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豫南地区楚系墓葬初步研究.pdf_第1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豫南地区楚系墓葬初步研究.pdf_第2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豫南地区楚系墓葬初步研究.pdf_第3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豫南地区楚系墓葬初步研究.pdf_第4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豫南地区楚系墓葬初步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豫南地区楚系墓葬初步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豫南地区,春秋时期分布许多小诸侯国,战国初期以后则全部为楚境。近年来,此区 见诸报道的楚系墓葬六百七十余座。依据墓葬形制、随葬器物组合及器型特征的不同,并 结合东周时期该区地理环境因素,将墓葬分为三区:即豫西南地区,淮河上游地区和汝、 颍水流域;依据各区墓葬等级的高低,将其分为甲类、乙类、丙、丁类四类,同时根据墓 葬形制及随葬器物组合的发展演变,将其分为六期:春秋早、中、晚,战国早、中、晚。 在上述分类、分期基础上,总结各区域文化特征。豫西南地区,春秋早期有少量曾、 申国墓葬,以中原文化为主;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期,各类楚墓均有大量发现,主要为长方 形竖穴土坑墓,流行人殉及袱葬车马坑;战国晚期,则仅有少量小型楚遗民墓。 淮河上游地区,春秋早、中期,主要为黄、樊、养、番等国墓葬,有强烈本土文化特 征,多有陪葬坑或器物箱;春秋晚期,主要有吴、蔡国墓葬及楚墓,以楚文化因素为主; 战国时期,各类楚墓均有大量发现,流行封土,椁分室,随葬品以漆木器、陶器为主。 汝、颍水流域,发现有各类楚墓,时代多为战国时期,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大,多有封 土,流行椁分室,多随葬玉器。 豫南楚系墓葬与鄂西北楚墓、鄂东楚墓、皖中楚墓,中原地区东周墓关系密切,并对 秦汉时期墓葬影响深远。 关键词:豫南地区楚系墓葬楚文化分区分类分期区域特征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a r e ao fs o u t h e r nh e n a n , t h e r ea g em a n yl i t t l es t a l i o n si n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p e r i o d a n dl a t e ri tw a s tm l e db yc h us t a t i o n i nr e c e n ty e a r s , t h en u m b e ro fr e p o r t e dt o m b so fc h u s y s t e mi sn e a r l yt o6 7 0 b a s e do nt h ef o r mo ft h et o m b s ,b u r i a le q u i p m e n ta n dt h ef e a t u r e s ,a n d 丽t ht h eh e l po fk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i ne a s t e r nz h o up e r i o d ,t h et h e s i sd i v i d e sa l lt o m b si n s o u t h e r nh e n a ni n t ot h r e ed i s t r i c t s :t h es o u t h w e s to fh e n a n , t h eu p p e ro fh u a i h er i v e r , t h e v a l l e yo f t h er ur i v e ra n dt h ey i n gr i v e r t h et h e s i sa l s o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v a r i e t yo f t h ef o r mo f t h et o m b sa n db u r i a le q u i p m e n t , d i v i d e st h et o m b si n t os i xs t a g e s t h e ya r et h ee a r l y , m i d d l ea n d l a t ep e r i o do f t h e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p e r i o d ;t h ee a r l y , m i d d l ea n dl a t ep e r i o do f w a r r i n gs m t e s b a s i n go