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伦理学专业论文)梁启超《新民说》伦理思想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本论文以梁启超的新民说为研究资料,从伦理学的角度,希望挖掘、 整理出这部重要著作中丰富的伦理思想,为我国当代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出 一些有价值的启示和借鉴。 本论文认为,“爱国主义”是梁启超新民说伦理思想的一根红线,也是 他的伦理观的最高原则,贯穿于他所提倡的每一组道德关系与每一个道德品质 之中。在这一最高道德原则的指导下,在新民说中,为构建其“新民”理 想人格,梁启超以近现代西方伦理价值为其参照,大胆批判传统伦理道德,提 倡“新伦理”,要求“新民”应培养“利群”“利国”的“公德”思想,培养具 有。自由”、“权利”思想的现代伦理观同时,梁启超认为,由于中国人的“私 德”大大退化与堕落,努力提升国民“私德”任务又迫在眉睫因而要求正确 处理“公德”与“私德”的关系,构建在道德上“公私兼具”的“新民”。 对于粱启超的生死观,笔者认为,梁启超要求“新民”应有“重生重死” 思想。在其生死观中,同样贯穿了他的利国利民的爱国主义原则。 最后,本论文考察了梁启超新民说伦理思想在当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并希望通过对新民说伦理思想的研究,挖掘其为我国当代社会主义的道德 建设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并阐述其合理的当代意义。 关键词:梁启超;新民;伦理;道德;爱国主义 n a b s t r a c t t h i sp a p e rr e g a r d sl i a n go i c h a o se t h i ct h o u g h to f d o c t r n eo f n e wp e o p ea s t h e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 , e x c a v a t i n gi t sr i c ht h o u g h to fe t h i c sa n dd i s c o v e r i n gi t sg r e a t c o n t e m p o r a r ys i g n i f i c a n c ef o r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h i n e s es o c i a l i s mm o r a l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i nt h i sp a p e r ,t h ea u t h o rt h i n k st h a tp a t r i o t i s mi sap i e c eo fr e dt h r e a di nd o c t r i n e o f n e w p e o p l e ,t h a tt h es p i r i to f p a t r i o t i s mi sl i a n gq i c h a o sc o n v i c t i o nf o r e v e ra n d h i sh i g h e s te t h i cp r i n c i p l eh ep e r s u a d e d , w h i c hp e r m e a t e st h r o u g he v e r yc o u p l eo f m o r a lr e l a t i o na n de v e r ym o r a lc h a r a c t e r u n d e rt h ed i r e c t i o no ft h e p a t r i o t i s m p r i n c i p l e , i no r d e rt oc o n s t r u c tt h e “n e wp e o p l e ”i d e a lc h a r a c t e r , l i a n go i c h a o s t r o n g l yc r i t i c i z e d 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e t h i ct h o u g h t , c o n t r a s t i n gi tw i t hm o d e r n w e s t e r ne t h i cv a l u e h ea d v o c a t e dr e s h a p i n g “n e wm o r a l ,t h a ti st os a y , t h e n e w p e o p l e ”s h o u l dc u l t i v a t e c o m m o l lm o r a l i t y , s u c ha s b e n e f i t i n gp u b l i c a n d b e n e f i t i n gc o u n t r y , a n dt h e “n e wp e o p l e ”s h o u l df o s t e rm o d e me t h i ci d e a , s u c ha s “f r e e d o m a n d r i g h t ”a tt h es a m et i m e , i a a n gq i c h a op o i n t e do u tt h a tc h i n e s e “p r i v a t em o r a l i t y h a dg r e a t l yr e t r o g r a d e da n dd e g e n e r a t e di nm o d e mc h i n a , s ot h e t a s kt op r o m o t e p e o p l e s p r i v a t em o r a l i t y w a sv e r yu r g e n t s ot h e r ew a sn e e dt o d e a lw i t h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 “c o m m o nm o