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人与自然交往观念的历史考察与当代重构.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摘要:本文通过反恩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失调现状及其理论研究困境,提出 走出困境的可能路径之一在于重新确立一种人与自然交往的观念,从而促使人与 自然的关系从征服、控制走向交往、对话,从矛盾、对立走向和谐、统一。本文 认为,一方面,社会交往的观念可以向人与自然关系中渗透,而另一方面,人的 自然观念史中就一直存在着人与自然交往的观念。原始社会产生的万物有灵观念 就构成人与自然交往的信念基础,原始神话可视为人与自然交往的话语系统,而 图腾崇拜则是人与自然交往的现实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天人感应”、“天 人相通”的学说,道家的。物无贵贱”、“我与万物为一”的思想及佛家的“众生 平等”、。万物皆有佛性”等观念都体现了人试图与自然进行交往的双念。另外西 方传统有机论自然观中,基督教神秘主义自然观中,及中世纪信仰生活中都存在 着人与自然交往的观念。这些观念至今还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在对人与自然交往观念进行历史考察的基础上,迸一步提出构建当代人与自 然交往的观念。但是人与自然交往观的当代建构并不等同于自然复魅,更不是走 向神秘主义或是回归万物有灵,而是在相应的自然具有主体性的相关论证的基础 之上,在对人、自然、社会的辩证统一考察的基础之上,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实 质作进一步深入理解的基础之上,要人们充分认识人的自然的本质和自然的人的 本质,树立一种新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最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人与自然;交往观;历史考察;建构 分类号: 舢蛤n t c t :a tt h e 蠡o ft h ed c v d o l m a e n ti m b n l a n c ea n dt h ot l a e o f e t i e a lr 鼬a r d a p l i g l l ta b o u tt h el e l l l j o i l sb t 栅阳瞳m 柚a n dm r = r e , t h ea u t h o rl b i 丑kt l l a to n eo ft h e p 【艘i i b kw a y so f 妇f l o r ao u i l l d v t 薯t h il w l x l i c a m a l ll i e s0 1 1 妞m 脚灯i 瑶蛔o f i n t e r c o u r s ei d e a sb c t w c e l lh u m a na n dn a t u r e , w l i i c la-ar e s u l t , w i l le o n l z i b u t et o i m p l o v et h ep r e 鲫a tr d a t i o m h i l 口b e n v 啪m 粕a n dn a 咖c o n v e r t o df r o mt l a cc o n q u e s t a n dc o n t r o lt o w a r dc o r l t a e t sa n dd i a l o g u e ;f r o mt l a e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a n df l l l l a 9 0 i t o w a r dh a r m o n ya n du n i t y 叻et h e s i sc l a i m st h a t , o nt l a eo n eh a n d , t h ec o n c e p to f s o c i a l i n t l g l 1 t c t i o nc a np e n e l r a t c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d w e e 虹m 舡a n dn a t u r e ;a n do nt h eo t h 苗 h a n d , t h ei n t e r e o u a s ei d e a sb e t w 啪h u m a nn n dn a t u r eh a sa l w a y sb 嘲e x i s ti nt h e h i s t o r yo ft h ec o n c e p to n1 l a l l u 。f o re x a m p l e , i np r i m i t i v es o c i e t y , t l a cc o n c e p to f a n i m i s mc o n s t i t u t e st h ef 菌t hb l l s i $ o ft h em 锄- m a t u r ec o n t a c t , a n dt l a eo r i g i n a lm y t h b e i n gd i s c o u r s es y s t e m , t h et o t e mw o r s h i pb e i n ga c t u a ll , e r f o m a n i nc l a i n c s l o i r a d i t i o n a l c u l t u r e m a n yc o n c e p t s a l s oc o n v e yt h i si d e as u c ha sc o n f u c i a n i s m “h e a v - l a u m a ni n d u c t i o n “”h c a v e n - l a u m a nm u t u a la t r l n i t y d o c t r i n e s ;t h et a o i s t n o t h i n gi sd i f f e r e n ti nr a n k ”,”ia n da l ll i v i n gt h i n g si s 缸i n t e g r i t y t b i 出n ga n d b u d d h i s m ”a l lc r e a t u r e 8a 地e q u a l ”a n d ”a l lt h i n g se m b o d yb u d d h an a t i 聃”a n df l oo n n 圮m a n - n a t t t r ei n t e r c o u r s ec o n c e p ti sa l s ow i d e l ye x i s t e di nt l a ew e s t e r nt r a d i t i o n a l c u l t u r e f o l l o w i n gt h eh i s t o r i c a ls t u d y , t h i st h