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艺术应当求真——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探微.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艺术应当求真——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探微.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艺术应当求真——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探微.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艺术应当求真——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探微.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艺术应当求真——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探微.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撞噩 瞅 摘要 徐复观在 中国艺术精神 中提出 孑l 子和庄子都是为人生而艺术 然而 庄子的道的精神成为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 几经发展 孔子的仁的艺术精神 在艺术上走向了没落 转向了文学 究其原因 在于两家艺术精神的本质属性 的不同 庄子的艺术精神在于求真 而孔子的艺术精神在于求善 求真更贴近 人本真的性情 此外 艺术最本质的属性也在于真 中国艺术精神即是传统的 艺术精神 不同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 徐复观对现代主义艺术观进行了批 判 现代艺术不可取 因为现代艺术背弃了真与善 甚至还有美 真善美是人 类一切文化价值的属性 就真善美的关系简单而言 真是善和美的前提和基础 离开了真 就没有善和美 综上 徐复观的 中国艺术精神 可以揭示艺术发 展的基本的法则 同时也指明了艺术的前进方向 艺术应当求真 关键词 中国艺术精神 真 性情 庄子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x uf u g u a ni nh i ss p i r i to fc h i n e s ea r t sp o i n t e do u t c o n f u c i u sa n dc h u a n gt z u w e r eb o t hd o i n ga r tf o rl i f e h o w e v e r c h u a n gt z u st a o ss p i r i to ft h ec h i n e s ea r t b e c o m et h es u b j e c to fs p i r i t k e e pd e v e l o p m e n t c o n f u c i u s sb e n e v o l e n c e sa r ts p i r i t i na r td e c l i n e da n dt u r n e dt ot h e1 i t e r a t u r e t h er e a lr e a s o ni st h ed i f f e r e n te s s e n t i a l a t t r i b u t e so ft h et w oa r ts p i r i t s c h u a n gt z u sa r ts p i r i ti ss e e k i n gt h et r u t h a n dt h ea r t s p i r i to fc o n f u c i u si ss e e k i n gg o o ds p i r i t s e e k i n gt r u t hi sm o r ec l o s et op e o p l et h e r e a lt e m p e r a m e n t i na d d i t i o n t h ee s s e n t i a la t t r i b u t eo fa r ti sa l s ot r u t h c h i n e s ea r t s p i r i tt h a ti s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a r ts p i r i t d i f f e r e n tf r o mt h em o d e r n i s tt r e n do fa r t x u f u g u a nc r i t i c i z e dt h em o d e r n i s mi na r t a n dp o i n t e do u tm o d e ma r ti sn o td e s i r a b l e h ea r g u e dm o d e ma r ta c t e dc o u n t e rt ot r u t ha n dk i n d n e s s a n de v e nb e a u t y t r u t h k i n d n e s sa n db e a u t ya r ea l lh u m a nc u l t u r ev a l u eo ft h ep r o p e r t y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a m o n gt r u t h k i n d n e s sa n db e a u t y i ns h o r t t r u t hi st h ep r e m i s ea n df o u n d a t i o no f k i n d n e s sa n db e a u t y a n dw i t h o u tt h et r u e t h e r ei