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马克思主义财富观的当代阐释——兼析当代“财富与幸福”悖论.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马克思主义财富观的当代阐释 兼析当代“财富与幸福”悖论 马克思主义财富观的当代阐释 兼析当代“财富与幸福”悖论 研究生姓名:莫 凡 导师姓名:谭培文 教授 年级:2006 级 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社会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财富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而财富观是人们对于财富的总的看法与总 的观点,直接体现着人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社会的转型,中 国人的财富观发生了深刻变化。 这种变化的积极影响在于, 获取财富的正当性正日益突显, 财富已成为人的素质和能力的象征。但与此同时,它也有消极影响,即造成了“片面追求 财富,忽视人的真正幸福”的社会后果,也就是在实践中形成了“财富与幸福”的悖论。 因此,只有树立科学的财富观,才能从根本上克服“财富与幸福”悖论。由于马克思主义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研究马克思主义财富观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同 时,尽管在思想史上研究财富的学说很多,但都没能在科学的意义上探索到财富问题的本 质规律,所以研究马克思主义财富观又具有理论意义。 学界对马克思主义财富观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其一,马克思的财富概念,包 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财富的物质形式与非物质形式,以及人的存在三个视角。其二,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野内研究财富观的各项具体问题,关注点包含三个方面,即 财富的尺度问题、 财富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关系问题, 以及财富的生产与分配问题。 其三,对财富进行哲学分析,主要论题为“财富与人及其历史的关系” 。其四,以马克思 主义伦理学的视角来研究财富,包含四大关系的厘清,即“财富与责任” 、 “财富与正义” 、 “财富与诚信” ,以及“财富与幸福” 。 本文将马克思主义财富观的历史性与当代性相结合,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用当代的 视野进行阐释,力图以经典理论为指导,克服“财富与幸福”悖论,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构建。基本内容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界定当代“财富与幸福”悖论,并阐述 其影响;第二部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财富概念,同时阐述了其起源;第三部分阐释马克思 主义财富观的基本内容,主要包含四个方面:自然财富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基础,劳动是财 富创造的决定性力量,资本主义财富生产的目的在于“为生产而生产” ,以及财富发展是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第四部分论述马克思主义财富观的历史发展,包括三条线 索:由法权财富观向“人的本质”财富观演变,由自然财富观向经济财富观演变,以及由 物的财富观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容的共产主义财富观演变。第五部分将马克思主义 财富观引入中西财富观的比较视野之中,进一步深化财富观的研究。第六部分阐述和谐社 会财富观的当代建构,首先进行了克服“财富与幸福”悖论的逻辑推演,接着论述了建构 ii 和谐社会财富观的三项措施,即建构“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财富观,坚持以科学的财富 发展观为核心的和谐社会财富观,以及树立劳动创造财富的和谐社会财富观。 本文采用了文献法、比较法、演绎法以及分类法等研究方法,主要创新之处分为两个 方面:一是观点创新,突破了以往从政治经济学和人学定义财富的传统,将财富概念区分 为自然的财富概念、经济学的财富概念、法学的财富概念和哲学的财富概念;并在此基础 上提出, 构建和谐社会财富观, 必须以科学的财富发展观为核心。 二是方法创新, 对于 “财 富与幸福”悖论问题,以往的研究多将税收和德性等概念作为悖论的解法,而本文没有沿 用这一传统,而是以一组命题的推理从逻辑上来化解“财富与幸福”悖论;并将马克思主 义财富观置于中西财富观的比较视野之中,从比较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财富观的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财富;幸福 iii the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 of marxist concept of wealth-analyzing the contemporary paradox of“wealth and happiness”in addition the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 of marxist concept of wealth-analyzing the contemporary paradox of“wealth and happiness”in addition abstract wealth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modern society, and