e s i sf l l r t h c l p u tf o r w a r dt ol e e o n s m l e tt l a o m o d e t , ni n t e r c o m , j ei d e a sb t 啦煳h ma n dn a t l l l , 1 1 赡c o n t e m p o r a r yr e c o 蝴 d o e sn o ts t e p 伽c ca g m i ni n t oa n i m i s m0 1 1 既叩k i s i t l a em y i ho f n n t w r o 锄帆i ti sai i c w v i e wo fl u n m o n yw i 山n a t u r ea i m i n ga tt h eh s t m o d i o u 8d 倒e l o p m e t a tb e t w l 七l ln 啪a n d n 嘲峨w l a i e l at op r o v i d eab a s i sf o ri st h er e l e v a n ta r g u i l a c 驻t so f i l a en n a ls u i , j 鳅a n d t h ed i a l e c t i c a lu n i t ya m o n gt l a em a n , s o c i e t ya n dn a t u l 怕。 艇啊豫陷;m 锄卸dn a t u r e ;v i e wo f i n t c r c o w 黯;l a i s l o l i c a l 蚰- d y ;r o n s m l e t i o n a s s n 0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北京交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特 授权北京交通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墨蔓角巧黾 签字日期- 2 0 刃年f 2 ,月侈日 导师签名:乙寿田。钇导师签名:么苟吲。珏 签字日期:。7 年f2 月,旁日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 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入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北京交通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 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每三一磊存施签字日期:z 。7 年f 2 ,月店日 致谢 本论文的工作是在我的导师路日亮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路日亮教授严 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和影响,并且在生活上也给予 了我很大的关心和帮助,在此衷心感谢年来路日亮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指导。 特别感谢林建成老师和刘秀萍老师,两位老师对于我的论文郁提出了许多的 宝贵意见,使我受益颇多,深受启发,在此向两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还要感谢我的班主任翟嫒丽老师,在生活和学习上都给予我很大的关心和鼓 励,在我的论文写作中也给予悉心指导,在此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毕业之际,心中总是充满无限的眷恋和感激,感谢陈树文老师在开学之际 对我的关怀和帮助,感谢荆学民老师、刁志萍老师、杨蔚老师、施惠玲老师、田 立年老师、张映伟老师等老师们两年多来的谆谆教导和激励,感谢同学们之间的 真诚理解和帮助,这些都将成为我今后工作和学习中的精神动力和支柱。在此向 您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另外也感谢家人和父母,是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使我能够在学校专心完成我的 学业。 蕾 i 引言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丰富多彩的,不仅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生产生活实践, 还存在试与自然进行沟通的精神交流、情感互动、审美体验甚至道德“对话”等 交往的实践观念或认识观念,显然这些观念不全是建立在人对自然的理性认识基 础上的,它更多的是建立在人的非理性的属性基础之上的。如果认为人的本质属 性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那么这些观念就构成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不可或缺的部 分,在本文中把这种与自然迸行沟通的观念称之为人与自然的交往观,以区别于 主客体关系思维上的实践观。基于此可以将人与自然交往观理解为将自然赋予一 定的“主体”地位并与之“对话”,与之互动的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这里 “主体”显然是一个观念形态的东西,是对众多自然存在物的观念上的抽象,认 为任何一种自然实体存在,如果它进入了对话视野,它就具有个体性,就可以获 得“主体”的身份。也可以说自然作为。主体”进入人的认识观念中,进入与人 对话视野中,不仅是自然属人主体性的赋予,更是自然自身主体性的体现,因为 人类认识观念中的自然“主体”正是现实中自然自身主体性的体现。 自然界从古至今一直按其客观自有的规律存在着,变化着。但是这个客观存、 在的自然与进入人脑中的自然却不是同一个自然,或者说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经历 了一个过程。在远古时期,自然首先是作为“主体”进入人的认识中的,这比把 人作为“主体”进入人的认识要早的多。既然自然最初在人类认识中并非是一直 作为消极被动的客体而存在。也作为主体而存在过,那么在观念中人与自然就并 非只有主客体的生产实践关系,还有主体间的交往实践关系,尽管这种交往实践 只是客观的存在于观念世界中,但它对现实的人们的社会实践却有着指导性的作 用。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自然处于观念中的主体地位,反应在现实中人们 强调要人顾应和服从自然,效法自然,满足自然:后来,人的主体地位突显,自 然在观念中降到了客体的地位,人们则强调要征服和改造自。然,让自然满足人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实现了征服自然的欲望,但是则以一种异化的形式呈现, 造成了人与自然分离的失根状态。