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设计艺术学专业论文)徐州汉代石刻画像造型的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徐州汉代石刻画像造型的研究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在汉代艺术中,汉代石刻画像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汉代石刻画像是两汉艺术 最重要的实物遗存之一,也是汉代造型艺术的精华所在。汉代石刻画像艺术成就 巨大,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汉代以后的造型艺术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座丰碑。作为经济发达的黄淮下游地区、刘邦的桑 梓故里,富庶的经济和大量新兴的豪门大族地主阶层,以及追求长生不老等神仙 之说盛行,造就了徐州地区用画像石营造的墓室、祠堂等墓葬建筑物的兴盛,也 形成了独具特点的徐州汉代石刻画像造型。 论文主要分六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为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主要是分析徐州汉代石刻画像造型艺术形成的社会因素以及同时代其它 相关造型艺术,第三部分运用图像学的方法对徐州汉代石刻画像的造型进行了分 类和造型意义的阐释,提出了符合徐州汉代石刻画像自身特点的分类方法。第四 部分对汉代石刻画像基本的线造型元素进行探究,分析了徐州汉代石刻画像造型 的外轮廓线条和内部的装饰线条。第五部分即本文的重点,在对民间美术和汉代 石刻画像创作主体同源性论述的基础上,以民间美术的造型观念为切入点,深入 分析了汉代石刻画像造型的创作原始动机、造型观以及时间、空间的造型表达形 式。第六部分总结了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深入研究的方向。 论文通过对徐州汉代石刻画像造型的研究,对造型进行了分类和解读,并以 分析现存民间美术形态为突破口,进行汉代石刻画像时空造型的探讨,进一步的 挖掘汉民族的深层次视觉审美意识原型。徐州汉代石刻画像造型所体现的独特视 觉审美,无疑也将为当代造型艺术的发展提供取之不尽的创作母源。 关键词:徐州汉代石刻画像造型分类造型意义造型表现 作者:李芬 指导教师:姜竹松 t h er e s e a r c ht ot h ex uz h o um o d e l l i n gp o r t r a i t so ft h eh a nc a r v i n gs t o n e t h er e s e a r c ht ot h ex uz h o um o d e l l i n gp o r t r a i t s o ft h eh a n c a r v i n gs t o n e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a r t so fh a nd y n a s t y , s t o n ei n s c r i p t i o n sh a s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p o s i t i o n t h e s t o n ec a r v i n gp o r t r a i ti so n eo f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m a t e r i a ir e m a i n s a n di ti sa l s ot h e e s s e n c eo fh a nm o u l d i n ga r t t h eg r e a ta r t i s t i ca c h i e v e m e n to fh a ns t o n ec a l v i n g p o r t r a i tp a l y st h er o l eo fi n h e r i t i n gt h ep a s ta n de n l i g h t e n i n gt h ef u t u r e b e s i d e s ,i th a d g r e a te f f e c t so nt h em o u l d i n ga r ta f t e rh a nd y n a s t y , a n ds e tu pam o n u m e n tj nc h i n e s e a r th i s t o r y a st h ee m p i r el i ub a n g sh o m e t o w n x u z h o ul i e si nt h ep r o s p e r o u s d o w n s t r e a mz o n eo f y e l l o wr i v e ra n dh u a iv a l l e y , w h e r eh a dal o to fr i c ha n dp o w e r f u l l a n d l o r d s ,w h op u r s u e dt h ep r e v a i l i n gi m m o r t a ll e g e n d s f o rt h ea b o v e m e n t i o n e d r e a s o n s 1 et o r o b sa n da n c e s t r a lh a l l si nx u z h o ua r e aw e r ef l o u r i s h i n