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研究.doc_第1页
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研究.doc_第2页
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研究.doc_第3页
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研究.doc_第4页
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图分类号:F830.91我国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研究金融学王瑜孙英隽 教授 二九年十二月 学校代码: 10252学 号:0721609上海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研究姓 名王瑜系 别管理学院专 业金融学研究方向金融服务市场研究指导教师孙英隽 教授学位论文完成日期 2009年12月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位论文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上海理工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内容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 保 密_年 不保密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年 月 日 年 月 日声 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公开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年 月 日摘 要伴随着国际金融业一体化的进程,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出现过严重的银行危机。为了尽可能降低银行危机发生的概率,减少银行危机给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金融安全网的建设。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金融安全网的三大支柱之一,已被大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所认可。我国也于1993年12月通过了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目标。但国内部分学者认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并非是一个完美的制度。就制度本身而言,其最大的作用就是避免不必要的银行恐慌,消除挤兑危机。但是,提供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同时还会带来道德风险的问题。在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银行倾向于从事高风险的活动,存款人对市场的约束会被弱化,监管部门也会放松其监管要求。从根本上讲,显性存款保险的道德风险源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正如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就已清醒地认识到道德风险在经济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这就说明了道德风险并不是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所特有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只是加重了这种信息不对称,而并不是导致道德风险的原因。实际上,良好的监管环境和完善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设计完全可以防范道德风险的发生。与上述显性存款保险不同的是,我国实施的是以国家信用为担保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在发生金融危机时,国家为所有的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救助,这种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不仅给各级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而且会导致央行的货币政策严重的扭曲。本文通过比较显性与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道德风险的情况,发现在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道德风险更加的严重。可以说,对于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争论并非在于是否应当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而应该是建立怎样的存款保险制度。一个设计良好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不仅可以保护存款人的利益,而且还可以防范道德风险和金融风险。因此,在本文最后则重点探讨了如何设计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以及如何完善显性存款保险的配套设施,以防范存款保险道德风险的发生。关键字:显性存款保险 隐性存款保险 道德风险 防范机制ABSTRACTWith the proc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e integration, many countries and regions have suffered serious banking crisis.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probability of banking crisis, reduce the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economy, more and more countries begin to concer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inancial safety net. As one of the three pillars of the financial safety net, explicit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has been recognized by most countrie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China also adopted “the State Council decision on financial system reform” in December 1993, cleared the objective of establishing the explicit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However, some domestic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 explicit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is not a perfect system. Its great function is to avoid unnecessary bank panic, eliminate run crisis. But explicit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will bring about moral hazard problems, banks