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论文)彝族黑凉山彝族植物染黑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论文)彝族黑凉山彝族植物染黑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论文)彝族黑凉山彝族植物染黑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论文)彝族黑凉山彝族植物染黑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论文)彝族黑凉山彝族植物染黑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论文)彝族黑凉山彝族植物染黑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j | i i iiir il lir lr l ll l liii y 18 16 5 2 6 彝族黑凉山彝族植物染黑研究 摘要 色彩可以传达信息,尤其在研究民族民间文化时,色彩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本文从 黑系颜色词所传递的信息入手,解读传统植物染黑技术及其文化内涵等,并重点探寻了有 关凉山彝族传统植物染黑技艺的原理和奥妙,在传承民族民间遗产的基础上,以期对当今 普遍追寻的环保型染黑有所启迪。 本文开篇伊始点明黑色的丰富含义,总结黑色在中外历史上的应用状况并探讨其在艺 术、审美、文化等方面的种种表现。 第二章分析讨论了民族民间传统植物染黑的工艺、文化、审美等,并总结了民族民间 传统植物染黑的共性与差异,为研究彝族植物染黑的优劣性能等做铺垫。 第三章仔细分析了凉山彝族尚黑历史及其原因等,同时着重讨论了该族对黑色的独特 理解和日常生活中对黑色的应用状况。 第四章是本文的讨论重点在甩野考察、文献记载的基础上对彝族染黑工艺状况做 详细记述、讨论,并结合物理化学试验等对其科学性、合理性做深入分析。 本研究关注和保护传统技艺的生存和发展,尊重、珍惜本土文化,认真考察彝族植物 染黑的现状并对其今后的走向作进一步的思考和分析,力图找寻出传承与发展之i b j 的平衡 点,使凉山彝族传统植物染技艺步入具有现实意义的可持续性发展轨道。 关键词:黑色;植物染;凉山彝族;工艺:实验分析 r e s e a r c ho np l a n tb l a c k d y e i n go f m i n o r i t yi nl i a n g s h a n a b s t r a c t c o l o u rc a n c o n v e yi n f o r m a t i o n ,e s p e c i a l l yi nt h er e s e a r c ho fe t h n i cf o l k 叫咖a i l dc o l o ri s ag o o dp o i n to fe n t r y t h i sa r t i c l es t a r t sf r o mt h es t u d yo n t h ef a m i l yo fb l a c kc o l o rt e n n sa i l d m 锄m a k e ss o m e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sa b o u tt r a d i t i o n a ld y i n gb l a c kw i t hp l a n t s o m e p r i n c i p l e so f d y i n gb l a c ka l ee x p l o r e da st h em a i ns t u d yf o c u si nt h i sa r t i c l e b a s e do ni i l l l e r i t i n gp l a n to fy i m i n 耐t y i nl i a n g s h a n ,ih o p et h a ti tc a n g i v es o m eh e l pt o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r o t e c t i o no f d y i n g i n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 t h i sp a p e r d i s c u s s e st h er i c hm e a n i n g so f b l a c ka n dt h e ne x p l o r e si t s e x p r e s s i o ni na r t ,a e s t h e t i c ,c u l t u r ea n ds oo n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a n a l y z e st h e p r o c e s so fd y i n gb l a c kw i t hp l a n ta n ds l 】m m a r i z e sm e i r s i m i l a r i t i e sa n dd i f f e r e n