nt h ea b o v e - m e n t i o n e dr e s e a r c h ,t h et h e s i sa n a l y z e st h ec u l t u r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 e a c hd i s t r i c t i nt h es o u t h w e s to fh e n a n , t h e r ea r es m a l la m o u n to ft o m b so fz e n ga n ds h e ni n t h ee a r l yo f t h e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p e r i o da n di t sm a i nc u r r e n ti sc e n t r a lp l a i nc u l t u r e ;t h e r ea r e al o to fv a r i o u sc h ut o m b sf r o mt h em i d d l eo fs p n n ga n da u t a n mp e r i o dt ot h em i d d l eo f w a r r i n gs t a s t e sa n dm o s to ft h e ma r et h es q u a r et o m b sw i t hs a c r i f i c i a ll x _ f s o na n dt r a f f i c p i m ;t h e r ea 坤o n l ys m a l la m o u n to f l i t t l ec h ut o m b si nt h el a t ep e r i o do f w a r r i n g s t a t e s i nt h eu p p e ro f h u a i h er i v e r , t h e r ea r eal o to f t o m b so f h u a n g , f a n , y a n ga n dp a ni nt h e e a r l ya n dm i d d l eo f t h e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p e r i o da n dt h em a i nc u r r e n ti sm a i n l a n dc u l t u r ew i t h b u r i a le q u i p m e n tb o x ;t h e r ea r es o m et o m b so fw u ,c a i ,a n dc h ui nt h el a t eo ft h es p r i n ga n d a u t m n np e r i o da n di t sm a i nc u r r e n ti sf a c t o ro f c h uc u l t u r e ;t h e r ea r eal o to f v a r i o u sc h ut o m b s i nt h ew a r r i n gs t a t e sp e r i o d ,m o s to f t h e ma r ean u m b e ro f r o o m si nc h a m b e ra n dt h eh e a po f s o i l o ni t f u n e r a lo b j e c t sm a i n l yi n c l u d ep o t t e r ya n dl a e q u e r w a r e i nt h ev a l l e yo ft h er ur i v e ra n dt h ey i n gr i v e r , t h e r ea r ev a r i o u sc h ut o m b so fw a r r i n g s t a t e sp e r i o da n dt h e yw f f f em a i n l ya f f e c t e db yc e n t r a lp l a i nc u l t u r e , al o to ft h e ma r ean u m b e r o f r o o m si nc h a m b e ra n dt h eh e a po f s o i lo ni t f u n e r a lo b j e c t sm a i n l yi n c l u d e j a d e p l a t e t h et o m b so fc h us y s t e mi ns o u t h e r nh e n a ni sc l o s ew i t l lt h ec h ut o m b si nn o r t h w e s t e r n h u b e i ,e a s t e r n h u b e i ,c e n t r a la n h u i ,a n dt h e e a s t e r nz h o ut o m b si nc e n t r a lp l a i n a r e a , m e a n w h i l e ,i tm a k e si m p o r t a n te f f e c to nt h et o m b so f q i na n dh a nd y n a s t y k e yw o r d s :t h ea r e ao fs o u t h e r nh e n a n ;t o m b so fc h us y s t e m ;t h ec h uc u l t u r e ; d i v i s i o no f d i s t r i c t s ;d i v i s i o no f t y p e s ;d i v i s i o no f a g e s ;a r e a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引言 豫南地区大致范围为西起伏牛山脉,经平顶山、许昌南部、周口北部,东至涡河的河 南南部地区。