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对重庆市普通高校有组织课外体育锻炼的研究.pdf_第1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对重庆市普通高校有组织课外体育锻炼的研究.pdf_第2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对重庆市普通高校有组织课外体育锻炼的研究.pdf_第3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对重庆市普通高校有组织课外体育锻炼的研究.pdf_第4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对重庆市普通高校有组织课外体育锻炼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i 摘 要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课外体育与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基本形式, 体育终身化是课外体育的新追求,课外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关键环节,它在终身体 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外体育与体育教学共同组成了终身体育的“ 两个车轮” 。 高 校是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最佳时期。在大学期间,学生对课 外体育活动有充分的自主支配时间和丰富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为基础,加之高校 教育是正真落实素质教育的环节,学生们对健康的认识在逐渐提高,对提高生活 质量的向往愈发强烈,使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愿望前所未有的膨胀。但是近 年来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课外体育锻炼并没有落到实处。 目前的课外体育活动处于无组织无管理状况肯定是值得改进的,影响课外体育活 动发展的因素和制定相应对策则是值得我们讨论的。本课题,立足于课外体育活 动坚实的理论基础,将课外体育活动分为学校体育工作可控制部分和不可控制部 分,我们的研究重点当然应基于可控制性课外体育活动部分,研究如何在学校有 效的组织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前提下,有计划的控制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效 果,达到增强体质,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目标。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重庆大学、重庆城市科技学院、重庆工商 大学、等 10 所高校,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和不同专业的在校大学生 1000 人作为 研究对象,向他们发放课外体育锻炼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同时对上述重庆市 10 所 高校的 10 名体育工作负责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向他们获取校方体育工作的基本情 况并加以分析研究。 调查结果表明,重庆市高校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是比较全面的,已经具 备了良好的参与体育锻炼的隐形动机和内在动力。在重庆市高校学生中,参与课 外体育锻炼的形式多为自主参与体育锻炼,有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很少,参 与人数也非常有限,无组织状况比较严重。场地设施利用情况由于无组织的状况 下,利用率较低。教师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指导极为欠缺,不利于激发学生参 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重庆市,普通高校,有组织,课外体育锻炼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摘要 ii abstract school sports is the basis for life- long sports,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is a basic form of school sports, sports, life is the pursuit of extra- curricular sports a new, extra- curricular sport is the key to lifelong physical, it is life- long spor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ogether to form life- long sport of two wheels. college is to develop physical exercise habits, formed lifelong awareness of the best period. in colleg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students spend their time sufficient autonomy of sports organizations and rich styles to plus gaoxiaojiaoyu is zheng real part of quality education, students are approaching healthy renshi is increasing, enhanced quality of life the increasingly strong desire to enabl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extra- 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 unprecedented desire to expand. but in recent years on the management of extra- 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not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make extra- curricular physical activity and did not implement. the current extra- 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in the unorganized non- management status is certainly worthy of improvement,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xtra- 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ermeasures is worth discussing. the topics, based on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will be divided into school sports and non- controllable