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组织与解剖笔记.doc_第1页
人体组织与解剖笔记.doc_第2页
人体组织与解剖笔记.doc_第3页
人体组织与解剖笔记.doc_第4页
人体组织与解剖笔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基本组织一:结缔组织类别 结缔组织是机体中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组织。广义的结缔组织包括7种:?液态: 血液?纤维态:固有结缔组织(4种) ?固态: 软骨和骨?狭义的结缔组织为纤维结缔组织,称固有结缔组织,即通常所说的结缔组织。依其结构和功能又分为:?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二、固有结缔组织(一)疏松结缔组织(loose connective tissue) 特点: 细胞数量少而种类较多; 细胞间质中的基质多,纤维少; 结构疏松,呈蜂窝状,又称蜂窝组织。?1细胞? 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 ?是疏松结缔组织的主要细胞成分。?光镜:胞体大而不规则,呈扁平梭形,有许多突起,常附着在胶原纤维上。核较大,扁椭圆形,核仁清楚。胞质较多、弱嗜碱性,HE片上细胞轮廓不清。?电镜:细胞表面有少量微绒毛和短粗的突起。胞质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功能:合成和分泌组织内3种纤维、基质内的蛋白多糖和糖蛋白。还有分裂增殖能力,尤其当结缔组织损伤时表现明显。 巨噬细胞(macrophage) 光镜:细胞形态多样,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并有突起;核小色深,常偏居一侧;胞质较多、嗜酸性。电镜:细胞表面有许多不规则的皱褶和钝性突起(伪足);胞质内含大量溶酶体、吞饮小泡、吞噬体等。 来源:血液中的单核细胞穿出血管壁进入结缔组织后增殖、分化而成。功能:1)趋化性和变形运动;? 2)吞噬作用; ? 3)参与免疫应答;? 4)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浆细胞(plasma cell) 光镜:多呈卵圆形;核较小常偏于细胞一侧,染色质呈辐射状排列。胞质嗜碱性,核旁有一淡染区。电镜:胞质内可见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核旁淡染区内含有中心体和高尔基复合体。 功能: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来源: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而成。 分布:消化道和呼吸道固有膜内。 肥大细胞(mast cell)光镜: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小。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嗜碱性颗粒(具异染性),常被甲苯胺蓝染成紫红色,颗粒易溶于水,故在HE片上不易识别此细胞。电镜:胞质内充满大小不等的膜包颗粒等。功能:颗粒中含有肝素(抗凝血),组胺、白三烯(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吸引嗜酸性粒细胞向过敏反应的局部移动,以减轻过敏反应)等。分布:常沿小血管和小淋巴管成群分布。在与抗原易接触的部位(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下方的结缔组织中)肥大细胞亦多。三、软骨和骨 (cartilage and osseous tissue) 特点:少量细胞 + 大量固态细胞间质(一)软骨 组成:软骨组织 + 软骨膜 功能:支持、保护。 类型:依所含纤维不同分为:透明软骨、弹性软骨、纤维软骨。1透明软骨 新鲜时淡蓝色半透明。 分布:肋软骨、关节软骨、呼吸道大多数软骨等,分布最广。弹性软骨 新鲜时呈黄色,不透明,具良好弹性。 分布:耳廓、会厌等处。 特点:与透明软骨相似,特点是间质内含有大量互相交织成网的弹性纤维。软骨陷窝周围也可见软骨囊。纤维软骨 新鲜时乳白色,不透明,含大量胶原纤维。 分布:椎间盘、耻骨联合、关节盘等处。 特点:基质很少,其中含有大量胶原纤维束;软骨细胞单个或单行排列于纤维束之间。 细胞 包括骨原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和破骨细胞。 骨原细胞(osteogenic cell)是骨组织中的干细胞,包体较小,位于骨膜贴骨处。 成骨细胞 (osteoblast)分布于骨表面,胞体较大,可分泌有机成分,形成类骨质。骨化后为骨质。 骨细胞(osteocyte) 形态:扁椭圆形,多突起;核扁圆、染色深;胞质弱嗜碱性。 位置:在相邻两层骨板间或骨板内。胞体所在椭圆形腔隙骨陷窝;突起所在腔隙骨小管。骨陷窝借骨小管彼此通连,骨细胞突起在骨小管中以缝管连结相接触。 破骨细胞(osteoclast)由单核细胞融合的一种多核大细胞,可局部释放多种蛋白,酶溶解骨质。2长骨的结构 长骨两端膨大叫骺,中间圆柱状部分叫骨干。