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 学 号 入学时间 导师签字 论文题目安丘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现状与发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制填表时间 年 月 日 一、选题依据及理由1、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并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农产品的结构性过剩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概念呼之欲出,要求农产品不仅要品种优良、营养丰富、风味和口感好而且要吃得放心,吃得安全。近年来,食用农产品中毒事件频繁发生:1999年1月,广东省一所大学46名学生发生食物中毒;同年6月,广东省某医院接诊了34位食用带有过量甲胺磷农药残留“蔬菜”的食物中毒病人。2004年卫生部通报的381起重大食物中毒事件中,由食用有毒农产品引起的140起,中毒1466人;2006年发生的比较重大的、影响范围较广的福寿螺事件、龙口粉丝事件等;2008年河北一家企业出口日本毒饺子事件、遭致民愤的“三鹿奶粉”事件等,这些都暴露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着某些弊端,亟待解决。2、研究目的随着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家把关注的焦点聚集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山东省安丘市农业生产力水平较高,具有代表性,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山东省安丘市为研究对象,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实践的现状与发展,以期为更好地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开展相关工作提供理论依据。3、研究意义当前无论从农产品供给还是从保持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看,我们都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通过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可以不断提高农民科学合理用药、用肥的能力和自觉性,用标准规范农业生产、加工行为,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消费者利益。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多个环节,以食用安全和市场需求为目标制定农业标准,通过实施农业标准,综合运用新技术、新成果,普及推广新品种,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推动农业生产结构向优质高效品种调整,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实现农业素质的整体提高,为提高农业效益奠定基础。以标准化生产为手段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将全面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产品内在和外观质量,成为品牌、名牌产品的质量保证,成为优质优价、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保障。近年来,中国出口农产品及加工品屡屡出现因农(兽)药残留超标被拒收、扣留、退货、索赔、终止合同和停止贸易交往等现象。从山东省来看,仅2006年就发生了输日生姜六六六事件和出口青葱、蒜苔农残超标事件.直接导致日本对所有进口的生姜、大葱和青葱实施命令检查,并启动了禁止中国进口生姜的程序(封关),给山东出口企业造成巨大损失。我国加入wto后,面对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和日益严重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要做好优势农产品“打出去”、受冲击农产品“守得住”两篇大文章,就必须在提升质量安全上下功夫,切实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大气力提高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技术保护水平。通过科学化种养和集约化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管理水平,对于进一步提高农业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培养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推动农业龙头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为目标,融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于一体,既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各级政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需要整合社会、行政、生产资源等方面,成立区域性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协调管理机构和临管机构,采取统分结合、相互支持、整体推进的方式,加强工作协调和指导部门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和长效工作机制。这是一条推广科学技术、指导农业生产、改进政府服务的新路子,它适应了新时期各级政府科学指导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能够较好促进政府职能进一步向服务现代农业转变。二、文献评述早在1961年斯蒂格利兹(stiglitz,1961)在政治经济杂志62卷发表“信息经济学”论文以来,尤其是阿克洛夫(acherlof,1970)在经济学季刊第84期发表“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及其市场机制”的研究论文提出了“柠檬市场理论”(market for lemons)以来,信息的经济学问题在理论和应用研究中受到了广泛重视。stigler认为,掌握市场信息并不是无成本的,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在有效市场上有价格分歧,为什么资本市场是不完善的等一系列经济问题。akerlof关于“柠檬市场”的论述,解释了质量保证(quality guarantees)、声誉(reputation)和信任为什么是有用的分析工具,为什么可以保障质量产品(quality goods)的生产,以及信息发布为什么有重要意义。stiglitz也分析了不完全信息、不利的选择和道德灾难的作用、信誉和劳动市场的绩效以及企业行为。