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儒家文化在当今中国弊大于利的资料一、前言自春秋战国以来。儒法斗争至今。过去帝王们是阴法阳儒,是为法是不可不用,儒亦不可无者。显然如今之形势似是阳法阴儒者。提倡法者国治。提倡儒者国危。自古自今不一而道,春秋战过数国可论。商鞅变法帝秦。吴起兴法强魏。汉以来以法治国兴。武帝倡儒正是由兴渐衰的征兆。试问哪朝哪代建国伊始不是以法而是以儒兴国者。这样的事我还没有听说过。可见建国欲兴必以法。往往是由盛渐衰的时候帝王们才希望以儒家思想。忠孝礼仪来巩固统治。来挽救不治。可见儒家思想往往是被动的。是历来统治者为巩固挽救统治而不得不采用的,消极的东西。能够保多久就保多久的心态。倡法则是主动有效的。法制盛没有不国强的。法制盛还没有见过国乱的。往往是乱了法制的时候才而造成国乱身危的时候。西方国家没有中国儒家思想之深现在渐变为如此体制。为什么中国没有同步甚至走在前面呢。毛泽东批儒倡法国家大治。何以论之呢。我想这和中国的影响深远的儒家思想不无关系。二、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从春秋时期孔丘创立儒学,后经孟轲、荀况、董仲舒、王阳明、朱熹等人的发展,2500多年来,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甚至至今都长期处于独尊地位,现在仍影响到每一个中国人的人生。 先说说儒家思想的精髓: 一、儒文化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仁”。“仁者,人也”,就是说“仁”是人的本性。对人的本性的探讨既是儒文化的独特起点,又是儒文化的主要内容。儒主要探讨的是人的本性中的“人情”,即“仁者爱人”。人情中,儒是从亲情入手进行探讨的,仁以爱父母亲为大,这就是“孝”。亲情是情的起点,这是人的本性,这是仁;父子之情母子之情是亲情的起点,这也是人的本性,这也是仁。一个人不爱父母怎么会爱其他人呢?“孝”作为人的本性是儒文化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亲情从爱父母延伸到爱兄弟就是“悌”。由爱父母爱兄弟延伸到爱夫妻、爱亲情中的所有成员,延伸到家中的每一个成员。“家”在儒文化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齐家”是儒生的必修课。中国人的家观念更是根深蒂固。儒文化对人性人情的探讨在亲情和家这个点上告一段落这就是“仁爱”。儒文化对人性人情的探讨是为了研究人类共生共存的问题,是为了研究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因此,亲情中的爱,亲情中的人情还需向家之外延伸扩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仁爱和人情延及到家之外,延及到朋友,延及到社会,延及到国家,延及到天下,这就是“仁义”。 二、德与礼是儒文化的重要内容。“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德与礼都是一种规范一种规矩。德注重的是个人性、自觉性、和民间契约性的规范;礼注重的是公共性、强制性、和政权制度性的规范。德注重个人的修身养性。礼的基本要求是“遵秩安位”,或者说是“秩序”和“定位”,也就是时间性和空间性的约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先后秩序不能乱,上下位置不能错。三、中与和是儒文化的归宿。儒文化中的规律或以“道”称,或以“诚”称,或道诚并称。论语的“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在总结寻求人生成长的规律;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探讨人生事业发展的规律;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则是在摸索人生个人修养的规律。儒文化在探讨宇宙人生规律的方方面面中,最精彩、最具智慧的是对人的本性和人情规律的探讨。天生具有的趋势是人的本性,自然状态下的人的本性就是规律。喜怒哀乐等人的感情没有发出来,处在静态平衡就是“中”,发出来刚刚好,处在动态平衡就是“和”。因此“和”在中国人人生中是一个矢志追求的目标: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和和气气,和为贵,和平共处,政通人和,和谐社会等。儒文化不走极端,不搞唯一和绝对化,而是在宇宙人生的动态中把握和寻求平衡点,把握和寻求“度”,以保证人类共生共存的自然通达和畅通。 简要的说完儒家思想的主旨,再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从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开始,在“利民”上确实功不可没。首先,孔子打破了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受教育的桎梏,把文化学习带到了平民阶层,使广大的中下层百姓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隋唐推行科举制度后更为明显)。其次,被儒家尊为“亚圣”的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至今仍为民主社会的不二准则。再次,荀子提出的“人定胜天”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现在看来都非常科学。