该地区自古以来战略地位显著,春秋早期分布有众多小诸侯国,成为楚国与 中原大国竟相拉拢与蚕食的对象,战国初期后全部为楚境,战国晚期,楚迁陈郢后,更一 度成为楚国末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该地区地形复杂,豫西南,东周时期为楚方城所 在,其北为伏牛山脉、东为南阳盆地东缘丘陵地带、南为桐柏山脉、西则有丹水、淅水, 为楚国早期统治的中心区域;淮河上游河段起子桐柏山源头到洪河口,主要支流多源于大 别山脉,分布在淮河以南,本区域一直为楚国统治的重要区域:汝水、颍水,东周时期为 淮河中游河段北岸的支流,分别源于伏牛山和嵩山,汝水至颍水流域,为楚与中原诸国交 流的前沿地带,是楚国末期统治中心区域。 “楚文化”是东周时期江汉淮水之间的一种考古学文化,它是在中原姬周文化的基础 上形成起来的,某些方面甚至自始至终都受着周文化的影响。俞伟超指出,楚文化“就是 中国吉代楚人所创造的一种有自身特征的文化遗存”;“这种文化遗存有一定的时间范围、 一定的空问范围、一定的族属范围、一定的文化特征内涵。在这四个方面中,一定的文化 特征内涵是最为重要的。”【i 】豫南地区为楚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的必经之路,并且当地诸多 姬姓或非姬姓小诸侯国原有发达且风格各异的青铜文化,楚文化正是在多种文化的相互碰 撞、融合下形成。而对于当时这一区域墓葬的研究,必然有助于了解这种文化的形成。 “楚系墓葬”一词最早见于郭德维先生的楚系墓葬研究,文中将“楚系墓葬”定义 为“楚文化系统或楚文化范畴的墓葬”【2 】。春秋时期,豫南地区诸国与楚国交往频繁,较多 小诸侯国墓葬具有楚文化风格,同时,楚墓也在很多方面借鉴和继承了豫南诸国的墓葬文 化,此外,春秋早期,该区一些小国墓葬虽不具有楚文化特征,但与此后楚墓有重要参考 价值,为便于研究,文中将这类墓葬统归为楚系墓葬。 本文以考古类型学及文化因素分析法为主要分析方法,对豫南地区楚系墓葬的区域性 特征展开初步研究,首先就各区域墓葬形制、随葬器物组合特征进行分析,对随葬典型器 物进行类型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墓葬进行分类、分期;然后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法对各 区域楚系墓葬的考古学文化特征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各区域文化特征的发展演变规律,反 映出豫南地区楚系墓葬的总体文化特征;积极探讨各区域之间的文化差异及形成这种差异 的原因,并与周边地区同时期墓葬进行比较。 一、豫南地区楚系墓葬概况及研究现状 二十世纪5 0 年代以来,豫南地区经过科学发掘清理的楚系墓葬数以千计,目前公布材 料的有六百七十余座,遍布豫南地区,其主要分布在南阳,信阳、驻马店、周口及平顶山 等地,下面就一些比较重要的资料作一简要列举。 南阳市楚墓材料主要有淅川下寺春秋楚墓【3 】、渐川和尚岭与徐家岭楚墓1 4 】、南 阳市西关出土一批春秋青铜器【5 】、南阳市物资城一号墓及其相关问题1 6 】、渐川县和 尚蛉春秋楚墓的发掘【7 1 、南阳市西关三座春秋楚墓发掘简报【鄹、南阳市烟草专卖局 春秋、西汉墓葬的发掘【9 】、河南省淅川县下寺春秋楚墓 j o j 、河南淅川县下寺一号墓 发掘简报【l l 】、河南淅川大石头山楚墓发掘简报0 2 、淅川县毛坪楚墓发掘简报0 3 1 、 河南淅川徐家岭一号楚墓发掘简报【1 4 】、河南淅川吉岗楚墓发掘简报【1 5 j 、南阳市彭 营砖瓦厂战国楚墓【1 6 1 、河南南阳五交化储运站战国墓【1 7 】、南阳发掘东周古墓群l i ”、 浙川杨河楚墓0 9 、河南南召县- - n 岗战国墓发掘简报1 2 0 、河南南阳发掘两座春秋 墓 2 1 l ,其它楚系墓葬材料则有河南新野发现的曾国铜器口】、河南新野古墓葬清理 简报 瞄l 、南阳市北郊出土一批申国青铜器洲、河南桐柏发现周代铜器圈、桐柏 钟鼓堂出土一批春秋铜器嘲、河南桐柏县发现一批春秋铜器田l 、桐柏月河一号春秋 墓发掘简报田l 、南阳月河春秋墓群发掘获重大成果例、河南桐柏月河墓地第二次发 掘例。 