其实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的人从来不可能脱离 自然,也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而纳入人的认识和活动领域的自然也就不可能再 脱离开人,成为纯粹的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开始便是密不可分、互为满足、 和谐共生的关系。因为要让自然满足人的需要,首先要满足自然的需要,从一定 意义上说,满足自然的需要就是满足人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观念中不能只把 自然当作死寂的客体,当作只是被剥夺的对象,也应把其当作服务的对象,交流 的对象,与之展开交往和对话的对象;我们也不能只是一味的从自然中索取,也 应给予和满足自然存在和发展所应具备的条件。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我们 人类应坚持施报平衡的原则,采取积极的态度,树立回报、反哺自然的观念去保 护自然。 也许我们一直坚信,人们只要在认识和掌握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去征服和改 造自然,就一定能够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实践证明在这种科学实践观的基 础上,并没有很好的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因为这种观点并没有全面认识人与自 然的关系,仍然坚持的是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最终强调的只是自然对人的需要 的满足,只是途径更。科学”点而己,而且强调的往往只是自然对人的物质需要 的满足。殊不知,自然还是人的精神需要的重要资源人与自然的精神交流其主 旨并不在于征服和改造自然,而在于人性的修养,人对于自然的审美活动也并非 在于征服改造自然,而在于人生的意境。即便是人对于自然的物质需要,也必须 是在满足自然健康生存发展的物质需要基础上才能获得。要自然为人类提供完美 的服务,首先就必须有一个完美的自然。人从自然那里除了获得真知外,还可以 获得善与美,反过来自然从人类这里也应当获得其应有的价值与权利,人与自然 除了物质交换外,还有精神交流,审美活动,甚至道德对话。人以自然为生存发 展的基础,自然也将以人作为进一步体现其价值和完美性的条件。总之,自然在 人的认识观念中,除了坚持主客统一的认识论和实践观,还应有观念中的“主体 问”的交往的观念。 近代以来主客二分思维方式下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观念,只占据了 人类自然观史的很短暂时期,而在此之前自然作为人类主宰抑或主客不分下的自 然观念史在人类史中却占据了相当长时期,并且这些自然观念对现在人类来说仍 是宝贵的思想财富,或者它本身就是人们观念世界的一部分重要内容。如果以今 天人们对于自然的理性认识将之简单地贬称为愚昧、迷信或巫术,显然是幼稚的。 而恰恰相反,如果我们不妨进一步寻求这些观念的价值,不妨到原始思维中透透 气,不妨在一定程度上回归我们的非理性本质,对于e t 益陷入物质主义、工具理 性、科技崇拜和增长癣而不能自拔的现代文明人来说,也许正是一种困境的解脱 和生活可能性的创造 2 2 人与自然交往观的提出背景 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日益分裂着人与自然之间 的关系,拉远着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调的现状使我们需要 继续认真反思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同时更要重新审视实践背后的更深层次 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现实反思和理论反思的背景下, 以便找到一座桥梁来更好地沟通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 1 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反思 自然的进化孕育了人类这一最高级的生命形式,人类的诞生成为了自然进化 中的一次重大事件,人类以其超凡卓绝的实践活动证明了这一点。人类自诞生之 日起,她的实践的本质使其实践能力不断加强,使其实践范围不断扩大,终于有 一天,人类要试图摆脱自然,征服自然,控制自然。工业革命的爆发是必然的, 这是一次人类对自然的巨大胜利,但同时也是一次失败特别是2 0 世纪以来,许 多国家走上了以工业化为主的发展道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和经济规模 的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带来的需求空前增长。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环境 污染、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退化、物种灭绝和资源匮乏等一系列重大全 球环境问题,使得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之问的矛盾日趋尖锐。进入2 l 世 纪以来,人与自然的矛盾虽引起人们高度重视,但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善,许多方 面仍在继续恶化,所以在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调的现实面前,必须对人与自然关 系失调的现状有一清醒的认识,也必须对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及其结果的双 重性进行深刻的反思 2 1 1人与自然关系发展失调现状 ( 1 ) 环境污染 主要有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此外,还有城市 中同各种霓虹灯、玻璃墙体等产生的光污染等。现在当我们举目世界,放眼望去, 可以说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每一个公民都受到环境污 染不同程度的威胁。 根据中国国家环保总局通报的2 0 0 7 年第一季度环境质量状况报告,2 0 0 7 年我 国环境质量状况总体变化不大,局部地区污染加重其中大气污染方面,1 1 3 个环 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优良天数平均比例为8 3 * 0 ,同比增加6 个百分点, 同时监测表明,许多城市的污染捧放已接近其空气容量的上限。在水污染方面。 