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石库门建筑.docx_第1页
宁波石库门建筑.docx_第2页
宁波石库门建筑.docx_第3页
宁波石库门建筑.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越来越小,形式、花样却越来越多。20世纪30年代以后石库门的全盛时代过去了。 随着世界性的经济萧条,宁波居民的经济条件也陷入困境。为了减轻房租负担或干脆想通过房子来赚钱,总是把多余的房间分租出去,自己当房东。也有一些低级石库 门房东索性把房子横七竖八地划分成小间,上面还要搭上 阁楼。石库门不再是中产阶级的专有乐园,渐渐成为最大 众化的民居,居住者既有中西企业的职员和经理、各行业 的中小业主和买办及五花八门的手艺人和自由职业者,也 有外地来甬的各类人等。他们是市民的主流,相对流动, 却又十分稳定。石库门也有高、中、低之分。一般来说, 最好和最坏地段的房租可以相差三四倍甚至十倍以上。每 当黄昏,原本一家独用的厨房则成了“72家房客”的锅碗 瓢盆交响乐。石库门曾经拥有的宽敞、温馨和诗意则荡然 无存了。宁波第一幢石库门建筑具体在哪一年哪个位置出现已 经无法考证,早期石库门建筑在岁月流失中已消逝得无影 无踪。现在位于江北区天福巷1118号的“恒裕坊”算是保 存得较为完整的石库门建筑群了。作为中西合璧的建筑文化典型产物的宁波石库门建 筑 ,产生于19世纪中期年代的宁波,鼎盛于20世纪20年 代,它占据了当时民居建筑的一半以上,时至今日在宁波江 北岸外滩一带仍有老宁波人居住在石库门建筑中。石库门 建筑作为典型的中西合璧的“宁波近代民居”,在宁波近 现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三、宁波石库门与上海石库门早在20世纪60年代,王绍周先生在调查上海里弄建筑 时就注意到上海早期石库门住宅与江南传统民居的关系,在1986年出版的里弄建筑一书中他指出:“老式的石 库门里弄住宅的平面布置、大门入口、门窗装修,以及山墙处理等,无不受民间传统建筑的影响,主要脱胎于江南民居的平面布局,在规模上一般有三间两厢、两间一厢 等,后来又压缩成单开间联排式住宅,由于这些住宅的单 元入口均采用了各种石库门式大门,因此便有石库门住宅 之称。它的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等,大部分是传统的,只 是在总平面布局上,出现了多数为横向比联的里弄形式。1910年以前的里弄,常属于这类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类 型。”在对宁波江北岸近代建筑街区的考察中我注意到宁波 近代建筑在平面布局、门窗装饰、结构方式和建筑材料上与上海早期石库门住宅具有广泛的一致性。据此也可以认 为宁波近代民居是上海石库门建筑形成的最主要的来源之一,它是跟随移民上海的宁波商人进入上海并成为上海早期建筑的主要形式。五口通商之后,由于蒸汽船的使用,海运成本下降, 导致交通运输和物资流向的变化,上海勃兴并迅速取代宁 波成为东南沿海最重要的港口,进而成为全国的金融中心 和商业中心。与上海崛起同步的就是宁波商人的大举移 民。据鄞县通志记载,商业邑人所擅长,惟迩年生齿 日盛,地之所产不给予用,本埠既无可发展,不得不四出经 营以谋生活,邑人之足迹尤以上海为最盛,经商于此者,奚啻 二三万人,故有第二故乡之谚。据有关材料显示,宁波籍人 在上海人中的比例在早期高达70%,直到现在至少有30%的 上海人祖籍是宁波。更重要的是,宁波移民在上海早期工 商业界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上海兴起后,宁波籍人士兴 办的钱庄以上海为中心在各地普设联号,形成长江流域和 沿海一带的金融网络,在各地金融业中占有相当的势力和 地位,主要股东多移居上海等地,并在当地商会和钱业同 业公会中担任要职。1902年上海设立商业公议所时,一开 始就由宁波钱业巨子严信厚担任主持。以后,商业公议所 改组为总商会,正副会长也由宁波籍商人担任。仅从这些 不多的材料就可以知道,正因为宁波移民在上海处于强势 地位,因而得以将宁波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包括语言和 建筑带到上海。宁波红砂石是上海早期石库门建筑的主要 材料,它跟随宁波近代建筑业到了上海,并由此带去了石 库门的形式和工艺。宁波江北岸近代建筑街区的民居中具有大量的西方建 筑风格因素是宁波近代民居中西合璧的主要特征,上海早 期石库门建筑中普遍采用的装饰手法中的西方风格因素也 可能是受宁波近代民居的影响。