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色谱分析法.doc_第1页
第十二章色谱分析法.doc_第2页
第十二章色谱分析法.doc_第3页
第十二章色谱分析法.doc_第4页
第十二章色谱分析法.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色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 1 色谱法有哪些类型 其分离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 气体为流动相的色谱称为气相色谱 GC 根据固定相是固体吸附剂还是固定液 附 着在惰性载体上的一薄层有机化合物液体 又可分为气固色谱 GSC 和气液色谱 GLC 液体为流动相的色谱称液相色谱 LC 同理 液相色谱亦可分为液固色谱 LSC 和液液色谱 LLC 超临界流体为流动相的色谱称为超临界流体色谱 SFC 随 着色谱工作的发展 通过化学反应将固定液键合到载体表面 这种化学键合固定相的色谱 又称化学键合相色谱 CBPC 2 试述热导池及氢焰离子化检测器的原理 答 热导池检测器是利用组分蒸气与载气导热系数不同来测定各组分的 氢焰离子化检测器是利用有机物在氢气 空气火焰中产生离子化反应而生成许多离 子对 在加有电压的两极间形成离子流 3 如何选择气液色谱的固定液 答 对固定液的选择并没有规律性可循 一般可按 相似相溶 原则来选择 在应用时 应 按实际情况而定 i 分离非极性物质 一般选用非极性固定液 这时试样中各组分按沸点次序流出 沸点 低的先流出 沸点高的后流出 ii 分离极性物质 选用极性固定液 试样中各组分按极性次序分离 极性小的先流出 极性大的后流出 iii 分离非极性和极性混合物 一般选用极性固定液 这时非极性组分先流出 极性组 分后流出 vi 分离能形成氢键的试样 一般选用极性或氢键型固定液 试样中各组分按与固定液 分子间形成氢键能力大小先后流出 不易形成氢键的先流出 最易形成氢键的最后流出 v 复杂的难分离物质 可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混合固定液 对于样品极性情况未知的 一般用最常用的几种固定液做试验 对固定液的要求 首先是选择性好 另外还要求固定液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 对试样各组分 有适当的溶解能力 在操作温度下有较低蒸气压 以免流失太快 a 在操作温度下呈液态 并有足够的稳定性 能溶解被分离混合物中的各组分 且不与 组分发生化学反应 b 在操作温度下粘度要低 以保证固定液能均匀分布在担体上形成均 匀的液膜 c 对被分离的各组分有足够的分离能力 4 柱的分离效能指标 H 与分配比 k 相对保留值 12 r 分离度 R 之间有什么关系 解 2 21 212 1 16 r r Rn有效 n l H 2 2 21 21 2 2 1 1 16 1 k k r r R k k nn 有效 n k k r r R 1 1 4 1 21 21 5 气相色谱法有哪些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 答 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 绝对保留值法 相对保留值法 加入已知物峰高增加法 保留指数定性 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 归一化法 内标法 外标法 6 影响分辨率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选择最佳的工作条件 答 12 r 1 r 2 2 WW tt R 1 2 1 2 2 1 r 1 r 2 2 WW tt R R 0 59R 1 1 4 2 2 k k a an R 该方程推导出分离度与相对保留值 a 理论塔板数 n 和分配比 k 三个基本参数之间 的关系 根据计算得知 影响分离度的三个参数中 a 的增加对分离的改进最有效 k 