0 7 年第一季度,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与去年同期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总体水质一般,达标水量比例为6 9 3 ,与去年同期相比,降 低5 个百分点,总体水质略有下降在噪音污染方面,2 0 0 7 年第一季度,1 7 5 个城 市上报了功能区噪声监测数据( 环保重点城市1 0 7 个) 。总体而言,达标率不高, 城市功能区噪声昼间达标率为5 6 8 9 5 2 ,夜间达标率为3 2 4 7 6 7 。 近几年来,我国已开始高度重视环境污染问题,在一些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 展,但环境污染的严峻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观,未来1 5 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 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也将越来 越大 ( 2 ) 生态退化,物种灭绝 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生态破坏与功能退化严重地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阻 碍人类社会的进步,如土地沙漠化导致的水土流失危及到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 森林资源的大规模消失,不仅直接威胁地球上9 0 e 的野生物种,而且生活在森林地 区的2 亿人口大部分将背井离乡;草原生态系统严重退化,过度放牧,已无法使草 场休养生息,由于超载放牧,草本群落受到破坏,各种动物的食物链无法维系 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资源也遭到破坏;还有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物种的灭绝, 瓦解了人类的生存基础,破坏了人类生存与发展所依赖的生命支持系统,直接危 及人类未来的发展。 我国作为发展中后起工业化国家,曾长期奉行。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 的租放型发展模式,加之庞大的人口压力和较为薄弱的经济技术实力,环境污染 和生态破坏严重并未能得到及时遏制,1 9 9 7 年的黄河创纪录断流,1 9 9 8 年的长江 特大洪灾,2 0 0 0 年的肆虐中国北部半壁江山的沙尘暴均系由中国西北部的生态破 坏所致,f 1 2 0 0 0 年以来,北京己发生沙尘暴近r 2 0 次,另外,我国是世界上生物物 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现在已经有4 0 0 0 - - 5 0 0 0 种高等植物濒危或接近濒危,占 我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 5 2 0 。经过确认的我国珍稀濒危重点动植物分别达2 5 8 种 和3 s 4 种。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和国际贸易公约) 所列的6 4 0 4 - 物种中,我国 占1 5 6 d 。种种迹象都表明当前我国的生态安全不容乐观 ( 3 ) 资源破坏与资源短缺并存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依托和条件,然而随着全球人口的 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人类正面临着某些资源短缺或耗竭 的严重挑战。全球资源匮乏和危机主要表现在:第一,能源危机人类对能源的 利用大致经历柴草时期、煤炭时期和石油时期如果不努力去利用和开发各种能 源资源,那么人类在不久的未来将会面临能源短缺的严重问题。第二,某些矿产 资源濒临枯竭。人类目前使用的9 5 以上的能源、8 0 以上的工业原材料和7 0 0 , 6 以 上的农业生产资料仍然来自于矿产资源,但矿产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却很严重,某 些矿产资源正面临枯竭。第三,耕地资源减少。当前世界耕地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土壤侵蚀严重,土壤肥力降低。甚至使土地完全丧失生产能力。第四。淡水资源 严重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农业以及生活用水的需求迅猛增加,使得水 资源的供需矛盾激化,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恶化问题愈来愈突出。 我国的能源危机亦不容乐观,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不足,而且我 国g d p 成本长期居世界前列,单位g d p 能耗和物耗远远高于世界先进水平,如不 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则发展难以持续。正如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所说;中 国几千年文明史中,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紧迫,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 发展,中国人口的继续膨胀,开始愈来愈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 我们已经没有足够的资源总量来支撑高消耗的生产方式,没有足够的环境容量承 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 ( 4 ) 全球变暖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二氧化碳的 增加是引起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全球变暖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如冰川 消退、海平面上升、荒漠化,还给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较暖的气 候将导致海洋蒸发的加强,接着就很可能增加水分循环的强度和形成河川径流。 全球增温一方面引起全球降雨地区问的变化;另一方面,还会引起不同地区的气 温再分配。使全球气候变得更加不可捉摸。全球的增温会引起海水体积膨胀和冰 川的融化,进而造成海平面的普遍上升。此外,全球增温可能会增加全球灾害性 天气发生的频率。总之,全球普遍增温可以被看成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环 境质量变坏的典型实倒。 2 1 2人与自然关系失调的实践反思 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调现状使我们不得不去反思我们对于自然的胜利,不 得不去重新认识我们人类的实践活动能力。