r a l i t y a n dt h e “p r i v a t em o r a l i t y , c o n s t r u c t i n gt h e “n e wp e o p l e ”w i t ht h et h o u g h tc o m b i n i n g t h ep u b l i cm o r a lw i t ht h e p r i v a t e t h i sp a p e ra l s od e s c r i b e sl i a n go i c h a o sl i f ea n dd e a t hi d e a t h ea u t h o rh o l d s t h a tl i a n gq i c h a nd e m a n d e dt h e “n e wp e o p l e ”s h o u l dh a v et h a tt h o u g h to f d e a l i n g s e r i o u s l yw i t hl i f ea n dd e a t h t h ea u t h o rt h i n k sl i a n gq i c h a o s l i f ea n dd e a t h i d e a i sp e r m e a t e dw i t ht h ep a t r i o t i s mp r i n c i p l e a tt h ee n d , t h i sp a p e ri n v e s t i g a t e si m p o r t a n te f f e c to fl i a n gq i c h a o se t h i c t h o u g h tt oc h i n e s et h o u g h t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a u t h o rh o p e st h ep a p e rc a n e x c a v a t e v a l u a b l er e s o u r c e sf o rc h i n e s es o c i a l i s mm o r a l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e x p o u n d sa n d p r o p a g a t e si t sr a t i o n a lc o n t e m p o r a r ys i g n i f i c a n c e k e yw o r d s :l i a n go i c h a o ;n e wp e o p l e ;e t h i c ;m o r a l ;p a t r i o t i s m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南昌太学或其他教 育机构的学蕴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 何贡献均b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雠文作者签名c 瑚彰扔 签字日期:如刁年1 胡7 日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南昌土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 和借阅。本人授权南昌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同 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 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牡吁 签字日期:历刁年f 1 ,月1 日= 誓警 签字日期:叼年、1 一月1 ) 日 第1 章绪论 第1 章绪论 1 8 4 0 年,英国利用自己当时先进的科技产物一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闭 关自守的大门,从此西方帝国主义用鸦片和大量的工业产品击碎了清政府的“天 朝”迷梦,中国人“华夏中心论”的世界观受到重创并开始沉沦与消解。正如 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 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 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 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尽管我们 会不大喜欢马克思的那个不太好听的比喻,但伴随着列强们纷至沓来的军事入 侵,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制度等对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 的封建专制统治与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传统文化形成了根本的冲击。中国有史 以来最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与文化取向危机的气氛也由此开始形成,并随着列 强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侵略的加剧而危机感也日益加深。 在中华民族面临瓜分豆剖,生死存亡的关头,先觉们秉承中国传统儒家的 优患意识,心怀救亡图存的使命感,自觉探索中国的富强之路。“中国向何处 去? ”相应也就成为近现代政治文化领域所关心的中心问题。o 在应对西方强势 文化的强制性介入的过程中,从当年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怵然警醒以来, 以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提出为标志,近代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吸 纳在初始期主要表现为对西洋先进科学技术的关注,亦即对器物层面的有限关 注与摄取。