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六朝诗歌中江南意象的生成与构建.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六朝诗歌中江南意象的生成与构建.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六朝诗歌中江南意象的生成与构建.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六朝诗歌中江南意象的生成与构建.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六朝诗歌中江南意象的生成与构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六朝诗歌中江南意象的生成与构建.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朝诗歌中江南意象的生成与构建 摘要 j l l ll li iii ii l ll ll lliii 18 0 4 8 9 5 一i 1 一 六朝是江南由地域概念向文化概念转变的关键时期 随着中原文化主体的南 迁 江南的地域审美被发掘 江南风物亦随之大量进入诗歌 形成富有江南特色 的意象 意象的生成与构建是诗歌审美意象的两个理论支点和基本因素 六朝江 南意象的生成途径主要有四 一 方物的意象化 由于江南地处中原文化边缘 其地域风物的审美未得到充分的体现 至到六朝中原文化主体的大规模南迁 才 使得江南方物成为诗歌表现的对象并意象化 二 地域意识 人口的迁徙与政权 的对立催生出强烈的地域意识 这种地域意识又强化了地域的审美功能 使得江 南这个大地域概念意象化 成为诗意的区域文化空间 三 空间移动 文人的空 间移动尤其是入北文人对江南意象的构建也是江南意象生成的重要途径 四 物 感说与物象的意象化 意象的生成还与传统诗歌观念相关 感物说及其影响下诗 歌创作对江南意象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六朝江南意象的构建关系主要有修辞关 系 语象组合关系 六朝江南意象有着明显的地域风格 同时又深受楚文化的影 响 由于六朝富有江南特色的吴歌西曲兴于城市 南迁人口也多依城市而居 诗 歌中的意象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城市文化色彩 关键词 六朝诗歌 江南意象 地域意识 意象的生成 意象的构建 t h ef o r 认t i o na n d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 i m a g o e so fj i a n g n a ni nt h ep o e t r yo fs i x d y n a s t i e s a bs t r a c t t h es i xd y n a s t i e sp e r i o di st h ec r i t i c a lp e r i o di nw h i c hc h i a n g n a n r e g i o n ss o u t h o ft h ey a n g t z er i v e r t r a n s f o r m sf r o mt h et e r r i t o r i a lc o n c e p tt ot h ec u l t u r a lc o n c e p t w i t ht h es o u t h w a r dm i g r a t i o no ft h ei h a i l 曲e a n lt h ec u l t u r eo ft h ec e n t r a lp l a i n s t h e r e g i o n a la e s t h e t i c so fc h i a n g n a ni sd i s c o v e r e da n dal a r g en u m b e ro ft h el o c a l b e a u t i e so fc h i a n g n a nh a v ea l s oc o m ei n t ot h ep o e t r y w h i c hh e l p sf o r mt h ei m a g o e s t h a ta r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c h i a n g n a n t h ef o r m a t i o na n d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i m a g oa 陀 t h et w ot h e o r e t i c a lf u l c r u m sa n db a s i cf a c t o r so ft h ea e s t h e t i ci m a g oo fp o e t r y t h e r e a r em a i n l y4w a y st of o r mt h ei m a g o e so fc h i a n g n a ni nt h es i xd y n a s t i e s f i r s t t h e s y m b o l i z a t i o no ft h el o c a lb e a u t i e s s i n c ec h i a n g n a ni so nt h ef r i n g eo f t h ec u l t u r eo f t h ec e n t r a lp l a i n s t h ea e s t h e t i c so fi t sl o c a le l e m e n t si sn o td i s p