长骨由骨松质、骨密质、骨膜、关节软骨、骨髓等构成的器官。 骨松质位置:骨骺和骨干的深层。解剖:由大量针状或片状的骨小梁连接而成的多孔隙网架,似海绵状。骨小梁按承受力的方向有规律地排列。组织:骨小梁由数层平行排列的骨板和骨细胞构成。 骨密质 位于骨干和骨骺的浅层。骨板排列致密。在骨干中,依骨板的排列方式分为3种骨板。 环骨板 位置:骨干的外周和近骨髓腔的内侧面,分别称为外环骨板和内环骨板。 外环骨板:较厚,约1020层,环绕骨干外表面平行排列。 内环骨板:较薄,仅有数层沿骨髓腔内面平行排列。 穿通管:是内、外环骨板内垂直或斜穿骨板的管道,与纵向走行的骨单位中央管相通连。四、血液(blood) 是心血管系内流动的红色粘稠液体。(一)组成 由细胞和细胞间质(血浆)组成,细胞悬浮在液态的细胞间质中。 1细胞(血细胞) 为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约占血液容积的45。常用Wright或Giemsa染色的血涂片,2细胞间质血浆(plasma) 约占血液容积的55。血液加入抗凝剂经离心或自然沉降后可分出三层: 上层淡黄色血浆;下层暗红色红细胞; 中间乳白色的薄层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液不加入抗凝剂,凝固成血块。周围析出淡黄色清明的液体血清(serum)。血液:血浆(水(90%)血浆蛋白(7%)无机盐(0.9%)其它(AA.V.H. 2.1%)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2、肌组织肌原纤维 每条肌原纤维上有许多明带(I带)、暗带(A带)。所有肌原纤维上的明带和暗带整齐地排列在同一平面上,故使肌纤维呈现明、暗相间的横纹。明带中央可见一条暗细线Z线。暗带中央有一较明亮的窄带H带。H带中央还有一条深色的暗线M线。肌节相邻两个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每个肌节=1/2明带+暗带+1/2明带?肌节是肌原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肌收缩时,暗带长度不变,明带变短,H带变窄甚至消失。为什么? 肌质网 在肌原纤维周围,相邻两个横小管之间,走行方向与肌纤维长轴基本一致,故称纵小管。接近横小管处,纵小管膨大并互相融合,形成与横小管平行的管状结构终池。横小管和两侧的终池,共同形成三联体。作用:肌质网上的镶嵌蛋白大多为钙泵,可将肌质内的Ca2+泵入肌质网内调节控制肌质内Ca2+的浓度,在肌纤维收缩中起重要作用。三、心肌(cardiac muscle) 主要由心肌纤维组成。(一)显微结构 短圆柱状,有分支,也有明、暗相间的横纹,横纹没有骨骼肌清楚。 细胞核一个,位于肌纤维的中央。 相邻心肌纤维相连处在切片上呈深染的阶梯状粗线条闰盘。三、平滑肌(smooth muscle) 主要由平滑肌纤维构成。 显微结构特点: 长梭形,横切面粗细不等。表面没有横纹。细胞核一个,长杆状,位于肌纤维中央。无肌原纤维结构。四:神经组织组成: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细胞:是高度分化的外胚层细胞,由于每个神经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为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作用感受刺激并传导神经冲动。 神经胶质:也叫胶质细胞或神经胶质细胞。作用对神经元起保护、支持、营养、绝缘以及受损后的再生机制发挥作用。一、 神经元(neuron)(一)、神经元的结构 包括胞体和突起两个部分。 1胞体(soma) 位置:脑和脊髓的灰质及神经节内,功能:神经元的营养中心。 结构: 细胞膜:特点是一种敏感而易兴奋的细胞膜。膜上有各种受体和离子通道。 细胞核:位于胞体中央,大而圆,核仁明显。 细胞质:又称核周体,有丰富的细胞器。尼氏体(Nissl bodies) 定义:胞质内的一种嗜碱性物质。形态:斑块状或颗粒状 分布:核周体和树突内。轴突起始段的轴丘和轴突内均无。 实质:电镜下,尼氏体由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 功能:合成蛋白质。神经原纤维位置:在神经细胞质内。 LM:在银染的标本上显示出棕黑色的丝状结构,即神经原纤维。 EM:由神经丝(直径10nm)和神经微管(直径25nm)交织而成。构成神经元 的细胞骨架。功能:神经丝是神经元内的代谢产物和离子运输流动的通道。神经微管主 要是参与胞质内的物质转运活动。2突起(neurite) 是胞体向周围突出的部分,依形态和机能分为树突、轴突。 树突: 有一条或多条,呈树枝状。 起始部较粗,逐渐变细,内部结构与核周体相似。 在树突上有许多棘状小突起树突棘是形成突触的主要部位。 作用:感受刺激或接受上一级神经元传来的信息,并将神经冲动由末梢传向胞体。 轴突 仅一条,是粗细均匀的长索状突起。 起始部膨大呈圆锥状轴丘。 轴突长短不一(数十微米至1米以上)。 轴突一般至末梢有侧枝分出,分支与轴突主轴垂直。由于无尼氏体和高尔基复合体,因此一般认为不能合成蛋白质,由胞体合成后供给。 作用:将神经冲动不衰减地由胞体传向轴突末梢。(二)、神经元的分类 1按突起的数目: 假单极神经元: 分布:胞体位于脊神经节和大部分脑神经节内。 双极神经元: 分布:视网膜、鼻黏膜嗅部、前庭神经节、蜗神经节内。 