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本文旨在从法社会学角度,以各种社会因素对城乡结合部法律秩序的影响为切 入点,探索和研究城乡结合部法律秩序的形成问题。首先,本文从国内外学者关于 城乡结合部和法律秩序的论述入手,对城乡结合部法律秩序进行必要的界定,指出 城乡结合部法律秩序是指在城乡结合部这一兼具城市和乡村特色的特殊区域内,多 元化的利益主体(集团)在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交叉指引与调控下,为实现特定的权 利(权力) 、义务和责任而展开的持续性人际互动过程,以及因此而呈现出来的社会 稳定运行与和谐发展的状态。接着,从经济、社会、制度、心理方面对城乡结合部 法律秩序形成的条件进行分析,论述了二元性经济结构及资源配置关系、多元利益 主体的社会组成与互动博弈、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互动及城乡二元体制、传统儒家文 化和现代法律观念对法律秩序形成的影响,说明城乡结合部法律秩序已经具备了充 分的形成条件;同时,也从城乡结合部自身的流变性、利益维护的多元性以及社会 拒绝角度分析了城乡结合部法律秩序形成可能面临的障碍。最后,针对城乡结合部 存在的现实问题,本文对构建城乡结合部法律秩序的意义进行了论述,并就研究过 程中遇到的困惑和关于城乡结合部法律秩序发展的对策性建议提出了一些个人见 解。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法律秩序;法律秩序的形成 ii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ate and research on the formation of legal order of rural-urban continuum, this paper analyzes on various effects of social factors on the legal order of rural-urban continuum on the view of legal sociology. first, starting with commenting on the argumentation about rural- urban continuum and legal order made by the scholar from home and abroad, the paper defines the conception of legal order of rural-urban continuum, which is the durative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process formed by carrying out some specifically right (power),duty and responsibility under the cross-direct and adjust and control of state law and nongovernmental law in multiple interest group, as a consequ- ence, the state of social stability moving mechanismin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taken on. meanwhile,all of it happened in a special area that is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urban and rural. second,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 between duality economic structure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social constitute and interactive game about multi-parties of interest, interaction of state law and nongovernmental law,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 culture and modern sense of law on the formation of legal order through analyse on the term of legal order of rural-urban continuum from economy、 society、system、mentality and so on, the analysis above shows that legal order of rural-urban continuum should have adequate formation condition. third, the paper also analyse obstacle that legal order of rural-urban continuum may be faced from the view of mobility of rural-urban continuum, multiformity interest maintenance and reject by society. in the end, aiming at practical question on rural-urban continuu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ormation of legal order of rural-urban continuum, the puzzle in process of reseach and some countermeasure suggestion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legal order of rural-urban continuum are proposed. keywords: rural-urban continuum; legal order; formation of legal order 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 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 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 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 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第 1 章 引 言 城乡结合部是一个结合了城市和乡村特色的动态性区域 , 是在城乡二元经济结 构体制下,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而产生与形成的一种 兼具城市和乡村特色的特殊区域。