从资料上看,上海石库门 建筑已经大量采用红砖,而宁波江北岸近代建筑主要还是 传统的青砖,说明在年代上宁波的近代民居要早一些。当 然上海以后的近代建筑则主要直接来自于帝国主义殖民国 家建筑文化的因素。四、宁波近代建筑与宁波近代建筑业宁波江北岸的近代民居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传统民居的 大格局下面,使用西方风格的装饰。在前文中我们已经指 出这是当时社会风气对人们建筑意趣的影响。而这样的中 西合璧意趣的实施则与当时的市政及建筑业的状况有关。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宁波开埠后,虽然未被辟为租 界,但在江北岸外滩“外国人通商居留地”界内的市政建 设已被外人所控制。1898年,经浙海关税务司提议,开始 在江北岸成立了负责道路、卫生、电气、水道等市政建设 事宜的工程局,进行筑路、盖房。工程局设董事会,浙海 关外籍税务司穆麟德(Mollendortt)任董事长,另有局董8人,中外各4人。由于外人把持局务,故外滩的市政建设宁波石库门建筑黄定福摘要宁波石库门比上海石库门历史还要悠久,是宁波城市化的开端,是近代宁波人的主要住宅之一,在宁波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由于城区的拆旧建新,石库门已所剩不多,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保 护石库门建筑,为城市的记忆留一点空间。关键词石库门 建筑 近代宁波 作者黄定福,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文物博物馆员。(浙江宁波315010)说起上海石库门,几乎无人不晓,而宁波石库门却鲜为人知。其实宁波石库门同上海石库门一样,历史悠久, 建筑精美,而且在浙江省也是首屈一指的。一、历史背景石库门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周代。考工记载: “古天子五门,皋门最外,三曰库门。”疏又曰: “言鲁之库门,制似天子皋门”。按当时宫室建筑规定, 天子共五门,诸侯只有三门,诸侯宫室第一门即为库门, 其建造等级只能同天子五门中第三道门相似,而鲁国虽为 诸侯,但外门(库门)形制竟然等同天子的外门皋门,说 明了当时鲁国的强盛和周天子的衰弱。又据民国鄞县通志载:“道光二十二年(1842),南京条约签定,二十四年(1844)1月1曰,宁波 作为五口通商条约口岸正式开埠,随后,江北岸外滩一带 被强行指定为商埠区和外国人通商居留地。”于是英、法 等国都在外滩设了领事,各国商人和华商“在界内照章租 地,建造屋宇栈房”。时至解放前,留下了许多精美的石 库门建筑。二、石库门建筑的形成“皇家库门有来头,石头库门百姓楼。苍苍白发老宁 波,哪个不曾楼上走。” 这是解放前流传于江北岸一带的 民谣,这个百姓楼就是石库门建筑,是近代宁波人的主要居 住建筑形式之一。19世纪中期以后,宁波外滩一带出现了用中国传统的 “穿斗式”木结构加上砖墙承重方式建造起来的早期石库 门住宅,虽然这些宅主人接触西方建筑文化较早,但根深 蒂固的中国传统文化起着主导作用,其建筑主体仍具有浓 厚的江南传统民居的空间特征,但在布局上参照了西方联排式住宅,因此一开始就带上了中西合璧的色彩。由于这类民居门较多,其外门选用石料作门框,就堂而皇之地称 为“石库门”。宁波人一般喜欢用当地产的鄞县梅雨红石 作门框,加上黑漆厚木的门扇和一副铜环,这便是宁波石 库门的典型特征。后来又有了太平天国起义运动,在宁波太平天国义军 与清军展开了长达半年之久的拉锯战,大量城厢居民为避 战乱而移居被辟为“外国人通商居留地”的江北岸外滩。 由于房少人多,房价贵得惊人。许多中国还有外国洋行见 有暴利可图,纷纷开始涉足房地产经营。19世纪末,宁波 外滩一带建筑了大量石库门式新式住宅。石库门的出现不完全是历史的偶然,而是一种城市化 生活的必然。庭院式的传统建筑住宅一去不复返了,生活 空间被压缩了,但却回报给我们新奇的现代化生活。宽敞 的马路,煤气路灯,自来水,电话,以及新的价值观,充 满魅力的商业机遇和数不尽的洋场风情,对于这些现代文明 成果,当时的宁波人充满了喜悦之情。据1898年12月28日德商甬披报记载,当时城区甬江大道头兴起水月电灯, “焰火亮如浩月,光耀射目,与市上之灯烛比之,相差天涯 也”。二十世纪初是宁波石库门建筑的时代。