l a y e df h l l y o n l y w h e nt h en m i n s t r e a mc u l t u r eo ft h ec e n t r a lp l a i n sd u r i n gt h es i xd y n a s t i e sm i g r a t e s s o u t h w a r do nal a r g es c a l ed ot h e s el o c a le l e m e n t sb e c o m et h es u b j e c t so ft h ep o e t r y a n da r et h e ys y m b o l i z e d s e c o n d l y t h er e g i o n a l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t h em i g r a t i o no ft h e p o p u l a t i o na n dt h eo p p o n e n c yo ft h er e g i m e si n c u ras t r o n gr e g i o n a l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t h a ts t r e n g t h e n st h er e g i o n sa e s t h e t i cf u n c t i o n i nt h i sw a y t h et e r r i t o r i a lc o n c e p to f c h i a n g n a ni ss y m b o l i z e da n db e c o m e st h ep o e t i cr e g i o n a lc u l t u r es p a c e t h i r d l y t h e s p a c i a lm o v e m e n t 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t h ei m a g o e so fc h i a n g n a nb yt h el i t t e r a t e u r s w h oh a v es p a c i a lm o v e m e n t e s p e c i a l l yt h o s ew h oc o m et ot h en o r t h i sa l s oa l l i m p o r t a n tw a yt of o r mt h ei l n a g o e so fc h i a n g n a n f o u r t h l y t h et h e o r yo f t h i n ga n d s e n t i m e n t a n dt h es y m b o l i z a t i o no fi m a g e s 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i m a g o e si sa l s or e l a t e d t o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o n c e p to ft h ep o e t r y t h et h e o r yo f t h i n ga n ds e n t i m e n t a n dt h e i i c h a m c t e d s t i co fc h i a n g n a ni sf l o u r i s h i n gi nt h ec i t i e si nt h es i xd y n a s t i e sa n dm o r e p o p u l a t i o no fs o u t h w a r dm i g r a t i o nr e s i d ei no rn e a rt h ec i t i e s t h ei m a g o e si np o e t r y a l s om a n i f e s tt h ec i t yc u l t u r ei nv a r i o u sd e g r e e s k e y w o r d s p o e t r yo f t h es i xd y n a s t i e s i m a g o e so f c h i a n g n a n r e g i o n a l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f o r m a t i o no f t h ei m a g o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t h ei m a g o h i 目录 摘要 i a b s t r a c t i i 目录 绪论 1 一 相关概念与范畴界定 4 一 历史地理中的 江南 4 二 文化江南 7 三 意象范畴 9 二 多维视角下的六朝江南意象的生成途径 1 l 一 进贡制度与方物的意象化 1 1 1 进贡与博物观 1 1 2 方物的意象化 1 4 二 地域意识 17 1 六朝前对江南的认识 1 7 2 六朝地域特点 2 1 3 地域审美视角 2 3 三 空间移动 2 8 1 二i 磕 2 8 2 庾王 3 0 3 其他诗人 3 2 四 感物说与物象的意象化 3 2 1 感物说溯源 3 2 2 江南物象诗化 3 3 三 六朝江南意象的构建 3 5 意象分类 3 5 1 富有江南特色的意象 3 5 2 江南意象分类 3 6 二 江南意象的构建 3 9 1 相关理论 3 9 2 修辞关系 4 l 3 语象组合关系 4 5 4 其他 4 8 四 六朝江南意象的特点及其影响 一4 9 i v 一 