多极神经元: 分布:胞体位于脑、脊髓的灰质及内脏运动神经节内。2按功能:(1)感觉N元(传入N元):能感受刺激并将神经冲动传向中枢的神经元。 例如:假单极和双极N元.(2)运动N元(传出N元):将神经冲动由中枢传向外周效应器的神经元。 例如:脊髓前角、侧角、内脏运动神 经节内的多极神经元.(3)中间N元(联络N元):整个神经元位于中枢NS之内,位于(1)和(2)之间, 起联络和传递信息作用的神经元。 例如:脊髓前角和后角之间的多极N元。 3按轴突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 胆碱能神经元:以释放乙酰胆碱(ACh)作为神经递质的N元。 例如:躯体神经元、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前N元、副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 肾上腺素能N元:去甲肾上腺素(NA)。 例如:交感神经节后N元. 五羟色胺能N元:五羟色胺(5-HT),例如:中缝核内的N元. 多巴胺能N元:多巴胺(DA)。 例如:黑质内的神经元. 肽能N元:肽类化合物(神经肽)。 例如:胃肠道中神经丛内的N元。4依轴突长短: (1)Golgi 型N元 轴突较长。能将神经冲动 从中枢某一部位输送到较远的其它部位。 例如:锥体细胞和梨状N元。 Golgi 型N元 轴突较短。在特定局部区 域(小范围)传递神经信息。 例如:大、小脑皮质内的颗粒细胞。 5依轴突末梢能否分泌激素 一般神经元 仅能传导神经冲动的神经元。 特点:作用较快。 多数N元属此。 分泌神经元 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能分泌激素的N元。末梢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运至靶器官。 特点:作用较慢。下丘脑内的N元属此。 二、突触(synapse)(一)定义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之间的接触部位,通过它实现细胞之间的通讯。或: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或非神经细胞之间发生机能联系的接触点。这种接触部位在形态上特殊分化,在机能上可以进行神经冲动的传递和情报的整合。 主要包括: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二)化学突触 以释放化学物质神经递质作为媒介来传递信息的突触。 1超微结构 (1)突触前成分(presynaptic element) 一般是轴突末梢呈球状膨大的部位。主要包括 突触前膜 较一般神经细胞膜略厚(由于胞质面附着有一些致密物质)。 突触小泡 内含高浓度的神经递质。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是指能够合成、储存、运输、释放并用于信息传递的化学物质。 不同突触内含的突触小泡大小和形状不一,多为圆形。(2)突触间隙(synaptic cleft)在突触前、后膜之间的缝隙,宽约20-30nm,内含糖蛋白、粘多糖和唾液酸。(3)突触后成分(postsynaptic element) 一般在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或树突棘)上或非神经细胞的细胞膜上。 突触后膜 胞浆面有一层均匀的电子密度很高的致密物质,故也比一般细胞膜略厚。受体 是位于突触后膜上的膜蛋白,它能与相应的递质特异性结合,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 注:一种受体仅能与一种相应递质特异性结合。但 一种递质却可以有不止一种受体。2.信息传递过程: 神经冲动传至轴突末梢突触间隙内Ca 2进入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移附至突触前膜通过出胞作用释放递质至突触间隙部分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通透性改变使相应Cl 、 Na 、 K离子进入后膜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性或抑制性变化影响突触后神经元或非神经细胞的功能活动。 由于化学性突触的突触前、后成分结构不对称,决定了化学突触传导神经冲动的单向性。(三)突触的类型: 1依传递信息的方式: 化学突触(chemical synapse) 电突触(electrical synapse) 是相邻两个N元的细 胞膜紧密接触的部位,即缝隙连接。 连接部位细胞膜未增厚(是一种对称性结构)。 突触间隙1-2nm。 神经冲动可以直接通过,且是双向的。分布:广布于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内。近年来,在哺乳类和人发现也存在电突触。 混合突触(mixed synapse) 在一个接触点同时存在化学突触和电突触。 具有化学传递和电传递的双重特性。现在已证明,哺乳动物大脑皮质的星形细胞,小脑皮质的篮状细胞、星形细胞,视网膜内水平细胞、双极细胞,以及某些神经核,如动眼神经运动核、前庭神经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均有电突触分布。 