c e s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a n a l y z e st h er e a s o n sw h y y im i n o r i t yi nl i a n g s h a n ga d v o c a t eb l a c k a i l d i td i s c u s s e st h e i ru n i q u e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 b l a c ka n dm a k e ss o m ed i s c u s s i o n sa b o l ni t s a p p l i c a t i o ni nd a i l yl i f e t h ef o u r t hc h a p t e ri st h ef o c u so ft h i sa r t i c l e b a s e do nt h e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i nt h ef i e l dt r i p s ,t h i s c h a p t e rd e s c r i b e si t st e c h n o l o g ya n dt h e nd i s c u s s e si t sr e a s o nc o m b i n e dw i t hs o m ee x p 谢m e l l t a l a n a l y s i s t h i ss t u d yf o c u s e so nt r a d i t i o n a lp l a n t d y i n gs k i l l s ,r e s p e c t sl o c a lc u l t u r e ,e x a m i n e st h e s t a t u so ft h i st e c h n o l o g ya n da n a l y z e st h ei t st r e n d d oh o p et h e s e t e c h n i q u e sh a v eab e t t e r d e v e l o p m e n t k e y w o r d s :b l a c k ;n a t u r a ld y e ;y im i n o r i t yi nl i a n g s h a n ;s t a i n i n g t e c h n i q u e s ; e x p e r i m e n t a la n a l y s i s i i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 - i i 绪论1 第1 章黑色的内涵3 1 1 起起落落黑色在中国历史上的应用状况3 1 1 1 不解之缘尚黑与火文化3 1 1 2 亦褒亦贬黑色的双重意义4 1 1 3 各抒己见儒、释、道论“黑”5 1 2 引领潮流黑色成就经典6 1 2 1 神秘诱惑审美特质让世人折服7 1 2 2 水到渠成符合国际流行服饰的融合化趋势7 1 3 古今传承凉山彝族尚黑文化8 1 3 1 别有洞天凉山彝族“尚黑”解析8 1 3 2 色彩语言尚黑传达民族信息8 第2 章传统植物染黑1 0 2 1 审曲面势取材有道1 1 2 1 1 依循天时n 2 1 2 因地制宜1 2 2 2 妙契自然工艺理念1 3 2 2 1 素质受彩1 4 2 2 2 染材施色1 4 2 2 3 心与物契1 6 2 3 师法自然审美境界1 6 2 3 1 鉴物取色1 7 2 3 2 色名意象1 7 第3 章探析凉山彝族尚黑1 9 3 1 无处不在彝族黑同常应用1 9 3 1 1 物质、生活中的“黑”1 9 1 1 1 3 1 2 精神文化中的“黑 2 l 3 2 暗藏春秋彝族黑染色效果2 1 3 2 1 不同色调的黑2 2 3 2 2 不同用法的黑2 4 3 3 寻根究底凉山彝族尚黑原因2 7 3 3 1 历史渊源2 7 3 3 2 居住环境2 7 3 3 3 崇火习俗2 7 3 3 4 图腾崇拜2 8 3 3 5 等级划分2 9 第4 章凉山彝族植物染黑3 0 4 1 去芜存菁染黑工艺3 0 4 1 1 羊毛初加工3 0 4 1 2 典型染黑方法记述3 1 4 2 关键环节染黑有效成分3 4 4 2 1 待染物分析3 4 4 2 2 染液各成分分析3 6 4 2 3 综合分析3 9 4 3 物竞天择彝族染黑之出路4 3 4 3 1 现状记述4 3 4 3 2 前景分析4 4 结语4 6 参考文献4 8 图片来源5 0 附录5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 4 致谢5 5 北京服装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本论文隶属于老师的课题,最早想要去了解彝族染黑是缘起于我导师对这个民族的研 究,每每谈及,导师对该族的赞美之情总是溢于言表。研究生期间前后两次随导师赴凉山 实地考察,当我看到现实生活中彝族人穿着厚重的披毡、百褶裙,头戴着硕大的头帕、黑 色荷叶帽时,一种时空交错的奇妙感油然而生。世界各地有许多民族崇尚黑色,但是凉山 彝族日常生活中用黑色演绎出的许多精彩篇章,的确让人叹为观止。