不完全信息理论(imperfect-information theory)己被人们(bhardan,1989)用来解释制度的缺失被视为失信的代替,或用于普遍存在风险的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性导致高交易成本的产生。在一套信息约束和失信市场(missing markets)的情况下,一个既定的制度可以服务一个真实的经济功能。因此,废除这种制度并不需要改进受益人的条件。按照信息经济学的分类框架,nelson等将商品分为三类:搜寻品、经验品和信任品(nelson,1970)。按此分类,食品安全要素的品质特性既是经验品又是信任品(caswell and padberg,1992)。因此,消费者对食品质量信息的接受程度和政府对食品质量信息的披露与管制方式随着食品质量属性特征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spence的研究表明,对于垄断市场上的边际消费者和竞争市场上的普通消费者,产品信息传递可以对厂商产生激励作用,促使他们生产更高质量水32平的产品。在食品市场上,搜寻品特性信息(食品颜色、形状、价格等)可以通过简单的外部观察获取,因此消费者可以通过较低成本的信息搜寻来判断产品的质量和差异。市场机制在这种信息环境下是有效的,搜寻品特性信息可以通过市场手段准确传递给消费者,政府不需要采取任何形式的管制,只需保证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spence,1976)。对于经验品,意味着消费者不能在购买之前获得良好的信息和知识,难以判断食品的质量和差异,因此他们不会为高质量、高安全的食品支付更高的价格,在没有溢价的情况下,市场缺乏对生产者的激励机制,与经验品特性相关信息的缺乏减少了安全、优质食品的产出。消费者在购买之前获取与经验品特性相关的信息成本较高,但在消费后对凭借经验对信息进行评估成本较低,在这种市场信息条件下,市场机制是否有效取决于消费者能否在消费前以较低的成本从厂商或第三方机构那里获得有效的质量信号,例如标签、广告、担保等。bagwell和riordan设计了一个消费者告知模型,他们认为通过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传递,例如厂商提供的标签、广告以及政府披露的公共信息等,可以解决或减轻与经验品特性相关的质量信息问题。消费者能否从外部提供的信息中获益取决于信息的搜寻成本和他们对信息的接受程度。通过企业的声誉机制、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共享等方式,消费者可以在购买之前获得经验品特性信息。因此,政府可以采取强制性信息披露、促进消费者信息交流以及鼓励第三方提供信息等手段,来促进信息的有效传递,解决或是减轻食品市场上与经验品特性相关的质量信息问题(bagwell andriordan,1986)。与食品质量信任品特性相关的信息,即当食品质量涉及到化学污染、化学物残留、微生物污染时,即使在食品消费之后也不能获取,致使在短期内很难确定某种特定食品消费行为与某种疾病之间的关联程度。因此,由食品质量信任品特性所引起的食品风险只能在长期内观察到,获取与食品质量经验品特性相关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无论在消费前后成本都很高。为保证市场上质量信息的有效性,以食品质量安全为核心的信任品特性信息必须由政府或其它可以信任的中介组织来提供(caswell and mojduszka,1996)。信息对消费者的认知和行为会产生影响。信息作为影响消费者行为的33重要因素,在国外众多学者的研究中得到体现。smith等(1988)在1982年夏威夷牛奶杀虫剂污染事件爆发后,对消费者的牛奶需求变化进行了考察。其研究结果表明,新闻媒体对牛奶污染事件的负面报道极大影响了牛奶市场的需求量;在食品污染事件发生之后的短时期内,消费者对被污染食品的消费量无法恢复到正常水平,因为消费者总是逐步接受那些可信赖的信息,而对信息的信赖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体的报道。verbeke和ward(2001)在探讨媒体信息和广告对肉类需求的联合影响的过程中,发现媒体关于疯牛病(bse)的报道在一定时期内减少了消费者对牛肉的需求量,而增加了其对猪肉的需求量。burton等(1996)和verbeke等(2001)利用扩展了的近似理想需求体系(aids)解释了关于疯牛病(bse)的正面和负面的媒体报道对肉类消费的影响。axleson,conento等应用ajzen-fishbein模型和the health belief模型讨论了消费者在获得健康信息的前提下做出理性决策的问题(conento andmurphy,1990)、(axleson and brinberg,1989)。他们认为,只有当消费者发觉他们目前的行为已经危害到自身的健康,改变行为能够降低食品风险的时候,行为才会改变。griffith和mathias研究了大众媒体对消费者教育的影响,研究表明,大众媒体有益于消费者教育,能够提供改善食品卫生行为的线索(griffith andmathias,1994)。dillen和hiddink研究了食品安全信息需求和认知之间的相关性,他们的研究发现,尽管有55-78%的被调查者认为食品安全信息很重要,但是绝大多数(71-78%)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不需要更多食品安全信息(如饮食指南)(dillen andhiddink,2004)。消费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及不同渠道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buzby和jean等通过电子邮件随机调查了3000个家庭,研究消费者对信息源的信任问题,他们发现,70.1%的被调查者信息来自报刊文摘,71.3%的信息来自电视新闻,50%的来自食品包装和标签,只有16.5%的被调查者从政府披露的信息中获得,其中,52.3%的消费者比较信任政府信息,10.8%的消费者完全信任,41.5%的被调查者在某种程度上信任(buzby and jean,1996)。mcintosh(1994)研究了大众媒体对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大众媒体是影响消费者支付意愿的一个重要因素,电视比报纸等媒体更能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改变。许多研究还表明当收入增加的时候,消费者在获得相34关食品信息的情况下会选择食用更加健康和安全的食物(blisard and blaylock,blaylock and smallwood)。为了了解食品标签在改变消费者行为模式中的作用,许多学者把价格、收入和健康信息等作为自变量在一些模型中进行解释(variyam,blaylock andsmallwood,1996;variyam and golan,2002)。还有一些学者通过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的方法,对调查所获的消费者个人消费和认知数据进行数量统计分析,从统计结果中判断消费者在购买决策过程中是否利用了健康和营养的信息(caswell and mojduszka,1996;mazis and raymond,1997)。这些研究都从理论或实证角度说明食品标签中有关健康营养、安全等方面的信息使消费者能做出更加科学的购买决定,而且这些信息对于消费者是有价值的(mathios,1998;vanyam and golan,2002)。