part of the control part, of course, our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controllability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should be based on part on how effective the school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extracurricular organizations the premise of physical exercise, there are plans to control the effect of student participation in physical exercise, to enhance physical fitness, to develop a lifelong awareness of the target. this study used random sampling method, select the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cit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10 different grades, different gender and professional school students in 1000 as a research object, to grant them extra- curricular physical activity a general survey questionnaire, while the 10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ongqing 10 head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nducted a survey to get access to the basic situation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o be analyzed. survey results show that college students in chongq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physical training is more comprehensive, and already have a good physical exercise in stealth motivation and internal drive. college students in chongqing city, in the form of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摘要 iii extra- 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 physical exercise are mostly self- organized rare form of extra- 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the number of participants is very limited, no organization more serious condition. facilities utilization situation because no organization, utilization low. students and teachers lack the guidance of highly detrimental to stimulate interest in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exercise and physical activity habits. keywords:chongq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rganized,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activity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前言 1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在 2006 年 12 月 23 日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京召开,并宣布启动“ 全国亿万 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这次会议强调,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 育,大力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全民健身运动的重点,切实提 高青少年健康素质。在此次会议后不久,中共中央有颁布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等文件。旨在阻止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身体 素质严重下降的现状,切实提高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提出每天锻炼 一小时的阳光体育活动计划,力求用全国性的活动计划和政策切实落实青少年参 与锻炼及形成全国性的良好体育环境的状况。阳光体育运动是以课外体育活动为 主要形式,以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目标。如何开展和实施课外体育 活动,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正是我们需要调查研究的 问题。 1.1.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探索前进着,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学生身体素质 下降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甚至部分学生经过了小学到大学的体育教育过程,居 然没有一项自己能参与锻炼的体育运动项目。难道真是体育课中什么都没教?多 年的体育教学被全盘否定?学校体育教育不单是体育教学,还有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锻炼是学生参与体育实践的平台,对这个环节的忽视,是导致长期不能 解决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现状的主要原因。 1.1.2 明确课外体育锻炼在体育教育过程中的位置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从对传统的教与学脱节,对忽 视学生主体性的批判,到过分注重学生主观意愿,使体育课失去本色,再到新一 轮的回归体育学科本质目标 强身健体。体育课程改革在不断的探索前进着。 但是整个探索前进的过程中,更多的注重在体育教学的环节。学校体育是体育教 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机结合体系,二者相互作用才能实现体育教育目标,缺一 不可。课改在引导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上狠下功夫,也卓有成效,但是单一的兴 趣并不是参与体育行为的稳定动机,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爱好和习惯形成多元动 机,应是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方向。