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d e m e r i t so ft h ey u a n f e n gr e s t r u c t u r i n g t h i st e x ta n a l y s e sa n d a p p r a i s e si nd e t a i lf r o mt w oa s p e c t sa sf o l l o w s t h e p o s i t i v e r o l e t h a t st os a yt h ey u a n f e n gr e s t r u c t u r i n gh a se x p e c t e dt h e r e a l i t yt oc o r r e s p o n dt ot h en a m e h a sc u td o w nm a n yo v e r l a p p i n g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a sar e s u l th a se n d e dt h ec h a o t i cs i t u a t i o nw h i c h h a s1ie df r o mt h el a s to f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t ot h ee a r lie rs t a g e o ft h e 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en e g a t i v er o l eh a sr e f l e c t e da s f o ll o w s h a sn o ts o l v e d e n t i r e l y r e d u n d a n t p e r s o n n e l s a n d e x p e n s e s a f t e rt h ey u a n f e n gr e s t r u c t u r i n gt h e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 e f f i c i e n e y h a sb e e nl o w e rt h a n b e f o r e t h e r e h a sb e e n m a n y o v e r s i g h t sa n do m i s s i o n s e t c t h el a s tp a r to ft h i st e x ti sc o n c l u s i o n t h i st e x tc o n c l u d e s b r i e f l ym a i na r g u m e n t s a n do nt h eb a s i so ft h i ss t u d y t h et e x t a n a l y s e sb r i e f l yf a i l u r ec a u s e so ft h ey u a n f e n gr e s t r u c t u r i n g t h ee m p e r o rs o n gs h e n z o n gh a sw e n ti n t oad i l e m m aw h i c hh eh a s e x p e c t e dt or e s u m eo l df e a t sw h i c hh a v eb e e np r o d u c e dd u r i n g t h eh a nd y n a s t ya n dt a n gd y n a s t ya n dk e e pf o r e f a t h e r s d o m e s t i c d i s c i p l i n e s t h ed i i e m m ah a sl e dt oai n c o n s i s t e n c yb e t w e e nt h e e m p e r o rs o n gs h e n z o n g ss u b j e c t i v em o t i r ea n dr e f o r me f f e c t s w h a t sm o r et h ee m p e r o rs o n gs h e n z o n gh a sr i g i d l ya d h e r e dt o h i s t o r y a n d h a sc a r r i e d h e a v y l o a d so nt h e b a c k h a s n o t c o n s i d e r e dt h ed i f f e r e n c eo ft h et i m e s a n dh a s a t t e m p t e dt o s o l v er e a l p r o b l e m sb y o b s o l e t e p o l i t i c a lt h e o r i e s a n d m o d e l s a sar e s u l t t h i n g sh a v ew e n tc o n t r a r yt oh isw i s h e s a n d r e a le f f e c t sh a v el o s tc o n t a c tw i t h g o a l s n o to n l y h a v e o r i g i n a lp r o b l e m sn o tb e e ns o l v e de n t i r e l y b u ta l s os o m en e w d r a w b a c k sh a v ea r i s e ds ot h a tt h es o c i a l c o n t r a d i c t o r yh a s b e c o m em o r ea c u t e a t1 a s tt h eo f f i c i a lr e f o r mh a s tb e e n e n t i