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6《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新版)语文版.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6《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新版)语文版.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6《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新版)语文版.doc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6《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新版)语文版.doc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6《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新版)语文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别了,“不列颠尼亚”学习目标1.了解特写的有关知识,掌握本文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体会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3.学会关注国家大事,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学法指导通过借助工具书和各种形式的朗读,了解特写的特点,理清课文的思路,概括课文的内容。然后通过阅读、交流来品味特写的语言,体会简洁语言的庄重、含蓄和所蕴涵的丰富情感。从而进一步体会香港回归事件,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自主学习1.知识链接:背景介绍。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新华社记者周树春等四人由此写了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报道了查尔斯王子代表英国参加中英交接仪式并与末代港督彭定康离开香港的具体情况。这篇新闻特写,通过对告别仪式的现场描述和156年的沧桑回顾,体现出香港回归的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作为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录,这篇报道笔法灵活,感情深沉,语言精当,内涵丰富,是一篇新闻特写的佳作。2.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以上的知识链接完成下列题目。(1) 本文是一篇( ),是新闻的一种,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电影“特定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 )、( )、( )的消息文体。特写消息侧重于(“ ”),往往采用( ),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2)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旗帜( ) 停泊( ) 凝重( ) 瞩目( ) 冉冉( )(3)解释下列词语。凝重: 掩映: 子夜: 瞩目: 易帜: (4)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找一找这篇新闻的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各是哪几段?(5)阅读课文的主体部分,说说主体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叙述的?依次记叙了哪些事件呢? 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探究一:感受特写的精彩“再现”。 1. 说说你是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的。2. 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3.为什么作者要抓住这几个与降旗、升旗有关的场景来叙述这一历史事件? 4.为什么“易帜”最为世人瞩目?探究二:感受特写的写作特色。1.作者在叙事时为什么要将事件具体到分? 2.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我的收获本文是一篇新闻( ),通过对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盛事的描写,表达了对英国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最终结束的无比( )之情,证明了只有国家( )、民族( ),才不会被别人欺辱的道理。第二课时探究一:品味语言,体会情感。1.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2. 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3. 从1841年1月23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4.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探究二:火眼金睛,找一找。1.本文在语言表达上带有很强的抒情色彩,你还能从文中找一些句子,来体味一下吗?示例:“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降下旗杆。”一句中的“凝重”一词隐含了人物复杂的情感是无奈的颓唐,还是“得而复失”的悻悻然,是眷恋,还是甘拜下风的诚服?总之,这两个字将人物的微妙心理传神地揭示了出来。探究三:归纳写法。探究四:激情洋溢。1. 结合实际,谈谈我国政府为何能成功地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我的收获1. 当你了学习了课文,知道中国国旗重新飘扬在香港上空,你的感触是: 6.别了,“不列颠尼亚”第一课时自主学习:2.(1)特写 新闻价值高 现场感强 篇幅短小精悍 再现 文学手法 (2)zh b nng zh rn (3)庄重 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半夜 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 变换旗帜,这里指降英国国旗,升中国国旗 (4)导语(1段)、主体(210段)、背景(4、7、11段)、结语(11段) (5)顺序:时间顺序。事件:4时30分 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 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 举行象征英国管制的告别仪式 7时45分 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子夜时分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合作探究探究一:感受特写的精彩“再现”。1.(1)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2)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3)“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已经结束。2.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3.(1)降旗意味着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终结,升旗意味香港从此回归祖国。(2)作者对这些重大场面的生动描写,主题集中鲜明,让读者从场景的气氛中感受到深刻的历史内涵。4. 因为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英国米字旗的落下象征着英国在香港殖民统治的结束,而五星红旗的升起,象征着中国政府对香港行使主权的开始。探究二:感受特写的写作特色。1. 符合特写要求,一是真实;二是再现历史过程。2.第4、7、11自然段有背景材料的穿插,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我的收获 特写 欣喜 强大 昌盛 第二课时探究一:品味语言,体会情感。1.这句话表面上说的是港督的建筑,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香港已经回归祖国,末代港督已经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地成为过去。2. 语言的平实,对比的鲜明,无不饱含了中国人民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的欣喜之情。3. 对中国人民来说,英国在香港进行殖民统治的这段历史是刻骨铭心的,是不应该忘记的。中国人民经过了漫长的等待,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归祖国的一天。作者心中,人民心中,都是感情澎湃。这种感情,通过精确地记录英国统治香港的时间来表现,语言含蓄,很有分寸。4. 将几百年的历史浓缩在一句简短的话中,今昔对比展现了历史沧桑的巨变。反复咏叹,含蓄隽永,它形象地诠释了任何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终究都要破产这一真理。探究二:火眼金睛,找一找。如: 文中两次使用了“日落”这一背景意象。如“日落余音”“日落仪式”,含蓄地传达了一种嘲讽的意味。“不列颠尼亚”这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帝国曾经不可一世地自封为“日不落帝国”,到如今还是不可避免地要“落”了,这就暗合了标题中“别了”一词所蕴涵的婉讽情调。含蓄地表达了英国结束了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探究三:归纳写法。1.运用特写镜头,画面感强。2.语言庄重、含蓄,意味深长。探究四:激情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