风格特点 4 9 1 清丽 4 9 2 楚风 5 0 二 城市色彩 5 1 三 影响 5 2 结语 六朝诗歌对江南意象的构建与江南诗性文化 5 4 参考文献 5 6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 9 致 射 6 0 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一6 1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6 1 v 绪论 胡应麟在 诗薮 中说 古诗之妙 专求意象 虽然此 古诗 是别于 唐代近体诗而言的 但 求意象 可以说是大多数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特征 江 南 作为一个地域概念之所以能在中国文化中成为意象具足的语词并被广泛地接 受 除了其突出的经济文化地位外 还离不开历代诗人创作中对江南诗化的努力 虽然地理名词诗化的现象在中国诗歌史上并不鲜见 但地域概念成为诗语并被频 繁地意象化的现象却不多 江南 算是个例外 之所以把江南意象的生成研究放在六朝 是由六朝特殊的历史背景决定的 随着北方五胡乱华 晋室东渡 文物大盛于江左 与江北成宵壤之比 江南也由 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逐渐演变成为文化概念 期间 江左风物办随之入诗 物象 纷纭 诗风潜化 自成一体 极有地域特色 这些文学与文化现象对江南意象的 生成与构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幅员辽阔 文学的方舆色彩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特征 江南意象作为 地域文化的产物 是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所表现的重要对象 系统地研究江南意 象的生成与构建过程 不仅具有一定的诗学意义 也有一定的文化意义 江南意 象是从地域文化中生成并发展起来的 所以兼有地域与文学两个特征 而六朝时 期特殊的历史环境则为江南意象的生成提供了客观条件 虽然如此 江南意象的 研究仍然是一个诗学问题 而非单纯的地域文学现象 对于江南的诗学研究 历来多集中于文化江南为特征的宏观视阈 而对于微 观的意象研究则尚不多 尤其是六朝时期的江南意象研究几为空白 中国期刊 全文数据库 检索从1 9 1 1 年到2 0 1 0 年以 江南意象 为篇名研究古典诗歌的论 文仅一篇 为左鹏的 论唐诗中的江南意象 其他多为艺术研究与现代散文 研究 左鹏 论唐诗中的江南意象 江汉论坛 0 3 9 5 9 8 1 绪论 左鹏的 论唐诗中的江南意象 主要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并解读唐诗中的江南 意象 从中认识江南在唐代的微妙地位和诗人们对江南的文化感知 作者对唐诗 中的江南意象进行了归纳与划分 从中提炼出三种类型的意象 即芳晨丽景 林 泉高致 朴野偏远 并称之为 地方意象 以显示 江南 的地域性 但不难看 出作者的分析仅限于自然意象 且风格仍较为单一 未能较为全面的反映唐诗中 江南意象的概貌 关于六朝意象 相关的研究大都只集中于个别的具体意象 如刘入云的 试 论六朝诗歌中的柳意象 卢净的 魏晋六朝诗中 雪 意象探微 杨凤琴的 魏 晋六朝诗歌中的骏马意象 梁再胜的 论 柳 与六朝诗 郭建勋等人的 汉 魏六朝诗歌中的美人意象与政治托寓 等均只就个别意象进行研究 未对六朝时 期诗歌创作中日渐突显的江南意象作特别的关注 对江南的诗学内容 有些论文多以 诗性 或 诗性精神 为题进行解读 以期对江南文化的特质进行定性 但递相祖述 且不乏曲说强解之论 兹不赘述 叶朗认为意象生成途径与意象构成关系是审美艺术学的两个理论支点 胡 雪冈也持相似观点 意象 生成途径与 意象 建构关系 这两个方面 是 诗歌审美意象的两个理论支点和基本因素 表达出艺术创作中主客体关系的奇妙 深邃意蕴 这显然是诗歌审美创造最本质的特点 不过胡的观点由艺术学的 视角转入了诗学 本论题也将从意象的生成途径与意象的构成关系两个方面探讨 江南意象的诗学意义 意象的生成途经与构建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 对于文学审美意象研究 徐德 明于 区域文化与文学关系断想 提出 文化意象批评 概念 从文化意象批 评的角度 去研究区域文化与文学的关系 意象是表象思维的基本内容和构成方 式 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下创造文化的人们 都在长期的创造中积累了一 套用于思维的文化意象 而在这罩诞生成长起来的作家 记忆中储存了大量的表 象 意象 与储存的语言相对应连接 因而其文学创作自然地要用这些意象去 构造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使其艺术形象打上一定区域文化的烙印 从地域文 叶朗 现代荚学体系 m 北京大学出版社 1 9 9 9 1 1 4 圆胡田冈 意象范畴的流变l m 南昌 百花洲文艺 版社 2 0 0 2 1 4 8 靳明伞 区域义化 j 文学l 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0 0 3 1 8 6 2 绪论 化的角度研究文学 一直是地域文学研究最常见的方法 但把研究的视角由宏观 的文学风格研究具体到微观的意象 则体现了地域文学研究理论的深化 江南意象由于与地域文学相涉 因此可运用地域文学研究的方法探讨意象生 成的方式与途径 而地域文学的研究方法多与文化地理相关 着重研究创作主体 与环境的关系 戴伟华在其著作 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 