the concept of wealth is the total view and the overall concept on wealth, directly reflecting peoples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restructuring of our society, the profound changes of chinese wealth concept have taken place. the positive impact of this change lies in the fact that the legitimacy of access to wealth is increasingly highlighted,and the wealth of people has become a symbol of quality and capability.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has a negative impact, which is the social consequences that one-sided pursuit to the wealth, ignoring the genuine happiness.in a word, the paradox of wealth and happiness formats in practice. therefore, we only establish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wealth to overcome the root of the paradox of “wealth and happiness.because marxist philosophy is the scientific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researching the marxist concept of wealth is an urge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t the same time, despite the theories of researching wealth are many in the ideological history, they havent explored into the natural law of the wealth problem in the sense of scientific, so the study of marxist concept of wealth also has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in scholars, the reaserch of the marxist concept of wealth is concentrated on four main areas. firstly, the marxist concept of wealth includes the three perspectives that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the material form and the non-material form of the wealth, as well as the peoples existence. secondly, all kinds of specific issues of the wealth concept are studied in the field of the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concerning three aspects, which is the question of the wealth sca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ealth and the marxist labor theory of value, as well as 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wealth. thirdly, the philosophical analysis to the wealth, the main issue is th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ealth and people, and their history. fourthly, the wealth is studied in the marxist ethics perspective, including clarify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four hand which is wealth and responsibility, wealth and justice, wealth and good faith and wealth and happiness. in this paper, the historic and contemporary of the marxist concept of wealth are combined, basing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exts, explaining in the vision of the contemporary,and attempting to take the classical theory as a guide, to overcome the wealth and happiness paradox, so as to promote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the basic content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the