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视角看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pdf_第1页
从哲学视角看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pdf_第2页
从哲学视角看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pdf_第3页
从哲学视角看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pdf_第4页
从哲学视角看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on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a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li ying 目 录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引 言. 1 一、哲学视域中的医患关系内涵及本质 . 5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引 言. 1 一、哲学视域中的医患关系内涵及本质 . 5 (一)医患关系的涵义 .5 (二)医患关系的哲学本质 .7 (三)医患关系的基本特征 .13 二、对当前医患关系现状的分析 . 15 二、对当前医患关系现状的分析 . 15 (一)医患关系的基本现状 .15 (二)医患关系的发展趋势 .18 (三)现代医患关系存在问题的成因 .21 三、从哲学角度探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本途径 . 29 三、从哲学角度探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本途径 . 29 (一)从哲学的生命观出发加强医学职业伦理建设 .29 (二)不断推进新型医疗体制改革,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32 (三)积极营造和谐稳定的诚信氛围 .34 结 语. 38 参考文献. iii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vi 后 记. 结 语. 38 参考文献. iii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vi 后 记. i 中文摘要 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强调,生存权与发展权是人权的首要问题,医疗卫生服务事关 人的生命权,是人权的核心内容。因此,医疗事业成为各国公共和社会政策发展的重点 领域, 医疗行业也愈来愈成为衡量社会和谐进步发展的窗口。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卫生健康需求与高质量医疗服务的供应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已经 成为医疗卫生工作存在的主要矛盾。 近年来, 随着人们自我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提高, 医疗纠纷事件明显上升, 医患关系显得日趋紧张,医患矛盾有不断激化的趋势。医患关 系作为医疗体系中最基本、最直接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衡量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能否成功、和谐医患关系能否构建的关键指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 制改革的意见指出: “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医学科学、尊重 医疗卫生工作者、尊重患者的良好风气。 ”因此,如何正确解决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 患关系已经成为新医改需要研究和解决的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在大量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将医患关系与哲学观 念问题联系起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出发,客观、辩证地分析了当前医患关系 的现状、趋势及成因,着重探讨了从医、患及社会角度对医患关系的认识及影响,并在 此基础上,立足于国家新医改大背景,围绕医患信任关系的重建,从哲学角度探讨了构 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本途径。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对问题的提出及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的综述。第二部分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 观点、普遍联系观点、本体论观点、价值论观点,阐释了医患关系的实质内涵及基本特 征。第三部分对医患关系的基本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第四部 分从哲学角度探讨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的基本途径, 主要从哲学的生命观出发加强医学职 业伦理建设、推进新型医疗体制改革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全社会共同努力积极营 造和谐稳定的诚信氛围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哲学视角;医患关系;和谐 ii abstract human rights theory of marxism stresses on living and developing as the primary issue of human rights, and medical service, concerning to life, is the core of human rights. so for international countries medical service is regarded as the key part of public and social policy. as a developing country, contradiction between citizens increasing medical health need and shortage of medical service has becoming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in recent years, with peoples strengthening of awareness of self-right maintenance and law, medical dispute is endemic and deepens the tense physician - patient relationship. as the most basic and direct relationship