电突触的形式多样,可见有树-树突触、体-体突触、轴-体突触、轴-树突触等。 电突触对内、外环境变化很敏感。在疲劳、乏氧、麻醉或酸中毒情况下,可使兴奋性降低。而在碱中毒时,可使兴奋性增高。 4依构成突触的神经元成分: 轴-树突触:多为Gray型突触。 轴-体突触:在大脑皮质多见。 以上两种突触最为常见。(四)小结 化学突触 电突触 突触间隙 宽 窄 突触前后膜 增厚 不增厚 突触小泡及受体 有 无 传递信息媒介 神经递质 电讯号 传递冲动方向 单向性 双向性 传递速度 慢,具潜伏期 快,无潜伏期 三、神经胶质(neuroglial) 也叫(神经)胶质细胞(glial cell)。 广布于神经元之间,数量极多(是神经元数量的10-50倍)。与神经元相同点:有细胞突起。与神经元不同点: . 突起无轴突和树突之分;. 胞体内无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 . 不具传导神经冲动之功能。(一)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1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特点:体积最大; 在脑中分布最广; 细胞呈星状; 核圆而大,染色淡;从胞体发出许多长而分支的突起。类型:依形态及分布又分2种: 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突起较粗短,分支 多,多分布于灰质。 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突起细而长,分支少,多分布于白质。2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 在镀银染色标本中因突起少而故名。特点: 胞体小,核染色深。 突起末端扩展成叶片状。作用:多分布于轴突周围,包缠轴突形成髓鞘, 是中枢NS髓鞘形成细胞。3小胶质细胞(microglia) 是胶质细胞中最小的一种故名。 特点:胞体细长或呈椭圆状,核小色深。 突起的表面有许多小棘突。作用:来源于血液中单核细胞。中枢NS受损时,可转化成巨噬细胞,吞噬细胞碎片和退化变性的髓鞘。(二)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施万细胞(Schwann cell,神经膜细胞) 细胞为一梯形的扁平状,胞质极少,一个接一个的包绕在神经元的长突起周围,是周围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细胞。 卫星细胞(satellite cell) 是位于神经节内神经元胞体周围的扁平小细胞,故又称为神经节细胞或被囊细胞。四、 神经纤维(nerve fiber) (一)定义 神经元的突起尤其是轴突与神经胶质细胞共同组成的纤维状结构。 神经纤维主要构成中枢神经系统的白质和周围神经系统的脑N、脊N和内脏N。依据神经胶质是否形成髓鞘而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二)有髓神经纤维 1周围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LM: 轴突外表包有一层髓鞘,髓鞘外有一层神 经膜; 髓鞘和神经膜均呈节段性,段与段之间的缩窄叫郎飞结(Ranvire node),此处轴突裸露; 相邻两郎飞结之间的一段NF结间段。 用常规方法固定的标本,髓鞘呈网络状,用锇酸固定的标本,髓鞘呈黑色,有少量斜纹状裂隙,称之为髓鞘切迹。EM:髓鞘和神经膜实质上是施万细胞的两个部分: 髓鞘是施万细胞两层紧密相贴的细胞膜反复缠绕在轴突外面而形成的多层膜结构(或呈明暗相间同心园排列的板层结构)。 神经膜是施万细胞最外面一层的细胞膜与基膜共同形成的结构。 髓鞘切迹是施万细胞中部的一些细胞质通道。 因此,一个施万细胞构成一个结间段的髓鞘和神经膜。2中枢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 与周围NS有髓NF基本结构相同。 不同:中枢NS的髓鞘是由少突胶质细胞的 叶状突起反复缠绕在轴突表面所形成的。 特点: 无髓鞘切迹和基膜; 因一个少突胶质细胞有多个突起, 故可分别包卷多个轴突,胞体位于神经纤维之间。(三)无髓神经纤维: 1周围神经系统的无髓神经纤维: LM:只有神经膜而无髓鞘。施万细胞连续包在轴突外,无郎飞结。 EM:若干轴突陷入施万细胞内。 2中枢神经系统的无髓神经纤维: 轴突外无任何结构包裹,是裸露的轴突。(四)神经纤维的分类: 1.依据组织结构 有髓神经纤维(myelinated nerve fiber) 无髓神经纤维(unmyelinated nerve fiber) 2.依据直径及神经冲动传导速度 A类:髓鞘厚,直径最粗,传导速度快。例如,大多数躯体感觉和运动神经纤维。 B类:髓鞘较薄,直径较细,传导速度慢。 例如,内脏运动神经的节前纤维。 C型:无髓鞘,直径最细,传导速度最慢。 例如,内脏运动神经的节后纤维;内脏感觉纤维。五、神经末梢(never ending) 包括感觉和运动神经末梢两大类。(一)感觉神经末梢(sensory never ending) 1.定义: 是感觉神经周围突的终末部分。 该终末与其他结构共同组成的装置感受器(receptor)。 2.