first part definits the wealth and happiness paradox in the contemporary, and explains its impact; the second part explains the marxist concept of wealth and its origin as iv well; the third part explains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marxist concept of wealth,including the main four areas: the natural wealth is the material basis of the social wealth, labor is the decisive force for wealth creation, wealth produced by capitalism aimed at production for the production , as well as the wealth development is the prerequisite of the development of peopes freedom and all-round. the forth part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marxist concept of wealth, including the three leads: the evolution from the wealth concept of right to the wealth concept of the human nature, the evolution from the natural wealth concept to the economic wealth concept, as well as the evolution from the material wealth concept to the communism wealth concept of “peple all-round development . the fifth part puts the marxist concept of wealth into the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f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wealth concept, furthering the study of wealth concept.the six part speaks the contemporary construction of the wealth concept in the harmonious society, carring out the logic deduction to overcome the wealth and happiness paradox first of all, then discussing the three measures of building the wealth concept of the harmonious society, namely, to build the people-oriented wealth concept in the harmonious society, to adhere to the concept of the harmonious society of which core is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wealth development, and to establish the wealth concept in the harmonious society that labor creates wealth. in this paper, research methods are the literature law, the comparative law, the interpretation law, as well as classification. the main innovation is divided into two aspects: firstly, the innovation of view breaks through the tradition of definiting the wealth in vision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and people in the past, divides the concept of wealth into the concept of natural wealth, the wealth concept of economics, the wealth concept of law and the wealth concept of philosophy,and on the basis, proposes that the building of the wealth concept in the harmonious social have to take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wealth development as the core. secondly, it is the innovation of methods.to the problem of wealth and happiness paradox,the previous studies often take the concepts such as taxes and virtue as the solution of the paradox, but the article does not follow this tradition, which resolves the wealth and happiness paradox by a set of logical propositions. meanwhile, it put the marxist concept of wealth in the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f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oncept of wealth, showing the meaning of the marxist concept of wealth in the comparison. key words:key words: marxism; wealth; happiness 1 引引 言言 财富(wealth)是日常话语。