我们必须看到,自近代工业革命以来, 人类影响环境的实践能力显著增强,人类实践活动对自然界的作用更加明显,可 以说人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或影响了自然环境 的组成、结构、功能和发展过程,自然的进化已不再是一个完全自发的过程 自然的完美进化就需要提出一个人类实践的自我控制问题长期以来,我们 习惯于把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归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认为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 剑但究其实质,与其说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不如说人的实践活动是一把双 刃剑。因为我们一直强调要充分发挥人实践能力,但往往忽视如何正确发挥的问 题,我们注重研究怎么样才能更好的发挥,但往往忽视为什么要发挥的问题,而 真正的科学技术应当是充分发挥和正确发挥的统一,是科学与价值的统一。我们 不仅要满足人类进化的需要,而且要满足自然进化的需要,因为一个完美的自然 进化本身就是人类进化的最根本的需要。我们需要发挥征服自然的实践能力,也 要发挥回报自然的实践能力,为了自然的完美,也就是为了人类的发展,我们不 能只是单向的从自然索取,而是双向的与自然交往。我们不能再坚信自然会无偿 的提供给我们一切,我们与自然也应当等价交换。我们应当以自然的需要规约人 的需要,而以人的需要规约社会的需要,科学技术应当双向开发,既是为了人和 社会,也是为了自然,实践能力亦应当双向增强,既能更好的向自然获取人类自 然的物质、精神需要,又能更好的满足自然完美进化的需要。 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不仅成为有哲学头脑的科学家和有科学头脑的哲学家争 论的一个热点,而且业已成为社会各界,包括一般公众在内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 绿色政治、无烟工业、绿色消费的呼声此起彼伏,在全球凝聚成一股声势浩大的 生态浪潮。人们已经深刻的认识到今天人类“主体”对自然的改造实践活动存在 不合理的方面。但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现实不应仅仅对人类的实践活动进行反思, 更重要的还应对在深层次上支配人类实践活动的观念进行反思 2 2 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反思 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恶化不应仅仅对人类的实践活动进行反思,更重要的还 应对在深层次上支配人类实践活动的观念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的看法和观 点,即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维方式和自然观及建立在相应自然观基础上的价 值观进行反思。正如联合国环境署1 9 9 7 年发表的关于环境伦理的汉城宣言中 所指出的:。我们必须认识到,现在的全球环境危机,是由于我们的贪婪、过度利 己主义以及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的盲目自满造成的,换一句话,是我们的 价值体系导致了这一场危机。如果我们再不对我们的价值观和信仰进行反思,其 结果将是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恶化,甚至最终导致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崩溃。” 所以,我们必须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体系进行反恩这一价值体系从 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维方式层面来看,主要经历了原始主客不分的思维方式和 近现代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从自然观层面上看出现了原始的朴素的自然观、 有机论自然观及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等形态l 从更深层次的价值观来看,出现了原 始的整体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及自然中心主义和生杏中心主义等形态当前人类 面对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调的现状,对这些支配人与自然关系展开的人类观念不 得不进行多方面的反思,通过反思旨在寻找一种更加合理的指导人与自然关系的 价值观念,基于此,我们可以对以一定自然观为基础的通过定思维方式展现的 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观念进行梳理,以期能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2 2 1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反思 ( 1 ) 人类中心主义存在的合理性 人类中心主义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当时著名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人 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回。这一哲学 命题,被公认是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萌芽。到了中世纪,圣经 中人被上帝赋予 了管理、支配、利用自然的权利,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变相的人类中心主义。而 到了近代,启蒙运动的兴起及理性主义的张扬,使得人类认为凭借自身的理性力 量就足以成为万物的中心。正如当时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所言:。我们在认识了火、 水、空气、诸星、诸天和周围一切其他物体的力量和作用以后( 正如我们知道我 们各行工匠的各种技艺一样清楚) ,我们就可以在同样方式下把它们应用在它们所 适宜的一切用途下,因而使我们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和所有者”o 。至此,建立在近 代机械论自然观基础上的人类中心主义锝以确立。在随后的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 的“人是自然界的最高立法者”o 的名言更是为世人所周知。