尤其是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晚清知识性官员组成的洋务派所主张的“中 学为体,西学为用”更能反映出当时“华夏中心”论的世界观对传统知识分子 的深远影响。张之洞于其名著劝学篇中讲道:“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 制也;圣道也,非器物也;心术也,非工艺也”,“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 中学为治身心,西学应世事”o 。这一论述很清楚地方反映出了清廷内部的洋务 派学习西方文化时所固有的底线。这便是梁启超在五十年来中国进化概论 中所说的“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这点子觉悟,一面算 。马克思;中周革命和瞅洲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先集 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6 月版,第6 9 2 页。 。冯契: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9 年,第4 页 。张之洞;劝学篇 ,中,l i 古籍出版社1 9 9 8 年,第1 3 3 页,1 6 1 页 1 第1 章绪论 是学问进步的原因,一面也算是学问进步的结果。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 足。”国这一期从鸦片战争开始,到1 8 9 4 年的中日甲午战争结束。甲午一役,让 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论化为泡影。诚如梁启超指出的那样:“自从和日本打了 一个败仗下来,国人有心人,真像睡梦中著了一个霹雳,国人想道,堂堂中国 为什么会衰败一这步田地? 都为的是制度不良,所以拿变法维新做一面大 旗,在社会上开始运动,那急先锋就是康有为、梁启超一班人。” 众所周知, 梁启超便是从他所说的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二期”开始登上中国近现代的思 想政治舞台的。 正如著名学者张灏指出的那样:“1 8 9 5 - - - 1 9 2 5 年初前后大约3 0 年的时间, 这是中国思想文化由传统过渡到现代、承先启后的关键时代。”呦果说鸦片战 争中中国的失败使中国人“睁眼看世界”关注的主要是表层的西方先进的科技 力量的话,那么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这一“霹雳”更给中国学者当头棒呵, 中国人突然意识到中国之所以败给只有弹丸之地的日本,贫弱到如此这般的地 步,是有其更深刻的原因的。这一失败更深地加重了中国社会政治的危机,从 而也促使了中国知识界对中国的反思进一步的深化与突破。以“康梁”为首的 维新志士力图通过君主立宪制变革中国二千多年来的封建专制,但顽固的封建 专制统治者是不会主动退出历史舞台的,戊戌变法仅1 0 3 天便被扼杀。实践证 明,要在中国改变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是何其的艰难,要使中国根本改变,仅 仅依靠极少数的知识分子和几个开明的旧府官员是办不到的,必须从更广更深 的文化思想与伦理道德上去寻找中国内忧外患的原因。而梁启超就是担当这一 救亡重担的典型代表。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往日本,在总结变法失败的教训与反思中国国民 伦理道德的同时,大量广泛地涉掠日译西籍和日本学术著作,并在日本社会民 风的感染之下,先后1 9 0 1 年与1 9 0 2 年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发表新 民说,为中国的救亡图存呐喊、启蒙,揭露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种种弱点,反 思国民性,探索一条先“新民”而“新国”的救国之路,力倡。公德”、“自由”、 “权利”等西方国家伦理道德,构建他的“新民”的理想人格。梁启超说:“然 。粱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见饮冰室文集 点校本,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 0 0 1 ,第3 2 4 9 - - 3 2 5 0 页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见饮冰室文集 点校本,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 0 0 1 ,第3 2 4 9 - - 3 2 5 0 页 。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 ,北京;新星出版社,2 0 0 6 年1 月舨,第1 3 4 页、2 2 7 页 2 第1 章绪论 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 无新政府? 无新国家? ”回这一论述可见“新民” 的何其重要。而“新民”的关键在于“新民德”。梁启超在论公德一文中开 门见山地指出:“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口 新民说最早是以连载的方式刊登于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出版的新民丛 报之上在时间上分为前后的两部分,前期是从光绪二十八年( 1 9 0 2 ) 正月到 光绪二十九年( 1 9 0 3 ) 十月。此期发表的文章主要有论公德、 论国家思想、 论权利思想、论自由、论进步、论合群、论义务思想等,这一期 问梁启超在思想上相对比较激进,提倡“道德革命”和“破坏主义”,对中国传 统伦理思想进行了较尖锐的批判,要求构建西方近代国家的“新道德”。从1 9 0 3 年1 0 月访美归来到1 9 0 7 年3 月新民报馆被一场大火焚毁从而也宣告停刊,是 梁启超“新民思想”发展的后期,这阶段所发表的文章主要有 论私德k 论 政治能力、论民气等文。