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十分贴近,并且是经济活动中出现 频率最高的概念之一。 伴随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财富在现代社会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 人的生存离不开财富,人的身份地位与财富的多寡密切相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胡锦涛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 “要通过 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 但是,在人们追求财富的同时,他们又发 现,财富与幸福难以划上等号,财富的增长并不意味着幸福的增进,从而形成了一种“财 富与幸福”悖论。所谓“财富与幸福“悖论,是指在现实生活中,幸福虽然离不开财富, 但更多的财富却没有带来更大的幸福。尽管该悖论反映的是一种矛盾关系,但它并不意味 着幸福与财富是截然对立的,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看待财富。换句话说,谈论幸福不在 于淡化财富,而在于全面、准确地理解财富,进而合理地对待财富。在实践中,深入发掘 马克思主义财富观,在当代社会树立科学的财富观念,有利于克服人们生活中的“财富与 幸福”悖论。悖论的克服可以显著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在此基础上,人们能够带着更加愉 悦的心情参与劳动和创造财富,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在当代,以马 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科学地研究财富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 “财富”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性范畴,其在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哲学和伦理学等学科中都有所探讨。 “财富”本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 象,马克思批判性地继承了这一术语,在他那里,资本主义的“财富”具有商品、货币和 资本三种形式。马克思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财富运动的分析,洞悉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本质属性;同时,也正是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在经济学语境中运用和发展了唯物史 观,并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终阐明了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因此, “财富观” 的探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学界对马克思主义财富观的探讨主要围绕四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关于马克思的财富 概念,主要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切入,他们认为, 财富是一种物质,只不过这种物质打上了人的烙印,例如于连坤在其当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经济学思想研究一书中认为,财富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二重性的劳动产品。 一方面,它有一般意义上的物质内容,另一方面它也体现和凝结着社会关系。第二种观点 主张财富不但有物质形式,还有非物质形式。比如,周大新在其关于精神财富的思考 一文中认为,财富既有物质形式,又有精神形式。第三种观点从人的角度来定义财富,他 们引用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话认为, “财富的本质在于财富的主体存 在” 。其次,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野内对财富问题进行研究,主要的关注点可以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2-3 2 归纳为三个方面:其一是财富的尺度问题。有学者认为财富以自由时间为尺度,比如郑必 清在论马克思关于自由时间与财富的思想一文中认为,在马克思那里,财富的尺度不 再是直接劳动时间,而是自由时间;也有学者认为,劳动和自由时间都是财富的尺度,同 时有文章将技术作为财富的尺度。其二是财富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关系问题,其主 要研究方式是从财富的视角来解决劳动价值论中的难题。