tend to engage in high-risk activities, depositor supervision over the market would be weakened, regulators would relax its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In essence, it is the asymmetric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principal and agent that leads to the moral hazard of the explicit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As Adam Smith had clearly recognized in his Wealth of Nations that moral hazard had widespread in the economic community. It illustrates that moral hazard is not the dominant characteristic of the explicit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explicit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only increased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but not the cause of moral hazard. In fact, a good regulatory environment and a well-designed explicit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could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moral hazard. Different from the explicit deposit insurance mentioned above, our country implements the implicit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which is based on the state credit. In the event of financial crisis, state will provide financial aid for banks, securities and othe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t not only brings a heavy burden on government, but also leads the central banks monetary policy serious distortions. By comparing the explicit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and the implicit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it found that moral hazard is more serious under the implicit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argument for our country is not whether to establish the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but how to build the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A well-designed explicit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not only can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depositors, but also can prevent moral hazard and financial risks. So, the last part of this paper focuses on how to design explicit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as well as how to improve the supporting facilities of explicit deposit insurance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moral hazard of the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Key Word: explicit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implicit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moral hazard, prevention mechanismI目 录中文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1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11.2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21.2.1本文的研究思路21.2.2本文的研究方法31.2.3本文的框架结构41.3本文的结论、创新与不足51.3.1本文的结论51.3.2本文的创新与不足5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62.1国外文献综述62.1.1存款保险道德风险不利于金融的稳定62.1.2存款保险制度有助于金融的稳定72.1.3对国外文献综述的评价82.2国内文献综述82.2.1反对存款保险制度-基于潜在的道德风险原因92.2.2支持存款保险制度-基于可控的道德风险原因92.2.3 对国内文献综述的评价102.3相关理论102.3.1 本文相关概念102.3.2 本文的相关理论13第三章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道德风险的影响分析183.1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的道德风险影响183.1.1“显性”道德风险下的银行过度风险183.1.2“显性”道德风险下的市场约束弱化213.1.3“显性”道德风险下的金融监管不足223.1.4“显性”道德风险产生的实质243.2案例分析:美储贷危机中存款保险道德风险的影响253.2.1美国储蓄贷款危机的概况253.2.2存款保险道德风险的影响263.2.3美国防范道德风险的措施323.2.4相关结论33第四章 我国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的道德风险分析354.1我国当前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354.1.1我国事实上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354.1.2我国“隐性”道德风险的分析354.2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与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比较分析404.2.1“隐性”与“显性”功能上的比较404.2.2“隐性”与“显性”道德风险的比较414.2.3“隐性”与“显性”道德风险的模型比较434.3我国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及环境分析484.3.1我国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484.3.2我国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环境分析50第五章 