落实课外体育活动的有序开展,与体育教学紧 密结合,促进课内外一体化的形成,是实现学校体育工作目标的关键。 1.1.3 课外体育活动不是体育课的补充环节 课外体育活动包括课外体育锻炼和课外体育运动训练与竞赛,作为课外体育 活动重要内容的课外体育锻炼是指:在课余时间里学生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和方法,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前言 2 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丰富课余文化生活等为目的的身体活动。学校体 育教育的学科本位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而课外体育锻炼则是落实这一目标的重要 途径。体育教学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 用,真正落实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达到增强体质目标的 过程环节,还在于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目前众多高校的体育课程与课外体育活 动发展很不协调,对课外体育活动很不重视,导致课内外体育工作的脱节,此现 状严重的阻碍了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 1.1.4 学校体育工作的重心应在课外体育锻炼 当我们提到学校体育时, 大部分人往往会认为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 主体” 。 但 是历史事实证明,课外体育锻炼才是学校体育的“ 主体” 。 从现在学校体育的形式和 内容上看,近代的课外体育是非常相似的,而反观近代学校体育,则是大相径庭。 因此可以这样说,没有近代的课外体育就没有当代的学校体育课外体育锻炼给 当时的国人带来了接触真正的西方体育的机会,在学校里,培养了一大批体育人 才。所以课外体育锻炼是中国人看西方体育的窗口,它是当代体育得以快速发展 的人才基地1。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近年来,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肺活量水平及体能素质持 续下降,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等连续10 年下降,而耐力素质则连续 20 年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因此,自06年以来我国在学校体育 方面重视程度逐渐加大。青少年意味着中国的未来,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是中 国未来发展的基石,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今年来学校体育改革的大体趋势 偏重于对体育课程形式及教学教法的改革,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等方面改革颇 多,而参与体育锻炼的实体环节却未被重视。在这种形势下,全国学校体育工作 会议,并启动了“ 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旨在落实体育教育提高身体素质的 实体环节。本课题通过对重庆市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调查研究,及在推广阳 光体育运动过程中,如何在高校将课外体育活动与阳光体育运动更快更好的结合, 明确重庆市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可利用的资源,为重庆市高校 课外体育活动及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1.2.2 研究的意义 学术意义 明晰学校体育工作中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之间的关系,明确课外体育活 动对完成学校体育工作任务的重要作用,找到课外体育活动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结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前言 3 合点。根据调查中,学生的需求和学校的师资、场地设施及领导的重视程度的结 果,对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和实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中所出现的问题,提供解 决的理论依据。 实用意义 对高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提供依据。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为切实落实每 天锻炼一小时的阳光体育运动,运用课外体育活动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提 高我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提出建议和方法。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课外体育锻炼的基本理论 4 2 课外体育锻炼的基本理论 2.1 课外体育锻炼的概念 课外体育是体育课程以外,以健身、保健、娱乐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以提高 运动技术水平为目的的课余体育训练,以及为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而举办的课 余体育竞赛等的总称。课外体育活动是指课前、课间和课后在校内进行的,以全 体学生为对象,以保健操、健身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满 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里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 的体育锻炼活动。 2.2 课外体育锻炼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2.2.1 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 各级学校的学生正处长身体、健心智、增才干的时期,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 活动是学生成长发展中不可或缺的。 第一,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增进学生健康。儿少时期, 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高峰,课外体育活动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养成 较好的身体姿态,改善身体器官系统的功能,发展体质,提高身体的活动能力和 运动能力。 第二,课外体育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文化课的效率。人的大脑是思维的物质 基础,但大脑细胞长时间地不间断地工作则会产生疲劳,导致反应迟钝,注意力 分散,记忆力下降等现象,影响学习效率。课间或课后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可以使 疲劳的大脑得到积极性休息,且可以改善大脑的供血,保持大脑清醒敏捷和正常 的工作能力。 