在四通八达的 弄堂里,小型的商铺、货栈、酒馆、饭店、钱庄、报社、 书场、印刷厂、实业社等以石库门为据点,百业俱全。中华民国成立后,大家族分崩离析,伦理繁琐的大家庭 不再适合充满竞争与压力的宁波生活,适合单身移民和独立 家庭的中晚期石库门住宅便应运而生。这个时期的石库门 住宅,从三楼三底的宅院变为两楼二底或一楼一底,然而总 体规模上大大扩展,并且使用钢筋混凝土的砖木结构,空间44 三江论坛 2007.12007.1 SANJIANG FORUM 45 越来越小,形式、花样却越来越多。20世纪30年代以后石库门的全盛时代过去了。 随着世界性的经济萧条,宁波居民的经济条件也陷入困境。为了减轻房租负担或干脆想通过房子来赚钱,总是把多余的房间分租出去,自己当房东。也有一些低级石库 门房东索性把房子横七竖八地划分成小间,上面还要搭上 阁楼。石库门不再是中产阶级的专有乐园,渐渐成为最大 众化的民居,居住者既有中西企业的职员和经理、各行业 的中小业主和买办及五花八门的手艺人和自由职业者,也 有外地来甬的各类人等。他们是市民的主流,相对流动, 却又十分稳定。石库门也有高、中、低之分。一般来说, 最好和最坏地段的房租可以相差三四倍甚至十倍以上。每 当黄昏,原本一家独用的厨房则成了“72家房客”的锅碗 瓢盆交响乐。石库门曾经拥有的宽敞、温馨和诗意则荡然 无存了。宁波第一幢石库门建筑具体在哪一年哪个位置出现已 经无法考证,早期石库门建筑在岁月流失中已消逝得无影 无踪。现在位于江北区天福巷1118号的“恒裕坊”算是保 存得较为完整的石库门建筑群了。作为中西合璧的建筑文化典型产物的宁波石库门建 筑 ,产生于19世纪中期年代的宁波,鼎盛于20世纪20年 代,它占据了当时民居建筑的一半以上,时至今日在宁波江 北岸外滩一带仍有老宁波人居住在石库门建筑中。石库门 建筑作为典型的中西合璧的“宁波近代民居”,在宁波近 现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三、宁波石库门与上海石库门早在20世纪60年代,王绍周先生在调查上海里弄建筑 时就注意到上海早期石库门住宅与江南传统民居的关系,在1986年出版的里弄建筑一书中他指出:“老式的石 库门里弄住宅的平面布置、大门入口、门窗装修,以及山墙处理等,无不受民间传统建筑的影响,主要脱胎于江南民居的平面布局,在规模上一般有三间两厢、两间一厢 等,后来又压缩成单开间联排式住宅,由于这些住宅的单 元入口均采用了各种石库门式大门,因此便有石库门住宅 之称。它的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等,大部分是传统的,只 是在总平面布局上,出现了多数为横向比联的里弄形式。1910年以前的里弄,常属于这类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类 型。”在对宁波江北岸近代建筑街区的考察中我注意到宁波 近代建筑在平面布局、门窗装饰、结构方式和建筑材料上与上海早期石库门住宅具有广泛的一致性。据此也可以认 为宁波近代民居是上海石库门建筑形成的最主要的来源之一,它是跟随移民上海的宁波商人进入上海并成为上海早期建筑的主要形式。五口通商之后,由于蒸汽船的使用,海运成本下降, 导致交通运输和物资流向的变化,上海勃兴并迅速取代宁 波成为东南沿海最重要的港口,进而成为全国的金融中心 和商业中心。与上海崛起同步的就是宁波商人的大举移 民。据鄞县通志记载,商业邑人所擅长,惟迩年生齿 日盛,地之所产不给予用,本埠既无可发展,不得不四出经 营以谋生活,邑人之足迹尤以上海为最盛,经商于此者,奚啻 二三万人,故有第二故乡之谚。据有关材料显示,宁波籍人 在上海人中的比例在早期高达70%,直到现在至少有30%的 上海人祖籍是宁波。更重要的是,宁波移民在上海早期工 商业界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上海兴起后,宁波籍人士兴 办的钱庄以上海为中心在各地普设联号,形成长江流域和 沿海一带的金融网络,在各地金融业中占有相当的势力和 地位,主要股东多移居上海等地,并在当地商会和钱业同 业公会中担任要职。1902年上海设立商业公议所时,一开 始就由宁波钱业巨子严信厚担任主持。以后,商业公议所 改组为总商会,正副会长也由宁波籍商人担任。仅从这些 不多的材料就可以知道,正因为宁波移民在上海处于强势 地位,因而得以将宁波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包括语言和 建筑带到上海。宁波红砂石是上海早期石库门建筑的主要 材料,它跟随宁波近代建筑业到了上海,并由此带去了石 库门的形式和工艺。