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 传统守贞伦理与现代自由观念的较量.doc_第1页
(doc) 传统守贞伦理与现代自由观念的较量.doc_第2页
(doc) 传统守贞伦理与现代自由观念的较量.doc_第3页
(doc) 传统守贞伦理与现代自由观念的较量.doc_第4页
(doc) 传统守贞伦理与现代自由观念的较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统守贞伦理与现代自由观念的较量第26卷第6期v0l_26no.6廊坊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版)journaloflangfangteacherscouege(socialsciencesedition)2010年12月dec.2010传统守贞伦理与现代自由观念的较量王明科,柴平(1.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22;2.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广东,湛江524048)摘要:毕四海(日子的宿命)通过对比写出了中国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传统与现代的复杂冲撞与骚动回归,小说以双重视界对中国文化作以反观,既能在现代城市文化的凝眸下发现乡村日子的卑琐落后,又能在乡村文化的比较中追寻都市日子的富丽精粹.”新媳妇”形象的意义一方面表现在对封建,专制,男权等的反抗,一方面也表现在引起了读者对21世纪新的时代与文化背景下的”贞操”观念的重新思考.关键词:毕四海;(日子的宿命);城市文化;乡村文化;”贞操”中图分类号:1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210(2010)06002304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就是一部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互动史.城市文化是工业的,新兴的,现代的,西方的,世界的,乡村文化是农业的,保守的,传统的,民族的,本土的.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既是一种历时陛的存在又是一种共时性的存在.城市文化脱胎于乡村文化但又在很大程度上反叛了乡村文化,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更有着极大的差异与冲突,对比与反抗,异质与躁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明显现象是:大部分作家都有一个由乡入城的经历,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个原型叙事模式就是无家可归的模式.他们从乡村进入城市,又从城市逃回乡村,复从乡村返回城市,总是找寻不到自己的文化身份与精神归宿,无处安置自己的灵魂.他们生于传统乡村而向往现代都市却又不融于都市,同时,他们的现代思想与追求梦想的精神使他们更不能融入乡村.中国现代作家与现代文学中的人物都面临了一个城乡选择的问题:他们很少是纯粹的城里人,也很少是纯粹的乡下人;他们或许是乡下人而具有城市人的目光,或许是城里人而兼有乡下人的反顾;他们是城中的乡下人,乡间的都市人;他们徘徊与飘泊于城乡之间,难舍难分,欲罢不能,痛苦在心中盘旋,追问在眼前时现.简而言之,由乡人城者大体以乡村为本位,具有强烈的乡土意识,能真实刻画乡村的落后与悲惨,但由于许多原因,也容易美化乡土,批评都市,同时,他们也离不开都市,尤其是发达的城市物质文明.而由城人乡者大体以城市为本位,具有强烈的都市意识,很清楚都市里的污秽与畸形,但由于许多原因也容易赞扬都市,贬抑乡村,同时,他们也常常回眸着乡村,在城市的拥挤忙乱中翘望着乡间的田园风景.城乡对照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母题,城乡文化的冲突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城乡选择的痛苦是中国新文学的痛苦,城乡文化的并存是中国文化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变迁及龃龉.