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先秦儒家《诗论》与两汉诗教.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上博馆藏楚竹书 孔子诗论 自公布以来 成为简帛研究的焦点 它的问世 不仅 关系到孔子诗学思想的研究 而且也关系到整个 诗经 学以及中国诗学传统的研究 为解决 诗经 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一些分歧提供了强有力的文献依据和研究空问 为 诗 经 和中国诗学传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突破点 拓宽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领域 也为 中国的文化 传统思想等方面的研究予以更为深厚的根基和底蕴 诗教在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贯穿着中国古代整个文学的发震历 程 诗教思想在我国上古时代就已经开始萌芽 礼记 经解篇 将它提炼成一个重要 的经学范畴 以 温柔敦厚 为核心原则 以中庸的哲学思想为核心思想 讲求委婉蕴 藉 提倡乐面不淫 哀而不伤 怨而不怒 犯两不校 提倡温柔敦厚的 诗教 对于 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非常有利 因此 诗教 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重用 在早期诗乐舞 共同体的孕育和西周礼乐文明的洗礼和丰富下 经历了孔 孟 苟大师之创造 到汉代 四家诗 尤其是 毛诗 的努力和贡献 使诗教从理论上得以真正的确立下来 而上 博馆藏楚竹书 孔子诗论 的出现 补正了从孔子到孟子 荀子 再到汉儒 诗 学的 发展过程 向我们展示了早期的 诗 学风貌 使我们可以清晰地领略到 诗 学发展 史上的这几个重要阶段的变异或继承的脉络 也理解了各家 诗 学见解之得失以及相 互关系 先秦至汉代诗教的发展对于后世诗教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整个诗教体统奠定 了基础 之后魏晋 唐 宋 明 清都在此基础上有所继承 有所创新 形成了色彩斑 斓的不同风貌 关键词 诗教 孔子诗论 传承脉络 a b s t r a c t t h ec h u s t a t eb a m b o o s l i pe d i t i o no f c o n f u c i u sp o e mt h e o r y o nt h eb o o ko fp o e t r y i ns h a n g h a im u s e u md i s c u s s e ds i n c et h ea n n o u n c e m e n tb e c o m ec h i e ft h ef o c u so ft h es i l k s r e s e a r c h i t sb e i n gp u b l i s h e d n o to n l yr e l a t e st oc o n f u c i u sp o e ma n dl e a r n i n gt h er e s e a r c ho f t h et h o u g h t b u ta l s or e l a t i n gt ow h o l e b o o ko fp o e 时 s t u d ya sw e l la st h ec l i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lp o e mr e s e a r c h i no r d e rt os o l v e b o o ko fp o e t r y t os t u d ym e d i u ml o n g t e 衄 e x i s to fs o m er i f t sp r o v i d e dp o w e r f u l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b a s i sa n dr e s e a r c hs p a c e b o o ko f p o e t r y h a sp r o v i d e dt h en e wb r e a k t h r o u g l lp o i n tw i t ht h e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p o e mr e s e a r c h o p e n i n gw i d e l y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t i m e sl i t e r a t u r eo fr e s e a r c hr e a l m a l s of u rc h i n a i sc u l t u r e t r a d i t i o n a lt h o u g h tr e s e a r c hw i t hd e e p e rf o u n d a t i o na n di n s i d es t o r y t h et h e o r yo fp o e mm o r a l i z a t i o ni no u rc o u n t r ya n c i e n tt i m e si nt h es o c i a ll i f et oh a v e t h ei m p o r t a n ts t a t u s w a sp a s s i n gt h r o u g ht h ee n t i r el i t e r a t u r ed e v e l o p m e n te o u r s eo fc h i n a a n c i e n tt i m e sa n db e c o m eac o r ec a t e g o r yw i t hal a s t i n gi m p a c to nt h