凉山彝族人民充分发 挥本民族的勤劳智慧,利用自然环境所赐的植物等原料描绘出别样的风情,我在深受感染 的同时也开启了对这一民族的传统染黑工艺、审美、文化等的研究。 研究目的 近年来由于黑色持续性的在全球流行,促使人们加快了对染黑工艺研究的步伐,如今 针对不同用途已发展出形形色色的方法来,但是总的来说这些染黑工艺都集中在化学染色 领域,众所周知,人工合成染料的应用不过几百年时间却已经暴露出许多问题,与之相对 应的传统植物染使用循坏可再生材料,历经数千年考验发展出许多优良品质。然而若具体 到传统植物染黑,民族民问所用到的方法虽然有很多,却都受到时间、地域、温度等条件 的限制,容易出现成色不稳、色牢度不佳等问题,因而在实际操作上有很大的技术难度, 常州云卿纺织品有限公司植物染色工程师黄荣华曾说过“研究植物染黑这一个颜色,我就 花费了十年时间,这是一种很难染的漂亮的颜色”,所以在当下,研究植物染黑无疑有许 多现实意义的。 毋庸置疑化学染色有种种优势,但是在凉山各地,植物染在化学染的冲击下并没有完 全消失,它始终以某种状态存在着,散布于凉山金阳县等地的植物染作坊就是很好的证明, 由此可见凉山彝族传统植物染是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高度的适应性的。彝族是中华民族中 的一个古老民族,拥有着独特的民俗和灿烂的文化,而世代居于四川凉山地区的彝族人们 崇黑、尚黑,漫漫历史长河之中发展出许多优秀的染黑工艺。如今在环保意识的影响下, 人们对植物染重新给予重视,尤其植物染黑符合当下市场导向和审美潮流,因此在当今研 究凉山彝族植物染黑不单有文化上的推动力也有市场上的吸引力,在未来的植物染黑发展 之路上,相信彝族的传统染法会对我们有所启示。本文探讨、分析凉山各地彝族传统染黑 工艺、文化,旨在对该族传承和发展传统染黑技艺提出一些见解和看法,期待对j 下在消亡 的传统民族传统工艺的保护有所借鉴。 研究的方法 绪论 主要以田野调查的方法为基础,获取第一手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法进行归纳,在此 基础上运用化学实验等对其科学性等进行分析。因研究有关凉山彝族传统染黑的相关记载 和学术文献几乎没有,所以本文除了将目光聚焦于传统染织的田野考察信息外还大量查阅 了有关凉山本地矿土、植物的分类和属性等,同时收集了许多别的民族或者别的染法的相 关史料和文献记载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然后再经过各种物理、化学实验分析等,最 终归纳总结出凉山彝族传统植物染黑的在价值和现实意义。 2 北京服装学院硕+ 学位论文 第1 章黑色的内涵 据考古学的研究发现,黑色是古人最早使用的颜色之一,同时还是一般语言中最早出 现的颜色词之一。汉语中存在着庞大的黑系颜色词群【l 】,是除红系词外的第二大颜色词群。 东汉经学家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黑部列了3 7 个字,而这些字都含有黑色的意思, 比如“黠”桑葚之黑、“黟黑木也、“黪”浅青黑、“驻”齐谓黑为 髓、“黧”小黑子等等,另外不在黑部但是本身有黑色含义的字也有许多,举例来讲 有:“乌”孝鸟( 即乌鸦) 也,小尔雅日:纯黑而反哺者,谓之乌;“炱灰, 炱煤也,本指火烟凝积成的黑灰;“涅黑土在水中也;“缁 帛黑色也;“玄 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而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中含有黑色意义的字词更 加丰富,可见黑系颜色词之所以为数众多是由于针对不同情况逐步累积起来的,在这里我 们不再一一赘述。 在中国历史上黑色的应用由来已久,其应用范围之广也早已为人们所共识。在服饰色 彩纷呈的当今,无论流行色怎样变化,黑色总以不变应万变的姿态跻身于时尚潮流之中, 如今经过长时间的磨砺已成经典流行色;人们在生活中对黑色的崇尚是多方面的,同时尚 黑、用黑也是许多民族的共有的现象,黑色究竟为何如此受到人们青睐? 下面我们就来探 寻一番。 1 1 起起落落黑色在中国历史上的应用状况 在绚丽斑斓的颜色中,黑色表现得极为特别,在中国人的色彩观念中,黑色是宇宙混 沌的色彩,也是自然色彩之母色。黑色的历史地位凝结并渗透了中华民族理性意识、审美 情趣、哲学观念、社会意识形态等,社会的发展、人们意识形态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多元 化等都为黑色的运用带来了无限的发展空间。 1 1 1 不解之缘尚黑与火文化 甲骨文卜辞中黑牛、黑豕、黑羊之“黑”均写作凳,在周器娓簋的“嫘”字从黑 作赛,西周铜器铸子叔黑颐簋上有黑字作霪,较甲骨文而言,都只是增加了几点而已,而 :至u t 4 、篆则写成了爨,字形的中下两部被看做了两火。炎,字,由此许慎将其解释为。黑 火所熏之色也。”黑色既然是火熏之色,问接晚明在远古人类对于黑色的直观感受是 从火烧迹象得来的,在茹毛饮血的艰苦岁月罩,火带给人无尽的便利与希望,人们进而对 此处泛指含有黑色及j 0 l 中意的词语,参见侯:) :睿古汉语黑系词疏解 d 浙江人学博1 :学位论义2 0 0 7 3 第1 章黑色的内涵 火所留下的痕迹也产生特殊的感情。黑色处于纯度和明度感消失的无色彩状态,它可以给 人们带来凝重、严肃、神秘的情感联想,原始知识观念的宇宙是混沌而玄虚的,人类置身 于幽玄的时空之中而生发出的对万物的猜度和诠释自然处处与黑色有关,于是其审美风尚 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尚黑 情节。 