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本文的研究主题为清代昆明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 文章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 产 分配 交换和消费等方面对清代昆明地区民众的社会经济生活进行了论述和 分析 展示了清代昆明地区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面貌 揭示出溥代昆明地区社会 经济生活发展变化的基本特点 本文的论述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清代昆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变迁的基本态势 叙述和讨论了在 清朝统治云南的二百五十多年间 昆明地区社会经济兴衰起伏 发展变迁的基本 历程和特点 本文认为 清代昆明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 伴随着政治上的治乱兴 衰 经历了一个兴衰起伏的历史变迁过程 大体而言 清代初期 由于长期的政 治动荡和战乱 昆明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呈现为凋敝荒芜的局面 康 熙中后期 经过政策的调整和休养生息 社会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 清代中 期 即从雍正 乾隆到嘉庆 道光的一百多年间 在较为安定的社会政治背景下 昆明地区社会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民众生活亦呈现出一种丰衣足食 安居乐 业的美好景象 清代后期 即从咸丰 同治到光绪 宣统的数十年间 由于咸丰 同治年问长达1 8 年的战乱破坏 昆明地区的社会经济破败凋敞 直到光绪中期 后 才得到一定程度的复苏和发展 清代昆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变迁的这一状况 和特点 对昆明地区民众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第二部分 清代昆明地区的物产 对清代昆明地区的物产状况进行了简要 介绍和分析 文章指出 由于自然条件优越 昆明地区是清代全省物产资源最为 丰富的地区之一 清代昆明地区的物产包括农产品 水产品和手工制品等不同的 种类 其中尤以农产品和水产品出产最为丰富 丰富的物产为清代昆明民众的社 会经济生活提供了充足的物质资源 第三部分 清代昆明地区屠民的日常经济生活 着重讨论和分析了清代昆 明地区居民的生计状况和消费情况 本文认为 清代昆明地区的居民 无论是城 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 无论是从事农业 还是从事工商业 都有其生计来源和谋 生之道 一般情况下 非遇战乱和灾害 都能维持着一种安居乐业 衣食充足的 社会经济生活 其物质生活消费表现出一种充裕实惠 节俭有度的消费特点 第四部分 清代昆明地区的商业贸易 着重讨论了清代昆明地区商业贸易 的兴衰变迁状况及其特点 本文认为 清代以省城为中心的昆明地区 既是全省 的经济中心 也是全省的商业贸易中心 清代昆明地区的商业贸易 以咸丰同治 年间的战乱为界 经历了康乾嘉道时期的繁荣兴盛和同治光绪时期的衰落萧条两 个历史时期 战乱以前 昆明城区的商贸中心在南城以外 战乱以后则转移至城 内南正街一带 清代在昆明地区从事贸易的商人和商帮 既有昆明本地人士 也 有外省及省内其他地区的人士 从经营状况来看 外来商帮的资本较为雄厚 经 营规模较大 昆明本地商贩多为小本经营 较少富商大贾 a b s t r a c t t h ep a p e rd i s c u s s e sm a i n l yo i lt h es o c i a le c o n o m yo fk u n m i n gi nq i n g d y n a s t y t h i sp a p e ra n a l y z e ss o c i a la n de c o n o m i cl i f eo fk u n m i n gp e o p l e i nq i n gd y n a s t yf r o mp r o d u c e a l l o c a t i o n c h a n g ea n dc o n s u m p t i o n i ts h o w s u st h eb a s i cf e a t u r eo fs o c i a la n de c o n o m i cl i f ei nk u n m i n ga r e aa n d e x p l o r e st h eb a s i cf e a t u r eo f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s t a t e sa n da r g u e st h eb a s i cs i t u a t i o no ft h es o c i a l e c o n o m yd e v e l o p m e n to fk u n m i n ga r e ai n 1 i n gd y n a s t y i tt e l l su st h ec o u r s e a n df e a t u r eo ft h er i s ea n dd e c l i n eo fk u n m i n gs o c i a le c o n o m y g e n e r a l l y s p e a k i n g i ne a r l i e rq i n gd y n a s t y f o rp o l l t i c a lt u r b u l e n c ea n dw a r t h e e c o n o m yi nk u n m i n ga r e aw a ss e r i o u s l yd e s t r o y e d i nt h em i d d l ea n dl a t e r k a n g x ip e r i o d a f t e rp o l i c i e sa d j u s ta n dr e v a l i d a t e dt h