sn ok i n d n e s sa n db e a u t y i n 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x uf u g u a ni nh i ss p i r i to fc h i n e s ea r t sc a nr e v e a lt h eb a s i cr u l eo f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a r t a n da l s oi n d i c a t et h eo r i e n t a t i o no fa r t d e v e l e p m e n t w e s h o u l dp e r s u et r u t hi nd o i n ga r t k e yw o r d s s p i r i to fc h i n e s ea r t t r u t h t e m p e r a m e n t c h u a n gt z u l i 第1 章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研究现状 第1 章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研究现状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在中国大陆学术界处于万马齐喑 举步维艰的境地 时 台湾学术界却呈现出了一朵奇葩 现代新儒家的著名代表人物徐复观以其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名震港台甚至国外 然而政治的原因使徐复观以及他的 著作长期不被大陆学界知晓或关注 事实上 这个时期新儒学也没有被大陆关 注 从2 0 世纪8 0 年代中后期开始 改革开放初见成效 大陆经济发展了 视 野开阔了 对传统文化也开始重视了 学界开始把注意力投向了港台 终于发 现了这一耀眼的儒家新星徐复观以及他众多闪烁着光辉的著作 大陆学者开始 对徐复观的思想进行深入而广泛的研究 在徐复观众多的思想成就当中 最富 有争论性和影响力的莫过于他的 中国艺术精神 了 徐复观是一位中国传统文化的虔诚而坚定的追随者 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文 化上的民族主义者 他把庄子哲学里超然物外的精神和整个 中国艺术精神 紧密联系起来 而新中国成立后较长一段时间里 阶级斗争 文化革命甚为激 烈 对中国传统文化主要采取批判抵制态度 传统文化的合理价值被当作革命 的毒瘤予以剪除 当大陆学界全面接触到徐复观思想时 惊奇地发现 庄子思 想 竟然堂而皇之地被称为 中国艺术精神 这令当时的大陆学界异为兴奋 以致学界在研究徐复观的时候不期然而然把更多的兴致投向了 中国艺术精 神 以下简单回顾一下近年来大陆对徐复观的思想的研究 重点回顾徐复观 中 国艺术精神 的研究状况 以便更好地进行下面研究 从而尽力免去或减少重 复多余的工作 1 9 9 5 年 武汉大学和台湾东海大学在武汉大学联合举办了 徐复观思想与 现代新儒学发展学术讨论会 这次大会被学界称作大陆学者对徐复观思想研究 正式启动的标志 这次讨论会过后 李维武教授主编了 徐复观观文集 该书 收集了大陆截止到1 9 9 5 年这次大会的所有研究徐复观的论文 共计3 5 篇 刘 纲纪的 略论徐复观美学思想 就收录在内 该次讨论会的举办以及 徐复观 与中国文化 一书的编纂对徐复观思想研究无疑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吸 引了更多的学者投身徐复观思想的研究中去 中国艺术精神 引起的诸多学 者的争论 第l 章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研究现状 刘纲纪先生在 略论徐复观美学思想 指出 中国艺术精神 对庄子思 想的艺术精神的分析有创见 对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但也有不 足的地方 譬如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发展的分析 从老子宇宙本体论之 道 到庄子艺术人生自然之 道 再到魏晋玄学自然山水 最后到山水画 这种 单线式的分析 不免脱离了中国美学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张法在 徐复观美学思想试谈 读 中国艺术精神 一文中指出 在 整个 中国艺术精神 一书中 徐先生据此表达了艺术与道德 宗教的相通性 三者都在一种伟大的人格 一种成人成物的追求 一种大超越和大自由中相汇 通融意 构成了人类心灵的普泛灵光 北京大学章启群在 怎样探讨中国艺术精神9 平徐复观 的几个观点 中认为徐复观的 中国艺术精神 乃 拓荒之作 为我们理解 中国艺术精神 提出了一条重要的线路 同时也指出徐复观将 中国艺术精 神 中国文化中的精神 与 中国人生活的艺术精神 相混淆 将庄子的原 本是神秘而不可感知 道 与最高艺术境界等同起来 过于牵强 美不是 庄 子 所宣扬和赞赏的东西 中国艺术的精神与 庄子 的思想和境界也不能简 单等同 孙邦金的 儒家乐教与中国艺术精神 球复观 读后 认 为 中国艺术精神在表现形式上是繁复多样的 在内容上则是儒道互补的 徐 复观忽略了 儒家以修身治世 立己达人的一种内在性超越精神所具有的艺术 境界和宗教情怀对中国艺术精神做出的应有贡献 仅用道家的艺术精神来代 表中国的艺术精神是不可取的 李维武 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阐释 认为徐复观在 中国艺术精神 刘纲纪 略论徐复观美学思想 李维武编 徐复观与中国文化 湖j 匕人民出版社 1 9 9 7 年 第5 1 0 页 圆刘纲纪 略论徐复观美学思想 李维武编 徐复观与中国文化 湖北人民出版社 1 9 9 7 年 第5 1 1 页 张法 徐复观美学思想试谈 读 李维武编 徐复观与中国文化 湖北人民出版 社 1 9 9 7 年 第5 1 6 页 章启群 怎样探讨中国艺术精神 评徐复观 的几个观点 北京大学学报 2 0 0 0 年 第2 期 第2 2 页 北京大学 