古人在长期使用黑色的过程中,逐渐生发了浓厚的审美情趣,新石器晚期彩陶上的纹 饰,赋色以黑色为主,红色为辅;距今四千年左右的龙山“黑陶文化”更加体现出这种“尚 黑”的色彩理念:黑陶器给人的严肃、冷穆、玄虚、空疏感等不仅构成龙山黑陶主要的 审美特征,而且其相对于仰韶和马家窑文化的陶器更增添了黑色的内敛、朴素和幽深之美。 很明显,黑陶之黑是在烧陶工艺高速发展的前提下有意识的人为结果,是对“尚黑”意识的 传承和发展,因为封窑技术和渗碳技术这些别具匠心的烧陶工艺倘若不是在强烈的“尚黑 思想的驱使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1 1 2 亦褒亦贬黑色的双重意义 历史发展至夏,夏俗尚黑,不论是服饰、居室、器物、牲畜和意识观念,无不以黑 为贵: 礼记檀弓记载:“夏后氏尚黑,大事敛用昏,戎事乘骊( 黑马) ,牲用玄【i 】 ; 夏王朝阜族子孙、禹王的后裔衍生为“党姓家族,党字古为“黛,可见造字之初“党 字含有“尚黑意,孔圣人主张“君子不党”,字面意思就是君子不要尚黑,也就是君 子不要觊觎与自己级别不相称的用色权限,但是此前此后,战乱纷争时齐、晋、秦等诸侯 国与周朝分庭抗礼有倒周称帝之图谋,公然使用与之不相称的黑色,比如齐国宫殿朝北饰 黑,号玄宫,显示出取代周朝之野心。 华夏传统不甚讲究色相,惯以类别分之,“五色”一词最早见于先秦著作尚书,尚 书益稷是一本主要记录舜帝和大禹的对话的书,书上说舜帝要求将同、月、星、山、 龙等十二种物象用五色描绘、刺绣在自己的礼服上,由大禹监制,后人称为“十二章”。“十 二章”所用的五色皆为正色,其中“青为首,赤为荣,黄为主,白为本,黑为终【2 】,首 是先导,荣是华彩,主是总管,本是根基,终是归宿,此五色说后由汉朝阴阳家发展为“五 德终始说”。郊祀志记载:秦始争既即位,或日:“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蝙见。夏得木 德,青龙止於郊,草木鬯茂。殷得金德,银白山溢。周得火德,有赤乌之符。今秦变周, 水德之时。昔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于是秦河更名日“德水”,这就是 说秦代以水作为国家昌盛的标志,而“水为黑”,故色尚黑。高祖刘邦建汉之初礼承自玎朝 【1 两汉戴圣礼记北京中固f # 侨版利:2 0 0 3 年第l 版第1 2 5 贞 1 2 1 彭德中华五色 m 江苏炎术m 版礼2 0 0 8 0 8 第2 4 贝 1 3 j 汉钥班嗣汉书 m 卷_ 二l 五j :郊祀,占第八节中卢书局,2 0 0 7 第5 6 5 7 贝 4 北京服装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沿袭尚黑制,因昔有青黄赤白四个大帝之祠独缺黑帝祠,刘邦便自封“黑帝 ,而自武帝 刘彻起重整s l s f ,根据五行相克之说,汉胜秦是土德兴,以土克水,故该尚黄,黑色开始 更多时候以卑微含义出现,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 1 0 0 年) 到安帝建光元年( 1 2 1 年) 的说文解字就可见这样一种现象,该书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许慎字 叔重,有“五经无双许叔重 之赞赏,是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说文解字黑部中表 中性以及褒义的黑色字有许多,带有明显贬义的也有许多,在此选取几例典型褒义和贬义 的字加以分析: 表示褒义的字如: “朦 画眉也,可指代眉毛,引申为美女,今通“黛”。 钕 “藏”虽皙而黑也,皙者人色白也,今通“葳”,仲尼学生曾葳字暂,名士。 “黝 青黑色也,周礼地官牧人记载祀用黝牲以示庄重,可见含有明显 褒义。 表示贬义的字如: “鼽”滓垢也,即为污垢,脏东西。 “黩”握持垢也,段玉裁注:“垢非可握持之物,而入于握持,是辱也。 “黯”大污也,意为在犯人或奴婢、士兵脸上刺字,隋书刑法志记载: “遇赦降死者,赡面为劫字【l 】”。 “黜”贬下也,玉篇【2 】也记载道:黜,贬也,下也,显而易见含有贬义。 “黥”墨刑在面也,“放黥者马竿人面也【3 】”,即“黥”为在人脸上刺字并涂 墨之刑,其辱罚义不言而喻。 黑色的贬义可分三类:第一、表滓垢,;第二、表不鲜明;第三、表辱罚。上述意义 略加变异,则可与邪恶、罪孽等发生联系,几千年中华文明史中黑色一直没有脱离这种象 征意义,比如成语中的“昏天黑地”比喻社会混乱、纲纪无常,“黑风孽海”比喻环境、 遭遇的险恶等;口语中的“黑店”、“黑气”、“黑手”以及当下流行语中的“黑户”、“黑客”、 “黑哨”等与之一脉相承。 1 1 3 各抒己见儒、释、道论“黑” 中国人对色彩偏爱的理性意识源自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等,进而在礼教上产生诸多用 f l l 长孙无忌、十忠宁等薯,隋书卷二i 五,忠第f _ 二 1 2 l 南朝颐野i :编撰,是中圈古代一部按汉。彤体分部编排的书, 1 3 1 见书卷六刑德篇,书足儒家经典之一,汉代改称尚书 5 第1 章黑色的内涵 色规范,论语曰:“君子不以绀鲰饰所谓“绀指黑中透红,“鲰 为青中透红, 此说同“恶紫夺朱论一样,孔子意在以色树礼,提醒人们服用颜色皆有法度。