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古时期,汉语的介词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前期较为繁复的介 词体系,开始出现简化、规范的趋势,淘汰了一些意义、作用重复的 介词,保留了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介词,还产生了一些新兴的介词。 同时,介词的用法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撰写的一部笔记体小说,这 部书口语性较强,能够比较全面的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面貌, 是体现中古时期口语面貌的典型文献。世说新语中共出现了2 8 个 介词,是中古时期的口语性文献中出现介词较多并且比较完全的一部, 世说新语中的这些介词体现了中古时期介词发展变化的趋势,比 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古时期汉语介词的总的面貌,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 价值。因此,本文将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世说新语 介词及介词结构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从介词的使用频率、 出现位置、介宾短语的使用情况以及介词的语法功能等几个方面系统 论述世说新语介词的面貌。在写作过程中,将介词按语法功能分 为五大类,每大类下又分为若干小类,因为一个介词可以有几种语法 功能,所以可以同时归入几类。然后,对每个介词的语法功能和用法 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举例丰富详实,有代表性。同时,上连上古,对 世说新语中新兴介词的语法化过程进行简单的纵向的描写,并下 系近代,对世说新语介词对后世介词应用的影响作出一定的描述。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对世说新语介词及介词短语的特点进行归纳 阐释,并由此概括中古汉语介词系统的特点。拟测汉语介词发展的趋 势。 关键词:中古汉语 介词介词短语介词系统使用频率 a b s t r a c t a tt h em i d d l ea n c i e n tt i m e s ,t h e p r e p o s i t i o ns y s t e m o fc h i n e s e l a n g u a g eh a dg r e a tc h a n g e s t h em o r ec o m p l i c a t e ds y s t e mo fp r e p o s i t i o n s a tf o r m e r p e r i o db e g a nt oo c c u r a t e n d e n c y f o rs i m p l e ra n dm o r cn o r m m i v e s o m ep r e p o s i t i o n sw h o s em e a n i n ga n du s a g ew e r er e p e a t e dh a dd i e do u t s o m ep r e p o s i t i o n st h o s ew e r eu s e dr e g u l a r i l yw e r er e t a i n e d s o m en e w p r e p o s i t i o n sh a de m e r g e d t h eu s a g eo fp r e p o s i t i o nh a dg r e a tc h a n g e sa t t h es a l t l et i m e s h is h u ox i ny ui sat y p eo fl i t e r a t u r ec o n s i s t i n gm a i n l yo fs h o r t s k e t c h e sw r i n e nb yt h el i nc h u a np r i n c eo ft h es o u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s o n g l i uy iq i n g t h i sb o o kh a dal o to f s p o k e nl a n g u a g es ot h a ti tc o u l d r e f l e c t t h ea p p e a r a n c eo fl a n g u a g ea tt h es o u t h e r na n dn o r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 t h e r e w e r et w e n t y e i g h t p r e p o s i t i o n s i ns h is h u ox i ny u t h e s ep r e p o s i t i o n e m b o d i e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t e n d e n c yo fp r e p o s i t i o na tt h em i d d l ea n c i e n t t i m e s i nt h i st h e s i s ,1w o u l dd i s c u s s p r e p o s i t i o n sa n dp r e p o s i t i o np h r a s e si n s h is h u ox i ny u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u n d e rt h ea i do fp r e d e c e s s o r s s t u d y o u t c o m e a tt h es