gd e c o r a t e db y s t o n ec a r v i n gp o r t r a i t s ,a n di ta l s of o r m e dau n i q u em o u l d i n gs y s t e m t h i sa r t i c l ei n c l u d e ss i x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m a i n l ya n a l i z e st h es o c i a lf a c t o r s w h i c hf o s t e r e dx uz h o us t o n ec a r v i n gp o r t r a i t sa n dt h er e l a t e dm o u l d i n ga r ti ni t st i m e t h es e c o n dp a r tu s e st h em e t h o do fp h o t o g r a p ht oc l a s s i f ya n di l l u s t r a t et h es t o n e c a r v i n gp o r t r a i t si n h a r td y n a s t y n et h i r dp a r td i s c u s s e s t h eb a s i cl i n e - m o l d i n g e l e m e n t s ,a n da n a l i z e st h eo u t l i n el i n e m o l d i n ga n di t si n n e rd e c o r a t e dl i n eo fh a n c a r v i n gs t o n e t h ef o r t hp a r ti s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p a r ti n t h i se s s a y i ta n a l i z e st h e o r i g i n a lc r e a t i v em o t i v a t i o n ,m o u d i n gi d e a la n ds p a c ee x p r e s s i n gf o r mo fh a nc a r v i n g s t o n ef r o mt h ec u t t i n gp o i n to ft h ef o l ka r t - m o u d i n go nt h eb a s eo ft h es a m eh o m o l o g y c r e a t i v es u b j i e c t 1 ef i m lp a r tc o n c l u d st h er e s e a r c h i n ga c h i e v e m e n ta n dp o i n t so u ti t s f u r t h e rd i r e c t i o n t h r o u g ht h er e s e a r c ht ot h ex uz h o um o d e l l i n gp o r t r a i t so ft h eh a nc a r v i n gs t o n e , t h i sa r t i c l ec l a s s i f i e sa n di l l u s t r a t e st h em o d e l l i n g f u r t h e r m o r e ,b yt h eb r e a k t h r o u g ho f a n a l i z i n g t h ep r e s e n tf o l ka r t ,t h i se s s a y # s c u s s e st h et i m e - s p a c em o d e l l i n g ,a n d e x c a v a t e st h ed e e p e rv i s u a le s t h e t i cp r o t o t y p eo f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t i l i st i n i q u ev i s u a le s t h e t i cw h i c he m b o d i e si nx u z h o us t o n ec a r v i n gp o r t r a i t si s c e r t a i n l yt ob et h em o t h es o u r c eo fp r e s e n tc r e a t i v em o d e l l i n ga r t k e yw o r d s :x u z h o uh a nd y n a s t y s t o n ec a r v i n gp o r t r a i t s m o d e l i n g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m o d e l i n gs i g n i f i c a n c em o d e l i n g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 w r i t t e n b y : s u p e r v i s e db y : l if e n j i a n gz h us o n g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 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 