例如,徐奇在从马克思的社会 财富观看劳动价值论 一文中认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并没有只重视对商品价值的研究, 从而导致商品价值一元论与商品使用价值要素多元论的不一致,相反,从马克思的社会财 富观来看,商品使用价值要素多元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体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 论是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学科对象、理论目的还是从其科学性来看,商品使用价值要素 多元论与商品价值一元论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此外,该领域的研究还涉及财富的生产 与分配问题。再次,对财富进行哲学分析,主要围绕财富与人及其历史的关系来进行。对 于财富与人的关系,经过深入探讨,学者们达成了一个共识,即财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 现。如刘艳在其人的本质力量与财富一文中认为,财富是人的自由的现实可能性的根 据,意识的自由表现为真理,实践的自由表现为财富。对于财富与历史的关系,学界主要 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财富概念是把握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另一种观点认为 历史发展的“现实”进程就是财富生产之“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运动过程。最后, 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视角来研究财富,主要围绕四大关系的厘清,即财富与责任、财富 与正义、财富与诚信以及财富与幸福。比如,关于财富与责任,高兆明在跨国公司:财 富与社会责任一文中指出,在资本面前,道德和社会责任并不具有价值的优先性,反而 是财富和利润更具有逻辑上的优先性;关于财富与正义,王常德在浅论农村财富伦理建 设一文中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追求财富的正义性得到空前的肯定;关于财 富与诚信,詹小琦在诚信和正确财富观的树立一文中认为,建立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 社会信用体系, 有利于人们树立起积极健康的现代财富观; 关于财富与幸福, 丰子义在 树 立新的财富观一文中力图以马克思的财富观总结、分析乃至克服“财富与幸福”悖论。 从马克思主义财富观的研究现状来看,在政治经济学和哲学领域,对原著的研究比较 透彻,而其当代性略显不足,缺乏对现实问题的深度透析,这使得众多研究缺乏社会意义。 而在伦理学领域,其研究更突显当代性,但历史性又被遮蔽,没有深刻追溯马克思的本真 思想。尤其是以马克思的视角来研究“财富与幸福” ,尚缺乏对原著的深层解读,这样, 对幸福的研究缺乏必要根基。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必须深挖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并密 切联系社会现实,使理论的力量变为现实的力量,为实践服务。正是基于以上分析,笔者 以文本解读为基础,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语境中, 本着历史性与当代性并重的原则, 力图通过阐释马克思的财富观来克服“财富与幸福”悖论,为深化研究和解答困惑作出贡 献。 文章的基本内容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界定当代“财富与幸福”悖论,并阐述其影 响;第二部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财富概念,同时阐述了其起源;第三部分阐释马克思主义 3 财富观的基本内容,主要包含四个方面:自然财富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基础,劳动是财富创 造的决定性力量,资本主义财富生产的目的在于“为生产而生产” ,以及财富发展是人的 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第四部分论述马克思主义财富观的历史发展,包括三条线索: 由法权财富观向“人的本质”财富观演变,由自然财富观向经济财富观演变,以及由物的 财富观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容的共产主义财富观演变。第五部分将马克思主义财富 观引入中西财富观的比较视野之中,进一步深化财富观的研究。第六部分阐述和谐社会财 富观的当代建构,首先进行了克服“财富与幸福”悖论的逻辑推演,接着论述了建构和谐 社会财富观的三项措施,即建构“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财富观,坚持以科学的财富发展 观为核心的和谐社会财富观,以及树立劳动创造财富的和谐社会财富观。 文章的基本概念是“财富” 。在一般意义上, “财富”是使用价值的积累,也就是使用 价值的一种过剩或剩余的形式。而马克思在各种不同的语境中,对“财富”的界定又有所 不同。在“自然”视域中,财富是能够满足人的生产需要和消费需要的自然对象和自然条 件;在“经济学”视野中,财富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个依靠自已属性来满足人的某 种需要的有用物;而从“法权”的视角,财富必然从属于一定的所有权关系,它是“归具 体主体(如自然人或法人)所占有和支配的财富” ;在哲学意义上,财富是指人通过其劳动 而实现的人的对象性本质和主体性本质的统一,是人的对象化确证和主体性发挥。 本文采用了文献法、比较法、演绎法以及分类法等研究方法,主要创新之处分为两个 方面:一是观点创新,突破了以往从政治经济学和人学定义财富的传统,将财富概念区分 为自然的财富概念、经济学的财富概念、法学的财富概念和哲学的财富概念;并在此基础 上提出, 构建和谐社会财富观, 必须以科学的财富发展观为核心。 二是方法创新, 对于 “财 富与幸福”悖论问题,以往的研究多将税收和德性等概念作为悖论的解法,而本文没有沿 用这一传统,而是以一组命题的推理从逻辑上来化解“财富与幸福”悖论;并将马克思主 义财富观置于中西财富观的比较视野之中,从比较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财富观的意义。 