不同于儒 家,道家对颜色的认识另有一番道理,其太极图和黑白两级论对黑色做出了独特的见解, 对传统文化、华夏艺术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其用色之道以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中对黑白 的表述最见道家精神:“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蹊,为天下蹊,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 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老子言色最推崇的是黑白,所谓“五色令人盲目、 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 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in l ,因此后人言以色证道始自老子。以道家“无中生有、“大音 希声大象无形 的观点来看,黑色以最简单的色彩形式象征着最原始的色彩本质和精神本 质,成为所有事物乃至所有精神现象和人类活动的表现色彩,灭文章、散五色是一种返朴 的救心之术,老庄的色彩取消论无疑对后世的绘画艺术家产生了奇异的开悟作用,将艺术 家带到一个更加自由的王国,使他们的精神升腾到广阔无垠,五障无碍的洞天灵府。佛经 大日经疏卷六也说:“慧根黑即如来究竟之色也,是为惠之色”佛家五色界道中 “最外次( 即第五层) 布黑色 因为“黑为如来寿量常住之身,如是妙身,毕竟无像,故 作深玄色诸众生有渐入者,有超升者、顿入者,然其所趣,毕竟同归,故云一切内深玄 也”真是“玄( 黑中微红) 之又玄,众妙之门”。 也许,中国人喜爱水墨还是受了孔圣、老庄、佛家等有关色彩理论的影响,“墨”是 中国水墨画艺术创造的灵魂,它渗透着传统文化的精髓。水墨山水、水墨花卉始自李唐, 它们的问世标志着一个新进程的开端黑色成了中国绘画新进程的丌路先锋。水墨画讲 究“墨即是色”,也就是说墨的浓淡变化要体现色的层次变化,“墨分五色”要求水墨的色 度可传神出缤纷色彩的韵味,张彦远这样描述水墨的高境界运用“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 意【2 】9 99 黑色已被认为是一种最富于表现力的色彩,久之已成为一种独特的美学取向。 1 2 引领潮流黑色成就经典 众所周知黑色的内涵是多层面的,五千年华夏文明史中“黑”即曾因为位列血色而备 受崇尚,也曾因为与污浊、罪罚这些含义脱不开干系而含有明显的贬义,它集争亲贵族的 富贵与草野小民的贫贱、正式场合的庄重与偏乡僻壤的随意、戏剧艺术罩的威严与章话故 事中的邪恶于一身,如此等等;在西方世界里它即是地狱与阴暗的象征,同时它也代表了 【l 】老了道德绛第l 二章h t t p :w w w t i a n y a b o o k c o m g u d i a n d a o d e j i n g y i w e n 1 2 h t m l ( 2 1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i 田j 记卷_ 二论l j t 用榻写篇 6 北京服装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庄重、正气、严肃和深不可测等,在对欧美人的颜色倾向所做的一项调查中,1 8 8 8 名各年 龄阶段男女参加了实验,从中我们初步得出人们最喜爱颜色的排列顺序:3 8 蓝色2 0 红 的1 2 绿色8 黑色,另一方面有9 的女性和7 的男性把黑色列为他们最不喜欢的颜色, 大多数十几岁的年轻人都认为黑色很棒,而上年纪的人则不认同黑色,尤其是当黑色出现 在年轻的后辈身上时,这种不认同感更加明显,毫无疑问在这个调查中黑色的表现如同它 一贯的特质令人费解。 1 2 1 神秘诱惑审美特质让世人折服 黑色拥有着许多无法解释的神秘特质,它可以“对一切色彩产生否定作用,只要与黑 色组合在一起,每一种彩色的象征意义都可以转化为它的对立面”【i 】:比如绿色给人以希 望,但是黑色掩映下的绿色却是邪恶的写证;橙、黄搭配是暖暖的和谐之色,加上黑却是 自私的不合群者的象征。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黑色服饰的选择则更看重它正面的情感 稳重、深沉、庄严等:“黑色套装”和“黑色礼服”是西方人的正式服装;交响乐团的成 员几乎都是黑色西服,以显示尊严和肃穆;法官也穿用黑色袍服,以示权威与公正黑 色在现代服装形象设计中体现出极高的艺术以及实用价值,更在世界范围获得“经典流行 色”的殊荣。当你不知道穿什么的时候,选择黑色准没错,黑色以不变应万变,它与任何 款式、面料都能产生协调效果,黑色似乎有股魔力,无论是对设计师,还是穿着者都有很 强的适应性:神秘优雅可以是黑,性感妖冶也可以是黑;前卫冷艳可以是黑,端庄沉静也 可以是黑;硬朗冷峻可以是黑,书生意气也可以是黑,这样丰富的内涵,这样独特的魅力, 恐怕只有黑色才可以自由驾驭。 1 2 2 水到渠成黑色符合国际流行服饰的融合化趋势 2 l 世纪的服装f 越来越倾向于季节融合化、等级融合化、性别融合化与和区域融合化 的趋势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起居、交通和工作环境受天气变化的影响越来 越小,服装甚至渐无冬夏之分。