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 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妊日期:2 乒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 文合作部、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 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 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 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导师签名: 班 徐州汉代石刻画像造型的研究1 、引言 1 、引言 1 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而这种地位更显著的体现在汉画像艺术上。鲁迅先生赞誉“惟汉人石刻,气魄深 沉雄大”,“汉画像的图案,美妙绝伦圆。汉代石刻画像艺术成就巨大,在中国 美术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汉代以后的造型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 国美术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一部精深博大的史诗 。徐州是中国汉代石刻画像的最 重要的集中分布地之一,目前徐州保存汉画像石共1 5 0 0 余块。作为经济发达的 黄淮下游地区、刘邦的桑梓故里,汉代富庶的经济和大量新兴的豪门大族地主阶 层,以及追求长生不老等神仙之说盛行,造就了徐州地区用画像石营造的墓室、 祠堂等墓葬建筑物的兴盛,也形成了完整的徐州汉代石刻画像造型系统,徐州汉 代石刻画像构图饱满、造型生动,具有区别于其它地区的视觉造型特征。徐州汉 代石刻画像现阶段的研究学界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艺术学 方面的研究多从艺术史、艺术精神、文化价值等进行研究,还没有深入到造型表 现上。对徐州汉代石刻画像视觉造型展开研究,形成适合徐州汉代石刻画像分类 的方法,并进一步的分析创作者的原始创作动机、设计思维结构、设计表现方法 等,对挖掘汉民族的视觉造型审美本源,深入理解中国传统造型观、符号观,进 行现代平面造型创造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1 2 研究的现状 汉代石刻画像研究成果可谓丰厚众多。信立祥先生在其著作汉代画像石综合 研究中对汉代石刻画像的发现与研究总结划分了三个阶段,即北宋末年到本世纪 初的金石学研究阶段;本世纪初到6 0 年代的用近代考古学方法积累汉代石刻画像资 料的研究阶段;自6 0 年代以来的汉代石刻画像综合研究阶段;进行了详细的叙述。 王建中先生在其著作汉代画像石通论中分: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代石刻画像 。刘宗超:汉代造型艺术及其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4 5 页 。胡冰:鲁迅对石刻画像的搜集与研究 ,文物参考资料1 9 5 3 1 1 ,第5 页 o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 ,北京:文物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4 页。 固徐州汉画像石编委会:徐州汉画像石 ,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9 页 徐州汉代石刻画像造型的研究l 、引言 的著录;唐宋时期汉画像著录;清代汉代石刻画像著录;民国汉代石刻画像著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汉代石刻画像的研究和保护等五个部分,对汉代石刻画像的研 究史进行了记载。更有常任侠先生、李法林先生、顾森先生等等在著作中对汉代石 刻画像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叙述。综其所述,汉代石刻画像研究在我国历史、文化、 考古、美术、科技等方面均有丰硕的成就,自清代至今所发表的画像石研究方面的 发掘报告、论述、考释文章近1 6 0 0 多篇,出版研究画像石的专著6 0 多部,出版画 像图录8 0 多册,本文就不一一列举,下面仅就本文选题相关的研究进行简要的归纳。 1 、以图集形式出现,冠以简短序言,扼要说明画像内容的有:傅惜华汉代 画像选集( 1 9 5 0 ) 、王子云中国古代石刻画选集( 1 9 5 7 ) 、赵无极汉拓 ( 1 9 7 6 ) 、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徐州画像石( 1 9 5 9 ) 、徐州博物馆徐 州汉画象石( 1 9 8 5 ) 、徐州汉画像石编委会徐州汉画像石( 1 9 9 5 ) 、 武利华徐州汉画像石( 2 0 0 5 ) 、汤池中国美术分类全集冲国画像石全集江 苏、安徽、浙江画像石( 2 0 0 0 ) 等等。 2 、对汉代石刻画像做综合性研究的有:日本的长广繁雄汉代画像的研究 ( 1 9 6 5 ) 这也是最早的一部对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和墓室壁画进行综合比较的研 究,其中有德国学者苦劳瓦森从透视学角度分析武梁祠画像特点的一篇文章,它 也是汉代石刻画像研究新阶段的开始;此外信立祥汉代画像的综合研究 ( 1 9 9 5 ) 、王建中汉代画像石通论( 2 0 0 1 ) 都比较全面深入的对汉代石刻画 像进行了综合性研究。 