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清代前期太湖流域水利建设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清代前期太湖流域水利建设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清代前期太湖流域水利建设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清代前期太湖流域水利建设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清代前期太湖流域水利建设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水利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国家职能 向称国家财赋重地的太湖流域的水利建设 更是受到历代统治者和民众的重视 清代前期 尤其从康熙中后期开始 在政治清明 经济发达 军事力量强大 整个国家呈现出繁荣昌盛局面的背景下 太湖流域水利建设 亦获得了相当的发展 那么 反过来 此时期太湖流域水利建设对此种盛世局面的形成 是否有促进作用 其影响又有多大呢 本文拟通过分析清代前期太湖流域水利建设 总 结归纳出太湖治水的特点 并试图进一步探讨一下 清代前期太湖流域水利建设对江南 经济的发展以及康乾盛世局面形成的影响 文章主体分四个部分 首先简要回顾一下历 代太湖治水的基本情况 并对研究对象和区域范围做一界定 为进一步的研究打好基础 其次 介绍一下清代前期 主要是康熙 雍正 乾隆时期 太湖流域的水利建设 并对 这一时期太湖治水的成果及治水的思想简单评价 再次 对此时期水利建设的特点做一 探讨 并强调 这些特点的形成与太湖特殊的地理位置 以及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 一个封建王朝 吸收利用了此前各朝的治水经验有关系 最后 也是本文主要的研究部 分 在前面分析 归纳 总结的基础上 着力探讨清代前期太湖流域水利建设 河道的 浚治 对清代江南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并由此来探求 太湖治水在江南经济发展以及 康乾盛世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本文试图在这一问题上有所突破 以期在清代前期太 湖流域水利建设的过程 特点 效果 太湖治水对江南的繁荣发展 对康乾盛世的影响 等一系列问题上获得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 清代前期 太湖流域 水利建设 a b s t r a c t i h ew a t e rc o n s e a n c yt a c i i i t yi sa ni t e mo fe x 扛e m e l yi 1 1 1 p o i t a ms t a t e m c t i o n1 h e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n c yf a c i l i t yo ft 抽l a k eb a s i n w h e r ei sv e r yi i i l p o m m tt ot h ec o u n t 吼w e r e r e c e i v i i l gm o r ev a l u e 疗o ma l lp r e v i o u sd y n a s t i e sm i e ra i l dp 叩l l l a c e o nt h ee a r l yp e r i o do f q i n gd y n a s 填e s p e c i a l l yf r o mm i da n dl a t cp e r i o do fe m p c 砌 k a n 曲s i h e np 0 1 i t i c s a s p l l r cb r i g h t 廿1 ee c o n o m yd e v c l o p e d t h em i l i t a d f o r c ew a sf o m l i d a b l e t h ee n t h n a t i o n s e e m e dt v i n g t h e1 撕l a k cb a s i n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n c yf k i l yh a sa l s oo b t a m e dt h es u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 ni nt u m w e r et h e r ea n