同时他们认为,食品标签对消费者饮食行为的影响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消费者对饮食行为和患病概率之间关系的认知,二是对健康饮食的态度,三是对食品营养成分的了解程度(jensen,kesavan and johnson 1992;kinucan and venkateswaran,1990)。广告作为一种主要的直接信息来源,提供给消费者有关产品价格、特性与种类的信息。北美、欧洲地区的经济学者对广告信息在食品需求中的影响作用已经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ippolito和mathios(1990)研究了有关谷类食品中纤维含量的营养广告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ippolitoand mathios(1995)对美国脂肪类食物消费数据进行了整理研究,发现从1977年到1989年美国的脂肪类食物消费量每年都持续下降,他们认为这与广告信息的影响有关。与此不同的是,rickertsen等(1995,1998)在对挪威生鲜蔬菜的消费研究中,观察到广告信息对生鲜蔬菜消费影响并不明显。在消费者进行信息追溯方面,lusk和schroeder研究了产品召回信息对期货市场的影响,发现牛肉和猪肉产品召回信息对活牲畜和瘦肉猪日期货价格的影响微不足道(lusk and schroeder,2000)。thomsen和mckenzie的研究支持了上述观点,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肉类和禽类加工企业由于产品召回,而减少的损失仅为1.5-3.0%(thomsen and mckenzie,2001)。尽管他们的研究没有考虑需求弹性的影响,但是评价的结果与市场预期基本一致。在食品质量安全研究领域,消费者关于食品营养、安全信息的搜寻和信息使用行为的探讨成为国外许多学者的研究重点,对影响消费者使用和处理信息的因素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首先,人口统计特征。大量的实证研究数据说明,人口统计特征(年龄、性别和教育水平等)是显著影响消费者信息使用行为的因素,能够影响消费者为降低风险而采取的相关行为。wallace等利用多项式等数学模型研究了新产品信息,如转基因产品信息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认为消费者的文化水平越低,越容易相信政府、私营企业或组织、消费者团体等提供的信息,年龄越大越不相信第三方信息,先前了解新产品的人更相信政府的信息,在保守宗教信仰环境下长大的个体对私人组织或企业信息的信任度较低,而比较信任独立的第三方的信息(wallace and matthew etal,2004)。bender等的研究同样证实了上述观点,他们的实证数据显示年轻人比老年人更加易于使用食品营养标签信息(bender and derby,1992)。美国农业部的经济研究署(ers)利用食品市场协会的资料,调查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息关注的趋势,他们的研究发现,个人和家庭特征影响消费者对食源性疾病的关注,妇女、年龄在65岁以上的消费者、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消费者、有小孩的消费者更加关注食品安全信息。他们的研究还发现,相信存在感染食源性疾病风险的消费者更愿意接受食品安全建议,从电视、杂志、烹饪书本上获得食品安全信息的消费者也愿意接受食品安全建议。jenson等的研究表明,消费者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影响他们对信息建议的接受(johnson,donkin,etal,1993)。其次,消费者的风险态度。关于消费者风险态度的研究表明,风险的感知程度影响消费者对信息的需求程度。kim等指出生活方式、特殊的饮食习惯、与健康相关的消费态度影响标签的使用与信息的搜寻,例如消费者是否吸烟者这种特殊状态(kim,nayga,etal,2000)。最后,购买经验。购买经验可以用消费者具有的食品质量安全知识(关于营养、安全等方面的信息)描述,丰富的知识有利于增加消费者利用信息的效率,降低信息的使用成本。反过来,对信息的关注有助于经验知识的积累,个体必须努力寻求信息(mcintosh,christensen,etal,1994)。levy等的研究表明,购买经验能够提高消费者利用营养标签的能力(levy and fein,1992)。国内研究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政府的宏观监管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农产品供应链中质量安全与产业组织结构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信息问题。其中对前两者的研究颇多,对后两者的研究则刚刚起步,特别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信息问题,研究更少。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来源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周应恒、耿献辉(2002)指出一种食品从农场到餐桌,要经过生产、加工、流通等诸多环节,食品的供给体系趋于复杂化和国际化。食品供给的链条越来越长、环节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加大了食品风险发生的概率。赵春明(2005)把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害物质生成过程归纳为从农田到餐桌的八个过程:生长发育(含食物链富集),天然有毒有害物质与生俱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品种培育,这主要是指转基因农产品。环境污染。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等物质的投入。贮藏,不当方法引起腐烂、霉变。运输,不适当的运输引起二次污染。包装。食用加工方式、方法。另外,中国屈冬玉(2003)、范小建(2004)、谢敏等(2002)等众多学者指出,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体系是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原因。已有文献中提出的解决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对策大多数是基于政府角度给出的宏观性建议。国内学者对食品安全中信息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周德翼(2002)等在分析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提出了整个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关键取决于政府的宏观管理,只要政府的行为确定,生产者会在利润目标的驱使下,自动寻找有效率的质量安全管理方法。刘俊华等(2003)在分析美国、加拿大、欧盟和日本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发展应该实现从单一对产品的监督管理向对企业和产品双重对象监督管理转变;从产品最终监督检验向食品生产全过程监督转变。