后期梁启超开始趋向保守,比较重视传统伦理思 想特别是传统道德修养方法,越来越主张中西伦理思想的调适性结合。此外, 值得注意的是,在1 8 9 8 年底开始筹办的 清议报上,梁启超发表了国民十 大元气论( 一名文明之精神) 、中国魂安在乎、中国积弱溯源论与十种 德性相反相成义等重要文章,其中他已注意到国民的道德问题,论旨与二新 民说颇近。o 本论文选取梁启超的代表作新民说为研究材料,对梁启超在该书中提 出的有关重建中国现代伦理道德进行分析与研讨。造就一代具有新道德观念的 新人,是梁启超“新民”思想的主要内容。他在1 9 0 2 年创办 新民丛报明确 指出:“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故本报专对此病而药之, 务采中西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o 为了保证在探讨新民说伦理思想发展的 连贯性,以新民说的发表为标志,本文在有些地方会在时间上分别向前向 后延伸几年,在此声明 o 粱启超:新民说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饮冰室合集 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 9 8 9 。 o 粱启超:新民说论公德 ,饮冰室合集 专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 9 8 9 本论文有关新民说 及其它粱启超的文献资料,均为林钧志校编的饮冰室合集 ,中华书局1 9 8 9 年版本着引自其它版本。 则另有注明 o 黄克武:魂归何处? 粱启超与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的再思考) ,收于郑大华,邹小站主编的思想家 与近代中国思想,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5 。第9 1 - 1 1 4 页 o 丁文江,赵丰田编,粱启超年谱长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3 年,第2 7 2 页 3 第2 章粱启超新民说中的伦理思想 第2 章梁启超新民说中的伦理思想 2 1 新民说伦理思想的理论渊源 新民说中含有丰富的伦理思想,而其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将中西伦理 道德熔为一炉梁启超说,“新民云者,非欲吾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新之义有 二:一日淬历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日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 功”o 他接着说:“故吾所谓新民者,必非如心醉西风者流,蔑弃吾数千年之道 德学术风俗,以求伍于他人,亦非如墨守故纸者流。谓仅抱此数千年之道德学 术风俗,遂足以立于大地之上也。”o 梁启超对一味崇拜西方文化和一味固守古 代文化的倾向都予以否定,指明了新民说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又是对西方 文化的汲取。 2 1 1 “淬历其所本有而新之” 梁启超认为,要构建现代意义上的“新民”人格,就应该继承传统文化有 价值的部分,即“淬历其所本有而新之”,他的这一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梁启超所谓的。新民”,是取自儒家经典大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大学开篇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在四 书章句集注中这样解释道:“程子日:亲,当作新。”故“亲民”即。新民”, 又说:“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 其早染之污也。” 而大学的根本宗旨是明“至善”之德性,使人们受到感 化,成为道德上完美无缺的新人可见,大学的“新民”完全是不断纯化道 德的过程,其终极目标就是成为圣人。正如学者高瑞泉所指出的,“梁启超继续 使用这一概念,表示他的人格理念与儒学传统有某种连续性。”o 其次,在“新民”有关道德的修养方法与途径方面,梁启超则又注重对我 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继承,在有关如何解决“新民”的道德修养问题上,梁启超 。粱启超:新民说释新民之义 ,专集之四,第5 页 o 粱启超:新民说释新民之义) ,专集之四,第7 页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5 ,第3 页 o 高瑞泉t 中国现代精神传统) ,上海,上海吉籍出版社,2 0 0 5 ,第4 0 7 页 4 第2 章梁启超新民说中的伦理思想 非常推崇王阳明的“致良知”与“知行合一”学说,他说:“王学为今日学界独 一无二之良药。”o 主张从个人的本心上去寻下手处,从三个方面拯救主体性道 德:一日正本,二日慎独,三日谨小。梁启超是希望从具有内在性、个体性和 自律性诸特点的传统伦理思想中找到修私德以致公德的路径,因为在他看来, 私德是公德的基础,公德在中国不能实现,是因为当时中国私德堕落,国民假 借西方新伦理空言道德革命而忽视自身私德修养,使。新民”的“新伦理”的 形成流于空谈。有关这一点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详细论述。 再次,梁启超深受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批判反思传统文化思潮的影响,尤 其是受当时救亡图存的历史条件下的带有浓烈。民族主义”色彩思想的影响, 如王夫之的民族爱国主义、顾炎武对亡国与亡家的区分、黄宗羲君主专制的批 判,都直接深入到了梁启超的心灵,并在新民说中得到强烈的影射。当然 中国古代历史上丰富的“爱民”、“重民”,“民为贵”等思想同样对梁启超来说 具有深刻的影响。 2 1 2 “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 在“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方面,更能反映出梁启超伦理思想的时代特征。 