e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r y t h e o r i e s t h ep o e mm o r a l i z a t i o nh a sa l r e a d ys t a r t e dt h es e e di no u rc o u n t r ya n t i q u i t yt i m e b e g a nf r o mt h es t a r to ft h ec h i n e s ec i v i l i z a t i o n 1 3 a eb o o ko fr i t e s r e f i n e si ta ni m p o r t a n t s t u d yo ft h ec a t e g o r yi nt h es t u d yo f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 t h et h e o r yo fp o e mm o r a l i z a t i o n t a k e s g e n t i ea n dh o n e s t a st h ec o r ep r i n c i p l e t a k e st h ep h i l o s o p h yt h o u g h to f t h ed o c t r i n e o ft h em e a n a st h ec o r et h o u g h t e m p h a s i z e dt a c t f u l l yr e s e r v e da n dr e f i n e d a d v o c a t e dh a p p y b u tn o to b s c e n e s a db u tn o to v e r l yd i s t r e s s i n g r e s e n tb u tn o ta n g r y e n d u r e so f f e n s es t o i c a l l y a d v o c a t i n gt h et h e o r yo fp o e mm o r a l i z a t i o ni se x t r e m e l ya d v a n t a g e o u si nt h em a i n t e n a n c e a n dt h ec o n s o l i d a t e df e u d a l i s mr u l e s t h e r e f o r e t h et h e o r yo fp o e mm o r a l i z a t i o n r e c e i v e da l l p r e v i o u sd y n a s t i e sf e u d a l i s md y n a s t yt oe n t r u s tw i t hh e a v y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u n d e rt h ee a r l y p o e md a n c i n gt om u s i cc o m m u n i t y sb r e e d i n ga n dt h ez h o ud y n a s t yr i t u a lm u s i cc i v i l i z a t i o n b a p t i s ma n dr i c h e x p e r i e n c e dc o n f u c i u s m e n c i u sa n dx u n z i sc r e a t i o n t oh a l ld y n a s t yi n p a r t i c u l a r t i l ef o r e w o r dt ot h ea n n o t a t e db o o ko fs o n g sb ym a og o n g d i l i g e n t l yw i t ht h e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t h et h e o r yo fp o e mm o r a l i z a t i o nt h e o r e t i c a l l yb ea b l et r u l yi n d e e dt os t a n d d o w n b u tt h ea p p e a r a n c eo ft h ec h u s t a t eb a m b o o s l i pe d i t i o no f c o n f u c i u sp o e mt h e o r y o nt h eb o o ko fp o e t r yi ns h a n g h a im u s e u m s u p p l e m e n t e da n dc o r r e c t e dt h ed e v e l o p i n g p r o c e s sf r o mc o n f u c i u st om e n c i u s x u n z i a g a i na r r i v e dt h ec h i n e s ec o n f u c i a np o e ms t u d y i th a sd e m o n s t r a t e dt ou st h es t y l eo f p o e m s t u d yi nt h ee a r l yt i m e e n a b l e su st ob ea l l o w e d c l e a r l yt ou n d e r s t a n dt h ev e i no fv a r i a t i o no ri n h e r i t si nt h e s ei m p o r t a n ts t a g e so f p o e m s t u d yh i s t o r y a l s oh a su n d e r s t o o dt h es i i c r s sa n df a i l u r eo fv a r i o u s p o e m s t u d ya sw e l la s t h er e c i p r o c i t