中总结并概括了当今地 域文学研究的六个视角 以本贯 占籍为切入点 以隶属阶层为切入点 以南北 划分为切入点 以文人的移动路线 交通 为切入点 以诗人群和流派为切入点 以文化景观为切入点 这些切入点均是从作品的外部因素尤其是创作主体的角 度入手 阐发文学现象 但仅从文化地理的角度研究诗歌意象是不够的 文学的发展演变及其内在的 艺术规律对于诗歌意象的生成与构建具有更为直接的作用 江南在六朝诗歌中意 象化并不是自然环境直接促成的 其中诗歌创作方法与传统 以及诗体的演变都 决定着江南意象的生成模式与艺术效果 因此从文学内部进行研究就成为地域文 学研究的进一步要求 李少群在 拓展地域文学研究的诗学格局 一文中指出中国现有的地域文 学研究 在研究方法与类型上 大部分是属于历史 文学社会学范畴并向着文 化审美方向展开的研究模式 相对而言 就较少有着重从文学内部去深入开掘其 现象特质的视角及体现 而对于反映了独特时空关系的地域文学来说 既需要有 纯文学 视角精密的文本分析 也要把握其与社会 历史 民族和宗教等多样 外在因素的关系 只有将这两类研究线索 角度进行完满的结合 才能对其处于 特定时空结构中的文学内涵产生更为贴切 深入的抉发与对应 李少群的观 点击中了当今地域文学研究的软肋 本论文除从文化角度阐述意象生成的途径 外 也将着重从诗学的角度 从文学作品内部深入探讨江南意象的生成与构建问 题 戴伟华 地域文化与庸代诗歌 m j 北京 中华书局 2 0 0 6 2 0 2 2 罾李少群 拓展地域文学研究的诗学格局 j 文艺争鸣 2 0 0 8 1 1 李少群 拓展地域文学研究的诗学格局 m 文艺争鸣 2 0 0 8 1 1 5 8 3 一 相关概念与范畴界定 一 历史地理中的 江南 江南的诗学意义之所以被加以强调 与明清以来江南在全国的经济文化地位 分不开 江南自明清以来 由于其区域经济文化特征突出 其地域界限虽有争议 但也较为清晰 但在六朝以前江南长期只是被当作一个地理概念使用 基本上表 示长江以南的广大区域 虽然在先秦一些文献中 江南 一词有与其他江南地域 并称的情况 其地域界限也没有明确的规定 但随着江东吴越地区经济地位的提 升与割据势力的出现 江南 的地域界限也逐渐集中于吴越一带 即今日江南 地区 江南作为一个合成词在先秦文献中就已经出现了 左传 楚克郑 郑伯肉 袒出降日 不能事君 使君怀怒以及敝邑 孤之罪也 敢不唯命是听 其俘诸 江南 以实海滨 亦唯命 昭公三年传日 郑伯如楚 子产相 楚子享之 赋 吉日 既享 子产乃具田备 王以田江南之梦 预注 楚之云梦 跨江南北 跨江南北 是江南名之所自来 以实海滨 则为江南区域之界 限 尔雅 释地 日 江南曰扬州 固郭璞注日 自江南至海 尚 书 禹贡 淮 海惟扬州 与荆楚之地 荆州 同列 周礼 职方氏 日 东南日扬州 因此虽然 江南 在先秦一般指大江以南地区 但这个 区域也不是包括所有长江以南区域 而是有所偏重的 偏指长江以南的东部地区 而非蜀地内陆 这一系列的对于江南地域界限的规定与描述 都影响着后来对江 晋 杜预注 唐 孔颖达等萨义 春秋左传正义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9 0 3 8 9 3 9 0 晋 杵预注 唐 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9 0 7 2 5 7 2 6 晋 扎预沣 唐 钆颖达等萨义 春秋左传j 下义 m 卜海 i 海古籍 j 版社 1 9 9 0 7 2 6 晋 郭璞注 未 邢呙疏 尔雅注疏f m f 海 i 海古籍 版 1 9 9 0 1 0 9 罱 亨i 璞注 宋 邢呙疏 尔雅滓疏f m l r 海 l 海古籍 版 1 9 9 0 1 0 9 汉 孔安困传 庸 孔颖达正义 尚拈正义 m i 海 1 海古籍 版礼 2 0 0 6 2 0 6 清 孙冶让撰 周礼正义 m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8 7 2 6 4 0 4 一 相关概念与范畴界定 南概念的定义 江南亦与一些专有名词并提 如 韩非子 初见秦 秦与荆人战 大破 荆 袭郢 取洞庭 五湖 江南 战国策 文字稍异于是 战国策 秦与荆人战 大破荆 袭郢 取洞庭 五都 江南 范祥雍 战国策笺证 引高诱注日 洞庭 五都 江南 皆楚邑也 又引鲍彪 程恩泽诸说 云程 说为是 引程恩泽语日 江南所包者甚广 而此策所云以黔中为是 则江 南在先秦即有狭义之区域限定由此可知 汉代 狭义的江南地域则局限于湖广江西一带 而非今日之吴地江南 史 记 货殖列传 将楚越之地按民俗分为三部分 即东楚 南楚 西楚 彭城以 东 东海 吴 广陵 此东楚也 相当于今天的江南地区 而汉代的 江南 则属于南楚 即 衡山 九江 江南 豫章 长沙 是南楚也 与近代的江南 地域概念出入较大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 卷十一 江南 条日 史记 货 殖传 江南 豫章 长沙 又言 江南卑湿 丈夫早天 皆谓今湖广 江西之地 项羽本纪 江东虽小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 今人所谓江南 古之江东也 亦指出汉代之江南与近代之江南有别 班固 汉书 所载与 史记 略同 江南仍归楚地楚风 不属吴地 两汉之 交 荆州南郡夷道 王莽时称 夷道 莽日江南 则狭义之江南仍专属楚 地 汉代广义上的江南仍为长江以南地区 汉书 周勃传 日 吴王濞弃其 军 与壮士数千人亡走 保于江南丹徒 汉书 王莽传 日 六月更授诸 侯茅土于明堂 日 予制作地理 建封五等 其在缘边 若江南 非诏所召 遣侍于帝者 纳言掌货大夫且调都内故钱 予其禄 丹徒在吴地 称之 为 江南丹徒 则 江南 并不局于楚地 缘边之地 当为泛指长江以南地区 而非专指楚地的某个区域 故王莽诏书中之 江南 当为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 