梁启超不仅留恋中国传统,看到传统文化仍有其可用于今者,而且向往西方盼 先进文化与思想,并以西方文化为理想的参照系,大量地吸收与摄取营养。在 新民说中尤以卢梭、达尔文、斯宾塞、伯伦知理等思想家的思想为梁启超 利用的核心。 梁启超在2 0 世纪之所以能提出新民学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日本接受了 以卢梭为代表的西方资产阶级的国家学说与天赋人权理论。卢梭的国家学说在 民约论中得到全面而集中的体现,认为国家起源于人民的自由意愿,是为 了保护人民的“天赋权利”不受外力侵犯,共同缔结契约而组成的一个整体。 卢梭认为,在国家中,人民的主权神圣不可侵犯,政府是主权的执行人,是人 民的公仆,必须借助于人民的力量,按人民的意志活动。1 9 0 1 年梁启超撰写了 卢梭学案向全国人民推介其学说。这一理论大大影响了梁启超的国家学说 和他对国家与人民的关系的认识在新民说的许多篇目中都有所反映,如 论公德、论国家思想等文。其“天赋人权”说则在论自由、论权利 。粱启超:德育鉴知本第- - ) 专集之二十六,第2 4 页 5 第2 章粱启超新民说中的伦理思想 思想、论义务思想等文中得到反映。 而达尔文之生物进化论从1 9 世纪末2 0 世纪初一传入中国,就被中国近代 学术界称为“近代中国思想界的第一大潮”。在1 9 0 2 ,梁启超发表论学术之 势力左右世赛、 天演学初祖达尔文学说及其传略以及进化论革命者颉德 之学说等文章中,对达尔文的生平及其进化论学说作了介绍。梁启超通过对 “生存竞争,优胜劣败”的进化论的阐述,呼吁我国国民确立竞争意识,在近 世民族帝国主义激烈竞争的时代,“此义一明,于是人人不敢不自勉为强者为优 者,然后可以立于此物竞天择之界无论为一人一国家,皆向此鹄以迸”。在这 一理论的支持下,他希望中国人民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确立竞争意识,增 强民族竞争力,以使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境地。 梁启超新民理论的另一个理论依据是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他是从严复 译介斯宾塞的明民论一书中得到的这一理论。该学说认为,如同生物有机 体的性质、强弱取决于细胞的属性一样,一个国家、民族的强弱盛衰取决于社 会全体成员基本素质的高下优劣。依据这一理论,粱启超断言。中国人全体之 “腐败恶劣”乃是中国“积弱之最大根源”,是“病源之源”他说:“政府何自 成? 官吏何自出? 斯岂非来自民间耶? 正所谓种豆得豆,种瓜得瓜”o 中国近 代的落伍与受欺凌,从根本上说是国家素质低下造成的,所以人民也负有不可 推卸之责任。人们应自觉作一名“新民”。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 府、无新国家? ”o 人人成为“新民”,便可由个体的自强而达到中华民族的强 盛。 德国政治学家伯伦知理是梁启超极为重视的一名思想家,他曾不只一次写 推介伯伦知理的文章。1 8 9 9 年,梁启超就翻译了他的国家论发表在清议 报上,介绍了他的国家主义民族理论。此外还有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论 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以及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的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 学说,都证明梁启超对伯氏学说的兴趣与重视伯伦知理的国家主义理论认为 国家是个有机体,有意志和行为,国家主权位于一切权力之上国民与国家是 一而非二,即同一的,民族是国家成立的基础。只有民族具备了“立国之心”、 立国之势力,立国之志气,才能立国,由于国与民的同一关系,所以梁启超的 落脚点放在“新民”上,有了“新民才会有。新民族”,才会有“新国家” 。粱启超:新民说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想务,专集之四,第2 页 o 粱启超:额民说论薮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专集之四,第2 页 6 第2 章梁启超新民说中的伦理思想 才会有独立的国家主权。而这一切均要求国民有“爱国心”发扬“民族主义精 神”。可见伯伦知理的国家主义学说为梁启超的以“爱国”这主线的薪民理论奠 定了理论基础。 就梁启超自由观来说,由于既承袭了儒家思想尤其是阳明学派尊重自我主 体的传统,又吸收了康德的自由意志理论和卢梭的自由主义思想,同时还含有 约翰穆勒( 密尔) 自由主义的成分以及日本明治思想家关于“强者自由”的 观点而其中尤以约翰穆勒的自由主义对梁启超的影响最深。穆勒的 论自 由( 严复将之译名为群己界权说) 就个体自由与群体自由( 或称独立与合 群) 之关系指出:“使凡属社会以强制和控制方法对付个人之事,不论所用手段 是法律惩罚方式下的物质力量或是公众意见下的道德力量,都要以他为准绳。 这条原则就是:人类之所以有权可以各别地或者集体地对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动 自由进行干涉,唯一的目的只是自我防卫。这就是说,对于文明群体中的任一 成员,所以能够旌用一种权力以反其意志而不失为正当,唯一的目的只是防止 对他人的伤害”o 由于涉猎中西各家学说,所以梁启超的思想表现出各种思想 学派糅合杂陈、错综复杂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论国家思想、论自由、论 权利思想与 论义务思想等文中。 2 2 新民说伦理思想的基本特质 2 2 1 爱国主义舱理的最高原则 爱国主义一直是我国伦理思想的一个优秀的传统,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 明史中,爱国志士层出不穷,特别是当民族面临着危亡的时刻,爱国主义这一 民族瑰宝促使着无数英雄志士对国家、民族的前途作更深层次的思考,梁启超 便是这么一位典型代表人物。