es o c i a le c o n o m y w a sd e v e l o p e da n dr e c o v e r e d i nm i d q i n gd y n a s t yt h es o c i a le c o n o m ym a d e g r e a tp r o g r e s sa n dk u n m i n gp e o p l el i v e di np r o s p e r o u s1 i f e i nl a t e rq i n g d y n a s t yb e c a u s eo fe i g h t e e ny e a r sw a ri nx i a n f e n ga n dt o n g z h ip e r i o dt h e s o c i a le c o n o m yi nk u n m i n ga r e aw a sd e s t i t u t ea n dw a sr e c o v e r e dt os o m e e x t e n du n t i li nt h em i d d l eg u a n g x up e r i o d t h es e c o n dp a r ts t a t esb r i e f l yt h ep r o d u c t so fk u n m i n gi nq i n gd y n a s t y b e c a u s eo fs u p e r i o rn a t u r a lc o n d i t i o nk u n m i n gw a s o n eo ft h em o s ta b u n d a n t a r e ai nt h ew h o l ep r o v i n c ei nq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p r o d u c t si nk u n m i n ga ra i n c l u d e da g r i c u l t u r a lp r o d u c t s a q u a t i cp r o d u c t s m a n u a lp r o d u c tsa n d o t h e rk i n d s e s p e c i a l l ya b o u n d e di na q u a t i ca n da g r i c u l t u r a lp r o d u c t s t h e s ep r o d u c t sp r o v i d e da m p l em a t e r i a lr e s o u r c e sf o rk u n m i n gp e o p l e t h et h i r dp a r td i s c u s s e sk u n m i n gp e o p l e sd a i l ye c o n o m i cl i f e t h i s p a r ta n a l y z e sm a i n l yo nt h es i t u a t i o no fk u n m i n gp e o p l e s1i v e h o o da n d c o n s u m p t i o n t h ec i t ya n dr u r a lr e s i d e n t sa l le n j o y e dp r o s p e r o u s1 i f ea n d b ew e l l 一f e da n dw e i i c l o t h e d t h e i rm a t e r i a lc o n s u m p t i o nw a sa m p l eb u t f r u g a l t h ef o u r t hp a r ta r g u e st h et h ec o m m e r c i a lt r a d eo fk u n m i n ga r e ai n q i n g t h i sp a r td i s c n s s e st h ev i c i s s i t u d e sa n df e a t u r e so fc o m m e r c i a l t r a d eo fk u n m i n ga r e ai no i n g a st h ep r o v i n c i a lc a p i t a lk u n m i n gw a st h e p o l i t i c a la n dc o m m e r c i a lc e n t e ro f y u n n a np r o v i n c e t h ec o m m e r c i a lt r a d e i nk u n m i n ga r e aw a sd i v i d e di n t ot w op e r i o d sb yt h ew a ra n dt u r b u l e n c e d u r i n gx i a n f e n ga n dt o n g z h ip e r i o d t h ec o m m e r c i a lc e n t e ra l s os h i f t e d f r o mt h eo u ta r e ao fs o u t h e r nc i t yt on a n z h e n gs t r e e ti ni n n e rc i t y t h e m e r c h a n t sa n dm e r c h a n t sw h ot o o ku pc o m m e r c i a lb u s i n e s sw e r ef r o my u n n a n p r o v i n c ea n do t h e rp r o v i n c e s t h ef u n d sa n dm a n a g e m e n ts c a l eo fm e r c h a n ts a n dm e r c h a n tb a n dw a sr i e h e ra n dl a r g e rt h a nk u n m i n gl o c a lo n e s y 7 7 5 7 7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 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 除文中已经标 