l i m et i m e ,1w o u l dd e s c r i b eh o wd i dt h en e w p r e p o s r i o n s f o r mb r i e f l ya n di t si n f l u e n c ef o rl a t e ra g e s t h u s1w o u l ds u m m a r i z et h e p r e p o s i t i o n ss y s t e m s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tt h em i d d l ea n c i e n tt i m e sa n d s u r m i s e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t e n d e n c y o f c h i n e s e p r e p o s i t i o n s k e y w o r d s :t h el a n g u a g e a tt h em i d d l ea n c i e n tt i m e s p r e p o s i t i o n p r e p o s i t i o np h r a s e s p r e p o s i t i o ns y s t e m u s a g ef r e q u e n c y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 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 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 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每丝簟 日期:型笪:堂一一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 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 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 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 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她 日 期:唑:! :蛩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指导教师签名:么蔓2 望 日 期:! 三墼! ! 土 电话: 邮编: 引言 对世说新语语言进行研究,从而推测中古语言的面貌,是近 十几年来语言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将通过对世说新语介词及介 词结构的研究,来分析归纳中古介词系统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0 1 世说新语的语言学研究价值及前人研究概况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i 王刘义庆撰写的一部笔记体小说,主 要记述魏晋年间文士的逸闻逸事( 记述汉代逸事的只有几条) ,全书共 分3 6 篇,从不同侧面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时代面貌和文士心 态。世说新语自成一体,成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一朵奇葩,在我国 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世说新语不仅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而且由于这部书口语 性较强,能够比较全面的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面貌,是体现中 古口语面貌的典型文献,因此也受到了历代语言学家的重视。前代学 者研究此书往往都把词语的考释辨析放在首位,世说新语问世不久, 即有南朝梁代的刘孝标为之作注,以后,宋人的笔记小说以及清代学 者的考证古方俗语的专书也对世说新语中词语的考辨多有涉及。 到了现代,随着语言学的发展和完善,语言学界对世说新语的研 究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在注释方面,有余嘉锡的世说新语笺疏 和徐震塄的世说新语校笺等 在词语训诂方面,张永言的世说 新语辞典和张万起的世说新语词典也相继问世。除此之外,现 代学者将新的研究方法引入世说新语研究,从词汇、语法、语用 等各个角度进行研究论述,发表了大量有关专书和论文,如孙锡信的 世说新语虚词综述等。 0 2 本文写作的意义 介词是汉语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词类,同时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词 类。中古时期,汉语的介词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前期较为繁复的介 词体系,开始出现简化、规范的趋势,淘汰了一些意义、作用重复的 介词,保留了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介词,还产生了一些新兴的介词。 世说新语作为中古汉语的代表文献,共出现了2 8 个介词,这些介 词体现了中古时期介词发展变化的趋势,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古时期 汉语介词的总的面貌,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然而,综观前人研 究成果,除在一些关于语法、虚词的论著中稍有涉及( 如孙锡信世 说新语虚词综述、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 外,专门研究世 说新语介词的几乎没有。