我国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的防范机制设计545.1基于道德风险防范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设计545.1.1存款保险上限管理545.1.2存款保险的联合保险575.1.3存款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595.1.4存款保险费率的选择615.2基于道德风险防范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与完善665.2.1完善我国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665.2.2加强银行监管机构审慎性监管685.2.3赋予存款保险机构适当的监管权715.2.4存款保险机构与金融安全网的协作72附 录 一75附 录 二77参考文献80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科研项目及取得成果83致 谢840收入的增长趋势来看,我国正处于收入持续增长的期间(见表第一章 绪论第一章 绪论1.1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回顾20世纪的金融发展史,银行倒闭的事件层出不穷。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全球金融危机事件频频发生,无论是美欧等发达经济体,还是亚洲和拉美的新兴国家,以及中东欧的转轨经济体,大都遇到过“显著”的银行难题。有些经济体甚至由此发生了社会动乱。为了尽可能降低银行危机发生的概率,减少银行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金融监管当局不断创新和发展维护金融稳定的各种机制,纷纷建立金融安全网。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金融安全网的有机组成部分,被大多数国家或国际组织认为是建立金融稳定长效机制的一项基础性制度。然而存款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也一直是各国或地区在决定是否引进存款保险时必须谨慎权衡的问题。尽管全球已有近百个国家或地区先后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然而实际上,关于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与功效,理论界的学者们对其一直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赞成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认为存款保险制度能够保护小额存款者的利益和防范银行挤兑、银行恐慌和系统性信心危机,防止银行破产产生的传染效应给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害;另一种观点则反对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认为存款保险制度中的潜在道德风险会降低市场对银行行为的约束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反而加大了银行倒闭的可能性。对存款保险制度的不同看法实际上反映了学者们对存款保险在引发道德风险问题时所扮演的不同角色的认识。实际上,从根本上讲,存款保险的道德风险源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正如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就已清醒地认识到道德风险在经济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在当今世界经济体制中,道德风险是唯一无法彻底根除的问题,这就说明了道德风险并不是存款保险制度所特有的,存款保险制度只是加重了这种信息不对称,而不是导致了道德风险。总之,正确认识存款保险道德风险是建立和形成有效金融安全网制度的前提条件。与其他国家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不同的是,我国实行的是一种几乎全额赔付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如果银行发生危机,政府一般都会对其进行援助,最后通常是向存款者提供全额的存款担保,人们通常称其为“国家信用担保”或者“隐性担保”。事实上,这种隐性存款保险制度要比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所带来的道德风险更大。在发生金融危机时,国家对所有的银行、信托和证券等金融机构提供隐性担保,而国家的这种担保却对相关的行为主体产生了负面的激励,诱发并导致了道德风险的产生和恶化。这种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不但给各级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而且导致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严重扭曲。为了改变原有金融体制的种种弊端,1993年12月通过的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提出了“建立存款保险基金、保障社会公众利益”的目标,并于2004年和2005年分别建立了保险保障制度与证券投资者保护制度。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规范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建立相应的存款保险、投资者保护和保险保障制度”。2007年1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要加快存款保险制度的组建,建立功能完善、权责统一、运作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增强金融企业、存款人风险意识,保护存款人合法权益。目前,由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牵头,相关部委参加的存款保险制度工作小组,正在进行存款保险制度实施方案的设计工作。国家有关部门也正在进行存款保险条例的立法工作。然而,与国家相关部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坚定决心不同的是来自于学术界的质疑声。一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目前并不具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条件,存款保险的道德风险会成为中国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素。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完成的,有鉴于此,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道德风险的形成原因及风险影响,“显性”与“隐性”两种存款保险模式下道德风险的大小以及我国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时的道德风险防范机制的设计。1.2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1.2.1本文的研究思路基于中国将来要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事实,本文将从以下思路对中国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问题以及相关防范措施进行探讨。本文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结论等。第二章则系统地介绍了关于存款保险道德风险的中外文献以及相关理论,同时明确了存款保险道德风险的概念。