(当然,而后孔子的后继传人王阳明、朱熹等人把儒家的思想断章取义扭曲了,导致了危害国人千多年的“礼教”盛行,这就不能把账全算在儒家思想上了。)总之,从儒家思想的精髓来看,如果作为一种思想哲学理论,或者是象道教、佛教、基督教等作为一种宗教学说,对个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确实是一种非常科学合理的“和谐”理论。所以我认为,儒家思想利民不殃民!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代表,不仅曾经成为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开创和奠定了中国教育,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儒家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和美德,而且对中国今天的现实教育依然起着积极的影响。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晰地看到儒家思想对现实教育也有着一定的消极影响三、儒家思想对当今教育的消极影响儒家一向把教育尊为上位,重视教育的目的性。从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到孟子为了培养“君子”,再到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开创太学,培养和选拔精通儒经并能“尊王明伦”的治术人才。这虽离现代教育的目的,培养四有新人有一定的距离,但儒家思想和儒家的教育观对今天培养专业人才的目的一直起着积极的影响。除此教育目的,在教学内容上,现代教育也同样受到儒家教育思想的积极影响。 “六经”是儒家的教材,而我们今天所开设的课程,很多都是“六经”的延续和发展。诗相当于今天的文学课,书相当于今天的政治课,礼和今天的道德理论课无异,乐如同现今的音乐课,易相当于今天的哲学课,春秋仿似今天的历史。儒家的教育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术,“术”、“射”、“御”,发展了实用教学,与今天的专业课程、职业教育惊人的相似。此外,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 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学习,虚心求教,孔子所提出的“多问阙疑”、“多见阙殆”,要求学生广于见闻,对于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对现在的影响也是不匪的。所以,儒家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发展史中,可堪为一颗明珠,她对现代中国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还会继续发挥她的光芒。但是,儒家思想毕竟代表的是中国农业社会、封建社会的精神文明,随着世界工业化的兴起、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儒家思想中的消极因素暴露得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对现代教育的消极影响,我们不容忽视。以下六点具体阐述了儒家思想对当今现实教育的消极影响:1、“礼”“乐”思想导致现实教育轻视对自然界的探索和改造。儒家文化是人伦文化,儒家学说,就是讲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儒家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术)授徒,其中的术有自然科学味道,但是被排在最后的,其他都属于社会人伦学。“六艺”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礼,“不学礼,无以立”。作为君子,就是要“立于礼”,而“成于乐”。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文化就形成了重人际、轻科技的价值倾向。正如鲁迅先生所讲,中国人发明了火药,是放鞭炮的,而外国人拿去是造枪炮的;中国人发明了罗盘,是看风水的(用来协调人、鬼、神关系的),而外国人拿去是用来航海的(用来开拓疆土、掠夺殖民地的)。在中国教育史上,重文轻理有着漫长的历史,现实教育中缺乏对自然的探索已造成了科技人才的匮乏,古代的人才,就是会打仗,会搞政治,会对对联,科学技术被称为“奇技淫巧”,科学家被称为“工匠”,不在人才之列,毫无社会地位,蔡伦、张衡、毕升很难与孔、孟、程、朱比肩。而在西方,牛顿、达尔文可以和伟人齐名,牛顿去世英国举行了国葬。新中国成立后,鄙薄科技的“遗风”依然存在,“文革”中批判知识分子为“臭老九”,现在许多专业技术人才想走仕途,成千上万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等,都是“轻科技”传统的不同表现。2、“劳心者治人”不利于家庭教育的发展。儒家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鼓励人们当“劳心者”去“治人”。儒家也倡导人们要努力学习,而学的不是自然科技,是人伦方面的书,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习好是为了当官、治人。孔子的学生樊迟请教“学稼”、“学圃”,孔子说,他不如种田、种菜的,樊迟走后,孔子说:“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如果天下百姓都如是去做,恐怕世人就要失去赖以生存的粮食、衣物和工具。