本文将在仔细阅读世说新语原著及各 种笺注书的基础上,对世说新语介词及介词结构进行全面、系统 的研究和探讨,同时上连上古,下系近代,概括中古汉语介词系统的 特点,拟测汉语介词发展的趋势。 0 3 本文判断介词的依据 o 3 1 对于如何判断一个词是否属于介词,语言学界有很多说法,普遍 认同的有以下两点: 第一,介词都有宾语,介词的宾语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充 当。在特殊条件下,介词的宾语可以省略或前移,但这并不等于无宾 语。因此,有无宾语是判断介词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二,介词短语不能单独作谓语,介词一般不用作谓语中心语。 如果一个词出现在谓语中心语的位置上,那它就一定不是介词。 0 3 2 关于介词与动词兼类的情况 介词与动词兼类主要有:“在”、“至”、“就”、“著”等。当“在( 至、 就、著) + 宾语”单独作谓语时,它们都是动词。在“在( 至、就、 著) + 宾语+ 其他动词”结构中,如果去掉后面的动词后仍能构成一个 完整的陈述,“在( 至、就、著) ”就是动词,该结构为连动结构;反 2 之,它们就是介词,该结构为状中结构。而在“动词+ 宾语+ 在( 至、 就、著) + 宾语”结构中的“在( 至、就、著) ”则是介词,该结构为 中补结构。 o 3 3 关于介词和连词兼类的情况 介词和连词兼类,在中古时期主要体现在“与”上。用介词“与” 构成的句子,有如下三种类型: 第一种:“与+ 宾语十谓语” 这种类型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没有主语( 主语承前省略或无 需说出) ;另一种情况是:虽然有主语,但是主语跟“与”之问却插进 了其他句子成分。基于这两点,“与”字后面的成分没有可能跟前面的 成分构成并列的关系,它只能是“与”的宾语,而“与”是介词。如: ( 1 ) 与嵇康居十二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德行1 6 ) ( 2 ) 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 方正5 ) 第二种:“与+ 【】+ 谓语” 这种结构中,介词“与”的宾语不出现,“与”字直接跟谓语相接。 如: ( 3 ) 和与俱至寺中。( 言语5 1 ) “与”的宾语张玄之、顾敷因在上文出现而省略,“与”在这种情 况下应为介词,因为连词后面的名词或代词是不能省略的。 第三种:“主语+ 与+ 宾语+ 谓语” “与”紧接主语之后,中间没有任何修饰成分,这种类型: ( 1 ) 可以通过上下文来看: ( 4 ) 事平之后,陶公与让有旧,欲宥之。( 政事1 1 ) 下文“欲宥之”的施动者是“陶公”,而不是“陶公与让”。这句 话的主语应该是“陶公”,“与让”介词短语作状语。 ( 2 ) 从类似句型的“与”字之前可以加进其他成分看: ( 5 ) 佛图澄与诸石游。( 言语4 5 ) ( 6 ) 王戎七岁,尝与诸d j l 游。( 雅量4 ) 上面两例中的“与”字,用在极其相似的句子结构中,无论其前 面有无其他成分,它们的词性都应该是一致的,都是介词而不是连词。 0 4 本文正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世说新语介词分类概述。 介词及介词结构的语法功能。 新兴介词的语法化过程。 世说新语介词及介词结构的特点。 4 一、世说新语介词分类概述 在介词分类方面,语言学界存在着多种处理方法。在本章中,我 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世说新语介词进行分类概述。 1 1 从功能来看 从功能来看,可以将世说新语中的介词分为五大类,即:时 间介词、处所介词、对象( 或称人事) 介词、工具介词、原因介词。 1 1 1 时间介词:主要功能是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时间介词主要 有两类: “当”类:主要有“当”、“i 临”、“值”、“比”、“逮”、“及”等 6 个。此类介词的特殊之处在于,可以接动词、动词短语或句子作介 词宾语。介词短语主要作状语,可以充当谓语中心语的状语,也可以 充当全旬的状语。 “於”类:主要有“於”、“于”、“至”、“自”、“以”,这类介词 不仅可以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同时还具有其他功能,如可以充 当处所介词等。 1 1 2 处所介词:引进与动作行为相关的处所,可以分为三小类: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或事物存在的处所,主要有於”、“于”、“诸”、 “在”、“著”、“就”。 引进动作行为起始或经由的处所,主要有“於”、“从”、“由”、 “自”。 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或目标、方向,主要有“於”、“于”、 “朝”、“至”。 1 1 3 人事介词:引进与动作行为相关的人或事物,包括: 表示向对的介词:主要有“向”、“对”、“於”。 表示偕同的介词:主要有“与”、“及、。将”、“共”、“连”。 表示被动的介词:主要有“於”、“为”、“被”。 表示比较的介词:主要有“与”和“於”。 1 1 4 方式介词:引进动作行为进行时运用的方式、方法或工具、条件, 主要有“以”、“因”、“用”三个。 1 1 5 原因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或目的,主要有“於”、“以”、 “因”、“为”四个。 1 2 从出现频率来看 从介词在世说新语中出现频率来看,可以分为三类: 1 1 2 1 最常用的( 出现频率在1 5 次以上) 共有1 2 个,分别是:“於”( 2 1 5 次) 、“在”( 4 6 次) 、“自”( 2 7 次) 、“至”( 2 9 次) 、“i | 缶”( 1 7 次) 、“及” ( 3 4 次) 、“值”( 2 3 次) 、“与”( 2 6 7 次) 、“以”( 2 6 8 次) 、“因”( 2 4 次) 、“为”( 1 1 9 次) 、“从”( 4 0 次) 。 