在写作过程中,笔者着重研究了马克思的资本论一书,同时参考了马克思恩格 斯 资本论 书信集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 、1861-1863 年经济学手稿 、 哥达纲领批判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 、 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古 代社会史笔记等著作。此外,笔者还查阅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 主义学说、现代西方经济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相关原著,并借鉴了国内学界对“财富观” 的研究,如丰子义、刘荣军、吴杰和刘诗白等学者的论文和著作。 4 一、当代“财富与幸福”悖论及其影响一、当代“财富与幸福”悖论及其影响 (一)当代“财富与幸福”悖论(一)当代“财富与幸福”悖论 现代经济学构建于“财富增加将导致福利或幸福增加”这样一个基础性命题之上。但 是,有一个使人困惑的重要问题,即为什么更多的财富却没有带来更大的幸福?这就是所 谓“幸福收入之谜”或者“财富与幸福”悖论。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在最近的几 十年里,众多国家的收入急剧增长,但与此同时,平均的幸福指数却保持不变或者发生了 下降。 “财富与幸福”悖论的产生,促使经济学家们对当代经济学理论展开了深刻地反思。 “财富与幸福”悖论这一提法最早发端于英国社会学家边沁的功利主义理论,边沁在 其宪法(1830 年)与民法原理(1838 年)里提出了三条重要“定理” :一是“每一份 财富与一份相应的幸福有关” ,二是“一个人已经拥有的财富数量愈大,他再增加一定数 量所得到的幸福数量愈小” ;三是假若人们拥有财富的“实际比例愈接近于平等,幸福的 总量将愈大” 。 在当代经济学理论里,幸福悖论的解释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类: 一类是“忽视变量”思想。这一思想提出,经济学只是关注了收入、财富与消费,而 忽视了影响人们幸福的众多其它因素,包括鼓励、创新、健康、参政、自由、利他主义的 丢失、不平等,以及社会资本的消减,等等。尤为重要的是,倘若这些非经济因素同收入、 财富与消费等经济因素呈负相关关系,那么伴随着 gdp 的提高,众多影响幸福的非经济因 素则会呈下降趋势,从而在不同的程度上消解经济因素带来的正面影响,于是就有可能出 现收入增长了,但人们的幸福却没有相应增加的“财富与幸福”悖论。 另一类理论强调的是“比较视角” 。这类理论涵盖相对收入理论、参照组理论或者攀 比理论。它们从收入本身出发,认为个人效用和自身的收入水准正相关,但是却与社会的 平均收入水准(攀比水平)负相关;当社会变得更加富裕的时候,攀比水平随之升高,致 使 “收入幸福” 曲线下移, 进而导致总效用水平维持不变。 罗伯特 弗兰克 (robertfrank) 的“相对消费理论”为这一领域的经济学家提供了一个参照点。在他看来,一个人的主观 福利同其地位有密切联系。这导致了一个零和(zero-sum)地位竞争:一个人受到惩罚, 其他人无趣。所以,地位竞争只是导致个人福利的再分配,而在整体上,社会的总幸福量 并没有增加。 此外,黄有光提出了“东亚幸福缺口假说”理论。这一理论指的是,东亚国家与地区 拥有高收入水平并且具有高增长率,可其幸福水平却比其它地区要低。这实际上是“财富 与幸福”悖论在东亚的表现。关于这个现象,黄有光认为有五种可能的原因:一是由高增 长与高消费所引起的拥挤、污染以及其它形式的环境破坏;二是正如“寻求幸福生活是直 接通向不幸的道路”所启迪的那样,在个人水平和社会水平上,相当高的竞争压力可能不 转引自 芦潮从财富经济学、幸福经济学到福利经济学j上海经济研究,1986(3) :58 5 利于幸福;三是东亚人的教育方式与大众文化影响可能不利于个人与社会的幸福;四是东 亚文化过于强调一致、秩序与集体利益,这不利于个人、自由与幸福;五是东亚文化过于 突出外观,强调所谓“面子” ,而较少地重视真实内容与情感表达。 对于“财富与幸福”悖论的克服,学界提出了多种方法。这一探讨起初以西方经济学 为理论基础。比如,程实提出“财富与幸福”悖论的可能解法是“相对财富”与税收。此 后又出现了西方哲学的解法。如晏辉认为,由财富进达幸福需要若干环节,但其中人的德 性是诸多环节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李兰芬对这一观点的阐发更为深刻,她认为,从亚里士 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来看,德性是财富与幸福的和谐共生点,它可以帮助人们形成 正确的财富观念,使人们接近和达到美好生活的理想和目标。最后,逐步有学者追溯到马 克思的财富观。例如,丰子义力图以马克思的财富观总结、分析乃至克服“财富与幸福” 悖论,他认为,财富存在劳动和人的发展两种尺度,要克服“财富与幸福”悖论,必须树 立新的发展观、新的代价意识以及新的劳动观念。丰子义的研究为“财富与幸福”悖论问 题的探讨注入了新的视角。笔者认为,根据马克思主义财富观,财富与幸福在本质上是一 致的,只不过,要实现这种“一致性” ,必须使社会财富的尺度由劳动向人的发展进行跃 升。这是由于,人的全面发展是幸福的基石,因而只要财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尺度,那么 财富就可以成为幸福的基础。 (二) “财富与幸福”悖论的影响(二) “财富与幸福”悖论的影响 人的身心受“财富与幸福”悖论影响最大的部分是其情感领域。情感,是人应对外界 刺激的心理动力。这种动力的作用发挥得如何,关键在于人对幸福感的体验程度。马克思 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认为: “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情感在对象世界中 肯定自己。 ” 人的情感可分为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两大类(bradburn, 1969; waston, 1955), 人的积极情感主要是幸福感,它不但可以预防或消除消极情感,而且能对人的生活起到促 进作用,令其充实而富有意义。