徐晓新(2002)从食品流通链条出发,以信息不对称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包括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建立食品安全管37理机构、发挥中介组织以及消费者在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中的积极作用等对策建议。在农产品安全和质量管理方面,国内研究人员的观点倾向于加强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和实施有效的政策。王秀清等以食品质量的特性分析为切入点,从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失灵的角度,研究了我国食品市场上的质量信号问题,提出政府对食品市场的管制方式应该由传统的直接管制逐渐转向对质量信息的管制,通过信息披露、提供公共信息和教育等方式建立有效的质量信号传递机制,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目标的实现(王秀清,2002)。周德翼和周洁红等探讨了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与政府监管机制的问题,认为政府食品安全管理的本质在于揭示质量安全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与提供行为激励,我国未来食品安全管理的制度安排,应该是增强市场信息透明度以增加生产经营者提供安全食品的激励(周德翼,2002,2005;周洁红,2003)。李勇等(2004)认为,信息不对称会对安全农产品市场造成危害,需要通过政府干预,逐步使安全农产品市场信息对称化。谢敏等从市场在解决公共物品、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方面失效的角度分析指出,政府己有的措施未能有效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尝试性地提出了建立健全食品市场信息体系、食品监管监督体系,以及借助媒体对公众进行教育等一些政策建议(谢敏,2002)。索珊珊研究了政府在食品安全危机应对过程中的角色扮演问题,强调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在市场监控过程中充当“信息桥”,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可信任的信息平台(索珊珊,2004)。耿春燕研究了政府应该如何从四个体系从手(信息发布体系、风险收集与交流体系、可追溯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主要强调了政府的责任(耿春燕,2006)。李红从强调政府在信息披露中的作用入手,分析了如何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李红,2006)。姜励卿基于对浙江省蔬菜购买者的实证研究,对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风险的认知和信息搜寻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新鲜程度、卖方信誉、安全认证标识是消费者最常使用的信息,而报纸和电视这两种媒体形式是消费者最重要的信息渠道;消费者比较信任那些具有权威性的信息发布主体(例如,政府部门),而对一些大众化的信息发布主体(例如,大众媒体)的信任度较低;产品特征、消费者个人特征、认知和饮食状态和购买经验对消费者食品质量安全信息搜寻行为都有显著影响,但各因素影响的显著程度和趋势有所不同(姜励卿,2004)。周洁红等认为,从全球角度看,食品安全-可以分3个阶段,食物量的安全、食品质的安全及人类营养与健康。在基本结束了我国食品长期短缺的历史后,当前我们主要面临的是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而加强食品安全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监管:一是食品安全需要宣传舆论监督。政府食品监管部门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有关食品的卫生条件、质量安全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这些企业生产的守法意识和守法自觉性,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广大消费者的识别能力,让他们擦亮眼睛,把好市场选择关。同时加强对食品安全舆论监督,发挥好新闻媒体的作用,对制售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予以曝光,使问题食品无处藏身。二是应加大对食品生产的监管力度。食品安全应从源头抓起,政府部门首先应加大农产品源头污染治理力度,着力整顿和规范食品企业的生产加工行为,规范食品生产流通过程的经营秩序,使食品的监管整治工作渗透到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形成各部门联动、群策群力,齐抓共管才能把食品监管工作做好。三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政府食品监管部门必须制定信息发布制度、举报投诉制度、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等制度,这样才能做到食品安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出了问题能够及时解决。食品安全是综合监督的一项重要工作,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能疏忽,一旦出现不安全的事故,必须穷追到底,严惩不贷,要让在食品上玩猫腻儿的企业和商家倾家荡产,信誉丧失永不翻身。只有这样,食品安全管理才能真正达到效果,老百姓才能吃到放心和健康的食品。周德翼和何德华等在食用农产品安全信息管理机制研究里指出:食用农产品质量信息管理是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我国深圳、上海在信息管理与激励机制建设方面的有关实践表明,我国的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必须注重:发展具有公信力的社会认证机构;政府需要提供长期稳定可置信的政策标准;信息系统建设与政府部门之间职能整合相结合;以信息为手段以食品链为基础调控激励相关各方的行为;政府信息管理系统与企业信息追踪系统相结合;信息管理需要考虑各方的策略行为;政策效果检验与优化。周应恒和耿献辉在信息可追踪系统在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中的应用里论述了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不管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 ,人们的饮食普遍存在两大令人不安的问题 ,一是食品含有致病微生物、生物毒素或遭受化学污染 ;二是公共卫生服务机构、饮食场所或私人饮食存在不卫生的状况。这两方面相互作用 ,从而使食品质量安全成为令全世界关注的问题。