1 2 2 次常用的( 出现频率在1 5 次以下、5 次以上) 共有8 个,分别是: “于”( 8 次) 、“著”( 1 2 次) 、“向”( 1 4 次) 、“就”( 8 次) 、“比”( 6 次) 、“当”( 6 次) 、“由”( 5 次) 、“用”( 5 次) 。 1 2 3 极少使用的( 出现频率在4 次以下) 共有8 个,分别是:“诸”( 4 次) 、“共”( 1 次) 、“朝”( 1 次) 、“被”( 2 次) 、“连”( 1 次) 、“将” ( 1 次) 、“逮”( 1 次) 、“对”( 4 次) 。 1 3 从来源上看 世说新语中的2 8 个介词,有的是上古时期的常用介词,世 说新语中仍是常用介词,如“与”、“以”、“从”、“及”、“自”、“为”、 “因”、“於”、“至”;有的在上古已作为介词使用,但出现次数较少, 在世说新语中的使用频率明显增多,如“在”、“用”等;有的是 上古时期的常用介词,但在世说新语中的使用频率已明显减低, 如“于”、“诸”、“逮”、“比”、“由”;有的是古已有之的介词,在东汉 以后产生新的功能,在世说新语中这种新功能使用较多,如“向”、 6 “临”、“将”:有的是东汉时期产生的新兴介词,如“对”、“就”、“被” 有的是魏晋时才出现的新兴介词,如“共”、“连”、“朝”。 7 二、介词及介词结构的语法功能 2 1 “於” “於”在世说新语中共出现了2 1 5 次( 不包括“於是”、“於 此”等短语) ,是世说新语中的一个常用介词,“於”在世说新 语中承担的功能也很多。 2 1 1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或起始的时间,共3 例,介词短语全部作状语。 ( 7 ) ( 习凿齿) 於病中犹作汉晋春秋,品评卓逸。( 文学8 0 ) ( 8 ) 广陵散於今绝矣! ( 雅量2 ) 2 1 2 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或进行及事物存在的处所,其中介词短语作 状语3 4 例: ( 9 ) 邓攸始避难,於道中弃己子,全弟子。( 德行2 8 ) ( 1 0 ) 东亭即於阁下更作。( 文学9 5 ) ( 1 1 ) 卢志於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君何物? ”( 方正1 8 ) 介词短语作补语3 1 例: ( 1 2 ) 翼为剡县,解职归,席苫於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 德行 2 4 ) ( 1 3 ) 嵇康游於郡山中。( 栖逸2 ) ( 1 4 ) 芳林列於轩庭,清流激於堂宇。( 栖逸1 1 ) 引进动作行为达到的处所或且标、方向,其中介词短语作补语 1 5 例: ( 1 5 ) 宁可不安己而移於他人哉? ( 德行3 1 ) ( 1 6 ) 冀罪止於身,- - j l 可得全不? ( 言语5 ) ( 1 7 ) 郭象者,为人薄行,有俊才,见秀“义”不传於世,遂窃 以为己注。( 文学1 7 ) 介词短语作状语l 例: ( 1 8 ) 谢太傅於东船行。( 尤悔1 4 ) 引进动作行为起始的处所或来源,其中介词短语作状语1 2 例: ( 1 9 ) 於户外遥掷,便回急走。( 文学5 ) ( 2 0 ) 昶於篱间窥之。( 企羡6 ) ( 2 1 ) 褚公於章安令迁太尉记室参军。( 雅量1 8 ) 介词短语作补语1 0 例: ( 2 2 ) 求英奇於仄陋,采贤俊於岩穴夜光之珠,不必出於孟 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於昆仑之山。( 言语2 2 ) ( 2 3 ) 今乃复闻斯言於君矣! ( 赏誉2 3 ) 2 1 3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介词短语全部用作补语,共7 例: ( 2 4 ) 此子疲於津梁。( 言语4 1 ) ( 2 5 ) 营匠石废斤於郢人,牙生辍弦於钟子。( 伤逝1 1 ) 2 1 4 引进动作行为的方式、工具,介词短语全部作补语,共8 例: ( 2 6 ) 夜遣世将载王於车而杀之。( 仇隙3 ) ( 2 7 ) 王之恐状,转见於色:谢之宽容,愈表於貌。( 雅量2 9 ) 2 1 5 引进与动作行为相关的人或事物。 引进与主语有关的对象,介词的宾语多为主语所对待或关照的 对象,其中介词短语位于谓语之前的8 例: ( 2 8 ) 臣於刘河内不为戎首,亦已幸甚。( 方正1 6 ) ( 2 9 ) 阿龄於此事故欲太厉。( 赏誉1 3 1 ) ( 3 0 ) 伯禽之贵,尚不免挞,而况於卿? ( 排调6 2 ) 介词短语位于谓语之后9 例: ( 3 1 ) 夏侯太初一时之杰士,虚心於子。( 识鉴3 ) ( 3 2 ) 二郗谄於道,二何佞於佛。( 排调5 1 ) 引进谓语动词或形容词所陈述或描写的对象,在这一类句子中, 谓语多为与心理活动有关的动词或形容词,介词的宾语是谓语所陈述 或描写的对象,其中介词短语作补语的较多,共1 9 例: ( 3 3 ) 卿何以不谨於文宪? ( 言语1 0 ) ( 3 4 ) 朱博翰音,实愧於怀。( 言语3 8 ) ( 3 5 ) 乐令善於清言,而不长於手笔。( 文学7 0 ) 9 介词短语位于谓语之前8 例: ( 3 6 ) 殷中军虽思虑通长,然於才性偏精。( 文学3 4 ) ( 3 7 ) 郗於事机素暗。( 捷悟6 ) 引进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一种情况是介词所引进的多是指人 的名词或代词性成分,在语义上可以看作是谓语动词的间接宾语,“於” 在功能上相当于介词“向、对”,介词短语在全句中处于补语的位置, 共1 6 例: ( 3 8 ) 思乃询求於皇甫谧。( 文学6 8 ) ( 3 9 ) 文帝问其人於钟会。( 赏誉5 ) ( 4 0 ) 属门生数十人於田曹中郎赵悦子。( 赏誉1 0 2 ) 另一种情况是“於”所引进的是指事物的名词性成分,在语义上 可以看作是谓语动词直接涉及的对象,谓语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介 词短语在句中处于补语的位置上,共8 例: ( 4 1 ) 何平叔巧累於理。( 品藻3 1 ) ( 4 2 ) 四体妍蚩,本无关於妙处。