in medical system,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can be seen as the kernel index to measure whether the medical system reform is success or not. the state councils document “guidelines on deepening the medical system reform” points out that “we should construct healthy and harmony physician - patient relationship and develop social conduct of respecting medical science, healthy workers and patients”. thus, how to solve the physician-patient contradiction and construct harmonious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emerges as the important problem for medical system reform. through a document-based research method and grounded on a bountiful supply of relat ed reference materials, this paper links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with philosophy concept s to gives a dialectical and objective analysis for the situations, trends and reasons of present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also stresses on the insight and influences of physic ian-patient relationship from the angle of physician, patient and society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basic alternatives for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in the backgro und of medical system reform of our country. the first part put up with the research problem and gives a literature review in this area. the first part put up with the research problem and g ives a literature review in this area. the second part analyzes the essence and basic features of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relying on viewpoint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dialectics, con nectedness, ontology and theory of value. the second part analyzes current situations, trends and reasons of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the forth part philosophically probes into the c 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di cal ethics cultivation, promotion of new medical system reform and creation of a positive atm osphere of credibility. keywords keywords: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physician - patient relationship;harmony 1 引 言 医患关系是中国政府社会政策关注的重点之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而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关乎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的衡量指标: 和谐的新型现代医患关系,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胡锦涛同志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病有所医”作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 要内容。从 2005 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评价前一阶段的医改“基本上是不成功的”到 2009 年新医改方案的出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009 年 4 月 7 日) ,都说明了中国政府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医药卫生问题的重视与关注。观 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医患关系的状态! 2012 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陈竺指出,要紧密结合改善执业 环境的需要, 充分认识弘扬职业精神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作用。 随着医改的推进, 医疗执业环境和医患关系有向好的趋势。但是,近期一些严重医患纠纷事件提醒:改善 医患关系仍然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并且需要医患双方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医疗卫 生工作者尤其要积极主动地发挥作用,要弘扬职业精神,提高道德修养、技术水平和沟 通能力,争取患者的理解、配合与支持,用高超的技术、优良的服务给予患者更多的关 爱与抚慰。同时,希望新闻媒体和卫生宣传、健教机构既要宣传医疗卫生工作者救治病 患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更要大力宣传医学的特点、规律和局限性,让群众理解现阶段 医学技术并不能包治百病,也不能改变生命周期的自然发展规律,合理引导群众预期和 理性就医,增进医患相互理解。当前,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要根据医患关系新 特点,建立健全专门机构接受和处理患者投诉,要充分发挥社团组织维护医患和谐的作 用,要创造条件普遍建立第三方调解、建立医疗责任保险等处理医患关系新机制。