周洁红和叶俊焘在研究了很多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117家食品企业实施haccp体系决策机理及66家已实施haccp体系企业的成本收益的实证研究,得到了影响当前我国食品企业实施haccp体系的行为动机因素及主要障碍因素并据此提出了以市场激励为主、行政管制为辅的管制方式;先在大型企业,特别是生产具有出口优势产品类别的企业中强制推广haccp认证的分步推进战略思路及相应的6项具体对策。(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中haccp应用的现状、瓶颈与路径选择浙江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分析)可见,国内学者在信息传递、信息披露方面的实证分析相对薄弱,且主要局限在政策层面的描述,对于如何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和其他信息传递机制缺乏有力的实证解释。同时国内的文献中几乎没有谈及如何依靠市场机制来传递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多是强调政府的责任(如如何去建立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如何去披露信息),而对市场主体如何去使用商标、品牌、广告等信息载体和信息传递途径去传递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研究较少。三、研究目标及内容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质量,甚至还有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健康和生命。近几年来,部分地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比较突出,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猪肉含有“瘦肉精”等,已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从农产品的生产环节上看,安全隐患较为突出,不合理使用农药、兽药、化肥、激素等农业投入品。从加工、经营企业者来看,一些企业和经营者唯利是图,视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置消费者的人身安危于不顾,不当使用大量防腐剂、保鲜剂、添加剂等药物,加剧了农产品的有毒有害性。特别是在流通销售环节中,不法企业和商贩在产品上再做手脚,肆无忌惮地推销有毒有害及过期变质食品。从消费者来看,部分消费者对无公害、绿色食用农产品认知度还不高,对无公害、绿色食用农产品相对较高的价格难以接受。“放心菜”优质不优价,势必影响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推广。如何营造安全健康的农产品消费环境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农业发展的生命线。前几年的禽流感,给很多家禽养殖企业直接或间接造成了巨大损失,安丘市某农牧公司因此在短短几个月里经济损失达到500多万元。去年,安丘市的苹果因“甲胺磷风波”在哈尔滨身价大跌,导致安丘水果在整个东北市场销售疲软,尽管最终证实此事纯属个人捏造,但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挽回。这些事实告诉我们,质量安全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事关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大事,需要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并付出努力。我们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要从重堵轻疏中摆脱出来,在禁用有毒有害农业投入品时,也要相应地开发一些实用的绿色、无害农业投入品,群众认可后,就不会去使用禁用农业投入品了。就安丘市而言,现在是全国粮食、蔬菜标准化示范区,是全国优势农产品出口优势区域,已获得全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整体认证。接下来要提高全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当前重要的是加强宣传教育。各职能部门应加强配合,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和经营者加强农产品安全法律法规教育,让他们明白哪些是违法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从而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遵守农产品安全法律法规。同时要对广大消费者加强农产品安全宣传教育,使他们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对于上市农产品检测结果,除了及时在市场醒目处公布外,可定期汇总,在新闻媒体上公布,这样不但可以震慑不法经营者,也能使消费者明白哪些东西可放心购买,哪些东西要谨慎购买。本文拟从总结分析安丘市在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做法以及安丘市“三品”项目的进展和目标入手,结合所学理论及相关先进经验,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探索研究促进区域化管理工作的对策与建议。通过分析和研究,为地方政府开展工作提供一定参考。四、研究手段与方法1、数据处理法,通过查询安丘市统计年鉴、领导讲话、总结汇报、农业报表等相关材料,获取关于农业发展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的数据资料。2、文献分析法,通过查询国内外关于农业生产、发展、质量控制等相关问题的文献资料来进行科学的分类整理分析,并结合安丘市的实际予以表述论证。3、问卷调查法,通过深入到农业部门、部分镇、农业龙头企业及产业基地、村开展问卷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将调查的资料、情况与理论相结合,深入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问题,研究提出推进安丘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思路和建议。五、数据资料来源及调查方案设想本文数据资料主要来自安丘市统计年鉴、领导讲话、总结汇报、农业报表等相关材料。本研究的调查问卷效度检验采用专家判断法进行评定。拟邀请12位专家对本研究中的问卷内容进行审议,然后对专家意见归纳整理,经过修改、补充,最终确定正式问卷。本研究拟对800名安丘农民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问卷调查的结果和实地观察记录得出的数据,利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数理统计处理与分析。