可见 江南在汉代有狭义广义之分 狭义之江南在地域上不同于近代之江南 多属楚地 而广义之江南 则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由于狭义之江南多归属楚地 江南后来作为一个文化概念一开始也多与楚地楚风相关联j 下缘于此 清 千先慎撰 韩1 f 了 集解 m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9 8 5 西汉 刘向集录 范祥雍笺证 战围策笺证 m 海 海古籍 版社 2 0 0 6 1 7 3 西汉 刘向集录 范祥雍笺证 战国策笺t l e m 1 海 海古籍i i 版社 2 0 0 6 1 8 5 汉书 地理忠 一 相关概念 j 范畴界定 但是随着政局的动荡与割据势力的出现 江南的重心逐渐由楚地转向吴地 江南地域的转移是以政治经济为中心而产生的 汉代江南地区人烟稀少 生产水平落后 但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区域经济的开 发创造了条件 史记 货殖列传 载 楚越之地 地广人希 饭稻羹鱼 或 火耕而水耨 果隋赢蛤 不待贾而足 地孰饶食 无饥馑之患 以故皆窳偷生 无积聚而多贫 是故江淮以南 无冻饿之人 亦无干金之家 尽管人们生活贫 穷 但物产的丰富基本能保证人们的生存无虞 从西汉吴王濞 吴地富饶之名始 行于世 汉书 吴王濞传 日 会孝惠 高后时天下初定 郡国诸侯各务自 拊循其民 吴有豫章郡铜山 即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 东煮海水为盐 以故无 赋 国用饶足 史记 货殖列传 日 彭城以东 东海 吴 广陵 此东 楚也 东有海盐之饶 章山之铜 三江 五湖之利 亦江东一都会也 江 南吴地之擅以富饶之名 一开始即富有浓厚的商业气息 渔盐之利 水利交通为 吴地之天然优势 虽然吴地之美非止于此 而以专以此称于世者 当由南北交流 尚疏之故 汉代北方一度战乱蜂起 北人南下避难 多取江南吴越之地 吴越优越的地 理条件在北人南下的过程中被突显出来 因此也逐渐被称作江南 后汉书 循 吏传 天下未定 道路未通 避乱江南者皆未还中土 会稽颇称多士 会 稽多士人 此士人应为南下避难的北方士人 随着江南吴地经济实力的增强 割据政权的影响力也随之上升 吴越之地在 长江以南的区域影响力也随之变大 到汉末三国时期 孙吴政权割据江东 江南 的地域范围已经基本转移到吴地 孙吴为巩固在江东的势力范围 大力开发江南 吴越之地 征讨并同化山越之民 由于孙吴政权对江南的开发集中于长江中下游 即吴越之地 使得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得到很大提升 晋室东渡后 历朝的 统治中心均沿袭孙吴的统治区域 集于江东地区 到南北朝 南北对立政权虽未 划江而治 北朝政权也习惯称南朝为江南 则广义之 江南 仍有长江以南的意 思 但狭义之江南已经基本指吴越之地 晋书 乐志 日 凡乐章古辞 今 之存者 并汉世街陌谣讴 江南可采莲 乌生十五子 白头吟 之属 也 吴歌杂曲并出江南 东晋以来 稍有增广 宋书 乐志 文日 吴歌 杂曲 并出江东 则江南所指当为江东吴越之地 6 一 相关概念与范畴界定 关于江南其他时期的地理界限与历史沿革 顾祖禹的 读史方舆纪要 江 南 条下述之甚详 不再冗赘 由上可见 吴越之地逐渐被称作江南 总是与人口的迁移相关联 吴越由于 滨海 江湖众多 北人不管是入海还是泛江均可最先到达吴越 找到避难安居之 所 其地理优势在北人南下过程中突显出来 成为南下人口的集聚地并形成六朝 偏安东南的政治形势 人员的流动在客观上也促进了这一地带商品经济的发展 反之又促进了人口的流动 江南就是在这种人口流动与商品交流中逐渐转向东南 地区 并在六朝时期成为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二 文化江南 谈及文化江南 人们习惯从吴越文化上溯源 往往忽略了时代特征对文化江 南形成的作用 如比较有代表性的阐述方式 使用 江南文化 概念 更注重 长期以来吴越文化的整体性 很显然 江南文化源于吴越文化 是吴越文化的新 发展 江南文化区域与先秦时期形成的吴越区域大致相当 这也与先秦时期 吴越文化整体存在一致性 但这不是判断江南文化源头的依据 称之为江南文化 的源头之一符合历史事实 若称江南文化源于吴越文化 甚至于江南文化是吴越 文化的新发展 则易容易忽略后来的历史进程对于江南文化形成的关键作用 一种文化得以存在并发展延续的条件有关下几点 一是文化主体及其强烈的 区域文化自觉 二文化存在的经济基础与政权的相对独立性 三持久的文化传统 吴越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的整体性 在中原士人大规模南播前 在长江流域的影响 力是毋庸置疑的 但在大一统的政局下与动乱时期北方人大规模南迁的过程中 中原文化也随之大举进入江南 在以北方意识为尚的文化系统中 土著的吴越文 化得以生存的空间与其发展的延续性自然会受到巨大冲击 晋灭吴后 吴人效慕 洛下之风 葛洪深垢其病 尤其是孙吴政权对山越的平定 与南朝对少数民族 的征讨与利用 显然是南迁后的中原文化对吴越文化的胜利 吴越土著在南下汉 族政权的平定中趋向汉化 由先秦时期形成的吴越文化文化主体不复存在 相继 景遐东 江南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 m 北京 人民文学 i 版社 2 0 0 5 3 3 见 抱朴f 讥惑篇 7 一 相关概念与范畴界定 在江南吴越之地建立的政权也是汉族政权 南迁贵族与士人则是这些政权的主 体 其存在的意识形态也与南迁前的中原文化一脉相承 而非传统的吴越文化 中原文化对吴越文化的融合与消解是这个历史时期最显著的特征 而不是吴越文 化的进一步发展 永嘉南渡之后北方的文体主体大举南迁 虽然王导等人做出了 缓和南北矛盾的举措 