但是, “财富与幸福”悖论的形成,使得人的幸福感发生 扭曲,从而产生了一系列消极后果。 首先,它使人们在工作中的智力资源得不到拓展。尽管消极情感会促使人们在分析问 题时使用更加结构化的方式, 但是这种结构性的思维往往会限制他们思考问题的模式, 从而形成被动思维,从这种被动思维出发的现有经验可能无法适应突然发生的事件。 fredrickson 的拓延构建(broaden-and-build)理论详尽阐明了人在其工作中幸福体验的 意义。一个人的幸福体验,会拓延思想,促使他对问题的思考更具发散性,产生新的思想 和行为。 幸福体验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有效率地利用已有知识,提升思考的深度,而且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5 elsbach, kimberly d. lee,1987; mishra,1992; requena,1995),也更能得到较多社会支持(baldassare,1984; pinquart, 2000)。但是, “财富与幸福”的悖论往往使人们片面地将财富追求作为人生的 目标,而忽视幸福感的累积,从而可能造成“人对人像狼一样”的窘境,从而造成人际关 系的紧张。 再次,导致人们心理和生理的亚健康。在心理健康中,幸福感与消极情感是交织在一 起的,然而幸福感可以使注意力与记忆力从消极体验转向积极体验。这样,积极情感便可 以帮助大脑避免紧张、焦虑或忧愁,从而拥有愉快、兴奋和精力旺盛的情绪。脑力工作者 往往承受着较大压力,幸福感可以帮助他们消解工作压力,强化对工作的控制感,从而获 得愉悦、乐观和自信的心态。在生理健康中,情感反应能够刺激脑垂体和肾上腺,从而引 起相应的生理变化。 消极情感会减少淋巴细胞的生成, 进而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mcguire, 2002)。但与此相对,积极的情感能够对抗消极情感对于免疫系统的负面作用(booth 等, 2000),保障内分泌的适度平衡,从而增进生理健康。但是, “财富与幸福” 的悖论极大 地削弱了人们的幸福体验,使其身心得不到积极情感的滋润,从而可能导致人们的心理和 生理处于亚健康状态。 7 二、马克思主义财富概念及其起源二、马克思主义财富概念及其起源 在一般意义上,所谓“财富” ,是指使用价值的积累,它是使用价值的一种过剩或剩 余的状态。马克思说: “财富的最初的自然发生的形式,是剩余或过剩的形式,是并非作 为使用价值而直接需要的那一部分产品,或者说,是对那些其使用价值不属于最需要范围 的产品的占有。 ” 但是,在不同的语境中,马克思对“财富”的界定又略有不同。因此, 通过归纳马克思对财富概念的不同使用方式,可以将其划分为四类,即自然的财富概念、 经济学的财富概念、法学的财富概念,以及哲学的财富概念。 (一)马克思主义财富概念(一)马克思主义财富概念 1自然的财富概念 1自然的财富概念 在“自然”视域中,财富是能够满足人的生产需要和消费需要的自然对象和自然条件。 马克思很早就把人类可利用的自然对象称为自然财富。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经常使用 “生活资料的自然财富” 、 “劳动资料的自然财富”等命题,只是资本论的中译本将其 翻译为“自然富源” 。 根据汉堡奥托麦士纳出版社 1922 年出版的资本论德文版第 1 卷(第 476 页)和莫斯科外文出版社 1961 年出版的资本论英文版第 1 卷(第 512 页) , 自然富源一词在德文中是 naturlichen reichthum,在英文中是 natural wealth,因而更准确 的译法应是“自然财富” 。可见,自然财富本身确实是马克思所使用的术语。他认为, “外 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 的水域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 等等。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 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 由于“自然财富”概念的运用, “财富”成为了涵盖社会财富和自然财富的广义范畴。 施密特指出,“马克思把自然和一切关于自然的意识都同社会的生活过程联系起来,由此克 服了这种一元论的抽象的本体论的性质。 的确,在马克思那里,财富的生产是“人与自 然的物质变换” ,因此,在财富的形成过程中,自然条件进入了生产要素范畴。这样,社 会财富的形成过程同时成为劳动者自身条件、工具条件以及自然条件共同起作用的过程。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创造财富的实质在于,人以自身的活劳动,借助劳动工具,作用于自 然对象,从而创造使用价值。无论是简单劳动,如原始狩猎,还是机器大生产,如工人加 工原料以生产产品,都是人用活劳动之“火” ,引起自然对象物质形态及属性的变化,使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116-11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0 德施密特著,欧力同译马克思的自然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7 8 自然对象对人来说具有有用性。 可见,财富的生产过程既是人类劳动发挥其生产创造能 力的能动过程,又要以其用来加工的自然对象为基础。换句话说,财富的社会内容是人类 劳动,但载体是自然资源,因而自然财富是财富形成的物质基础。 从外延来看,自然财富首先表现为“资源” ,它的高存量和优质性,是提升劳动生产 率的积极动因。正如马克思所预测的,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财 富在物质生产中的地位会日益下降,可是它的促进作用并没有因为现代生产方式的发展而 消亡。我们应当看到,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科技生产方式,尽管其产品具有知识密集型 特征,但其仍然是对物质形态进行人化加工,只不过,这种加工的中介环节要大大超过劳 动密集性生产。它针对自然物质的深层结构,实施了深度加工和铸造,因而利用了财富的 深层自然力,成为财富生产中的高级形式。