信阳市楚墓材料主要有信阳楚墓口1 1 、固始自狮子地一号和二号墓清理简报0 2 、 罗山蟒张后李商周墓地第二次发掘简报【3 3 l 、罗山天湖商周墓地【翊、我国考古史上 的空前发现信阳长台关发掘一座战国大墓p 习、 信阳长台关第2 号楚墓的发掘i 埘、 信阳长台关四号楚墓的发掘伊口、河南信阳长台关七号楚墓发掘简报p 引、河南固始 蝙蝠山战国楚墓【3 9 l 、河南光山县黄大山战国墓发掘简报【帅】、河南新县窑岗战国墓清 理简报【4 1 1 、潢川发掘战国西汉墓【4 2 】、固始发掘一座大型战国木椁墓 4 3 1 ,其它楚系 墓葬材料则有固始侯古堆一号墓m 】、 信阳发现两批春秋早期吕国铜器m l 、 河南信 阳发现两批春秋铜器、 【删、河南信阳市平桥春秋墓发掘简报【5 l l 、信阳市平桥西三号春秋墓发掘简报【5 2 1 、河 南信阳市平西五号春秋墓发掘简报1 5 m 、河南潢川县发现一批青铜器【删、河南固始万 营山春秋墓清理简报【矧、罗山县高店公社又发现一批春秋时期青铜器【蚓、春秋早期 黄君盂夫妇墓发掘报告【明、河南光山春秋黄季佗父墓发掘报告【5 8 1 、河南潢川县发现 黄国和蔡国铜器【5 9 1 、潢川县高稻场春秋墓地 6 0 l 、河南潢川春秋墓群发掘获初步成果 【6 1 1 。 驻马店市及周口市附近地区楚墓材料主要有新蔡葛陵楚墓【叼、河南省叶县旧县l 号墓的清理【6 3 1 、上蔡县发现一座楚墓【州、河南新蔡平夜君成墓的发掘【”j 、河南 新蔡葛陵二号楚墓发掘报告惭】、上蔡砖瓦厂战国楚墓清理简报【6 “、上蔡砖瓦厂4 号 战国楚墓清理简报【酩】、河南上蔡县卧龙岗战国西汉墓发掘简报【6 9 】、( i - 蔡县大路李楚 墓【7 0 】、河南正阳苏庄楚墓发掘简报【7 1 1 、淮阳平粮台四号墓发掘简报【陀l 、河南淮 阳平粮台十六号楚墓发掘简报 7 3 1 、河南淮阳马鞍冢楚墓发掘简报【7 4 1 、平顶山应国墓 地楚墓【7 习、禹县西关战国、东汉墓1 7 6 1 、禹县发掘一处古代墓地【7 7 】、许昌发掘战 国墓群f 硼、郾城县崔岗村战国至汉代墓地【7 9 l ,其它楚系墓葬材料有河南泌阳发现 春秋铜器【肋】、专家确认叶县春秋许国国君墓【射】等。 豫南楚系墓葬研究的论著很多,大多侧重于对墓主人的考释、墓葬文化属性分析、出 土竹简的研究以及从墓葬角度看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等,而将豫南楚系墓葬进行综合 比较研究的论著则较少。目前对豫南楚系墓葬进行综合研究的论著比较重要的有淅川下 寺春秋楚墓【s 2 】,作者将2 4 座大、中、小型楚墓按墓葬间的距离分甲、乙、丙三组,在 墓葬分期中,主要对其中出土青铜器较多、器物组合关系较为齐全的九座大、中型墓葬进 行分期,依据各组墓葬出土青铜礼器组合、器物形制、器物花纹及青铜器铸造工艺的变化 将三组墓葬分为三期,通过与i 临近地区同时代墓葬在青铜器形制及花纹上的比较,并结合 青铜器铭文,确定了三期的大致年代,即春秋中期后段、春秋晚期前段、春秋晚期后段, 从而为豫南地区春秋楚墓建立了年代与标型序列,也为南方地区整个春秋时期楚墓的编年 提供了借鉴的标尺。 其它综合研究的文章主要侧重于对小区域内墓葬形制及分期的研究,成果有曹桂岑的 战国晚期楚国的埋葬习俗【8 3 】、黄运甫的略谈淅川毛坪楚墓的分期及其特征烨j 、张 剑的略论河南淅川下寺春秋墓的葬制特点【明、吴升仁、熊跃泉的略论浙川和尚岭春 秋楚墓惭l 、顾铁符的关于河南淅川楚墓的若干参考意见【跏、曹桂岑的淮阳楚墓论 述【捌、樊继福的豫南地区楚墓浅析 8 9 】、刘开国的罗山天湖商周墓地的重要发现与 2 研究) 1 9 田等。 有关墓主的考释及墓葬文化属性分析的文章主要侧重于考释墓主人的名称、年代及墓 葬文化的归属问题,成果有李零的 【9 “、陈伟的渐川下寺二号楚墓墓主及相关问题嗍、胡顺利的淅 川下寺二号楚墓墓主小议郾l 、张亚初的淅川下寺二号墓的墓主、年代与一号墓编钟的 名称问题【舛l 张剑的 浙川下寺楚墓的时代及其墓主瞵】、高成林的淅川和尚岭楚墓的 时代问题嗍、张志华、骆崇礼的淮阳马鞍冢墓主考略研】、马全的马鞍冢楚墓墓主 考【9 8 】、赵青云、傅振伦的关于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嗍、郭沫若的信阳墓的年代与国 别0 0 0 、顾铁符的信阳一号楚墓的地望与人物【i o l l 、赵世纲的信阳长台关一号墓的 年代与国别 i 0 2 、欧覃生的固始自狮子地一号楚墓的年代及其它 1 0 3 、裴明相信阳 楚墓的主要遗存及其特点 i 0 4 1 、董全生、赵成甫桐柏月河一号春秋墓相关问题研究 i o s 、 刘信芳的新蔡葛陵楚墓的年代以及相关问题 i 0 6 、王恩田的河南固始“勾吴夫人墓” 一兼论番国地理位置及吴伐楚路线l x o r l 等 有关出土竹简研究的文章主要侧重于内容的释读,成果有朱德熙、裘锡圭的信阳楚 简考释( 五篇) 【1 0 8 】、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室著的信阳长台关战国楚墓楚竹简第二组 考释0 0 9 、彭浩的信阳长台关楚简补释【1 1 0 l 、何琳仪的信阳楚简选释【l l i 】、 刘国胜的信阳长台关楚简 编联二题i l l 2 、田地的信阳长台关楚简遣册研究综 述 i 1 3 于莽的新蔡葛陵楚墓竹简中的繇辞i l l 4 、张新俊的新蔡葛陵楚墓竹简文字补 正0 1 5 、李学勤的论葛陵楚简的年代 1 1 6 等。 有关河南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关系的文章主要侧重于研究墓葬的文化内涵,成果有马世 之的中原楚文化研究 1 1 7 ,作者在书中通过对出土青铜器组合、种类及铭文的研究,并 结合历史地理等文献材料,详尽地介绍了楚春秋时期所灭豫南地区诸国及其文化特征,对 分布在豫南地区的楚墓也一一进行了概述。