作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并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传向中枢。 3.类型:依据结构分为两大类:游离神经末梢(free never ending ) 结构:有髓或无髓NF终末部分失去施万细胞,裸露的轴突末梢反复分支而成。 分布:主要分布于上皮、角膜等上皮细胞之间,各型结缔组织内。 作用: 感受冷热刺激温度觉; 感受疼痛刺激痛觉。有被囊神经末梢(encapsulated never neding): 常见如下三种:A.触觉小体(tactile corpuscle): 结构 :呈长椭圆状,内有许多横列的扁平细胞触觉细胞,外包结缔组织被囊。失去髓鞘而裸露的轴突分成细支盘绕在扁平细胞之间。 分布:真皮乳头内,其长轴多皮肤表面垂直,以手指掌面居多。作用: 触觉感受器. B.环层小体:结构:呈卵圆或球状,小体的被囊由数十层呈同心圆排列的扁平细胞组成,小体中央有一条均质状圆柱体内轴; 失去髓鞘而裸露的轴突穿行于内轴只内。 分布:广布于皮下组织、肠系膜、骨膜、韧带、关节囊、胰岛等处。作用: 压觉感受器.C.肌梭 分布于骨骼肌内的梭形小体,长1-7 mm。 结构:外被结缔组织被囊,被囊内梭内肌纤维,被囊外梭外肌纤维。 梭内肌纤维: 中段(感受部):肌质多,肌原纤维少;细胞核呈串状排列(核链纤维)或仅聚集在中段(核袋纤维),有感觉神经末梢分布,能感受牵拉刺激,但不具收缩能力。 两端(收缩部):肌质少,肌原纤维多,故肌纤维上具明暗相间条纹,有运动神经末梢分布,故有收缩能力。 作用:主要感受肌纤维的长度变化(伸缩变化),属于本体感受器。D.感受器的分类: 分为四大类:外感受器:分布于皮肤、黏膜等处,接受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如疼、温度、触、压等刺激的感受器。此感觉统称为浅感觉。本体感受器:分布于肌、腱、关节、骨膜、等处,接受机体运动时产生的位置觉、运动觉、振动觉、长度变化等刺激的感受器。此感觉统称为深感觉(本体感觉)。 外感受器和本体感受器合称为躯体感受器。内感受器:分布于内脏和血管等处,接受施加于这些器官的物理或化学刺激的感受器。如压力、渗透压、温度、离子、化合物浓度等。特殊感受器:分布于头部感受嗅、味、视、听和位置刺激的感受器。(二)运动神经末梢(motor nerve ending) 是运动神经元的长轴突分布到肌组织和腺体的终末结构,支配肌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活动。 运动神经末梢与邻近结构共同组成的装置叫做效应器(effector)。 效应器依据分布部位不同,又分为两大类:1.躯体运动神经末梢: 分布于骨骼肌上的运动神经末梢。LM: 失去髓鞘而裸露的轴突经反复分支,每一终支与一条骨骼肌纤维形成椭圆形板状隆起运动终板(motor end plate),又叫神经肌肉连接(接头)。 一条骨骼肌纤维通常只有一条轴突的终末支配,一条有髓神经纤维分支后可支配一条到上千条肌纤维。故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及其分支所支配的全部骨骼肌纤维合称为一个运动单位(motor unite) 。EM:运动终板其实质为化学突触,突触前膜为轴膜,突触后膜为肌膜。突触后膜为增加表面积,常常凹陷形成许多沟和皱褶。2.内脏运动神经末梢 分布于平滑肌、心肌和腺体上的运动神经末梢。其中运动神经纤维是内脏运动神经节后纤维,其终末与心肌、平滑肌纤维和腺细胞之间也形成化学突触。一、解释名词 1.微绒毛和纤毛 2.桥粒 3.连接复合体 4.软骨陷窝和软骨囊 5.骨单位 6.三联体 7.闰盘 8.树突和轴突 9.突触 10.神经胶质 11.有髓神经纤维与无髓神经纤维 12.运动终板 二、问答题 1.简述疏松结缔组织的细胞种类及其机能。 2.简述骨骼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3.试比较心肌与骨骼肌的超微结构特点。 4.试述神经元的结构。第二章 运动系统(二)骨的构造 新鲜的骨由骨膜、骨质和骨髓构成 。骨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分为骨外膜和骨内膜。骨外膜被覆于除关节面以外的骨质表面,并有许多纤维束伸入于骨质内。此外,附着于骨的肌腱、韧带于附着部位都与骨膜编织在一起。因而骨膜与骨质结合甚为牢固。 骨髓腔和骨松质的网眼也衬着一层菲薄的结缔组织膜,叫做骨内膜。骨膜内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骨外膜的内层和骨内膜都有分化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能力,以形成新骨质和破坏、改造已生成的骨质,所以对骨的发生、生长、修复等具有重要意义。老年人骨膜变薄,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分化能力减弱,因而骨的修复机能减退。 骨质,由骨组织构成。 骨质由于结构不同可分为两种:一种由多层紧密排列的骨板构成,叫做骨密质;另一种由薄骨板即骨小梁互相交织构成立体的网,呈海绵状,叫做骨松质。哈佛氏骨板: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骨干起支持作用的主要部分,是由多层呈同心圆排列的骨板所围成的圆筒状结构。