( 巧艺1 3 ) 引进动作行为的旖动者,介词短语作补语,共5 例: ( 4 3 ) 君性亮直,必不容於寇雠。( 方正3 4 ) ( 4 4 ) 嵩性狼抗,亦不容於世。( 识鉴1 4 ) 引进比较的对象,介词短语作状语,共2 1 例: ( 4 5 ) 今虽同人主,复那得等於圣治! ( 方正3 0 ) ( 4 6 ) 充即庐江人,所闻异於此。( 方正2 8 ) ( 4 7 ) 闽丘冲优於满奋、郝隆。( 品藻9 ) 2 2 “于” “于”在世说新语中共出现8 次( 不包含短语“于时”) 。 2 2 1 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介词短语全部作补语,共7 例: ( 4 8 ) 倾荆汉之力,穷舟车之势,师次于襄阳,大会参佐。( 豪爽7 ) ( 4 9 ) 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 任诞1 ) ( 5 0 ) 舒果沉含父子于江。( 识鉴1 5 ) 2 2 2 引进与动作行为相关的时间,只有1 例,介词短语在句中作补语。 1 0 ( 5 1 ) 简文虽契素,此遇尤相咨嗟,不觉造膝,共叉手语,达于 将旦。( 赏誉1 4 4 ) 到了世说新语时代。“于”与“於”相比,已经退居次要地位。 它的很多功能被“於”或其它介词取代。在世说新语中,“于”的 主要功能为时处介词,“于”字介词短语都用作补语,不仅使用频率大 大降低,而且用法也变得更为单一,有被“於”逐渐吞并的趋势。 2 3 “诸” “诸”本是“于”的变体,主要功能为引进与动作行为相关的处 所,介词短语作补语,在世说新语中使用频率降低,只有4 例: ( 5 2 ) 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 方正1 6 ) 2 4 “在” “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介词,早在甲骨文中它便已经出现了介 词的用法。但在上古时期,“在”的主要语法功能仍然是作动词,作介 词的占少数。到了中古时期,“在”作为介词的用例大大增加了,世 说新语中介词“在”共出现4 6 次。 2 4 1 “在”的主要功能是引进动作行为发生或事物存在的处所,其中 介词短语作状语3 9 次。 ( 5 3 ) 太傅时年七八岁,著青布绔,在兄膝边坐。( 德行3 3 ) ( 5 4 ) 祥尝在别床眠。( 德行1 4 ) 作补语6 次: ( 5 5 ) 吴道助、附子兄弟居在丹阳郡后。( 德行4 7 ) ( 5 6 ) 法师今日如著弊絮在荆棘中。( 排调5 2 ) 2 4 2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只有1 例: ( 5 7 ) 王大将军在西朝时,见周侯。( 品藻1 2 ) 2 5 “著” “著”主要用于谓语动词或动宾短语之后,相当于“在”、“到”,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动作行为所要达到的处所、目标,在世 说新语中共出现了1 2 次,介词短语全部作补语: ( 5 8 ) 长文尚小,载著车中。( 德行6 ) ( 5 9 ) 公於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 德行2 4 ) ( 6 0 ) 玄怒,使人曳著泥中。( 文学3 ) 2 6 “从” “从”在世说新语中共出现4 0 次。 2 6 1 引进动作行为起始的处所,介词短语作状语,共3 6 例: ( 6 1 )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 德行4 4 ) ( 6 2 ) 桓式年少,从外来。( 政事1 9 ) ( 6 3 ) 从山阴道上行。( 言语9 1 ) 2 6 2 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相当于“向”,介词短语作状语,共4 例: ( 6 4 ) 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 德行4 3 ) ( 6 5 ) 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 任诞3 ) 2 7 “由” “由”在世说新语中出现较少。 2 7 1 引进动作行为或时间的起点,主要用在“何由”( 即“由何”,属 于介词宾语前置的用法) 、“由来”二短语中,这两个短语都用作状语, 共4 例: ( 6 6 ) 衣不经新,何由而故? ( 贤媛2 4 ) ( 6 7 ) 诸周由来未有作三公者。( 尤悔8 ) 2 7 2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相当于“因”,只有l 例: ( 6 8 ) 我不杀周侯,周侯由我而死。( 尤悔6 ) 2 8 “自” “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介词,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以后它一 直作为常用介词出现在历朝历代的各种文献中,直到现在仍然在使用。 2 8 。1 引进动作行为的起点,其中介词短语作状语5 例: ( 6 9 ) 万机自诸侯出。( 方正3 9 ) ( 7 0 ) 王大自都来拜墓。( 识鉴2 6 ) 作补语的2 例: ( 7 1 ) 出自厮下,不愿名器。( 任诞3 0 ) ( 7 2 ) 王修载乐托之性,出自门风。( 赏誉1 2 2 ) 2 8 2 引进人物身份的起点,主要用于“自以还”、“自以下” 短语中,介词短语作状语,共5 例: ( 7 3 ) 研求幽邃,自王、何以还。( 言语9 9 ) ( 7 4 ) 自中人以还,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 ( 文学2 5 ) ( 7 5 ) 谢公欲深著恩信,自队主将帅以下,无不身造。( 简傲1 4 ) 2 8 _ 3 引进时间的起点,“自”的宾语可以是表示时间的名词或代词性 短语,也可以是动词性短语或句子,介词短语作状语,共1 5 例: ( 7 6 ) 监、令各给车,自此始。( 方正1 4 ) ( 7 7 ) 自过江来,尚书郎正用第二人,何得拟我。