其它论文有张剑的从河南浙川春秋楚墓的发 掘谈对楚文化的认识 1 1 8 、裴明相的楚文化在河南发展的历程【1 1 9 1 、李绍连的河南 境内楚文化的特点和分期f l2 0 】、马世之的豫南楚文化的问题试探1 2 ”、曹桂岑的河 南楚文化的发现和研究 1 2 2 、马世之的河南楚文化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1 2 3 | 、马世之的 中原楚文化的发展阶段与特征0 2 4 、欧覃生的信阳地区楚文化发展序列 1 2 5 、李陈 广的南阳地区楚文化的发现和研究 t 2 6 、叶植汉淮间诸侯国及其与楚的关系初探 1 2 7 、 杨权喜的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关系初探 j 2 s 等。 二、豫南楚系墓葬的分区 马世之将河南楚文化遗存分作三区:南阳区、信阳区和淮阳斟1 2 9 1 ,郭德维楚系墓葬 研究中将楚墓分为十二区【1 3 0 】,河南境内有丹淅区、城阳区( 信阳区) 、陈郢区,杨权喜 楚文化中将楚国墓葬主要分为十区【,其中河南境内的楚墓主要有豫西南至鄂西北区 中的亚区丹水与淅水流域,及豫东南区,包括淮河上游地区和汝水至颍水一带两个亚区。 依据现已公布的豫南地区楚系墓葬的材料,通过对比墓葬形制、随葬器物组合与器型特征 的不同,并结合东周时期豫南地区行政区划的变化及当时的地理环境因素,本文将豫南地 区楚系墓葬划分为三区:豫西南地区,主要包括今南阳市大部;淮河上游地区,主要包括 南阳市东南、信阳市以及驻马店南部地区;汝、颍水流域,主要包括驻马店北部、漯河、 平顶山南部、许昌南部和周口等地。 ( 一) 豫西南地区 豫西南地区,春秋早期分布有众多小诸侯国,分别为都( 允姓,今南阳渐川县及西峡 3 县) 、申( 姜姓,今南阳市北) 、吕( 姜姓,今南阳市西) 、西蓼( 己姓,今南阳唐河县) , 并有邓( 曼姓) 、曾( 姬姓) 部分疆域分布于今南阳邓县、新野、桐柏等地;春秋中期以后 至垂沙之役( 公元前3 0 1 年) 期间为楚地,其后一度被韩、魏占领,楚迁陈郢后为秦地。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该地区见诸报道的墓葬四百一十余座。 该区目前公布材料的楚墓主要分布于淅川县丹江口库区周围与南阳市等地,少数楚系 墓葬则分布于新野县与南阳市附近。且尤以丹江口库区周围楚墓分布最为密集,从南水 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河南省淹没区文物分布图0 3 2 可窥见一斑,沿丹江口水库周围分 布的墓群,从北至南可以肯定有楚墓的就有魏营楚墓群、阎杆岭墓群、毛坪墓群、大石头 山楚墓群、徐家岭楚墓群、鳌盖山楚墓群、东沟长岭楚墓群、和尚岭墓群、下寺墓群、台 子山楚墓群、三官殿楚墓群、郭庄楚墓群、杨河墓群、吉岗墓群等十四处之多。 1 墓葬形制 本区楚系墓葬的墓葬形制涉及内容很多,有墓地的选址布局、封土、墓道、墓坑、葬 具、葬式、车马坑、人殉等。 墓地的选址布局:以浙川楚墓墓地布局比较清楚,墓葬一般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山脊或 高地,大中型墓葬多集中分布,排列有序,且一般以一个或数个墓葬为中心,如下寺墓地, 位于龙山山脊上,九座大中型墓葬分三组,南北并列,以中间主墓下寺m 2 为中心;徐家 岭墓地,位于徐家岭上,十座大中型墓葬,以徐家岭m 9 为中心;和尚岭墓地,和尚岭 m 1 、m 2 位于最高处,周围亦分布较多墓葬。小型墓葬也多集中分布在一些山坡、高地上, 如毛坪楚墓、吉岗楚墓、大石头山楚墓等。 封土:仅见杨河m l ,残高8 5 m 。 墓道:见于战国墓,均为大中型墓葬,共4 座,均位于墓室东部,与墓主头向一致。 l 座墓道为阶梯式,为徐家岭m 1 ,共7 级台阶;3 座慕道为斜坡式,其中一墓道底部中间 有东西向沟槽,为徐家岭m i o ,另外两座为杨河m i 、m 2 ,墓道底部均高于葬具。 另据南阳发掘东周古墓群【1 3 3 l 文所述,一种随葬仿铜陶礼器的小型土坑墓在死者 的脚头一端留有小斜坡墓道,四周或两侧有熟土二层台。 墓坑:一般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大中型墓葬墓坑近方形。一般口大底小,或四壁陡直 大中型墓墓口面积一般为4 7 4 x 2 7 8 时( 下寺m 3 6 ) 1 3 8 1 3 酊( 徐家岭m i o ) ,杨河m i 最大为4 0 4 x 3 8 4 r ;小型墓一般为1 0 9 x o 6 m 2 ( 下寺m 3 2 ) 4 4 x 3 1 4 时( 储运站m 1 ) 。 本区墓葬墓坑有台阶的共6 座,多为大中型墓葬,其中杨河m i 为1 4 级台阶,杨河 m 2 为7 级台阶,徐家岭m 9 为5 级台阶,徐家岭m 1 、徐家岭m 5 、毛坪m 2 5 ( 小型墓) 为2 级台阶。多数中小型墓葬有二层台,分熟土二层台与生土二层台两种。 大中型墓葬墓底有腰坑的共4 座,其中西关m 2 2 、m i 、m 4 0 为椭圆形腰坑,徐家岭 m 5 为圆角方形腰坑。带壁龛的楚墓一般为小型墓,阎杆岭楚墓f 1 3 4 中有5 座带壁龛,毛坪 楚墓中也有部分带壁龛。 填土一般为五花土,大中型墓葬填土多经夯打,在椁室上部积石的一例,为徐家岭 m 9 。春秋时期中小型墓葬中多在棺底铺朱砂,春秋晚期始有在棺椁周围填青膏泥或白膏泥。 