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如千 知 年 月多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 的规定 即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 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云 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 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巧茛函珲 j 口 孓年 月如日 指导教师签名 噌分1 俦 伊世年p 月纠e l j 1 日 j看 本文的研究主题为清代昆明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 本文所言清代昆明地区 如从历史行政区域来说 大体上以清代云南府所辖地区为范围 如从自然区域来 说 则基本上是指以昆明城区为中心的滇池周围地区 在正式讨论本文的基本主旨前 有必要先对古代时期昆明地区社会历史发展 的基本线索及关于昆明地区历史文化研究的基本情况作一简要概述 从行政建置来看 昆明地区在汉代属益州郡 现今城区一带当时属谷昌县地 唐代昆明地区为昆州 1 昆州治所在益宁县 益宁县辖区即为现今昆明城区及周围 地区 南诏兴起后 昆明地区为南诏所管辖 称为鄯阐府 亦作善阐 同时南 诏并在现今昆明城区一带筑拓东城 大理国时期 昆明地区仍为鄯阐府 元代在 云南地区正式设立行省 在鄯阐城地区设善州 属中庆路管辖 也是中庆路治所 在地 明代在云南设立布政使司 昆明地区为布政使司所辖之云南府 布政司治 及云南府治均在昆明县 清代因之 昆明地区为云南府 府治在昆明县 从城市发展史的角度而言 昆明地区历史的发展大体经过了唐代的唐代拓东 城时期 宋代的鄯阐府城时期 元代的中庆城或押池城时期 明清的云南府城时 期和近代以来的昆明市时期 昆明于1 9 2 8 年正式设市 等几个历史阶段 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来看 云南地区社会文明发展的基本进程表明 以 昆明城为中心的滇池地区自秦汉以来就是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区之一 秦 汉时期 滇池地区是云南灿烂的古滇青铜文化的中心地区 唐宋时期 以拓东城 为中心的滇池地区是南诏大理国的东部重镇和昌盛之区 元明清以来 以省城为 中心的昆明地区一直是云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由此之故 昆明地区的历史 文化在全省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由于昆明地区长期以来在云南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具有的中心地位 关于昆明 地区历史文化的研究无疑应成为云南地方史和区域史研究的主题和重点所在 全 面地阐明昆明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 正确地总结昆明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和规 律 科学地揭示昆明在云南历史中地位和作用 对于正确认识云南地区社会历史 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科学地总结云南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具有重要 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 但值得注意的是 长期以来 作为区域史和城市史的昆 明历史研究处于一个相对薄弱的状态之中 不仅专题性的昆明历史问题研究成果 较为稀少 而且通史性的昆明地区史和城市史研究论著也不多 这种状况不仅 与昆明地区在云南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相匹配 同时也与昆明在当代 云南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不相适应 基于此 我们认为 关于昆明地区社 会历史发展的研究 无论是从专题史的角度还是从通史的角度都有待进一步的拓 展和深化 本文选取清代昆明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作为研究主题 选择这一研究主题主 要基于这样的考虑 第一 清代是昆明历史发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 在清朝 统治云南的二百五十多年间 清朝对云南的实际统治始于公元1 6 5 9 年 止于1 9 11 年 作为云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昆明地区既经历了当时云南地区所发生 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和历史变迁 同时也见证了清代云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 发展 清代昆明地区的社会历史 既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和折射出当时全省历史发 展的基本进程和特征 同时也集中地反映和体现出封建时代昆明城乡社会经济生 活的基本状况和特征 因此 无论是从云南全省历史发展的角度而言 还是从昆 明地区历史发展的角度而言 清代昆明地区的历史发展变迁问题 都具有重要的 研究价值 第二 社会经济生活是历史活动和历史进程的基本内容 唯物史观认 为 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的发展史 是生产方式的发展史 是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的发展史 同时 社会发展史也是物质资料生产者本身的历史 即作为生产过 程的基本力量 生产社会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劳动群众的历史 