六、论文工作大纲第1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1.2 研究内容和方法1.2.1研究内容1.2.2研究方法1.3 研究目的和意义1.3.1研究目的1.3.2研究意义1.4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阐述2.1 相关概念的界定2.1.1非认证农产品2.1.2无公害农产品2.1.3绿色食品2.1.4有机食品2.1.5“三品”认证情况比较2.2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理论2.2.1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科学内涵2.2.2农产品安全性与农产品质量安全2.2.3农产品质量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第3章安丘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现状3.1安丘市农产品质量安全问卷调查情况3.1.1安丘市百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认识3.1.2安丘市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表现3.1.3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引发的后果3.2 安丘市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原因调查3.3安丘市“三品”项目的目标定位及进展情况3.4 安丘市现阶段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主要做法3.4.1建立一体化的农资监管体系3.4.2建立联动化的工作推进体系3.4.3 建立合力化的组织网络体系3.4.4 建立链条化的出口管理体系3.5 安丘市现阶段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主要效果3.5.1 创树了安丘市农产品质量品牌3.5.2促进了农业龙头企业发展3.5.3 提高了农产品出口能力3.5.4 增加了农民收入3.6 安丘市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问题和不足3.6.1 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有待加强3.6.2 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3.6.3 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存在空白点3.6.4 农产品检测和标准体系尚不健全3.6.5 农产品优质优价市场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第4章安丘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对策4. 1 总体思路4.2 具体建议4.2.1 严格遵循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实施生产4.2.2构建合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标准体系4.2.3加强安丘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技术支持4.2.4强化安丘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认证工作4.2.5建设标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检验检测体系第5章结论与展望5.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5.2 论文研究的不足与展望参考文献农产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人的生存和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区域的经济、政治、社会稳定,在国际贸易中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声誉。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已成为保障群众切身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成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安丘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为中心,综合运用文献分析、调查研究等方法, 对安丘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进行了理实研究,分析了安丘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基本情况以及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所取得的成绩,然后又对安丘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三品”认证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安丘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需要开展的主要工作。在全面总结安丘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指出了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关键在严格遵循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实施生产、构建合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标准体系、加强安丘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技术支持、强化安丘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认证工作和建设标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检验检测体系。七、研究与论文写作计划第一阶段 理论学习与研究阶段(2011、52011、8)通过问卷对安丘市农民的基本情况、生产情况以及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了解情况进行调查,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第二阶段 实践探索阶段(2011、92012、1)开展实验研究,收集实验资料,写好阶段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第三阶段 理论总结与升华(2012、22012、4)整理实验实录,提炼实验成果,撰写论文。