葬具:包括棺椁大小、重数、分室,及椁盖板上铺席、椁底板下的垫木等。 本区椁室面积杨河m 1 最大为1 0 7 x 9 3 盯,大中型墓葬多为多重棺椁,部分椁内有陪 葬棺。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重椁一棺,仅见于物资城0 1 m 1 ;第二,一椁三棺,其中 二棺为殉人,如徐家岭m 3 、m 9 、m i o ;第三,一椁二棺,其中一棺为殉人,如下寺m i 、 m 2 、m 3 、m 8 、m i o 、m 1l 和小西关7 1 m l ( 两付葬具,一椁一棺并一棺) ;第四,一椁重 棺,仅有和尚岭m 2 ;第五,一椁一棺,数量较多,少数有殉人,如小西关7 4 m 1 、和尚岭 m 1 、西关m 2 2 、下寺m 7 、徐家岭m i ( 殉1 人) 、徐家岭m 5 、彭营砖瓦厂m 1 等。小型 4 楚墓多为单棺或无棺。如下寺楚墓中1 5 座殉葬墓、大石头山楚墓等。 本区楚墓有4 座椁分3 室,即棺室、头箱和边箱,为下寺m 7 ,西关m 2 2 ,m 1 、m 4 0 ; 另有一墓在椁室南部置器物厢,为物资城o i m l 。 本区葬具保存状况较差,棺、椁盖板上的铺席、椁底板下的垫木等多早已腐朽,仅存 椁底板下的垫木槽,大中型墓葬一般椁底板下置2 根垫木,少数为3 根垫木,仅见于下寺 m 1 、下寺m 2 、杨河m i 。 葬式:多为仰身直肢葬,仅一例侧身屈肢葬,为和尚岭m 2 殉人。大中型墓葬一般头 向东,仅有小西关2 座曾墓头向北;烟草专卖局m 2 、物资城0 1 m 1 、物资城o i m 2 头向南; 小型墓葬头向南为主,如大石头山楚墓均头向西南,毛坪楚墓有头向东、头向西两种,吉 岗楚墓头向东等。 车马坑:共9 座,为大中型墓葬,车马坑均袱葬于墓坑西侧。详见表一。 表一豫西南地区楚墓袱葬车马坑登记表 年代 墓号车马坑位置车马坑面积( 时)方向 生 马备注 西关m 2 2 墓西8 1 l m3 2 5 x ( 2 6 3 2 3 )2 8 2 。l2 西关m 1墓西8 l l m不详西向被扰 春秋中期前段西关m 4 0 墓西8 1 l m 不详西向被扰 下寺m 8墓西5 m8 1 7 x 4 5 62 8 7 。31 0 下寺m 3 6墓西4 m 5 9 2 x 3 9 32 8 5 028 春秋中期后段 下寺m 2墓西2 7 m2 1 1 x ( 4 5 4 6 ) 威2 7 5 061 9 被扰 徐家岭m 9墓西北1 1 t 3 m1 7 x 4 6 残 2 6 8 051 8 被扰 春秋晚期下寺m 1 0墓西6 m 6 x 5 ,残 2 7 0 。24 下寺m 1 1墓西9 3 m6 2 x 3 8 残 2 5 8 。22 下寺m 2 袱葬车马坑,6 辆车南北并列,其中二马一车4 乘、四马一车2 乘。车马坑 南部已被破坏,只有3 匹马,当为四马一车1 乘,应为7 辆车。 徐家岭m 9 袱葬车马坑,5 辆车南北并列,其中二马一车3 乘、四马一车1 乘、六马 一车l 乘。车马坑南北两端已被冲毁,若以六马一车为中心,至少有9 辆车。 此外,和尚岭m i 的西部发现有马骨和海贝等,可能为冲毁的车马坑遗存。 人殉:均为大中型墓,共1 2 座。分两种形式,一种是与墓主同葬于椁室内,单棺或 无葬具;一种以殉葬墓形式陪葬在主墓周围,单棺或无葬具,仅见于下寺m 2 。详见表二 表二豫西南地区楚墓人殉登记表 年代墓号葬具墓主葬式头向人殉( 葬具)人殉葬式头向 春秋中期前段 下寺m 8一椁二棺不详1 ( 一棺) 仰身直肢,东向 下寺m 2一椁二棺不详 1 7 ( 一棺或无1 6 人均仰身直肢。 春秋中期后段 葬具)1 5 东向;l 西向 下寺m 3一椁二棺仰身直肢,东向1 ( 一棺)仰身直肢,东向 下寺m 1 0一椁二棺不详1 ( 一棺)不详 下寺m 1 1一椁二棺 仰身直肢,东向 1 ( 一棺) 仰身直肢,东向 和尚岭m 2一椁重棺仰身直肢,东向2 ( 无葬具) 仰身直肢,北向: 春秋晚期 侧身屈肢,东向 仰身直肢,东向; 徐家岭m 3一椁三棺仰身直肢,东向2 ( 均一棺) 葬式不详,北向 徐家岭m 9一椁三棺不详2 ( 均一棺)北向、东向 徐家岭m i o一椁三棺 仰身直肢,东向 2 ( 均一棺) 仰身直肢,东向 战国早期 徐家岭m l 一椁一棺 仰身直肢,东向 i ( 无葬具) 仰身直肢,南向 徐家岭m 8一椁一棺不详l ( 无葬具)仰身直肢,东向 战国中期 杨河m 1不详不详有不详 5 以上只是对一些保存略好墓葬人殉的统计,另一些墓葬由于盗扰严重,根据墓葬形制 推测,也应当有人殉,如和尚岭m 1 、徐家岭m 5 、下寺m i 、下寺m 3 6 等。 关于人殉在椁室中的位置,一般主棺位于椁室中北部,人殉则位于墓主人脚端或左右 两侧。 另有小西关7 1 m 1 ( 曾墓) ,方向2 l o ,墓内西部一椁一棺,葬式为仰身直肢,头北向; 东部一棺,葬式不详,头北向。该墓可能为夫妻同穴合葬墓。 2 随葬器物 主要包括随葬器物种类及典型器物演变特征,随葬器物组合特征、摆放位置,铜礼器、 仿铜陶礼器及日用陶器组合等。 ( 1 ) 、随葬品种类及典型器物演变特征 本区大中型墓葬较多,随葬品丰富。按质地分有铜器、陶器、玉石料器,及少量漆、 铅、铁、金器等。铜器主要有礼器、乐器、兵器、工具、车马器,及少量带钩、镜等;陶 器主要分仿铜陶礼器与日用陶器;玉石料器主要为装饰品,还包括一些石贝、骨贝、石编 磬、鹿角等;本区随葬漆器墓仅见一例,为彭营砖瓦厂m i ,器型均为生活用品,其它大 中型墓葬中多见漆皮痕迹与金箔,不辨器型;铅、铁、金器多为车马构件或装饰品。