高尚的爱国主义道德情操贯穿了他的一生,而他 的新民思想就是在对国家危亡、民族前途思考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我们可以 果断地说,爱国主义是梁启超新民说伦理思想的最高律令和首要原则。本 论文认为,爱国主义贯穿于新民说的每一部分内容当中,是梁启超伦理思 想的中心环节,其它相关伦理思想都围绕这一红线展开。无论人们怎么说梁启 。约翰穆勒;( i 8 自由 ,商务印书馆,1 9 9 6 年,第9 一1 0 页 7 第2 章粱启超新民说中的伦理思想 超最大的思想特色是“善变”尤其是政治上忽而倡君主立宪,忽而主民主 共和,徘徊手革命与保皇两极之间,不能不给时人留下“中本无所主”的感慨。 但高扬的爱国主义旗帜始终是梁启超的坚贞信念。诚如梁启超在他1 8 9 9 年 1 0 月1 5 日所发表的善变之豪杰一文中所说:“大丈夫行事磊磊落落,行吾 心之所至,必求至而后已焉若夫其方法,随时与境而变,又随吾脑识之发达 而变。百变不离其宗,但有所宗,斯变而非变矣。”4 ) 他的变不是变他的宗旨或 信念,而是变他的方法或手段。他的宗旨与信念便是“爱国主义”。梁启超又说: “其方法虽变,然其所以爱国者未变也。” 梁启超的爱国主义是建立在近代民族主义基础上的。近代民族主义起源于 西方,它是伴随着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内市场的统一,以及世界市场的激烈 竞争而形成的。内容上主要包括民族国家的独立、国家主权、世界竞争。其突 出的标志是对构成近现代国家国民素质的重视,以及超越地域、血缘、文化的 束缚,强调以国家疆域为界限的大民族主义。o 民族主义所强调的是本民族利益 至上的民族本位主义,是一个历史概念。在古代,传统的民族主义多以血缘、 地域、种族和文化等为标志,以种族主义为其表现形式,而近代民族主义是超 越了狭隘的血缘、种族、文化等方面的限制,转而以国家疆域为界限,国内各 民族平等相处,共同发展的大民族主义。这是一种开放性的,进取的民族主义。 它认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是国民与国民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强调国民素 质的培养。也就是梁启超所强调的“开民智,鼓民力,新民德”,培养具有民族 主义思想的一代“新民”,而尤其以“新民德”为其重要内容,爱国主义便是“新 民”所应具有一项最根本的伦理道德原则梁启超则主要从近现代的西方国家 观以及国家与国民之关系上阐述其国家思想与爱国主义情操。 首先,梁启超的爱国主义表现在他依据现代民族主义所构建的全新的国家 观。 诚如梁漱溟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像今天我们常说的国家、社会等等, 原非传统观念所有,而是海通以后输入的概念。旧用国家两字,并不代表 今天这涵义,大致是指朝廷或皇室而说。自从感觉国际侵略,又得新观念之输 入,中国人颇觉悟国民与国家之关系及其责任;常有人引用顾亭林先生天下 兴亡,匹夫有责的话,以证成其义( 甚至有人迳直写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 o 粱启超:自由书善变之豪杰 ,专集之三。 。王凡:粱启超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现代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佛山大学学报 ,1 9 9 6 ,第1 4 辑 8 第2 章粱启超新民说中的伦理思想 。而梁启超则早已注意到这一问题,并对国家与朝廷进行了区分梁启超认为: 。夫国也者,何物也? 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民,而治其所居之土 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 夫如是,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圆梁启超对国家的这种认识显然是以现代西方 国家为价值参照的。他要求人民有自治与民主的权力,自由、平等构成了“新 民”人格内在的道德意识。( 有关这一问题将在后面的章节中给予论述) 在中国, 几千年来只有封建的朝廷,没有人民的国家,实行的是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国 家成为君主一人之天下,人民没有主权,不能参掌国家政权。在人们的观念中, 国家即是朝廷,爱国就等于忠君。 然而,梁启超在新民说中就国家与朝廷的关系做出了一个较明晰的区 分。在新民说论国家思想一文中,梁启超把国家比作一个公司,而朝廷 则是“公司之事务所”。事务所是为公司服务的,以此相推,朝廷也应该为国家 服务,所以,忠于朝廷的前提是忠于国家,以国家利益重于一切与此同时, 朝廷是一个国家的总办,一国不能没有朝廷。因此,不管是哪个民族统治朝廷, 只要他代表的是国家利益,我们都要把爱国的思想推及到爱朝廷。梁启超把这 称为“爱人及屋,爱屋及乌”也就是说。如果“朝廷为国家之代表”,能真正 代表国家和国民的利益,那么,“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与此相反,当朝廷 为国家之蝥贼,它不仅没能维护国家利益,反而有辱于国家的时候,。正朝廷乃 所以爱国家也”基于这样的一种对国家与朝廷的认识,梁启超对忠君与忠于国 家作了分析。他认为,。非父母无自生,非国家无自存,孝于亲,忠于国,皆报 恩之大义,而非一姓之家奴走狗者所能冒也。而吾中国人以忠之一字为主仆之 专名,何其傧也。”。在注文中,梁启超进一步指出,作为君主,比之百姓更应 该遵循忠道,因为民之忠诚,只有“报一国之义务”,而君主则还肩负着民之“付 托之义务”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作为一位近现代的爱国主义者,他的 爱国主义内涵与封建时代的爱国主义是大不相同的。在国家是君主一人之私产 的封建专制时代,“忠君”、“爱朝廷”与“爱国”几乎是同义语。中国古代的不 少爱国主义英雄人物就是在这样的思想范式之下上演一幕幕的悲剧。“精忠报 国”的民族英雄岳飞不就是这一。愚忠”的牺牲品吗? 由于对君主对朝廷的“愚 由粱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 6 6 页 o 粱启超;少年中国说 。