r ee v e nh a sf a i l e d k e y w o r d s t h e y u a n f e n gr e s t r u c t u r i n g t h ee m p e r o rs o n g s h e n z o n g 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 m e r i t sa n dd e m e r i t s i i i 引言 元丰改制 是宋神宗在元丰年间对宋朝立国以来所实行的官僚制 度进行的改革 它为挽救北宋中期的危机起了一定的作用 同时是宋 代官制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整个官制史上一件 大事 对于元丰改制的研究 有论文数篇 然而多限于零碎杂散论述 问题 如有秦邕江的 试论北宋元丰年间的官制改革 学术论坛 1 9 8 3 年第4 期 王纪风 梅训安的 浅论元丰改制 史学月刊 1 9 8 8 年第5 期 龚延明的 北宋元丰官制改革论 中国史研究 1 9 9 0 年第1 期 和葛桂莲的 论元丰改制在中国古代官制发展变化中的 作用 甘肃社会科学 1 9 9 6 年第4 期 北宋元丰官制改革成效分 析 发展 1 9 9 8 年第1 期 等 通史类著作中也有涉及 如有龚延 明的 宋代官制辞典 中华书局 1 9 9 7 年 和朱瑞熙的 中国政治 制度通史 第六卷 人民出版社 1 9 9 3 年 张邦炜的 中国封建 王朝兴亡史 两宋卷 广西人民出版社 1 9 9 6 年 等 至今缺乏具 体全面的研究 难以见其全貌 因此 笔者不揣浅陋 对元丰改制的 官制体系作一系统整理 对其得失作一个粗浅分析 以期通过重温这 一段占代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 从中汲取历史教训 对于政府机构改 革日益深化的今天 也有可资借鉴之处 不当之处 敬请专家学者批 评指正 弊窦丛生的北宋前期官制 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 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夺取政权 建 立起北宋王朝 为了稳定人心 减少对新王朝的威胁 赵匡胤没有触动 后周的官僚机构 以后 在统一国家的过程中 同样采取了 伪署并仍 旧 的办法 3 但是 这只不过是策略而已 宋太祖 宋太宗为了避 免重蹈五代的覆辙 加强中央集权 在保留旧机构的同时 增设了一些 宋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i2 北京 中华书局 i9 7 9 以下简称 长编 第2 6 1 页 平行的新机构 使之互相牵制 形成 一官而数人居之 一事而数人治 之 的现象 其一 官名与实际职权不一致 北宋王朝建立后 沿袭唐末五代 以来已形混乱的官制体制 出现 一官而数人居之 一事而数人治之 使宋代官多而不治事 加之 在官吏任命 l 北宋实行官 职 差遣 分离的政策 所谓 官 只表示品级 禄位 并不表示职权 如六部 尚书 侍郎 大夫 少卿等 职 则指殿阁学士之类 如大学士 学士 待制等 皆是虚衔 只有 差遣 以治内外之事 才掌握实权 居其官不知其职者 十常八九 虽有正官 非别敕不治本司事 事之所寄 十亡二三 故中书令 侍中 尚书令不预朝政 侍郎 给 事不领省职 谏议无言责 起居不记注 中书常阙舍人 门下罕除常 侍 司谏 正言非特旨供职亦不任谏诤 十羊九牧 职责不明 势必上推下卸 互相推委 敷衍行事 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 天下 文牒 有经五 七岁不为裁决者 3 因而政事淹滞 众务猥丛 其二 机构繁复 彼此牵制 效率低下 宋朝立国之初 赵匡 胤为了解决唐末以来权臣擅权 藩镇割据的问题 进一步加强皇权 采取了分散官吏职权互相牵制的办法 即同一职事 往往有三 四个 衙署并理 如为了削弱相权 把宰相的权力 分为三 设枢密院负责 军务 分割了宰相的军权 设三司使通管盐铁 度支 户部 分割了 宰相的财权 宰相只保留一般行政权力 还设参知政事 枢密副使 三司副使为宰相 枢密使 三司使的副职 使权力进一步分散 同时 还保留了隋唐的中书 门下 尚书的三省旧制 但仅存其名 并无实 职 仅领取俸禄而已 寺监与六曾并立 止l i 还另设诸院 用兵方略 归枢密院 握兵之将 却出于三衙 原来主持天下军务的兵部 仅与 卫尉寺分掌兵械 仪仗而已 三司 太府寺 户部 同掌财政 审官 院与流内铨 吏部 重复选官事宜 审刑院分刑部复审之权 太仆 寺 驾部 内侍省夺工部建筑之职 礼仪院 鸿胪寺 光禄寺 太常 寺重复礼部之事 地方机构亦不例外 不仅新设各级监司 且大量派出 京朝官出任地方职事 宋代这种分割事权 以官牵官的官僚机构 虽 然加强了皇权 但却导致了机构臃肿 闲官过多 办事效率低下的恶 元脱脱 宋史 职官志 叙 卷16 1 北京 中华书局 19 7 6 第3 7 6 8 页 1 宋李焘 长编 卷1 2 8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7 9 第3 0 2 5 页 果 所谓 权均势敌 不相统制 凡有议论 互执不同 3 又如真 宗时 三司官吏的文件有拖五 七年不解决的 于是派陈尧叟去处理 一下子就省去烦冗文帐二十一万五千余道 其办事效率低下可见一 斑 其三 冗官冗费 耗竭财力 宋初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而分割 事权 不仅形成重床叠架的行政机构 造成行政机构效率下降 而且因 大量闲官的存在 产生冗官冗费的现象 如中央的九寺五监虽为闲所 但官员设置依旧 而新设的分割九寺之职的三司 群牧司 提举司等 机构当然另有一批人马 这样 与前代相比 官员人数剧增 形成官多 而庸的局面 再加上宋代官员的入仕途径较多 有 科举 恩荫 摄 署 流外 从军等 其中科举和恩荫是最主要的两种 造成宋代官员 人数爆满 从科举人仕的 正途 来看 宋太祖时 平均每年考取的 进士 诸科才2 0 人 而到宋仁宗 平均为2 3 4 人性1 在1 0 0 年问竟 增加丁十几倍 其实 科举制本身并非必然产生冗官 原因在于取士 