章启群 怎样探讨中国艺术精神 许徐复观 的几个观点 北京大学学报 2 0 0 0 年 第2 期 第2 7 页 北京大学 孙邦金 儒家乐教与中国艺术精神 徐复观 读后 武汉大学学报 2 0 0 2 年 第1 期 第7 8 页 武汉大学 孙邦金 儒家乐教与中国艺术精神 徐复观 读后 武汉大学学报 2 0 0 2 年 第1 期 第7 8 页 武汉大学 2 第 章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研究现状 一书中揭示出了庄子精神的双重意义 既具有美学的意义又具有艺术的意义 在这种艺术的人生和艺术的创造中 主体与客体 人间世与自然界 成己 与 成物 都有机地融合起来了 眇这是中国艺术精神独具的鲜明的特点 孙琪的 中国艺术精神研究的 偏 和 全 乎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主体研究的失误 一文 把中国艺术精神梳理概括为五个层面 1 中国艺术精 神就是心斋之处所呈现之 一 的境界 即主客合一 物我冥合的境界 2 心 斋之心即是艺术精神的主体 其无限向上的修养功夫乃艺术精神得以成立的关 键 3 中国艺术精神以庄子之 道 为精髓和根本 这种纯艺术精神最终落实 在传统山水画上 4 艺术精神的境界有高与低 偏与全之分 只有庄子之艺术 精神才具有根源性 整全性 5 为人生而艺术才是中国艺术之正统 2 0 0 6 年 邹元江发表了 必极工而后能写意 对 中国艺术精神 的反 思之一 从绘画技巧上深入论述研究了徐复观美学思想 认为徐复观轻视 技 巧 随着徐复观文艺美学思想研究的深入 批评徐复观美学的声音逐渐多起来 近年学者们对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的研究主要考察其思想观点的合理性 诸如中国的艺术精神何以只是儒道两家精神 孔子艺术精神是否走向了没落 中国艺术精神何以只落实在山水画上 山水画的艺术精神是否能能代替全部的 艺术精神等等 关于中国艺术精神的争论 他们更多的是把精力集中在儒道关 系的探讨上 主要分成儒家主导派 道家主导派 还有儒道互补派 为了不做 或少做重复的研究 本文极力回避 中国艺术精神 中诸问题的合理性 另辟 蹊径 顺着艺术哲学思想的思路 从真善美这个角度 用 真 这一审美的艺 术的属性 把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贯穿起来 强化一下 中国艺术精神 的内 在逻辑性 求真的精神贯穿着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 本文极力抽出徐复观 中国艺 术精神 中真的属性 肯定真在真 善 美三种文化价值属性中的主导地位 进而从真善美的关系的角度评判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求真的合理性 李维武 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阐释 福建论坛 2 0 0 1 年 第3 期 第3 9 页 圆孙琪 中国艺术精神研究的 偏 和 全 平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主体研咒的失误 广东教育 学院学报 2 0 0 4 年 第4 期 第1 1 7 页 第2 章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的成书景及其艺术精神的含义 第2 章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的成书背景及其 艺术精神的含义 2 1 中国艺术精神的成书背景 近代中国的衰落 使得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自卑情绪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一切文化形式都要不如西方 一切应向西方看齐 正如徐复 观指出 尤其是现在的中国知识分子 偶尔着手到自己的文化时 常不敢堂堂 正正地面对自己所处理的对象 深入进自己所处理的对象 而总是想先在西方 文化的屋檐下 找一容身之地 但对西方文化的动态 又常陷于过分的消息不 灵 但是究其原因 中国的衰落只是缘于自然科学不如西方 中西方到了近 代会有如此大的差距的根源就在于 中西方的文化路向不同 中国文化 毕竟 走的是人与自然过分亲和的方向 征服自然以为己用的意识不强 于是以自然 为对象的科学知识未能得到顺利的发展 西方文化 走的是一条人与自然对 立的 妄图征服自然的文化路途 西方的这一路途 使他们不但想要征服自然 还想要征服别人 然而近现代的历史事实证明 人类要永久发展 最持久的 最理想的路途并不是征服 而是和谐 中国艺术精神 成书前期的台湾 一度呈现 文化的沙漠 状态 常年 的战争和殖民统治对台湾文化给予重创 青年学者纷纷向西方艺术学习 以此 寻找精神上的寄托 风行欧美的 现代主义 成为了他们首选的追求目标 然 而反映2 0 世纪4 旷 6 0 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带来的疏离感和失落感的现代主 义 只能暂且迎合当时台湾民众的普遍心态 本质上对台湾文化和民众内心的 伤痛不是雪中送炭 而是火上浇油 中国艺术精神的发现 从心性上实现了疗 伤的功效 徐复观无疑给伤痛的中国文化开了一剂良好的药方 中国文化有中国文化的特长 西方的先进之处就在于理性之学的发达 而 中国的优势 强势在于心性之学 心性之学是中国学术思想的核心 也是中国 思想中之所以有天人合德之说之真正理由所在 中国的文化 几乎都是围绕 心性之学展开的 心性的协调与和谐主导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中国的知识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7 年 自序 第3 页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7 年 自序 第l 页 刘宗贤 蔡德贵 当代东方儒学 人民出版社 2 0 0 3 年 第2 2 5 页 4 第2 