y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t h e o r yo fp o e mm o r a l i z a t i o nf r o mp r e q i nt ot h eh a r td y n a s t y p o e mt oh a v eap r o f o u n di n f l u e n c ea n dl a yt h ef o u n d a t i o nr e g a r d i n gt h el a t e rt r a d i t i o no f p o e mm o r a l i z a t i o n a f t e r w a r d s w e ij i n t a n gd y n a s t y s o n gd y n a s t y m i n gd y n a s t y a n d o i n gd y n a s t ya l lh a ss o m oi n h e r i t a n c ei nt h i sf o u n d a t i o n h a ss o m ei n n o v a t i o n h a sf o r m e d t h ed i f f e r e n tc o l o r v a r i e g a t e ds t y l e k e yw o r d s c o n f u c i u sp o e mt h e o r y t h et h e o r yo fp o e mm o r a l i z a t i o n i n h e r i t a n c ev e i n m 引言 一 上博馆藏楚竹书 孔子诗论 基本情况介绍 1 9 9 4 年5 月 上海博物馆斥巨资从香港抢救回1 2 0 0 余枚战国楚简 据整理者推测 这是楚国迁郢以前贵族墓中的随葬物 这批楚简共3 5 0 0 0 余字 内容涉及哲学 文学 历史 宗教 军事 教育 政论 音乐 文字学等 其中除少数有传世本外 多数是佚 书 这是继郭店楚简之后先秦古籍的又一次重大发现 由马承源主编的tl 海博物馆藏 战国楚竹书 第一册于2 0 0 1 年1 1 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包括 孔子诗论 以下 简称 诗论 缁衣 t 性情论 三篇简文 其中的 诗论 立即成为众所关注的焦 点 诗论 部分共有完 残简2 9 支 约千字 内容都是有关 诗 的评论 无篇题 孔子诗论 为整理者所拟 自公布以来 无论是在大陆 港台还是域外 都引起了学 术界的广泛关注 成为简帛研究的焦点 从2 0 0 0 年至今 召开的相关会议不下3 0 余次 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研究队伍 如马承源 李零 李学勤 庞朴等一大批功力深厚的专 家和学者 这些专家和学者已经对这部楚竹书 诗论 的作者和作年 简序和编排以及 各简释文等问题作了大量的论证和阐述 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 产生了大量优秀的论 文 论著 诗论 研究正以前所未有的研究密度进行着 陈燮君先生在 竹书 一 序中说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的发现 保护 整理和研究 对于先秦时期诸多文 化领域的研究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随着这些战国楚竹书的陆续整理发表 这种影响将日 见深广 马承源在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一 前言 中强调 这批竹书可填 补历史空白 纠正历史传误 1 的确如此 竹书 诗论 的问世 不仅关系到孔子诗 学思想的研究 厩且也关系到整个 诗经 学以及中国诗学传统的研究 二 将 诗论 复归到先秦两汉诗教传统中论述的价值意义 诗 以其反映社会生活的广泛性 内容的繁富性和形式的艺术性 展示了原初的 文明和智慧 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 所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和士人学子都对其予以充 分的关注和重视 极力探求其价值所在 并最大程度的实践和变用其精神意蕴 可以说 一出世它就是宗教 是政治 是社交 是全面的社会生活 诗 又因历代统治者的重 视和经学家的研析和传播而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使 诗经 学绵延了几千年 也使 诗 成为我国古代典籍中说解最详 派别最繁 争议问题最多的典籍 年代的久远 传世文献的不足 使 诗经 学上的许多问题难以得到解决 如对 诗 学传统的早期形态的认识问题 虽然现代许多研究者能以现有文献为基础 捕捉到 诗 i l l 转引自朱渊 i 青 5 承源先生谈上博简 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 第5 页 上海 古籍出版社 2 0 0 2 年版 1 学传统的诸多信息 从各个角度来论说 诗 的流传 概览 诗 学传承的风貌 但是 在许多细节问题的研究上就显出了传世文献的不足 而出土文献却直接弥补了这一不 足 所以 诗论 的出土在弥补这一缺憾上便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李学勤从 诗 和 诗 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出发 对 诗论 的重大价值 予以高度评价 认为 诗论 处于先秦至汉初的经典形成阶段 涉及到传统文化最核 心的部分 对于当时 历代 今日以及往后的学术 思想研究 具有重要意义 黄鸣 认为 诗论 正是罕见的先秦时代儒家文学思想的原本 探讨它的意义 对于研究 儒家文学思想春秋时代的初步成型到两汉时的经学化中间所经历的过渡阶段的面貌 有 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诗论 补足了由先秦儒家的文学教化思想到两汉经学化儒家 文学思想中的过渡一环 具有承前启后的性质 