yp r o m o t e ra c o nt l l a tt a il a k eb a s i nw a t e r c o n s e r v a i l c yf a c i l i t yt ot h ep m s p e r o u so ft h en a t i o n h o wb 追i st h ei n n u e n c e t h i sa r t i c l e p l a n st oa i l a l y z et h et 撕l a k eb a s i nw a t e rc o r l s e r v 肌c yf k i l 时o fq i n gd y n a s t yo fe a n y p 鲥o d s u r n m a r i z e st h ec h 啪c t c 商i co ft a il a k eb a s i l l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n c yf a c i l i t y ta n d a t t e m p t st od i s c u s sm ei n f l u c n c eo ft 越l a k eb a s i nw a t e rc o n s e n r a n c yf 砬i l i t yt o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c h i a n g n a n a sw e l la st h ep r o s p e r o u so f t h en a t i o n t h ea n i c l ei s m a i m y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p a r t s f i r s tb r i e f l yr e v i e wt h eb a s i cs i t u a 廿o n w k c ha l lp r e v i o u sd r a s t i e sc a 耐e do nr i 撕l a k er e g u l a t i o n a i l dm a k el i m i t st ot h er e s e a r c h o b j e c ta i l dt h er e g i o ns c o p e s ot l l a tb u i l dt h ef o u n d a t i o nf o rt 1 1 e 鼬e rr e s e a r c h n e m r e l a t e m e1 撕l a k eb a s i n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l l c yf a c i l i t yo fq i n gd y n a 町e a r l i e rp e r i o di nd e t a i l m a i l l l y o nk a n g l l s i y b n g z h e n g q i a n l o n gt h r e ee m p e r o r s a n d t a k eas i m p l ea p p r a i s a lo f a c l l i e v e m e n t sa s e l la sm e t l l o d so ft a il a k ew a t e rr e g u l a t i o n a n dt h e t l m a k ead i s c u s s i o n a b o mt h cc h a m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a il a k ew a t c rr e g u l a t i o n w h a ti sm o r cm a k ee v e r ye 助r tt os h o w t l l a tt l l ef o m l a n o no f t h e s ec h a r a c t c r i s t i c sh a v et h er c l a t i o n st oq i n gd y n a s 吼w i l i c hi st h e1 a s t t h ef c u d a ld y n a g t yi na n c i e mc l i n ah i s t o r ya s g a i l l se x p e r i e n c ef b mo t h e rd y n a s t i e sb e f o r e f i n a l l y a l s o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p a r to fm ea n i c l e o nt h eb a s eo fa n a l y