章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的成书景及其艺术精神的含义 分子毕生学习研究都是为了自己或帮助别人找到心性的价值尺度和精神上的安 身立命之所 中国的心性之学 不仅是要在宇宙根源的地方来发现人的根源 并且是要在宇宙根源的地方来决定人生与自己根源相应的生活态度 以取得人 生的安全立足点 这是心性之学于人生价值方面的表现 人类文化的价值 主要有三个方面 三种价值 三个方面即科学 道德 艺术 三种价值即真 善 美 徐复观在 中国艺术精神 中指出 中国文化 在三大支柱中 实有 道德 艺术的两大擎天支柱 足见徐复对中国文化的充分肯定 所以徐复观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钟爱是 中国艺术精神 成书的又一重要动因 2 2 中国艺术精神的的含义 2 2 1 什么是艺术精神 关于什么是艺术精神 徐复观本人并没有对此作明确的概念式的阐述 我 们只能从他关于艺术精神的话语大致推导出他所认为的艺术精神是什么 如答 复观指出 人人皆有艺术精神 但艺术精神的自觉 既有各种层次之不同 也 可以只成为人生中的享受 而不必一定落实为艺术品的创造 因为 表出 与 表现 本是两个阶段的事 所以老 庄的道 只是他们现实的 完整的人生 并不一定要落实而成为艺术品的创造 但此最高的艺术精神 实是艺术得以成 立的最后根据 可知艺术精神是人内心固有的关于艺术的精神上的自觉 艺 术作为人类文化的一大支柱 它必定要体现一定精神内涵 也必定要在一定精 神目标的指引下发展 关于艺术精神的含义 章启群认为 艺术精神是指一种 艺术独自具有的 内在的品质或气质 一种艺术所体现出的精神 不可能来 自艺术本身 而应该是源于民族文化中最核心处的东西一哲学或宗教 李维 武则认为 所谓艺术精神 也就是指的艺术的精神境界 把主观生命的跃 动投射到某一客观的事物上面去 借某一客观事物的形相把生命的跃动表现出 来 形成晶莹朗澈的内在世界 这就是艺术的精神境界 无论是 内在的品 质或气质 还是 艺术的精神境界 都是人心性的活动或状态 艺术必须反映 徐复观 中国人性论史 先秦篇 上海三联书店 2 0 0 2 年 第2 8 8 页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7 年 自序 第2 页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7 年 第3 7 3 8 页 章启群 怎样探讨中国艺术精神 讶徐复观 的几个观点 北京大学学报 2 0 0 0 年 第2 期 第2 l 页 李维武 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阐释 福建论坛 2 0 0 1 年 第3 期 第3 5 页 8 李维武 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阐释 福建论坛 2 0 0 1 年 第3 期 第3 9 页 5 第2 章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的成书景及其艺术精神的含义 人的心性 这是学者们较为一致的观点 2 2 2 中国艺术精神是什么 徐复观认为 中国的艺术精神呈现出两个典型 即儒家 仁 的精神和道家 的 道 的精神 但两者有相同之处 都是为人生而艺术 中国艺术精神 中 指出 可以说 为人生而艺术 才是中国艺术的正统 侯敏在 有根的诗学 现代新儒家文化诗学研究 中认为 道家 虚静之心 与儒家 仁义之心 可以说是心体的两面 皆为人生所固有 徐复观注意到 儒道两家的文艺 观在为人生问题上是相通的 庄子和孔子一样 依然是为人生而艺术 儒 道两家的文艺观是在为人生而艺术的基础上表现的两种形态 儒家强调仁义之 心 偏向依存美 道家强调虚静之心 偏向纯粹美 然而徐复观认为 儒道 两家同作为中国艺术精神 却有主次之分 他认为 我国的艺术精神 则主要 由庄子的人性论所启发出来 2 2 3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的价值 中国艺术精神甚至可以替代宗教 给人以精神安顿之所 孙琪在 中国艺术精神研究的 偏 和 全 平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主体研究的失误 中高度概括了 中国艺术精神 中国艺术精神的含义 中国 艺术精神包含五个层面 1 中国艺术精神就是心斋之处所呈现之 一 的境界 即主客合一 物我冥合的境界 2 心斋之心即是艺术精神的主体 其无限向上 的修养功夫乃艺术精神得以成立的关键 3 中国艺术精神以庄子之 道 为精 髓和根本 这种纯艺术精神最终落实在传统山水画上 4 艺术精神的境界有高 与低 偏与全之分 只有庄子之艺术精神才具有根源性 整全性 5 为人生而 艺术才是中国艺术之正统 这五个层面 系统地简述了庄子之道作为中国主 要主要艺术精神的合理性 徐复观从艺术精神的角度肯定了中国心性文化的卓越贡献 徐复观认为 庄子所追求的道 与一个艺术家所呈现出的最高的艺术精神 在本质上是相 同的 所不同的是 艺术家由此而成就艺术的作品 而庄子则由此而成就艺术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7 年 第1 0 4 页 侯敏 有根的诗学一现代新儒家文化诗学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 2 0 0 3 年 第1 4 7 页 侯敏 有根的诗学一现代新儒家文化诗学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 2 0 0 3 年 第1 4 7 页 徐复观 中国人性论史 先秦篇 上海三联书店 2 0 0 2 年 第3 页 孙琪 中国艺术精神研究的 偏 和 全 一评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主体研咒的失误 广东教育学 院学报 2 0 0 4 年 第4 期 第1 1 7 页 6 第2 章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的成书景及其艺术精神的含义 的人生 在人的具体生命的心 性中 发掘出艺术的根源 把握到精神自 由解放的关键 并由此而在绘画方面 