样的 后果往往是导致了在惩罚犯罪时忽略了罪犯的人权保护。惩戒权的过分运用,缺乏接纳犯 罪改过自新的宽容,容易造成“二次犯罪”的发生。目的刑论主张,刑罚的任务就是要预 防犯罪,改善犯罪人以给社会提供安全,它强调的是刑罚的教育矫正作用。 33缓刑制度迎 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