0 1 的确 上博馆藏楚竹书 诗论 的 出版 为解决 诗经 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一些分歧提供了强有力的文献依据和研究空间 使我们清楚地了解到 诗论 的诗学思想 以及 诗论 的论诗 传诗对 诗 学传播 的重要作用和对中国诗学史的贡献 它是我们梳理儒家的诗教传承和演变的脉络 理解 各家诗学的见解之得失以及相互关系不可缺少的环节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在 诗 论 的研究中 儒家的 诗论 与汉代四家诗的传承关系以及 诗论 诸家传诗的关系 等问题 仍然是楚竹书 孔子诗论 的重大课题 意义重大 目前许多专家和学者对 诗论 诗教观方面的研究是各有所侧重 或就说 诗 方 式及特色研究方面 如陈桐生在 孔子诗论 的论诗特色 这篇论文中将 诗论 论 诗归纳出四大特色 一是它突破了此前断章取义的说 诗 方法 但并未形成统一的稳 定的说 诗 形式 在说 诗 方法上处于由先秦向汉代过渡的形态 二是高举孔子旗 帜 继承孔子 诗 学思想 三是以思孟学派的性情学说论 诗 具有浓厚的哲学色彩 四是它从作品本身出发 而不是像汉代四家诗那样以史论 诗 或从总体上把握 如张 蕊在 上博简 孔子诗论 看孔子 诗 教 中从孔子如何教 诗 的角度看其教 诗 的内容和方法以及教 诗 的特点 认为孔子教 诗 的方法中要有讲解 启发 讨论 把教 诗 的特点归纳为三点 即重情 归礼 诗乐结合 或者把 诗论 放在其大的 历史背景中探讨 如刘冬颖在 上博竹书 孔子诗论 与 诗三百 的经典化源流 中 论述了其形成的源流及与先秦时期用 诗 风气的关系 或单就某一方面来阐述 如周 恩荣在 孔子诗论 的思维方式与孔子诗教的政治伦理功能 中探讨了孔子诗教的政 治伦理功能与类喻式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 认为这种思维方式是诗教之有政治伦理功能 的原因 张明在 批评史上的地位 第1 2 9 页 学术研究 2 0 0 2 年第9 期 2 两汉诗教观的传承过程及其对后世 诗 学传统的影响的分析 对上博馆藏楚竹书 诗 论 中的诗教观传至两汉的演变过程作一次详实的梳理 以此来正确评价上博馆藏楚竹 书 诗论 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性意义 3 先秦儒家 诗论 与两汉诗教 第一章诗教观的概念阐释 一 诗教观的概念界定及其形成过程 诗 从神职人员的 通神娱神 的巫术活动中一路走来 经历了漫长的发展 到孔 子时代 诗 便成为一种以 诗经 为载体 捍圣卫道 浸润着礼义德行教化的 温 柔敦厚 的诗教人学 诗教在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是封建道学家 的侍婢 是经学家的奴仆 是整个封建社会规范统治秩序与道德伦理的 宝典 0 1 也 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重要指导原则和审美原则 贯穿着中国古代整个文学的发展历 程 诗教概念最早见于 礼记 经解 孔子日 入其国 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 柔敦厚 诗 教也 其为人也 温柔敦厚而不愚 则深于 诗 者也 据班固 白虎通义 教者 效 也 上为之 下效之 民有质朴 不教不成 古代 儒家的 教 就是指这种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 孔颖达 毛诗正义 释句云 温谓颜 色温润 柔谓情性和柔 诗 依违讽谏 不指切事情 故云温柔敦厚是 诗 教也 又云 然 诗 为乐章 诗 乐是一 而教别者 若以声音干戚以教人 是乐教也 若以 诗 辞美刺讽谕以教人 是 诗 教也 此为政以教民 故有六经 礼 记 经解 提出了六艺诗教的范畴 诗教起初与 书 教 礼教 乐教 易 教 春 秋 教并列 同属于 六教 之一 但在其后的发展中 其他五教虽然也有经生提及 但远不及诗教那样深入人心 那样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有人认为 诗教 就是 教诗 这种理解是片面的 应取 诗教 的广泛意义 诗教不仅是一种引领中国文学发展的 绵延几千年的文学思想 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创 作和欣赏的美学原则 诗教应属于一个历史概念 儒家 诗教 在各个时期有着不同的 解说和侧重点 诗教思想在我国上古时代就已经开始萌芽 在其功能的演化中 l 记峻 解篇 将它提炼成一个重要的经学范畴 但是 礼记 经解 所提出的诗教说还只是这 一理论的初步形态 诗教乃是根源于巫文化的歌舞祀神 成长于周代以德治感化为核心 的政教系统 诗教理论的最后完成是以 毛诗序 为标志 自汉代 毛诗序 问世 从 政治教化 伦理道德方面进一步发挥 把先秦时那种自觉积极主动的精神改变为全民接 受的被动教化 换成一种感染人心的道德观照 附庸于儒学与政治 丰富了 诗教 的 内容 诗教由最初的宗教政治教化功用演化为一种教育原则 进而又演化为一种文学创 作和审美原贝l j 最终被作为中国传统诗学的核心思想确定下来 在其后的发展中又逐渐 1 1 l 樊树云 诗经宗教文化探微 引论 第3 页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 0 0 1 年版 1 2 1 赵敏俐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电子史料库v i 0 普及版 光盘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等主办 2 0 0 5 年版 4 先秦儒家 诗论 与两汉诗教 演化为以情教人和以理教人两种倾向 南朝齐梁时钟嵘的 诗品 对诗歌作用的认识还 仍然没有脱离教化原则 仍旧强调的是诗歌以性情感化人 从盛唐开始 儒家教化原则 随着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的恢复而重新归位 诗的教化作用更为增强 到了南宋时期 朱熹首开 以 诗 言 诗 的新路 导性情之正 为诗教的核心目标 将正性情内 