产生了许多伟大的画家和作品 中国文 化在这一方面的成就 不仅有历史的意义 并且也有现代的 将来的意义 这 不是虚言 也绝非狂言 徐复观绝非是一个完全的 文化保守主义者 也不是 文化自我主义者 他曾自称 我绝不是为了争中国文化的面子而先有上述 的构想 再根据此一构想来写这一部书的 我深信 为个人争没有内容的面子 为民族争没有内容的面子 不仅是枉费精神 而且也会麻痹真实的努力 迷误 前进的方向 徐复观自己认为 自己关于中国艺术精神的论述是客观公正的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7 年 第4 2 页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7 年 自序 第l 页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7 年 自序 第2 页 7 第3 章徐复观关于庄子求 真 的艺术精神及其发展的论述 第3 章徐复观关于庄子求 真 的艺术精神及其发展的论述 3 1 庄子求 真 的艺术精神 庄子之所谓道 落实于人生之上 乃是崇高的艺术精神 庄子主要的思 想 将老子的客观的道 内在化而为人生的境界 由由庄子所显出的典型 彻底是纯艺术的性格 而主要又是结实在绘画上面 庄子艺术精神 真 的 属性是庄子艺术精神的核心价值 3 1 1 道之真 道是本真的存在 道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真是道的本质属性 因为 庄子哲学的核心是 道 道 贯穿庄子哲学的始终 没有 道 就没有庄子 哲学 谈论庄子与中国艺术精神的关系 不得不从庄子的 道 谈起 道既是宇 宙的本源 也是宇宙中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 强字之日道 强为之 名日大 老子 从文化的真 善 美的价值去考察道的意义 真无疑是道最重要的价值 从 庄子 里可以看出 道 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一切物质 一切精神都是 道 的产物 夫昭昭生于冥冥 有伦生于无形 精神生于道 知北游 道 可 神鬼神帝 生天生地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 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先天 地生而不为久 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大宗师 道 还可以是规律 主宰 一切 万物是在 道 的规定下井然有序 今彼神明至精 与彼百化 物已死 生方圆 莫知其根也 扁然而万物 自古以固存 六合为巨 未离其内 秋毫为 小 待之成体 天下莫不沈浮 终身不故 阴阳四时运行 各得其序 愍然若 亡而存 油然不形而神 万物畜而不知 此之谓本根 知北游 道 的 能力至高无上 无不将也 无不迎也 无不毁也 无不成也 大宗师 美 与 理 全 纯 都是对道术本身的陈述 因此 可以了解庄子 认为道是 美 的 天地是 美 的 而这种根源之 美 是 理 是 全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7 年 自序 第2 页 徐复观 中国人性论史 先秦篇 上海三联书店 2 0 0 2 年 第3 4 5 页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7 年 自序 第4 页 8 第3 章徐复观关于庄子求 真 的艺术精神及其发展的论述 是 纯 美 理 全 纯 这几个概念 对庄子的思想而言 是可以换位的 道是美 天地是美 德也是美 则由道 由天地而来的人性 当然也是美 由 此 体道的人生 也应即是艺术化的人生 道是美的 道之美 来源于道的 本真 道具有双重的性格 可以是一种思辨 也可以是艺术精神 也可以这样说 当庄子从观念上去描述他之所谓道 而我们也只从观念上去加以把握时 这道 便是思辨的形而上的性格 但当庄子把它当作人生的体验而加以描述 我们应 对于这种人生体验而得到了悟时 这便是彻头彻尾的艺术精神 所不同的 是 艺术家由此而成就艺术的作品 而庄子则由此成就艺术的人生 庄子所要 求 所期待的圣人 至人 神人 真人 如实地说 只是人生自身的艺术化罢 了 老子的 道 是思辨性的 而庄子的道则将 道 由纯思辨性的哲学地 位拉回到现实人生上 他们所说的道 若通过思辨去加以展开 以建立由宇宙 落向人生的系统 它固然是理论的 形上学的意义 此在老子 即偏重在这一方 面 但若通过工夫在现实人生中加以体认 则将发现他们之所谓道 实际是一 种最高的艺术精神 这一直要到庄子而始为显著 庄子的 心斋 坐忘 化蝶 等心路工夫让人的生活向自由迈进了一大步 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大 解放 道是一种难以言说的 难以被人认识的真 但道可以去体悟 关于道的描 述不如自然科学那样对事物性质提示得那么具体 但始终肯定事物本源及其运 行规律的真的属性 人不能制造它改变它 只能适应它 3 1 2 庄子性情之真 无情即真情 庄子的性情缘于对道的体悟 庄子的性情 就是顺应自然的本性 本然的性 情 为人处事应当顺乎这种性情 庄子称之为 率性而为 庄子 内篇 德充符 里有一段庄子与惠子关于性情的对话 惠子谓庄子日 人故无情乎 庄子日 然 惠子日 人而 无情 何以谓之人 庄子曰 道与之貌 天与之形 恶得不谓之人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7 年 第4 4 页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7 年 第3 7 页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7 年 第4 2 页 回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7 年 第3 6 页 9 第3 章徐复观关于庄子求 真 的艺术精神及其发展的论述 惠子曰 既谓之人 恶得无情 庄子曰 是非吾所谓情也 吾所谓 无情者 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 