八、参考文献1 韩宏华,熊德平;农业核心竞争力的涵义及其培育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韩宏华,熊德平;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其形成j;华东经济管理;2004年06期 3 陈琳;路正南;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国际竞争力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1期 4 蒲文彬;wto框架下的中国国内农业支持政策的调整与选择j;财贸经济;2005年12期 5 黎星辉,曾亮,章传政;中国茶叶竞争力初探j;福建茶叶;2004年04期 6 熊启泉;对我国农业信息系统建设的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曹晔,徐祗坤,张丽英,陈有为;中国农产品成本的理性分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汤石雨;郭庆海;张充;吉林省玉米流通成本分析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9 熊启泉,杨十二;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是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j;科技导报;2004年05期 10 罗松明;农产品质量检测及安全控制研究进展j;粮食储藏;2005年01期 11 潘勇;两种市场中“柠檬”问题的比较分析j;财贸研究;2002年02期 12奚国泉,李岳云;中国农产品品牌战略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09期 13 张维迎;法律制度的信誉基础j;经济研究;2002年01期 14谢晓尧;论商誉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15王秀清,孙云峰;我国食品市场上的质量信号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05期 16蔡洪滨;张琥;严旭阳;中国企业信誉缺失的理论分析j;经济研究;2006年09期 17陈红艳,许长新;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中的“柠檬”问题j;统计与决策;2005年10期 18侯守礼,顾海英;转基因食品标签管制与消费者的知情选择权j;科学学研究;2005年04期 19于冷;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j;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07期 20李平;国有企业的产权经济学分析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1张晓亮;环境保护制度中的两点“常识性”谬误中国二氧化硫收费政策的案例分析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2郑春慧;信息不对称与农产品市场发育:来自食品市场的经验证据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3柯丽敏;关于建立企业失信惩罚机制的探讨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4杨为民;周云;韩菁;加快供应链发展 促进新农村建设超市发展对蔬菜生产经营的影响调查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专辑c;2006年 25肖慧霞;论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诚信教育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6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中国市场交易秩序研究报告a;市场监管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学会2001-2002年度课题研究成果集c;2003年 27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中国市场秩序监管研究a;市场监管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学会2001-2002年度课题研究成果集c;2003年 28何德华;周德翼;周向阳;杨顺江;食用农产品安全信息管理机制研究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9罗丙能;王科;周德翼;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必要性:基于农户资金需求和借贷角度的分析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0胡定金;王伟;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06年05期 31吕巧枝;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年04期 32陈素珊,余心杰;我国农产品安全性问题与技术发展趋势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3年03期 33彭廷柏,陈惠萍;试析农产品健康与环境安全的几个问题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年02期 34龙方;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35许莹;农产品广告投放及消费者反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6王放;粮食安全与粮农增收协调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37李双元;wto框架下青藏高原特色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38陈登文;中国果品竞争力分析与黄土高原果业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39段晓明;wto框架下提高湖北农产品竞争力的支撑体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40李春海;wto框架下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41王希凡;基于产业组织的农业竞争力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4年 42姜法竹;黑龙江省畜产品竞争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43崔彬;果品产销组织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44王可山;李秉龙;食品安全问题及其规制探讨j;现代经济探讨;2007年04期 45汪普庆;周德翼;吕志轩;农产品供应链的组织模式与食品安全j;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03期 