我认为,毕四海发表在山东文学12004年第4期首页的中篇小说日子的宿命就明显地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城乡选择痛苦.一,八个故事13子的宿命是由叙述者席子与”我”讲述主人公文圣的故事.文圣作为从乡间成长起来的乡村人物,一生未能走出那种过乡村13子的宿命,与”我”由乡野的不安分者,背叛者发展到城市里的铁厂主人,拥有铁木公司的城市日子,形成了极大的对比.小说的深刻之处就在于通过这一对比写出了中国文化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的传统与现代的复杂冲撞与骚动回归.毕四海能以双重视界对中国文化作以反收稿日期:2010-1028作者简介:王明科(1973一)男,甘肃庄浪人,文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柴乎(1973一),女,黑龙江呼兰人,文学博士,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23?观,他的小说创造性地运用互文写作,将以乡间视角观察城市文化与以都市视角观察乡野文化作为参照处理,既能在现代城市文化的凝眸下发现乡村日子的卑琐落后,又能在与乡村文化的比较中追寻都市日子的富丽精粹.这不同于现代文学史上的两种城乡题材写作习惯,即要么以现代化的追求精神用城市文化的先进发达批判农村文化的愚昧与落后,要么以乡土文化的淳朴敦厚来质疑现代城市生活的堕落与畸形.毕四海只是从现实的生活与心灵的真实出发,完全凭着对平凡原生态的日常生活即”日子”的描写,写出了在“高音喇叭正在播放着北京城里四人帮粉碎的消息”时,命运走到边缘的一个农村青年的惨状,这种“几乎无事的悲哀”(鲁迅语)具体表现在文圣的9个故事里.第一个故事:18岁的文圣继承了传统农业文化的许多”过et子”的思想,老实中不乏愚昧,清苦里多有执着,勤快而麻木,负重而死板,因此他不怕别人的闲言碎语,在三伏天认真干起本来是女人们干的”事业”“搓麻线”.由于他干活的目的是老老实实地以自己的原始性质的体力劳动来换得生活的基本感性满足,所以他虽然没有女人们搓麻线的诗情与画意,却也顾不了这许多,因为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下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就是他的最高理想.第二个故事:作家穿插了文圣爹娘恋爱与订婚的经历.这个故事既是对民俗风情的写照又是对传统乡村文化进一步延伸的揭示,将这种文化作以追溯,向人们道出了决定青年文圣”宿命”的不是他自己,而是由他的父母身上遗传与延续下来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古代农业文化习俗.婚恋在父母那里既有乡间原始力量的本能冲动,也有乡村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订婚礼仪与规程,作家详细写了订婚时用钱实现仪礼的具体细节,使小说不但充满了文化史意义而且具备了风俗史的研究价值.第三个故事:侧重于农村et常生活的场景描写,讲的是文圣养母猪的事.作家对生活实际的体验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作家曾经是在乡村呆过相当长时间的,对于农村文化与农民日常生活有着亲身体验的,那为母猪抓痒及对母猪目光的描写,尽管有点卑屑与自然主义的弊端,然而却是来自真实的感受,非想象所能及.-24?第四个故事说的是文圣在自留地种地瓜的事.将田间作业写得有声有色,就在读者津津有味地欣赏着作家对种地生活的逼真而略带调侃的描写时,作家写出了整个小说的点睛之笔:”咱们老爹生前有一句名言:一等人生在州城府县,二等人生在镇店集场,三等人生在荒草野坡.文圣,我们都是三等人,再蹦达也是三等人,差不多的”.我认为,就是这种”荒草野坡”情结,造就了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巨大保守与极大停滞.