按照唯物史 观的这一基本观点 广大劳动群众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以及与艺相关的分配 交 换和消费活动 构成了人类社会历史活动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面 换言之 劳 动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 劳动群众的社会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内 容 从这一观点来看昆明区域史研究和城市史研究 我们认为 必须充分重视昆 明历史发展中的社会经济内容 充分重视城乡群众的社会经济生活在社会历史发 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重视对人民群众社会经济生活问题的研究 正是基于以 上两个方面的考虑 本文选择清代昆明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作为研究主题 需要说明的是 本文所谓清代昆明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 主要是指当时昆明 城乡人民的物质生活 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交换 分配 消费等各个方面 1 圪今为止 关于昆明历史研究的通史性著作主耍有陆复初著 昆明筒史 昆明市志编纂委曼龛印 行 和谢本书主编 近代昆明城市史 云南大学出版社1 9 9 7 年版 两部著作 前者主要是一 政 治史的角度叙述昆明地区的历史 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昆聪通史 后耆主要集中于对近代昆明瓤h 发展历史的论述 2 的内容 关于物质资料的生产 本文将从清代昆明地区社会经济演进变迁的基本 情况 昆明地区的物产和民众的生计等方面来加反映和讨论 关于物质资料的分 配和交换 本文将以昆明地区商业贸易发展兴衰的基本情况为内容来加以反映和 说明 关于物质资料的消费 本文将通过清代昆明地区民众衣食往行各方面的情 况来加以反映和说明 本文对清代昆明地区社会经济生活的研究 从研究方法而言 主要是一种社 会史和经济史的分析方法 从社会史的视角而言 本文把清代昆明地区的社会经 济生活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和社会历史活动来看待 从社会史的角度进行现象 描述和意义分析 力图较为全面地展示清代昆明地区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面貌 从经济史的视角来看 清代昆明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本质上属于一种特定历史时 期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 在这些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背后 包含着清代昆明 地区特定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情况 因此 本文在描述和展示清代昆明地区 的社会经济生活现象的同时 也力图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的 分析和揭示 以期获得对清代昆明地区社会经济生活特征的深入认识和把握 从本文所依据的资料来说 本文的基本史料包括两类 一是各种地方史 二 是有关私人著述 地方史包括清代编纂的云南省志 云南府志 昆明地区各县县 志 以及民国年间编纂的 新纂云南通志 续云南通志长编 等 2 0 世纪8 0 年代 昆明市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出于新修地方史的需要 对历史上的昆明地方 历史资料进行了广泛收集和摘录 汇编成 昆明市志长编 一书 该书也成为本 文写作的重要资料 本文所参考和依据的私人著述主要是近人罗养儒先生所著的 纪我所知集 即 云南掌故 原为手稿 1 9 9 6 年云南省社科院文献研究所 对其进行点校后 以 云南掌故 之名将其正式出版 纪我所知集 是近代昆 明学者罗养儒先生纪述云南史事的重要著作 罗养儒先生为广西昭平人 生于光 绪初年 少年时即随父亲来滇 自此以后一直生活于昆明 罗养儒先生一生经 巧 丰富 见闻广博 晚年将其一生见闻著为 纪我所知集 为后人了解和研究云 南近代历史特别是昆明历史提供了极为丰富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本文的研究和写 作极大地受益于罗养儒先生的著述 当然 由于历史上的各种著作对社会经济生 活问题的记述相对较少 再加上笔者阅读有限 因此 本文所依据的历史资料仍 是不够完备的 本文的内容也仍较单薄 有待他日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 一 清代昆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变迁的基本态势 清代昆明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 是在清代昆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变迁的基本 背景和态势展开和进行的 因此 在对清代昆明地区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面貌和 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前 有必要先对清代昆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变迁的总体情况 进行简要介绍和评述 从地域范围来看 清代以昆明城为中心的昆明地区 大体而言 略相当于当 时云南府所辖区域 根据清代的行政建制 云南全省共设1 4 府 3 个直隶厅 4 个直隶州 府之下辖州 县 云南府为全省1 4 府之一 下辖4 州 7 县 4 州为 安宁 晋宁 嵩明 昆阳 7 县为 昆明 富民 宣良 呈贡 罗次 今并入禄 丰县 禄丰 易门 由于云南府是当时云贵总督衙门 