( 方正4 6 ) ( 7 8 ) 自古何时有万岁天子! ( 雅量4 0 ) 2 9 “朝” 在世说新语中,“朝”应是一个新兴的介词,主要功能为引进 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只有1 例: ( 7 9 ) 后因月朝阁下伏,公於内走马直出突之。( 雅量3 9 ) 2 1 0 “至” “至”作介词用开始于战国时期,一直使用到现代。 2 1 0 1 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介词短语作状语,共1 2 例: ( 8 0 ) 丞相还台,及行,未尝不送至车后。( 德行2 9 ) ( 8 1 ) 长豫亡后,丞相还台,登车后,哭至台门。( 同上) 2 i o 2 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时间,其中介词短语作状语1 5 倒,有的作 谓语的状语,有的位于旬首作全句的状语: ( 8 2 ) 简文崩,孝武年十余岁,立,至暝不临。( 言语8 9 ) ( 8 3 ) 宾主遂至莫忘食。( 文学3 1 ) ( 8 4 ) 每至公坐,广谈,仲治不能对。( 文学7 3 ) 作补语的2 例: ( 8 5 ) 因留宿至晓。( 文学5 3 ) ( 8 6 ) 因下共语至暝。( 赏誉1 0 1 ) 2 1 1 “就” “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新兴介词,在世说新语中共 出现了8 次。 2 1 1 1 引进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介词短语作状语,共2 例: ( 8 7 ) 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二丈与范云。( 德行3 8 ) ( 8 8 ) 既来,帝就太妃间相见。( 方正1 0 ) 2 1 1 2 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物,“就”的宾语多是谓语动词所偕同 或求索的对象,介词短语作状语,共6 例: ( 8 9 ) 诸人莫当就卿谈,可坚城垒。( 言语7 9 ) ( 9 0 ) 王长史就简文索东阳。( 政事2 1 ) ( 9 1 ) 王修龄若饥,自当就谢仁祖索食,不须陶胡奴米。( 方正 5 2 ) 2 1 2 “当” “当”在上古时期即已作为介词使用,在现代仍然是一个常用介 词。 2 1 2 1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共4 例( 不包括“当时”、“当今” 二短语) ,介词短语全部作状语,而且多用作全句的状语,位于句首或 谓语之前。 ( 9 2 ) 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 ( 德行7 ) 1 4 ( 9 3 ) 江州当人强盛时,能抗同异,此非常人所行。( 识鉴1 5 ) 2 1 2 2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介词短语作状语,共2 例: ( 9 4 ) 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钺,当军门立,军不得出。( 方正5 ) ( 9 5 ) 当垆酤酒。( 任诞8 ) 2 1 3 “临” “临”在先秦时作时间介词用,到了东汉以后,逐渐产生了处所 介词的功能。 2 1 3 1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临”的宾语可以是动词性短语或句 子,介词短语作状语,共1 6 例; ( 9 6 ) 公长民短,临时不知所言,既后觉其不可耳。( 政事1 3 ) ( 9 7 ) 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方正6 ) ( 9 8 ) 昔肃祖临崩,诸君亲升御床。( 方正3 7 ) 2 1 3 2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时所依傍的处所,这是“临”的新兴用法, 只有1 例: ( 9 9 ) 子荆后来,临尸恸哭,宾客莫不垂涕。( 伤逝3 ) 2 1 4 “及” “及”也是一个十分古老的介词,它在世说新语中主要承担 两种功能。 2 1 4 1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通常接动词性短语或句子作其宾语, 介词短语作状语,共2 2 例: ( 1 0 0 ) 丞相还台,及行,未尝不送至车后。( 德行2 9 ) ( 1 0 1 ) 及孝伯败后,太傅绕东府城行散。( 言语1 0 0 ) 2 1 4 2 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介词短语作状语,共1 2 例: ( 1 0 2 ) 虽信宿中途,竞不言及此事。( 雅量3 3 ) ( 1 0 3 ) 召伯之仁,犹惠及甘棠。( 归箴2 7 ) 2 1 5 “值”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或进行的时间,一般接动词性短语或句子,介 词短语作状语,共2 3 例: ( 1 0 4 ) 值祥私起,空斫得被。( 德行1 4 ) ( 1 0 5 ) 平生意不在多,值世故纷纭,遂至台鼎。( 言语3 8 ) ( 1 0 6 ) 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军即同便征。( 德行4 5 ) 2 1 6 “比” 引进动作行为终止的时间,可以接句子或动词性短语作介词的宾 语,介词短语作状语,共6 例: ( 1 0 7 ) 道林讲,比汝至,当在某品中。( 文学4 5 ) ( 1 0 8 ) 一夕中作池,比晓便成。( 豪爽5 ) ( 1 0 9 ) 比入至庭,倾身引望,语笑欢甚。( 假谲1 3 ) 2 1 7 “逮” 引进动作行为终止的时间,其后多接句子作宾语,介词短语作状 语,到中古时期的口语中,“逮”已经很少使用,在世说新语中只 有1 例: ( 1 1 0 ) 逮周侯被害,丞相后知周侯救己( 尤悔6 ) 2 1 8 “向” “向”是一个古老而历史悠久的介词,它的出现数量和灵活用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增加。