多而滥 尤其是宋代科举取士中独有的 特奏名 制 使冗官的产生 成为必然 特奏名 又叫特科或恩科 是指科举屡试不第者 可由 各州申报礼部 核准后特予奏名 直接参加殿试 不论合格与否 均 赐予一定出身或官衔 可以入仕 特奏名 在宋代科举中所占比例 很大 据统计 宋代贡举共取士约十一万人 其中 特奏名 约五万 人 而且这些 特奏名 者多才学低下 老朽不堪 他们任官后多汲 汲于贪赃枉法 中饱私囊以为归老之计 苏轼等人曾联名卜 论特奏 名札子 指出 朝廷所放恩榜 l f 人矣 何曾见 人能自奋励有闻 于时 而残冗败官者不可胜数 以此谓其无益有损 无言可知 1 与科举相比 恩荫更滥 所谓恩荫 就是已得官者可荫其子孙 亲属 门客等人入仕 宰相一生居官 可荫子弟达三 四十人 皇族 宗室原来七岁时即授官 仁宗时 甚至出生不久 还在襁褓中 便有 官做 这种特权不仅给予当朝的大小官僚 而且还照顾到古代先贤 降王子孙及五代存有官诰者 其子孙一概录用 如 天圣中 调五代 时三品以上告身存者 子孙昕用荫 则并及于前代矣 明道中 录故宰 1 宋李焘 长编 卷1 28 北京 中华书局 19 7 9 第3 0 2 5 页 1 元马端临 文献通考 卷3 2 选举考五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8 7 四库全书本第6 1 0 册 第7 0 4 7 0 5 页 1 宋苏轼 苏轼文集 卷2 8 北京 中华书局 19 8 6 第8 1 0 页 臣及员外郎以上致仕者子孙 授官有差 则并及于故臣矣 甚至新天子 即位 监司 郡守遣亲入贺 亦得授官 1 宋代荫官之滥在中国封建社 会实属罕见 清入赵翼曾说 荫子固朝廷惠下之典 然未有如宋代之 滥者 如此 官僚的数量不能不锐增 清赵翼曾分析道 宋开国 初 设官分职 尚有定数 其后 荐辟之广 恩荫之滥 祠禄之多 日增月 益 遂至不可纪极 真宗威平四年 有司言 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人 所减者如此 未减者可知也 1 据宋仁宗时户部副使包拯估计 宋真 宗时文武官员总共9785 人 到宋仁宗时内外官僚总数达17 3o 0 余人 其未授差遣京官 使臣及守选人不在数内 较之先朝 才四 十余年 已逾一倍多矣 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 县一千二百五十 而一州一县所任之官 紊有定额 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千员则有余矣 今 乃三倍其多 而又三岁一开贡举 每放仅千人 复有台寺之小吏 府监 之杂工 荫序之官 进纳之辈 总而计之 不止于三倍 1 而且靠恩荫得 官者多为无才无德的纨绔子弟 不学无术 却窃据要津且升迁极快 因此冗官冗费问题越来越严重 成为国之大忠 仁宗时 国家财政已 入不敷出 英宗治平二年 财政更是亏空达一t 五百万缗 对此 宋代 有识之士曾反复呼吁改变冗官之弊 宋代皇帝亦多次实行裁汰冗官的 省官 措施 但冗官冗费问题 依然故我 其四 寄禄官制度的混乱 封建社会历代的官毒i j 系统的主体大致 町分为官和秩两部分 官以任职事 秩以别等级 领俸禄 宋代前期 品秩制度颇为离奇 以职事官 寓禄秩 叙位著 即以职事官为阶 官 决定资序班位 这样的职事官称之为 e 官 以区别于真正的 职事官 同时 以阶官寄禄 作为决定俸禄的依据 因此也称寄禄 官 这样 正官 阶官 寄禄官融为一体 而都与职事相分离 从而 形成了与前代不同风格的品秩制度 宋代元丰以前的差遣和寄禄官相 当于前代的职事官与品级之关系 但是宋初的寄禄官和差遣的关系 元脱脱 宋史 司马池传附司马旦传 卷2 9 8 北京 中华书局 19 7 6 第9 90 5 页 2 1 宋赵翼 廿二史札记 卷2 5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8 7 第3 3 2 页 宋赵翼 廿二史札记 卷2 5 宋冗官冗费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8 7 第3 3 4 页 张田 包拯集 论冗官财用等 卷1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63 较之前代相当不稳定 宋真宗以后 寄禄官每三年 后为四年 一磨 勘 相当于唐的考课 但只是官样文章 防止作弊伪造而已 只要没 有大过 就可以平平稳稳地升迁 差遣的升迁则并不与寄禄官同步 而其决定权在于皇帝及主管部门的好恶 另外 如官吏获罪 只要不 是大罪 也只罢差遣而不降寄禄官 因此清人钱大昕感叹道 差遣 罢而官职尚存 职落而官如故 古之犹待臣工如此 1 这种制度自 然被一般庸碌 腐败的官员所欢迎 这也是宋代官制长久不能改革的 重要原因之 面对种种官制锢弊和财政窘困的局面 自真宗朝以后的历朝有识 之士 大多上奏章要求 去冗 减费 裁官 尤其是到仁宗以 后 问题已成燃眉之急 此时 不少 以天下为已任 的士子 纷纷 上书朝廷 要求改革惩弊 茫仲淹向仁宗条陈十事 主持 庆历新政 其目的就是革新吏治 神宗时 为适应 熙宁变法 而进行了一些官 衙和人员的调整 但他们都未能从根本上 简政清官 消除官制弊 端 正所谓 灭子临朝太息于i 二 而公卿大夫咨嗟悼叹发愤于下 不 知几年矣 由此 神宗时期官制改革势在必行 二元丰官制改革的综合考察 任何一场改革都有其进行的最终日的 也即实施者的主观动机 同样 神宗元丰改制也有其改革动机 目的 宋神宗赵顼是一个年轻 有为的皇帝 他即位后 任命王安石为宰相 发起了一场规模宏大 富 国强兵的变法运动 在此期间 为了推行新法 已开始对官制进行局部 改革 而新法的推行 又进 步暴露了官制上的一系列弊端 促使宋神 宗决心全面改革官制 但是当时有两种途径摆在他面前 其一 就是 继续奉行宋初以来历代相沿的争取地主阶级各阶层的广泛支持的政 策 避开宋代官僚政治中冗官成灾这个核心问题 在维护宋王朝统治 清钱大昕 潜研堂文集 跋宋史 卷2 8 上海 上海涵芬楼景印 19 1 9 四部丛刊散本 第7 册 3 宋赵汝愚 宋名臣奏议 卷69 毕仲游 上哲宗论官制之失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i 9 8 7 