z i l l gi n d u c t i n ga n d s 啪m 盯i z i n g m ew i t e r 谢l lm a i n l yd i s c u s sm ei n n u e n c eo ft h e 碱l a k eb a s i nw a t e r c o n s e a n c yf a c i l 时o fq i n gd y n a s t yt ot h es o c i e t yo fc i l i a l l g n a l l a 1 1 dt l l r o u 曲w h i c h d i s c u s sw h a tk i i l do fr o l ed i dt h e i 撕l a k eb a s i nw a t c rc o s e r v a i l c yf a c i l 时o fq i n gd y n a s t y p l a yw 1 1 i l et h ew h o l en a t i o nw a s i np m s p e r o u s t h e 枷c l e 甜e m p t st oh a v et h eb r e a i a h r o u g h o nt h j sq u e s t i o n i no r d e rt oo b t a i t lt h ep r o c e s s c h 锄c t e r i s t i c sa 1 1 de 位c t so f 惭l a l eb a s i n t a t c rc o n s e a n c yf k i l i t yo fq i n gd y n a s a n da 王s og e t st oh o wt h ei n n u e n c eo ft 缸l a k e v a t e r r e g u l a t i o nt om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c h i a n g n a na sw e l la st ot h ep r 0 s p e r o u so f m ec o u l l t 阱 k e yw o r d s e a r l yp e r i o do fq i n gd y n a s t y t a il a k eb a s i n w 舭rc o n s e a f l c yf a c i l i t y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 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 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 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 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 存 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指导教师签名 啦 二日 期 函6 6 f 电话 邮编 酪一 引言 水利建设始终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这不仅是因为水利建设与经济发展 社会稳 定 国家繁荣密切相关 更是因为对历史卜水利建设的研究 能够给现实社会以很大的 启迪意义 于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 社会发展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一般认为 将太湖平 原的苏卅 松江 常州 杭州 嘉兴 湖州 太仓六府一州 视作清代太湖流域的地理 范围较为合理 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下游 角洲 自古以来就有 鱼米之乡 丝绸之 府 人间天堂 等美称 清代太湖流域十分重要 水利不治 农田之忧也 苏为财 赋罩地 京仓半仰给焉 清代太湖地区土地虽不及一省之多 但其赋税 实当天下 之半 堪称国本 冈此 这 地区水利建设的兴废 极大地影响着整个江南地区社 会经济的发展 清代太湖流域水利建设的成就 集中体现在清代前期 尤其是康熙 雍 正 乾隆二朝 道光以后 列强入侵 吏治腐败 经济衰退 财政困窘 国家无力进行 大规模的水利建设 少有成就 因此 笔者将论述范围选定在清代前期 主要是康熙 雍正 乾隆三朝 i 前 史学界对此时期太湖流域水利建设的专题研究较少 有关研究 多散见于其他相关领域 而对清代前期太湖流域水利建设的研究 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 l 一 都有深入探讨和突破的必要 