骨板中心有一纵行的小管,称哈佛氏管,内含血管和神经。哈佛氏系统由若干同心圆式排列的哈佛氏骨板及居中的哈佛氏管组成 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胎儿和幼儿骨内都是红骨髓,成人仅含于骨松质腔隙内。在椎骨、髂骨、肋骨、胸骨及肱骨和股骨的两端骨松质内终身存在。黄骨髓:为脂肪组织,无造血功能,5岁以后存在于长骨髓腔内。1.不动关节 又称无腔隙关节或直接连接,包括韧带连结、软骨连结和骨性连结。 韧带连接,两骨之间靠结缔组织直接连结的叫韧带连接。 (二)关节的构造 主要结构 1.关节面及关节面软骨 2.关节囊 3.关节腔 辅助结构 1.关节韧带 2.滑膜囊 3.滑膜皱襞 4.关节唇 5.关节内的软骨?一般椎骨都有一个椎体和一个椎弓,椎弓上有七个突起。 1)脊柱的组成 脊柱由24块椎骨、1块骶骨、1块尾骨和23个椎间盘以及有关韧带、关节紧密连结组成 脊柱有以下几种功能: (1)脊柱是人体躯干的中轴和支柱,有上承头颅,下连骨盆,支持体重的作用 (2)脊柱是构成胸腔、腹腔和盆腔后壁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3)脊柱有保护脊髓和其他内脏器官作用。 (4)脊柱是一个传递压力和减轻震荡的缓冲装置。 (5)脊柱可增大人体头颈部、上肢和下肢运动的幅度。 第三章 循环系统一:循环系统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血管系:心、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淋巴系:淋巴管道、淋巴组织、淋巴器官循环系统的功能将营养物质及氧气运输至全身的器官、组织、细胞,将全身组织的代谢产物及二氧化碳送至肾、肺、皮肤排除。分泌和输送激素的功能。参与免疫和防御机制。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体循环(大循环) 血液自左心室主动脉毛细血管体静脉右心房。特点:路程长功能:通过体循环,将动脉血运至身体各器官和组织,将静脉血运回心。 肺循环(小循环)血液自右心室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特点:路程短功能:完成气体交换。1.动脉的一般结构内膜:内皮:单层扁平上皮,内皮下层:CT(结缔组织)内弹性膜(中A):弹性蛋白 中膜:平滑肌f、弹性膜和弹性f,外膜:CTW-P小体 一种外包单位膜的杆状细胞器,称Weibel-Palade小体(W-P小体),是内皮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合成和储存与凝血有关的第因子相关抗原(factor related antigen, F )的结构。微丝 收缩功能,5羟色胺、组胺和缓激肽可刺激微丝收缩,改变细胞间隙的宽度和细胞连接的紧密程度,影响和调节血管的通透性。2.大动脉-弹性动脉内膜: 内皮:W-P小体多,无内弹性膜;中膜: 厚, 弹性膜(40-70层),弹性纤维外膜: CT3.中动脉-肌性动脉内膜:内皮:W-P小体少;内弹性膜:弹性蛋白; 中膜:厚, 环行平滑肌纤维(10-40层),无弹性膜; 外膜: 外弹性膜,CT。4.小动脉-肌性动脉内膜:内皮:W-P小体少或无,内弹性膜:弹性蛋白 中膜:厚, 环行平滑肌纤维(10层) 外膜: CT动脉管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弹性A(心缩期:扩张心舒期:回缩)肌性A:收缩和舒张,调节分配各器官的血流量小,微A:调节组织局部的血流量 一:静脉的一般结构腔大,且不规则。 壁薄。内、中、外膜界限不清。静脉瓣: 内膜向管腔折叠,防止血液逆流。毛细血管分类连续 Cap.有孔Cap.血窦心的位置:位于胸腔纵隔下半的中纵隔内、心包腔中,2/3偏左,1/3偏右?2.心的毗邻上:出入心脏的大血管 下:膈肌中心腱 前:胸骨体和2-6肋软骨 后:第5-8胸椎、食管、主动脉。两侧:纵隔胸膜及肺?心腔的形态:?心脏共有四个腔,即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其中右心房和右心室借右房室孔相通,被称为右半心(静脉心);左心房和左心室借左房室孔相通,被称为左半心(动脉心)。(1)右心房?位置:心脏的右侧,构成其右缘。壁厚:2mm。?表面结构:右心耳、界沟。心腔形态:三角形。右心房腔内结构?开口:上、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右房室口。?卵圆窝: 位于右心房面后内侧壁下部卵圆形的浅窝,是胎儿期卵圆孔的遗迹。 2)右心室? 位置:心脏的最前部;右房的左前下。壁厚:3-4mm。?表面解剖:构成胸肋面的大部分。心腔形态:新月形。右心室腔内结构?流入道:右房室口、三尖瓣、腱索、肉柱、乳头肌。?流出道:动脉圆锥、肺动脉口、肺动脉瓣、(3半月瓣)三尖瓣复合体?组成:三尖瓣环、三尖瓣瓣尖、腱索、乳头肌。?功能:当右心室收缩时,三尖瓣环缩小和血液推动使三尖瓣关闭。因乳头肌和腱索的牵拉三尖瓣不能翻向右心房,可防止血液倒流。(3)左心房?位置:心脏的最后部,壁厚:3mm。?表面结构:构成解剖学心底的大 部分;左心耳居左上。?腔内形态:大致呈扁四方形。左心房腔内结构?左右两对肺静脉口,左房室口(4)左心室?位置:右室的左后下。壁厚:9-12mm。?表面结构:构成胸肋面的左缘和膈面的大部分。?