四库全书本第43 1 册 第83 3 页 的前提下 采取治标的策略 仅仅只在各统治机构的重新分工 调整 职守以及理清品阶上做文章 其二 就是采取断然措施 对从唐末五 代 宋初沿袭下来的官冗官滥的现象做一次较为彻底的清除 根除 t l 腹之患 从而保证宋王朝统治的根本巩固 并使当时社会的政治 经 济等各方面都得到繁荣和发展 而宋神宗作为一个封建皇帝 其首先考虑的自然是宋王朝统治的 稳固 如果没有地主阶级各阶层的广泛支持 宋王朝的封建统治就难 以维持 因此 宋神宗对此十分清楚 其元丰改制并不是要动摇宋王 朝统治的社会基础 所以宋神宗在官制改革的诏令中向地主阶级保证 说 改革官制后 不惟朝廷可以循名考正万事 且使卿士大夫沧官 居职 知所责任 而不失宠禄之实 而更主要的是宋神宗要通过 局部的调谐 建立一套新的专制政治体系 继续强化高度的中央集权 强化皇权 元丰五年 有人建议废除枢密院 事权归兵部 以减少机 构重叠 而宋神宗却断然否决厂 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 故专命官 以统之 互相维制 何可废也 3 由此可见 一旦涉及到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体制 宋神宗是绝不会轻率行事的 如果宋神宗想从根本上消除官制弊端 采取裁汰冗员 限制仕进 人数等强硬措施 以挽救积贫积弱的国势的话 那将会引起统治阶级 内部利益的重新分配 在当时闲官充斥的情况下 势必触及既得利益 集团中相当大部分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其他阶层的利益 引起他们的 不满 从而动摇宋王朝百余年的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打破其政治平 衡的外壳 削弱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这是宋神宗万万不 会十的事 因此 这些错综复杂的政治原因和宋神宗的皇帝身份决定 了宋神宗选择了第一种途径 其元丰改制意在理顺宋朝统治机构之间 的关系 以保持宋朝统治的长久稳固 熙宁末年 宋神宗就着手进行改制的准备 命令诸馆阁校定 唐 六典 元丰三年 1 0 8 0 六月开始 宋神宗下令于中书设立 详定 官制局 仿照 唐六典 制定新的职官制度 反百司庶务皆以类 别 所分之职 所总之务 有革有因 有损有益 有举诸此而施 诸彼 有舍诸彼而受诸此 自一事以上 本末次第 各区处而科 1 宋李焘 长编 卷3 0 7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5 第2 8 7 9 页 元脱脱 宋史 职官二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7 6 第3 80 0 页 条之 1 同年八月 宋神宗发布改革官制的诏令 朕嘉成周 以事 建官 以爵制禄 大小详要 莫不有叙 分职率属 而万事条理 监 于三代 为备且隆 逮于末流 道与时降 因革杂驳 无取法焉 今将推本制作董正之原 若稽祖述宪章之意 参酌损益趋时之宜 使 台省守监之官实典职事 领空名者一切罢去 而易之以阶 因以制禄 凡厥恩数悉如旧章 不惟朝廷可以循名考正万事 且使卿大夫莅官居 职 知所责任 而不失宠禄之实 岂不善欤 1 九月 批准实行新 的寄禄官阶 即 寄禄新格 元丰五年二月 颁布新的官制条例 三 省六曹条例 这个条例对三省 六部 枢密院 御史台 秘书省 九寺 五监等部门的统属和职掌作了详尽的规定 于各机构 各官职 的职事皆 分列科指 条析庶事 以类相从 下至一时之务 咸有秩 叙 大纲大纪 无不备具 元丰五年五月一日起 按照三省六曹 条例正式推行新的职官制度 称之为 元丰官制 元丰官制改革的内容广泛 条例也相当繁细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 方面进行考察 其一 按 唐六典 恢复中央三省六部九寺五监之职 平行机构 或并或罢 三省即中书省 门卜j 省 尚书省 宋初 虽有三省 但 其实 政事总归中书 元丰正名 罢中书门下 其权归三省 三省成为中 央最高政务机构 中书省承旨造令 门下省审议覆奏 尚书省施行制 命 三省分权 使 文字繁冗 行遣迂回 而 皆困于留滞 逐 渐形成由宰相与执政共同商议之后奏报皇帝 然后以 三省同得旨事 颁行的办公程序 三省长官为侍中 中书令 侍中 名义上为宰相 实不除人 而以尚书左仆射 门下侍郎行侍中之职 尚书右仆射 中 书侍郎行中书令之职 门下 中书侍郎及尚书左 右丞代参知政事为 副相之职 官额为中书省十一人 门下省十一人 尚书省九人 门下省别称左省 宋前期因另置 中书门下 机构 而名存实 1 清徐松辑 宋会要 职官一之七五 北京 中华书局 19 5 7 第2 3 67 页 1 宋李焘 长编 卷3 0 7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5 第2 8 7 9 页 清徐松辑 宋会要 职官五六之三一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5 7 第3 6 4 0 页 3 宋赵汝愚 宋名臣奏议 卷4 7 司马光等上哲宗乞台两省为一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8 7 四库垒书本第4 3 1 册 第5 73 页 十一 左散骑常侍 左谏议大夫 左司谏 左正言各一员 给事中四 员 起居郎 员 符宝郎二员 设案六 上案 下案 封驳案 谏官 案 记注案 符宝郎案 以给事中判后省事 1 给事中宋前期为文臣迁转寄禄官阶 不与封驳事 元丰寄禄易 为通议大夫 瞻1 元丰新制 为门下后省长官 掌审读中央颁降与地方 上奏的重要文书 如有不当 即驳回 如允可 即书读 签字放行 1 其官品 宋前期依唐制为正五品上 元丰新制后 给事中 正 四品 元丰新制定编为四人 起居郎宋前期无职守 为文臣迁转寄禄官阶 元丰寄禄易为朝 散郎 元丰新制 为职事官 职掌记皇帝言动 得侍立殿下 并将朝 中大事 用编年体的形式 按日记事 按月系日 按年列月 标出朔 日 纪以甲子 乙丑等干支 以供史官5 3 元丰新制定编为 人 其 官品 