通过 各方共同努力,使医患关系在“十二五”期间有根本好转。 可见,医患关系的和谐与否不仅涉及到医方、患方、政府,更关乎社会的和谐。随 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不断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同时,也越来越关 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和医疗保障,对医疗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医患关系的关注程 度也更加密切。近年来,特别是自 2009 年开始的新一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 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频现,不和谐的医患关系造成了医患之间的对立,极大地影响了广 大人民群众对医疗行业的满意程度, 致使社会经过长期艰难构建的医患信任和道德规范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医患关系调查研究: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专究题研报告(2)m.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 大学出版社, 2010: 1. 陈竺.使医患关系在“十二五”期间根本好转eb/ol.:卫生部网站 2 被打破,从某种层面正破坏着医患和谐关系建构的基础,给社会带来不和谐的因素。因 此,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医疗服务需求,实现我国构建和谐 社会的社会发展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认为, 所有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 都有一个矛盾的产生、 发展、 消亡的过程。医患关系从形成、激化到解决也是如此。医患关系的不和谐不是单一的矛 盾造成的,而是各种不同的矛盾综合作用的结果,要解决这种矛盾,就必须要用马克思 主义的矛盾论来分析问题、研究问题,找出矛盾的根源,最终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解决。 医患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医与患之间的关系,既包括医,也包括患,是医方与患 方在医疗过程中为解决患方身体健康而结成的一种互动关系, 这种关系在互动过程中表 现的既对立又统一。对立是因为双方处于供需矛盾的不同面,所处的角度和立场不同; 统一是因为双方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为解决患者病痛。此外,影响和制约医患关系的 因素又不仅仅局限于医患双方,而是涵盖了社会制度、伦理价值、道德观念等社会的方 方面面。从我国的目前的现状来看,要解决医患之间的矛盾,不仅需要医患之间的良性 互动和沟通,更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参与解决。这就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用 整体的、普遍的、系统的眼光来分析医患矛盾,解决医患矛盾。 国外 20 世纪 60 一 70 年代以来,以及我国 20 世纪 80 年代初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 来,随着经济、社会以及医学的飞快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医患关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 化,并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全球性关注的重要理论课题。到今天,中外学术界对医患关系 已经开展了不同角度、 不同方法的研究。 相对而言, 国外对于医患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早, 也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但对于从哲学视角来对医患关系进行论述的还不是太多。对医 患关系的系统研究普遍公认始自功能学派代表人物 parsons,提出了医疗制度作为社会 系统的规范机制,帮助患者重新获得正常功能。 爱德华.a.萨奇曼(edward a.suchman,1965a)从个人医学取向和行为与特定社会关系类型和相关全体结构的关系 入手,认为群体关系与个人对医学的取向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了他的求医行为。 20 世 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哲家对生命哲学的原则展开了一系列讨论。美国佐治亚大学的学 者毕彻姆(beauchamp)和奇尔德雷斯(childress)编写的 生物医学伦理学原则 一书中, 提出了生命哲学的原则之一是尊重自主权原则(the principle of respect for autonomy),并认为知情同意是这一原则的核心内容和具体体现。美国医学会伦理和司 法委员会临终决定 (医学与哲学,1993 年 l 期)也对此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究。此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 中国医患关系调查研究: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专究题研报告(2)m.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 大学出版社, 2010: 142. 屈英和.“关系就医”取向下医患互动关系研究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28. 3 后,george j.annas 在患者的权利中专门从哲学角度讨论了医患关系的具体含义、 功能等,为后面的类似研究开启了思路。 医患关系问题在我国也是到 90 年代以后逐渐被引起重视, 但同时也是引起了学者、 医学专家、政府官员等不同层面的理解和争论。鉴于中国知网(cnki)文献收录范围的全 面性及其更新的及时性,选择中国知网作为文献统计的主要数据源。以关键词“医患关 系”进行模糊检索,时间范围限定为 2006 年 9 月 l 日-2012 年 9 月 1 日,得到关于医 患关系研究的文献资料共 36 料篇(检索日期为 2012 年 9 月 8 日;检索库包括中国学术 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和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不包括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及年鉴)。 