此外,随着文明的演进,民主、平等、自由的现代人格呼 唤了平等的外形装饰,男女服装、佩饰互用,东西方服饰风格混搭,如今东方服饰的气韵、 灵动和西方服饰的几何、立体融成中西壁合的服饰争奇斗艳。黑色在色彩系统中属于无彩 中性色,具有强大的适应性和调和性,有助于相配色彩或饰物的风格展示,黑色符合国际 流行服饰的简洁化要求,黑色具有国际化的共识和标准所需要的一切品性。 ( 德) 爱娃海勒( e v ah e l l e r ) 著吴彤编译色彩j 性格 m 中央编译j l ;版社,2 0 0 8 :第1 1 0 页 7 第1 章黑色的内涵 1 3 古今传承凉山彝族尚黑文化 彝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的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 其中四川省凉山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其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灿烂深厚、民俗独特 神秘。凉山彝族主要分布于凉山中部偏东、偏北的甘洛、越西、昭觉、美姑、普格等县区, 根据方言不同他们自称“诺苏 、“纳苏”、“涅苏 等。凉山地区群山峻岭,地势险要,金 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将凉山地区和其他地区以水隔断,河流穿过的高山峡谷成为凉山彝 族和其他地区的界线,封闭的生活环境和特殊的社会制度较完整的保留了彝族社会历史沉 淀下来的各种民族习俗和文化。 1 3 1 别有洞天凉山彝族“尚黑解析 自古至今,“尚黑”现象贯穿整个彝族文明史,“尚黑”之“尚”不仅含有“喜爱、普 遍风尚”之意还含有“以之为尊、崇尚有加 之意。凉山彝族尚黑现象表现在方方面面、 十分突出:日常生活中以黑色为美,人人皆喜以黑色为饰,人们敬黑、尊黑,甚至用黑色 来分等级辨贵贱,也因此衍生对黑色用法的诸多禁忌。毋庸置疑凉山彝族对黑色怀着一种 特殊的感情,但是若只判定彝族为“尚黑的民族即崇尚黑色的民族,显然不符合黑色在 彝族文化里的独特含义。“黑”在彝族人心中如此高贵,并不仅仅局限于这是一种颜色, 彝人对黑色的理解已超出感官的本能和生活的习性,它在彝族的同常生活中的表现是一种 文化表象,黑色只是“黑”的一种世俗的物化,它是某种更为古老崇高的内涵投射到人们 的r 常生活中的物质表现。 众所周知人们对色彩的审美爱好,绝不仅仅取决于其功能、情感,理性意识也会起 作用,使审美观念发生改变。社会意识形态及其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等方面,都会对色彩 崇尚产生引导乃至于决定性作用。由此可见彝族对黑色的崇尚其实是有很多的文化内涵在 里面的,那么彝族尚黑其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或者说这种文化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呢? 任何文 化现象都是一个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综合多方面原因逐渐形成的,因此,在理 解彝族尚黑现象时,也需要多层面、多角度地进行分析,关于这点我们将在第三章详细讨 论。 1 3 2 色彩语言尚黑传达民族信息 世界上有许多民族以黑为尚,除彝族外我国还有十几个少数民族崇尚黑色,视黑色 为吉祥、护佑之色。对这些民族来说,黑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色彩,而是要通过这种色彩语 言传达该族的某些信息,表现该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心理。“色彩在少数民族社会中是作 8 北京服装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为一种民族风俗习惯出现的,是历史文化心理积淀的结果,并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 分,它全身浸透了普通语言和行为不便或不能表达的意义 【l 】。在少数民族中,人们对于 各种各样的色彩理解有着自己的约定,他们往往通过色彩来传递着信息。其信息传递的模 式是:社会中的人将一定的意义赋予到某种色彩或色彩组合中,而另外的人通过这种色彩 或色彩组合能领悟到其中的含义。可见色彩和我们通常说的语言一样,是一种社会现象,一 种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色彩语言 。 由于种种原因,黑色已发展为彝族文化的一个特殊符号,并渗透了该族的人生历程和 社会规范以及文化心理的各个方面。黑色既是彝族重要的无声信息之表征,那么该族对黑 色的用法必有法度,对染黑之术也必然有相当的研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日常生活中 对黑色的要求,而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勤劳智慧的彝族人充分运用地理优势发展出诸多 染黑方法,因此本文以彝族崇尚的黑色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色彩语言所传递的信息的解 读以了解彝族传统文化,并重点探寻有关彝族传统染黑方法的机理奥妙,在传承民族遗产 的基础上,以期对当今的环保型染法有所启迪。 