云南巡抚衙门 云南布 政使司衙门等的驻地 云南府也成为当时全省的首府 云南府城也成为全省的会 城 同样 昆明县由于是云南府衙门的驻地 昆明县也成为全省首县或首邑 由 此之故 云南府及昆明县是清代云南全省的政治中心 清代昆明地区的社会经济 伴随着政治上的治乱兴衰 经历了一个兴衰起伏 的历史变迁过程 大体而言 清代初期 由于长期的政治动荡和战乱 昆明地区 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呈现为凋敝荒芜的局面 康熙中后期 经过政策的调 整和休养生息 社会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 清代中期 即从雍正 乾隆到嘉 庆 道光的一百多年间 在较为安定的社会政治背景下 昆明地区社会经济获得 了较大的发展 民众生活呈现出一种丰衣足食 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 清代后期 即从咸丰 同治到光绪 宣统的数十年间 由于咸丰同治年间长达1 8 年的战乱 破坏 昆明地区的社会经济里现出一种破败凋敝的景象 直到光绪中期后 才得 到一定程度的复苏和发展 下面我们对清代昆明地区社会经济起伏变迁的基本情 况作一简要述评 一 清代初期昆明地区的动荡战乱和社会经济的破坏 清朝对中国的全面统治开始于公元1 6 4 4 年 即清朝顺治元年 从顺治元年 到康熙二十年 1 6 4 4 年至1 6 8 1 年 的4 0 年间 作为云南省政治中心的昆明地 区长期处于政治冲突和战争破坏的动荡漩涡中 清顺治四年 1 6 4 7 年 明末农民起义军余部的大西军进入云南并很快控制 了全省的局面 大西军以明王朝后裔永历帝为号召 展开反清扶明行动 云南成 为大西军的根据地 顺治十六年 1 8 5 9 年 初 吴三桂率清军进入昆明 大西 4 军向滇西撤退 1 6 6 2 年 康熙元年 永历帝被清军所俘 大西军最后失败 整 个云南自此完全纳入清王朝的统治之下 清军占领云南后 清王朝封吴三桂为平西王 令其镇守云南 云南成为吴三 桂的藩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 吴三桂的势力曰益坐大 云南几成吴三桂的独立王 国 面对吴三桂拥兵自重和据地自雄的严重态势 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 年青的 康熙皇帝下令撤藩 吴三桂不甘心拱手交出权势 于康熙十二年 公元1 6 7 3 年 起兵反清 康熙皇帝下令平叛 由此开始了长达8 年的战乱 史称 三藩之乱 在吴三桂反清后不久 受封于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及其子尚之信 受封于福建 的靖南王耿精忠也起兵反清 是为 三藩之乱 康熙二十年 t 6 8 1 年 舂 在经过长期的反复厮杀后 清军进入云南 1 0 月 清军攻破昆明城 三藩之乱 最终以吴三桂及其孙吴世瑶的败亡而告终 吴三桂的叛乱虽然被平定 但吴三桂的残暴统治及清军的平叛之战对云南地 区尤其是昆明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和社会经济生活的破坏却是十分严重的 这种危害和破坏突出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 战争造成人民的大量死亡 无数百姓死于战乱及与之相伴的饥荒和瘟 疫 在昆明城被最后攻破以前 清军对昆明城进行了长达半年多的围攻 长期的 征战和围困造成昆明地区粮食供给匮乏 不仅攻城军队粮草不足 城内外居民更 因缺粮而遭受饥饿之苦 当时统军攻城的云南巡抚王继文记述说 二十年仲春 各路大兵会剿 沿途杀贼 直抵滇城 斯时满汉官兵数十万随行 既无粮饷 州县又无官员 逆渠拒守 省城四面余孽未靖 民心风鹤 兽散鸟惊 且各官兵 悬釜待炊 皆从权寻粮为食 又有溃贼乘机劫抢 百姓仓皇惊惧 近者骨肉离散 远者避窜山谷 竞至数百里无烟 这是就城外地区而言 在城内 居民的生 活更为惨痛 由于粮食供应断绝 于是出现 贼粮久匮 饥民相食 城中饥 人相食 的悲惨局面 在昆明城被攻破后 入城清军见到的情景是 饿殍载道 遗骨盈衢 二是田园抛荒 开垦乏人 社会经济生活的基础遭到严重破坏 1 6 8 2 年 云贵总督蔡毓荣在 筹滇十疏 中请求免除抛荒土地的赋额时说 王继文 公余偶记 康熙 云南通志 艺文六 转见 昆明市志长编 卷5 第5 1 页 1 王继文 克服云南省城琉 康熙 云南通志 艺文兰 卷2 9 龙云氏是源别墅9 3 4 年重印 第一夏 1 云南备征恚 卷1 6 刘健 庭闻录略 转自 昆明市志长编 卷5 第5 6 页 1 康熙 云南府志 沿革卷5 转见 昆明市志长编 卷5 第5 9 页 蔡毓荣 筹滇十疏 收入 滇系 艺文系 第三册 清 师范纂辑 1 9 1 4 年刊 第3 7 3 8 页 5 滇属变乱之后 抛荒田地 死徙人丁 在在有之 目下开垦乏人 牛种未各 逃亡无勾补之法 生聚非旦夕之功 照额取盈 万不可得 蔡毓荣认为 造成 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吴三桂的残暴统治 一是平叛战争带来的破坏 他 分析道 查自逆贼踞滇 按地加粮 按粮征兵 或迫于桁杨 或驱之锋镝 播 虐万状 民不胜其苦 而委废田园 展转沟壑者已过半矣 这是吴三桂残暴统 治对社会生产的破坏 另外 清朝大军的围攻和叛军的杀掳对昆明地区社会生产 的破坏同样深重无比 及我大军深入以来 筑垒挖壕 环营列栅 近郊阡陌 悉作战场 遍野榛芜 徒堪牧马 凡两迤之往来大路 桑麻久废 鸡犬无闻 迨诸逆服辜之后 所余者 荒丘蔓草 白骨青磷已耳 面对战乱后云南尤其是昆明地区荒凉破败的社会经济局势 清初治滇的蔡毓 荣 王继文 范承勋等督抚采取了一系列招徕人口 恢复社会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这些政策和措施包括 一是将吴三桂大量夺占的庄田收归官府 然后分给农民耕种 对于此事 蔡 毓荣记述说 故明沐氏世镇滇省 置买庄田 厥后 沐氏沦亡 凡据滇者 必 贪之以为利 本朝开滇之始 拨给逆藩 遂使地为藩庄 民为藩役 藏奸纳叛 有由来矣 既奉旨悉归有司 给民耕种 将数百年来之锢弊一旦扫除 人心共快 l 1 二是将无主荒地分给在职兵丁的父兄子弟耕种 既保障了兵丁的粮饷 丑军士 家属的生活来源 同时又使荒地得到了垦殖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 在给康熙 皇帝所上奏疏中 