从历史上看,儒家门下培养出来的多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其导向结果,是鄙视劳动,鄙视劳动群众,这严重影响了今天的家庭教育。只要孩子把书读好,父母可以为其做好一切服务,以至于今天的大学生没有最基本的生活能力,80后的女生不会针线,许多知识分子不懂“炊烟”因为大多父母期盼儿女“治人”,因此家庭教育成了课堂教育的“继续教育学院”,生活教育和情感教育受到极大的冲击。3、注重道德的作用,使得法制教育欠缺。儒家文化是道德文化,治理国家,特别强调人们的素质、觉悟和良心,因而把道德看得比法律更更重要。孔子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行政和法律,使人不敢干坏事,但不知羞耻;道德和礼义能使人有羞耻之心,能够自我约束,不想干坏事。儒家排斥法律,甚至把“无讼”作为一种社会理想,主要是因为儒家思想源于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血缘文化、亲情文化、养生文化。上坟、建祠堂、续家谱等活动强化了宗法观念和人情因素,父亲偷东西,儿子应不应该告发,告发违反了孝,不告发违反了法。孔子认为,孝重要,儿子应该包庇父亲,这就是“子为父隐,父为子隐”,进而提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完会违背了法治精神。所以,几千年来,各类学校没有法学教育,大多中国人的法律观念淡薄,甚或没有法律观念,究其原因,中国的学校教育重视了德育,忽视了法律洗礼。以至于今天校园要“保安”,否则不安全;家庭小事失去理性,轻易酿成血案;个人矛盾以情代法,锒铛入狱方知法律意识淡薄。4、把“中庸”上升为方法论,不利于创新教育。孔子说,“叩其两端而竭焉”,如何取其中,没有一定的法则,需要当事人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于是,人们用起“中庸”来,碰到什么问题,都采取不偏不倚、不阴不阳、不明不暗、不前不后的立场、态度和方法,表现为折中主义。“中庸”和改革创新相矛盾。鲁迅说,中国人的中庸,使得变革很难进行;你若要提议在一间黑屋子上开个窗户,大家不同意,你故意说要掀掉屋顶,大家肯定反对,最后,经过折中,大家就同意开窗户了。这个例子说明,人们接受了“中庸”,教育家接受了“中庸”,专家接受了“中庸”,学者接受了“中庸”,老师接受了“中庸”,继而学生也会接受了“中庸”。所以,教育改革难,上级怎么讲,下级怎么做,谁打破“中庸”思维方式将成为“变革”的阻碍,因此,“教改”说学习西方的教学模式,没有人敢说那种模式不适合我们的孩子。5、“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不利于理论创新。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说他不搞新的创作,只是编辑文献典籍,阐述先贤微言大义,发自内心地喜好古代。孔子做学问的形象是“编春秋,删诗书,序易传”。这种学风影响到后人,更难标新立异,严重阻碍理论创新。确实,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孔子的后人很难有所创新,即使有自己的新观点,都要掺和在对前人著作的注释中。所以,今天的老师会教育学生“写文章要据经引典”,学生毕业了写篇文章要发表,“一定找导师冠名”;出书要找“大家写序”。这是儒家思想对现实教育最大的消极影响。“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种学风,成为滋生个人崇拜、教条主义、保守主义的温床,使得解放思想成为一次次社会变革的任务十分繁重。而克服这一惯性的法宝就是教育过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真正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学子。6、“重道轻器”不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其思维方式是辨证的,但它是笼统的,显得经验而直观。儒家的许多文章谈修养、谈人伦、谈社会,不是理性思维,而是道德体验,如孟子讲“吾养我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中庸讲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对事物的探究,不喜欢精确梳理,不喜欢科学实验,不喜欢逻辑概括,不喜欢事必亲躬,喜欢大而化之,向上提升,这种思维不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正是受其影响,今天我们的学生高分低能者多,眼高手低者多,报告缺乏试验数据者多,教学满堂灌者多。中国历史上有伟大的科技发明,现在中国却成为了“世界工厂”,资源、劳动力是我们的,产品的设计、品牌、专利是外国的,我们挣的是血汗钱,给中国留下的是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关键原因是中国缺乏能力教育、创新教育、智慧教育。2008年,中国专利授权量居世界第4,可只有0.03%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授权量为9万多件,其中50%以上来自外国公司。