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对城乡结合部的研 究也成了国内外诸多学者的关注点。尤其是近些年来,虽然在沟通城乡交流、打破 城乡封闭格局、加快城市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在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建设、 土地管理、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等方面也产生了很多问题,更凸显了城乡结合部在 社会发展建设中的重要性,这也是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城乡结合部的主要 原因。但是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是从经济学、地理学或社会学的角度展开的,除了 少数实地工作者对城乡结合部的犯罪问题稍有涉及外 ,关注这一问题的法学学者极 少,从整体上对城乡结合部的法制建设、法律秩序进行研究的几乎没有 。这也促使 我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了“城乡结合部法律秩序的形成”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 我认为,对“城乡结合部法律秩序的形成”这一题目的研究有如下几点理由和 意义: 第一,这一论文选题是基于城乡结合部在城市与乡村相互作用中所处的重要和 有利地位。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与乡村之间都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二元分化状态, 这也是导致城市与乡村之间差距不断拉大的主要原因,更是我国长期以来在制度、 法规、政策等方面二元化的内因。要改变这种状况,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就要缩 小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距离,就要打破这种二元体制的壁垒,寻找城市与乡村相互作 用的通道和平台,加强城市与乡村的交流与互动。而城乡结合部是介于城市与农村 之间,兼具二者特点的特殊区域。就地域而言,它是在城市、乡村地域体系上衍生 的一种紧靠城区的过渡性区域,是城乡相互作用表现最明显的地域;就其社区功能 而言,它处于城乡之间、各种社会经济等要素激烈转换的地带 ,是城乡互动的一个 极佳的通道和平台;就其居民而言,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本地人员和外来人员混 杂,他们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在行为的选择、规范的遵守等方面都会有所 目前城乡结合部的边界还相当模糊,国内外学术界对此尚没有统一规范的定义,名称不统一而且繁多。不过 我国学者大部分还是采用的“城乡结合部”这一名称,本人论文也采用此名称。 杨向荣在城乡结合部的犯罪特点和治理对策 (载于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 年第 1 期)对城乡结 合部面临的犯罪问题的特点及其对策进行了阐述。陈州在城乡结合部社会治安特征及原因浅析 (载于政 法论丛2002 年第 3 期)一文中分析了城乡结合部中违法犯罪的特点。易军、章田勇在浅谈城乡结合部社 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载于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年第 5 期)中以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为例, 分析了城乡结合部治安特点,并提出了一些加强防控的对策。 因为就目前所能搜集到的公开出版或发行的著作及论文中尚未发现有学者对此题的研究,但不排除资料搜集 中可能存在的遗漏。 张慧芳: 城乡结合部土地的制度特征及其效应分析 ,载于经济论坛2004 年第 7 期。 2 不同,所反映的价值理念和利益诉求也会有差异,而这正是我们了解和研究不同利 益群体的需求(尤其是如何从法律方面保护他们的正当权益)的资源库。 第二,选择法律秩序的形成作为研究的重心,是因为城乡结合部在发展过程中 所不断涌现出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及其引起的社会秩序(尤其是法律秩序)的紊乱。 在法律秩序的构建过程中, 一直存在着所谓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二元分化现象 , 当然, 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对纠纷解决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的需求 , 但 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城市与乡村的差距。要构建和谐的法律秩序,就要充分利用 国家法与民间法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在城乡结合部中,不仅有城市人口,也有农村 人口;有相对熟悉的本地人,也有相对陌生的外地人。