3 、对汉代石刻画像做专题图像研究的有:陈履生汉画主神研究( 1 9 8 7 ) 对两对主神( 西王母与东王公、伏羲与女娲) 作了图像志的考察,并进行了比较 研究;李凇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图像( 2 0 0 0 ) 运用了图像学的方法,对画 像石、画像砖、铜镜、铜摇钱树、壁画、玉器、漆画等众多艺术实物中的西王母 图像进行了系统研究。 4 、从艺术思想史研究的角度有:巫鸿武梁祠一中国古代图像艺术的意识形 态( 1 9 8 9 ) 开创了汉代石刻画像艺术史研究的新空间;顾森秦汉绘画史( 2 0 0 0 ) 以“汉画像的遗存 来概括称画像石、画像砖,又称其为“砖石艺术,考虑到 了汉代艺术样式的独特性o 。 汉代石刻画像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并对汉代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2 页 国顾森:秦汉绘画史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1 2 页 2 徐州汉代石刻画像造型的研究 1 、引言 石刻画像作了一定的文化阐释。以上研究,从方法到结论都对本文的研究提供了 参考和借鉴。 1 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应当说汉代画像研究的角度目前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汉代石刻画像的地域分 布及分期、题材分类、图像考释、文化价值、象征意义等方面。汉代石刻画像现 有的研究体系与研究方法可以归纳为金石学式的研究、考古学式的研究、文化学 式的研究、艺术学式的研究等四种形式,这四种形式有些问题的研究在学术界已 经得到公认,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基于对汉代石刻画像研究历史与现状的认识,本文拟在徐州汉代石刻画像的 平面视觉造型上作进一步的尝试。本文主要由六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部 分,重点说明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方法以及本研究领域目前的研究状况,第 二部分主要是分析徐卅l 汉代石刻画像造型艺术形成的社会因素以及同时代其它相 关造型艺术,第三部分运用图像学的方法对徐州汉代石刻画像的造型进行了分类 和造型意义的阐释,并提出了符合徐州汉代石刻画像自身特点的分类方法。第四 部分对汉代石刻画像基本的造型线进行探讨,分析了徐州汉代石刻画像造型的外 轮廓线条和内部的装饰线条。,第五部分即本文的重点,在对现代民间美术和汉代 石刻画像创作主体的同源性论述的基础上,以民间美术的造型观念为切入点,深 入分析了汉代石刻画像造型的创作原始动机、造型观以及时间、空间的造型表达 形式。第六部分为全文结语,总结了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深入研究的方向。 本文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旨在对徐州汉代石刻画像的现场考察、分类总结、 与徐州民间美术造型分析对比等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立足于对汉代石刻画像 石图像分类,根据图像的造型和与此相关的文献资料来分析图像的题材,通过对 图像题材的阐释来指向图像的深层意义,同时对画像造型线进行分析,并通过对 汉代石刻画像的时间表现方法、空间表现方法结合徐州民间美术造型来研究创作 者的原始设计思维,进一步的总结归纳出汉民族的设计审美风格的取向和深层次 审美意识。 1 4 相关概念界定 在进行汉代石刻画像造型研究前,我们有必要对的本文相关概念和研究的范 围进行界定。 3 徐州汉代石刻画像造型的研究 1 、引言 1 4 1 对象的界定 汉画像是指两汉时期绘制在缣帛、粉壁、各种工艺品上以及刻制在砖石上的 图像纹饰,是对汉代不同物质材料和形式表面绘制图像的概括,亦称为“汉画 。 它的侧重点在视觉图像的表现方法和接受方式上,因为只有这种方式才具有决定 图像本源的意义国。汉画像主要包括汉画像石、画像砖、壁画、漆画、帛画、陶器 画、铜器画等图像。由于汉帛画、漆画等受时间影响易损坏现存世较少,汉画像 以画像砖石图像为主。这尤其反映在徐州汉画像上,本文以汉代石刻画像为研究 对象,其它汉画像徐州地区现存稀少本文不再叙述。 “画像 早为“画象,可以溯源到汉代,它的含义为“象刑 ,是一种象 征意义的刑罚。汉书武帝纪诏贤良日:“朕闻,昔在唐虞,画象而民不犯 。 颜师古注引白虎通日:“画象者,其衣服象五刑也。犯墨者蒙布,犯劓者以 赭著其衣,犯髌者以墨蒙其髌,象而画之,犯宫者杂扉,犯大辟者衣无领。刀这 也就是说舜帝贤明政治,虽有五刑,但不使用,以在犯者衣帽上画象以示惩罚, 警诫他人。此外,“画像”的另一个意思是表示“图画其形象。后汉书蔡 邕传:“邕遂死狱中。允悔欲止而不及,时年六十一,缙绅诸儒莫不流涕, 皆画像而颂之刀。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州中论功未上,会竦病创卒, 张乔深痛惜之,乃刻石勒铭,图画其像”。以上可以看出至少在东汉时已有间接 或直接的关于画像石的记载。而有现代意义的“画像”的概念,来源于宋代的金 石学。“画像”一词多见于金石录、隶释、隶续等著作中。 