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惠子曰 不 益生 何以有其身 庄子曰 道与之貌 天与之形 无以好恶内伤其 身 今子外乎子之神 劳乎子之精 倚树而吟 据槁梧而瞑 天选子之形 子以坚白鸣 庄子认为 天道给予人形体相貌 的 不应以个人的喜好憎恶伤身劳形 亦即是一种真性情 人便自然就是人了 人应该是 无情 无情 便是顺乎人的本性 顺乎天道 人为的感情 有所爱便有所不爱 这种偏爱之情会伤人伤己 自然之情 无爱 无不爱 所以能普及 能普及就能长久 庄子的 无情 并非没有情感 也不是漠视性情 庄子说人应当 无情 但没有说人应当无性 事实上 庄子极其看重人的性情 主张人的生活应当顺乎 性情 庄子 秋水 有 n 故事 表达了庄子的生活向往 庄子钓于濮水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日 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 不顾 曰 吾闻楚有神龟 三千岁矣 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 宁 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大夫日 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日 往矣 吾将曳尾于涂中 对于生活样式 庄子以是否符合本真的性情为衡量标准 而不是外界的包装 和别人的看法 在功名利禄的诱惑面前 庄子选择了自我 率性而为 庄子 至乐 中惠子吊唁庄子亡妻的故事 是庄子对生离死别情感的反常 表现 亦是一种真情流露 庄子妻死 惠子吊之 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日 与人居 长 子老身 死不哭亦足矣 又鼓盆而歌 不亦甚乎 庄子曰 不然 是其始 孙通海 庄子 译注 中华书局 2 0 0 7 0 3 出版 蔡志忠 庄子说 三联出版社 2 0 0 0 第5 7 页 孙通海 庄子 译注 中华书局 2 0 0 7 0 3 出版 l o 第3 章徐复观关于庄子求 真 的艺术精神及其发展的论述 死也 我独何能无慨然 察其始而本无生 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 非徒无形 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芴之间 变而有气 气变而有形 形变而有生 今又变 而之死 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 而我嗷嗷然随而 哭之 自以为不通乎命 故止也 一起生活了一辈子 养儿育女的妻子衰老死了 庄子非但不哭 反而 鼓盆 而歌 不能说庄子就没有了情感 因为 鼓盆而歌 也是一种情感 在庄子看来 人的死亡是顺其自然的事 人在生之前本来就是无 又通过死的方式复归于无 又有什么哀伤的 对于顺其自然的事 应该为之感到高兴 所以庄子妻子死了 庄子 鼓盆而歌 庄子的这种情感 是顺应自然的 本乎自然的真性情的流露 庄子的真性情 通过自己的自由去感受大自然的自由 关于 性情 乐 记 乐本 日 人生而静 天之性也 感于物而动 性之欲也 人性是与生 俱来的 而且具有 静 的属性 外物可以使内一l i 感动 这是性情的趋向 礼 记 中庸 孔引达疏引梁代贺场语日 性之于情 犹波之于水 静时是水 动 时是波 静时是性 动时是情 人的本性是静的 当本性跳动时那就是情了 后人普遍认为 诗 乐 书画等艺术 都是本乎性情 吟咏性情的行为 孔子 认为 性不能听任自然的安排 必须用礼来节制情感 诗大序 日 发乎情 止乎礼义 道家则一贯主张人性要顺乎自然之性 在万物平等的基础上张扬个 性 宋明理学家则认为 性即理 性是天理 良知 在庄子那里 自然界的山山水水 一草一木 虫鱼鸟兽都是有情有意的 都可以是审美的对象 这些对象有一共同特征 那就是 道 的产物 都应该 享有 道 赋予的自由 人才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审美的活动 人的性情与万 物的性情产生共鸣 与天地并生 与万物为一 3 1 3 虚 静 明的境界之真 心斋 坐忘 可以说是通过一定的心路工夫 达到的一种心理境界 这种境界具有 虚 静 明 的特点 虚就是 虚而待物 取消了心理主体的 活动 排除了欲望 成见和知识的干扰 使心可以容纳万物 不至于因为内心 的满 塞而拒绝外物而由此形成新的偏见 关于静 徐复观指出 静的状态 从 涵容方面说 同时亦即是虚地状态 静就是不为外物所动 明是指心斋之心在 孙通海 庄子 译注 中华书局 2 0 0 7 0 3 出版 1 1 第3 章徐复观关于庄子求 真 的艺术精神及其发展的论述 虚静的状态下 就会像明镜一样照见万物 虚 静 明的境界乃是 心与物冥 主客合一的境界 以真心照见万物的境界 虚静乃是道的无为在人心之中的落 实 3 1 4 心斋 之心求真 求美的可能 老庄所建立的最高概念是 道 他们的目的 是要在精神上与道为一 体 亦即是所谓 体道 因而形成 道的人生观 抱着道的生活态度 以安 顿现实的生活 1 心斋 何如体道 心斋 亦即是 坐忘 何谓 心斋 或 坐忘 庄子 大宗师 云 堕肢体 黜聪明 离形去知 同于大通 此谓坐忘 堕肢体 黜 聪明 即取消一切感官反映和欲望 消除一切主观臆想和知识 从而祛除主 体对客体的偏见 使外部世界真实地在主体内心呈现 庄子 人世问 云 颜回日 敢问心斋 仲尼日 若一志 无听之以耳 而听之以心 无听之以 心 而听之以气 听止于耳 心止于符 气也者 虚而待物者 唯道集虚 虚 者心斋也 心斋就是要集中注意力 不能胡思乱想 注意力集中之后 用 听 字法诀 但不是用耳朵去听 而是用心去听 这还是粗浅的听法 还有再深一 层功夫 那就是不是心去听 而是用 气 去听 达到了这种的境界之后 耳 听的功用早就停止了 心与气合而为一 便没有了后天知觉 气 的本质是 虚的 正因为 虚 所以才能够包容万物 唯有 道 才可以把 虚 集合 起来 如果能够做到心同太虚的功夫 那就达到 心斋 的境界了 徐复观总 结了达到 心斋 和 坐忘 的两条道路 一是消解由生理而来的欲望 使 欲望不给心以奴役 于是心便从欲望的要挟中解放出来 