从 1 增加到 3 R 只增加到原来的 1 5 倍 n 增加到原来的 3 倍 而 R 只增加到 1 7 倍 而 a 从 1 01 增加到 1 1 约增加 9 而 Rs却增加到原来的 9 倍 工作条件的选择 1 柱长的选择 固然增加柱长可使理论塔板数增大 但同时使峰宽加大 分析时间延 长 因此 填充柱的柱长要选择适当 过长的柱子 总分离效能也不一定高 一般情况下 柱长选择以使组分能完全分离 分离度达到所期望的值为准 具体方法是选择一根极性适 宜 任意长度的色谱柱 测定两组分的分离度 然后根据基本色谱分离方程式 确定柱长 是否适宜 2 载气及其流速的选择 当载气线速度较小时 宜选择相对分子量较大的载气 当载 气线速度较大时 宜选择相对分子量较小的载气 载气的选择还要考虑与检测器相适应 3 柱温的选择 柱温是一个重要的操作参数 直接影响分离效能和分析速度 在使最 难分离的组分有尽可能好的分离前提下 采取适当低的柱温 但以保留时间适宜 峰形不 拖尾为度 具体操作条件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另外 柱温的选择还应考虑固定液的使用温度 柱温不能高于固定液的最高使用温度 否则固定派挥发流失 对分离不利 4 载体粒度及筛分范围的选择 载体的粒度愈小 填装愈均匀 柱效就愈高 但粒 度也不能太小 否则 阻力压也急剧增大 一般粒度直径为柱内径的1 20 l 25为宜 在高压液相色谱中 可采用极细粒度 直径在 m数量级 5 固定液及其配比 分离气体及低沸点组分可采用 10 25 配比 其它组分采用 5 20 配比为宜 6 进样量的选择 在实际分析中最大允许进样量应控制在使半峰宽基本不变 而峰高 与进样量成线性关系 一般说来 气体样品进样量为 0 1 10 mL 液体样品进样量为 0 1 10 L 7 色谱定量分析时 为什么要引入定量校正因子 答 由于组分的峰面积与其重量或百分含量不成正比 也就是说 在同一类型的检测器上 重量或浓度相同的不同物质 在同一条件下 产生的信号是不一样的 得到的色谱峰面积 却常常不同 在不同类型的检测器上 同一种物质产生的信号也是不一样的 因此 为使 产生的响应信号 测出的峰面积 能定量代表物质的含量 就要对峰面积进行校正 即在 定量计算时要引入校正因子 8 试述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的要点 答 塔板理论反色谱柱看作一个蒸馏塔 借用蒸馏塔中 塔板 的概念来描述组分在两相间 的分配行为 它的贡献在于解释色谱流出曲线的形状 推导出色谱流出曲线方程 及理论 塔板数的计算公式 并成功地解释了流出曲线的形状及浓度极大值的位置 还提出了计算 和评价柱效的参数 速率理论提出 色谱峰受涡流扩散 分子扩散 气液两相间的传质阻力等因素控制 从动力学基础上较好解释影响板高的各种因素 对选择合适的操作条件具有指导意义 根 据三个扩散方程对塔板高度 H 的影响 导出速率理论方程或称 Van Deemter 方程式 H A B u Cu 式中 u 为流动相的线速度 A B C 为常数 分别代表涡流扩散项系数 分子扩散项 系数 传质阻力项系数 9 一根 2 m 长的填充柱的操作条件及流出曲线的数据如下 流量 20 mL min 50 柱温 50 柱前压力 133 32 KPa 柱后压力 101 32KPa 空气保留时间 0 50 min 正己烷保留时间 3 50 min 正庚烷保留时间 4 10 min 计算正己烷 正庚烷的校正保留体积 若正庚烷的半峰宽为 0 25 min 用正庚烷计算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和理论塔板高度 求正己烷和正庚烷的分配比 k1和 k2 解 F 20mL min t0 30s 0 50min t已 3 50min 210s t庚 4 10min 250s V已 F t已 t0 20 3 50 0 50 60mL V庚 F t庚 t0 20 4 10 0 50 72mL W1 2 庚 0 25min n理 5 54 t W1 2 2 5 54 4 10 0 25 2 1490 H L n理 200 1490 0 13cm 对正已烷 若半峰宽也为 0 25min 