第三,课外体育活动能使学生巩固体育课上学到的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 基本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第四,课外体育活动能促使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锻炼习惯的养成,终身体 育意识的形成。影响学生运动兴趣及锻炼习惯和体育意识形成的因素很多,但经 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能使学生的思想、观念、态度、情感等产生积极的影响。从 而促使学生运动兴趣、锻炼习惯、体育意识的形成,对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观 开朗的生活态度、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等产生良好的影响。 第五,课外体育活动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课外体育锻炼为满足不同学 生的身心需要,充分发展个性和运动才能提供了非常理想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 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体育锻炼活动,他们的主动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 挥,不同的个性得以合情合理的张扬,自身特长也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课外体育锻炼的基本理论 5 第六,课外体育活动能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离开课堂,学生通过体育 锻炼活动这个平台,广泛接触本班同学,还可以接触其他班级和年级的同学或者 朋友,通过互相交流、一起锻炼,寻找新玩伴、建立新的友谊、结交新的朋友。 2.2.2 课外体育活动系统理论构架图 课外体育活动系统的分为校内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外课外体育活动,本课题的 研究范围是从学校体育工作出发,针对所有在校学生,有效的控制其参与课外体 育锻炼为目的的研究,只有进行有组织课外体育锻炼,才能确实保证学生参与锻 炼的时间与质量,达到国家规定学生锻炼标准。 2.3 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2.3.1 课外体育与体育教学的 “ 延伸” 关系的提出 课外体育与体育教学的第一种关系:“ 延伸” ,在1989年便已经提出。课外体育 是体育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有组织的课外体育辅导,使课堂教育与课外体育互补, 便形成课内、课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课外体育锻炼作为体育教学的延伸,是 为了克服体育教学的不足。但长期以来,人们把课外体育单纯地作为体育课教学 课题研究理论逻辑导向图 校内 课外 体育 活动 校外 课外 体育 活动 课外 体育 锻炼 课外体 育运动 训练与 竞赛 有组织 课外体 育锻炼 (直接 可控性) 无组织体育锻炼(间接可控性) :自发参与锻炼 课外体育课程形式 俱乐部及各项体育协会形式 学校组织的各项运动会及比赛 学校高水平代表队的训练与竞赛 家庭体育活动 校外自我锻炼 社区体育活动 课 外 体 育 活 动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课外体育锻炼的基本理论 6 的延伸或补充。这样的认识,实际上是把课外体育又纳入课堂教学之内,无法实 现课外体育锻炼的目标,体现不了课外体育锻炼的特点。课外体育虽然具有作为 体育课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的意义,但最主要的问题在干它仍然是将课外体育锻炼 纳入体育课程的范畴内,使学生自主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3.2 “ 第二课堂” 的提出 所谓“ 第二课堂” 是对“ 第一课堂” 补充,旨在增强学生体质,完善个性,培养终 生体育意识,培养综合体育能力为最终目的的教育过程。“ 第二课堂” 的内容丰富, 一切有条件开展的运动项目,无论是室内室外,竞技还是健身,只要具有锻炼和 娱乐的价值,都称为“ 第二课堂” 开展的内容。可归纳成竞技、保健和棋类三大类。 概括地说,“ 第二课堂” 的内容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竞技性:一般地说,富有竞争性的项目有球类等活动,其锻炼价值较高,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较高,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适宜性:能够不受场地、设施的限制,不受季节、气候的影响,能够灵 活安排; .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能够有效的复习、巩固 课堂教学的内容,实现提高体质的目的。 2.3.3 课外体育与体育教学“ 一体化” 的提出 课外体育与体育教学的第三种关系:“ 一体化” ,据资料显示是于二十世纪五、 六十年代,在“ 增强学生体质、面向全体学生,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课堂实践模式” 中提出的。体育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创建课内外一体化模式能使课内课外达 到完美的结合和统一,为学生自学、自练,参与竞赛,培养竞争意识创造良好的 氛围。课内外一体化能给学生带来生机与活力,调动学生自觉参与健身活动,满 足学生的运动需求,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的自我完善,为“ 终身体育” 奠定基础。课内 外体育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它应是一个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 生的主体作用的平台。 2.3.4 课外体育与体育教学是“ 终身体育的两个车轮” 课外体育与体育教学的第四种关系:“ 终身体育的两个车轮” 的提出: 国务院于 1995 年 6 月 20 日正式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 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 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石,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基本形 式,体育终身化是课外体育的追求,课外体育锻炼是实现终身体育的关键环节, 它在终身体育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课外体育与体育教学共同组成了终身体育 的“ 两个车轮” 6。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课外体育锻炼的基本理论 7 2.4 高校课外体育锻炼的特点 2.4.1 高校课余时间较多,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充足 相比有升学压力的中学,在高校留给学生的课余活动时间要充足得多,不再 有强制的补课和取消课外活动课程的现象。高校课程安排一般比较集中,周课时 平均在 20 学时左右,每天的也多集中在上午或者下午。有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 主安排。自主参与课外锻炼成为高校学生打发空余时间的主要方式,尤其是男生。 