文集之五 o 粱启超;新民说论国家思想 ,专集之四,第1 6 页 9 第2 章粱启超新民说中的伦理思想 忠”,他却断送了整个国家的抗金事业而梁启超所要求的一代“新民”的爱国 主义,则是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主义盛行时期的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 其次,梁启超的爱国主义思想更展开于他对国家与国民之关系的论述之中。 梁启超的思想路径是由立人而立国,在这两者之间,“立人”是手段,“立 国”是目的。梁启超说:“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 哪么国民与国家的关系是什么呢? 在梁启超的心目中,“国”与“民”这两个 概念常常可划等号:“不有民,何有国? 不有国,何有民? 民与国,一而二,二 而一者也。”o 。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 则无有国。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 其民不可得而侮,其国不可得而亡,是之谓国民。”o 在这里梁启超视国家为人 民的公产,不再是封建专制社会下的一家一姓之私产了。国民也不再是专制制 度下的只处于只尽义务而没有权利的臣民,而是国家主权的主体,国民拥有积 极的政治参与意识即治国事、定国法、谋国利、捍国患等,国与民是紧密联系 在一起的。一个国家强大与否,直接原因在于构成这个国家的国民思想道德等 文化心理素质的高底。梁启超说:“国之治乱,常与其文野之度相比例,而文野 之分,恒以国中全部之人为定断,非一二人之力所能强夺而假借也。故西儒云: 国家之政事,譬之则寒暑表也;民间之风气,譬之则犹空气也。空气之燥湿冷 热,而表之升降随之,丝毫不容假借。故民智、民力、民德不进者,虽有英仁 之君相,行一时之善政,移时而扫地以尽矣。故善治国者,必先进化其民。”o 可 见在梁启超看来,国民素质与国家的治乱是何等的重要。他在就优胜劣败之 理以证新民之结果而论及取法之所宜一文中写道:“在民族主义立国之今日, 民弱者国弱,民强者国强,殆如影之随形,响之应声,有丝毫不容假借者。”o 梁启超深受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的影响,认为“国也者,积民而成。国 之有民,犹身之有四肢、五脏、筋脉、血轮也未有四肢已断,五脏已瘵,筋 脉已伤,血轮己涸,而身犹能存者;则亦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涣散混浊,而国 犹能立者。故欲其身之长生久视,则摄生之术不可不明,欲其国之安富康荣, 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 国民的文明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盛衰强弱, o 粱启超:新民说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专集之四 o 粱启超:爱国论 ,文集之三,第6 9 页 o 粱启超: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 ,文集之四,第5 6 页 o 粱启超:自由书文野三界之别,专集之二,第1 页 o 粱启超t 新民说,专集之四,第7 页 o 粱启超:新民说叙论,专集之四,第1 页 1 0 第2 章梁启超新民说中的伦理思想 所以在梁启超看来,每一个中国国民者应该有近现代的国家思想,要站在新的 世界观的立场上,破除“华夏中心论”,从中国过去所固有的。天下”观中解放 出来,力争国民个体之自由、平等与权利,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为了中华民 族的美好前途而迎接来自世界的挑战。而这也正是梁启超本人伟大的爱国主义 精神的最好的表现。 再则,粱启超将爱国主义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有机融合,让爱国主义在其 伦理道德获得了的本体意义。 梁启超早年接受的是传统儒学教育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价值在他的思想中 留下挥之不去的痕迹,形成其道德价值观中一股时隐时现的潜流。但梁启超并 不是将传统的价值观只作机械的认同,而是根据势变,将传统的价值转化成具 有近现代内涵的新型价值观。例如宋明理学的一些范畴与概念,也由于他的转 化而成为为“爱国主义”服务的工具,梁启超说:“先哲所谓义者,诚之代名词 耳所谓利者,伪之代名词耳。吾辈今日之最急者,宜莫如爱国。顾所贵乎有 爱国之士者,惟其真爱国而已。苟伪爱国者盈国中,试问国家前途,果何幸也? ” o 立志是要立“爱国”之志,并不随外在境界之变面动摇其爱国之心一“试以 爱国言,真爱国者必无以尚之,此志向一定,无论外境若何变异,而不足相易 矣”梁启超讲良知也是以爱国心为良知,“爱父母妻子之良知,即爱国之良知, 即爱众生之良知”自王阳明以来,很少有士人像梁启超这样强调这种普遍性的 “致良知”之实功。而正是由于梁启超的这种转化,将爱国这一道德操守普遍 内化为每一个国民内心的道德律令,成为“新民”理想人格中至关重要的一个 价值要素。“刻刻不欺良知”的阳明思想,自勘其心髓的理学工夫,已在暗中被 梁启超转化为检验个人是否真正具有爱国合群之心的标准 即使是明代以来争论不休的“道”与“学”是否矛盾的问题在梁启超“爱 国主义”的绝对道德律令下也获得意想不到的解决,他说:“如诚有爱国之心, 自能思量某种某种科学是国家不可缺的,自不得不去研究之,不能思量某种某 种事项是国家必当行的,自不得不去调查之研究也调查也,皆从爱国心之一 源所流出也。故日:如何不讲求也。但吾之所以研究此调查此,必须全出于爱 国之一目的,不可别有所为而为之。”显然,这里“道”是指“爱国”,“学”即 是学爱国之道。梁启超的如此转化,就使传统的形上本体“道”具有了实指的 意义,“学”也就有了具体的目标与指向。 o 粱启超:德育鉴 ,专集之二十六 1 1 第2 章梁启超新民说中的伦理思想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梁启超的道德谱系里,爱国主义具有了 本体的地位,在新民说中的其他道德范畴都是以爱国主义为本体内容,如 后文中将要探讨的公德与私德、自由、权利思想、甚至他的生死观,都贯穿了 这一最高原则。爱国主义成为梁启超的崇高信念,支持着他一生为中华民族的 前途奋斗不息。 