化为自觉的言行规范和精神追求 虽然诗教的成长和发展的道路曲曲折折 世人对诗教 作用的认识褒贬不一 各朝各代对诗教的阐发也各有所侧重和不同 但总的说来 历代 诗教的主旨精神 温柔敦厚 原则和中庸的哲学思想 却是一脉相承的 恒久不交 的 温柔敦厚 是儒家诗教的核心原则 古人认为 温柔敦厚主要是做人的道德修养 的基本要求 思想感情的表达 也都应该委婉蕴藉 提倡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怨而不 怒 犯而不校 从艺术审美上解 指的是充实 浑厚和深刻的内质 通过温润柔和的艺 术风格 来加以委婉曲折 含蓄蕴藉地表现 即一切都不越出 礼 的范围 尽管儒家 也曾说 言之者无罪 闻之者足以戒 但是真正作起诗来 却不能放言无忌 而必须 温柔敦厚 温柔敦厚 斯为极则 微婉而敦厚 优柔而不追 为万古诗人之经 类似这样的话 中国古代典籍中屡见不衰 中庸的哲学思想是儒家 诗教 的核心思想 中庸思想早在夏朝即己萌发 延及孔 子时代 更是得到广泛发展 已经成为人们看待事物 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和原则 中 庸 原则要求社会生活中矛盾的双方处在和谐的统一中 每一方都在自身所应有的适当 限度内发展 没有 过 与 不及 的毛病 从而避免因矛盾的激化而引起统一体的破 坏 在谈到诗和乐对情感的表现时 孔子提出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的原则 这便是 中庸 原则在美学批评上的运用 由 中庸 思想决定的儒家 诗教 要求诗歌对情 感的表现始终保持一种理性的控制状态 提倡 怨而不怒 犯而不校 而不是狂热的 情绪冲动和不受拘束的情欲发泄 诗经 中那些对于暴虐政治的不满 没有发展到对 抗与破坏 对统治者的批评 怨刺 愤恨也保持在一定限度之内 诗经 的风格整体 上都是 温柔敦厚 从哲学上看 这更与孔子中庸之道 调和矛盾的思想十分符合 提倡温柔敦厚的 诗教 对于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非常有利 因此 诗教 受到历代 封建王朝的重用 二 诗教观以诗作为言说方式的原因 诗教观为什么以诗作为强有力的言说方式呢 换句话说为什么 诗 会具有如此之 大的意义力量呢2 这其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就是 诗 本身独具的特色赋予了 诗 的言说力量和诗教观的永恒的生命力 诗教观较其他的文学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就是 温柔敦厚 倡导的是一种委婉蕴藉的中 和之美 而 诗 文本的丰富的思想意蕴和含蓄的艺术特色与此是相辅相成的 诗经 是文化价值的载体 包蕴着中国社会生活与文化的方方面面 从世俗里看社会 从个 体里看群体 从机遇中看人生 从生活中看历史 这就是 诗经 所奠定的中国诗歌的 5 先秦儒家 诗论 与两汉诗教 文化传统 1 诗经 作为文学作品 其艺术形象的多侧面性和意蕴的含蓄性 以及由 此引发的理解上的灵活性 给用 诗 的断章取义提供了可能 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以 诗 来论说 以 诗 来阐发 以 诗 为教化工具和课本提供了源泉 赋 比 兴 的 手法 比喻 夸张和衬托的修辞方法 以及重章复沓的章法 节奏韵律的音乐美 使 诗 经 成为艺术的精品和效仿的经典 可以让后世的学习者无穷尽地从中挖掘和习得它的 思想价值 比如说含蓄隐晦的比 兴的表达方法就为其后的外交官 政治家准备了一个 很好的言说方式 另外 诗 这种以语言为载体的艺术形式 较之作为时间艺术的舞 乐更易于保存 流传 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它的功用 而乐 舞自身的特点带来的接受难 度 几乎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开来 所以在诗 乐 舞三位一体的发展道路上 诗的长远影响最终占了更大的优势 而且事实也证明了诗教更具有生存的理由和发展的 空间 再加上后世儒家学子采用各种各样生动形象的教育方法 使诗教成为一种感性艺 术教育 并且在全社会范围内产生了深广的说教力量 以诗作为言说方式其实也是统治者和儒家士子的选择 而这种选择也是直接促就诗 教的发展的重要原因 综观先秦两汉典籍 人们对 诗 教的探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 层面 一是从礼仪 制度上贯彻 诗 教精神 仪礼 周礼 礼记 可以作为这 一层面上的代表 二是抽象地探讨 诗 教的理论 这可以以 论语 所载孔子论兴观 群怨 礼记 经解 的 诗 教说作为代表 三是通过说 诗 来贯彻教化思想 诗 论 和汉代四家诗可以作为这一层次的代表 咖陈桐生将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诗教的探 讨归结为三个层面 使我们可以从纵向上看出统治者和儒家士子对诗教发展所做出的努 力和贡献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1 1 1 拮斌杰 诗经 与楚辞 第1 5 4 页 北京 北大出版社 2 0 0 2 年版 翻陈桐生 孔子诗论研究 第2 4 1 页 北京 中华书局 2 0 0 4 年版 6 先秦儒家 诗论 与两汉诗教 第二章上博馆藏楚竹书 孔子诗论 的诗教观 一 孔子诗论 的作者和作年的界定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这部楚竹书本身没有署名 诗论 这一书名是竹书的整理者马 承源先生加上去的 由于 诗论 本身没有标明作者 又由于作者和作年问题关系到其 他方面的研究 所以 诗论 的作者和作年问题就成为学者们首先关注的问题 为此他 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面提出了许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意见 诸多学者在考订竹书作者问题上产生的分歧主要就是体现在对简文开头的合文 s 燕 的隶定和考释上 