先秦时,“向”主要是一个时间介词。到 了魏晋以后,它的功能有所发展,可以作为对象介词和处所介词使用。 2 1 8 1 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向”所引进的人主要是谓语动词告 问、称说的对象,介词短语作状语,共7 例: ( 1 1 1 ) 有人向张华说此事。( 德行1 2 ) ( 1 1 2 ) 昔羊叔子有鹤善舞,尝向客称之。( 排调4 7 ) ( 1 1 3 ) 孙回泣向褚日( 轻诋9 ) 2 1 8 3 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向”所引进的宾语主要是主语所 1 6 朝向的目标或方向,介词短语作状语,共7 例: ( 1 1 4 ) ( 孙子荆) 哭毕,向灵床日( 伤逝3 ) ( 1 1 5 ) 王向席有不说色,欲使羊去。( 雅量4 2 ) 2 1 9 “与” 世说新语中“与”作为介词共出现2 6 7 次,主要引进动作行 为关涉或伴随的对象,从主语与介词宾语的关系来看,主要有7 种关 系: 2 1 9 1 表示对待:主语在跟介词宾语共同实现某一动作行为时,二者 含有对等或对立的关系,介词短语紧随主语之后,在旬中作状语,共 3 9 例,如前文所举( 2 ) 、( 4 ) 。 2 1 9 、2 表示偕同:主语偕同“与”的宾语一起去实现某一动作行为。 这种情况下,介词的宾语可以省略,介词短语作状语,共1 9 6 例,如 前文所举( 1 ) 、( 3 ) ( 5 ) 、( 6 ) 。 2 1 9 3 表示比较:主语和“与”的宾语之间存在比较的关系,介词短 语作状语,共1 4 例: ( 1 1 6 ) 顾悦与简文同年,而发蚤白。( 言语5 7 ) ( 1 1 7 ) 王夷甫与裴景升志好不同,景升恶欲取之,卒不能回。( 雅 量1 1 ) ( 1 1 8 ) 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日( 捷悟3 ) 2 1 9 4 引进动作行为的接受者,相当于现在的“给”,介词短语作补语, 共9 例: ( 1 1 9 ) 公於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 德行 2 4 ) ( 1 2 0 ) 嘉宾遂一日乞与亲友、周旋略尽。( 俭啬9 ) 2 1 9 5 表示因随:主语随着“与”的宾语的变化而实现其动作行为, 介词短语作状语,共6 例: ( 1 2 1 ) 言与泗俱。( 言语3 6 ) ( 1 2 2 ) 陶冶世俗,与时浮沉,吾不如子。( 品藻3 ) 2 1 9 6 “与”还用作“以”的通假字,其中作方式介词的1 例,引进动 1 7 作行为进行时运用的工具。 ( 1 2 3 ) 向雄为河内主簿,有公事不及雄,而太守刘淮横怒,遂与 杖遣之。( 方正1 6 ) 作为人事介词的2 例,引进谓语动词处置的对象,相当于现在的 “把”。 ( 1 2 4 ) 萧条高寄,不与时务经怀。( 品藻3 6 ) ( 1 2 5 ) 汝若不与吾家作亲亲者,吾亦不惜余年! ( 贤媛1 8 ) 2 2 0 “共”、“连” 这两个词均是在世说新语中首次出现的新兴介词,语法功能 基本相同,主要引进主语所偕同、连带的对象,在世说新语中均 只有1 例: ( 1 2 6 ) ( 服虔) 既知不能逾己,稍共诸生叙其短长。( 文学4 ) ( 1 2 7 ) 尝发所在竹篙,有一官长连根取之,仍当足。( 政事1 6 ) 2 2 1 “将” 在先秦,“将”曾作为工具介词使用过,到了中古时期,它的主要 功能变为引进主语所偕同的对象,世说新语中只出现了1 次。 ( 1 2 8 ) 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 文学3 2 ) 2 2 2 “对” 在先秦及西汉时期,“对”主要作动词用,到东汉时才产生介词用 法的萌芽,魏晋以后使用频率稍有增加,在世说新语中共出现4 次,主要功能为引进动作行为朝向的人物,相当于“向”,介词短语作 状语。 ( 1 2 9 ) 刁下床对之大泣。( 方正2 7 ) ( 1 3 0 ) 丞相小极,对之疲睡。( 言语3 3 ) ( 1 3 1 )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方正1 ) 2 2 3 “因” “因”作介词常和它的宾语一起用于动词之前,表示动作行为赖 以发生的原因、依据、条件等。 2 2 3 1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条件,可接动词短语或主谓短语作宾语, 共2 0 例: ( 1 3 2 ) 未若柳絮因风起。( 言语7 1 ) ( 1 3 3 ) 诸人乃因苟粲说合之。( 识鉴3 ) ( 1 3 4 ) 尝因行散,率而去下舍,便不复还。( 德行4 1 ) 2 2 3 2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共4 例: ( 1 3 5 ) 谢因此得终坐。( 言语8 2 ) ( 1 3 6 ) 潘因此遂作家风诗。( 文学7 1 ) ( 1 3 7 ) 因事见谢公。( 方正6 0 ) 2 2 4 “以” “以”在世说新语中共出现2 6 8 次( 不包括“所以”、“是以”、 “以此”、“以至”、“以为”等短语) 。 2 2 4 1 引进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以+ 宾语”短语在句中作状语,“以” 的功能相当于处置介词“把”,因此,有些学者如冯春田等把“以”看 成是处置介词,把此类句式看作是早期处置式。 2 2 4 1 1 谓语动词表示的是“作为( 当作) ”或“认为”之类的意识行 为或“任命”之义的动词,主要有三种句型: 第一种:“以为”:共3 9 例。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表示主观看 法 ( 1 3 6 ) 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 ( 德行4 ) ( 1 3 7 ) 王平子、胡毋彦国诸人,皆以任放为达。( 德行2 3 ) 一种是表示实际做法 ( 1 3 8 ) 太傅东海王镇许昌,以王安期为记室参军。