较早研究的,如董炳良等的医德价值初探 ( 医学与哲学 ,1987 年 6 期) ,肖学惠 道德选择与人的自由 ( 社会科学研究 ,1986 年 5 期) ,杜治政论医学中的人道 功利主义 ( 医学与哲学 ,1993 年 8 期) ,冯泽永病人自主权及其保障条件(医 学与哲学 ,1999 年 2 期),丘祥兴主编医学伦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版) , 王化悟41 例非医疗过失引起医疗纠纷的原因分析 (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1999 年 2 期) ,王圣军患者权利托付的医学伦理学意义 (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 年 5 期) , 张潍华、刘军关于病人知情同意权法律保护的思考(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2 年 6 期)等,重点从医学伦理的角度分析和阐释了医学伦理价值以及病人权益的维护,研究 侧重点基本是从医方的医德着手,分析了医德的缺失和患者权益的维护。真正从医患双 方关系双方面为研究重点的,如高虹、何忠正建立自律机制维护医患权益 ( 医学与 哲学 ,2002 年 1 期) ,杨芳病人知情权的伦理和法律问题(中国医学伦理学 , 2004 年 4 期),孙超医患关系的为人指向 (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4 年 2 期) ,刘 国祥、赵万一医疗伦理的现实选择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 年 4 期) ,肖鹏试论医患关系紧张的制度原因及对策 (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6 年 3 期) 等,已经不单纯将目光停留在医与患之间的表面问题,而是开始深入思考医患关系存在 的深层次问题,开始探讨如何改善医患关系的有益尝试。而较为系统研究医患关系问题 的,如徐萍中国当代医患关系研究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庄一强医患 关系思考与对策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屈英和 “关系就医”取向 下医患互动关系研究 (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 ,乐虹当代医患关系及纠纷防 控新思维 (科学出版社,2011 年版)等,从医患关系的发展、现状、原因、发展趋势、 改善措施等诸多方面开始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可以看出,国内外学术界对医患关系的研究日渐深入,研究的角度和重点也开始多 样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的扩展。但是,从哲学的角度对医患关系的全面思考还 4 不太多,也还不够深入,未能从哲学基本方法和理论对医患关系进行一个深入剖析和研 究,笔者认为,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不仅是医患双方的理解问题、政府的制度问题、社 会的保障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医德问题、伦理问题、社会关系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 要的哲学问题。也只有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和理解医患关系的本质特性,才能真正把握其 实质内涵,从而找到根本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和措施。本文立足于医患关系这一社会普 遍问题,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在大量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旨在将医患关系与哲 学观念问题联系起来进行探讨,从哲学的角度分析新形势下医患关系的特点和趋势,并 在此基础上对这一分析做出客观的评价和思考, 更试图从哲学的角度对现代医患关系的 重建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希冀能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一些理论探索。 5 一、哲学视域中的医患关系内涵及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即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唯物 认识论以及历史唯物主义。 在前面详细阐述医患关系问题的现状、 趋势及成因的基础上, 本章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出发,进一步辩证分析医患关系的内涵及本质。 笔者认为,医患关系不是一种单纯的社会关系,而是建立在具体医疗实践上的医方 与患方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包括了物质的、精神的、语言的交换、交流、沟通等活动及 相互作用过程,所以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交往关系。在价值观上,医患关系中对患方生命 和健康的高度重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继承了人文主义传统中对人的价值的高度重视, 在现实层面,则是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重视。在认识论上,医患关系作为人类社 会中长期存在的矛盾,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特点,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当时社会医 疗水平的评价和认同, 这要求我们要坚持唯物辩证法, 全面、 客观地认识医患关系问题。 (一)医患关系的涵义 医患关系, 从字面来看指医和患之间的关系。 从普遍意义来讲, 即是在特定的时间、 空间内,患方为了满足诊疗的需求而与医方自愿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这种关系自古而 有之,是伴随着医护工作者在医学实践过程中产生的。 著名医学史家亨利欧内斯特西格里斯特(henry ernest sigerist) (美国)提 出, “医学的目的是社会的,它的目的不仅仅是治疗疾病,使某个集体康复;它的目的 是使人调整以适应他的环境,作为一个有用的社会成员,每一种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 当事人;医生和病人,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和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 方面的关系” 。 西格里斯特一方面认为,医即医生,患即病人,医患关系即医生与病人的关系。这 种理解显然是有失片面,将医患关系狭义化了。在现代医疗过程中,与患者有医疗人际 关系的不仅仅是医生个人。医生在医疗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医疗工作并不是全部 由医生完成。医疗活动也不仅仅包括医生,还包括护士、检验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多 部门人员, 是大家共同参与、 相互协作的过程。 患者也不仅仅是指传统以上的病人自身。 病人的概念、范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医疗活动扩大了服务范围,不仅针对有病 的人,没病的人也可能就医。