宋前期依庸制为从六品上 元丰新制后 为从六品 中书省又称 右省 两掖 宋前期 为皇城外挂牌机构 仅 掌郊祀大礼册文祝辞 皇帝死后的谥号册 本省所属玉册院等诸司吏 人及祠祭关斋郎 室长等任满迁转或出职的奏请 幕职州县官考核 文官换赐官服 佛寺 道观取名赐额之类琐事 元丰新制 原中书 门下的部分职事划归中书省 巾书省的职权范围扩大很多 为中书造 令 传旨的政务机构 事不以大小 并中书取旨 门下覆奏 尚书 施行 吣 并掌有直接除授差遣官 职事官 阶官 贴官 侍从 1 元脱脱 宋史 职官志一 门下省 给事中 北京 中华书局 l9 7 6 第3 7 79 页 宋王应麟 玉海 元丰新官制 卷1 19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8 7 四库全书本第9 4 6 册 第20 2 页 清徐松辑 宋会要 职官一之 k z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5 7 1 宋孙逢吉 职官分纪 门下省 给事中 卷6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8 7 四库全书本第 9 23 册 第14o 页 1 宋赵汝愚 宋名臣奏议 卷60 张泌止太宗乞复左右史之职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7 四庳全书本第43 1 册 第72 7 页 清徐松辑 宋会要 职官二之一三 起居郎 北京 中华书局 19 5 7 1 清徐松辑 宋会要 职官一之一七 三之一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5 7 1 宋王应麟 玉海元丰三省 卷12 1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7 四库全书本第9 4 6 册 第2 5 1 页 官等所谓堂除 不由吏部而由宰相 的大权 宋前期 判中书省事 一人 吏额十五 白院令史六人 甲库令史二人 驱使官三人 玉册 院玉册官一人 刻字官一人 金子官一人 彩画官一人 1 元丰新制 官额十一 中书令 中书侍郎 右散骑常侍各一人 中书舍人四人 右谏议大夫 起居舍人 右司谏 右正言各一人 分房八 吏 户 兵礼 刑 工 主事 班簿 制敕库房 吏额四十五 录事三人 主 事四人 令史七人 书令史十四人 守当官十七人 阻3 中书令宋前期不与政事 为加官或赠官 系叙禄位的阶官 3 元丰新制 中书令虚设 以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之职 其 官品 宋前期依唐制 为正二品 元丰新制 中书令正一品 1 中书侍郎宋前期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宰相 所带阶官 实无 职事 元丰新制 中书侍郎有两种职能 一为尚书右仆射兼官 充宰 相之职 一为单除 代参知政事行副宰相之职 1 其官品 宋前期依 唐制为正三品 元丰新制后为正二品 中书舍人宋前期 无职事 为文臣所迁官阶 寄禄阶易为通议 大夫 元丰新制 为职事官 舍入六员轮值草拟诏命 并分工签押本 省吏 户 礼 兵 刑 工六房文书 如发现事有失当或除授非妥 许封还词头 其官品 宋前期 依唐制为正五品上 元丰新制定为 清徐松辑 宋会要职官三之三 北京 中华书局 l 9 5 7 清徐松辑 宋会要 职官三之一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57 1 元脱脱 宋史 职官志 中书省 卷1 北京 中华书局 19 7 6 第3 7 83 页 1 清徐松辑 宋会要 职官一之七四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5 7 1 清徐松辑 宋会要 职官二之一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5 7 1 元马端临 文献通考 职官考五 卷5 1 中书省 侍郎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7 四库 全书本第6 1 1 册 第19 4 页 1 清徐松辑 宋会要 职官三之六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5 7 元脱脱 宋史 职官志一 中书省 舍人 北京 中华书局 1 97 6 第3 78 5 页 正四品 1 起居舍人宋前期无职守 为文臣迁转叙禄位官阶 元丰寄禄易 为朝散郎 元丰新制 与起居郎共为史官 记录皇帝言行 群臣殿上 进对 朝廷发布的命令 敕宥 文武臣除授 礼乐法度增删 气候 符瑞 户e l 增减 州县废置等国事活动 以送史馆作修史之用 1 其官品 宋前期依唐制为从六品上 元丰新制后 从六品 3 右谏议大夫宋前期 不亲掌言事 仅天禧三年曾除职事官 其 后又罢 主要用作文臣迁转叙禄位阶官 元丰寄禄易为正议大夫 元丰新制 任言职 谏正朝政失误 任人不当 三省以至百司违失 1 其官品 宋前期依唐制为正四品下 元丰新制为从四品 右司谏端拱元年改左 右补阙为左 右司谏 行谏官之职 论 朝政之得失 刑政之烦苛 不久 就成为差遣官兼官 起本官阶叙位 禄之用 元丰正名 为职事官 掌规谏朝政阙失 用人不当 并兼弹 劾 咱j 其官品 宋前期为七品 元丰新制为正七品 右正言宋初无言事职守 为文臣迁转官阶 元丰改制 任谏职 并兼弹劾 口 其官品 宋前期为八品 元丰新制为从七品 中书检正五房公事熙宁三年 1 0 7 0 九月首创 元丰五年改制 罢 其职事归中书舍人 给事中 都司郎官 其职掌为检查 核对 纠正 催促中书门下处理的公务 权任颇重 1 编制为一人 1 清徐松辑 宋会要 职官三之一五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5 7 元马端临 文献通考 职官考五 卷5 0 起居舍人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7 四库全书 本第6 1 1 册 第18 6 页 1 宋孙逢吉 职官分纪 起居舍人 卷7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7 