笔者将在前人的基础上 对清代溽期太湖流域水利建 设及其效果与影晌 做进一步的探索 首先看看有关此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 就笔者所收集的资料来看 前人有关此方面 的研究成果如下 一 清代太湖流域的水利建设研究 1 清代太湖流域的水利建设与特点研究 目前为止 尚未有清代人湖流域水利建设的专著问世 仅郑肇经主编的 太湖水利 技术史 以太湖水利为研究对象 但此书侧重于水利技术 书中多论太湖水利技术以及 塘浦圩田的演变 对太湖水利建设工程及影响叙述不多 书未附录 太湖水利历代主要 文献摘要 使笔者第一次了解到有关a 湖水利的古代文献 对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很大 的帮助 目前所见 以清代太湖治水为论述中心的文章不多 其中潘清的 清代太湖流 域水利建设述论 值得注意 该文从太湖三江 圩出修筑 海塘建设 这三个方面介绍 了清代太湖流域的水利建设工程 大致可以反映清代太湖治水的情况 但研究显得不够 深入 论述也没有涉及水利建设的效果和影响 张建民的 试论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农 深入 论述出没有涉及水利建设的效果和影响 张建民的 试论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农 徐茂叫 南的j 力史内涵与区域变迁 史林 2 0 0 2 年第3 期 同治 苏卅 府志 卷五 水利一 清 钱泳 履匿丛话 从话四 水学 总论 条 江南与太港流域在地域上 在内部的自然生态j 有根大的坑性 向江南正好属于个独立而完整的太湖水系 又可称之为 太湖平原 凼此 车文界定的太湖流域概念与江南 a 湖平原的台义相 致 田水利一以长江流域为中心 分析透彻 论证充分 是一篇质量较高的文章 但对水 利建设的影响未作深入分析 更是没有对太湖流域水利建设 与江南经济发展以及康乾 盛世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而熊元斌的 论清代江浙地区水利经费筹措与劳动力动用方 式 则对清代太湖地区水利工程中 较清代以前明显不同的的水利经费筹措和劳动力 动用方式等问题作了深入地探讨 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清代江南治水中经费筹措和劳 动力征集这两个问题 但其研究没有涉及到受益原则和均田均役思想等方面 笔者经研 究认为 正是在清代江南地区水利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受益原则和均田均役思想的支配 下 才出现了清代江南治水中经费筹措和劳动力征集方式的新变化 文中笔者于此问题 将详加论述 此外论文如叶建华的 论清代浙江水资源的丌发利用与海塘江坝的修建 张华的 论明清时期浙西海塘的修筑 陶存焕 戴泽蘅的 明清时期钱塘江海塘 皆 以海塘为论述重点 海塘修筑是清代太湖水利的一部分 这些文章为笔者了解清代江浙 海塘修筑情况提供了帮助 虽然还没有学者系统全面地研究清代太湖水利 但与此相关领域的研究却是比较有 成就的 如太湖水利技术方面不仅有郑肇经的专著 缪启愉的 太湖塘浦圩田史研究 也值得我们注意 该书以塘浦圩田为中心 就与此相关的重点问题作专篇的论述 诸如 太湖水利的水土矛盾 汗涝矛盾 蓄泄矛盾等方面 笔者有关塘浦圩田方面的信息多来 自此书 此外冯贤亮的 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 结合环境变动及社会控 制两方面来共同考察 以一种全新的视角 对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社会控制 的变迁 进行了相当全面的论述 本书中有关太湖流域的水系构成 八至十三世纪的江 南水利 以及对明清江南治水的阶段 重点 波折 变化等问题的论述 对笔者在最初 掌握和了解太湖流域的水系构成以及宋以降江南治水等基本情况有一定的帮助 其他专 著则多以论长江水利为主 兼论太湖水利 例如彭雨新 张建民的 清长江流域农业水 利研究 张芳的 明清农田水利研究 翼朝鼎的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 业的发展 汪家伦 张芳的 中国农田水利史 黎沛虹 李可可的 长江治水 这 些专著基本可以反映中国历史上农田水利发展的趋势 尤其对明清时期的论述已经不仅 仅局限于水利治理的基本情况 而是进一步地突出了人口运动 社会经济变化与农业水 利的关系 社会阶层关系与农业水利事业的关系等等问题 可谓功力深厚 值得借鉴之 处很多 这些著作中 我要强调的是翼朝鼎的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 发展 该书独辟蹊径 思路新颖独特 作者将 