例如保健性的健康检查和咨询,美容医疗服务,这些人从 传统意义上来讲并不是病人,但却是医院需要接待和服务的对象,也是医患关系中的角 何登极.传统医患关系j医学与哲学.1994,55. 美亨利欧内斯特西格里斯特:疾病的文化史,中央编译出版,日期:2009-12-01. 6 色之一。同时,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往往需要其家属、好友甚至工作单位共同参与诊疗 过程。因此,把医患关系仅仅理解为医生与病人的个体对应关系过于狭隘,与现代医患 关系的实际不符。 另一方面,西格里斯特又认为,医患关系指医学团体与社会的关系。这种理解从某 层面又夸大了医患关系的内容,因为,首先并非所有的医学团体都直接面对患者,如基 础医学活动并不直接服务于患者。 因此,概而言之说医学团体是现实医患关系的医方, 不够准确。其次,把患理解为社会。并非所有的人群同时都具有就医需要并与医方发生 直接关系,总是某些个体或某一社会人群成为患方,医患交往是医患个体交往及医疗服 务机关与社会某些人群的交往。因而,把医患关系理解为医学团体和社会的关系过于宽 泛。现代学者对医患关系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医患关系不能用一个统一的定义一概而 论。时至今日,医患关系仍旧不是一个在概念、理论、实践、政策层面获得共识的议题。 如医患关系中的“医”到底指什么?“患”又指什么?医患到底应该有怎样的关系?理 想的医患关系在医患双方有共识吗?涉及医患关系的因素有哪些?这些都应根据医疗 工作的不同含义、不同环境作不同的界定。 如果可以把医患关系看作一个系统,那么医患关系的结构由三个子系统构成。即作 为关系承载体的医方系统、患方系统和一个作为关系实现机制的医疗行为系统。 他们 的结构,可以用图 1-1 表示: 图 1-1 医患关系结构图 就具体意义来说,医患关系是患者出于就医目的、在特定医疗场所与医务人员包 括所在医疗机构)之间所形成的特定的社会关系,它既涵盖了患者就医时所形成的医患 双方权益和义务, 也涵盖了就医的整个过程。 医患关系是医、 患双方共同作为才产生的, 没有医就没有医患关系,同样,没有患也无所谓医患关系。在医患关系的实践中, “医” 不仅包括医生,也包括与医生的执业活动紧密相关的护理、药技、管理人员,也包括就 罗文干:医患关系浅析j.医学与哲学.1997.41. 美亨利欧内斯特西格里斯特:疾病的文化史,中央编译出版,日期:2009-12-01.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 中国医患关系调查研究: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专究题研报告(2)m.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 大学出版社, 2010: 193. 医方 医疗行为 患方 7 医的场所和机构。同样, “患”也不仅仅包括患者,而是包括与患者就诊就医密切关联 的家属、亲友,甚至包括患者的单位和与患者利益相连的社会大众。 (二)医患关系的哲学本质 对于医患关系的本质,不同学派的不同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认识和论述。但是,无论 如何,其性质均是由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以及社会普遍认可的医学工作者的职业道 德所决定的,并且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医患关系并非是一种 简单的人际关系, 相反, 它是多种关系相互交叉和重叠的结合体, 具有多重性、 复杂性, 可以从文化、经济、法律等多个层面加以解释。 目前,学术界对医患关系及其本质已经展开了不少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共识。但 是从哲学的角度对它的思考还显得比较粗浅、薄弱。应该说,医患关系的处理及和谐医 患关系的构建不仅是一个沟通交往问题、 一个心理认知问题, 也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 从哲学的角度看,医者和患者恰恰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两者在相辅相成的发展过程中维 系了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本身就是一种相 互依存的关系。 医患关系在从本质上来讲可以理解为一种交往关系。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提出了“交往”的重要概念。交往内涵的科学界定,可以概括为,多极主体通过改造 和变革客体而结成的网络关系中,物质的、精神的、语言的交换、交流、沟通等活动及 他们的相互作用过程。 医患关系是在特定的社会实践中,即医疗实践中,患方为了满 足健康和诊疗的需要而与医方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本质上是一种重要的交往关系。从 交往角度来研究医患关系, 意味着我们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 即从人的现实性、 社会性、历史性的角度来研究人的全面实现,而非离开社会联系和历史条件抽象地研究 普遍的人和共同人性。 从现代大医学的视角来看,首先,医患矛盾并非医学服务体系中的唯一矛盾,除此 之外,还存在其他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的多重矛盾;其次,在这 一复杂的矛盾体系中,医患矛盾绝非单一的矛盾,二是多种矛盾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因 此,有一点非常明确,这就是在考察医患矛盾与寻求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时,绝不能把着 眼点、 着力点仅仅局限在医患关系这一个矛盾上面, 而必须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系统论、 矛盾论和联系观、发展观,把医患关系问题放到一个复杂的系统中进行全盘考察。只有 认清与医患矛盾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其他各种矛盾及其作用,在努力破解 杨敏聪.浅论医患关系的新特点j月.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33. 崔永学:从全球化维度对马克思“交往”与“人的发展观”的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 年第四期. 8 医患矛盾的同时,又努力破解其他矛盾,和谐的医患关系才能获得足够的空间和拥有坚 实的基础。否则,一味就事论事,孤立地看待医患关系问题,甚至把医患关系问题进一 步缩小为医者单方面的问题,那就纯属无的放失;在此前提下谈医患和谐,那就无异于 是空中楼阁。不仅如此,当人们在过分强调医方的责任,相应地只注重采取针对医方的 措施和对策时,很可能将促使事情走向良好愿望的反面。 1.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下的医患关系 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医患关系从产生到发展,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而 且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其内涵,其本身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属性。 