可以说自近代以来, 人类中心主义便逐渐成为一种时代的主流思想到了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 发展,在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巨大成果面前,人类中心主义更加成为了人类 价值观的核心。面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不容我们否认,正是基于此价值观 念上的实践建构了整个现代文明,其存在具有极大的合理性。 首先,人类中心主义的形成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生存斗争 中逐渐发展出来的,是人类对自然和自身认识深化的结果,它以人类对自身价值 和能力的发现为前提,显示了人类自信心逐步增强的过程正是这种观念及其实 践完全改变了人类从属于自然和完全依附于自然的地位 其次,生存论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不可超越的,生命体总是要通过生存 活动来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并实现自身物种的延续。在这个意义上,任何生命 存在物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为主体的,。自我”的存在是生命存在物生存活动 全增嘏主编:西方哲学史 ( 上) ,上海人民出版牡,1 9 盯年版第1 1 3 页 周辅成稿:西方论理学名著选鼻 ( 上卷) ,商务印书馆,1 9 9 6 年版第5 孵页 参见康t :形而上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龆年出版蕈昭舛页 7 的最高目的和判断尺度。如果连。自我”都不复存在,又何以能有。中心”而言 所以人类只有首先通过围绕人为中心的生存活动,满足自身生存需要。才能论及 自然界的其他生命形式的利益。 再次,作为对自身终极价值关怀的“人类中心”亦是不可超越的,人不可能 脱离自身的利益和目的而存在,人类社会也不可能离开人的目标和价值而发展。 假如人类实践活动所固有的价值取向丧失,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就会失去内驱力, 人就会无所适从,所建立起来的整个文明大厦就会崩塌。 最后,认识论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也具有不可反驳性,人类的认识特性告 诉我们自人类诞生以来,总是从自身特有的视角、方式、甚至需要来认识世界的。 人类至今所取得的一切文明成果足以说明人类作为认识世界的中心地位是不容否 定的,即使是非人类中心主义也是人提倡、人制定、人信奉、人践行的。对非人 类存在物地位与价值的肯定与尊重就是对人类的地位、价值的更高、更远、更深 的认识,也是对人的地位与价值的肯定与尊重。 ( 2 ) 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 在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下,虽然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从属和依附于自然的地 位,人的主体地位和利益不断得以确证和实现,但是人类中心主义给人类带来福 祉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 首先,人类中心主义特别是近代机械论自然观基础上的强人类中心主义对于 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现实具有不可规避的责任因为这种人类中心主义以人为中 心,以人为尺度,推崇“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的主宰”等观念,而忽视人是自 然的一部分,是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平等的一员,人是万物尺度的同时万物亦是 人的尺度;只强调人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唯一的、绝对的,自然应服从人类, 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怎样对待和利用自然都不为过,自然界只能是被利用、 被改造、被征服的对象,只能是实现人目的的工具和手段,而忽视自然自身完美 进化的需求,忽视了自然的内在价值和应有的伦理关怀,这样,人与自然的关系 也就完全成了对立斗争的关系,而人与自然应有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谐统 一的关系被人为地破坏了也正是在对人类的极度关注和对自然的极度漠视中, 有限的自然资源被无休止地耗费自然状况及生态环境不断被破坏。 其次,近代人类中心主义只强调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结果导致生产主义的 意识形态,只看到了自然对人的物质需求的满足,而忽视了自然还是。人的精神 的无机界”,特别是那种建立在感性需求基础上的或个体主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还 会进一步诱使人的物欲膨胀,扭曲人的价值观龛,也导致人与人关系上的拜金主 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价值观的盛行。当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强大生产力时, 人们总以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自然为人类准备了无限的物质 财富,人类可以为所欲为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向大自然索取在人们的观念中,似 乎经济增长就是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就是历史进步,更多拥有物质财富就是成功 和幸福。这种观念已经渗入到了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国家而言,对物质财 富的崇拜表现为对g 哟崇拜,因为g 】) p 通常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 平的客观尺度,也是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标志,所以,g d p 成为各国最为关注的 指标。为了实现g d p 增长,许多国家不惜以牺牲环境和破坏生态为代价,不断增 加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就企业而言,对物质财富的崇拜表现为对利润的追求。 