基本经济区 这一概念 同中国封建 王朝的兴衰更替 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详细论证了我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经济基础 和地方区划的地理基础 给本文写作以启示 通过上面分析可以看出 目前对长江流域治水研究较多 也比较有成就 而对太湖 水利方面的研究 虽然涉及到水利建设的阶段 特点等方面 但总体感觉研究比较薄弱 这正是本文所要首先梳理的问题 2 太湖流域水路的疏浚研究 太湖流域素称 水乡泽国 此地区水网密集 水路纵横交错 这给予水路航运以 及水路贸易以极大的便利 在此基础上 清代太湖流域经济延续了历代的繁荣与发达 2 天下财赋 半取东南 而东南之地最要在苏浙 太湖水利治理促进了江南的繁荣 而江南的繁荣发达 对清代前期形成的康乾盛世的局面又起着突出的作用 由此 太湖 治水如 三江 的浚治 塘蒲的系统修筑以及太湖地区内部的河道疏浚等水利工程建 设 便显得至关重要 水利兴则江南兴 江南兴则国家兴 这是本文所要论述的中心问 题 因此 太湖流域主要航道的浚治是笔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笔者尽力收集相关的研究 成果 发现关于河道浚治方面的研究较少 仅有邓亦兵的 清代前期的粮食运销与市场 陈学文的 明清时期江南的商品流通与水运事业的发展 张海应的 明清江南上路的 经济内涵 以及日本学者松浦章的 清代江南内河的水运 等几篇文章 这些文章在研 究清代江南水路贸易的同时涉及到一些河道的浚治问题 有关此问题的史料比较分散 多集中在江南各市镇的地方志书中 希望通过笔者的努力 能够获得对太湖流域主要航 道浚疏这一问题较清晰的认识 二 清代太湖流域水利建设与江南市镇的兴起和发展研究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兴起和发展与太湖治水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是在江南水利的帮 助和支持下 江南市镇大量兴起 这是本文要重点说明的问题 而明清江南市镇是史学 界的研究热点 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成果十分丰富 其中樊树志的 明清江南市镇探微 对本文写作帮助极大 该书打破行政区域结构 把江南经济区域的各个方面看成一个活 的整体 不仅从经济角度研究江南市镇 而且突出了其经济文化等各种功能 同时进行 了大量的个案研究 把两者结合起来使读者对江南市镇有一个全面彻底的认识 笔者最 初对江南市镇的了解就是来自此书 市镇经济方面 叶依能的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市 镇经济 以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市镇经济为载体 从市镇人口增长和构成 市镇经济结 构 市镇经济生产形态 市镇商品货币经济 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方面对清代江南进行 剖析 认为明清时期江南已经孕育了一种新的生产关系 市镇的商业 手工作坊方面已 经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该文资料翔实 论证有力 值得借鉴的地方很多 此外有一些 论文虽然研究重点不是市镇 但在论述中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一些江南市镇经济方面的问 题 这些论文包括王社教的 明代太湖流域的粮食生产与缺粮问题 张海英的 清代 江南地区的粮食市场及其商品粮流向 徐晓望的 试论清代东南区域的粮食生产与商 品经济的关系问题一兼论清代东南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 陈家其的 太湖农业区的形 成历史与地理因素分析 李伯重的 天 地 人 的变化与明清江南的水稻生产 陈剑峰的 明清时期江南 湖丝 贸易兴盛原因探析 林荣琴的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 蚕丝业的分布与变迁 尹玲玲的 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的渔业生产一以苏州 松江 常 州地区为例 这些学术论文论及江南市镇的各个方面 可谓论述全面而具体 成果颇 丰 但上述研究毕竟不是以水利为中心 于江南各市镇的航道疏浚 水利兴修鲜有涉及 因此 总的来说 对笔者的研究帮助有限 同治 劳卅 府志 卷十一 水利三 4 三江 即娄江 东江 吴淞江 为古代太湖主要泄水口 宋以后逐渐淤塞 为历代治理太湖的重点 文中将详 细论述 3 