因此,对这样一个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和产物,我们不能单纯的用一陈不变的观点来看 待,而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正确认识他的客观实在性。 既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我们就不能从主观上希望用人为的方式消灭它或 者强行按照人们的主观意志去改变它,只有依据其所处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时期,结 合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以及人们的认识水平,客观的对其进行分析,科 学地加以研究,才能正确的把握其实质,更好地认识其发展的规律,并最终找到解决的 办法,使之更好的为推动社会的向前发展而发挥作用。 医者,古来有之,患者,从古未绝,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谁也离不开与医生 打交道。理论上来说,人出生时,见到的第一个人是医生,临终时,见到的最后一个人 也是医生。可见,医患关系是不由我们主观意识而存在的人世间最亲密的关系之一。医 与患,唇齿相依,难舍难分。 从单纯的解决病痛、救死扶伤,到深度的人文关怀、精神慰藉,再到互动的沟通合 作、共同治疗,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过程,而是饱含医学发展史、伦理发展史、社会 发展史各个层面的一个必然而漫长的过程。 这一过程或多或少与所处时代的社会状态交 织发展。因此,必然有其客观存在而且不断发展的规律。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 医患关系,我们就不难找到其发展的规律,就不难找到解决的办法。 2.辩证观点下的医患关系 从辩证观点看,医患关系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正是这一对相互依存、相互 作用的矛盾的发展变化,不断推进着人类医疗文明的向前发展。它揭示出自然界、人类 社会和人类思维等领域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矛盾推动事物发 展。包含以下基本内容: 一是矛盾同一性的存在使矛盾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 9 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矛盾双方相互吸收对方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相互转化规定了矛盾双方转化的 基本趋势。 。 二是斗争性在在事物发展的量变阶段,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矛盾双方 力量的不平衡性,为对立面的转化,为事物的质变准备了条件。 三是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它的条件 性,任何矛盾统一体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普遍性,无 条件性。矛盾的斗争性不仅存在于每个具体矛盾运动的始终,而且也存在于新旧矛盾交 替的过程中。 四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事物 的发展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 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 结果。但在不同条件下,两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在一定条件下,斗争性可能处于 主要的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同一性可能处于主要地位。对于我们自觉地利用矛盾 的这两种力量推动事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矛盾基本属性相互依存,这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必须把矛盾的同一 性和斗争性结合起来,学会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反对只见对立不见 同一或者只见同一不见对立的形而上学观点。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是党制定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方法。 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 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 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除和谐状态。医患关系的和谐,也是在不断解决矛盾 的过程中实现的。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进最有利于 事物发展的状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医患之间各种矛盾 的一个过程和结果。从矛盾论出发,我们可以看出,医患双方作为对立统一的主体,在 改善医患关系中都应主动发挥积极性,共同促进医方患方向有利的方向转化。同时我们 还要认识到医患矛盾是当前诸多社会矛盾中的一种, 解决医患矛盾不仅仅要依靠医方的 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社会整体环境的改善。总之,只有正确认识医患双方的矛 盾,才能真正促进我国卫生医疗事业健康发展,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和健康。 3.普遍联系观点下的医患关系 根据普遍联系观点看,医患关系是社会关系中的其中一个关系存在,它的存在、发 展变化不仅受到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与制约, 同时它的发展变化也影响着其他社会关系 10 的存在。古人云: “医者,仁术也” 。这一古训,它符合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 观念,它体现了墨家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原则,所讲的也恰恰是说医患关系在最初 就是作为一种哲学伦理关系而出现的。因此,正确处理这种社会关系,不仅仅关系到关 系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其他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既不能把医患关系同其他社会关系 简单的割裂开来看待, 也不能用一尘不变、 因固守旧的观点来看待, 而必须要用系统的、 普遍联系的观点来看待医患关系。 一方面,医患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一种,不是单纯的医与患的关系,而是受到其他 各种社会关系的影响和制约。