对毕四海而言,ft子的宿命其实是作家对传统文化作以沉痛反思的一个横段切片,”日子的宿命”其实就是传统农业文化的宿命:传统农业文化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面前已经失去了其历史的与现实的伟大意义与存在价值,在现代化面前不断地后退甚至隐退,习惯于按照这种传统农业文化来生活的人注定要造成历史的缺席与现实的悲剧.第五个故事讲的是文圣娶媳妇的事.文圣娶媳妇的整个过程都是按传统家族文化的婚嫁礼仪进行的,从吹吹打打到迎客送礼好不红火,只可惜,正在戏剧高潮的时候,出现了一只”老母猪”.我认为,”老母猪”作为毕四海选取的文化能指符号,具有多重含义,它几乎统摄了小说的全部意蕴.其所指至少有这么几层:一,正是文圣亲自非常操心养着的给文圣带来生存保障的老母猪与将要给文圣带来感情幸福的媳妇,在一个按照乡村文化与乡野迷信来说不能碰面的时候居然碰了面,这预示了文圣婚姻生活的不幸.作家在貌似平淡的行文里渗透了强烈而深刻的文化反思,是文圣的一面生活破坏了他的另一面生活,保证物质生存就保证不了情感归宿,与生存问题的解决随之而来的是情感生活的迷茫.二,老母猪注定了要在不能碰面的时候与他和他的媳妇甚至他的幸福碰面,这说明了传统乡村文化本身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与悖论.三,”老母猪”作为”新媳妇”的隐形暗示符号,指出了传统乡村文化的所谓贞操观念等一系列道德观念在现代文化氛围中的荒诞.文圣宿命般的悲剧不仅在于他在陈旧的意识里将”老母猪”与”新媳妇”看作对立,而且还在于他在现实生活里将”老母猪”与”新媳妇”的遇面作了对立,他的脸色是那么难看,他是那么难堪!为什么?因为在第六个故事里作家通过”堂嫂子”对文圣婚姻生活的叙述明显反映了文圣婚姻的宿命悲剧完全是因为他的处女情结所致,当他与他的女人第一次干完天地间男女的圣事时,他的男女圣业也就宣告了结束,因为他把那条白毛巾看遍也没有发现一迹血痕,”8000元买来了一个老破”13】.在第七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传统乡村文化的贞操观念与处女情结不仅是属于文圣的,而且是属于乡村里的每一个人的.于是,作家写了文圣姐姐与文圣母亲对这个仿佛近似于”老母猪”的”新媳妇”的折磨与羞辱.新媳妇不但在新婚之夜为自己的”不洁”作了极为为难的辩解与说明,忍受了丈夫无尽的盘问与质问以及非难,而且还面临着整个家族与传统乡村文化的审判.在家人的百般凌辱甚至集体暴力的恐吓威胁下,她向家人招供说”以前睡过三四个”.第八个故事:正当文圣帮他的母猪生下13个猪崽的时候,他的媳妇逃跑了.二,故事的意义一方面,”新媳妇”可以看做传统农业乡村文化的反抗者与叛逆者,是一个个性已经觉醒的能够主宰自己命运的具有一定现代意义的真正的”人”.而文圣的宿命就在于他没有走出传统文化的桎枯,”新媳妇”没有宿命恰恰就是因为她根本就不是传统文化所拘囿的人.依传统文化来看,她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破货”,但如果站在现代城市文化的立场则答案并非如此.她觉醒了,她与不同的男人敢作敢为,她为她的幸福而不顾一切地去反抗和斗争.于是,她逃跑,离家出走,做了”娜拉”,这就是反封建,反专制,反男权,反压迫的有力的一面.然而,我认为,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与文学中一直有个严重的误区,那就是:动不动就将某些词语施以”封建”的贬意,且在反封建的冠冕堂皇的宏大叙事下,经常严重缺乏思考.因为在我看来,讲”贞操”其实并不是什么封建不封建的问题,而是一个价值选择的问题.”守身如玉”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好,相反是一种对自己,对家人,对别人的负责,是对于应该不应该,面对谁应该的问题.所以这不是一个封建不封建的问题,而是一个对自己身体做如何处置以及对自己人生做如何设计特别是对自己的爱情婚姻做如何把握,对自己的幸福命运做如何盘算的问题.我们经常反对的是愚守,比如”寡妇不能够再嫁”就是没有任何道理的,特别是当很年轻的女人由于种种原因丧偶后死守牌位”从一而终”时,那才是封建.而”从一而终”这个词语本身的意义也不全是指封建糟粕.我们说,只要两人感情好,”从一而终”并”白头偕老”没有什么不好,这应该是婚姻与爱情的理想境界!又如”门当户对”,本身的意思也是很深刻的,门不当户不对,两个人的差别很大,爱情婚姻能够长久吗?门不当户不对就一定是好的吗?就一定是反封建的吗?未必!