腔内形态:半椭圆形或锥形。左心室腔内结构?流入道:左房室口、二尖瓣、 腱索、乳头肌、肉柱。?流出道:主动脉前庭、主动脉 口、主动脉瓣、主动脉。二尖瓣复合体?组成:二尖瓣环、二尖瓣瓣尖、腱索、乳头肌。?功能:当左心室收缩时,二尖瓣环缩小和血液推动使二尖瓣关闭。因乳头肌和腱索的牵拉二尖瓣不能翻向左心房,可防止血液倒流。(3)房室结?位置:右心房内房间隔的心内膜下;冠状窦口的上方。?形态:扁椭圆形。?大小:0.1*0.3*0.6cm.?功能:把窦房结的冲动传导到心室;窦房结功能障碍时能自动产生冲动。第四章 免疫系统?中枢淋巴器官 :胸腺: 产生初始T 细胞. 骨髓: 产生初始B 细胞.?外周淋巴器官:淋巴结.脾. 扁桃体.胸腺的血液供应特点:皮质内均为毛细血管。皮质毛细血管及其周围结构可阻挡血液内的大分子及抗原物质进入胸腺实质,称为血-胸腺屏障 。2)血-胸腺屏障 在胸腺皮质的毛细血管周围,包括: 连续性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有完整的紧密连接; 连续性的内皮基膜; 血管周围间隙(其中含巨噬细胞); 上皮基膜;一层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 功能:维持胸腺内环境的稳定; 保证胸腺细胞的正常发育。2.胸腺的功能 (1)分泌胸腺激素:胸腺上皮细胞分泌胸腺素、 胸腺生成素、胸腺体液因子和胸腺肽,促进胸腺细胞的分化。(2)培育T淋巴细胞1. 淋巴结的结构?表面为薄层结缔组织被膜,伸入实质形成小梁。?被膜上可见输入淋巴管。?淋巴结一侧凹陷称门部,为血管、神经和输出 淋巴管进出淋巴结的部位。?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两者间无明显分界。(4)淋巴细胞再循环 1)定义:淋巴结及淋巴组织内的淋巴细胞经淋巴管进入血流既可到达各个器官,又可经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由血流返回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如此周而复始,淋巴细胞在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之间迁移,称淋巴细胞再循环。 2)参与再循环的细胞:主要为记忆性T、B淋巴细胞。 3)意义: (1)沟通了信息,使免疫系统成为一个功能整体。 (2)淋巴细胞再循环增加了识别抗原的机遇2. 淋巴结的功能(1)滤过淋巴液:当淋巴液缓慢流经淋巴窦时,巨噬细胞可吞噬和清除各种抗原物质,对细菌的清除比较明显,但对病毒及肿瘤细胞的清除率则很低。 (2)参与免疫应答:淋巴结的淋巴小结执行体液免疫功能,副皮质区执行细胞免疫功能。 (三)脾1.脾的结构 脾的实质白髓和红髓组成,脾内有大量的血窦。(1)被膜与小梁 脾表面有被膜,伸入实质形成小梁,脾的被膜的特点为: 1)较厚 2)表面有间皮 3)内有平滑肌, 脾小梁内可见平滑肌纤维。(3)红髓 脾实质的大部分,由脾索和脾窦组成。 脾索: 富含血细胞的淋巴组织,索内含B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笔毛微动脉末端开口于脾索。脾血窦 : 连接成网,窦壁由内皮细胞围成,其内皮细的特点为:内皮细胞为长杆状细胞间隙较大基膜不完整;脾血窦通透性极大,血细胞可由此出入。 3. 脾的功能:(1)滤血 :主要部位是脾索和边缘区,内含大量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能吞噬血液中病原体和衰老红细胞。(2)免疫应答:脾内含各种免疫细胞,是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体液免疫时,淋巴小结增多增大;胞免疫时,动脉周围淋巴鞘增厚。(3)造血:胚胎早期脾有造血功能,成年后当机体严重缺血等病理状态下,能恢复造血功能。(4)储血:脾可储血约40ml,主要在血窦内,机体严重缺血时,脾收缩、释放入血循环。 、淋巴组织的成分?及其分类?2、胸腺、淋巴结、脾的组织结构及功能,试 列表比较其异同点。3、试述淋巴细胞再循环的途径及意义。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来源、组成、分类及 机能。5、解释名词:血胸腺屏障、毛细血管后微 静脉、副皮质区、生发中心二、淋巴组织淋巴组织的结构形式:(1)弥散淋巴组织:淋巴细胞密集,与周围分界不清,其中有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内皮为立方形,胞核较大,胞质中常见正在穿越的淋巴细胞. (2)淋巴小结(淋巴滤泡):球形小体,界限明显,含大量B淋巴细胞和T细胞等。受抗原刺激淋巴小结中央出现染色浅的区域,称生发中心,可分为暗区和明区。淋巴小结若无明显生发中心者称初级淋巴小结;有生发中心的称次级淋巴小结。 第五章 消化系统一、内脏的定义主要指位于胸腹腔内,行使体内物质代谢及繁殖后代功能的一系列器官总称。包括消化器官;呼吸器官;泌尿器官;生殖器官。二、内脏器官结构特点多位于胸腹腔内。借孔道与外界相通,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器官多呈中空性和实质性两种形。?在发生的过程中关系密切。腔性器官如: 血管、消化道等.管壁分层排列.?内膜、中膜和外膜。?