他们来自不同的生活环境, 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法律规范、法律秩序的认识程度不同,人们之间的关系可 谓错综复杂,彼此之间发生纠纷的可能性也较大,引发的社会问题也为数不少。对 待这些问题,单纯地用处理城市生活中违法犯罪问题的法律 虽然可以解决一些纠 纷,但长期而言,却不利于对生活于其间的不同利益群体的正当利益的维护,甚至 会引发更大的社会问题。同时,目前在城乡结合部,除了有关土地资源的管理和环 境问题方面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外,一般就只有各地方制定的一些关于治安管理和 对流动人口进行规范的一些政策。因此从整体上对这一特殊区域的法律秩序的形成 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为更好地维护那些被归入弱势群体的人们 的合法权益寻求更恰 当的法律依据,也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国家法与民间法的相互作用,加快法治建设的 进程。 第三,对城乡结合部法律秩序的形成进行研究,可以将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运 用到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中,不仅可以检验自身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 提高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为社会的法治建 设尽一份绵薄之力。 即国家法主要是在城市生活或与城市紧密相连的问题上适用,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国家法的强度则较弱, 法律工作者在处理农村中发生的大多数纠纷中也大多是依据民间法,而很少使用正式的法律规范即国家法。 在农村,人们生活于一个熟人社会,纠纷的解决不仅涉及到此次纠纷的利益需求,还要考虑到纠纷解决之后 彼此之间的持续交往。在城市,居民之间发生的纠纷大多是在陌生人之间,一般只会考虑纠纷所涉及到的利 益,无需考虑以后是否会发生的交往问题。 这些适用的法律法规等几乎全部可归入正式的国家法的范畴。 例如农民工,在城乡结合部中,很多人都是来自农村,相比城市及靠近城市的居民而言,他们的法律观念比 较淡薄,对正式的法律规范的认识也更为模糊,即使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也很少会主动寻求法律的帮助。 3 第 2 章 城乡结合部及其法律秩序 2.1 城乡结合部的概念和特征 2.1.1 城乡结合部的概念分析 城乡结合部亦称城市结合地区 、城市郊区、城市边缘区、城乡交错区、城市 蔓延区等,是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下,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市规模 的不断扩大而产生和形成的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特色的特殊区域。城乡结合部的概 念最早是 1936 年由德国地理学家赫伯特路易斯(llouis)提出的,之后法国经 济学家佩鲁又从经济学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说 。国内学者对城乡结合部的研究主要集 中于经济学、地理学和社会学等方面。 目前,在分析城乡结合部的概念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空间说。即研究者从空间位置或地理区域角度对城乡结合部的概念进行解 析。有学者认为城乡结合部主要指城市与农村的结合地带,即分布于城市建成区周 围的郊区土地, 结合部范围的大小一般与城市的规模、 人口及经济发展呈相关关系 。 有的认为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和与之相毗邻的乡村相结合的区域,它是城市向乡村 扩展,乡村向城市发展的一个特殊地区,是联结城乡的桥梁和纽带 。美国社会学家 罗吉斯和伯德格将城乡结合部称之为“城乡交错区” ,认为它是指既有农村用地又有 城市用地,在城市边界之外但不包括城郊的区域 。另有学者认为城乡结合部是城区 与乡村的交接地带,即城市近郊区 。也有学者认为城乡结合部是指大中城市附近周 围的农村 。 二是定性说。即从城乡结合部独特的性质来定义城乡结合部。有学者认为,在 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中心的人口、工业等要素不断向周围地区迁移,直接吞蚀附 任宗哲: 试论城乡结合部地区组织管理 ,载于西北大学学报 (哲社版)1999 年 2 月。 许月明、梁山: 城乡结合部耕地保护问题研究 ,载于经济问题1998 年第 10 期。 张安录: 城乡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机制与城乡生态经济要素流转 ,载于城市发展研究2000 年第 6 期。 佩鲁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区,而是根据强度的不同首先出现在大城市或中心区域,然后再 由此向周边区域不断扩散。由于大城市或中心区域一般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往往与乡村地区相毗邻的,故大 城市或中心区域的经济增长的向外扩散,就是向广大农村地区的扩散。而这就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地理单元 城乡结合部。 许月明、梁山: 城乡结合部耕地保护问题研究 ,载于经济问题1998 年第 10 期。 参见杨向荣: 城乡结合部的犯罪特点和治理对策 ,载于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 年第 1 期。 埃弗里特m罗吉斯、拉伯尔j伯德格,王晓毅、王地宁译: 乡村社会变迁 ,浙江人民出版社, 王锁娥: 充分认识和发挥城乡结合部在西安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载于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理论导刊 2001 年第 2 期。 东敏: 略论城乡结合部的综合治理 ,载于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3 年第 1 期。 