明确研究对象的意义会对后面的研究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文的第三章分别从投保银行、存款人以及金融监管机构三个方面解析了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形成的原因以及可能对金融稳定造成的影响。同时分析了美国储蓄贷款危机中存在的存款保险道德风险,发现存款保险制度对金融稳定的不良冲击受存款保险制度所在的监管制度环境以及其本身制度设计的影响。在一个完善的监管环境中,通过存款保险制度的合理设计,存款保险道德风险的不良影响是可以控制和防范的。然后在第四章分析了我国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道德风险的现状,并比较了显性与隐性两种存款保险制度下银行道德风险的情况,发现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的道德风险更加的严重。因此得出:中国在未来引入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时,并不必然导致银行道德风险的加重,在很大程度上银行体系的道德风险甚至会得到缓解。其后对我国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环境进行了分析。最后一章是本文的重中之重,主要研究我国未来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及相关配套设施完善的问题。本章首先从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出发,设计了基于我国实际情况的限额存款保险制度、风险保费制度和联合保险制度。其次,提出了完善保险制度配套设施的措施,如完善中国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赋予存款保险机构适当的监管权限,加强银行监管机构的审慎性监管以及存款保险机构与金融安全网的合作。1.2.2本文的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分析方法:(一)历史分析法在本文的第三章中,用历史分析的方法考察了美国储蓄贷款危机中存款保险道德风险的影响以及美国所采取的相关措施,从而说明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的道德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强有力的外部约束机制以及良好的制度设计予以防范和控制。(二)比较分析法本文在第四章中运用了比较分析法,分析比较了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与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功能以及道德风险问题的差异。(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比较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与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的道德风险问题中运用概率论分别计算了在没有存款保险制度、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及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银行风险投资组合失败的概率。(四)实证研究法本文第四章中对我国当前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银行的道德风险进行了实证分析。绪 论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1.2.3本文的框架结构以美为例分析了显性道德风险的影响及美国采取的应对措施显性道德风险的影响及形成机制 得出:“显性”道德风 险是可控的比较了显性与隐性道德风险大小的差异分析了我国隐性道德风险的情况 得出:我国应该建立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对我国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环境进行了分析 得出:我国是适宜建立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对我国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防范机制的设计 防范道德风险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设计防范道德风险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1.3本文的结论、创新与不足1.3.1本文的结论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设想在中国已经由来已久。早在1993年12月,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指出,要建立存款保险基金,保障社会公众利益。但是与决策层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坚定决心不同的是来自于学术界的质疑,部分学者基于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潜在道德风险反对中国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但是通过他们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夸大了道德风险的危害,并漠视了存款保险对金融体系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忽略了良好的金融监管环境以及设计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可以防范和控制道德风险的这一事实。本文立足于中国将要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对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同时还分析了我国当前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银行的道德风险情况,并比较了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与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银行道德风险的情况,得出了:中国在未来引入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时,并不必然意味着银行道德风险的加重,在很大程度上银行体系的道德风险会得到缓解。由于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监管的环境以及存款保险制度设计的完善程度,因此本文从存款保险制度设计及相关配套设施两方面分别就我国未来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防范机制予以设计和完善。1.3.2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一)本文的创新对我国当前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的银行道德风险进行了分析,并从道德风险的角度对我国将来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提出了建议。(二)本文的不足1、由于我国尚未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且道德风险难以量化,因此在本文第四章第二节 “隐性”与“显性”道德风险的模型比较中所借鉴的模型具有普遍意义,缺乏与中国的关联。2、在第五章中虽然借鉴了很多前人有关道德风险防范机制的设计,但这并没有构成一个系统、完善的防范存款保险道德风险的体系,这有待他人继续予以完善。83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2.1国外文献综述20世纪70年代,包括Kareken 和 Wallance(1978),Merton(1977,1978),Dothan 和 Williams(1980)等学者将道德风险问题引入到了存款保险制度中。