宁波江北岸近代建筑街区的民居中具有大量的西方建 筑风格因素是宁波近代民居中西合璧的主要特征,上海早 期石库门建筑中普遍采用的装饰手法中的西方风格因素也 可能是受宁波近代民居的影响。从资料上看,上海石库门 建筑已经大量采用红砖,而宁波江北岸近代建筑主要还是 传统的青砖,说明在年代上宁波的近代民居要早一些。当 然上海以后的近代建筑则主要直接来自于帝国主义殖民国 家建筑文化的因素。四、宁波近代建筑与宁波近代建筑业宁波江北岸的近代民居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传统民居的 大格局下面,使用西方风格的装饰。在前文中我们已经指 出这是当时社会风气对人们建筑意趣的影响。而这样的中 西合璧意趣的实施则与当时的市政及建筑业的状况有关。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宁波开埠后,虽然未被辟为租 界,但在江北岸外滩“外国人通商居留地”界内的市政建 设已被外人所控制。1898年,经浙海关税务司提议,开始 在江北岸成立了负责道路、卫生、电气、水道等市政建设 事宜的工程局,进行筑路、盖房。工程局设董事会,浙海 关外籍税务司穆麟德(Mollendortt)任董事长,另有局董8人,中外各4人。由于外人把持局务,故外滩的市政建设2007.1 SANJIANG FORUM 45 四明钩沉 工程的规划、施工、及管理,均由外人控制。工程局的设立,促进了江北岸一带的建设和繁华。工程局成立后,既 以码头捐收入在江北岸修筑一条长达数百米的码头,并对 沿江堤岸与市面马路进行整修,加快了江北岸的开发与发 展步伐,使江北外滩成为近代宁波的商业中心。整个外滩 区块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外马路,也就是外滩,那里 集中了报关行、洋行、银行及服务于港口的各种机构等商 贸楼建筑;第二层是消费区,主要服务于来往的船商和从 事海运的流动人员的生活消闲,在中马路,有饭店、酒 楼、诊所、牙科、娱乐场所、照像店、理发店、百货店等 生活配套设施;第三层是后马路(今人民路),这是生活 居住区,集中了小菜场、南北货店等,当时的菜场有380多 个摊位,海员、码头工人、商贩等大多数居住在这里,这 里的居住区把许多差不多的单体民宅连成一片,纵横排 列,然后又按总弄和支弄作行列式的布局,从而形成一个 个社区,一个个近代石库门建筑群。解放前宁波营造业有 两类企业,一类是传统的泥木作坊,一类叫做“营造 厂”。泥木作坊与北方的大木厂一样是专门设计和承建传 统建筑的。工匠匠作有木工、泥工、石工。作坊承建房屋 工程的方式是包工不包料,受业主委托,作坊主负责招请 工匠。“1932年宁波市城区有许可证的泥木作坊约549户, 次年727户,1934年604户”。五口通商后,随着西方建筑施工技术的传入,采用英 制尺码按图施工,有些建筑工程泥木作坊已无力承担,以 按图施工、包工包料为经营特征的营造业随之产生和发 展。1900年宁波首家营造厂乌全顺营造厂于江北岸首善路 一号开业。1946年鄞县城区登记注册的营造厂有201家,资 本总额9805万元。宁波近代建筑大部分是委托泥木作坊来完成的。这些 房屋采用的结构、材料都还是以传统为主。营造厂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五口通商以后进入中国的教会、学校、医院、 洋行等外国来华组织和人员的建筑。西方建筑施工的技术、式样和相关建筑材料必然会影响到当时的泥木作坊。因为营造厂除技工外,大多数匠人还是来源于当时泥木作 坊的工匠。因此我们在江北岸民居中可以看到许多西洋化 的装饰线条和清水砌筑砖墙的新方法。五、宁波石库门建筑特色宁波的石库门建筑有共同的特点,也有各自不同的特 色,千姿百态,风格各异。进入大门,正中一间房是客堂间,面对天井一般设有 落地长窗,可拆卸。东西两侧有厢房,一般作书房或杂 用。二楼正中为客堂楼,两边是东西厢房,均作为卧室。 正屋后面是附屋,有后天井与正屋分开,一般作厨房或储藏室。后天井设有水井,整幢住宅前后各设一出入口。大户人家的石库门建筑一般采用木雕、砖雕、石雕等 装饰手法,尤其是木雕被认为是江南民居的最大特征 ,但 石库门建筑中的木雕大部分都趋于简化,出现了能工业化 大批量生产的带有浅浮雕的木线条和栏杆,这是当时最流 行的装饰构件。同时红砖也已经出现,并且红砖和青砖在 同一建筑的同一墙面中同时使用,形成非常奇特的装饰效 果。青红砖的结合在宁波近代建筑被普遍使用,是宁波近 代建筑的一大特征。水泥也已经开始使用,而且用来作为 装饰构件的材料,如门头浮雕、栏杆等等。