造型一词源于德语b i l d e n d ek u n s t ,原意是模写或作模拟像的意思。造型即创 造物体的形象,又可释为占有一定空间构成的形象。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转 引西晋陆机语说:“存形莫善于画”。南齐谢赫在画品中亦说:“应物象形。 有学者指出对汉代石刻画像的研究,应该针对原石的画像,拓片图像的研究 是脱离其存在环境的肢解式研究,仅局限于对画像内容的考证,不可能对画像的 质地、配置、用途、以及雕刻技法等作科学的阐释。不容置疑,画像的多语义解 读理应还原其“原有的真实 。但原石并不是完整意义的雕塑作品,观看受光线、 角度等等条件制约诸多,这种原石研究实质是脱离了图像的真实。从画像石拓片 的产生来讲,包括了起稿上石、刻制、拓印三个环节,这个过程是从二维图像到 三维图像再n - 维图像的回归。镌刻所留的刀痕、石刻技法的稚气、拓印的金石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2 页。 4 徐州汉代石刻画像造型的研究 1 、引言 感以及特有的线条感、肌理感已经和汉代石刻画像形成了共生体,创造了汉代石 刻画像这种以石头为媒介,起于画又止于画的特有艺术特征,所以汉画石拓片从 一方面来说,是还原而又创造、升华了画像的真实。汉代石刻画像包含有形像、 图像、图画、图形、纹样等意义在内,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画像呈现的视觉造型, 不包含其所依附的材料形体,研究依托主体是拓片图像,并在汉画像石拓片与汉 画像石的交互关系上来展开对汉代石刻画像造型艺术的解读。 1 4 2 区域的界定 清同治徐州府志就有徐州沛县发现汉代石刻画像的记载。民国年间,著 名书法家张伯英先生( 徐州人) 收藏保存了一些汉代石刻画像,但这些都是零星 发现。科学的发掘工作,则是在建国以后,1 9 5 2 年以来江苏省和徐州市的文物考 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一批汉墓。徐州市汉代石刻画像分布如下( 图1 - 1 ) : 图1 1 徐州汉代石刻画像分布图 1 、铜山:利国、茅村、范山、万寨、汉王、贾汪、青山泉、小黄山、台上、 张集等; 2 、沛县:栖山、古泗水等; 3 、丰县:华山等; 4 、邳县:黄楼、燕子埠、大王庙、宿山等; 5 、睢宁:旧朱集、张圩、双沟等 6 、新沂:瓦窑。 信立祥先生在其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中把汉代石刻画像分为五个区:河 南南阳、鄂西北区;山东、苏北、皖北、豫东区;陕北、晋西北区;四川成都、 5 徐州汉代石刻画像造型的研究 l 、引言 重庆区;河南洛阳、郑州区。徐州与山东、皖北、豫东汉代石刻画像在区域分布 上同属一区,被称之为苏鲁豫皖交汇区。徐州居苏、鲁、豫、皖四省要冲,向为 兵家必争之地。徐州沛县更是汉高祖刘邦的家乡,其官员“多从其出”。已发现 的汉代石刻画像以徐州沛县周围地区包括现鲁南、豫东、皖北、苏北最多,在加 之上述地区,汉时多属徐州刺史部( 图1 2 ) 。所以本文为了使徐州汉代石刻画像 研究更为科学,在进行同类型画像分析时就必须在站在广义的徐州区域上。 图1 2 东汉徐州刺史部图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 ,北京:文物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1 6 页。 6 徐州汉代石刻画像造型的研究 2 、徐州汉代石刻画像造型兴盛的背景 2 、徐州汉代石刻画像造型兴盛的背景 2 1 政治经济背景 公元前2 2 1 年,秦始皇赢政统一中国,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大 帝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对社会发展具有进步 作用。由于秦代刑政苛暴,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秦传至二世,即被陈胜、吴广领 导的农民大起义推翻。西汉初期的统治者鉴于秦王朝覆灭的教训,采取了轻徭薄 赋,使社会经济获得恢复和发展。到汉武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国家 垄断冶铁、煮盐、铸铁等行业的经济政策。社会生产和物质文化生活发生了明显 的变化,如铁制的兵器、农具、手工工具与牛耕得到普遍的推广和使用,冶铁的 空前发展为画像的制作提供了物质基础回。至东汉时期,土地兼并逐步加剧,豪强 地主兼营商业,富强大贾兼并土地,形成了以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封建豪强经济。 而最大的一批豪强地主自然是皇帝的内亲外戚,尤其是诸封王,这种现象在作为 帝乡的徐州则更为明显。顾祖禹3 0 0 多年前写道:“( 徐) 州冈峦环合,汴泗交 流,北走齐鲁,西通梁宋,自昔要害地也。两汉共十八代诸侯王及其荫封的子 孙在这里留下诸多规模巨大的坟墓圆。 在经济发达的黄淮下游徐州地区,同时也作为刘邦的桑梓故里,汉代设立了 许多王侯封国,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豪门大族,以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地主经济 得到膨胀发展。富庶的经济和新兴的豪门大族地主阶层,为徐州地区汉代石刻画 像的兴盛发展创造了社会条件 。 此外儒家学说为汉代厚葬风俗的出现和盛行提供了思想和礼制的依据。汉武 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学说在社会政治、思 想中逐步占据了统治的地位。