( 赏誉3 4 ) 第二种:“以是”:只有l 例。 1 9 ( 1 3 9 ) 王中郎以围棋是坐隐。( 巧艺1 0 ) 第三种:“以比( 拟、敌、方、况) ”:共2 8 例,含有“把 比作”之义。 ( 1 4 0 ) 王夷甫以王东海比乐令。( 品藻1 0 ) ( 1 4 1 ) 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又以己敌石 崇,甚有欣色。( 企羡3 ) 其中省略介词宾语的9 例: ( 1 4 2 ) 世以e b 王北中郎。( 品藻8 3 ) ( 1 4 3 ) 或以方谢仁祖。( 容止3 2 ) ( 1 4 4 ) 张玄常称其妹,欲以敌之。( 贤媛3 0 ) ( 1 4 5 ) 意以况袁。( 轻诋1 1 ) ( 1 4 6 ) 时论亦以拟王。( 黜免1 ) 2 2 4 1 2 谓语动词是表示告问、交付之类意义的动词,表示把某事告诉 某人或把某物给予某人。 第一种:引进告问的内容,其中“以+ 宾语”短语在谓语之前的7 例: ( 1 4 7 ) 人以其语语之。( 言语3 ) ( 1 4 8 ) 於是至诸屯邸悉以事言上,罪者甚众。( 政事4 ) ( 1 4 9 ) 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 夙惠3 ) ( 1 5 0 ) 会反,以状对,卒免。( 贤媛8 ) “以+ 宾语”短语在谓语之后的3 例,此种情况当看作是状语后 置,也就是说“以+ 宾语”短语仍然作状语,而不能因为它的位置在 谓语之后就把它看成是补语。但在近代以后的“把”字处置式中,绝 对没有“把+ 宾语”短语位于谓语之后的情况,因此把“以”看作是 处置介词似乎并不妥当。 ( 1 5 1 ) 庾太尉说周以当世之务,周遂仕。( 栖逸9 ) ( 1 5 2 ) 主人迎神出见,问以非时何得在此。( 任诞4 1 ) ( 1 5 3 )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 夙惠3 ) 介词“以”的宾语省略的有1 0 例,“把”的宾语一般不可以省略,这 也是“以”和“把”的一个区别特征。 ( 1 5 4 ) 和以问二孙。( 言语5 1 ) ( 1 5 5 ) 悦予以告宣武。( 赏誉1 0 2 ) ( 1 5 6 ) 儿以咨母。( 贤媛8 ) 第二种:引进给予、托付对方之物,其中“以+ 宾语”短语位于 谓语之前的1 6 例: ( 1 5 7 ) 王平北闻其佳名,以两婢酮之。( 德行2 6 ) ( 1 5 8 ) 恨吾老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子孙相累。( 识鉴1 ) ( 1 5 9 ) 有兵家子有隽才,欲以妹妻之,乃白母。( 贤嫒1 2 ) “以+ 宾语”短语位于谓语之后的3 例,这种情况也属于状语后 置。 ( 1 6 0 ) 桓即赏以二婢。( 言语8 5 ) ( 1 6 1 ) 殷荆州兴晋阳之甲,往与觊别,涕零,属以消息所患。( 归 箴2 3 ) ( 1 6 2 ) ( 晋武帝) 妻以姨妹蒯氏。( 惑溺4 ) ( 1 6 3 ) ( 陈遗) 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 德行4 5 ) 介词“以”的宾语省略的1 2 例: ( 1 6 4 ) 王中郎令伏玄度、习凿齿论青、楚人物,临成以示韩康伯。 ( 言语7 2 ) ( 1 6 5 ) 姑以属公觅婚。( 假谲9 ) 2 2 4 1 3 谓语动词是表示有一定位移的行动的动作性动词。 ( 1 6 6 ) 顾彦先平生好琴,及丧,家人常以琴置灵床上。( 伤逝7 ) ( 1 6 7 ) 刘尹临殡,以犀柄尘尾置著柩中,因恸绝。( 伤逝1 0 ) 其中介词“以”的宾语省略的有2 例: ( 1 6 8 ) 彦伯遂以著书。( 文学9 4 ) ( 1 6 9 ) 桓胤遂以书扇。( 文学1 0 0 ) 2 2 4 2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时所依据的条件、标准、凭借。 2 2 4 2 1 “以+ 指人名词或代词”,“以”有“依、照”等义,只有l 例: ( 1 7 0 ) 以吾观之,此二贤者皆败德之人尔。( 识鉴3 ) 2 2 4 2 2 “以”后加表示事物的名词、名词短语或“主语+ 之+ 谓语”短 语作宾语,介宾短语在谓语之前的3 0 例: ( 1 7 1 ) 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 德行1 7 ) ( 1 7 2 ) 当今不得不以此事推袁。( 文学9 2 ) ( 1 7 3 ) 可谓以小人之虑,度君子之心。( 雅量1 0 ) 介词短语处在谓语之后的6 例: ( 1 7 4 ) 会稽贺生,体识清远,言行以礼。( 言语3 4 ) ( 1 7 5 ) _ 嗥公上扇,以好不以新。( 言语5 3 ) ( 1 7 6 ) 又憾潘岳昔遇之不以礼。( 仇隙1 ) 2 2 4 3 引进动作行为进行时运用的工具、方法、方式等,其中介词短 语在谓语之前的6 0 例: ( 1 7 7 ) 谢以醇酒罚之。( 德行3 3 ) ( 1 7 8 ) 河朔后以其名断疟。( 豪爽1 0 ) ( 1 7 9 ) 全欲以德被江汉,耻以威刑肃物。( 政事1 9 ) 介词短语在谓语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玛丽波尔卡打击乐课件
- 市场监管放心码信息归集和公示规范编制说明
- 安全教育活动培训制度内容课件
- 狼和鸭子课件
- 高校青蓝工程方案(3篇)
- 电池碰撞实验工程方案(3篇)
- 牧场安全规范培训内容
- 农业品牌创新驱动:2025年资金申请战略研究报告
- 历年保研面试题库及答案
- 安全教育培训通知书课件
- 脓毒症指南课件
- 生产副总经理岗位职责标准版本(五篇)
- 对颈椎概念和命名的再认识
- 淀粉与变性淀粉知识
- 华为信息安全宣传
- 物业管理供方管理程序
- GB/T 37642-2019聚己内酯(PCL)
- GB/T 3730.2-1996道路车辆质量词汇和代码
- GB 25585-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氯化钾
- 国防科技大学介绍
- 设计文件审核记录表(模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