四库全书本第9 2 3 册 第18 5 页 3 元马端临 文献通考 职官考四 卷5 0 谏议大夫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7 四库全书 本第6 1 1 册 第18 3 页 清徐松辑 宋会要 职官三之五三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57 1 宋孙逢吉 职官分纪 卷6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8 7 四库垒书本第9 23 册 第15 6 15 7 页 7 1 同上 1 清徐松辑 宋会要 职官三之四六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5 7 1 1 中书逐房习学公事熙宁三年 1 0 7 0 十月首创 以初入仕人为 之 1 元丰新制罢去不置 职掌为实习中书政事 增广议论 瞳3 尚书省又称都省 会府 南省 宋前期名存实亡 所领事务甚 微 计有 于都堂集议己故皇帝 文武臣僚谥号 有祠祭 举行受誓 戒仪式 在京文武官 按格为其亲属赠官 或授封号 选人具各改官 资格后 由吏部铨定十人为一甲 以候皇帝引见 改官 注甲 编入 一甲 由尚书省发付选人 文武官员申冤投状 二十四司吏人迁补 收检校官省礼钱 以及公署杂事 l 元丰改制 尚书省依 唐六典 振举其职 掌执行经由门下省所付制 诏 敕 令 统管吏 户 礼 兵 刑 工六部及其所属二十八司 朝廷有疑事 集百官商议可否 六部难以决定的事务 予以总决 如需请示裁夺 则按民事 军事分 送中书省或门下省 凡更改法令 议定后上奏 文武百官奖赏 惩罚 事 每一季度汇总付进奏院通过邸报道通报全国 大礼前 掌百官受 誓戒 3 其编制 宋前期 判尚书都省事一人 吏额七 令史三人 驱使官三人 散官一人 1 元丰新制 官额九 尚书令 尚书省左仆 射 尚书省右仆射 尚书省芹丞 尚书省右丞 尚书省左司郎中 尚 书省右司郎中 尚书省左司员外郎 尚书省右司员外郎各一人 吏额 六十四 都事三人 主事六人 令史十四人 书令史三十五人 守当 官六人 1 尚书省左仆射宋前期无职事 为文臣迁转 叙位禄官阶名 元 丰寄禄易为特进 3 元丰新制 为职事官 为左相 即尚书省左仆射 兼门下侍郎行侍中职事 其官r 钉t 宋前期依唐制为从二品 元丰新 清徐松辑 宋会要 职官三之二六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57 23 同上 宋李焘 长编 卷l8 1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79 第43 83 页 清徐松辑 朱会要职官四之 一尚书省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57 j 清徐松辑 宋会要 职官四之四 尚书省 北京 中华书局 l9 5 7 元脱脱 宋史 职官 志三 尚书省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76 第3 78 8 页 5 同上 3 1 渍徐松辑 宋会要 职官四之四 引 丽朝国史志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5 7 清徐松辑 宋会要职官四之五 尚书省北京 中华书局 l 9 5 7 8 1 同上川 制后 定为从一品 元丰新制编制为 人 尚书省左丞宋前期无职事 为文臣迁转官阶 位六部尚书之下 元丰寄禄新格 易为光禄大夫阶 1 元丰新制 为职事官 升任执政 副相 其官品 宋前期依唐制为正四品上 元丰墨蠹囊裔懈薹萋 皆割雾篷幕制幕 咩i 囊雌谵曼墓襄攀函争强畦醣舵 囊嗣蠢蝎珞臻箱 群打貉垫i 禧尊隋警丝龚封魏 葺i 凇谭型蓉二蓉荔f i 兰 i 豇萎糍 取旨行下 虽然驳议 必须移送中书省 取旨 如果中书省坚持前见 则再予改易 以后 中书文字有急速者 往往更不送门下省 然则门下一官 殆为虚设 徒使吏员倍多 文书 繁冗 无益于是 0 此外 内批文字 和各处奏请文字 多降付三省 同共进呈 这样 门下省官员 已经商量奏决 如果再有 驳正 则不免为 反复 1 由此可知 元丰改制并没有彻底解决北宋的冗 官 冗费问题 因为对于封建皇帝来讲 强化统治和镇压人民的官僚 机器 是维护赵宋王朝利益的首要问题 而 官冗 事不举 则不 以为忧 正是由于神宗元丰改制的根本目的不是解决冗官问题 故改 制以后 冗宫现象依然如故 而且在神宗以后继续发展 以致南宋时 出现闲官数倍于在任官的奇特局面 一直到宋王朝覆灭 冗官问题仍 旧没有解决 其三 元丰改制撤消三司 改变了从前财权过分集中的状况 但 原属三司的事务 皆分散给六曹和各寺 监 户部所获财权不多 且 户部尚书是审相直接下属 凡属财计方面的较为重大的事务 户部尚 书都不能径奏皇帝或自行裁定 而须征得宰相同意 其次 尚书省户 部以外的五部二十司以及九寺五监所掌事务中 有许多与财计有直接 关系 因它们与户部无隶属关系 故而户部无权加以干涉 其中尤其 是工部 都水监 军器监 将作监等所掌 支费财赋巨大 户部本身 既不能干预 就失去了对支用财赋的节制能力 最后 户部本身又分 左右两曹 左曹隶于户部尚书 右曹不隶于户部尚书 等于实际上存 在着两个并立的户部 这样 户部的财权较之昔日的三司大大减少了 宋黎靖德编 朱子语类 朱子九 论官 卷1 12 北京 中华书局 19 8 6 第2 7 2 9 页 1 元马端临 文献通考 职官考四 卷5 0 司马光上言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8 7 四库 全书本第6 1 l 册 第1 7 其阶易为寄禄官朝请大夫阶 1 元丰新制 为本司司长 实领司封司 职事 即总掌官员封爵 死后赠官 封号承袭 内外命妇封号等 1 其官品 宋前期依唐制为从五品上 元丰新制后从六品 司封司员外郎宋前期无职事 为文臣迁转官阶 属前行员外郎 阶 元丰新制 易为寄禄官朝请郎阶 元丰新制为本司副贰 缺正郎 则领本司事 1 其官品 宋前期依唐制为从六品上 元丰新制后为正 七品 司勋司宋前期无职掌 凡勋官之赐 一出于中书 1 元丰新制 始振举司职 掌功勋 酬奖 审覆 赏格 