目前学界对 诗论 的作者主要有以马承源先生为代表的孔子 说 以李学勤先生为代表的子夏说 以廖名春先生为代表的子羔说 以黄锡全先生为代 表的子上说 郑杰文的不知名说五种代表性意见 陈桐生著的 孔子诗论 研究 中 对 诗论 的作者问题的这几种观点作了综述和评价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竹书的整理 者马承源先生根据字形的发展演化过程 参考和对照两周的金文资料 考察 孔 字形 体到楚简 孔 的衍化过程 最早将简文开头的合文 p 断为 孔子 至于简文中 出现的其他形式的合文 马先生认为是由于楚国地域和书写方法造成的 李零和濮茅左 教授则从简文的具体内容出发 支持 孔子 说 李学勤在 诗论 的体裁和作者 一文中 指出 非出孔子之手 也不像 论语 那样直记孑l 子言行 而是孔门儒者所撰 内中多引孔子亲说 把 诗论 看成是孔门弟子 引述阐释孔子 并发挥 自己的思 想 之作 而且还指出 诗论 的作者是子夏 否定了孔子对 诗论 的著作署名权 江林昌 姜广辉 彭林等都是子夏说的有力支持者 廖名春既不同意 孔子说 也不 同意 子夏说 则认为 传孔子和子羔 诗 说的 是孔子弟子子羔以外的再传弟 子 孔子说 子夏说 子羔说是目前学者涉入争论最多 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三种 观点 虽然我们不能骤然对竹书的作者下一定论 版权无法归属于具体的某一个人身上 研究者不管是主孔子说 还是从子夏 子羔说 都是力求从 诗论 的写定者的角度去 考订其所属 出土文献所属和性质上的明确界定对基础性研究固然重要 而大家都很清 楚的是 简文中既有孔子之语 也有非孔子之语 至于究竟出自谁手是很难明断的 儒 家孔门思想都是一脉相承的 虽说他们的思想有不同之处 但是相同相似之处占据主导 方面 照他们之间的差异要更为明显 无论把它认为是孔子及孔门弟子授诗内容的记载 还是把它认为是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向孔孑请益时的记录 都不可否认的是简文所反映 1 1 1 廖名春 上博 诗论 简的作者和作年一兼论子羔也可能传诗 第9 4 9 9 页 齐鲁学刊k 2 0 0 2 年第2 期 7 先秦儒家 诗论 与两汉博教 的内容都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 诗 学思想 其内容无疑都是对 诗经 的论说和 评价 其思想主要还来自于孔子 简文中以 孔子日 三个字引领的内容无疑是孔子的 亲说 而不以这三个字为引颈的那些内容也未必不出于孔子 不源于孔子 所以整理者 把它定名为 诗论 是有相当充分的理由和证据的 简文是作者在阐发 诗 义时引述 孔子之语 并非整篇全是孔子的言论 把它称为 诗论 并不等于承认简文的内容就是 单一的孔子言论 而无其他言论 本人也肯定简文中存在有异于孔子思想的论说 而我 认为把它称为 诗论 更多的应该是价值体系的一种归定 意义和称谓上的一种惯用 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对 诗 学体系的一个建构结果 但竹书的性质 多数学者都无异议 都认为是孔子授诗的记录 或者说是孔门弟子 向孔子请益时的记录 竹书的作年也尚可以基本上确定 多数学者都认为其作年是战国 中晚期 二 孔子诗论 的诗教观体系 一 孔子诗论 的说 诗 方式及特点 诗论 是一部 诗 学散论 它对于 诗 学传统的意义之一就在于其说 诗 方式上的重大突破 本节在上一节简文释读的基础上 分析和总结出 诗论 不同于传 统的说 诗 方式及特点 归纳一下 为以下几点 1 对具体诗旨韵解说形式多样 深得诗的主旨 一 1 对具体篇目诗旨的概括极为简明扼要 甚至仅用一个字 如 第八简 十月 善辞言 雨亡政 节南山 皆言上之衰也 王公耻之 小曼 多疑 疑言不中志者也 小宛 其言不恶 少有危焉 小弁 0 5 言 则 言谗人之害也 伐木 第十七简 东方未明 有利词 将仲 之言 不可不畏也 扬之水 其爱 妇烈 采葛 之爱妇 第二十五简 肠肠 小人 有兔 不逢时 大田 之卒章 知言而有礼 小明 不 第二十七简 一孔子日 蟋蟀 知难 中氏 君子 北风 不绝人之怨 子 立不 仅用一个字概括诗旨的 如 第十简 关雎 之改 楞木 之时 汉广 之知 鹊巢 之归 甘棠 之保 绿衣 之思 燕燕 之情 盖日终而皆贤于其初者也 关雎 以色喻于礼 第十五简 甘棠 之爱 以召公 第十六简 召公也 绿衣 之忧 思古人也 燕燕 之情 以其独也 第二十六简 忠 邶风 柏舟 闷 谷风 悲 竹书中的说 诗 者对 诗 中具体篇目思想内容的概括有时用一句话 有时用几 个字 有时甚至用一个字 相当简练 这些简练的评论语言 不是随便吐口而出的 所 8 先秦儒家 诗论 与两汉诗教 选的字或词都是直接表现对题旨的理解 非常接近诗歌作者的本义 如第十简中 甘棠 篇 原诗为 蔽芾甘棠 勿翦勿伐 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 勿翦勿败 召伯所憩 蔽芾 甘棠 勿翦勿拜 召伯所说 表达的是不要砍伐甘棠 因为那是召公曾经呆过的地方 由此看出人们对召公的敬爱 思念 人们敬爱召公的原因在于召公德昭天下 竹书的第 十五简 及其人 敬爱其树 其保厚矣 甘棠 之爱 以召公 印证了这一 点 反之 人们思念召公连他曾经所停歇过的甘棠都不要砍伐 可见 报德之厚也 竹书所颂扬的正是这种精神 所以说用一个 保 报 8 字来概括 甘棠 的题旨 准 确而恰到好处 这也说明了竹书中的说 诗 者对 诗 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把握已经达 到了很高的程度 而非弃本义为用 断章取义 附会己说 2 截取一篇中的某一部分作为评说内容 一是直接截取诗的一章 以整章作为论述对象 如 第十四简 其四章则喻矣 以琴瑟之悦拟好色之愿 以钟鼓之乐 第二十五简 大田 之卒章 知言而有礼 二是断取一个或两个 三个完整的诗句 以其作为评论的根据 如 第六简 多士 秉文之德 吾敬之 烈文 日 乍竟唯人 不显唯德 赞 乎前王不忘 吾悦之 吴天又成命 二后受之 贵且显矣 第七简 怀尔明德 曷 诚谓之也 有命白天 命此文王 诚命之也 信矣 孔子日 此命也夫 文王虽欲已 得乎 此命也 三是仅仅截取诗中的一个词 如 第十九简 既日 天也 犹有捐言 