在赵一平,马力对我国高校课外体育锻炼的调查中可见,总体情况是男生好于女 生,有 90%以上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参与课外体育锻炼,但不同年级学生的参与 情况又有差别,男生是大四最高,达 95%,大一最低,达 90%。女生是大二最高,达 93%,大三最低,达 87%。周锻炼在 3 次以上男、女生分别为 54%与 41%,其中大四 最高, 分别是 73%与 66%,大二次之,分别是 50%与 37%。 在每次锻炼持续的时间上, 只有 20%的男生与 36%的女生每次锻炼时间不足 30 min8。从上述文献中我们可 以得知,高校的课程安排,对高校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提供了良好前提基础。 2.4.2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丰富 在大多数普通高校,同学们自发组织了许多以俱乐部或单项运动协会为形式 体育组织。且在高校中传承下来,吸纳了一部分体育爱好者参与活动,为部分同 学提供了一些锻炼和交流的平台。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不同类型不同运动项目 的单项俱乐部。例如,深圳大学以一、二年级学生为对象,开设的竞技、保健、娱乐, 3 种类型共 23 个运动项目的俱乐部,大连理工大学开设 7 个俱乐部 19 个体育项目, 五邑大学开设 6 个俱乐部 11 个体育项目等。 其特点是学生自由选项,教师采取集中 辅导,以学生自我练习为主的方式9。 2.4.3 高校是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最佳时期 在中学阶段升学的压力,使得学生们没有更多的选择,各个学校之间不良的 竞争,都以压缩学生活动时间为砝码,尽管我们不愿意看到这是应试教育的结果, 但客观事实始终存在。国家再三强调的青少年体质健康重要性,在升学面前显得 微不足道。这也是为什么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持续下滑的症结所在。相比之下, 学生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有充分的自主支配时间和丰富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为基 础,加之高校教育是正真落实素质教育的环节,学生们对健康的认识在逐渐提高, 对提高生活质量的向往愈发强烈,使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愿望前所未有的膨 胀。因此,我们应该抓住发展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敏感 期,培养更多的体育人口,为提高青少年体质站好最后一班岗。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研究现状 8 3 研究现状 3.1 国外研究现状 在日本及欧美等一些国家,学校课余体育均和社会体育关系密切,并成为社 会体育有机的组成部分。 在德国,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是体育事业的三大板块,它们相辅 相成,是一个有机整体。作为学生,除了在学校参加体育活动,同时还能积极地 参加社会体育组织。实际上即使是校内的体育俱乐部获单项体育协会,成为了社 会体育组织的组成部分,很多学生是单项体育俱乐部的成员,德国学生的课余体 育锻炼己经纳入了整个社会体育的体系之中10。 在美国, “ 教育即生长” 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 美国人认为教育不是生活 的准备,而是学生现在生活的过程。学校的课程设置应着眼于学生现实生活的经 验,真正的教育不应是单纯的灌输,而是根据受教育者的天赋能力,使其成为学 生自身的本能、兴趣和能力的成长过程。由此,美国的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很重视 课外体育锻炼,而且形成了较好传统。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要尊重学生,根据学 生的能力、兴趣和爱好来安排活动内容,并认为体育教育应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 规律,注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提倡学生的个人自由和自我表现。所以有关部门 和学校方面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学校充分利用学校运动设施,甚至是 校园里的草坪,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育锻炼。据资料反映,在美国参加 课外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已超过 80%。美国全国大学教育管理委员会和全国大学体 育学会,对大学的课外体育锻炼时间作了规定,要求每天不少于 2 小时。大学的 课外体育锻炼是在学校运动协会,体育俱乐部的组织下进行的。许多学校还有专 门组织实施课外体育锻炼的管理机构,比如加利福尼亚洲立大学、华盛顿洲立大 学、密执安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高校。管理机构由学校体育部或运动保健部的 体育教师和其他负责课外体育锻炼专职人员组成,负责对学校每天课外体育锻炼 的组织和管理进行指导。体育教师则分别到指定的活动场地,进行体育锻炼的指 导咨询,通常每位体育教师要负责 2 一 3 个项目11。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人们:“ 只有当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随 意使用 5 一 7 个小时的课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离开 这个观点去谈论全面发展,谈论培养素质、爱好和天赋才能,只是一句空话而已。 ” 可见课余生活的意义之重大12。美国科克凯尔等人 1990 年指出:体育锻炼已作为 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很好的方法。研究表明:身体活动和(或)身体锻炼对于正常人 的应激症状等能起短时间的降低作用;长期锻炼能对心理疾病患者的焦虑、抑郁具 有长期稳定的缓解作用13。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研究现状 9 在日本,学校的课余体育活动也以俱乐部的形式展开。校内俱乐部有两种, 一种是被称为特别活动的必修俱乐部,要求学生都应参加,但可从艺术、体育、 科学中选择一个项目。另一种俱乐部是自由俱乐部,是利用课余时间以学生为主 体建立起来的,不仅为那些因参加艺术、科学而未能参加体育必修俱乐部的学生 可以参加,己参加体育必修俱乐部的学生也可以参加自由俱乐部的活动,学校中 的部分体育俱乐部是社会俱乐部的重要组成部分14。欧美和日本都非常重视社区 体育,并把社区作为家庭、学校、社会体育一体化的桥梁。社区体育的发展也为 大众体育落实到基层找到了载体,为丰富和完善学校课余体育创造了条件15。 3.2 国内研究现状 据罗义文, 王禄修 2004 年对重庆试 10 余所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得 出: 重庆高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较为良好, 绝大多数学生都具有参加课 外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 他们的参与目的主要是促进身体健康和丰富生活情趣。 重庆高校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力度还不够, 各种运动俱乐部和 单项体育协会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 重庆高校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较少, 单次活动 持续时间较短, 目前还达不到体育人口划分的主要指标。 