其编制 宋前期判司勋 司事一人 胥吏一人 元丰新制 司勋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 分案 十 吏额二十五 司勋司郎中宋前期无职事 为文臣迁转官阶 属前行郎中阶 元丰寄禄格 易为朝请大夫阶 元丰新制 为本司司长 实领本司职 事 即掌功勋 酬奖 审覆 赏格等事 哺 其官品 宋前期依唐制为 从五品上 元丰新制从六品 司勋司员外郎宋前期无职事 为文臣迁转官阶 属前行员外郎 阶 元丰改制 其阶易为寄禄官朝请郎阶 元丰新制 为职事官 司 勋司副贰 如果正郎缺 则总领本司事 3 其官品 宋前期依唐制为 元马端临 文献通考 职官考六卷5 2 司封郎中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l9 8 7 四库全书 本第6 1 1 册 第2 25 页 1 宋孙逢吉 职官分纪 卷9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8 7 四库全书本第9 2 3 册 第2 5 1 页 1 清徐松辑 宋会要 职官四之四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57 清徐松辑 宋会要 职官十之一 司勋部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5 7 宋孙逢吉 职官分纪 卷9 司勋郎中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8 7 四库金书本第9 23 册 第2 52 页 6 同上 5 1 1 清徐松辑 宋会要 职官四之四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5 7 从六品上 元丰新制为正七品 元丰新制定司勋郎中或司勋员外郎为 一人 考功司宋前期 本司职事多为他司所侵 仅掌太常寺所拟谥名 予以覆审 及幕职州县官与流外官考课 元丰新制 考功司始实行 本司事 掌文选官 武选官升迁 变动 磨勘 资任 考课之政令 1其编制 宋前期 判考功司事一人 令史五人 元丰新制 考功郎 中或员外郎一人 分案十 吏额二十五人 考功司郎中宋前期无职事 为文臣迁转官阶 属前行郎中阶 元丰寄禄格 易其阶为朝请大夫阶 1 元丰新制 为本司司长 实领 本司职事 即掌文武官叙迁 磨勘 资任 考课之政令 1 其官篓 蛆弱竭黉为翟型蛩朝雾m j 咱闹西肆鏊j 懦螺藿 募髭霪粪蜘萎嘲兹础鼋德倒j 冀 羹荔葡蒋暴叁焉 种副羹蠹 新羹粥i 雠雀蠢墨i 譬犁黎捉囊旒斧谢磷奏 餐蔺商 望貅蠹鬻 掣 时注意扩大封建政治的社会基础 这却与事权归一 堵塞 门荫 限制官僚特权等发生矛盾 为了一己之私利 封建皇帝始终有 意 无意地利用重叠机构和庞大的冗官队伍 来保证他深居九重 高 高在上驾驭臣民的专制统治 这正是神宗主持元丰官制改革的主观动 机 欲富强 客观效果 反迂曲缓弱 两者未能取得统一的根本 原因 最终导致改制的失败 同时也加速了宋朝的覆亡 再则 元丰改制的最高领导者宋神宗是 个追求完美的理想 主义者 崇拜唐朝盛世 一心效法唐太宗 希望有一番作为 然而宋 神宗拘泥于历l 史 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 没有时代感 看不清吐上变 风移 祖宗 开到的选择内含有一种必然性 远非人力可以抗拒的 但是 宋神宗不考虑时代的不同 主要以一百多年前的 唐六典 作 为改制蓝本 企图用过时的政治理论和模式解决现实问题 结果事与 愿违 实际效果脱离目的 不仅原有的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 而且产 生新的弊端 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如硬要恢复已经过时的不合理的 宰相制度三省制 使本来一省就可办的事情 非要经过三省 实行的 结果证明 这是不现实的 它表面上三权分立 实质上互相干扰 严 从六品 户部司员外郎宋前期无职事 为文臣迁转寄禄官阶 属中行员 外郎阶 元丰寄禄官易为朝散郎 1 元丰新制 户部司分左 右曹 户部员外郎为职事官 分治左 右曹事 员外郎与郎中职掌同 区别 在于 郎中资序高 瞳1 其官品 宋前期依唐制为从六品上 元丰新制 后 正七品 户部左曹左曹掌全国诸路州县户口 农田 贡赋 税租之政令 及孝义 婚姻 继嗣 良贱 田务 券债 酒曲 园宅 凡课入之事 3 1 元丰新制分案五 户口案 税赋案 农田案 检法案 知杂案 吏 额四十 户部右曹户部右曹掌常平 免役之政令 坊场 河渡 水利 五保 没官田产 义仓赈济 公使之事 1 元丰新制分案五 常平案 免役案 坑场案 检法案 知杂案 吏额五十六 度支司宋前期无所掌 元丰新制 掌量贡赋 税租收入以为出 计划逐年军国费用之数 3 其编制 宋前期 判度支司事一人 吏人 二 m 1 元丰改制 户部度支司郎中 员外郎各一人 分案五 吏人六 十五 金部司宋前期无职事 元丰新制 掌库藏出纳 金银钱货支用 及升 斗 尺 秤等度量衡之禁令 1 元丰新制 定郎中 员外郎各 人 分案七 吏额七十二 仓部司宋前期存其名而无职事 元丰新制 六部二十四司正名 清徐松辑 宋会要 职官四之四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57 1 元脱脱 宋史 职官志三 户部 郎中 左曹 右曹 员外郎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7 6 第3 8 4 9 页 1 宋孙逢吉 职官分纪 卷9 户部尚书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7 四库全书本第9 2 3 册 第2 5 6 页 4 1 同上 1 清徐松辑 宋会要食货五一之四六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5 7 1 清徐松辑 宋会要 食货五一之三五 度支库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57 清徐松辑 宋会要 食货五六之一 三 