蔡毓荣写道 查兵丁之有父兄子弟余丁者十常五六 请将附 近各镇 协 营无主荒田 按实有父兄子弟余丁之兵 每名酌给十亩或二十亩 臣会同抚 提臣督率诸将 营弁设法借给牛 种 听其父子兄弟余丁及时开垦 渐图收获 以赡其家 俾在伍者 无俯仰之忧 有田园之恋 斯兵心固而边备无 虞矣 三年之后 仍照民例起科 应纳条银抵充月饷 应输夏 秋二粮抵给月粮 这一建议得到朝廷的批准 并付诸实施 三是减免军屯户的赋税 使民困得以舒缓 调动田户的生产积极性 明代 在云南建立卫所 驻扎军队 军队所需军粮 由军屯或民屯解决 同样的田地 屯田所缴租额远高于一般民田 致使屯田户负担沉重 到吴三桂统治时期 屯田 募毓荣 第2 0 册 转见 昆明市志长缟 卷5 第8 页 石文晟 请减屯粮琉 滇系 云南经济史料辑校 中国书格出版社2 0 0 4 年版 第2 6 8 页 3 罗彝儒 云南掌故 自序 云南民族出版社1 9 9 6 年版 第1 页 1 罗葬儒 云南掌故 云南民族出版社1 9 9 6 年版 第4 2 页 7 三 清代后期昆明地区的变乱与社会经济的起伏波动 这里所谓清代后期 是指自清咸丰初年至辛亥革命这一段历史时期 鸦片战 争前后 云南地区同全国一样 各种社会矛盾逐渐积累并趋于激化 在各种社会 矛盾中 回汉之间的民族隔阂和利益冲突最为尖锐 咸丰六年 1 8 5 6 年 云南 爆发全省性的回汉互斗事件 在清政府的错误政策驱使下 广大回族群众遭到残 酷的大屠杀 汉回互斗由此演化为全省性的回民大起义 在这场历时1 6 之久 即 起于1 8 5 6 年 止于i 8 7 2 年清军攻占大理 如以1 8 7 4 年清军攻占腾冲地区作为 起义最后失败的标志 则为1 8 年 的回民起义事件中 昆明作为全省政治中心 成为起义军与清军厮杀争斗的主战场 这就是所谓 回民困城 长毛下坝 事件 回民困城 指咸丰七年 1 8 5 7 至同治元年 1 8 6 2 年 间 滇东南回族起 义军对省城昆明的三次围攻 在咸丰七年 1 8 5 7 年 的围城之战中 昆明南门 关繁华的商业区和居民区几乎全被烧毁 居民死伤万余人 光绪 云南通志 记 其事说 贼 指回族起义军 至省城东南门外 纵焚街道 如入无人之境 当 贼未至之先 预使贼目李洲 率游匪数百 伪为商民 分伏各街巷村落间 约闻 砘即同时举火烧杀 省城精华 萃于南关 商贾云集 列市纵横 各十余里 省 城自上年以来 屡有警报 民间习闻讹传 不复迁避 是变起仓卒 尽闭各门 城外杀声震地 为贼所杀与自投滇池 盘龙江死者不可胜算 火光烛天 逾月1 息 面对当时省垣被围的形势 云贵总督恒春束手无策 下令关闭城门以防 咽军攻入 结果 南城外的居民遭到杀害 而城内的情况同样悲惨 城内粮道 断绝 饥民网翠湖浮萍食之 饿死者塞满街衢 长毛下坝 是指同治七年 1 8 6 8 年 至同治九年 1 8 7 0 年 滇西杜文秀 起义军的东征昆明事件 在两年的时间里 起义军占领了昆明地区各州县 并从 西 南 北三面对昆明城实行了包围 清军与起义军 相持几及二年 历数百战 在将近两年的交锋争斗中 省城周围地区成为双方反复攻打争夺的战场 许 多城镇和村落地方在战争中被夷为焦土 咸丰同治间云南地区的战乱对全省尤其是昆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车l j 破坏是极为严重的 这种影响和破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光绪 云南通志 武鲁志 转见 昆明市志长螭 卷6 第1 3 8 页 吐7 昆明市志长编 餐6 第1 8 6 页 1 光绪 云南通志 戎志 转见 昆明市恚长编 卷6 第3 0 6 页 8 第一 战乱造成城乡人口的大量死亡 使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重要资源一 一人力资源遭到极大的消耗和毁灭 使得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难以为继 从 人口死亡的情况来看 战乱使云南全省人口死亡过半 战后云贵总督岑毓英给清 廷的奏稿说 白军兴以来 各属久遭兵燹 饥馑瘟疫 百姓死亡过半 现 查各属百姓户口 被害轻者十存七八 或十存五六不等 其被害较重者十存二三 约计通省百姓户口 不过当年十分之五 这是就全省的总体情况而言 从昆 明地区的情况来看 其情形更为严重 根据 续云南通志稿 的资料 云南府人 口变迁的情况是 道光十年 实在土著民户 十九万七百六十二 男妇大小一 百一万七千二百七十五丁 实在土著屯户七万五千七百一十三 男妇大小四十三 万八百二十六丁 光绪十年 实在民户七万九百一十二 男妇大小二十五万四千 二百九十五丁 即是说 道光十年 1 8 3 0 年 昆明地区的土著民户 屯户共 计2 6 6 4 7 5 户 男女大小人口1 4 4 8 1 0 1 人 每均每户5 口以上 经过咸同变乱后 到光绪十年 1 8 8 4 年 昆明地区的民户只有7 0 9 1 2 户 人口总数2 5 4 2 9 5 人 前后相较 户数减少了1 9 5 6 5 3 户 人口减少了1 1 9 3 8 0 6 人 户数减少 率为7 3 4 人口减少率为8 2 5 第二 战乱不仅使既有的社会财富遭到无谓的消耗和毁灭 而且严重地破坏 了社会正常的生产生活条件 使整个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难以为继 长期的战乱 使得昆明地区土地荒芜 生产停滞 粮食奇缺 市场萧条 民生维艰 特别是在 围城时期 昆明地区民众的正常生活几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这种情况突出地表 现在粮食供应的奇缺上 对此 当时的史书作了这样的记述 省围急 粮路阻 绝 每米一斗售银二十金 铜钱一文购蚕豆两枚 所有华山树皮 翠湖浮萍 荷 叶野草 民俱食尽 饿死者枕藉 3 对战后初期昆明地区社会经济的凋敝状况 云贵总督岑毓英向朝廷作了这样的报告 滇省军兴二十余载 兵燹之后 继以 瘟疫 各属田地 多有荒芜 城市萧索 乡民衣服褴褛 不能蔽体 民食多用包 谷 糊口维艰 凋敝情形 深堪悯恻 1 8 7 2 年后 随着战乱的结束 昆明地区的社会秩序逐步走向安定 城乡居 岑航英 截止民兵厘谷请免积欠钱粮片 岑襄勤公奏稿 卷8 转自 昆明市志长编 券6 第3 1 2 页 光绪 续云南通志稿 第2 3 册 户口 部分 昆明市志长编 卷6 第3 1 6 页 c 滇垣十四年大祸记 转自 昆明市恚长蝙 卷6 第8 4 页 岑毓英 裁革夫马筹款支销以苏民困摺 岑襄勤公奏穑 卷1 8 转见 昆明市志长编 卷6 第 页 9 民的生产生活也逐渐恢复正常 