目前,把道德风险因素纳入存款保险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已经引起了实务界和理论界的高度重视,道德风险问题也因此成为存款保险制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由于存款保险制度本身存在一些缺陷,其有可能加重道德风险的问题,因而,长久以来,理论界对于是否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一直存在着争议。2.1.1存款保险道德风险不利于金融的稳定部分学者认为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的存在使得存款保险制度不仅难以稳定金融体系,而且可能会降低市场对银行行为的约束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反而加大了银行倒闭的可能性。20世纪80年代美国严重的储蓄贷款危机正是源于“存款保险、金融自由化和监管失败带来的道德风险”。 Merton(1977)分析了单一费率的存款保险制度所产生的道德风险,认为单一费率的存款保险制度会鼓励投保银行从事高风险的行为。Kareken和Wallance(1978) Karekon.J. N.Wallace. Deposit Insurance and Bank Regulation: A Partial Equilibrium Exposi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1978.的研究表明,在固定存款保险费率下,银行将会持有监管部门所允许的最大限度的风险资产组合。Matutes和Vives(1996) Matutes. Vives. Competition for Deposits, Fragility, and Insura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1996.指出存款保险制度会加剧银行间对存款的激烈竞争,从而加大银行倒闭的可能性,也加大了实际经济随之遭受打击的可能性。Boot 和 Greenbaum(1993),Freixas 和 Rochet(1997)等就认为存款保险制度在保护存款人利益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也会诱使银行管理者从事过度风险的投资活动,引发了道德风险。Alovsat Muslumov(2005) Alovsat Muslumov. Full Deposit Insurance and The Moral Hazard Problem: The Case of the Turkism Banking System. Review of Social. Economic and Administrative Studies, 2005, Vol.19:1-2分析了土耳其全额赔付的存款保险制度和道德风险后指出,在全额赔付的存款保险制度下,存在投保银行从事过度风险的行为。其主要表现在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恶化以及外汇资产风险的增加。 Cull(1998)的实证分析表明,从整体上看,1980年以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似乎比隐性存款担保(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在金融深化的程度上稍微大一些;但是,如果将收入以及平均通胀水平作为控制变量,那么存款保险与金融发展之间实际上是呈负相关关系。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通过应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了32个发达国家的面板数据,得出存款保险制度的引入将增加银行系统的不稳定性。Cull、Sorge 和 Senbet(2000) Cull. Marco Sorge. Robert Lemma W Senbet. Deposit Insurance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Word Bank, 2000研究了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对投保银行资产与负债波动性的影响。他们利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资产与GDP之比的增长率的标准差和对私人部门的信贷与GDP之比的增长率的标准差来刻画银行部门的波动情况,通过对58个国家样本进行分析发现,那些宽泛程度高的存款保险制度容易导致银行更大的波动性。而存款保险制度越宽泛,则投保银行机构的道德风险就可能越严重。从而得出投保银行机构的道德风险与银行的波动性是正相关的。Detragiache 和 Demirguc-Kunt 运用1980-1997年的61个国家的数据,应用多元logit模型对存款保险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则表明,由于道德风险的作用,存款保险对银行业稳定性的负面影响将更大,同时存款保险在制度监管松弛的环境中会加剧金融波动。另外,Sorge,Cull 和 Senbet(2005)提供的跨国经验证据证明,除了完善的监管与法规能够抑制银行道德风险的国家外,存款保险在其他国家对金融发展和增长在长期内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2.1.2存款保险制度有助于金融的稳定部分学者认为存款保险制度能够保护小额存款者的利益和防范银行挤兑、银行恐慌和系统性信心危机,防止银行破产产生的传染效应给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害。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献如下:Friedman 和 Schwartz(1963) Friedman.M. A.Schwartz. 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1867-1960.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3.指出,“美国的联邦存款保险,是对1933年恐慌结果作出的最重要的银行体系的结构性变化,这种变化是南北战争后各州银行券绝迹以来最有助于货币稳定的事情”。Bryant(1980)认为政府提供存款保险虽然并不能完全防止挤兑的发生,但是可以重新分配风险,而这是私人经济无法做到的。Diamond 和 Dybvig(1983) Diamond. D. P. Dybvig. Bank Runs, Deposit Insurance, and Liquidit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3.提出了经典的银行挤兑模型,首次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提供了确切的理论依据,并指出由于存款人的行为取决于其对其他存款人行为的预期,而任何情况的出现都有可能影响存款人的预期,因此银行挤兑是不可避免的均衡,为了防止这种具有自我实现特征的存款人挤兑,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政府支持的存款保险制度。Cordelia 和 Levy Yeyati(1998) Cordelia.T. E.Levy Yeyati. Financial Opening, Deposit Insurance, and Risk in a Model of Banking Competition. IMF Working Paper, 1998.假设风险信息被完全披露给保险机构,得出基于风险的存款保险费率增强了银行监督自己的风险组合的积极性,从而减轻了存款保险的道德风险后果。Gropp 和 Vesala(2001)对欧盟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前后银行业道德风险进行了实证分析,其结果表明:随着欧盟把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作为其成员国的资格条件之一以后,欧盟各成员国宽泛的隐性安全担保网被一整套明确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所取代。