作为大门的石库门由门框、门扇和门楣组成,早期门 框多用石头,无复杂的门楣装饰,后期(1920以后)门框 则石头、砖、水泥都有,门框和门楣处着重装饰,有的用 多重线脚,有的两旁使用仿西方古典式的壁柱。门楣是石库门最为精彩的部分,也是装饰最为重要的 地方。据通鉴唐纪载,杨贵妃方有宠,民间歌之曰: “生男勿喜女勿悲,君今看女作门楣。”南宋胡三省(宁 波人)注:“凡人作室,自外至者,见其门楣,宏敞则为 壮观,言杨家因生女而宗门崇显也。”说明了门楣同门第 的关系,可见门楣外装饰之重要。宁波后期石库门受到西 方建筑装饰艺术风格的影 响,常用三角形、半圆形、弧 形、梯形或长方形等几何图案作门楣外轮廓线,其内一般 有浮雕。有地道的欧洲古典建筑艺术风格,有文艺复兴时 期巴洛克式的卷草、蛋饰、垂幔和大卷涡,有中国传统的 吉祥图案或吉祥文字,还有一些说不清楚的中西合璧的风 格。这些无疑都是名城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随着岁月的流逝,城市的变迁,宁波的石库门已显得 冷清和败落,遗存于世的石库门建筑也为数不多了。特别 是近几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区拆旧建新,面貌 日新月异,石库门建筑的命运也不容乐观,越来越受到人 们的关注。六、宁波江北岸一带部分保存较为完整的石库门建筑 辑录46 三江论坛 2007.1名称地址备注1恒裕坊石库门建筑群江北区天福巷 1118 号保留建筑2颖川巷石库 门建筑群江北区颖川巷 1-9 号保留建筑3屠宅江北区德祥巷 8-10 号保留建筑4潘宅江北区使君巷 7 号迁移保护建筑5虞宅江北区使君巷 1-2 号保留建筑6王宅江北区板桥街 12 号保留建筑四明钩沉 参考文献1、民国张传保、陈训正、马瀛等修纂:鄞县通 志,民国二十二年修,二十六年完成。2、陈志华:外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张复合主编: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清 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4、俞福海主编:宁波市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上接第43页)除了上述两方面,教师的自我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诚信问题是一个道德修养问题,“道德的基础 是人类精神的自律”2 。在一定程度上,外部环境和规章制 度等能影响教师的诚信行为,但这只从外部产生作用,比 如说教师体罚问题,各地、各学校都制定了相关的教育和 惩处措施,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 因此还是要从内在修养做起。古人强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之道。可见修身是成万事之本。所谓“修”,就是 在点滴小事中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诚实守信为准 绳,对自己道德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总结、升 华,达到不断完善的目的。作为教育者,应不断加强诚信 道德修养,自觉提高为人师表的道德觉悟,以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等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严格规范自身言行,要求学生做到诚实守信,教师自己必须做好表率,在任何时 候都要以身立教,达到言教与身教的完美统一。只有以严 格的个人修养来约束自己,才能培养出诚信的品质,从而 维护教师群体的良好形象。参考文献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5页。(上接第48页)研究的历时性考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4期)。新作从边缘到超越(上海学林出版 社,2005年)是对前作的补充性学术专著,也是海内外第 一部将无名氏置于社会历史和中西文化背景,对其进行深 入发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