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往往会无节制地滥用资源,掠夺性地开发、开采。恣 意排放废水、废气、废渣。严重破坏生态,污染环境,从而诱发出种种危害社会 危害人民的违法、违规和短期行为。就个人而言,对物质财富的崇拜表现为对金 钱和高消费的崇拜。传统工业化过程的。大量投入大量生产”的经济增长模 式,必须要由大量消费来支撑,否则产品积压,没有销路和市场,产品价值就无 法实现,扩大再生产也就会落空。为此,政府和企业必然会想尽办法,激励人们 的消费需求,如通过各种媒体和商业广告,唤起人们的消费欲望正是在这样的 经济文化背景下,人们便会一味追求吃、穿、住、行的。高质量”、“高品位”。挥 霍炫耀、豪华奢侈型的高消费便会受到人们的推崇,金钱至上、享乐主义、消费 主义便成了一些人奉行的价值观。“有钱能给人带来尊严”,。有钱可使鬼推磨”。笑 贫不笑娼”,。一切向钱看”会渗入人的心灵深处。物欲便凭借经济的发达填补人 精神上的空虚。 再次,人类中心主义自身功利化的片面发展,同时伴随着的是从人类原初的 整体的自然理性到现代的科技理性的片面发展,理性所蕴含的力量转化为实用的 技术,并且进而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成为价值标准,使得人自身的丰富性和自然 的价值和意义遭到抹煞,一方面,自然成为人随意宰割的对象。另一方面,造成 了意义的丧失和自由的丧失。实际上,把物质财富的追求和拥有作为人的终极目 的,人也就失去了自我,就会沦为物质财富的奴隶,同时造成人性和人文精神的 丧失。如果把人类理性只归结为科技理性,如果把经济发展只归结为赚钱的话, 那么人类真实生活中的诸多价值和意义将被扭曲和抛弃,生活中的友谊、爱情、 善良、美和自由、民主以及包括科学在内的崇高的精神劳动,都将一无例外的淹 没于金钱的冰水,一无例外的沦为金钱的奴婢。可见,无限膨胀的物欲,拜金主 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泛澄,其结果是灾难性的对自然界来说,必 然导致能源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造成地球支持生命能力的衰竭。对人类自 身而言,物质财富会成为凌驾于一部分人之上的异己力量。一方面,使一些人不 顾一切地攫取、占有和享用物质财富,这不仅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反而还会滋 生种种罪恶,使公正、公平丧失,沉渣泛起另一方面,这种价值观还会造成人 9 性扭曲,人将成为金钱和物质财富的奴隶,成为只知道物质追求和享受,而精神 空虚,独立性丧失的。单向度”的人。 最后,现代弱人类中心主义对近代机械论基础上的强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反 思和超越,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弊端。同样作为人类中心主 义,弱人类中心义也强调人的地位的决定性,强调人高于动物,强调利用自然来 满足人的利益,但同时强调人类为了自己的利益,应该运用理智判断行为,不能 轻率地、盲目地、疯狂地使用、破坏和掠夺自然,特别指出高尚的人类有责任担 当起照顾自然界其他物种的义务。如诺顿认为应当用“熟虑的好”代替“感觉好” 来作为自然为人类所利用的标准,也就是要更加理智的对待自然。“感觉好af e l t p r e f e r e n c e ) ”是一个人至少目前可以通过独特的个人经验确定的愿望或需要,“熟 虑的好”ac o n s i d e r e dp r e f e r e n c e ) 是一个人在细心思考后的愿望表达,包括愿望和理 智地运用世界观相统一,它要人们运用科学理论构成其框架,并通过美学与道德 理念的论证来支持。当利益仅仅建筑在“感觉好”的层面上,就不会顾及到事物 本身。经济目标往往只有“价值评价”,决策只管人的需要,尽管中问会做些调整, 但最终结果还是要服从人的需要。相反,“熟虑的好”是莫立于全面、理性行为上 的理想化状态,它克服了“感觉好”的局限。鉴于此种观点,保护自然,在一定 程度上满足自然的需要,已是其中之义,但要诉诸于人的经过科学论证的高度的 理智判断来实现。这对于处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实践中的感性的人来说,不能 不说是一种理性的乌托邦构想。当然尽管“熟虑的好”要求甚高,很难实现,但 它对于人们达到理智与世界的统一,实现完美的理想具有的指导作用不可低估。 2 2 2 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反思 工业文明以来随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对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 和修正,西方的生态伦理学逐渐兴起,出现了形形色色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理论,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了诸多有益的理论思考,但同时理论还不成熟,还存在许 多理论缺陷和困境。 ( 1 ) 非人类中心主义理论流派述评 根据道德关怀的范围,国内学者一般将非人类中心主义理论归纳为以下三大 流派 首先动物权利解放论。这种观点强调动物像人一样具有道德地位,有资 格获得人类的道德关怀。其现代代表人物是汤姆雷根o r r c g a n ) 和皮特辛格 口s i n g e r ) 等人。雷根认为。动物像人一样具有天赋价值。根据就在于动物和人一 样,是“生命的主体”,有意识、期望、愿望、感觉拥有一种独立于他者的功用的 个体幸福状态。因而,动物也拥有道德权利,即不遭受不应遭受的痛苦的权利。 动物的这种权利决定了人类不能仅仅将其当作工具来利用,而必须尊重它们辛 格认为,感受苦乐的能力,是一个存在物获得道德关怀的根本特征,动物具有感 受痛苦、愉快和幸福的能力。因而,我们应把适用于我们这个物种所有成员的平 等原则扩展到动物身上去辛格反对在动物身上做实验并吞食其肌肉,认为这犯 了物种歧视的错误,也违背了平等原则。 动物权利解放论,第一次突破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局限,扩展了传统 伦理学的思维视野,将伦理道德的视域伸向了人与动物之间。但是,其理论还不 够成熟,主要表现在:第一,动物权利解放论关心的往往是动物个体的权利, 是一种个体主义理论,与现代生态学的整体主义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是不协同的。 第二,持这种理论者往往还坚持素食主义的观点,这一点是很难被普遍接受的, 因为人生来就是杂食动物,这是由生态规律决定的。一个道德的人并不一定是不 食肉的人。素食主义可以为某些人所践行,但不能将此作为道德标准要求所有的 人。第三,动物权利论者往往就动物谈动物,而没有放到人与动物、人与人现实 关系的大尺度上来构建其理论。所以这种理论并未能找到人与动物关系合理性的 真正根据和最终标准。 其次是生物中心论。这种观点认为,动物平等论关注的只是被现代文明拘禁 于。