下面 仅对占随葬品主体部分的铜器与陶器进行详述,并对具有比较明显时代特征的青铜礼器、 仿铜陶礼器及日用陶器中的典型器物进行分型分式,希望通过考古类型学的初步分析,找 到其各自的演变规律。 青铜礼器:多出自大中型楚系墓葬,器类全,且多有铭文,等级时代序列比较清楚。 按用途主要分食器、酒器、水器三大类,其中食器又分烹饪器与盛食器。本区烹饪器有鼎、 鬲、颇;盛食器有簋、簋、盆( 墓) 、盏、敦、盒、豆、汤鼎、匕、俎;酒器有尊缶、壶、 螽、铆、勺、禁:水器有浴鼎、浴缶、鉴、盘、匝、斗。本文选取鼎、簋、簋、盏、敦、 尊缶、壶、浴缶、盘、匝等十二种出土数量较多的器物,进行初步的类型学分析。 鼎型式较多,据盖、口沿、底部等不同分六型。 a 型折沿无盖鼎。无盖,折沿,附耳立于沿上或附于肩部,圜底或平底,三蹄足 依耳部不同分二亚型。 a a 型立耳鼎。据腹部及足部变化分二式: i 式:宽平沿,耳立于沿上,圜底,腹较浅。烟草专卖局m 2 :1 ,腹外侧饰有云雷纹。 l i 式:口微敛,折沿,耳立于沿上,斜腹,圜底,三兽蹄足。下寺m 1 :1 8 ,方耳宽 厚,内外饰粗线条的蟠螭纹,口沿下饰蟠虺纹。 a b 型附耳鼎。折唇,敞口,两附耳附于肩部,鼓腹,平底,三蹄足。小西关7 4 m 1 , 腹部饰窃曲纹一周。 b 型折沿束颈鼎。多有盖,方唇,折沿,束颈,长方形耳附于肩上,鼓腹,圜底, 兽蹄足。盖顶正中有平环握手或桥形钮,周边或立二至三个环钮,盖沿有三至四个兽面边 卡。多自名为“射”。依盖顶、底部演变分四式: i 式:盖顶正中有环握手,握手下用八根向外弯曲的铜柱支撑,盖沿外有三个兽面边 卡,圜底。下寺m 3 6 :2 ,握手及铜柱饰回纹,握手正中饰s 纹,其外饰蟠螭纹、蟠虺纹、 重环纹,盖外沿饰蟠虺纹,介以凸起绚索纹,器身饰蟠虺纹、绚索纹、蝉纹。 i i 式:盖顶正中有平环握手,握手下有九个向外弯曲的半圆形铜柱支撑,盖肩有对称 的竖环钮两个,盖沿下有三个兽面形边卡,圜底近平。下寺m 3 :1 0 ,握手及铜柱饰斜线 纹或波浪纹,盖中心饰圆涡纹、窃曲纹、重环纹、绚索纹及蟠虺纹,鼎耳及器身饰蟠虺纹。 式:盖正中有桥形钮,内套一圆环,周边有三个鸟形环钮,盖口边有三个边卡,圜 底近平。和尚岭m 2 :3 5 ,盖上饰宽带鸟嘴兽纹,鼎耳饰勾连卷云纹,鼎腹饰绚索纹、三 6 角形云纹、三角形蝉纹。 式:无盖,长方形附耳外撇,弧腹,腹部正中有两个对称的环钮,平底,三兽蹄足 较高。徐家岭m i o :4 6 ,附耳内外饰蟠螭纹,颈腹饰宽带蟠螭纹,上腹饰凸弦纹。 c 型箍口盖鼎。敛口,口沿外有铜箍一周以承盖,盖正中有平环钮或桥形钮,周边 或有三环钮,长方形附耳,鼓腹,圜底,三蹄足。部分自名为“鲧鼎”或“从鼎”。依盖顶、 腹部、底部、附耳及足部变化分四式: i 式:盖正中有喇叭形镂孔握手,四周附有对称的四个竖环钮,盖沿两侧置两长方形 盖耳,圆鼓腹,大圜底,蹄足与器腹接合处,置三个半圆形铜环,矮兽蹄足。下寺m 8 :8 , 盖肩饰蟠虺纹,鼎腹中饰凸起绚索纹,上下饰蟠虺纹、蝉纹,鼎耳内外饰蟠虺纹。 i i 式:盖正中有平环握手,握手下有六根弯曲向外的铜柱支撑,鼓腹,圜底近平,足 比i 式略高。下寺m 4 :l ,盖面正中饰蟠虺纹,铜柱上饰人字纹,盖面饰蟠虺纹、三角纹, 介以绚索纹,腹部饰蟠虺纹,介以绚索纹,其下有蝉纹,附耳饰蟠虺纹。 式:盖正中有立环钮,深鼓腹,圜底,足较高。下寺m 1 :5 8 ,盖饰蟠虺纹,介以 绚索纹,附耳饰蟠虺纹,器身饰蟠虺纹、绚索纹。 式:盖微鼓,顶近平,正中有一桥形钮,钮两端饰兽头,钮内套一个圆环,周边有 三个双环状钮,长方形附耳外撇,弧腹或直腹,圜底或平底,兽蹄足较高且外撇。和尚岭 m 1 :5 ,盖正中有绚索纹、龙纹、蟠虺纹,附耳内外饰绚索纹,腹中饰凸弦纹,上下有绚 索纹、蟠虺纹。 d 型子口盖鼎。子口承盖,盖顶正中有钮,周边有三钮或卧兽,长方形附耳外撇, 鼓腹,圜底或平底,三蹄足。部分自名为“鲧鼎”或“猷鼎”。依盖顶,腹部、底部及足部 变化分四式: i 式:平盖,正中为方环钮,周边三个矩形钮,深鼓腹,圜底,三蹄足较矮。下寺 m 7 :6 ,盖边沿饰窃曲纹、卷云纹、蟠虺纹,鼎腹饰蟠虺纹、绚索纹、卷云纹,鼎耳内外 饰蟠虺纹。 i i 式:盖微隆,正中有钮内套一圆环,周围有三个环状钮,圆鼓腹,圜底近平。徐家 岭m 3 :4 6 ,钮饰绚索纹,盖中饰双首夔龙纹,外饰夔龙纹,间以凸弦纹,附耳外饰双首 夔龙纹,腹中饰凸弦纹,上下饰双首夔龙纹。 式:覆盘形盖,顶微隆起,正中有环形钮内套一圆环,周边有三个牛形钮,鼓腹, 平底。徐家岭m 1 :2 ,盖上饰绚索纹、卷云纹,盖沿饰宽带蟠螭纹,腹中饰凸弦纹,上下 饰宽带蟠螭纹。 式:覆盘形盖,顶微隆起,正中有环形钮内套一圆环,周边有三个牛形钮,腹较直, 圜底近平,三兽蹄足较高。徐家岭m 6 :8 ,盖面饰凸弦纹,腹中饰凸弦纹。 e 型平底升鼎。多无盖,侈e l ,方唇外折,长方形立耳外撇,束腰,鼓腹,平底, 三兽蹄足,腹周多饰有附兽。均出自高级贵族墓,常自名为“鼎 ”。依附饰、附耳、腹部变 化可分四式: i 式:腰附两个兽形饰,立耳外撇,鼓腹。和尚岭m 1 :3 ,耳饰三角形纹,腰饰凸弦 纹,上饰宽带状蟠螭纹,下饰垂鳞纹。 l i 式:有盖,腰部与沿上附有六个相同的怪兽,立耳外撇,腹变浅。下寺m 2 :3 8 , 盖面饰蟠虺纹,长方形鼎耳内外饰蟠螭纹,鼎口沿上面及外面饰蟠螭纹,颈部饰双线窃曲 纹,腰饰蟠螭纹,腹饰重环纹。 式:腰附四个兽形饰,立耳变长外撇,腹较i i 式变浅。徐家蛉m 9 :9 ,附耳内外饰 蟠螭纹,腰部有凸弦纹,其上饰蟠螭纹,其下饰垂鳞纹。 