儒家所提倡的以孝为仁之本的思想和三纲五常的伦 理道德规范,适应着汉代大土地所有制的迅速发展的经济基础,符合为巩固这种 封建家族关系和社会统治次序的需要。而孝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对父母等先人 奉行厚葬,因而人们通过厚葬以尽孝的表现。从西汉中期至东汉末,社会上出现 。中央美院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4 3 页 o 李松: 中国美术史先秦至两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7 5 页 o 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5 年,第2 3 页 7 徐州i 汉代石刻画像造型的研究 2 、徐州汉代石刻画像造型兴盛的背景 “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的现象。此外汉代人的心理和实践活动深受阴阳五 行观念的影响,阴阳五行观念是汉代思想的骨干,徐州地区汉代神仙方术盛行是 早期道教流行之地,追求长生不老等神仙之说盛行。徐州地区自战国后期即为楚 国疆域,受楚文化影响,好巫尚鬼之风盛行。这些都对徐州地区汉代石刻画像的 发展产生影响,并为之提供丰富的创作思想素材。也就在这种社会风气之中,徐 州地区用画像石营造的墓室、祠堂等墓葬建筑物得以发展兴盛起来。 所以,徐州地区汉代石刻画像既是汉代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的产物,也是汉 代经济关系、阶级关系和基此之上的汉代社会思想意识形态和社会风气的产物。 2 2 其它相关造型艺术 两汉时期是中国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与巩固时期,也是我国民族艺术风格确立 与发展的时期,徐州两汉重要造型艺术,除了汉代石刻画像以外还有汉俑和汉玉。 2 2 1 汉俑 汉代是我国古代陪葬俑最流行、数量也最多的时代,“徐州汉代陵墓内出土大 量陶俑不仅数量多、种类全,其数量也仅次于西安地区”u 。 徐州的汉俑从数量上说,有5 0 0 0 件之巨,从质地上说,有陶、铜、铅质之别; 从类别上分,有兵马俑、乐舞俑、侍俑和动物俑四类。 狮子山村兵马坑是比较典型的西汉早期兵马俑坑 ( 图2 - ) 。埋藏约三千多个不同类型的兵马俑狮子山楚 王( 后) 陵区已发现陪葬坑2 0 多座,其中兵马俑坑近2 0 座。这些俑坑中兵俑共有六种,为站立俑四种、跪坐俑 二种,姿态 和服饰不 北洞l l _ l 图2 1狮子山兵马俑 彩绘兵俑 ( 图2 - 2 ) ,7 龛共出土彩绘陶俑2 2 4 件, 绝大部分完整无损,神态逼真,宛若真 人,惟尺寸稍小而已。其服饰色彩丰富 图2 2 北洞山彩绘兵俑 李银德武利华:徐州珍宝,北京:中华书局2 0 0 5 年版,第5 5 页。 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1 3 页。 8 徐州汉代石刻画像造型的研究 2 、徐州t 汉代石刻画像造型兴盛的背景 多样,有红、白、黑、绿、青、蓝、紫、绛诸色,色调配置和谐,衣纹线条流畅 飘逸。面部表情生动细致,眉目、胡须纤细如毫,形式多样,甚至单、双眼睑亦 清晰可辨,融雕塑和绘画技艺于一体,给人以千人千面之感。这是我国迄今为止 发现汉代和汉代以前色彩保存最好的彩绘俑群。 图2 - 3西汉楚王墓舞俑图图2 4 铜山江山汉墓出土俑 徐州西汉楚王墓中发现舞俑虽然较多( 图2 - 3 ) ,但舞俑均为女性,只有曲裾 衣单臂舞袖和绕襟衣双臂舞袖两种。其舞姿为右腿略屈前倾,左腿后跨,同时右 手上举舞袖,身体舞动作s 形。动作舒缓,舞姿典雅含蓄。铜山县江山西汉墓出 土俑( 图2 - 4 ) ,上体前倾,左臂自然垂于体侧,右臂高高上举,长长的衣袖如瀑 布似地垂落,双腿微微前曲,好似一个舞蹈结束后的施礼动作,舞姿轻松,潇洒 飘逸。右腿略前,左腿稍后,腰肢自然摆动,使身体保持重心平衡,反映出汉代 工匠高超的审美情趣和炉火纯青的雕塑技艺。 2 2 2 汉玉 徐州汉代玉器出土数量是我国目前已出土汉代玉器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徐 州楚王墓中的玉器,以狮子山楚王墓内出土的玉器最具代表性。“其特点一是数量 多,达近2 0 0 件;二是品种齐全,计有玉璧、玉璜、玉环、玉戈、玉佩、玉龙、 玉蝉、玉杯、玉豹、玉冲牙、玉舞人和各类玉剑饰等小件玉器,也有中国古代最 复杂、最宏大的玉器如大型玉棺、金缕玉衣和玉枕等。三是工艺精湛,既有纹饰 上的差异,如谷纹、蒲纹、云纹、勾连纹;又有工艺上的不同,如有透雕、线刻、 浅浮雕、高浮雕、圆雕等;四是玉质精美。有青玉,又有白玉;白玉洁白细腻, 青玉色泽温润”。 山李银德、武利华:徐州珍宝,北京:中华书局2 0 0 5 年版,第8 7 页。 9 徐州i 汉代石刻画像造型的研究 2 、徐州汉代石刻画像造型兴盛的背景 徐州的汉玉代表了我国汉代玉器的最高水平。在器类方面,礼仪、佩玉、生活 和丧葬用玉种类齐全。徐州礼玉中的璧有蒲纹璧、谷纹璧、螭纹壁等。蒲纹璧有 龙纹蒲壁、鸟纹蒲璧等。徐州出土玉礼器中有两件介于礼仪和仪仗之间的特殊器 形,即龙虎纹玉戈( 图2 5 ) 和螭龙玉饰。 图2 5 龙虎纹玉戈 图2 6s 形玉龙佩 徐州出土的汉代玉璜依其弧度、纹饰的不同有半璧式玉璜、双兽首玉璜、龙 纹玉璜三种。其中有s 形玉龙佩( 图2 - 6 ) ,作单体龙造型,龙首侧向,身体腾卷 呈s 形,又称s 形龙。以阴线、浮雕和局部透雕等技法刻饰出龙首的细部,张须 露齿,e l 圆睁,龙首须羽向两边卷曲,龙颈处以阴线刻一圈绞丝纹,龙通体饰勾 连涡纹。龙前肢曲折,爪趾锐利呈尖钩状,龙尾上卷并平削,整体造型有龙潜深 渊、蛰伏待时的意蕴。