和传统认为的存款保险制度加大道德风险不同,这项研究表明:在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银行道德风险的水平更高,理由在于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减少了对银行的保护,而增加了银行面对的市场约束。由此可见,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反而会降低银行业的道德风险。2.1.3对国外文献综述的评价部分外国学者认为存款保险制度所产生的道德风险会激励投保银行从事高风险的行为,存款人弱化市场约束,监管当局放松监管,从而导致金融系统的不稳定。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监管的环境以及存款保险制度设计的完善程度。虽然不少学者得出了存款保险与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的结论,但是如果考虑到监管环境的差异,就会发现:在较差的监管环境下,存款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会得到进一步的激励,而在良好的监管环境下,存款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则会被很好的控制与防范。目前从整体上来看,世界各国实施存款保险制度所需的成本大于收益,其主要原因是许多国家在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上存在严重的缺陷。此外,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金融监管制度的完善速度赶不上其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从而加大了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综上所述,存款保险制度绝不是道德风险的唯一来源,而且通过强有力的外部约束机制以及良好的制度设计完全可以有效的防范和控制存款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问题。2.2国内文献综述国内对存款保险制度的研究起步较晚,最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随着一系列金融事件的发生和我国金融业面临的巨大挑战,对于存款保险的道德风险问题,国内学者也进行了一定的分析。2.2.1反对存款保险制度-基于潜在的道德风险原因部分学者因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的原因而反对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付强、涂燕、岑永(2004) 付强、涂燕、岑永: 基于风险的存款保险定价能解决道德风险吗.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总25卷第3期. 2004年3月认为由于“私人信息”的存在,基于风险的存款保险的定价策略并不能有效解决银行道德风险的问题。曹元涛(2005) 曹元涛. 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与中国的选择. 经济学动态, 2005(6):13-17分析了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和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引发的道德风险的差别,证明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和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在特定的条件下并没有明显的差别,因而,我国并没有实行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在是否能有效约束政府行为方面,隐性存款保险制度要比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有效的多。王国刚(2007)指出我国当前仍不宜实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时机尚未成熟。他认为,如果盲目建立的话,可能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些研究夸大了道德风险的危害,漠视了存款保险的积极成效,同时也忽略了道德风险问题可以通过外部约束机制和制度设计加以防范和控制的事实,其结论存在一定的片面性。2.2.2支持存款保险制度-基于可控的道德风险原因支持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学者们并不否认道德风险的存在,但他们并不认为这就是否决中国存款保险制度可行性的理由,而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防范道德风险的对策。戴晓凤、尹伯成(2001) 戴晓风、尹伯成: 论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的道德风险, 南开经济研究. 2001年第4期分析了存款保险制度下银行道德风险产生的条件和原因,他们通过构建银行风险资产选择的模型指出,存款保险制度加大了银行选择风险资产的倾向,进而带来了道德风险,在文章的末尾他们提出了降低道德风险的措施:加强自有资本比率监管、推行可变的存款保险费制度、提高银行资产的市场性以及促进非流动资产的证券化。杨家才(2001) 杨家才: 存款保险制度及中国模式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年版在存款保险制度及中国模式一书中详细阐述了存款保险制度的理论基础和国际上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实践经验,论证了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我国存款保险制度作了初步设计,并围绕存款保险制度可能引起的道德风险等负面效应提出了应对之策。潘颖(2003)在指出了道德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后指出,存款保险制度绝不是道德风险的唯一来源,而且通过强有力的外部约束机制以及良好的制度设计可以有效的防范和控制道德风险。夏斌(2004)指出,我国当前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强化了金融企业的道德风险动机,而这是造成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增量居高不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此应该尽快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吴军(2005) 吴军, 邹恒甫. 存款保险、道德风险与银行最优监管. 统计研究, 2005(2):26-31从银行角度的道德风险出发,通过分析显性和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银行对资产投资的最优监管水平来反映其道德风险的大小。文章认为。在现阶段,中国由隐性存款保险到显性存款保险的转变可以有效提高银行的监管水平,减少道德风险的产生。2.2.3 对国内文献综述的评价由于存款保险制度存在潜在的道德风险,部分学者反对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但是通过他们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夸大了道德风险的危害,并漠视了存款保险对金融体系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忽略了良好的金融监管环境以及设计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可以防范和控制道德风险的这一事实。而且这些研究大都是定性推断的,其结论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部分学者支持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否认道德风险的存在,而是他们认为这并不是否决中国存款保险制度建设的可行性理由。