这种调整的出发点不是文化冲突 而是长期政权对立所带 来的种种矛盾 可以说 最晚从孙吴政权开始 江南地区的文化主流就已经不是 吴越文化 而是中原文化在江南吴越地区新的发展 后世把凡是吴越之地的文化 形态均称之为吴越文化尚可 但若把先秦时期发展起来的吴越文化称之为江南文 化的源头 则有待商榷 吴越文化与江南文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概念 之所以不把先秦时期的吴 越文化称为江南文化的主要源头 是由江南文化形成的特点及其文化意义决定 的 虽然两者均表现为地域文化特征 但吴越文化更强调地域性 而江南则更侧 重于经济特征 吴越文化的范围涉及吴越全境 不强调区域内的中心地带 从地 域上具有稳定性与确定性 而江南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在地域上是不确定的 经历 了一个由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过程 最终随着经济文化中心的确立而逐渐明确 因 此江南文化强调以太湖流域为中心发展起来的经济文化区域 更强调 三江五湖 之利 下形成的区域文化空间 所以说江南文化是在南北交流与江南经济的开 发中形成的 而不是吴越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形态 如果没有人口南迁的历史条 件 就不会有江南区域文化 而只有吴越区域文化 江南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 中说 吴越文化是江南文化的源头与基础 秦汉统一后 吴越是统一大帝 国的一个地区 尤其是在东晋 南朝汉族政权长期偏安江南 中原文化深入南移 南北文化在此长期碰撞交流 便得吴越文化在原有基础上发生很大的嬗变 吴越 文化在这一时期已经在原有基础上演变为新的区域文化了 此观点以中原文 化是南下来就的文化而置之于吴越文化之下 消解中原文化对 江南 这个经济 文化概念形成的意义 不符合历史事实 无从揭示江南文化的独特性所在 当然 五胡乱华之后 北方板荡 文物大坏 所谓 中原之名虽因于古 而 中原之实已非古矣 中原文化随士人南播 并在江南发展成新的文化形态 国冯贤亮 i 史料 j 史学 1 1 j 清江南研究的几个面向 j 学术月刊 2 0 0 8 1 3 4 1 3 6 国景遐东 汀南殳化1 j 唐代文学研究 m j 北京 人民文学j 版社 2 0 0 5 3 7 圆 明 章潢撰 图书编 论两北古今盛哀 一 相关概念与范畴界定 即文化江南 梅尔清认为 江南 就是 江南 和它的地理参数几乎没有多大关系 并 引用大木康的观点 江南 一个商业化的 城市化的和自信地以自我为中心的 文化区域 大木康的观点虽然有些偏颇 但却点出了江南区域文化的主要特 征 即商业性 城市性与自我主体性 这些特征在江南文化区域形成之初即六朝 时期就表现出来了 可以说这些均是江南区域文化与生俱来的特征 关于文化江南的论述 史学的 文化中心移动说 颇有影响 文化中心移 动说 最早由日本史学家内藤湖南提出 用于解释东亚 原作称 东洋 的文 化发展关系 内藤湖南根据中国历史的变迁与中国史学家提出的地气转移说 g 翼 廿二史札记 长安地气 提出 中国文化中心移动 说 抛开内藤该 说的政治意图 文化中心移动 说在解释中国历史文化的变迁方面还是有其合 理性的 历史上北方人口的几次大规模南迁 一方面使得中国文化中心由北方逐 渐转向南方的江南 同时对于江南文化的形成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汉末与 两晋之际北方人口尤其是士人的南播 是中国历史上文化主体的第一次大规模南 迁 不仅给江南带了大量的人口 还有先进的文化与意识形态 之后 南北政权 的长期对立 使得江南的政治地位与文化地位都得到了巩固与提升 尤其是制度 文化方面 要远优于北方由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 这种政权之间的对立与文化对 比 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地域意识的形成与区域文化观念的觉醒 使江南这个地理 概念的文化意义变得丰富 因此文化江南的形成首先是以人口的迁徙与文化交流融合为基础 借助经济 发展而巩固成形的 擅吴越之地利 但不是吴越文化的另一种形态 三 意象范畴 意象是一个复杂的诗学范畴 虽然出自中国传统诗学 但近代诗学对其解释 却受深受西方影响 蒋寅认为 意象 作为日常批评中的工具性概念 更需要 的不是关于它的历史含义的描述和说明 而是一种规定性的界说 使它与意境一 美 梅尔清著 刘宗灵 鞠北半译 马钊校 印刷的世界 书籍 出版文化和中华帝国晚期的社会 j 史 林 2 0 0 8 4 7 8 7 8 1 7 转自钱婉约著 内藤湖南研究 中牛1 5 局2 0 0 4h 7 月版 第1 3 8 页 9 一 相关概念与范畴界定 样 成为拥有众所承认的稳定含义的通用概念 o 由于人们对意象范畴的界定 不一 且往往在阐述过程中陷入概念上的意义差互 把物象等同于意象 从而陷 入一种陈述困境 为避免这种情况 明确意象内涵 蒋寅引入语象和物象两个概 念 并对其进行了辨析与重新定义 在此征引蒋先生的观点 语象是诗歌本文 中提示和唤起具体心理表象的文字符号 是构成本文的基本素材 物象是语 象的一种 特指由具体名物构成的语象 意象是经作者情感和意识加工的由 一个或多个语象组成 具有某种诗意自足性的语象结构 是构成诗歌本文的组成 部分 蒋先生的这些概念界定综合各家之长 补传统概念界定之短 使得意象 研究在陈述过程中更具操作性 因此本文在论述过程中 若不作特别说明 在使 用这些文学批评术语时其概念范畴将遵从蒋先生的这些概念界定 o 蒋寅 语象 物象 意象 意境 文学评论 j 2 0 0 2 3 7 4 1 0 二 多维视角下的六朝江南意象的生成途径 汪裕雄著 审美意象学 