则 W1 2 已 0 25min n理 5 54 t W1 2 2 5 54 3 5 0 25 2 1086 H L n理 200 1086 0 184cm 00 0 t t t tt k rr 0 6 5 0 5 05 3 已 k 2 7 5 0 5 01 4 庚 k 10 正庚烷与正己烷在某色谱柱上的保留时间为 94s 和 85s 空气在此柱上的保留时间 为 10s 所得理论塔板数为 3900 块 求此二化合物在该柱上的分离度 解 已知 n理 3900 t0 10s t1 85s t2 94s n理 16 t1 w1 2 n理 16 t1 w1 2 即 3900 16 85 w1 2 3900 16 94 w2 2 求得 w1 5 44s w2 6 02s 所以 57 1 44 5 02 6 8594 2 2 12 12 ww tt R 11 在某色谱柱上 二组分的相对保留值为 1 211 若有效板高度为 0 1cm 为使此组 分在该色谱柱上获得完全分离 求所需色谱柱的最低长度 解 已知 Heff 0 1cm r21 1 211 R 1 5 effeffeffeff H r r RHnL 2 21 21 2 1 16 6 1181 0 1211 1 211 1 5 116 2 2 cm 近似为 120cm 12 一液体混合物中 含有苯 甲苯 邻二甲苯 对二甲苯 用气相色谱法 以热导 池为检测器进行定量 苯的峰面积为 1 26 cm2 甲苯为 0 95 cm2 邻二甲苯为 2 55 cm2 对 二甲苯为 1 04 cm2 求各组分的百分含量 重量校正因子 苯 0 780 甲苯 0 794 邻二 甲苯 0 840 对二甲苯 0 812 解 A苯 1 26cm2 A甲苯 0 95cm2 A邻 2 55cm2 A对 1 04cm2 归一化法 f 苯 0 780 f甲苯 0 794 f邻 0 840 f对 0 812 Y f 苯A苯 f甲苯A甲苯 f邻A邻 f对A对 0 780 1 26 0 794 0 95 0 840 2 55 0 812 1 04 0 9828 0 7543 2 142 0 8448 4 7236 W苯 0 9828 4 7236 100 20 8 W甲苯 0 7543 4 7236 100 16 0 W邻 2 142 4 7236 100 45 3 W对 0 8448 4 7236 100 17 9 13 在某一色谱柱上 下列各化合物的校正保留时间如下 求下述各化合物的保留指 数 正丁烷 0 95 异辛烷 13 7 1 己烯 2 95 正戊烷 1 80 2 甲基丁烷 1 20 苯 3 75 正己烷 3 50 1 丁烯 0 80 正辛烷 8 4 正庚烷 6 95 解 r r r r lglg lglg 100 znz zx x VV VV nzI 3 574 80 1 lg50 3 lg 80 1 lg95 2 lg 5100 1 已烯 I 6 436 95 0 lg80 1 lg 95 0 lg20 1 lg 4100 2 甲基丁烷 I 1 610 50 3 lg95 6 lg 50 3 lg75 3 lg 6100 苯 I 1 373 95 0lg80 1 lg 95 0lg80 0 lg 4100 1 丁烯 I 14 指出下列物质在正相色谱中的洗脱顺序 1 正己烷 正己醇 苯 2 乙酸乙酯 乙醚 硝基丁烷 答 1 苯 正已烷 正已醇 2 乙醚 硝基丁烷 乙酸乙酯 15 指出下列各种色谱法 最适宜分离什么物质 1 气液色谱 2 正相色谱 3 反相色谱 4 离子交换色谱 5 凝胶色谱 6 气固色谱 7 液固色谱 答 1 气液色谱 分离易挥发 受热稳定的物质 2 正相色谱 分离极性亲水性化合物 3 反相色谱 分离疏水性化合物 4 离子交换色谱 离子型化合物 5 凝胶色谱 分离相对分子量高的化合物 常用于鉴定聚合物 6 气固色谱 分离气体烃类 永久性气体 7 液固色谱 极性不同的化合物 异构体 16 根据范 第姆特方程式 推导出以常数 A B 和 C 表示的最佳线速度和最小塔板高 度表达式 解 已知 H A B u Cu 则 dH du C B u2 要求 H 最小 则在极值处 d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