作为中国人,特别是教育领域的人士,不但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思想文化有一个深刻认识,更重要的是在推动中国教育进步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发挥儒家思想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同时,要从观念、思维、行为、环境等方面,自觉克服、改造儒家思想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做到兴利除弊,为中国教育的伟大变革和振兴,提供坚实的文化底蕴、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四、浅谈儒家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弊端在中国,儒家思想长期作为主导思想而存在。即便是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多数国人骨子里装的,还是儒家那一套;真正实施的,也还是儒家那一套。一些人用儒家思想装饰头脑-很抱歉!我只能用“装饰”,却并不去深究为什么要学它?它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对在哪,错在哪?古时可取之处,对于今天的我们依然可取吗?他们只依赖于习惯,感性的认为它是天经地义的,不容辩驳、不容置疑的。如果有人产生质疑并提出疑问,在他们眼里,这人就是大逆不道,背叛祖先,不仁不义不孝,甚至要遭天谴。仿佛没了儒家思想,中国人就没了祖先,就不是中国人了。然而在我看来,儒家思想恰恰应该和孔孟程朱等一块儿躺进棺材里长眠,以为现代国人的自由思想让道。当然,有一些类似考古学家的研究所谓国学的学者如果对儒家感兴趣,可以继续研究,但请不要拿出来发扬光大,腐蚀、禁锢人们的头脑。 言归正传。我只就事论事,客观分析儒家思想最主要的四个弊端: 一、违背了生命平等和个体差异性及自然属性的本质特征。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说,每一个生命在本质上是平等的,但同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儒家思想却舍本逐末,以权力的大小高低建立起一套极不平等的森严的等级制度并扼杀人的个体差异性,竭力要求各项行为准则的同一。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矛盾之处:当建立等级制度时,孔老似乎注意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此差异不属于本质特征);而在各项言行(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等要求上,又忽视了人的个体差异性,一棒子挥下君子当如何如何,如何如何是小人,对于手工技艺、发明创造类,硬是斥为奇技淫巧。 二、儒家只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却忽略了人的自然属性。前面已经提到过,自然属性是生命的本质特征。首先,人是自然人;其次,才是社会人。儒家不在人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社会属性,却只片面强灌社会属性(且仅是为封建统治阶层服务的社会属性),犹如空中楼阁,势必塌下来压垮扭曲人的天性个性人性理性。比如:所谓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说得如此伟大,却尽是社会任务,而且是较为单一的社会任务,即:家庭和社会管理,说白点,就是赤裸裸的政治;全然不管不问首先个人的本能欲望、先天兴趣是什么,一个人适不适合从政,今天吃得饱吗?明天有地方住吗?后天怎么生存下去?一代一代的儒生们只管捧着四书五经摇头晃脑,满口之乎者也,为将来进京赶考、为官从政作充足的准备。至于生活的其它乐趣,探究大自然的种种奥秘,从事其它的社会劳动等等等等,与他们何干?!又比如:“妇从夫,夫亡从子。”此妇在这里还有自然属性吗?我们知道,她首先是她!是一个人!一个女人!其次才是丈夫的妻子,儿子的母亲。作为个人,她有她选择的权利,可以从,也可以不从;为何却只有从的份?儒家思想的糟粕还包括封建愚忠愚孝,儒家思想的核心为“仁”,讲究礼教,长幼有序,孔子提出时为的是维护周的统治,它提倡的三纲五常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对个人的思想有一定禁锢作用,不利于思想的开化,另外,传统儒家思想对女子持贬斥态度,另其中有一定封建迷信色彩,陈朱理学提倡寡妇不再嫁,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不符合如今的婚姻自由,传统儒家思想有其一定时代的局限性,大男子主义等也是其衍生物。五、儒家思想对孝道德影响儒家,一个影响中国文化相当深远且巨大的思想,不管是从古人的四书、五经又或者现代人的孝悌与仁爱都可以看出此带的影响,或许是无形中儒家思想已在中国文化中根深柢固,以至于鲜少有人分析过儒家的利与弊,甚至反驳这套理念,对于儒家思想还是抱持着仅此一家别无选择的想法,诠释这儒家文化所包含的实用性与缺陷即是本篇的目的。然而儒家中心思想仁,在语文课本中文言文只要相关于孔子的话语与后代弟子所想传授的理念,不外乎此一字,但是,仁者真的无敌吗?是否又是现代人对于儒家思想诠释的过度理想化而诞生的产物?儒家思想是否在现代已是守旧的想法?此即为本篇所要探讨的问题所在。从网、书讯以及学校师等等取得信息,并且以多层次方面的角比较儒家思想证其缺陷并分析其利弊,了解这影响我们有千年历史的思想,揭开儒家思想中的缺失与矛盾。一、论语儒家孝悌论语学而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译:有子说:“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却好犯上的人,少极了,不好犯上,却好作乱的人,绝对没有。