一书中把审美意象的生成分为历史生成与个体生成 两个过程 江南意象的生成同样需要经历这两个过程 江南作为一个地域概念 它的文化意义的发生与发展除了受到文学影响外 还与历史文化地理的关系密 切 下面将综合历史文化地理与传统审美的相关文献与理论对江南意象的生成途 径进行剖析与解读 一 进贡制度与方物的意象化 1 进贡与博物观 最早把江南与中国文化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是中国源远流长的进贡制度 风俗通 日 江者 奠也 为其出贡物 有关江南的地理描述较早的文献 有 禹贡 周礼 职方氏 两书虽涉地理 但仍以方物记载为主 禹贡 周礼 职方氏 的成书年代历来有争论 禹贡 作为我国最早的地理文献 其成书时间可以确定出自先秦 顾颉刚认为出自战国秦人 史念海则认为出自战 国魏人之手 周礼 职方氏 的成书时间争议更多 或曰出自汉代 或云出 自战国 莫衷一是 但为六朝i j 的文献则无疑义 禹贡 释 禹贡 之义日 禹别九州 随山浚川 任土作贡 圆 禹 贡 意为 禹制九州贡法 正文对于九州的描述基本以 别九州 定其山川 分其圻界 条其物产 辨其贡赋 隋书 经籍志 地理 的结构与顺序展 开的 位于东南方向的扬州大致相当于今日的江南区域 淮海惟扬州 三江既 入 震泽底定 筱 荡既敷 厥草惟夭 厥木惟乔 厥土惟涂泥 厥田唯下下 史念海 河山集 二集 m j 北京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1 9 8 1 4 0 7 国 汉 孔安圈传 唐 孔颖达正义 尚书正义 m j 上海 i 海古籍出版社 2 0 0 7 1 8 9 鼬 汉 孔安国传 唐 孔颖达正义 尚书正义 m 一h 海 海占籍出版社 2 0 0 7 1 9 0 1 1 二 六朝江南意象生成途径 厥赋下上上错 厥贡惟金三品 瑶 琨 筱 荡 齿 革 羽 毛 惟木 岛夷 卉服 厥篚织贝 厥包桔 柚 锡贡 沿于江 海 达于淮 泗 对扬州地理 的描述以水泽为中心 淮海惟扬州 下注日 北据淮 南距海 北据淮水 南至于海 此为扬州之界 鸿雁南北迁徙与日进退 故日阳鸟 鸿雁柬南 依湖 泽而居 彭蠡既猪 谓彭蠡乃水汇停积之处 故而成为鸿雁所居之选 但鸿 雁南来 停宿处当不止彭蠡一处 其所以独举彭蠡者 宋陈经 尚书详解 日 其意谓鸿雁来南 至彭蠡而止 今极南五岭外不复见鸿雁矣 谓彭蠡乃鸿雁 南迁至此而止 不复南行 三江既入 震泽厩定 三江所指 历来争论颇多 兹不与论 震泽 为三江所注之湖 植被能名者日 筱 荡 处处是天草 乔木 茂林修竹 厥土惟涂泥 土地卑湿 厥田唯下下 田地与他州相 比最下 而后世多称其为沃壤 当由开发不力所致 惟金三品 瑶 琨 筱 荡 齿 革 羽 毛 惟木 由所贡之物可知 方物知名者均出于贡物 筱 荡 之载名 非止因其地宜而列之 岛夷卉服 厥篚织贝 厥包桔柚 锡贡 此 锡贡 之 锡 不当释为金属 当如 尚书详解 所解为 待锡命而后贡 之义 与金三品齿革之类每岁常贡之类不同 周礼 夏官 职方氏 职方氏掌天下之图 以掌天下之地 辨其邦国 都鄙 四夷 八蛮 七闽 九貉 五戎 六狄之人民 与其财用九谷 六畜之数 要 周知其利害 乃辨九州之围 使同贯利 东南日扬州 其山镇日会稽 其泽 薮日具区 其川三江 其浸五湖 其利金锡竹箭 其民二男五女 其畜宜鸟 兽 其谷宜稻 职方氏之职类似今日之地理学 关注地方地理风土 而非单纯的 贡物 会稽镇以山名 郑注日 安地德者也 而 金锡竹箭 之利 非止 于贡物 亦当为商贾贩运通于南北 遂以利名 其民二男五女 男少女多 当如 史记 贷殖列传 所述 江南卑湿 丈夫早天 之故 其畜宜鸟 兽 其谷宜稻 物候温湿 故多鸟兽 宜于谷稻 由上可见 早期对于江南的记载注目名物 而对具体的自然地理的记载则较 粗略 两书对于江南风物的记载大体相当 均称东南为扬州 数其山川泽薮 名 其 金 锡 竹箭 物产 这种记载在其他文献中也反复出现 而且出现得相对 比较集中 即多集中描述有限的几种名物 而不是全面详尽记载方物 这种记载 o 清 孙冶 止 周礼i f 义 m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8 7 2 6 3 62 6 4 0 留 清 孙治 止 周礼i 卜义 m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8 7 2 6 4 0 1 2 二 六朝江南意象生成途径 方式对于江南意象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扬州之称江南 水泽之国 金 锡 竹箭 之地利等特点都在强化着人们对于江南的印象 这种记载方式一方面 由于江南僻远 荒于人烟 另一方面也可看出中原人对于江南的认识多以贡物与 商品的形式体现 再次也反映了江南与中原的往来形式也以贡赋与商品交流为 主 这种交流与认识方式一直影响着后来的江南与中原的关系 也影响着后来江 南的发展方式趋于商品流通的特点与江南的商业气息 禹贡 既为任土作贡法 则所列之方物多系名物 亦无可厚非 而所贡之 物不称奇异 多为生活实用之物 则又与古人的朴素的方物贡献观念有关 尚 书 周书 旅獒 无有远迩 毕献方物 惟服食器用 孔颖达疏日 天 下万国 无有远近 尽贡其方土所生之物 惟可以供服食器用者 言不为耳目华 侈 这种注重实用价值的朴素贡献观念 客观上促进了方物的流播 进而成为 区域最具代表性的名物 这种注重实用的地理记载方式也影响着后来对于江南的 描述 如 史记 货殖列传 汉书 地理志 等 禹贡 对文学创作亦有影响 主要体现在赋的创作上 左思在 三都赋序 中论创作内容的准确性时说 然相如赋 上林 而引 卢橘夏熟 杨雄赋 1 e t 泉 而陈 玉树青葱 班固赋 西都 而叹以出比目 张衡赋 西京 而述 以游海若 考之果木 则生非其壤 校之神物 则出非其所 於辞则易为藻 饰 於义则虚而无徵 侈言无验 虽丽非经 余既思摹 二京 而赋 三都 其山川城邑 则稽之地图 其鸟兽草木 则验之方志 风谣歌舞 各附其俗 魁 梧长者 