金部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5 7 仪卫 武人科举等事 3 元丰改制后 兵部职权没有扩大多少 兵政 总于枢密院 武官铨选除授归吏部 兵部止掌民兵 厢军名籍 蕃官 加恩及领所属诸司局 如左右金吾街仗司 骐骥院等 故兵部在宋 代有 名存实亡 之讥 冗职 之议 1 宋前期编制为判兵部事一 人 吏额十二人 元丰新制设官十 兵部尚书一人 侍郎一人 所属 四司 兵部司 职方司 驾部司 库部司 郎中 员外郎各一人 分 案九 置吏四十七 兵部尚书宋前期无职事 但为文臣迁转寄禄官阶 元丰新制其 阶易为寄禄官银青光禄大夫 1 元丰新制 六部二十四司正名 兵部 尚书为兵部之长官 领兵部职事 国家举行大礼 充卤簿使 其实 元丰改制后兵部尚书所掌职事仍然不多 仅掌仪仗 武举 民兵 瓶 军 名籍等非正规军事务 独省文书 而已 其官品 宋前期依唐 制为正三品 元丰改制后为从二品 兵部司宋前期无职事 元丰新制 本部司设郎中 员外郎 佐 参本部尚书 侍郎事 其编制 宋前期未见设职事官 元丰新制 设郎中 员外郎各一入 职方司宋前期掌受诸州所贡闰年图及图经 又令画工汇总诸州 图 绘制全国总地图 称 天下图经 以周知天下山川险要 元 丰新制后 职方司掌州县废置 四夷归附分属诸州 及全国地图与分 路 分州地图 以周知全国版图及城池 堡寨 烽候之数 宋前期 编制 设判职方司事一人 元丰新制 郎中 员外郎各一人 驾部司宋前朋尢职事 元丰新制 参掌舆辇 车马 驿置 厩 牧之事 7 宋前期编制 设判驾部司事一人 元丰新制 郎中 员外郎 各一人 清徐松辑 宋会要 职官一四之一兵部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5 7 1 宋孙逢吉 职官分纪 卷10 兵部尚书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8 7 四库全书本第9 2 3 册 第2 7 2 页 宋洪迈 容斋续笔 兵部名存 卷1 1 长沙 岳麓书社 19 9 4 第2 3 l 页 1 清徐松辑 宋会要 职官四之一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57 1 宋李焘 长编 卷3 8 6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7 9 第9 4 0 5 页 清棘松辑 宋会要 职官四之二十 职方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57 1 宋李焘 长编 卷3 8 6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7 9 第9 4 0 5 页 1 元脱脱 宋史 职官志三 驾部郎中 卷l6 3 北京 中华书局 19 7 6 第3 8 5 6 页 库部司宋前期无职事 元丰新制 掌军器 仪仗 卤簿 随军 防城什物及供帐之事 宋前期编制 设判库部司事一人 元丰新制 库部司置郎中 员外郎各一人 分案四 置吏九人 尚书省刑部宋前期刑部职事为审刑院所分 止掌覆审大辟案及 因犯罪除免职务官员 经大赦重新录用 或理雪冤案出给文牒证明等 事 3 元丰新制 罢审刑院及纠察在京刑狱司 其权归刑部 刑部始 专其职 掌律法修订 天下狱讼 重新审议有疑点的定案并上奏 依 赦宥条格重新考虑犯科官员的赦免与录用 3 宋前期编制 判刑部事 二人 详覆官四人或六人 法直官一人 吏额十三人 元丰新制 刑 部官额十三员 刑部尚书一人 侍郎二人 郎中 员外郎刑部司各二 人 都官司 比部司 司门司各一一人 分案五 吏额五十二人 刑部尚书宋前期无职事 为阶官名 元丰改制 其阶易为寄禄 官银青光禄大夫 3 1 元丰新制 刑部尚书为职事官 归本部为一部之 长 领尚书省刑部事 刑部事较为繁重 尚书职责为 总掌全国刑法 政令 判定五品以上官犯罪案 覆审京师府狱 命追捕盗贼等重大事 件的立限催督 犯罪官员经赦按轻重叙复官职 平反冤狱 审验捕获 盗贼 假造官印者 以决定可否酬奖 修理条法 及收捕罪人与处理 已判徒刑 流放服苦役的罪犯 1 其官品 宋前期依唐制为正三品 元丰改制后 为从二品 刑部侍郎宋前期无职事 为文臣迁转寄禄官阶 属 m 了侍郎 j 元丰新制 刑部侍郎为职事官 归本部为副部长 新制二员侍郎分左 右厅治事 左厅掌覆查大案 右厅掌叙复 审理冤案等 其官品 宋前期依唐制为正四品下 元丰新制 为从三品 刑部司宋前期无职事 元丰新制 刑部司分左 右曹 厅 治 1 清徐松辑 宋会要 职官一五之一 北京 中华书局 19 5 7 1 元脱脱 宋史 职官志三 刑部 卷1 63 北京 中华书局 l9 7 6 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式版)DB15∕T 3398-2024 《沿黄灌区盐斑地块快速改良技术规程》
- 调试考试题及答案
- 智慧教育合作协定履行承诺书(7篇)
- 地狱乐理考试题及答案
- 地理国情考试题及答案
- 医学护理类生理考试题库及答案
- 农产品供应链质量保证及免责条款协议
- 固定资产管理清单资产盘点与报废流程
- 平安养老护理面试题库及答案
- 党课筛选考试题及答案
- 单元考点必刷卷 (一)(含答案)我上学啦 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 2025保安员考试基础知识应知应会试题+答案
- 农村厨师安全培训课件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小学体育与健康三年级(全一册)教学设计(附目录P114)
- 四川遂宁2021-2024年中考满分作文64篇
- 轧钢安全规程培训课件
- 2025年下半年上海市新航社区服务总站招聘5人备考练习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版防洪堤坝加固工程施工合同
- 2025年消防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2025年秋期新教材人音版三年级上册小学音乐教学计划+进度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