粘膜、粘膜下层和外膜。?粘膜、肌层和外膜。?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实质性器官如:肾、肝等.被膜: 结缔组织.形成小梁或小叶间隔.实质:?皮质: 周边,髓质: 中央一、消化系统的基本功能?是最主要的物质代谢器官。它通过摄食、物理及化学性的消化,分解吸收营养性的物质,排除食物残渣;并参加呼吸、语言、表情等其它功能。二、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管:口、咽、食管、胃、 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 肛管)。?消化腺:唾液腺(腮腺、颌下 腺、舌下腺)、肝、胰。舌背粘膜上有许多小突起-舌乳头 。依形态分为: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叶状乳头。除丝状乳头(触觉)外,其它乳头均含有味觉感受器,称味蕾,有感受酸、甜、苦、咸、辣等味觉功能。 舌粘膜舌乳头: 丝状,菌状和轮廓乳头。 味蕾: 暗细胞,明细胞和基细胞。味蕾(taste bud):由三种细胞组成。 味觉细胞 gustatory cell:呈梭形,居味蕾中央,染色浅,细胞基部与味觉神经末梢形成突触。 支持细胞 supporting cell:位于味蕾周边及味细胞之间,染色较深。 基细胞 basal cell:数目少,呈锥体型,位于味蕾基底部,它能分化为其他细胞。消化管:咽的位置位于第16颈椎前方,上方固着于颅底,向下于第6颈椎下缘续于食管。咽腔分别以软腭与会厌上缘为界,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食管 Esophagus 1.粘膜层: 上皮: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固有层:CT 粘膜肌层:纵行平滑肌束.2.粘膜下层:粘液性的食管腺. 3.肌层:内环外纵.4.外膜:纤维膜.胃 Stomach 形态 一个肌性囊,其大小和形态因充盈程度而不同。空虚时,可分为: 两弯:胃小弯、胃大弯。胃小弯在最低处弯曲成角状-角切迹。两口:上口-贲门,接食管。下口-幽门,通十二指肠。 粘膜层单层柱状上皮:表面粘液细胞. 分泌的粘液覆盖于上皮表面,与上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构成胃粘膜屏障(防止盐酸、胃蛋白酶)。 固有层:胃小凹,胃腺(胃底腺、贲门腺和幽门腺 )胃粘膜表面有许多小隆起,用放大镜观察隆起表面有许多小凹陷-胃小凹,是胃腺开口之处。粘膜肌层:内环 外纵 ?粘膜下层:CT; 肌层:内斜,中环,外纵; 外膜:浆膜.胃底腺 fundic 组成:.主细胞(分泌颗粒,功能;胃蛋白酶原)2.壁细胞3.颈粘液细胞(颈粘液细胞位于胃底腺颈部,数量少,夹在壁细胞之间。光镜:呈柱状,核扁平色深,核上方胞质中充满粘原颗粒,PAS反应阳性。功能:分泌粘液,为酸性粘多糖,参与构成胃粘膜屏障。) 4.内分泌细胞5.干细胞十二指肠:胰管与胆总管均开口于十二指肠降部。十二指肠既接受胃液,又接受胰液和胆汁,所以是消化功能十分重要部位。 小肠的组织结构?粘膜:上皮:单层柱状,吸收C+杯形C.固有层:小肠腺,中央乳糜管.粘膜肌层:内环外纵.绒毛: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内的指状突起.?粘膜下层:粘液性的十二指肠腺. 环行皱襞:粘膜层和粘膜下层向肠腔内的突起. ?肌层:内环外纵.外膜:浆膜.帕内特细胞(Paneth cell)LM: 位于肠腺基底.三,五成群. 顶端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 EM: 蛋白质分泌细胞.功能: 溶菌酶. 结构特点结肠带:由肠壁的纵行肌增厚而成,有三条,沿肠的纵轴排列。结肠袋:结肠袋为由横沟隔开向外膨出的囊状突起。是由于结肠带较肠管短,使后者皱摺成结肠袋。肠脂垂:为沿结肠带两侧分布的许多脂肪小突起。 大肠Large intestine的组织结构?粘膜:无绒毛,无环行皱襞.单层柱状上皮: 大量杯状C.固有层: 大肠腺,无潘氏C.粘膜肌层: 齿状线是胚胎发生过程中肛膜破裂形成的。齿状线以上的部分来源于内胚层(后肠),其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齿状线以下的部分来源于外胚层(原肛),其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齿状线上方由内脏神经分布,下方由躯体神经分布。齿状线也是静脉和淋巴回流的分界线。 小肠腺:吸收,杯状,潘氏,内分泌,干C.胃底腺:主,壁,颈粘液,内分泌,干C.大肠腺:吸收,杯状,内分泌,干C.消化腺组成?三大唾液腺: 腮腺;颌下腺;舌下腺.胰腺,肝一、 唾液腺?腺泡:复管泡状腺浆液性腺泡.粘液性腺泡.混合性腺泡.导管:闰管,分泌管(纹状管)二、 胰腺 Pancreas?外分泌部,腺泡+导管,功能: 分泌胰液,内分泌部(胰岛)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纯浆液性混合性(浆液性为主)混合性(粘液性为主) 腺泡腔内有一些扁平或立方形细胞-泡心细胞(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