l l 】朱净字、李家泉少数民族色彩语言揭秘 m 厶南人民f j ;版社1 9 9 3 年第版第6 l 页 9 第2 章探析植物染黑 第2 章探析植物染黑 “植物染 顾名思义就是使用天然的植物染料给日用器具、纺织品等上色,因此又 称草木染等,史载染术“始于轩辕氏之世,黄帝制玄冠黄裳,以草木之汁,染成文采【】, 可见其历史久远。自然界采集到的含色素的染色用料,根据性质不同可分为染料和颜料, 区别在于颜料多是涂擦着色的矿物质,而染料所含色素能溶于水或药剂里,直接附着在纤 维上,并且可以借助媒染剂等加强与纤维的亲和力。另外需要说明的是,除去本身具备染 色色素的材料外,植物染色还经常用到一些辅助材料,本文把经过加工可以直接进行染色 的材料统称“染料 ,而把未经;h n - r 还保留着各自原本结构状态同时具有染色价值的植物 原材统称“染材”以示区别。 自然界中能够染色的植物很多,唐六典有言“染大抵以草木而成,有以花叶,有 以茎实,有以根皮,出有方土,采以时月。口功起初先民只是把这些花叶揉搓成浆状物, 以后逐渐知道采用水浸来提取染液,以满足对衣服、器具等染色所需,经过长时间反复实 践,古代人民逐渐掌握了使用植物染料染色的技术。及至周代,植物染料在品种及数量上 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并出现了专门管理植物染料的官员负责收集染草供浸染衣物之用, 此后秦汉设有“染色司”,唐宋设有“染院 、明清设有“蓝靛所”等管理机构,历 经时间考验,发展出包括媒染、单染、套染等多种方法,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实践基础与理 论系统。 植物染既是取天然材料染色,由于染材不同、染织对象多样以及染色方法等各不相同, 所得色调也有很大差异,而具体到传统植物染黑自然也是浓浓淡淡、血花八门。查阅古代 详细记载色名的书如汉代的说文、元朝的碎金和南村辍耕录、明代的多能 鄙事、天工开物和天水冰山录、清代的扬州画舫录和布经,还有近代 的雪宦绣谱以及明清档案资料中关于上贡缎匹色彩的记载等。属于黑灰色属的色名相 当丰富,列举如下:生皂、熟皂、不肯皂、青皂、油罩墨、玄色、绿云、包头青、沔阳青、 毛向青、元、构、滋( 兹、黝) 、缲、纂、元青、殊墨、枯灰、牛绒、驼绒、鼠毛、栗壳色、 乌黑、鹰背、檀香、壳色、阡张狄、玄青、真殊墨、墨扪、红扪、青狄、老灰、水狄、银 灰、桃灰、菜灰、墨灰、木色、绀、淄、鲰、老鸦、火熏、烟旱火、库狄、并狄、翠墨、 水墨等。 高蔼贞古代织物的印染加t j 故宫博物院f u1 9 8 5 年0 2 期2 9 3 0 【2 j 唐朝李林甫唐六典卷二r 二二织染署第三节 l o 北京服装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以上色名从色泽上的深深浅浅到所形容对象的不同,林林总总无不尽言其与众不同之 处,由此可见与之相对应的传统植物染黑技法必然也是相当丰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它 们最终呈现在大家面前。本文不能尽言传统植物染全部,只以染黑为例做一些总结,虽说 有挂一漏万之嫌,但是植物染基本的取材之道、工艺理念等本是共通的。本章就上述共通 的道理略作阐述,为后文论述凉山彝族植物染黑做铺垫,同时也对现代植物染黑技术的研 究和发展提供借鉴。 2 1 审曲面势取材之道 天然的材质本身就蕴含着无穷的自然美,植物染所选用的材料贵在天然,可以说离开 了大自然钟灵毓秀之材,传统染织将如同空中之阁无从谈起。然而一年有四季,万物有荣 枯,因此在染织过程中人们应想方设法顺应自然规律以尽材美。古人对大自然的物长丰衰 规律了然在胸,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列出了2 0 多种颜料的来源、染制和定色 的方法等,不但详细列举其采摘时月、取材部位,还留意了这些材料的地域之分、环境差 别等,周礼考工记序说道:“审曲面势,以饬五材【1 】 ,可见染织等是颇为重视 取材之道的。 2 1 1 依循天时 周礼考工记序日:“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 石有时以泐,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此天时也。”在中国古代工艺思想中,对自然材料 的利用极其讲究“天时”。植物染工艺中强调染材“采有时月”即为这一观念的反映。“斧 斤以时入山林”一方面是为了依循自然物的季节特点,最大限度的为人类提供服务,另一 方面则是为了顺应自然界荣衰丰杀的规律,不破坏自然生长的环境以保持续利用。 不同的季节罩,植物所含的成分不尽相同,所以在染色效果上会有很大的变化,体 现出色彩的时节性。又因为植物染所用原料都是自尘自长,它们的生长情况必定各有差异, 所以即便在相同时节用相同的熬煮时间、温度与相同的枝叶所萃取出的染液也可呈现出不 同的色泽变化。这f 是植物染色不可思议的趣味所在它可随人而变,亦可随天气燥湿、 技手巧拙而变。