所以,另一方面,日子的宿命的价值与意义还在于重新提出了”贞操”这个命题.我们看到,文圣的婚姻毁灭了,家庭破灭了,其原因就是由于对方不重视”贞操”,以为随便出卖自己,随便处理自己的肉身就是追求自由,那么,这样很可能会以一时的自由换来长久的痛苦,一生的后悔,别人的指责,自身的难堪.试想,就是到了21世纪的今天,中国人又有几个对此真的不在乎?人是文化环境与文化背景下的人,只要是中国人,就永远摆脱不掉儒家文化从骨子里对我们的影响.另外,我认为,日子的宿命的最有力最令人深思的还是其结尾.结尾处毕四海仍旧在貌似平淡无奇的叙述里寄托了极大的思考与质疑,他借小说里的人物之口互相反问:“我还是问,今天文圣可怎么一个过日子法呢?”“席子继续反问今天的日子文圣还会过吗?”这其实又将小说的主题作了新的重大的延伸.虽然毕四海没有在这篇小说里以一种复调的形式将这种思考与前述思考结合起来写作,而这恰好是这篇小说的遗憾,但是作家毕竟以他小说家的深入观察与冷静思考剖析了这一问题并将其作为小说结尾形式提出,这就具有很大的启发价值与引导意义.我认为,这是作家提出的另一个问题:现代城市文化难道就是十全十美的吗?传统乡村文化难道就一无是处吗?如果说作家借人物之口互相反问的前一句话反映了作为传统文化生活方式代表的文圣已经在现代文化语境中很难按照原来的一套生活下去,那么,后一句话正是这篇小说最有价值的也是作家思想最有深度的思考:即现代文化就是实现人的价值与理想的最好的彼岸吗?文圣究竟会不会完全过一种所谓完全意义上的现代生活?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作家在一个短短的中篇(甚至我认为严格说来是短篇)里,居然写出了现代文学史上许多长篇巨着所表达的思想: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进攻下的毁灭.同时,更为可贵的是毕四海没有套用许多”大家”惯用的”伎俩”,即将故事放在一个?25?宏大历史叙述与巨大时代背景之下去写家国理想与民族追求,而是写自己经历过和感受过的小人物的乡间悲剧.我并不认识毕四海,没有与他进行过一丝交谈,也没有对他的所有创作有整体研究,在没有对全人做整体研究之前我是不敢贸然下结论的,但就这篇小说文本本身提供的东西而言,我还是可以说出自己作为一个读者的猜想的:毕四海既有过乡村生活经历也有过城市生活经历,只有这样,他才将现代城市文化的视野作为传统乡村文化的比较而写出了传统文化的瓦解与无奈,并且写得这么地真实,诚恳,令人深有感触.的确,传统农业文化在现代都市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削弱,毕四海的第九个故事也是这篇小说的结束写了文圣的家被抢,文圣的母亲只有哀嚎,文圣自己只有挨打与哀求甚至最后发疯.小说的深刻在于将这种传统文化的”崩溃”放在了一个特定时期,即粉碎“四人帮”的时期,从而使他的写作不但呈现了历史的真实性,而且具有了现实的依据.粉碎”四人帮”的时期正是中华民族重新走向现代与现代化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重新反思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糟粕的时期,文圣的被抢,挨打,发疯正象征了传统文化的解体,离析与溃败.其实,从”五四”以来,中国文化界就一直在自觉不自觉地制造着一种”现代”神话,将进化论错误地用在文化上,以为新的就肯定是好的,现代的肯定比传统的好.其实,文圣不会完全过一种所谓完全意义上的现代生活,更不会过西方意义上的现代生活,他即使在被抄家挨打之后变得近乎疯狂也不会过完全的现代生活,因为他就生长在中国传统的文化环境里,他的现代化仍然是中国式的现代化,他的生活仍然是传统与现代的扭结,纠缠,对立,融合,斗争传统乡村文化在现代城市文化面前的确显示了许多弊端,但现代城市文化也存在许多弊端.中国现代性从发生起就是一种悖论性存在.在毕四海日子的宿命的结尾,作家也提出了对现代性的深深隐忧,这是具有极大的文化史意义与极高的文学史价值的.参考文献:【1】毕四海.日子的宿命jj.山东文学,2004,(4):418acompetitionbetweenthetraditionalethicsofkeepingvirginityandmodemconceptoffreedomwangming-ke,chaiping.(1.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