综上所述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 对清代长江治水 江南市镇的研究可谓成绩斐 然 但对清代太湖流域水利建设方面的探讨还显得不够深入 尤其是对清代江南的河道 浚治少有论述 对清代太湖治水中出现的迥异于此前各朝的特点 论述不甚全面 对太 湖治水与江南经济的发展 康乾盛世之阔的关系更是少学者做过研究 本文试图以清代 前期 主要是康熙 雍正 乾隆三朝 太湖流域的水利建设为主题 深入的分析其过程 特点及影响 并力图就太湖治水对江南经济的发展 对清代前期康乾盛世局面形成的促 进作用做一探讨 4 第一章 历代太湖流域水利建设述要 在讨论清代前期太湖流域的治水问题之前 有必要对研究对象及区域范围的基本情 况做一说明 并简要回顾一下明以前太湖流域水利整治情况 太湖古称震泽 又名具区 又名笠泽 东西二百里 南北一百二十里 周五百里 广三万六千顷 总体来看 太湖流域呈现出四周高而中部低的地貌特征 是一个以 太湖为中心的大型洼地 湖水流缓 加之受到江海潮汐的顶托 向外排泄不畅 水位一 旦涨高 退落很慢 曾有人形象地指出 震泽之水 积而不泄 是犹人焉 桎其手 缚其足 塞其众窍 以水沃其口 沃而不己 腹满而气绝 视之恬然 犹不谓之已死 因此 每遇大雨 众水汇集 河湖并涨 严重威胁沿湖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是历 代治水的重要地区 太湖治水的重点工程是 三江 的疏浚 对 三江 的解释多有分歧 但一般认为 东北出海的娄江 东南出海的吴淞江和东南出海的东江 是为古代三江 史载 三江 在苏州东南三十里 名三江口 一江西南上七十里 至太湖名日松江 古笠泽江 一江 东南上七十里至白蚬江 名日上江亦东江 一江东北下三百余里入海 名日下江 亦日 娄江 于其分处号三江口 娄江 东江 在五代吴越时 已经不见记载 至北宋 娄 东二江故道已湮 仅存吴淞一江 明清 三江 以白茆 刘河 吴淞或刘河 吴淞 黄 浦为三江 但其泄水量却远不及古 三江 太湖流域的开发较早 考古发掘的材料说明 早在六 七千年前 我们的祖先便在 此地区生存繁衍 早期的河姆渡文化 晚期如马家浜文化及良渚文化都发现了稻谷遗存 良渚文化的稻谷已有粳稻与籼稻两个品种 同时还有蚕豆 花生 芝麻 甜瓜等多种农 作物的种子出土 可见 新石器时代太湖流域的原始农业就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这一地 区最早的水利设施可以追溯至大禹治水 禹治水 于吴 则通三江 五湖 据 史 记 集解 五湖为湖的名称 实为太湖 秦汉时期 此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 三国时 吴国之所以能够与魏 蜀两国呈三足鼎立之势 与太湖水利 太湖地区农业的发展是分 不开的 两晋南北朝时期 北方战乱连年 南方尤其长江流域则相对稳定 兴修水利灌 溉农田 经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太湖流域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隋唐五代是太湖 流域经济大发展时期 此时有 天下大计 仰于东南 之说 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富 庶的地区 塘浦圩田系统唐代已经形成 至五代吴越时期 塘浦圩田得到进一步发展和 巩固 政府设 都水营田使 一职统一筹划治水营田 将治水与营田很好地结合起来 同治 苏卅 府志 卷八 水 明 单锷 吴中水利书 棼东坡全集 卷五十九 影印文渊阁 四库全书 集部三 别集类二 商务印书 馆1 9 8 6 年 o 同治 苏州府志 卷八 水 汉 到马迁著 史记 卷二卜九 河渠书第七 中华书局1 9 5 9 年 宋 欧阳修 宋祁撰 新唐书 卷一六五 列传九1 权德舆传 中华书局1 9 7 5 年 5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经过吴越近百年的经营 塘浦圩田系统更加臻于完备 北宋开始 太湖水利矛盾激化 塘浦圩田系统开始破坏 南宋以至元 明 塘浦圩田的隳坏情况日 益严重 继五代东江 娄江淤塞之后 吴淞江也淤淀严重 明初夏原吉治水后出现了 掣淞入刘 的局面 掣淞入刘 的出现 实际上是放 弃了对施工艰巨的吴淞江口的整治 吴淞江对太湖地区有着重要的意义 归有光曾指出 江水自吴江经由长洲 昆山 华亭 嘉定 上海之境 旁近之田 固藉其灌溉 要之 吴淞江 之所以为利者 盖不止此 独以其直承太湖之水 而且 吴淞江为太湖出 水之大道 水之径流也 江之南北岸二百五十里间 支流数百 引以灌溉 自顷水利不 修 经河即湮 支流亦塞 可见 吴淞江的淤塞对太湖地区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由 于太湖出水路宣泄不畅 每遇洪涝 湖水激涨 