46周应恒,耿献辉;信息可追踪系统在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中的应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年06期 47周洁红,黄祖辉;食品安全特性与政府支持体系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3年09期 48王秀清,孙云峰;我国食品市场上的质量信号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05期 49周德翼,杨海娟;食物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与政府监管机制j;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06期 50卫龙宝,卢光明;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控制的运作机制探析以浙江省部分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07期 51黄祖辉;中国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11期 52林闽钢;许金梁;中国转型期食品安全问题的政府规制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10期 53高洁;论电信企业客户信用管理系统的构建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4刘志标;民营企业信用的经济学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06年02期 55林健;李焕荣;战略网络内部相互信任风险与信任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06年06期 56郑绍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设j;北方经贸;2003年05期 57宋言东;交易中的信任问题探析j;经济师;2003年10期 58赵修渝,肖强;国家助学贷款困境的经济学分析与解决j;经济师;2005年11期 59陶凌云;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累积性放大模型构想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60王永保;企业信用建设途径探讨j;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1殷宝庆;企业信用缺失的经济学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3年06期 62李善民,陈玉罡;企业信用缺失及其治理中的政府主导作用j;学术研究;2002年10期 63杨槐璋;商业银行效率导论d;厦门大学;2003年 64陈黎琴;企业联盟的实现方式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5范忠宝;中国家族企业论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66陈春霞;我国信用制度变迁中的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4年 67王孟钧;建筑市场信用机制与制度建设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68林健;转轨时期我国企业信用体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69叶圣利;中国诚信经济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0杨晓霞;旅游信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1张卓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效运行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72刘志标;转型期中国民营企业信用缺失影响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73王维金;山东省蔬菜产业的发展与竞争力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4桑淮国;苏北县级农业竞争力的时空特征及提高途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75张正卓;保障兰州市蔬菜安全科技创新体系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7年 76段慧兰;提升湖南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77张进;提升江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78王杰红;云南省农副产品加工业项目融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79邓丽霞;湖南省农产品竞争力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3年 80袁义勇;中国玉米的价格竞争力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年 81余学军;我国柑橘国际竞争力研究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云南省云县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河北省易县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城市协管员试题含答案分析
- 2025年房屋购买与配套设施安装合同
- 2025版铁路客户服务中心客户满意度调查与提升方案合同
- 2025出租居间合同协议书范本:城市综合体租赁服务
- 2025褚之与吴刚的离婚协议书及共同财产分割及子女抚养合同
- 2025年度砼工程劳务分包与进度控制合同
- 2025年度水泥井盖绿色环保认证采购合同约定
- 2025年度文化创意园场地租赁及配套运营管理协议
- 2025年度柴油油品批发与零售价格指数合同
- 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鉴定申请表
- 人格障碍教学课件-人格障碍
- 高中开学军训期间主题班会课件《高一新生入学目标与纪律管理主题班会》
- MySQL数据库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小学六年级美术《木版画》课件
- 检验指导书SIP样板
- 广西壮族自治区瑶药材质量标准第一卷
- GB 35574-2017热电联产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 催化重整装置大赛题库(技师、高级技师)
- 意外伤害急救常识及绷带包扎法课件
- 硫酸法钛白生产工艺操作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