第二十九简 虬 涉溱 其绝 从上面所列的简文来看 似乎仍有 断章取义 的痕迹 但是竹书秉承的只是 断 章 的这种形式 取的 义 并不是为了借此证彼 而是直取 诗 的本义 从诗歌评 论的角度去阐发诗旨 并且还在竹书中充分表达了读诗的感受 初涉对 诗 的艺术表 现形式的探讨 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诗 学意识 说明这是的 诗 学意识已经萌发 了 3 将几首诗放在一起作为一组来阐述 总结思想内容上的共同点 如简文中第十简把 关雎 棣木 汉广 鹊巢 甘棠 绿衣 燕燕 这七首诗放到一起加以阐述 并且以 盖日童而偕 贤于其初者 作结 总结出它们的 共同点 再如第二十九简 卷耳 不知人 涉溱 其绝 袱而士 角口妇 河 水 知 显然这里共同论题都是妇人之德 4 对同一首诗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进行阐述 如 关雎 诗篇 在第十简 第十一简 第十二简 第十四简中 分别解说了 关 雎 的诗旨 改 再如 甘棠 篇 在第十简 第十三简 第十五简 第二十四简中 都有论述 都认为 甘棠 表达的是对召公的敬爱 爱其人也爱及树 从上述第 3 4 点中可以看出 说诗者对 诗 的主题理想具有一惯性 而且 9 先秦儒家 诗论 与两汉诗教 竹书的说 诗 者已经能够为建构自己的 诗 说体系 在深领诗旨的基础上 从整体 上去把握和灵活运用 诗 既能够将几首诗放在一起归为一类来阐述 找寻思想内容 上的共同点 又能够对同一首诗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进行阐述 2 直接着眼于诗本身 以阐释作品主题为出发点 如 第五简 日 讼 是也 清庙 王德也 至矣 敬宗庙之礼 以为其本 秉文之德 以 为其业 肃岜 第八简 十月 善稗言 雨亡政 节南山 皆言上之衰也 王公耻之 小曼 多疑 疑言不中志者也 小宛 其言不恶 少有危焉 小弁 巧言 则言谗人之害也 伐 木 第九简 天保 其得禄蔑疆矣 赞寡德故也 祈父 之责 亦有以也 黄鸣 则 困而欲反其故也 多耻者其病之乎 菁菁者莪 则以人益也 从上面所列的简文来看 竹书中的说 诗 者在论说具体篇什时 直接着眼于诗本 身 以阐释作品主题为出发点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如第五简对 清庙 的论说 先以 王德 二字概括 清庙 的主题是歌颂文王之德 然后再进一步说 还 要以 敬宗庙之礼 为本 要以秉承文王之德为其业 竹书中的说 诗 者能够以作品 本身为研究和思考的对象 并能够从 诗 的本义出发去言说和阐发 而不是断章取义 不顾诗本义穿凿附会 这就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诗学性质 3 阐述更注重整体性 系统性 逻辑性 虽然上博馆藏的这批楚竹简断简 残简比较多 无法饱览 诗论 的全貌 但是经 过专家学者的排序和考订之后 可以看出这是一段结构相对完整的文字 从整体上看 既有总论 又有 诗 各部分的概括和总结 还有对 诗 具体篇什的分析和探讨 内 容体系相对很完整 而且还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 按照马承源所列出的简序来看 竹书 的说 诗 者 先对 诗 整体上发表了一个总的看法 即 孔子日 诗亡隐志 乐亡隐情 文亡隐言 第一简 后从第二简约至第六简 以 颂 大雅 小 雅 邦风 这样的顺序分别总结了它们各自的特点 自第七简以降至第二十九简 论 述了 诗 中的诸多具体篇目 这是纵向上的逻辑结构 从横向上看 也有很明显的逻 辑顺序 在论述 邦风 中的诗篇时 基本上以 周南 召南 邶风 鄢风 为 序 可见竹书 孔子诗论 内容和结构上的安排很具有系统性 而且说 诗 者要先说 什么后说什么 对自己要阐述的观念和为此要建构的论说方法和体系具有清晰的逻辑 性 在对具体篇目的阐发时 虽然说用了非常简短的语言归纳题旨 但却是较多地从一 首诗的整体上去把握 很少针对诗中的某一诗句或词进行分析 仅几例而已 4 充分表达出读 诗 的主观感受 竹书中的说 诗 者在传达自己诵 诗 感受时 感情激烈 明显 表达的句式比 1 0 先秦儒家 诗论 与两汉诗教 较稳定 一种句式是 吾 感情态度 之 如 第六简 多士 秉文之德 吾敬之 烈文 日 乍竞唯人 不显唯德 赞 乎前王不忘 吾悦之 吴天又成命 二后受之 贵且显矣 第二十一简 孔子日 宛丘 吾善之 猗嗟 吾喜之 鹏鸠 吾信之 文 王 吾美之 清 第二十二简 之 宛丘 日 洵有情 而亡望 吾善之 猗嗟 日 四 矢反 以御乱 吾喜之 瞎鸠 日 其义一氏 心如结也 吾信之 文王 口 文 王在上 於昭于天 吾美之 一种句式是 吾 篇目 得 一 如 第十六简 召公也 绿衣 之忧 思古人也 燕燕 之情 以其独也 孔子 日 吾以 葛覃 得氏初之诗 民性固然 见其美必欲反其本 夫葛之见歌也 则 第二十四简 吾以 甘棠 得宗庙之敬 民性固然 甚贵其人 必敬其位 悦 其人 必好其所为 恶其人者亦然 以这样的句式来传达自己诵 诗 感受的简文在整个 诗论 中占据了很大的篇幅 虽 然从字面上看只是个人对作品表达的情感态度 实际上则是通过 吾 的态度间接地点 明了诗旨 5 自始自终关注和体认的一个重要内容是 诗 的教化作用 诗 自诞生之日起就被孕育了宗教 政治 文化等诸多方面内涵 渗透到社会的 每一个细胞 延至楚竹书的时代 诗 的巨大作用还在绵延和发生着 诗 言志的教 化作用表现地愈加明显 正如彭林先生说 诗 的意义在于 言志 志之所在 即 是 诗 教的立意之所在 如 关雎 之改 楞木 之时 汉广 之知 鹊巢 之归 绿衣 之思 燕燕 之情 甘棠 之爱等等 含有提炼 诗 义以明志的意 思 1 无论是 关雎 之情 反纳于礼 还是 汉广 之知求之不得的明智 无论是 思贤念古 还是颂德崇礼 说 诗 者都希望读 诗 的人能体会到 只有懂那 诗 才能 能从中读出一些内容 受到一些教育 有所启发 有所增益 其中传达出 的礼仪 政治等观念 显然是其诗教思想的体现 二 孔予诗论 体现的诗教思想 侧重于诗的道德功用 儒家道德仁义的体现和阐发 原 诗 中的许多内容都是周 礼规定的具体体现 尤其是 雅 颂 部分 更是始终贯穿这一个思想 即对周礼的 重视和遵从 竹书中所论到的德 成 命 礼等命题和观念 