4 近的农业用地,导致在许多大城市周围出现了一种性质既不同于典型的城市、又异 于农村的中间地带。这是一个具有独特的特征、结构与功能的新的地域实体,它位 于中心城市区与外围典型农业区之间,是具有城市与乡村双重特征的城乡相互作用 的过渡带 。也有学者认为,城乡结合部是指一种城市与乡村互相结合的特殊经济地 理单元,它既不同于单纯的城市区域,又不同与纯粹的农村区域,而是既有城区风 貌,又有乡村特点的一种经济地理空间 。还有学者认为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市区、 城乡郊区与乡村的结合部位,是在城市市区与郊区农村之间的相互交融渗透、城市 化过程最为激烈的特殊的地域实体 。 三是形成说。即从城乡结合部的产生原因或形成过程方面来予以定义。有学者 认为,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城市和乡村在社会、经济和自然 环境上相互作用,进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形成了一个明显的交错地带,即城乡结合 部 。有的则认为,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过渡、交界部位,是以城市为 中心分布的包括城市建成区和部分乡村的自然与经济交合地带 。也有学者认为,由 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给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带来冲击,并推动劳动力等诸多经 济要素的加速流动,使得城乡间人口流动加速,形成大量外来流动人口的聚居地, 从而导致了城市特殊的地域单元城乡结合部的形成 。有的认为城乡结合部是城 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类过渡性社区,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情境 。还有学者认为城乡结合 部是城市郊区化和乡村城市化的结合交汇区域 。 四是类型说。即从城乡结合部所涵盖的区域类型或范围的大小来予以解说。有 学者指出,随着城市和乡村的联系日趋紧密,城乡之间的传统差别逐渐模糊,在地 域组织和空间结构上出现了一类以农业活动和非农业活动并存且进一步融合为特征 的地域类别,即城乡结合部,也称城乡融合区。它由以下几种类型组成:一个或多 个增长的城市中心;一个以通勤方式与城市保持一定距离的不断扩展的城乡结合带; 一个沿着交通干线形成的走廊地带;以及农业和非农业活动的扩展地区,其中第二 种类型多见于人口稠密的大都市周围地区 。有学者主张城乡结合部应有狭义和广义 之分。狭义的城乡结合部应符合三个条件:一是与城市建成区毗邻,兼具城市与乡 村的某些功能与特点,但在行政上不属于城区街道管辖,而属于郊区乡(镇)管辖; 二是非农产业发达,但仍有少量农业;三是人口密度介于城区与一般乡村之间。广 徐晓霞: 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与城市农副产品供应以开封市为例 , 经济地理 ,2001 年第 4 期。 金平: 论城乡结合部 ,载于开发研究2001 年第 1 期。 陈怡、潘蜀健: 广州城乡结合部管理问题及对策 , 城市问题 ,1999 年第 1 期。 付加锋、宋玉祥: 城乡结合部的问题与对策 ,载于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 年第 3 期。 赵自胜、陈金: 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研究以开封市为例 ,载于河南大学学报1996 年第 1 期。 郭开怡: 重庆市城乡结合部外来流动人口特点及影响 ,载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4年第1期。 宋丽君: 对城乡结合部农村妇女的实地访谈考察特殊地理情境中经济资源取得的特殊劣势群体 ,载于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3 年第 2 期。 王国强: 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研究以郑州市为例 ,载于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 年第 2 期。 任宗哲: 试论城乡结合部地区组织管理 ,载于西北大学学报 (哲社版)1999 年 2 月。 5 义的城乡结合部除了上述地区外,还包括下面两类地区:一是虽已列入城区街道管 辖,但在城市基础设施、人口密度方面还不及城区,与郊区乡村交叉的地区;二是 郊区乡村中由于某些特殊原因,如建在城市的附属配套设施、农副产品供应地、旅 游区、住宅小区、大中专院校等而与城区有密切联系的地区 。也有学者在此观点基 础上主张城乡结合部应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可以将之看作是城市边缘地区由乡村走 向城市这一都市化过程中的中间阶段 。另有学者认为城乡结合部是指在城市化和现 代化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的前提下人们为了应对城市化进程而自主地在城乡交接 的边缘地带构建的一种同质性和异质性并存的城乡社会区域和利益共同体。还有学 者从社会成员构成角度分析,认为城乡结合部是在共同地域基础上由市民、农民和 外来流动人口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 上述看法各有见地,城乡结合部的概念最初就是由经济地理学领域产生的,从 地理区域来讲,城乡结合部就是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和乡村交接或交错的地带, 改革开放以来各大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城中村”就是比较典型的城乡结合部; 从社会发展角度而言,城乡结合部本身也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中,且城乡 结合部的空间范围随着自身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会呈现出消亡与新生并存的现 象,这一点从新“城中村”的出现和旧“城中村”逐步转变为新城市或被纳入某城 市版图的现状可以看出;从其在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来看,城乡结 合部的确起到了由乡村发展到城市的过渡性作用,当然其中存在和引发的多种社会 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2.1.2 城乡结合部的特征 关于城乡结合部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社会经济的二元性结构。