随着田地的逐渐垦殖和户口的不断繁殖 昆明地 区的社会经济里现出一定程度的复苏和重兴景象 对此 近代昆明学者罗养儒先 生根据其少年时代的见闻 作了这样的评述 光绪五年后 滇中元气便渐次昭 苏 所以然者 因频遇丰年耳 社会上一切食用都不缺乏 人民自无不安其居而 乐其业 于是 由光绪五六年起 至宣统末年止 此三十余年当中 云南省 内各处 无不表露出另一种泰然穆然之美好景象 此则以昆明为盛 但较之 咸丰以前昆明地区社会经济的繁荣景象 仍有相当差距 二 清代昆明地区的物产状况 任何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 这种物质 基础 既包括生产资料 也包括生活资料 从生活资料而言 一个地区的生活资 料状况主要反映在该地区的物产状况上 由此而言 一个地区的物产状况实际上 也集中地体现出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状况 因此之故 研究清代昆明地区的 社会经济生活 首先必须对清代昆明地区的物产状况进行叙述和分析 昆明地区是清代云南全省物产较为丰富的地区 昆明地区物产的丰富与昆明 地区良好的自然条件具有密切关系 关于当时昆明优越的自然条件 道光云雨 志钞 作了这样的概括和评价 云南府为全滇首郡 山川壮丽 原野膏腴 带 海襟山 兼擅陂池之利 甲于三迤诸郡 足与楚 蜀比肩 宅是南邦 洵一大都 会也 2 道光年间戴锏孙所撰 昆明县志 风土志第三 亦言 昆明为布政司 所治 冈峦环绕 川泽淳法 沟渎通流 原田广衍 夏无溽暑 冬不祁寒 四时 之气和平如一 虽雨雪凝寒 晴明旋复暄燠 以地列坤隅 得土冲气 故耳 总的来说 昆明地区地势平坦 林木茂盛 土地肥沃 河湖密布 气候温和 具 有发展农业生产和其他副业生产的优越条件 而农业生产和副业生产的发展 为 清代昆明地区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 提供了丰富的衣食之源 如昆阳县 自黍 稷稻粱 蔬菜花木以及羽毛鳞介 日用所需之物 莫不滋生蕃衍 供取资予间阎 邑之人顺土宣以布利 尽物性以调元 清代昆明地区的物产状况 大体可分为这样几类 罗井儒 云南掌散 云南民族出版社1 9 9 6 年版 第2 页 噜 遭光云南志钞 见 云南史料丛刊 第1 1 卷 第4 1 2 页 云南大学出舨社2 0 0 i 年版 t 昆阳州志 卷5 物产 转见 昆明市志长犏 卷5 第3 8 4 页 1 0 一 农产品 1 粮食产品 由于气候 土壤 水利条件等较为优越 清代时期 昆明各州县是云南省粮 食产量较为丰富的地区 对之 近人罗养儒先生有这样的评述 原日 云南府 十一属是无不各有余粮出境 其间 以宜良 晋宁 昆阳 嵩明 富民五个州县 运出境外之米粮为最多 云南府十 属实为出产米粮较多之地处也 清代昆明地区的粮食产品有稻 麦 黍 稷 豆 荞等 稻为主食 其他则 为杂粮 昆明地区稻谷的品种甚多 一般以红稻 自稻 糯稻来概称之 稻之 白者 其米长腰细粒 熟之作淡碧色 其红者颗殊圆大 味皆香 关于稻米 的煮食之法 道光 昆明县志 物产志 的记述是 作饭皆先以淅之 入釜煮 三四刻 妥置笊篱 滤去其汁 乃蒸之以甑 俟气蓬蓬上而熟矣 甑以木为之 圆经尺余 甑底编竹成盛饭具 曰算 当饭受蒸时 釜中仍可煮菜作汤 布于甑 中饭上者亦中间蒸他食物 实际上 这种米饭蒸煮之法是云南各地群众长期普 遍沿用的蒸煮方法 2 果蔬产品 昆明地区果蔬产品丰富 以蔬菜言之 有白菜 白菜 莱菔 萝h 芹菜 菠菜 冬瓜 南瓜 黄瓜 丝瓜 苦瓜 扁豆 刀豆 豇豆 蚕豆 豌豆 豆类 制品既可作杂粮 也可作菜蔬 葱 姜 蒜 胡荽 香菜 等 各类蔬菜的 烹食之法多种多样 以蚕豆言之 则既可作菜 亦可当饭 对此 滇海虞衡志 的记述说 蚕豆 始则连荚而烹以为菜 续则杂米为炊以当饭 干则洗之以为 粉 故蚕豆粉条明澈轻缩 杂之燕窝中 几不复辨 实际上 蚕豆的这种烹 食之法在云南的许多地区今天仍沿用之 以果品言之 则有梅 李 桃 梨 枣 杏 石榴 胡桃等 其中梅 李 桃 梨 枣被称为 会城五果 而产量最大的则是桃和梨 以产地而言 昆明 地区各州县均盛产水果 其中尤其以呈贡县所产种类最多 数量最丰 呈贡所产 之宝珠梨 闻名滇中 而桃则以富民白皮桃为上品 罗莽儒 云南掌故 云南民族出版社1 9 9 6 年版 第3 1 4 页 道光 昆明县志 物产志第四 道光 昆明县志 物产志第四 檀萃著 滇海虞衡志 卷 1 志草术 云南图书馆重校刊 第十二页 1 1 二 水产品 由于濒临滇池 河湖众多 故昆明地区较之省内他处 水产丰富 水产也是 昆明地区的重要物产 昆明地区的水产主要有鱼 虾 螺 蟹等 在清代 这些 水产品不仅是当时昆明地区居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副食品 而且从商品经济的角 度而言 这些水产品也是当时昆明市场上买卖的重要商品 l 鱼 昆明地区鱼类甚多 有鲤鱼 鲫鱼 白鱼 乌鱼 金线鱼等 鲤鱼和鲫鱼是当时滇池所产鱼类中数量最多的鱼类产品 据檀萃 滇海虞衡 志 记载 滇池之鱼 鲤最美 小者不能盈掌 且满腹鱼子 此江乡 江乡当 指江南水乡之地 引注 所不见者 大或重至七八斤且十余斤 味甚佳 鲤之 小者与鲫似 滇人所不能分 又不解糟 糟 指以盐 酒等物腌制 一引注 7 1 滇海虞衡志 又言 滇池多草 产鲫多 皆白鲫 颇肥美 无淮扬之草鲫 乌鲫者 乌鱼是昆明地区所产鱼类中味道最美的一种鱼类 关于昆明地区所产乌鱼的 情况 新纂云南通志 物产考 有这样的记载 乌鱼与鳢同属 因其体色苍黑 亦云黑鱼 滇池及各处池沼中均常有之 普通长尺许 色苍灰 细鳞粘滑 上有黑斑 分向两侧 各成二列 此鱼为食用美品 今市食馆及筵席上 每 剥其皮 以炒鱼片 谓之乌鱼片 极白细嫩 惜有微刺 为不足耳 昆明地区最名贵之鱼为金线鱼 亦产于滇池 关于金线鱼 戴纲孙撰 昆明 县志 有这样的记载 太华山之西有金线泉 泉透山腹为洞 出注滇池 池r p 细鱼溯流入 日金线鱼 大小不逾四寸而中腴 首尾金一缕如线 滇池佳品也 新纂云南通志 物产考 的记述谓 金线鱼 金色细鳞 侧线明显 颇似白 鲦 长不盈尺 肉多刺少 质亦细腻 为滇池珍品 2 虾 虾也是滇池水产之一 滇海虞衡志 谓 滇池多藻 出细虾 渔人干之鬻 于市 百钱一筐 由滇人不知重也 土人言亦有大虾 长数寸 渔人匿之而私市 恐官之诛求也 这说明 滇池所产之虾 既有小虾 也有大虾 以小虾为多 在市场上 小虾量多而价廉 而大虾则是当时的抢手之货 檀萃著 柬文熙 车东平梗注 滇海虞衡志校注 云南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版 第1 8 1 