做人首先要从根本上做起,有了根本,就能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就是做人的根本吧!”讨论:有子这些话表态出了儒家所注重的孝悌,即便这样,论语所传达的理念真的是如此理想吗?举个例子来说好了,中国数千年来,大多数的父母都是私自决定安排子女婚姻,子女却只有乖乖听命的份,根本毫无选择的余地,更夸张的是古代穷困的父母甚至会为了利益与钱财把女生当作商品卖出去给当代有钱人,如有违抗则就是不孝!就因为论语的限制与影响,古人的思想受到僵化以致于不敢为了违背所谓的“孝悌”导致诸如此类的悲剧产生。以上例子我们可以了解到儒家宣扬的“孝悌”是很有迷惑性的,表面上看,爱父母应该是一种很高尚的道德,也是人类的普遍道德原则,可是事实上却不是如此,孝悌只是儒家对于维护古时阶级制度的手段罢了。中国人拼命地生育,重男轻女思想极为严重,为什么?因为生男生是一种符合成本的投资,生女生是一件赔本的生意,生女生不能给自己养老送终,是没有价值的投资,古时更时常发生因为生下的不是男生就将女生抛弃,更惨忍的就直接将那无辜生命结束掉,这种思想在中国相当的普遍,虽说现代已跟过去有大大的区别,但在一些较落后的乡下还是存在着这严重的问题,然而这么做到底有什么好处?又是为了什么?如上述所说,就是为了那“投资报酬率” 所以说这就是儒家思想的一大弊病。西方人的母爱父爱则是不图回报的爱,那种无私的爱,而中国人则是把生儿育女当作一种人生的感情投资,似乎回报与孝悌就此划上等号。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曾发生过美国白人跟中国移民争夺子女的案子,就说明了问题所在,中国人经济上产生困难的时候就把亲生子女送给别人,甚至卖给别人,当觉得需要延续这笔投资了又想去抢回来。中国人很难理解西方人为什么费力不讨好的去收养其他种族的孩子,而且人家还不怕养子女长大了以后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他们不担心养子女背弃自己去找亲生父母,因为人家完全是无私的付出,是真爱,不像中国人是把生养子女当作是一种养老的投资。在于子女继承方面,中西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中国人非常注重于“血统”,就好比中国皇帝来说,从夏禹时期,.禅让制度纯粹是种传贤不传子,但自从西周孔子儒家思想出现之后,秦始皇自封皇帝,封建制度开始出现时,逐渐形成皇帝死后就传位给大儿子,自秦始皇以来,历代皇帝反而变成了传子不传贤的陋习。但是西方古罗马帝国,一般是皇帝在有能力的人中选好继承者后,收其为养子。从这种历史传统的差异就可看出东西方道德境界的最大差异。二、论语儒家礼仁论语先进篇,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吾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译:颜渊死,学生们要厚葬他。孔子说:“不可。”学生们还是厚葬了他。孔子说:“颜回把我当作父亲,我却没把他当作儿子。不是我要这样,是学生们背着我做这件事的。”.论语先进篇,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译:颜渊死,颜渊的父亲颜路请孔子卖车给颜渊做椁。孔子说:“有才无才,都是儿子。我的儿子孔鲤死时,有棺而无椁。我不卖车步行为他做椁,因为我做过大夫,不可以步行。”讨论:虽说古代仁的标准就是不能“越礼,也就是说人民使用的祭祀礼仪的规摸以及行政待遇不能超过该阶级的标准,以此类推,社会中不同等级的人都不能有超过上级阶层,然而孔子的学生颜回死了,无钱安葬,颜回的父亲请求孔子把自己的车卖了给自己换棺材安葬儿子,孔子却说:卖了车我就只能走路了,而我是曾经做过官的人,照理说不可以步行的,虽说孔子也因为儿子孔鲤的关系,怕因为这样对他造成不平等的对待而选择不将两人厚葬,但是从孔子不愿意卖了自己的车来换取棺材这点,得知孔子对于仁与礼还是存在着弊病。然而孔子所谓的“仁”与我们现代所理解的仁爱还是有所差异,孔子儒家的“仁”这个观念,指的是一种道德规范,而这个道德规范是要以符合君为臣纲的统治秩序来衡量的,而我们的仁则是宽惠善良的德行,所以说,儒家的仁不仅局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汕头市濠江区教师考试笔试真题及答案
- 2025年全新保安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考试题库(基础常识篇)消防安全培训课程试题附答案
- 湖南省娄底市2021-2023年中考语文分类汇编:古诗文默写及文学类文本阅读
- 2025年电气运行题库简答及答案
- 颞下颌关节紊乱健康宣教
- 财务预测的方法
- 运动营养学增肌方案制定
- 股东协议的法律性质与意义
- 如何写好介绍他人
- 2025年零售药店员工培训计划试题及答案
- 江西省公务员2025年考试行测模拟试卷及解析(含答案)
- 口腔门诊聘用合同范本
- 2024年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社会招聘笔试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典型题)
- 七年级数学上学期期中模拟卷培优卷(北师大版2024举一反三)(原卷版)
- 生物医药行业人才需求分析与培养策略研究
- 小鲤鱼跳龙门读书汇报
- 高空作业技术创新研究
- 常规医学问诊评分标准概述
- 企业安全用火用电培训课件
- T-CCUA 048-2025 政务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费用定额测算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