这是达到无用之用的 釜底抽薪的办法 另一条路是与物相接时 不让心对物作知识的活动 不 让由知识活动而来的是非判断给心以烦扰 于是心便从对知识无穷的追逐中 得到解放 而增加精神的自由 徐复观把 心斋 与现象学的认识论作了详细比较 现象学的归入括弧 中止判断 实近于庄子的忘知 不过 在现象学是暂时的 在庄子则成为一往 而不返的要求 因为现象学只是为知识求根据而暂时忘知 庄子则是为人生求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7 年 第3 5 3 6 页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7 年 第5 4 页 1 2 第3 章徐复观关于庄子求 真 的艺术精神及其发展的论述 安顿而一往忘知 现象学的剩余 是比经验地意识更深入一层的超越地意识 亦即是纯粹意识 实有近于庄子对知解之心而言的心斋之心 心斋之心 是由 忘知而呈现 所以是虚 是静 现象学的纯粹意识 是由归入括弧 中止判断 而呈现 所以也应当是虚 是静 现象学在纯粹意识中所出现的是n o e sj s 与n o e m a 的非前后 非因果的相关关系 因此 两者是根源地 一 若广泛点地说 这即是主客地合一 并且认为由此所把握到的是物的本质 而庄子在心斋的虚 静中所呈现的也正是 心与物冥 的主客合一 并且庄子也认为此时所把握的 是物的本质 庄子忘知后是纯知觉的活动 在现象学的还原中 也是纯知觉的 活动 但此知觉的活动 乃是以纯粹意识为其活动之场 而此场之本身 即是 物我两忘 主客合一的 这才可以解答知觉何以能洞察物之内部 而直观其本 质 并使其向无限中飞越的问题 庄子更在心斋之心的地方指出虚 静 的性格 恐怕这更能给现象学所要求的以更具体的解答 因为是虚 所以意识自身的作 用 n o e s i s 和被意识到的对象 n o e m a 才能直往直来的同时呈现 我可以 这样说 现象学之于美地意识 只是倘然遇之 而庄子则是彻底地全般地呈露 2 心斋 何以成为艺术精神的主体 徐复观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肯定 心斋 成为艺术精神的主体的 第一 庄子思想行为的主体与目的的主体合而为一 徐复观把庄子的心斋 坐忘与胡塞尔现象学中的还原方法进行了细致比较 发现了二者有极大的相通 通之处 徐复观认为 堕肢体 黜聪明 离形去知 类似于现象学中 排去 的方法 把 现象学的归入括弧 中止判断 实近于庄子的忘知 不过 在现 象学是暂时的 而在庄子则成为一往而不返的要求 因为现象学只是为知识求 根据而暂时忘知 庄子则是为人生求安顿而一往忘知 庄子所作的一切努力 是为了满足一种发自内心的人生追求 通过 心斋 的工夫达到心灵上的超然 境界 第二 物成为美的观照是 心斋 使然 凡是进入到美地观照时的精神状 态 都是中止判断以后的虚 静地精神状态 也实际是以虚静之心为观照的主体 不过 这在一般人 只能是暂时性的 庄子为了解除世法的缠缚 而以忘知忘 欲 得以呈现出虚静的心斋 以心斋接物 不期然而然地便是对物作美的观照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7 年 第5 9 6 0 页 謇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7 年 第5 9 页 1 3 第3 章徐复观关于庄子求 真 的艺术精神及其发展的论述 而使物成为美地对象 因此 所以心斋之心 即是艺术精神的主体 第三 道的本质涵盖了艺术精神的本质 作为体道 悟道的主体 心斋 也应当是艺术精神的主体 达到心斋与坐忘的历程 正是美地观照的历程 而心斋 坐忘 正是美地观照得以成立的精神主体 也是艺术得以成立的最后 根据 但因为他们本无心于艺术 所以当我说他们之所谓道的本质 实系 最真实的艺术精神时 应先加两种界定 一是在概念上只可以他们之所谓道来范 围艺术精神 不可以艺术精神去范围他们之所谓道 因为道还有思辨 哲学 的 一面 所以仅从名义上说 是远较艺术的范围为广的 而他们是面对人生以言 道 不是面对艺术作品以言道 所以他们对人生现实上的批判 有时好像是与 艺术无关的 另一是说道的本质是艺术精神 乃就艺术精神最高的意境上说 人人皆有艺术精神 但艺术精神的自觉 既有各种层次之不同 也可以只成为 人生中的享受 而不必一定落实为艺术品的创造 因为 表出 与 表现 本 是两个阶段的事 所以老 庄的道 只是他们现实的 完整的人生 并不一定 要落实而成为艺术品的创造 但此最高的艺术精神 实是艺术得以成立的最后 根据 第四 老子与庄子的人生修养工夫不期然地会归于艺术精神之上 本无心 于艺术 却自然而然地达到了最高的艺术境界 老庄的人生修养是通过 心斋 的工夫实现的 因而 心斋 亦是艺术精神的主体 老子乃至庄子 在他们思 想起步的地方 根本没有艺术的意欲 更不曾以某种具体艺术作为他们追求的 对象 若不顺着他们思辨的形上学的路数去看 而只从他们由修养的工夫 所达到的人生境界去看 则他们所用的工夫 乃是一个伟大艺术家的修养工夫 他们由工夫所达到的人生境界 本无心于艺术 却不期然而然地会归于今日之 所谓艺术精神之上 3 心斋 的求真 不期然地达到了求美的效果 徐复观认为 心斋 是 庄子整个精神的中核 庄子用 心斋 来求得 真心 悟得真道 进而成为神人 至人 真人 圣人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逍 遥游 至人神矣 大泽焚而不能热 河汉冱而不能寒 疾雷破山飘风振海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7 年 第6 0 页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7 年 第5 4 页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7 年 第3 7 3 8 页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7 年 第3 7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7 年 第3 7 页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7 年 