页 新纂云南通志 物产考三 卷6 0 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翻印 1 9 8 8 年 第斗页 4 1 檀萃著 宋文熙 李东平校注 滇海虞衡志校注 云南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舨 第1 8 3 页 1 2 3 螺 蟹 螺是滇池的水产之一 据 滇海虞衡志 记载 滇池多巨螺 池人贩之 遗壳 名螺蛳湾 这一记载表明 昆明地区不仅盛产螺蛳 而且现今昆明城区 重要的商业区螺蛳湾历史上即因商贩贩螺遗壳而得名 关于螺蛳的吃法 滇海 虞衡志 记述是 剔螺掩肉 担而叫卖于市 以姜米 秋油调 争食之立尽 早晚皆然 又剔其尾之黄 名螺蛳黄 滇人尤矜 以为天下所未有 有曹姓业于 此 居菜海边 菜海即今翠湖 明清时称为菜海子 引注 人谓之曹螺蛳云 这一记载表明 螺蛳是当时昆明居民喜食的水产品 也是市场上畅销的美味 食品 捕螺和贩螺成为当时一些人的谋生之道 滇池也产蟹 滇海虞衡志 记载 蟹 亦出滇池 熟卖于市 一枚一文 贱甚 厨丁细剔以作蟹羹 陈于官筵 味亦佳 三 手工业品 清代昆明地区的手工业产品可分本地产品和外来产品两种 从各种资料的记 载来看 清代昆明地区本地产的著名手工产品不甚多 但由于昆明是云南会城所 在 所以外地手工产品贩销于昆明的甚多 因此 如不以产地而区分的话 昆明 地区的手工产品也可称为丰富 下面我们对清代昆明本地产的手工制品略作介 绍 丝织品 昆明地区的丝织品以滇缎最为著名 罗养儒 云南掌故 记述说 在往昔之云南 手工业之出产品不多 以昆明而论 产出特殊品物 只有数事 最出色著名者 厥为滇缎 滇缎系以生丝作纬 熟丝作经 织法有类于编布 故 不能提花 其质有似山东绸 望之不甚光滑 复不细腻 但坚结甚 制衣有元青 宝蓝 银灰 枣红四色 俱能入水而色不变 若针成一件单袍 可穿二十年 此惟官渡村人能织 而售卖者 亦只周滇缎家一家铺子售卖 3 铜器制品 清代 云南地区盛产铜 铜器制品种类甚多 昆明所产铜器以自 铜面盆和铜锣锅为佳 昆明所产自铜面盆为南京籍工匠所造 其情况为 白铜 面盆 为惟滇制最天下 皆江宁匠造之 自四牌坊以上 皆其居肆 自铜 别器皿甚多 虽佳 亦不为独特 而独绝者唯面盆 所以为海内贵 1 檀萃著 束文熙 李东平校注 真海赢衡志校注 云南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版 第1 8 7 1 8 8 页 檀萃著 束文熙 车东平技注 演海寰衡志校注 云南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版 箢1 8 8 页 1 罗养儒 云南掌歃 云南民族出版牡1 9 9 6 年敝 第5 7 6 页 摄苹著 宋文熙 孪东平校注 滇海虞衡志校注 云南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版 第9 8 页 1 3 陶制品 昆明地区的陶制品以砖瓦及仿制之永昌棋子较为著名 对之 新 纂云南通志 工业考 作了这样的记述 云南陶业 全省各县皆有 砖瓦 以昆明北乡松花 华 坝所烧之琉璃瓦为佳 永昌产棋子 明代以来即著名 永昌烧棋子之法已失传 昆明人仿造之 象牙制品 新纂云南通志 工业考 谓 象牙器 出省城文庙街 初只五 六家为之 牙 本来自滇西南隅 滇匠特工其切磋琢磨而已 所制如盒 箸 簸 钏及文玩之物 并皆古雅 价亦最廉 除了上述手工产品外 清代昆明地区的著名手工产品还有城区所制的羊角 灯 安宁八街所铸铁锅等 三 清代昆明地区居民的日常经济生活 论及清代昆明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 不能不对清代昆明民众的日常经济生活 进行专门论述 民众的日常经济生活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主体内容 民生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陕西师范大学《传热学与换热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管理职业学院《景观植物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基础化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文艺演出策划与组织》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表面活性剂作用原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不要下河游泳安全教育
- 生态系统的稳态教学设计
-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3DSMAX效果图与动画制作》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定额预算》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工业大学《测量平差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信托固定收益合同模板
- 2024年高考真题-生物(天津卷) 含解析
- T-LNEMA 013-2024 实验室危险化学品贮存管理技术规范
- 麻辣烫合伙人合同协议书(2篇)
- 青年人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2023年辽宁沈阳中考语文试卷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 食品安全前提方案PRP程序
- 构建水利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工作指导手册
- 2024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数学试卷含答案
- 化粪池应急预案方案
- 外研版英语四年级下册阅读理解练习(含答案)
- 纺织非遗:让世界读懂中国之美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天津工业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