每一个社会的变量都将直接影响到医患关系的变化,甚至 于影响到质的变化;另一方面,医患关系作为社会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关系,反过来 又影响着其他的社会关系,例如,不和谐的医患关系不仅影响到医与患的关系,更加影 响到社会大众与医疗行业的对立,影响到医疗行的整体形象,更加影响到社会的和谐、 稳定与健康发展。 4.本体论观点下的医患关系 交往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物质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人存在的根本方式之一,其实 质是主体间的社会关系。在马克思哲学体系中,交往理论有着重要意义。 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或活动方式,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里的交往 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和精神的变换过程,是社会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沟通,是人 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中介环节。它是人类所有活动的前提,也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前 提。人是交往的主体,交往双方不仅要承认他人也是交往的主体,交往是一种以主客体 关系为中介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本质上是互动的。交往关系是人们在社 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体现的是一种主体间关系。社会是人们之间通过交往而 形成的, 这种社会交往是人类在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即生产劳动的同时所必须进行的活 动。在交往活动中,主体相对于他们彼此间被对象化的交往关系而成为主体,他们彼此 之间是互为主体的。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交往。 具体的医患关系中,医方与患方间的交往就具体的交往形式而言,既有物质上和经 济上的平等交换,也有精神上的交流与合作。因为一方面“消费关系”决定了医患之间 存在“合同关系” ,即医疗服务提供者与服务需求者之间的供需关系。另一方面,尽管 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疾病和死亡都是自然规律,而非医师个人的能力可以改变。医师 们通过自己对先进医疗技术的掌握来帮助患者解决困难,甚至挽救患者的生命,获得患 者的尊重,这是精神升华。在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中,人的力量是很渺小的。共抗病魔的 战友,更适合表述医患关系,甚至比朋友关系更准确,朋友只是友谊,而战友共生死、 11 共存亡。 医师和患者是同一战壕的战友, 共同面对疾病这一敌人, 相互协作、 相互信任。 这种朋友间甚至是战友间的平等关系, 必须建立在患者对医疗知识和医学规律有相当了 解的基础上。我们对医患关系本质属性的考察,深化了我们对交往活动形式上的多样性 和复杂性的认识。 “交往作为人类的存在方式,它的演变和发展在内容和形式,尤其是 需要和诉求上与人的生存发展状态密切相关,是由人的生存能力、生活质量和生活追求 所制约和决定的。 ” 交往的形式,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状态,是伴随着人类认识 的能力逐步深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的而丰富起来的。 医患关系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患方为了满足诊疗的需求而与医方自愿形成的 一种人际关系。 在具体的医患关系中, 交往的主体不仅包括独立的主体, 即医生和病人, 而且还包括人与自然, 即医生和患者并肩作战, 抵御病魔。 而且即使在独立的主体之间, 也包含着医方与患者,医方与患者家属的联系。医方在意料中面对的不仅是疾病,而是 活生生的病人。所以医方在医疗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减轻患者身体上的痛苦,也要重视缓 解患者精神上的焦虑和不安。在此基础上,医方要注重患方整体,如患方家属等对医方 的评价。医方出于职业的考虑,往往只注重医疗服务的专业性,但是对服务中的人性化 考虑不够,如只注重对患者疾病的治愈,而不注重健康和保健常识的普及等。还有医方 只考虑患者身体上的痛苦而忽视患者精神上的折磨则会导致患者家属对医疗服务整体 性的质疑。医患双方具体的交往过程呈现出多层次性、主体复杂性、多维度性等特征。 这些具体的医疗实践活动促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交往主体间的多样性。 5.价值论观点下的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中所体现出的对患者生命的尊重的价值观, 在价值观上是近代以来盛行的 人本主义思潮的体现, 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视人的价值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观 念的重要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重视人的价值的观念是在继承和发扬近代欧洲哲学传统中人文 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近代欧洲的人本思想以反对神本、君本和绝对精神为本的 背景下,主要有三大思想资源:一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以大写的“人”代替了神, 从文化上强调人权高于神权,人道高于神道,人的价值高于上帝的价值;二是 18 世纪 法国启蒙思想家从平等的角度,大力提倡人权,强烈主张废除君权;三是 19 世纪费尔 巴哈所创立的人本哲学,主张用“人”的观念对抗抽象的“绝对理性观念,重新认识世 界和解释世界。这些哲学传统中的人本主义虽然突出强调了了人的地位,对人性的特征 和表现等问题也做出了一些研究,但是还存在本质上缺陷:即停留在抽象的阶段从概念 王喜平.关于交往理论的几个问题,九江学院学报,2009 年,第一期. 12 上谈“人”和“人权” ,脱离历史实践和社会实践谈“人”和“人的发展” ,阻碍了人本 哲学的进一步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才真正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实的人是马克思研究问题的出发点, 也是唯物史观的出发点。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人的根本就是 人本身, ”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这意味着马克思从关注工人阶级生活的现实视角来 探讨人的本质问题。在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的 关于费尔巴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