都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和阐 发 如 辩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 第9 6 页 上海 上海书店 2 0 0 2 年版 1 1 先秦儒家 诗论 与两汉诗教 论根源和解释依据的 而这也正是 诗论 以儒家思想解 诗 论 诗 的一大特点 n 崇尚真情 情礼兼济 情 已经成为 诗论 中的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概念 在对许多诗篇的解读上 多侧重于情感方面 重视阐发诗篇中蕴含的情感因素 而且崇 尚的是真情 至纯至真之情 如简文 关雎 中男子对淑女的 寤寐思服 汉广 中 男子对思而不得的女子的理智 鹊巢 中女子出嫁诸侯与家人离别之情 绿衣 中对 亡妻或出妻的思念 燕燕 中兄妹之情 简文中类似这样重情的阐发还有很多 如第 九简对 黄鸟 的分析 第十八简中对 木瓜 的把握等 但是这里所崇尚的情感不是 淫逸 泛滥 无节度的 而是要把 情 规范到礼仪的圈子里 以礼节情 不越礼而行 很典型的例子就是简文中对 关雎 的分析 说 诗 者在把诗中男女相悦之情规范到 礼仪上之前 已经肯定了 关雎 篇言情的主题 但最终还是要 以色喻于礼 第十 简 反纳于礼 第十二简 并且要达到使人的思想有所增益的目的 第十一简 关 雎 之改 则其思益矣 表现出以礼节情的重要性 可见 情 礼 都是竹书中 说 诗 者诗教思想中非常重视的两个概念 而且两者必须是兼济的 诗乐结合 中国关于诗乐教化的最早文献 要首推 尚书 尧典 日 帝日 夔 命汝典乐 教胄子 直而温 宽而栗 刚而无虐 简而无傲 诗言志 歌永言 声依允 律和声 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 神人以和 夔日 予击石拊石 百兽率舞 郑玄注 有云 诗所以言人之志意也 永 长也 歌又所以长言诗之意 声之曲折 又长言而 为之 声中律乃为和 1 诗教与乐教联系在一起 共同发挥着教化的作用 人们在认 识和阐释 诗 时也多从诗与乐角度来说 所以 诗论 在评价 诗 时论述了 诗 乐 两方面的特色 如第一简 诗亡离志 乐亡离情 文亡离言 开明宗义将诗与 乐并列论述 在论说具体篇目时 往往从 诗 乐 这两方面去评论 如在论述 颂 时 第二简 讼 坪德也 多言后 其乐安而迟 其歌绅而畅 其思深而远 至矣 是对其乐 歌 思三方面的一个总括 说 颂 诗其乐安舒迟缓 其歌 约谨畅达 其思深长悠远 对 邦风 的评说也是如此 先评论其主题内容 其纳物也 溥观人俗焉 大敛材焉 第三简 和言辞 其言文 在评论其乐方面的特色 其 声善 中和思想 温柔敦厚 诗教就其本义和实质来看 并不纯粹是指人的性情和顺厚 道 而 是 和 是 亲 也是 节 是 敬 也是 适 是 中 这代表殷 周以来的传统思想 儒家重中道 就是继承这种传统思想 用它作为诗教 显然是要 求人们以中庸为准则去参政 议政 以儒家思想为解 诗 依据的 诗论 继承了这一 传统 同样也体现了儒家的中和思想 最突出的一简就是第十简 关雎 之改 楞 木 之时 汉广 之知 鹊巢 之归 甘棠 之保 绿衣 之思 燕燕 之情 盖日终而皆贤于其初者也 关雎 以色喻于礼 无论是 关雎 的 以色喻于 1 1 l 刘信芳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孔子诗论述学 第6 4 页 合肥 安徽大学出版社 2 0 0 3 年版 伽郭绍虞 中国历代文论选 第一卷h 第1 页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7 9 年版 3 1 粱葆莉 试论 温柔敦厚 之诗教 第5 4 页 零陵学院学报 教育科学 第1 卷第2 期 2 0 0 3 年5 月 1 2 先秦儒家 诗论 与两汉请教 礼 还是思汉广游女而知不可得的体现出的 明智 都是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怨 而不怒 犯而不校 中和原则的再现 可以见得 诗论 对诗教传统有了很大的创新 当然也体现了很大的承接性 代 表了诗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力器具专用配件防尘抗菌复合材料研究-洞察及研究
- GB/T 14993-2025变形高温合金热轧和锻制棒材
- 小区物业宽带合作协议范本6篇
- 数字银行用户体验评价体系-洞察及研究
- 污水处理员安全培训试题及答案解析
- 深度学习在抽样误差分析中的应用-洞察及研究
- 术前焦虑的评估与管理-洞察及研究
- GB/T 33241-2025锌铝合金镀层型钢
- 2025安徽宣城市广德市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下属公司招聘1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模拟题)
- 2025广东湛江法院劳动合同制司法辅助人员招聘9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夺冠)
- 六年级语文下册《浪淘沙》教学过程中实录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讲稿专家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大讲堂之第三讲 文明初现与中华民族起源(史前时期)
- 公路工程技术创新管理制度
- 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无答案)
- 蜗牛与黄鹂鸟(课件)人音版音乐二年级上册
- 3.1水循环课件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 DB11∕1450-2017 管道燃气用户安全巡检技术规程
- JTG G10-2016 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
- 《电力生产统计技术导则 第2部分供用电统计》
- 模板施工智能化技术应用
- 化学(基础模块)中职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