城乡结合部是在城乡隔绝的二元经济结构仍存 在的情况下农村社区被动城市化的产物,其社会经济是由发达的城市与落后的乡村, 由先进的技术武装起来的现代工业与用传统的落后的耕作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并存 而产生出的一种经济结构。主要表现在亦农亦城的产业结构的二元性(既有先进的 工业体系, 又有落后的传统的农业体系) ; 似城非城的就业结构的二元性、 复杂性 (就 业人员可分为与城市现代的生产方式相结合的就业者和与农村的生产相结合的就业 者两类,产生了新的“食利阶层” ) ;以及交通、教育等基础设施的二元性,表现在 城乡结合部公共设施少,生态环境差,外来人口多,社会治安差 。 第二,复合型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城乡结合部复杂的交叉性,城市和乡村 黄公元: 城乡结合部的流动人口 ,载于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 年第 1 期。 周大鸣、高崇: 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研究广州南景村 50 年的变迁 ,载于社会学研究2001 年第 4 期。 李伟梁: 论城乡结合部社区的居民分化 ,载于广西社会科学2002 年第 6 期。 金平: 论城乡结合部 ,载于开发研究1999 年第 3 期;沈孔忠: 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转型与城乡协调 发展 ,载于人文地理1999 年第 4 期。 6 区域交错,城市居民和农村村民混居,城乡风貌并存交叉;二是人口、劳力、资金、 生产、流通等的高度集聚性;三是繁荣的商业性;四是明显的先导性,即是农村工 业化、商品化、城市化的先导。 第三,变异性特点。即城乡结合部具有由郊区向市区不断演变的动态性:一方 面,旧的郊区逐渐地演变为新城区,另一方面,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和城市功能的 增强,附近的农村成为郊区,城乡结合部的边界不断外移。 另外,城乡结合部还呈现出边缘性特征: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不统一性、社 会属性的交叉性;管理体制的交叉性;人口构成的多样性 。 2.2 城乡结合部的社会组成 2.2.1 城乡结合部的社会分层 所谓社会分层 ,是指被资源配置关系和分层结构模式所决定或影响,并与阶层 意识形态交互作用的社会等级序列。简要而言,这一概念包括三层含义: 第一,资源配置关系是社会分层的生成基础。在社会生活中,资源通常表现为 三种形态,即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社会成员因获取资源的能力和机会 不同,所占有的各项资源的数量和比例也有所不同。这三种资源的持有量和组合比 例所构成的关系网络就是资源配置关系。而社会分层就是依据资源配置关系形成的 等级或层次序列。 第二,分层结构模式是社会分层的存在形式。依据三种资源的持有量和组合比 例,会形成不同阶层,这些阶层的客观存在及相互关系就形成了分层结构。社会成 员持有三种资源的量的多少基本决定了其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阶层和位置。可以说, 一个社会成员所持有的资源量越多,其所占资源配置比例越大,其所处的社会阶层 就越高,所能享有的社会收益也越大。为了利益的最大化,人们都会通过各种途径 和方式,来提高自身获取资源的能力,以期获取更多的资源,提升自己的阶层或提 高自己在阶层中的地位。 第三,阶层意识形态是社会分层的价值理念。社会成员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他 们对资源配置关系和分层结构有着各自的价值评判和自我认同。选择何种资源配置 关系作为分层标准,适用何种阶层地位的获得机制,无不与社会成员对分层基础和 分层结构的认可密切相关。 城乡结合部的实质就是一个缩小版的特殊社会,只是这个小社会的资源配置关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课题组: “边缘社区”与城乡结合部社会稳定问题研究 ,载于人大复印资料2002 年 第 4 期。 杨力著: 社会学视野下的法律秩序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53 页。 7 系、分层结构模式和阶层意识形态较之城市和乡村更为复杂化。 2.2.2 城乡结合部的居民构成 根据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的一般理论,社会成员的身份主要包括三种:户籍身 份、职业身份、地域身份。户籍身份是基于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形成的,包括农业 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大身份。职业身份是因为社会成员在三大产业中不同的职业分 工造成的,类型比较复杂多样,且随着社会发展出现不断细化的现象。地域身份则 是在社会流动中因为地域变动而形成的本地人和外地人的标志。这三种身份就是社 会成员分层的基础和依据。 城乡结合部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一种特殊区域。与城市和农村相比, 城乡结合部介于中心城区与农村之间,亦城亦乡,具备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 在城市化进程中,作为二元社会结构变迁的中间地带,城乡结合部的人口构成也比 较复杂,包括市民、村民和流动人口三个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城乡结合部就是一 个在共同地域基础上由市民、村民和流动人口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根据前述社 会流动和社会分层的一般理论,户籍身份、职业身份和地域身份这三种身份也可以 作为城乡结合部社会成员的分层基础和依据。