汉代的s 龙数量较多,也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其造型己 成为平面雕刻,龙首雕刻技法多样而富于变化,龙身则简练异常,甚至龙的后肢 或羽翼亦予简化。该玉龙堪称汉代s 龙的代表作。 在中国玉雕史上,汉代基本承袭了战国的风格。汉初玉雕承上启下,已从战 国时代的自由奔放、豪放精丽的格调走向成熟和稳定;纹饰注重表达神韵,雕琢 风格典雅圆润,从而形成浑厚雄健的“汉玉”风格。 徐州汉代石刻画像造型的研究3 、徐州汉代石刻画像造型分类与意义阐释 3 、徐州汉代石刻画像造型分类与意义阐释 3 1 徐州汉代石刻画像造型分类的方法 分类是研究的基础。汉代石刻画像的题材内容极其丰富,涉及到诸多领域, 对汉代石刻画像进行准确的概括分类具有很大的难度。到目前为止,对汉代石刻 画像的分类研究者也各有体系、不尽相同,没有明确统一的分类原则,这也给汉 代石刻画像的研究比较带来一定的困难。其中, 李发林先生将其分为: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图像,描绘历史故事的图像,表 现祥瑞和神话故事的图像,刻画自然风景的图像等四类; 信立祥先生在其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1 6 9 页 2 3 徐州t 汉代石刻画像造型的研究 4 、徐州i 汉代石刻画像造型的线 锯齿线、螺旋线等。在一条直线上依次交替使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形成波浪线。 在两种不同力的作用下,线形成锯齿。而螺旋线是围绕线的端点以顺时针或逆时 针方向旋转而生成的曲线”。 一般而言,几何形线呈现出了单纯而直率、有序而稳定的特点,自由形线呈 现了自由而放松、无序而富有个性的特点。粗线具有力度,起强调的作用,细线 则精致而细腻、婉约。线将粗细、长短、方圆、敬正、松紧、疾涩、连断、主从、 藏露、刚柔、敛放、动静等对立的审美属性统一于广阔的审美视域,在相互对立、 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中实现线条的和谐之美。 4 2 作为造型表现的线 徐州汉代石刻画像作为一种雕刻艺术,它是以平面线刻为主的造型,徐州汉 代石刻画像造型主要分为平面阴线刻和平面阳刻两种形式。平面阴线刻是在磨平 或不磨平的石面上,以细线刻画出物象,平面阳刻是一种浅浮雕,是在粗糙的石 面略做弧面的浮起。线雕细中求力,如高古游丝,浅浮雕凝重古拙,粗中见细。 这两种造型技法的共同特点是以线造型,将立体的物象化作飞动的线条。 4 2 1 徐州汉代石刻画像造型的外轮廓线 阿恩海姆说:“用轮廓线表现事物,成了人类心理状态的最简单和最习惯的 技术。”徐州汉代石刻画像事物的外轮廓一般为概括的剪影造型形式,整体形象 简洁、自然流畅,具有极强的概括性,利用线条对事物的形态进行准确生动把握 和描绘。这种概括性形态的线条描绘一方面和汉代石刻画像使用的材料不利于细 致刻绘相关,另一方面和汉代石刻画像的创造者石刻民间工匠的审美意识不无关 系。正是这些民间艺人朴素的造型观念,以及对物体形态的自然认识,才创造出 汉代石刻画像传神生动而又极其概括 的造型。徐州地区现存的民间剪纸对事 物形态的外轮廓的线性处理仍和徐州 汉代石刻画像的造型一脉相出。对徐州 邳县王桂i 英剪纸( 图4 1 ) 和汉i 代石刻 一r “一一、h l o 画像( 图4 2 ) 进行比较,不难看出在 对事物的造型洗练把握上,民间艺人的 造型观念惊人的相似。徐州汉代石刻画 图4 1 徐州邳县王桂英剪纸 。【俄】康定斯基: 许明贤等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7 7 页 2 8 徐州汉代石刻画像造型的研究5 、徐州汉代石刻画像的时空造型表现 的瞬间,是共时态的横截面。睢宁县官山散存汉代石刻画像跳丸图( 图5 一】) ,较 为形象的体现了图像的瞬间共时性,一杂耍者,手持四枚跳丸,其中三枚在空中 作横向抛物线,一枚跳丸刚刚离手,杂耍者身体微倾,一脚用力持地,双臂张开, 头部高昂,紧盯空中跳丸。画像整体形象生动,跳丸动态瞬间凝固,画面准确的 把握了稍息既失的刹那。此外贾汪青山泉出土的建鼓图( 图5 2 ) ,也很好的体现 了图像的瞬间共时性,画面中间有一饰有羽葆的建鼓,羽葆上有二龙,龙上有二 鸟,建鼓左右各有一人持桴边鼓边舞,左右持桴舞者身体后倾,呈弯弓状,其中 右侧持桴舞者,双桴舞起呈一条直线,左侧持桴舞者双桴一前一后,一上一下, 表现了桴鼓的瞬间场景,画面充满动态。 图5 1睢宁县官山跳丸图 5 1 2 徐州汉代石刻画像历时性的造型 截取生命状态或时间状态的一个瞬间,能否可 以真实反映事物的本质呢? 从摄影中我们常能获得 这样的感受,某人的照片不象这个人。摄影是截取 某人生命的一个瞬间。这种不象从另一个方面表明, 瞬间并不能准确反映一个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在 一系列的动作中,是在时间的维度中才能得到真实 的体现。 意大利艺术家波丘尼的“未来主义宣言”中强调 扬弃封闭式的雕塑,强调动态与气氛的表达,这期 图5 - 2贾汪青山泉建鼓图 间,未来主义的艺术家们把早期立体主义透明形的结 构,转化运用在城市富于动感的环境意象当中,多视点的分境运用,提供给他们 徐州汉代石刻画像造型的研究 5 、徐州汉代石刻画像的时空造型表现 图5 - 3波丘尼空间持续性 的特殊形式 一个对城市充满活力、多变而又错综复杂的表 达方式。波丘尼和未来派把这个观念用最简单 的方法解释出来以重叠的视觉资料,加以 精致的处理手法,来描绘心灵对各种刺激物的 反映。波丘尼也尝试表达动作的本质,他手笔 之下的马匹、骑自行车者、人物的意象往往是 有机式甚至是机械式的。在他的代表作品空 间持续性的特殊形式( 图5 3 ) 中,他以惊人 的胆识分析和尝试着人的行走,这个“行走” 不是捕捉一个“行走的瞬间”。