他们意识到通过强有力的外部约束机制以及良好的制度设计完全可以有效的防范和控制存款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问题 颜海波.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 银行家, 2006(1):28-33,同时他们在研究中通过对国外存款保险制度实践经验的借鉴,提出了对中国未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的防范措施,但是其缺乏对中国经济金融环境、监管模式以及诸多外部因素的差异性考察。2.3相关理论2.3.1 本文相关概念(一)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又称为存款保护体系,它是一种金融保障制度,与金融监管当局的审慎监管和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一起构筑了银行体系一个统一完整的公共安全网。具体而言,存款保险制度是一个国家的货币主管当局为了维护本国金融业的稳定经营和安全以及存款人的利益,在本国金融体制中设置的一个负责存款保险的机构,其规定本国金融机构自愿或者必须按照所吸收的存款的一定比例向保险机构缴纳保险金进行投保,如果该金融机构日后出现了危机或破产时,则存款保险机构会向金融机构提供资助,或代替破产机构在一定限度内向存款人偿付全部或者部分的存款,以此来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根据在法律上是否有明确的界定,存款保险制度可以分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Explicit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和隐性存款保险制度(Implicit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在一个国家的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了有关存款保险合同规则和关系的制度,一般就是指狭义的存款保险制度。 贺瑛. 存款保险: 理论与实践.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具有不同的规定及特征。一般来说,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最根本的特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存款保险的范围、保险对象、保险额度等进行明确的规定,有确定的存款保险融资来源,当投保的金融机构面临系统性的银行危机或破产危机时,存款保险机构会对存款者在该机构的银行存款进行部分或全部的偿付。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并非是一种具体、明确的制度安排,它未在法律法规中明确的规定,而是通过政府的口头保证或者是通过以前的实践推测而知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也没有明确的保险基金的资金来源以及发生危机后相关费用分摊的规则,完全是以国家的信用为该制度作保障。在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对哪一家金融机构的存款给予保护以及如何进行保护都具有不确定性,国家政府具有完全的自由裁量的权利。隐性存款保险还包括不直接针对存款人进行保护,例如针对国有银行业进行保护,或是未在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但在银行危机阶段可能行使的最后贷款人手段等。(二)道德风险事实上,早在亚当斯密(1776)的国富论中就对道德风险的思想有了明确的阐述,斯密认为:无论如何,由于这些公司的董事们是他人钱财而非自己钱财的管理者,因此很难设想他们会像私人合伙者照看自己钱财一样的警觉,所以,在这类公司事务的管理中,疏忽和浪费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美国经济学家阿罗(Arrow)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承担风险的理论文集一书中也提及道德风险,书中指出:在交易合约中,不一定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自然状态”存在,随机事件的实现反映为“自然”的外生选择而不是经济行为者的内生选择,以致实际的合同不得不依赖于不完全的代理人。 凌涛. 存款保险制度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07.继阿罗之后,美国的经济学家克托维茨(YKotowits)进一步讲到,道德风险存在于下列情况:由于不确定性和不完全的或有限制的合同使负有责任的经济行为者不能承担全部损失(或利益),因而他们不承受其行动的全部后果。同样地,也不享受行动的所有好处。信息经济学认为,道德风险属于代理人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双方达成共同的协议和行为承诺时必须了解对方,拥有双方的信息。而在委托-代理关系中,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当事人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委托人获取信息的成本高昂以及其他原因,由此就出现“道德风险”问题。我们可以说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合约的达成和实现实际上是代理人和委托人的一种博弈。在博弈中,代理人能够将自身拥有的私人信息隐藏起来,使委托人不了解或者不能充分了解自己的信息,这样就会使代理人的行为后果或产生风险、或产生收益。假设代理人是个风险规避者,则愿意与委托人签订分散风险合同,这样,代理人就有可能把自己行为的后果转嫁到委托人的身上,从而逃避风险。所以,道德风险就是在合约条件下,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代理人凭借自己拥有私人信息的优势,可能采取“隐藏信息”、“隐蔽行为”的方式,以达到利于自己、有损于委托人的经济现象。 张维迎.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06.对道德风险的开创性研究开始于Ross(1973),Holmstrom(1979)以及Grossman和Hart(1983),目前已经发展成为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而将道德风险问题引入存款保险制度的讨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Kareken 和 Wallace,1978;Merton,1977;Dothan 和 Williams,1980;等等),目前已经成为存款保险制度设计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三)存款保险道德风险存款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是指存款人、投保机构、存款保险机构以及监管者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惜以存款保险机构及存款人的损失为代价,以更高的风险决策追求更大的收益并最大限制地减少自身的损失,以致发生银行危机甚至倒闭的可能性。 贺瑛. 存款保险: 理论与实践.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具体而言,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存款人可能因为存款保险制度的担保而放松对银行的监管,弱化了银行面临的市场约束。在没有存款保险制度时,存款人为了保证其存款的安全,会严密的监督银行的经营风险,一旦超过其心里的底线时,存款者可以通过提取现金等手段来避免潜在的损失。而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以后,由于存款有了保险,存款人事先选择银行以及事后收集银行的信息、监督银行的经营活动及其业务的动力将会大大的降低,因为即使银行真的有一天破产倒闭了,存款者的损失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