而从城乡结合部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来 看,其居民分化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以地域身份和户籍身份为基础的初级分化阶段 和以职业身份为基础的次级分化阶段。 在初级分化阶段,户籍身份将城乡结合部中的村民和市民区分开来,前者具有 农业户口,后者则具有非农业户口。在城乡结合部中,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大, 农业用地不断减少,农民人均耕地面积急速减少,甚至出现无地农民,许多农民因 为土地被征收转为非农户口。但是,由于保持农业户口身份,就可以享有一定面积 的宅基地以及分得乡村集体经济的红利等好处,所以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愿转为非农 户口而继续保持农业户口身份。这样,实际上存在相当数量的无地农民和少地农民, 这种分化直接导致了后来的职业分化。另外,由于土地被征收后,得到高额补偿的 农民不愿或无法继续从事农业生产,主要靠补偿资金的本息生活,或者在自家宅基 地上投资盖房用于出租,从而出现一个庞大的食利(租)阶层。随着城市建设的进 行,大批市区人口动迁到城乡结合部区域,加上已经转为非农户口的村民,共同构 成了一个庞大的市民阶层。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市民和农民阶层划分是以户籍身份 为依据的,如果从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看,二者之间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这 也正体现了城乡结合部亦城亦乡的特点。另外,随着社会流动的加速,大量流动人 口涌入城乡结合部。而地域身份则将流动人口与村民、市民区分为外地人(暂住者) 和本地人(常住者) 。由于地域身份往往意味着先进与落后、发达与不发达的事实差 别和主观歧视,本地人往往看不起外地人,认为外地人造成居住环境的恶化,而外 地人在很多方面与本地人格格不入,引起流动暂住人口与本地常住人口之间的冲突, 8 从而加剧了外地人与本地人的分化和隔离。同时,这种分化和隔离必然会对社会成 员的阶层意识形态造成一定影响,也会间接影响到社会成员对形成城乡结合部法律 秩序所持的态度。 如前所述,以户籍身份和地域身份为基础的初级分化是城乡结合部居民分化的 基础和起始,而以职业身份为基础的次级分化必然成为居民分化的大势所趋。在城 乡结合部中,市民主要包括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原村民和因各种原因从市 区动迁而来的居民。作为当地常住人口的村民和市民,职业较为稳定,多为企业、 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员工,有相当比例是中高层管理者。同时,部分农民带有非农 性质,因其土地被城市建设征用,无法从事第一产业,其中相当部分转向从事第二、 三产业,其职业体现出多样化特点。而外来流动人口,职业多数不稳定,流动性较 强,从事饮食、建筑、装修、搬运等职业的较多。另外,在以职业身份为依据考察 城乡结合部的居民分化时,还会发现一些阶层位置不确定的群体,如社区中的无业、 失业和半失业群体。这个群体包括了一个数量很大的食租阶层,其无业或失业的原 因主要是自愿性失业, 从职业分层来讲应该处于底层, 但他们又掌握大量的资金 (征 地补偿、集体分红和房屋租金) ,因而很难直接将其归于社会底层。因此,这里只是 将职业身份作为城乡结合部居民的次级分化的基础,而不是唯一标准,还应以社会 主体对经济、文化和组织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城乡结合部居民所处社会阶 层。 由于城乡结合部是处在二元社会结构转型的中间地带或者说过渡性地带,其居 民构成较复杂,初级分化和次级分化同时存在并紧密相连,导致不同利益主体对法 律秩序的需求也不一致,为城乡结合部法律秩序的形成提供了契机,也造成了一定 的障碍。 2.2.3 多元化的社会组成 依据上文对城乡结合部社会分层和居民构成的分析,不难发现城乡结合部社会 结构的复杂性。 首先,城乡结合部的居民构成是复杂的。如前所述,城乡结合部的居民由市民、 村民和流动人口组成,其居民分化既有以户籍身份和地域身份为基础的初级分化, 也有以职业身份为基础的次级分化,同时社会阶层的划分又以各种资源的占有状况 为标准,呈现出多元化的性质。 其次,城乡结合部的利益主体或集团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由于城乡结合部 居民构成的多元性和社会分层的复杂性,加上城乡结合部社会主体占有或获取经济、 文化、社会资源的状况和能力的不同,对利益的需求和标准也有所差别,从而形成 了多元化的利益主体或集团。 再次,城乡结合部的社会力量的多元化。在城乡结合部中,既有国家力量的存 9 在,如基层的行政组织和国家的各式机构;也有集体组织或团体,如各种村集体经 济实体和所谓的老乡会等;甚至还有些从事地下或非法活动的小群体等;即使是社 会主体中的个体在一定情况下也会成为社会力量的一股。 当然,社会组成的复杂多元性,既是城乡结合部的一大特色,也是城乡结合部 法律秩序赖以形成的土壤。 2.3 城乡结合部法律秩序的性质及特殊性 2.3.1 城乡结合部法律秩序的性质 谈到城乡结合部法律秩序的性质,不免要从法律秩序的概念分析开始。而关于 法律秩序概念的解说,国内外的研究可谓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规范说或制度论。即将法律秩序视为一种规范体系,或者等同于法律或制 度。欧美学者大多持这种观点。最为我们熟悉的就是牛津法律大辞典中给出的 解说: “法律秩序是从法律的立场进行观察,从其组成部分的法律职能进行考虑的, 存在于特殊社会中的人、机构、关系原则和规则的总体法律秩序这个术语被诸 多法学家在不同的意义上用作制度或法律体系,甚至法律的同义词。 ” 奥地利纯粹 法学派代表人物汉斯凯尔森被认为是“规范说”的典型代表。他认为, “法律是一 个规范性秩序,而且,由于法律规范规定把强迫行为作为制裁,所以法律是一种强 迫性秩序” 。韦伯认为: “法律秩序在法律社会学意义上的解释不能仅仅被理解为 一套逻辑上正确的法规,更是一种经验证实了的决定人的行为的复杂体系。 ” 所以 通常学者们将韦伯的法律秩序观也归入规范说。 “规范说”将法律秩序等同于法律、 制度或法律规范体系,虽有失偏颇,但为我们明确了法律秩序必须以法律规范的存 在为前提条件这一事实。 二是过程说。即认为法律秩序是通过法律调整实现有序化的社会控制过程。庞 德就将法律秩序视为“建筑在政治组织社会的权力或强力之上的,通过法律实现权 力行使的组织化和系统化,从而维护和促进文明的一种高度专门形式的社会控制过 程” 。 我国学者也不乏持此种观点者。如卢云认为,法律秩序是“当人们实际行为 时,使法律规范所确认的或可能的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转变为现实的、运动的 状态,并通过法律机构对法律的使用和调整,使法律规范内在的强制性转化为外在 的强制活动” 。 谢晖则将法律秩序定义为“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时在人们之间产生 英戴维m沃克著: 牛津法律大辞典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539 页。 奥汉斯凯尔森著: 国际法原理 ,华夏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4 页。 德马克斯韦伯著: 经济与社会 (下册) ,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 1998 年版,第 95 页。 美庞德著: 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 ,沈宗灵译,商务印书馆 1984 年版,第 26 页。 卢云主编: 法学基础理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213 页。 10 的动态化、条理化、规范化、模式化和权威化的社会生活方式” 。 “过程说”将法 律秩序理解为通过法律调整实现有序化的社会控制与实践过程,将人们的注意力由 书本上的法转向行动中的法,揭示了法律秩序动态的一面。 三是状态说或结果说 。即认为法律秩序是法律与其他社会因素互动作用后的社 会状态或结果。俄国和我国等国家的一些学者持这种观点。如俄国法学家雅维茨认 为: “法律秩序是社会关系的这样一种状态,它是法律规范和法制实际实现的结果, 保证社会所有成员无阻碍地享受赋予他们的权利, 并且也履行他们的法律义务。 ” 我 国学者傅再明和张文彪认为: “所谓法律秩序就是法律与社会因素手段互动所产生 的社会主体间与法律直接相关的社会关系体系。 ” 吕世伦认为, “法律秩序是在一定 物质条件下所形成的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的借助于国家的强制力,发挥其调整社会关 系的作用,建立和巩固有利于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协调状态。 ” 公丕祥认为, “法律 秩序乃是通过法律规范制度系统对社会关系的规范性调整而实现的社会关系的序 列化状态和社会主体行为的规则化状态,是法律规范制度所设定的社会主体的权 利与义务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现。 ” 孙国华认为, “法律秩序是法律调整的结果, 是法律制度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作用的结果。 ” “状态说”看到了法律和法律所追求 的目标之间的差距,重视到了法的运行过程和实际效果,但实际上往往指的是法律 秩序的“应然状态” ,未能揭示法律秩序的动态的一面。就这一点来说, “结果说” 则更侧重法律秩序的“实然状态” ,更符合法社会学的学术旨趣与品格。 上述三种主要观点,实际上从不同侧面阐述了法律秩序的基本概念,但不免存 在分析得不够全面的现象。于是就有学者不断地努力,以期从更加全面的角度来定 义和完善法律秩序的概念(当然学术也正是在这种力求更好的态度下得以不断发展 的) 。杨力就根据对法律秩序概念的基本理念和外在特征进行分析,认为“所谓法律 秩序,就是以法律规范体系为前提,通过法律调整,并与社会其他因素交互作用, 从而实现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有序化的过程与结果” 。胡平仁教授认 为,上述观点都是把法律秩序中的“法律”局限于国家法,实质上是把法律秩序等 同于国家法秩序,从而忽视了民间法和民间秩序的存在,忽视了民间法在法律秩序 生成过程中的实际地位和作用。他认为, “法律秩序作为社会秩序的一种重要形式, 是法律主体在法的指引与调控下建立一定的法律关系,为实现特定的权利、权力、 谢晖: 论法律秩序 ,载于山东大学学报2001 年第 4 期。 也有学者将之分解为“结构说”和“结果说”两类,见杨力著: 社会学视野下的法律秩序 ,山东人民出版 社,2006 年 1 月版,第 2930 页。 俄雅维茨著: 法的一般理论社会和哲学问题 ,朱景文译,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203 页。 傅再明、张文彪: 论法律秩序 ,载于学术研究1989 年第 4 期。 吕世伦主编: 当代西方法学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73 页。 公丕祥主编: 法理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479 页。 孙国华主编: 法理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306 页。 杨力著: 社会学视野下的法律秩序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31 页。 11 义务和责任而展开的持续性人际互动过程,以及因此而呈现出来的社会稳定运行与 和谐发展的状态” 。 根据上述对法律秩序概念的解析,笔者认为,城乡结合部法律秩序是指在城乡 结合部这一兼具城市和乡村特色的特殊区域内,多元化的利益主体(集团)在国家 法与民间法的交叉指引与调控下,为实现特定的权利(权力) 、义务和责任而展开的 持续性人际互动过程,以及因此而呈现出来的社会稳定运行与和谐发展的状态。作 为一种特殊区域的法律秩序,城乡结合部法律秩序的性质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城乡结合部法律秩序的法律规范性。