2 2 2 公德与私德伦理观的时代突破 2 2 2 1 公德与私德中国新伦理观的构建 在爱国主义的最高伦理原则指导下,面对中国当时国民的道德失范,梁启 超很自然地关注着“新民”的道德构建,希望建立“新伦理”,而“公德”与“私 德”就成为他要论述的重要对象。在 新民说中,公德与私德是梁启超着重 要讨论的一对伦理学范畴。其中的 论公德与论私德在 新民说中占 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公德与私德成为梁启超构建“新民”理想人格的两大道德 品质要求。由于处于近代特殊的历史背影之下,梁启超在总结中国传统道德的 优缺点的基础上,又以近现代西方国家的伦理文化为参照系,无论是对概念的 界定还是对公德与私德两者之间的关系,都作了一个全新的整合与解释。 第一,梁启超为何说中国没有公德? 公德的含义是什么? 这是他在新民 说中摆到我们面前的第一个问题。 论公德一文开门见山地指出:。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公德 者何? 人群之所以为群,国家之所以为国,赖此德焉以成立者也。”又说“人人 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 国在这里梁启超简单地给出了公德与私德的内涵。但笔者认为,梁启超所谓中国 最缺者为公德的这一观点是有失公允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素来对“公”的价 值持肯定和褒扬的态度,特别是法家与儒家,都主张立公灭私,然而梁启超之 所以这样认为,是在西方意义上的“国家”与“国民”关系的总体框架内展开 的。就“公”作为思想资源而言,在中国确实早已有之。可这。公”是以政权 来体现的,政权又以君主为代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著人之滨莫非王臣”, 最终使“公”的伦理价值指向君主一人。“公天下”变成了“君天下”、“家天下”。 o 粱启超:新民说论公德,专集之四,第1 2 页 1 2 第2 章粱启超新民说中的伦理思想 因此,中国传统所谓的“公”,往往与对“天下”、。君”的认知密切相关。自然 地,在封建专制社会里,君主成了“公”的化身,以君主之法令为“公”,以君 主之私为。公”,这实质上是“君本位”的道德思想,而这种思想又一直支配 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使得中国人在公私之辩的思维轨道上都有意无意 地把君主与国家、君主与公的观念等同起来。从这一点来看,梁启超的有关中 国公德缺失的看法又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梁启超所指的公德是指现代意义上的公德,他突破了传统的那种以血缘宗 法制为纽带的、家国同构的伦理观。粱启超通过对中国“旧伦理”的。五伦” 与泰西的“新伦理”的比较来阐述着他的观点。梁启超指出:“旧伦理之分类, 日君臣,日父子,日兄弟,日夫妇,日朋友;新伦理之分类,日家族伦理,日 社会伦理,日国家伦理。旧伦理所重者,则一私人对于一私人之事也;新伦理 所重者,则一私人对于一团体之事也。”o 梁启超认为五伦中的“父子”、。兄弟”、 “夫妇”属于家族伦理,而关于社会伦理的只有“朋友”一伦,关于国家伦理 的也只有“君臣”一伦。“家族伦理稍微完整,至社会国家伦理不各滋多。”肘 友之伦理、君臣之伦理、皆不能尽社会之责任。即根据梁启超对公德与私德的 表述,旧伦理所重的是私德,新伦理所重的是公德。公德所关注的是个体与群 体、国家、社会的关系,即个体对群体、国家、社会应尽的义务,而私德所关 注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及个人之间交往的伦理准则。在当时民族主义盛行与 达尔文进化主义的影响下,以及在近代中国所面f 临的外国列强的疯狂侵略的背 景下,梁启超的感情法码自然而然地更加注重社会公德的作用。 第二,梁启超为何要在中国如此急迫地提倡公德呢? 在他看来公德的社会 作用在哪里呢? 梁启超在其新民说中,从道德的起源与发展的角度阐述了公德的社会 作用。在道德起源论方面,梁启超比较多地受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伦理学与社 会学说的影响。他明确地指出伦理道德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特 有的现象。o 在梁启超看来,道德产生的逻辑起点就是“群”的概念,即人类的 社会关系。梁启超认为:“人也者,善群之动物也。人而不群,禽兽奚择。而非 徒空言高论日群之群之,而遂能有功者也;必有一物贯注而联络之,然后群之 。粱启超:新民说论公德,专集之四,第1 2 页 o 张岂之、陈国庆:近代伦理思想的变迁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0 。第1 5 8 页 1 3 第2 章粱启超新民说中的伦理思想 实乃举,若此者谓之公德。”毋而道德的产生即在于人的这种群体生活即人与人 之间的社会关系,没有这种社会关系的存在,道德也不可能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培训会课件
- 2025年安全管理改进考试题及答案
- 钳工基础知识培训内容
- 2025年PT中级无损检测面试题
- 钳工业务知识培训课件
- 知识产权对外培训业务课件
- 知识产权培训辽宁基地课件
- 2025年环保产业园区产业集聚与区域绿色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创新报告
- 知识产权培训结业致辞稿课件
- 大学生消防安全
- 行为金融学案例
- 万科集团财务管理制度手册207
- “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论治厥阴病”-课件
- 通用技术作品设计报告
- 城市规划原理课件(完整版)
- 锚杆支护技术规范正式版本
- 隐形眼镜经营管理制度
- 下一代互联网技术
- 皮肤知识与问题性皮肤分析(入行必看)
- 单位消防安全评估报告(模板)
- 电子加速器辐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范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