莫非其旧 何则 发言为诗者 咏其所志也 升高能赋者 颂其所见也 美物者贵依其本 赞事者宜本其实 匪本匪实 览者奚信 且夫任土作贡 虞 书 所著 辩物居方 周易 所慎 聊举其一隅 摄其体统 归诸诂训焉 这种注重考证的创作态度与方法 以及观诗采风的创作观念 直承自 禹贡 同时也使得方物更易进入创作者的视野 进而意象化 甚至成为常用的诗语 地理类的著作虽以实用为主 但也突出博物的意识 这种博物观到了文学领 域就表现为对富博之美的追求与引方物入诗 在汉代大一统的政局下 四方之物云集长安 贵族以聚积珍奇为尚 文人也 崇尚博物 于是便有了以巨丽为美的汉大赋 中国古代文人的博物观始于孔子的 诗教 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 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 二 六朝江南意象生成途径 兽草木之名 孔子的诗教基于实用 故有 诵 诗 三百 授之以政 不达 使于四方 不能专对 虽多 亦奚以为 汉代章句之学兴盛 推崇博物洽闻 汉书 楚元王传 班固赞文日 自孔子后 缀文之士众矣 唯孟轲 孙况 董仲舒 司马迁 刘向 杨雄 此数公者 皆博物洽闻 通达古今 其言有补于 世 为文有补于世 博学广识是前提 班固的见解可以说代表了汉人的一般认 识 与当时的学风一致 汉大赋也追求博物 汉书 叙传 称司马相如 文艳 用寡 子虚乌有 寓言淫丽 托风终始 见识博物 有可观采 蔚为辞宗 赋颂 之首 赋家谈作赋亦尚博 西京杂记 载司马相如谈 赋家之心 道 赋 家之心 苞括宇宙 总揽人物 斯乃得之于内 不可得而传 此博物之风到六 朝余波未泯 作者对于博物的要求更高 不仅要博物 还要求准确 考其本实 如左思 三都赋序 中所说或 稽之地图 或 则验之方志 要求依物之本实 而写 由于对博物的重视 六朝时期博物之书也很多 三国志 裴注引书目中有 以 博物 为题的专著如 博物志 博物记 区域性的方物专著也很兴盛 如 隋书 经籍志 所录相关书目有吴丹阳太守万震撰 南州异物志 杨孚撰 交州异物志 朱应撰 扶南异物志 嵇含 南方草木状 等 再如类书的 编纂也盛于六朝 较早的魏文帝时期的 皇览 萧子良 四部要略 刘峻 类 苑 等 编纂目的虽服务于散文 但其求奇尚新之博物观念却影响及诗歌创作 由于思想比较开放 应该说六朝人的博物概念是相当广的 怪力乱神均在其博物 范围内 相关的著作也很多 兹不详举 2 方物的意象化 左传 宣公三年 楚子观兵周境 问鼎大小 王孙满答之日 在德不在 鼎 昔夏之方有德也 远方图物 贡金九牧 铸鼎象物 百物而为之备 使民知 神 奸 故民入川泽山林 不逢不若 螭魅罔两 莫能逢之 用能协于上下以承 天休 远方图物 杜预注日 画山川奇异之物而献之 可见图写方物 也是进贡的内容与方式 这种图物的过程其实就有把方物意象化的意味 铸鼎 象物 百物而为之备 既为百物为之备而铸鼎象物 则所象之物 亦应与四方之 回 论语 阳货 回 论语 了路 1 4 二二 入朝江南意象生成途径 物有关 贡献之方物多瑞应 利于国计民生 贡物的这些特征使得贡物更容易化 为诗文中的意象 禹贡 中扬州的方物 筱 荡 桔 柚 等都是后来诗文中出现频率很 高的物象 诗人对这些物象的关注与抒写 传统瑞应观念的影响与文献的记载 都影响着诗人在取象时往往偏向于这些物象 在后来的文献中被反复强调的如江 东分布最广的竹 其中有名的被称作竹箭 即 禹贡 中的 筱 被称作 东 南之美者 尔雅 日 东南之美者 有会稽之竹箭焉 淮南子 坠形 篇 东南方之美者 有会稽之竹箭焉 桔 柚 也是富江南特色的方物 如屈原的 橘颂 日 后皇嘉树 橘来服兮 受命不迁 生南国兮 诗歌虽 以美橘之德而立意 但取橘以颂 与橘为江南之贡物不无关系 后世咏橘之诗虽 多袭屈原颂橘之意 但究其根源 是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进贡制度的 贡物除了有实用价值外 也有特定的审美功能 权且称之为 方物审美视角 秦李斯 上书谏逐客 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 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 犀 象之器不为玩好 郑 卫之女不充后宫 而骏良驮醍不实外厩 江南金锡不为用 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 充下陈 娱心意 说耳目者 必出於秦然后可 则是宛珠之簪 傅玑之珥 阿缟之衣 锦绣之饰不进於前 而随俗雅化 佳冶窈 窕赵女不立於侧也 秦王所玩用之物均出自四方诸国 或征讨得之 或由他国 主动贡献而至 其中有实用之金锡 丹青 更多的是奢侈之物如夜光之璧 犀象 之器等 他国女子亦在其列 这些奢侈之物除了满足当权者的生理欲望 也满足 了其审美需求 富有江南特色的 越女 亦与这种进贡制度有关 吴越之争 越 王勾践向吴王进贡越女 终使其亡国 六朝为文人对江南佳丽赏玩吟咏 除了江 南佳人的审美功能外 如同 江南有妙妓 萧纲 江南思 江南有桂枝 江总 赠贺左丞萧舍人诗 一样 充满了方物审美的视角 这些被当作审美 对象的方物 在创作中逐渐成为固定的诗语 被文人反复吟咏 意象化 六朝有歌颂方物之诗 如晋孙楚有 出歌 日 茱萸出芳树颠 鲤鱼出洛 水泉 白盐出河东 美豉 御览 作鼓 出鲁渊 姜桂茶芽出巴蜀 椒橘木 兰出高山 蓼苏出沟渠 精 稗出中田 晋张载的诗日 太谷石榴 木滋之 最 肤如凝脂 汁如清濑 江南都蔗 张掖丰柿 三巴黄甘 瓜州素柰 凡此数 品 殊美绝快 渴者所思 铭之裳带 这些诗歌与其他托物寓情诗不同 纯粹 二二 入朝江南意象生成途径 是对方物的赞美与歌颂 方物入诗也与古代采诗观风的传统有关 礼记 王制 日 岁二月 命太师陈诗 以观民风 郑玄日 陈诗 谓采其诗而视之 班固 汉书 艺 文志 日 哀乐之心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