秩序与规则是相伴相随的,没有规 则就没有秩序,无论是自然秩序还是社会秩序都是如此,只不过自然秩序所依赖的 规则自然规律更具有客观性,且往往是恒定的,而社会秩序的内核即社会规范 却以主观性和多变性为特点。社会规范的多样性派生出社会秩序的不同类型,如道 德秩序主要依赖于富有弹性、伸缩性因而比较模糊的道德规范以及人们的情感力量 来建立和维系,而法律秩序同法律这种社会规范的有机联系,也使它同其他社会秩 序区别开来。法律秩序的法律规范性主要表现在法律规范普遍的适用性、合理的稳 定性和必要的强制性。 第二,城乡结合部法律秩序的动态性。任何一种法律秩序都是通过使人们可以 确切地预测和兑现行为的结果来给人们一种现实的安全保障的,所以稳定性是法律 秩序固有的属性之一,城乡结合部法律秩序也不例外。也正因此,人们总是将法律 秩序与静止相联系。事实上,城乡结合部的法律秩序也是鲜活的社会生活状态,对 法律秩序而言, “动”是绝对的, “静”仅仅是相对的。首先,法律秩序是基于法律 调整而形成的,而法律调整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次,法律秩序虽在整体上 具有稳定性,但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变革在变动发展的; 再次,法律秩序本身就是为了将社会发展中存在或出现的某种无序状况有序化而产 生的,而无序和有序始终都是相对存在的,所以法律秩序本身也是处于不断的量变 或质变的动态发展过程中的。 第三,城乡结合部法律秩序的权威性。法律秩序的权威性可从两方面来分析。 一方面,法律秩序与其他秩序相比较,具有效力的最高性,因为法律秩序在很大程 度上都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的,而国家强制力则是法律秩序权威性的外在力量; 另一方面,法律秩序的权威性的内在支撑是法律的道德性,即法在总体上总是与占 主导地位的道德标准、要求以及价值取向保持一致,这促成了社会主体对法律调整 及作为其结果的法律秩序正当性的认同和支持,是法律秩序外在的实际效力得到社 会主体内心的普遍承认,法律的道德性就构成了法律秩序权威性的内在力量。城乡 结合部法律秩序也有其权威性,但由于城乡结合部往往是国家权力比较薄弱的地带, 胡平仁等著: 法律社会学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36 页。 12 相应地国家强制力对城乡结合部法律秩序的外在保障力度也较小,同时,随着城乡 结合部本身的发展,传统的道德观念及价值取向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道德的 内在约束力有所下降,从而也减弱了城乡结合部法律秩序的内在力量,使得城乡结 合部法律秩序虽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总体上却呈现出一种混乱的状况。 2.3.2 城乡结合部法律秩序的特殊性 城乡结合部法律秩序所具有的上述性质,并非城乡结合部法律秩序所独有的。 也正因为城乡结合部不同于人们所熟知的城市或乡村,其法律秩序也就有其区别于 城市或乡村法律秩序的特殊性。 第一,与城乡结合部法律秩序紧密相连的法律规范不同于单一的国家法或乡村 法律秩序所依赖的民间法。在城乡结合部中,用以规范和调整社会主体之间及社会 主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法则不仅包括正式的国家法律法规及政令,还包括存在于城 乡结合部的各种为人们所熟知或接纳的乡规民约、民间习俗等非正式的归属于民间 法范畴的法则。如在城乡结合部的土地管理与规范方面,当人们之间发生了土地使 用权及相关权利的纠纷时,只要彼此权利主张的冲突性不大,人们往往都更倾向于 依据曾有的约定以及同区域内或相近地域内人们的通常做法来判定孰是孰非,解决 矛盾。当然,若是彼此之间权利主张的差异性过大,人们则倾向于以有关的国家法 律法规或政策为依据,寻求法律的公正裁判。即使是政府组织或部门,在处理土地 权属纷争时,除了依靠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外,也会考虑有关的非正式 规则 。 第二,城乡结合部法律秩序的多元糅合性。城乡结合部法律秩序的糅合性主要 与其在法律规范基础、社会环境、效力保障等方面的多元混合状况有关。首先,城 乡结合部法律秩序是正式的国家法规范和非正式的民间法规范并存交融下的产物, 故其在融合了国家法与民间法的相同之处的同时,还集聚了二者的不同,呈现出一 定的杂糅性。其次,城乡结合部在经济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 在文化方面则兼具有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特色,在社会组成上更是多元复杂,城 乡结合部法律秩序正是在这一特殊社会环境下形成的,故其本身在构成上就具有明 显的多元糅合性。再次,城乡结合部法律秩序以外在的国家强制力和内在的道德性 力量为效力保障,在实现途径上也不仅仅依赖国家或政府的政治权力,还依赖于社 会主体对法律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栲胶干燥工基础知识考核试卷及答案
- 蒸发浓缩结晶工协作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年中国打草绳数据监测报告
- 咖啡常识考试题及答案
- 警犬巡逻考试题及答案
- 离心铸管工内部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园艺产品加工工专业知识考核试卷及答案
- 节能监察考试题及答案
- 教练汽车考试题及答案
- 罐头杀菌工内部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安装大棚合同(标准版)
-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2 走向共同富裕 课件
- 汽车销售日常知识培训课件
- 企业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
- (正式版)DB15∕T 2351-2021 《燕麦米加工技术规程》
- 2024德州市庆云县渤海路街道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试题
- 内分泌科进修总结课件
- 标准预防与隔离技术课件
- 妊娠期贫血的诊断及治疗
- 脊柱外科医生进修汇报
- 口腔正畸进修总结汇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