重庆高校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偏低, 其体育消费结构不太合理, 体育实物 消费比重高于体育劳务消费16。 国内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多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其研 究的内容多为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取向、参与动机、经常参与的运动项目、 参与频率、没有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等调查研究。以前的诸多研究,多将学 生自主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形式作为主要调查研究对象,很好的反应了学生主观 的意见,但对校方客观的影响因素深入不多,导致不能很好的站在学校体育研究 工作者的角度去协调和解决这种客观矛盾。本课题,立足于课外体育活动坚实的 理论基础,将课外体育活动分为学校体育工作可控制部分和不可控制部分,我们 的研究重点当然应基于可控制性课外体育活动部分,研究如何在学校有效的组织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前提下,有计划的控制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效果,达到 增强体质,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目标。这也是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0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重庆大学、重庆城市科技学院、重庆工商 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四川外语 学院、西南政法大学、重庆科技学院等 10 所高校,涉及理、工、农、医、文、史、 哲、法、教、管、经等 11 大科类,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和不同专业的在校大学生 1000 人作为研究对象,向他们发放课外体育锻炼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同时对上述 重庆市 10 所高校的 10 名体育工作负责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向他们获取校方体育 工作的基本情况并加以分析研究。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在本课题的选题和研究过程中,根据研究需要,先后到重庆大学图书馆级我 院资料室,参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有关课外体育方面的资料和文件。同时,并广泛 阅读了体育社会学、体育心理学、体育行为学、学生余暇体育等相关书籍,并在 重庆大学电子图书馆内查阅中国期刊网 cnki、cnki 博硕学位论文、万方学位论 文、维普科技期刊等资料库中查阅课题相关期刊 100 余篇,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 重要依据。 4.2.2 专家访谈法 在课题研究期间,先后访问了重庆市内重庆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城市 科技学院、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医科大学等 10 余所高校的资深体育工作者和专家, 认真听取他们对课外体育锻炼的认识和对目前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分析,听取专 家对目前课外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和发展的趋势,对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提 供了诸多素材和方向性的指导。 4.2.3 问卷调查法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设计 调查问卷分别在重庆市上述 10 所高校采用随机抽样的原则进行发放,每个学校 100 份, 共 1000 份。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要求,遵循社会调查问卷设计的原则,首先依据重庆市大学 生体育锻炼的现状及社会各界的研究成果,初步确定影响因素,在导师的指导下以及对重庆 市高校中部分专家的访谈拟定问卷初稿。此问卷送各位专家的审阅后,进一步做了修改,来 确定影响重庆市大学生参与有组织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形成了正式调查问卷。即重 庆市普通高校课外体育锻炼开展情况调查问卷(见附件 a)和 学校体育部负责人问卷(见 附件 b)。 11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为保证调查问卷的质量和可靠性,在发放问卷之前,对问卷的信度采用再测法进行检验, 在重庆大学本科生中随机选取 50 名学生,用本问卷进行 2 次测验,再次测验的时间相隔2 周。 计算出两次测验的结果的相关系数为 r=0.886,可知结果呈高度相关,调查结果可信。对于效 度的检测,在研究过程中,请重庆市 8 位专家对本问卷进行了评估打分,计算出效度分为 0.87 分,通过专家对问卷效度的评估。 问卷的调查时间 本课题调查问卷按调查对象分为学生问卷与体育负责人问卷, 都同时于 2009 年 9 月- 2009 年 11 月发放并回收。 问卷的回收率学生问卷的发放回收率见表 5.1 高校体育部主任问卷的发放回收率见表 5.2 表 5.1 学生问卷发放回收率调查结果一览表 table5.1 student survey results released a list of recovery 发放数 回收数 回收率 有效数 有效率 1000 972 97.2 960 98.7 表 5.2 高校体育部主任问卷发放回收率调查结果一览表 table5.2 director of physical results from questionnaires and a list of recovery 发放数 回收数 回收率 有效数 有效率 10 10 100 10 100 4.2.4 数理统计法 从研究问卷所获得的全部有效问卷中,用 excel软件对问卷的现状部分进行常 规统计;然后将所有数据处理在计算机上利用 spss11.0 软件进行小概率反正法等 统计学分析。 4.2.5 逻辑分析法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采用类比、归纳、演绎、综合分析法对调查结果进行 逻辑分析,进行深入探讨。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12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在金钦昌主编的学校体育学中课外体育活动的定义是指体育课以外的, 组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加体育活动17。不同版本的大学体育 教程也有不同的定义,经过各界学者几轮推敲、修改,倾向于对课外体育活动作 如下界定:指国家规定的体育课以外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总和(特指不含假期),包 括学生校内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加体育活动,和学生自发的一切校内 外体育活动18。