动物工厂”中的家畜以及实验室和动物园中的动物,其道德视野还不够宽阔, 应扩展道德关怀范围,使之包括人、动物、植物等所有的生命。史怀泽“敬畏生 命”的伦理学就持这种观点,这一理论的现代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保尔泰勒 ( p w t a y l o r ) 。泰勒认为,生物具有天赋的价值,因为生物的生命本身即成目的, 拥有自己的“好”,且每一物种都有同等的价值。所以,它有资格获得道德代理人 的平等关心和关怀。而无生命的物质和人造器物不具备这一特点,因而,没有天 赋价值。泰勒的这一划分伦理界限的标准,常常被学者们称为“生命原则”,也就 是只有生物一有生命的存在物才有资格成为道德关怀的对象这就是“生物中 心主义”的重要内涵。 生物中心论进一步扩展了道德关怀的范围,认为人对所有生命都负有道德义 务。但其理论缺陷亦很明显:第一,和动物权利解放论一样,其思维方式仍不 是整体主义的,它忽略了无生命然物的存在,忽略了自然界的有机统一。第二, 生物中心论没有看到人与其他生命之问的差异,仅以理想的方式赋予每一生命物 种以同等的天赋价值和道德关怀,这一方面忽略了濒危野生物种应获得优先考虑 的权利,另一方面,当人与其它生命存在物发生现实的利益矛盾时,根据这种平 等主义的生物伦理则很难给出现实的答案,也不能给我们在实践中处理生物多样 性和环境保护提供可操作性的理论支持 最后,生态中心论。这种观点认为,生物中心论只关心个体,忽略了生命共 同体的统一性。生态伦理学必须从道德上关心整个生态系统、自然过程及无生命 的自然存在物。生态伦理学必须是整体主义的,必须以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完整 性为立足点,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和谐不仅构成了生命存在的目的,也是自然界中 所有存在物的共同目的,由此,人对生态共同体负有伦理义务。西方生态伦理学 家主要是从大地伦理学、深生态学和自然价值论三个角度来论证生态中心论的。 大地伦理学的创立者利奥波德( a l d ol e o p o l d ) 认为,人、土壤、水、植物和动物一 起组成了“大地共同体”,人是大地共同体舶成员,而不是征服者。所以,人类应 尊重他的生物同伴和大地共同体,既要承认他们永续生存的权利,又要承担起保 护大地的责任和义务。深生态学的创立者纳斯( a r n e n a e s s ) 认为,人类自我意识的 觉醒,经历了从本能的4 自我”( e g o ) 到。社会的自我”( s e l o 再到生态自我” ( a 潮o g i e a l 鲥o 的过程,自我实现的过程也就是把自我理解并扩大为生态的大我的 过程。把其他存在物的利益看作自我利益的过程生命的平等和对生命的尊重是 自我实现的前提。而主张自然具有内在价值的学者罗尔斯顿( h o l m e sr o l s t o n ) 认为 创生万物的生态系统是宇宙中最有价值的现象,人类应该从生命物种的保存、进 化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完美出发,采取符合生态规律的行动,承担起对自然的义 务 生态中心论建立在现代生态学的整体主义世界观基础上。将道德关怀的范围 扩展至整个自然世界。与前两种理论相比,它是整体主义的,具有进步意义。但 其理论也有可质疑之处:第一,这种理论过分强调整体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可能 使个体的价值和意义被弱化。第二,生态中心论看到了人与自然存在物同一的一 面,却忽略了二者之间的差别与特性,走向了与西方二元论相反的另一极端,同 时也表明生态中心论在本质上并没有摆脱二元论的思维模式。第三,因这种理论 过分强调生态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有人认为这种理论一旦被歪曲利用, 可能会导致为大自然而牺牲人类的环境法西斯主义或极权主义 ( 2 ) 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评价综述 首先,非人类中心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合理性。从动物权利解放论 到生物中心论再到生态中心论,人类道德关怀的范围一步步扩大,从有感觉能力 的动物到有生命的生物再到整个自然,都已纳人人类的道德视野。非人类中心主 义价值观主张扩展道德关怀的范围,也就是要在承认人类利益的基础上,把原来 仅属于人类自身的“德性”扩展到自然万物中去关心人类自身与关怀人以外的 自然是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因此,坚持非人类中心主义 并不等于否定人类的生存和延续,人类有权利从自然中获取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 的物质资料,只是应同时在道德上关心辈人类存在物,但对j 人类存在物的关心 与对人的关心也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而是有区别的。正如杨通进先生指出的:“其 实非人类中心论只主张非人类存在物有权获得道德关心,并不要求毫无区别地 对待人与非人类存在物。应不应该从道德上关心非人类存在物,这是个实质问 题;应该给予多少道德关心,这是一个程度问题一一正像我们虽主张人人平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茶叶买卖合同标准范本
- 3.4 正比例的应用 (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数学(西师大版)
- (正式版)DB1501∕T 0031-2022 《农业小气候观测数据格式规范》
- 跨境电商美妆工具品牌代理2025年行业市场趋势研究报告
- 2024年循环流化床锅炉项目资金需求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七年级英语下册 Module 9 Life history Unit 2 He decided to be an actor第2课时说课稿(新版)外研版
- 2025【企业】合同风险管理策略
- DB65T 3681-2015 新疆旱寒区冬油菜复播籽瓜栽培技术规程
- DB65T 3637-2014 组织机构代码电子档案采集规范
- 汽车租赁合同(样式一)
- 农业现代化种植技术培训课件
- 中城汽车(山东)有限公司审计报告
- 大学博士竞赛试题及答案
- 董事会基础知识培训总结课件
- 2025版煤矿安全规程宣贯培训课件
- (教科2024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1 水到哪里去了 课件(新教材)
- (2025秋新版)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 上锁挂牌管理培训课件
- 节能减排培训课件
- 葡萄冷藏保鲜技术规程
- 顾客联络服务 人工与智能客户服务协同要求 编制说明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