以昨同所得之色试之今f 1 而变,以今r 所得之色试之明同而又变者屡见不 鲜。 植物染料的有效成分是来自植物本身的耐久不退色的有色物质,或者一些可以转化 为显色物质的元素,大部分的植物色素都很容易分解、消失,只有一些能耐久不被氧化的 【l 】指要仔细察看材料奉身状况,然后根据f i i 司情况米处理它们。 l l 第2 章探析植物染黑 成分才可使用。鲜艳的色彩使人很容易察觉到这些色素的存在,但也有一些重要的植物染 材,其色素并不是那么显著的,例如:它们可能是存在树皮、根部中一些构造复杂的化学 物质,甚至必须藉助媒染剂的作用才能显色,这些都需要人们长期细致的观察和反复实践。 大多数植物在生命能量最强盛的时候色素含量最多,此时用以染色就能充分发挥染材的效 力;通常植物开花会消耗大量养分,所以选在开花前染色可以得到不错的效果,比如狼把 草、鼠尾草等夏秋之际摘取最佳,核桃青皮要取自深秋核桃成熟之际,而马桑树的皮也要 选取一些较粗壮枝干上的,如果是取自嫩枝之上,不单可用之材少得可怜,染黑效果也不 佳。天工开物彰施记载蓝靛育苗、采摘皆有时节,所谓“榆英落时可种蓝”,即种 蓝要大约二、三月份下种培苗,静待“暮春生苗,六月采实,七月刈身造靛”。礼记月 令也道:“仲夏之月,令民毋刈蓝以染”,仲夏之月是蓝草茁壮生长的好时候,若此时 采摘蓝叶,得不偿失。染黑常用的五倍子实际上是昆虫虫瘿的杰作,这些昆虫将卵产在树 叶上,围绕这些昆虫和虫瘿的地方将长出类似果芽的小瘤,这就是五倍子。既是如此五倍 子的生长也有时节:“五月倍 于夏至以后5 天左右采摘为宜,迟熟的可边成熟边采摘; “七月倍”最好在寒露前几天采摘,即当地五倍子常年爆裂盛期的前几天采摘,以自然爆 裂为宜,因为自然爆裂比水煮裂开的五倍子鞣质含量高出许多,而鞣质是染黑的重要物质, 凡此种种不累胜数。 植物染色工艺是人类智慧与大自然造化珠联璧合的结晶,它顺应大自然“荣衰丰杀 的节律,尊重自然宇宙客观规律,似乎有意无意的还体现出休养生息、取之自然还之自然 的意识。木本植物的树皮、树根、树枝、树叶、心材等等都可能含有色素可用于纺织品染 色的色素,但是按照传统规矩人们并不对正在生长期的树木进行砍伐,而是对砍伐后丢弃 的废材、枝丫、茎叶进行收集、加工和再利用。每年秋季对树木正常修剪后的枝叶,也正 好可以用来做染材;一些果皮、果壳大多数是废弃物,进行收集再加以利用往往有出乎意 料之效果,可算作大自然的格外馈赠。 2 1 2 因地制宜: 草木敷彩施色过程中所用染材、媒染剂、染物等大多就地取材,植物生长既受一方水 土的孕育,土质的不同、气候的差异等因素必定会使它们的生长呈现明显的区域性,而染 色原料的区域性也必将使植物染的色彩呈现出“此地而非彼地”的特点:染莨绸( 其色一 面黑一面红) 所用的薯莨必得益于南国阳光拂照,而用苏木染黑若经大庾岭之河水的漂染 则色愈深;闽大记记载:“靛出山谷中,种马蓝草为之利靠四方,谓之福建青”; 明朝千应山纂修闽人记卷三中国社会科学; 版社2 0 0 6 第一版第6 9 页 1 2 北京服装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清代卫杰编著的蚕桑萃编中记叙有四川青杠碗染黑:“青杠碗海云高木,四川山多产 此木,其果实类板栗,其碗煎熬水染青色不退”。南京素以染黑色著称,所染黑绸最是不 凡,秦淮河畔乌衣巷因达官贵人常穿黑衣而得名即是明证。另外以地名为颜色命名的现象 也不鲜见,沔阳青、京灰等耳熟能详,我们从这些不厌其烦地记载中可以看到人们对植物 染色的地域性早有了解,古人正是基于对植物染材的了解总结出许多应对方法。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复杂多样,染料植物资源丰富。南方地区常 见的染黑植物染材有核桃、山榛、栎树、橡实、莲子壳、杨梅、马桑树等;北方常见的有 皂斗、侧柏、柳树、冬青、柿叶等。杜燕孙先生的国产植物染料染色法说国产植物染 黑染材遍地皆是,其中“尤以单宁之植物,遍地皆有,染黑最宜”。染黑最重要的成分为 单宁类鞣质,书中又记述道:“根茎叶皮以及果实之中含单宁者在在皆是单宁与铁化 合,成为单宁酸铁而生灰色以及黑色之沉淀,固着于纤维之上我国古时染黑:胥唯 此物是赖。 另外国产植物染料染色法中还明确写到:“棉麻等植物纤维在单宁之水 溶液中吸收单宁之力甚著,其吸收之量,由后者之浓度及品质而不同。毛不适宜于单宁处 理,因与单宁质亲和力甚弱,故吸收之程度,远不及棉或丝之强大,且有使毛发硬之弊病, 故对于单宁铁黑( 铁媒染) 之染色不慎适合。但是我国西南的四川省凉山彝族人自 古以来用含有单宁类物质的树皮枝叶如桑树、核桃皮等染羊毛,并没有杜先生所说的诸多 缺点,其传统羊毛服饰染色耐同晒、耐汗渍,色泽经久不褪,显示出彝族人高超的染黑技 艺,植物染料同当地的环境天生有着千丝力缕的联系,而合理的利用当地的植物纤维、植 物染材创造出富有地域特色的色彩和艺术风格,是劳动人民在与大自然长时间的磨合才能 得来的,因而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大都能经得住时间考验,譬如凉山彝族传统植物染黑【2 1 , 至今仍在有些地方中使用,可见其生命力之强,我们将在第四章详细讨论。 2 2 妙契自然工艺理念 “清醯之美,始于末耜,黼黻之美,在于杼轴”【3 】,泰然生活井然劳作既解了衣食 之忧,又创造出了清醯甘冽、黼黻华美,劳动人民同出而作同落而息,与大自然共生共处, “天地人,力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