由上述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概念可知,课外体育活动大体包括校内 课外体育活动与校外课外体育活动。在校内体育活动中,从组织形式的不同可分 为学校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和学生自主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如要达到增强学生体 质的目的,我们必须从生理的角度出发,合理有效的控制学生的锻炼质量。充分 利用和发挥超量恢复的原理安排课外体育锻炼,对学生的锻炼效果非常有帮助。 前苏联运动生理学家雅克列科夫提出:在参与体育锻炼后,休息间隔时间的不同, 对学生机体的影响不同。第一种情况是上一次练习所引起的机能变化已经完全恢 复时,再开始下一次练习,结果是机能却没有变化;第二种情况是恢复过程尚未 完全就开始一次运动,结果却是技能降低;第三种情况是在超量恢复情况下,进 行下一次练习,结果则是机能加强。目前,普通高校每周只有一次 90 分钟的体育 课,两次练习时间间隔一般不超过 5 分钟,怎能出现超量恢复,只能出现第二种 情况。即使在运动结束后出现了超量恢复,但由于本次课与下次课间隔时间过长, 第二次练习不可能安排在超量恢复阶段,只能出现第一种情况,使得机能不能提 高。因此说:增强体质不是“ 第一课堂” 的主要任务。“ 第二课堂” 才是实现提高体质 的实体部分。而本课题研究的根本问题是如何进行有组织高校课外体育锻炼,保 证学生的锻炼时间和质量,有效地控制和提高学生体质,真正落实学生体质健 康标准 。本课题从学校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入手,进行调查研究,首先对目前 重庆市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分析19。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13 5.1 重庆市普通高校课外体育锻炼开展概况 5.1.1 大学生达到体育人口基本标准的状况 表 5.1 重庆市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是否达到体育人口标准的调查情况 table5.1 undergraduates participate in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activity whether the standard of sports population investigation 性别 调查总人数 达到体育人口标准人数 比率 女 444 1 12 25.2% 男 516 247 47.9% 合计 960 359 37.4% 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与次数,表明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过程中的运动 量和参与锻炼的频率,是反映学生能否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达到健身、健心目的的 重要指标之一。我们划分体育人口的通常标准是每周参加体育活动 3 次以上,每 次活动时间 30 分钟以上,每次活动强度中等以上20。如果按每周运动三次,每次 锻炼 30 分钟以上来界定体育运动习惯,那么根据本次调查结果表 3 显示,重庆市 高校至少有 74.8%的女生和 52.2%的男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大学生参与锻炼 的频率较低,时间较短,这必将影响他们体质和健康水平的提高。课外体育锻炼 的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不规律的锻炼没有形成习惯,实际上并没有达到学校体 育教育的目标。 5.1.2 重庆市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情况 表 5.2 重庆市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情况调查 table5.2 undergraduates and knowledge of sports training survey 性别 调查总人数 认为体育锻炼对健康与学习 有帮助 % 无帮助 % 女 444 438 98.6% 6 1.4% 男 516 515 99.8% 1 0.2% 合计 960 953 99.3% 7 0.7% 通过表 5.2 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效果是肯定的,表明他们 有一定的课外体育锻炼动机, 在调查中有 99.3%的学生都认为课外体育锻炼自身的 健康和学习有帮助,但只有 37.4%的学生坚持体育锻炼,达到每周 3 次每次 30 分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14 钟以上中等强度的锻炼标准。 这表明 61.9%的学生已经认识到课外体育锻炼对自身 的帮助,但仍没有参与到课外体育锻炼。这部分人群是学校体育教育的真空人群, 应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 5.1.3 重庆市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 表 5.3 重庆市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目的调查 table5.3 undergraduates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training motivation objective 男生 % 女生 % 排序 促进身心健康 511 99.0% 428 96.4% 1 塑造良好形体 356 69.0% 385 86.7% 2 调节紧张情绪 257 49.8% 277 62.4% 4 通过课程考试 243 47.0% 206 46.4% 5 增进人际交往 184 35.7% 84 18.9% 6 提高运动技能 157 30.4% 61 13.7% 7 丰富课余生活 342 66.3% 287 64.6% 3 其 他 15 2.9% 18 4.0% 8 从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较为全面,99%的男生和 96.4%的女 生都选择了促进身心健康为目的,参与体育锻炼。说明他们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 对自身生理方面的的作用。 有 49.8%的男生和 62.4%的女生选择了用体育锻炼调节 紧张情绪,说明有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心理方面的作用。还有 66.3%的 男生和 64.6%的女生选择了用课外体育锻炼来丰富课余生活,以及 35.7%的男生和 18.9%的女生认为可以通过课外体育锻炼增进人际交往。这上述排位靠前的几个统 计数据说明,目前重庆市高校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日趋全面,形成了良好的 终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基础。 5.1.4 重庆市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体育运动项目调查 表 5.4 重庆市大学生常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运动项目调查 table5.4 undergraduates often involved in extra- curricular physical activity of sports survey 项目 男生 % 排序 女生 % 排序 篮球 227 44.0% 1 13 2.92% 10 排球 18 3.4% 11 21 4.72% 8 足球 189 36.6% 2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