第5 3 页 1 4 第3 章徐复观关于庄子求 真 的艺术精神及其发展的论述 而不能惊 若然者 乘云气 骑日月 而游乎四海之外 死生无变于己 而况 利害之端乎 齐物论 至人潜行不窒 蹈火不热 行乎万物之上而不 栗 达生 古之真人 不知说生 不知恶死 其出不欣 其入不距 然而往 然而来而已矣 真人之息以踵 众人之息以喉 大宗师 圣 人愚 参万岁而一成纯 齐物论 概而言之 神人 至人 真人 圣人 都是精神与形体自由无待的 与天地精神融为一体的人 庄子所要求 所期待 的圣人 至人 神人 真人 如实地说 只是人生自身的艺术化罢了 庄 子之所谓至人 真人 神人 可以说都是能游的人 能游的人 实即艺术精神 呈现了出来的人 亦即是艺术化了的人 这样的人生追求 实是一种超越世 俗羁绊的追求 也是一种理想人生的勾画 这与艺术所要表达的人生追求别无 二致 通过这种方式 庄子主要的思想 将老子的客观的道 内在化而为人生 的境界 徐复观说 当庄子从观念上去描述他之所谓道 而我们也只从观念上 去把握时 这道便是思辨的形而上的性格 但庄子把它当作人生体验而加以陈 述 我们应对于这种人生体验而得到了悟时 这便是彻头彻尾的艺术精神 庄子 心斋 坐忘 所需的忘欲 忘知的工夫是艺术家修养的工夫 艺 术家从事的艺术活动是独创性的活动 这就要求艺术家必须独出心裁 不落俗 套 不仿照别人 不谄媚别人 也不受别人的成就羁绊 所以伟大的艺术家的 修养也必须忘知 忘欲 所以 由修养的工夫所达到的人生境界去看 则他们 所用的工夫 乃是一个伟大艺术家的修养工夫 他们由工夫所达到的人生境界 本无心于艺术 却不期然而然地会归于今日之所谓艺术精神之上 庄子与艺 术家有本质的相同之处 内心都有艺术的修养 都有艺术的行为 稍有不同的 是 庄子的作品是人生 艺术家的作品是艺术品 道是庄子人生的标杆和指针 庄子之所谓道 落实于人生之上 乃是崇高的艺术精神 徐复观认为 由庄子所说的学道的工夫 与一个艺术家在创作中所用的工夫 的相同 以证明学道的内容 与一个艺术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 全无二致 心 斋 的求真 不期然地达到了求美的效果 体道的人生不期然地成了艺术化的人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7 年 第4 2 页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7 年 第4 7 页 徐复观 中国人性论史 先秦篇 上海三联书店 2 0 0 2 年 第3 4 5 页 固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7 年 第3 7 页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7 年 第3 7 页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7 年 自序 第2 页 o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7 年 第4 0 页 1 5 第3 章徐复观关于庄子求 真 的艺术精神及其发展的论述 生 庄子汪洋恣肆 超凡离奇的想象 一方面表达了其人生修养的理想境界 另 一方面也展示了艺术上瑰丽多姿的美丽意象 显然 徐复观把学道的精神状态与 艺术创作的精神状态等同起来 把学道的工夫与艺术创作的工夫等同起来 我们 应当看到 其中的工夫都是指精神上的工夫 即求真的工夫 求性情的真 求万 物形相的真 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急功近利 而要把直真性情真形相摆在学道和艺 术创作的终极目标 在此基础上才得以形成真善与大美 3 2 玄学自然山水美学价值的发现是求真的结果 何谓 玄 玄于颜色 是可包容覆盖五彩的黑色 玄于距离 是幽远 玄 于道理 是深奥莫测 老子 认为道是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道是深奥莫 测 变化无定的 理所当然可被称为 玄 玄学是一门幽深玄远的学说 愈是动荡不安的年代 思想和艺术愈是丰富活跃 魏晋南北朝无疑是中国 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 朝代更迭最为频繁 政治迫害异为残酷 社会矛盾尖 锐复杂 文人的政治生活畸形化 文人由兼济天下的行为实践转向思辨玄谈 由社会治乱转向自然山水 魏晋玄学是思辨性极强的哲学 为文人提供了思想 安顿之所 自然山水的美学价值得以发现 玄学家们崇尚自然 认为 自然 乃是宇宙本来的状态 是一个有规律的和谐的统一整体 自然 之中 万物最 大莫过于山水 其间没有任何矛盾冲突 而人类社会又是自然的一部分 也本 应是一个无利害冲突的和谐整体 魏晋时期的政治氛围 颠覆了文人的人生价 值观念 文人不得不把社会政治上的抱负转变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 魏晋时的玄学 把 老子 道学的玄落实到了人生性情之上 魏晋时的竹 林名士就是性情的玄学追寻中 过着任性率真的艺术生活 克就人生上的所谓 的 玄 乃指的是某种心灵状态 精神状态 中国艺术中的绘画 系在这种心 灵状态中所产生 所成就的 科学心灵与艺术心灵本不相同 而在每一个人的 具体生命中可以体验得到的东西 也与唯心唯物之争无与 假定谈中国艺术而 拒绝玄的精神状态 那等于研究一座建筑物而只肯在建筑物的大f 6 1 1 1 徊 再 也不肯进到门内 更不肯探讨原来的设计图案一样 玄学的人生观实际上是庄子的人生观的传承和发扬 玄学的人生观即是 清 谈的人生 是要求超脱世务 过着清远旷达的艺术性的人生 宁静而丰富的自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0 0 7 年 自序 第4 页 1 6 第3 章徐复观关于庄子求 真 的艺术精神及其发展的论述 然 与纷扰枯燥的世俗 恰形成一显明地对照 于是当时的名士 在不知不觉 之中 把自己的心境 落向于自然之中 在自然中 满足他们艺术性的生活情调 自然由此时起 凭玄学之助 便浸透于艺术的各方面 以形成中国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