而是在“行走 的过程”中寻找更多的有关“走”的信息,并 把他们做整体的归纳。 这些表达是图像的历时性表达,图像视觉语言表达的历时性,指的是同一对 象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形态与形式变化,是动态过程的图像化静态表现。图 像视觉的历时性,亦既动态的静态图像表达,而以静述动的图像语言,广泛的存 在于徐州汉代石刻画像造型中。 徐州汉代石刻画像造型对时间及运动态事物历 时性的造型方法一般有:并现一物在运动中的多种形 态、情节连环性展示形态等。 民间工匠们用生动质朴的造型语言,力图营造理 想中的现实,表达自然界的动与静,使之更合乎人的 情感,而这种“合理”让步于“表意”。九女墩汉代 石刻画像石墓墓门东扉的侍者献食图( 图5 4 ) ,画 面为上下两层,下层刻有两位侍者双手捧果盘献食, 前面的侍者侧面的脸上,有正、侧两只眼睛、两个鼻 子和一张兼顾两侧合二为一的大嘴,侍者头部呈现 正、侧两种视觉效果,存在了两个瞬间的物态形象。 有学者指出这是中国早期的立体主义,“徐州汉画像 石立体主义语言之创造的出现,早在1 7 0 0 多年前的 图5 4 九女墩汉墓侍者东汉时代汉画像石立体主探索,具有其初始的原 献食图 徐州汉代杠刻画像造型的研究 5 、徐州汉代石刻画像的时空造型表现 创性,是在没有传承关系下民间画师们对视觉形象四维空间的初步探索。加之, 两汉封建王朝的关封闭守、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体制,确定了汉画像立体主义注 意视觉空间语言探索不可能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广泛传播。相比之下,徐州汉 代石刻画像民间画师们立体注意视觉空间语言的探索,在探索实践过程中,既没 有总结形成理论,又不像毕加索所创造的立体主义那样有众多的志同道合者,而 只是个别的民间画师对表现少数人物形象与动物形象的视觉空间的初步探索”。 对于该学者所说的极少数画师独自对立体主义的探索,笔者有不同的认识,这双 面的侍者造型理应是民间画师最为朴素的造型观念,源自于情感认识,且更是群 体性的情感认识,而不是偶然的探索。 创造汉代石刻画像造型的画师来自民间,其情感认识是民间大众情感的集中 反映,应该说画像是民间的艺术,当然学界对汉代石刻画像是否归属于民间艺术 还有不同的观点,本文不在此问题做深入的探讨。汉代石刻画像这种对时间的运 动物态的造型方式,就是典型的从情感认知的造型方式,是朴素的思想感情理想 图5 5王秀清彩绘画马吃草 图5 6 张林召剪纸( ( 姜 太公钓鱼 化表达方式,我们从诸多的民间美术 作品中仍然能发现同出一脉的朴素 造型表达方式。宜君县农村妇女王秀 清创作的彩绘画马吃草( 图5 5 ) , 画中的放牛娃是一头三面的的综合 造型,身躯似乎在扭动,双臂一只向 左一一手拿草,一只向右一一手拿 书;低头吃草的马都有两个头,像是 在两边摇摆。对于“三面娃”、“多 头马”,王秀清的解释是:“牲口吃草不能光吃一 个地方不动,会吃这边,一会吃那边。娃要照看 牲口吃草,光盯一个地方咋成。”回答朴素又和情 和理,这种造型也就根源于此,“根源于这种朴素 的认识观”。张林召的剪纸作品姜太公钓鱼( 图 5 - 6 ) ,表现出了人物表情运动的三个阶段,是多瞬 间造型的体现。作品剪出了姜太公微微晃动的面部 q 唐军:徐州汉画像石与“立体主义”,美苑2 0 0 0 第5 期,第3 9 页 左汉中:中国n l u - 美术造型,氏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7 页。 3 1 徐州汉代石刻画像造型的研究 5 、徐州汉代石刻画像的时空造型表现 图5 7 剪纸驴拉磨 图5 8 剪纸牧归 和姿态,从开始下钩时的侧面认真神态,到鱼上钩时 的兴奋表情,直到最后钓上鱼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自考专业(计算机应用)高分题库附完整答案详解【各地真题】
- 检验指导书制定及发行办法
- 新能源物流车推广应用与2025年物流企业成本控制与效益提升策略报告
- 产品设计实战手册
- 自考专业(电子商务)题库检测试题打印及答案详解(新)
- 综合解析人教版7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题含完整答案详解【名师系列】
- 智慧校园背景下2025年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中的教育评价与教学质量监控
- 自考专业(国贸)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完整版】
- 工业互联网环境下工业自动化仓储管理方案
- 个人理财规划操作指南
- 水利部2002《水利建筑工程概算定额》
- 四年级数学下册12月份计算小超市
- 医院陪护中心运营方案
- 厂家如何做好经销商的利润管理
- 2023《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办法》要点解读课件PPT
- 聚合物基础知识
- 售楼部钢结构玻璃幕墙拆除方案
- 集团公司校园招聘计划实施方案
- JJF 1002-2010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编写规则
- GB/T 6663.1-2007直热式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第1部分:总规范
- GA/T 1163-2014人类DNA荧光标记STR分型结果的分析及应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