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运用促使产品中的自然 因素大大减少,甚至创造出人工合成材料来作为原料。这些技术上的革新带来了自然财富 的极大节约,从而提高了自然资源的财富创造效果,也就是说,高技术并没有消除财富的 自然属性,而是提升了财富的运用效率。此外,自然财富的外延还应包括由森林、草地、 与土壤等多种生态系统组成的自然生态体系。良好的自然生态体系是财富可持续发展的自 然基础。这是由于,每一种财富都必须与周围的环境共生,在良好的生态体系之中,自然 财富和自然力有机结合,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促使农业、林业和农林产品加工业顺利再 生产。但如果与此相反,整个生态体系遭到社会生产的削弱,则会导致财富可持续发展的 自然基础遭到破坏,从而出现社会财富生产的萎缩。在这个意义上,良好的自然财富是人 类的生存之本。 2经济学的财富概念 2经济学的财富概念 在经济学的视野中,财富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依靠自已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 需要的有用物。因此,从表象来说,一个物品之所以能够成为财富,主要在于它能够满足 人的某种需求,即具备有用性。正如色诺芬所说: “凡是有利的东西都是财富,而有害的 东西就不是财富同一种东西是不是财富,要看人会不会使用它。 ” 因此,当一种物质 体作为单纯的自然属性的表现,它是一种客观的外界物,它与人的需求没有必然的联系, 因而其并不是财富;而只有当它作为人的需求对象被考察时,它特有的自然属性才具有各 种各样的有用形态,如成为了香气四溢的美味佳肴、光彩夺目的美丽服饰、舒适宜人的豪 华住宅,等等,这时它才成为了财富。简言之,财富的有用性并不是物的自然属性本身固 有的,它只存在于物的自然属性与人的需求的关系,即使用价值的关系之中。马克思说: “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 在决定财富存在的诸因素中,人的需求无疑是最本质的因素。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 一样,首先要满足自身的吃、穿、用等方面的需求,这样便有了占有和消费相应的有用物 刘诗白论自然财富j天府新论,2004(3) :22 古希腊色诺芬著,张伯健、陆大年译经济论:雅典的收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8 9 的欲望。人本身作为一个有生命和思想意识的有机生物体,他的生存和发展决定了其需求 和欲望的产生。任何一个人、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正确地使自己的欲望成为一 种合理需求他或他们就不能顺利地生存和发展。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正是由于人们总 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一般情况下使自己的主观欲望与合理需求保持一致,才使得人类社会 能够得到不断地发展。具体而言,人的需求可分为自然需求和社会需求两类。其中的自然 需求决定于人本身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的客观存在;而社会需求则是人们为了满足其自然 需求而进行的社会经济运动的产物。因此,人的需求就不仅可以就人本身的物质存在来解 释,而且还可以从人们的客观社会经济行为来解释,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属于一种经济现 象。 与人的需求相对应,财富可分为直接有用物和间接有用物。前者是对人直接有用的对 象, 可以在人的直接消费过程中满足人的需求; 后者则是一种对人没有直接用处的有用物, 例如各种生产资料,这些财富只是在人们希望获得更多直接有用物的过程中,为了减少人 类在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耗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缩短生产时间所需要的外界有用物。间接 有用物形式的财富表现形式十分复杂,但最终以它能否有助于人们获得直接有用物为尺 度。 尽管有用性是财富的第一个特征,但是,只要我们对现实的物质生活进行真实的观察 就不难看到,财富的有用性必须存在于一定的物质体中。例如吃、穿、用的有用属性必须 存在于食物、衣服和各种用品的物质体上。离开了一定的物质体,就不可能存在使用价值, 因而也就不可能存在具体的财富。对人来说,财富的产生和实现过程,必然是一个物质存 在和运动的过程。甚至所谓的精神财富,包括思想、意识、观念和伦理,归根到底也是物 质财富高度发展的产物。一方面,它必须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粮食储备中心租赁经营合作协议
- 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协议:创新模式与知识产权保护
- 神东矿业劳务派遣工同工同酬权益保障协议书
- 离婚财产分割与职业规划支持协议范本
- 生态住宅区租赁管理及绿色物业服务协议
- 装修合同中合同解除条件及违约责任分析
- 物业项目整体转让及社区商业运营管理协议
- 离婚协议签字后反悔可能性评估与法律意见合同
- 离婚房产过户与财产保全及债务处理合同范本
- 离婚后车辆分割及补偿协议书
- 学生床上用品采购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一种鞘翅目林木害虫的辐照灭虫方法
- 国旗的知识课件
- 胸部肿瘤放疗讲课
- 【自考复习资料】05175税收筹划(重点知识汇总)
- 充电桩采购安装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练习试题
- 低血压的护理和处理课件
- GB/T 19494.2-2023煤炭机械化采样第2部分:煤样的制备
- 2023年【汽车驾驶员(技师)】考试题及汽车驾驶员(技师)试题答案
- 我的家乡威海荣成宣传介绍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