式:腰附四个兽形饰,立耳外撇,腹更浅。徐家岭m i o :5 3 ,附耳内侧饰蟠虺纹, 腰部饰宽带蟠螭纹、绚索纹。 7 f 型小口盖鼎。有盖,直领,鼓腹,两个长方形环耳附于器肩两侧,底略圜,三兽 蹄足。盖顶平或微鼓,正中有桥形或环形钮,盖周边或有三环钮,盖及器身均有纹饰。仅 见于下寺m 1 、m 2 、m 3 ,自名为。汤鼎”或“浴鼎”下寺m 2 :5 6 ,方环钮饰蟠虺纹, 盖饰窃曲纹,鼎耳饰窃曲纹,鼎身饰蟠虺纹。 图一豫西南地区出土铜鼎 l a a i 式( 烟草专卖局m 2 :1 )2 a a i i 式( 下寺m l :1 8 ) 3 a b 型( 小西关 7 4 m 1 ) 4 b i 式( 下寺m 3 6 :2 )5 b i i 式( 下寺m 3 :1 0 ) 6 b i g 式( 和尚岭 m 2 :3 5 )7 b i v 式( 徐家岭m 1 0 :4 6 )8 c i 式( 下寺m 8 :8 ) 9 c i i 式( 下 寺m 4 :i )1 0 c i i i 式( 下寺m i :5 8 )l i c i v 式( 和尚岭m l :5 ) 1 2 di 式 ( 下寺m 7 :6 )1 3 d i i 式( 徐家蛉m 3 :4 6 )1 4 d i l l 式( 徐家岭m 1 :2 ) 1 5 d 式( 徐家岭m 6 :8 )1 6 e i 式( 和尚岭m i :3 )1 7 e i i 式( 下寺m 2 :3 8 ) 1 8 e i i i 式( 徐家岭m 9 :9 ) 1 9 e i v 式( 徐家蛉m 1 0 :5 3 ) 2 0 f 型( 下寺m 2 :5 6 ) 簋发现较少,依底部不同分二型。 a 型圈足簋。敛口,子口呈盖,圆鼓腹,腹部有两个附耳,圈足,下或有三小足。 依盖部、圈足变化分三式: i 式:盖顶有圈足形握手,腹部两兽形附耳,圈足,下有三兽蹄足。小西关7 4 m 1 , 8 盖身及腹部饰瓦纹和窃曲纹,圈足饰垂鳞纹。 式:盖顶有喇叭形握手,握手有四个方孔,周附四个夔龙状凸棱,对应位置器身附 有四个夔龙状扉棱,腹部有两龙形环耳,平底,圈足外侈,下有三小足,足上有兽面。下 寺m 2 :6 3 ,盖身饰蟠虺纹,器腹饰瓦纹、蟠螭纹、重环纹。 式:与式相比,仅圈足有变化,圈足附有四个兽首,与盖及器腹夔龙状凸棱对应。 下寺m i :4 7 ,盖身饰蟠虺纹,器腹饰蟠虺纹、重环纹,圈足饰蟠虺纹。 b 型方座簋。有盖,侈口,方唇,束颈,鼓腹,外附有两个对称的兽形器耳,方座。 盖呈浅盘形,盖顶握手为莲花瓣形。徐家岭m 1 0 :8 1 ,盖正中饰涡纹,外饰波曲纹,颈饰 窃曲纹,腹部及方座饰波曲纹。 簋出土较多,器身呈长方形,大口,直沿,斜腹,平底,底部四角有矩形足四个, 足问有扁桃状缺口,斜腹两端各附有兽首竖环耳一个。簋盖与器身形制相同,只是盖口沿 四边有四或六个兽首形边卡,多有自名“铁簋”。型式变化主要体现在斜壁与直壁的比例上, 依此及边卡变化分三式: i 式;盖口沿四边有四个兽首形边卡。下寺m 8 :4 ,器表及器盖顶部均饰蟠虺纹。 式:口沿较高,斜腹较陡,斜壁与直壁的之比小于i 式。盖口沿外侧附有六个对称 的兽形边卡下寺m 3 6 :5 ,通体饰纤细的蟠虺纹。 式:盖口沿四边有四个兽首形边卡,口沿较高,斜腹较陡,徐家岭m 1 :9 ,器表饰 纤细蟠螭纹。 5 67 图二豫西南地区出土铜簋、铜簋 l a i 式簋( 小西关7 4 m 1 ) 2 a i i 式簋( 下寺m 2 :6 3 )3 a 式簋( 下寺 m i :4 7 ) 4 b 型簋( 徐家蛉m 1 0 :8 1 )5 1 式簋( 下寺m 8 :4 )6 h 式簋 ( 下寺m 3 6 :5 ) 7 i i i 式簋( 徐家岭m i :9 ) 盏发现较少,有盖,盖正中有平环握手,方唇外折,鼓腹,腹侧有两环耳,平底或 圜底,三兽蹄足较矮。依盖部、底部变化分二式: l 式:平底,盖作覆碗形。下寺m 7 :8 ,握手内圈饰重环纹,盖饰蟠虺纹,介以变形 蝉纹,口沿下及腹上饰蟠虺纹,肩饰凸起绚索纹,腹下饰变形蝉纹,环耳饰绚索纹。 i i 式:圜底,盖正中有平环握手,盖肩有竖环钮四个,沿下有兽首状边卡三个。下寺 m i :4 8 ,握手由八组对称的蟠纹绕成,握手外由绚索纹、蟠虺纹和蟠螭纹,盖沿饰锯齿纹, 器身饰绚索纹、蟠虺纹及锯齿纹。 敦发现较多,整体呈圆球形或椭圆形,有盖、身合成,均呈半球状,盖、口处各有 两个对称的环钮,盖的顶部和身下各有三个环钮或兽足钮,口沿下扣合处有三至四个边卡。 依足钮、边卡等变化分四式: i 式:整体呈正圆球形,顶部有三个等距的竖环钮,口沿下扣合处还有四个等距的边 卡,下有三个短小蹄足。下寺m 1 0 :4 6 ,盖顶正中饰涡纹,外有蟠虺纹及绚索纹,近盖沿 9 处饰绚索纹、三角纹及窃曲纹,敦腹纹饰与盖同。 i i 式:整体呈圆球形,盖的顶部和身下各有三个环钮,钮上有小足,盖口沿有三个边 卡和尚岭m 2 :2 8 ,器身素面,环钮上饰绚索纹。 式:整体呈圆球形,盖的顶部和身下各有三个兽形足钮,盖口沿有三个兽首形边卡。 徐家岭m i :6 ,器身素面,兽形足钮和环形钮上饰卷云纹。 式:整体呈椭圆形,方唇内敛,盖、身近口处各有两个对称的环钮,盖顶和身下各 有三个兽形足钮,无边卡。徐家岭m 6 :1 0 ,器身素面,兽形足钮和环形钮上饰卷云纹。 图三豫西南地区出士铜盏、铜敦 1 i 式盏( 下寺m 7 :8 ) 2 珏式盏( 下寺m 1 :4 8 ) 3 i 式敦( 下寺m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