加之地势低洼 海水倒灌 严重威胁太 湖地区这一明清政府的财赋重地 因此太湖流域水利建设极受明 清两朝政府的重视 总体来说 历朝统治者比较重视太湖流域水利建设 投入了大量的人力 物力 财 力 但勤治太湖的效果似乎与大量的人力 物力投入不甚相符 暂且对部分官员借兴修 水利升官发财 工程草率 浪费 贪污 等因素不作考虑 我们注意到 历朝太湖流域 水利工程缺乏整体规划 也就是说 水利建设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 太湖流域总体上可 分上 下两大流域 上游地区包括湖 常 镇三府 下游地区为苏 松 嘉 太三府一 州 汉唐以来 政府始终没有放弃对太湖上游的治理 但力度不大 效果也不明显 唐 代后期曾在荆溪上源修筑了五堰 节制了茅山入太湖的水流 五堰的修建对于太湖上游 水的宣泄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明人称赞 五堰之利 或由东坝以通苏 常 或由西 坝以通宣 歙 所谓取之左右逢其源者 后因商人经宣歙往返贩运木排进入浙江时 多为五堰阻隔 十分不便 就废去了五堰 于是茅山水流 尽入于常州境内的荆溪 汇至太湖 增加了水患发生的可能 从历代太湖治理的情况来看 由于受 天下之利 莫大于水 水田之美 无过苏州 思想的影响 宋以降 历代治水重点 皆置于太湖 下游地区 这种将治水重点置于太湖下游的做法明显有失偏颇 我们知道对于一个区域 的水利整治 必须兼顾系统性与整体性 宋 元 明 清 太湖流域历为财赋重地 因 此统治者皆将水利治理重点放置于此 这样只能取得眼前的利益 却不能为后世造福 是以太湖水灾屡修屡泛 o 明 归有光 震川集选 林纾选评 寄王太守书 铅印本 商务印书馆 中华民国十三年 1 9 2 3 年 第2 6 页 o 明 归有光 震川集选 林纾选评 论三区赋役水利书 铅印本 商务印书馆 中华民国十三年 1 9 2 3 年 第3 2 页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 卷六 五堰 清 钱泳 履同从话 从话四 水学 来源 条 o 宋 范大成 吴郡志 卷十九 水利卜 江苏古籍 i 版社1 9 9 9 年 第2 6 4 页 6 第二章 清代前期以 三江 为主的太湖流域水利建设 在清朝统治下的2 6 7 年中 长江流域的大小水患在1 0 0 次以上 最大的水患仍然是 在太湖地区 宋以降 太湖流域是历朝的财赋重地和经济重心 明清两代虽置都城于 北京 但这完全是政治原因的选择 是以明 清两朝政府不得不大力兴办漕运 以弥补 政治基地与经济基地分离所带来的问题 明代 苏东濒于海 控带三江 环距震泽 多 水而土淖 田赋倍于他郡 回 东南财赋 首推太湖流域苏松二府 明洪武时期 苏州 一府七县 额r 16 7 4 9 0 顷 秋粮正耗2 1 4 6 8 3 石 9 松江府秋粮1 2 0 余万石9 二府税 粮约占全国总额的百分之十四 清初太湖流域的地位更显蘑要 顺治时江南布政使慕天 颜认为 江南赋甲天下 又大半出于苏 松 常 镇 但以苏 松 常 镇论 要先 大兴水利而后可言足国富民 由此可见 清朝前期太湖流域水利治理的重要性 可以说 明政府给它的继任者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 万历以后 明朝逐渐衰亡 统 治者党争不止 宦官专权 财政亏空 加派 三饷 农民起义不断 兴建大规模的水 利工程已经不可能 万历十六年 1 5 8 9 年 江南 连年水旱 民困饥馑 苏 松 常 镇副使许应逵 浚吴淞江 支帑金十万两 兴修水利 百弊丛生 怨声载道 这以后 明廷内外交困 再也没有兴修太湖水利 从海瑞治水后 太湖流域四十余年未有大修 至明末天启时 巨浸稽天 弥漫千里者 水之为害也 雨后停蓄 经三句不消者 水利 之不修之为害也 东南水患 日甚一日 而国赋与民生两受其累矣 如此形势对 个刚刚成立的新政府来说 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在 国家正供半 依东南 的情况下 太湖地区水利废弛 意味着东南财赋的落空 这使得本已财政困窘 的清政府不得不尽力对此地区加以整顿 顺治十一年 1 6 5 4 年 诏云 东南财赋重地 素称沃壤 连年水早为灾 民生重困 皆因失修水利 致误农功 该督抚责成地方官 悉心讲求 疏通水利 以时蓄泄 水旱无虞 民安乐利 要求地方官抓紧治理 由于 财政困顿 水利颓势局面一直持续到康熙初年也没有得到缓解 康熙十年 1 6 7 1 年 江苏巡抚都御史马祜上书朝廷说 上年夏月 淫雨连旬 潮水泛滥 禾苗悉淹 民居 胥弱 积水三月不消 农工废业 人户流亡 总由刘河 吴淞入海之口淤塞 涌聚无以 走泄之故也 也就是在康熙十年这一年 清政府开始了太湖流域大规模的水利建设 彭雨新 张建民 明清长江流域农业水利研究 武汉大学 版社 1 9 9 3 年第1 3 页 前言 洪武 苏州府志 卷十 赋税 同治 苏州府志 卷十二 田赋一 嘉庆 松江府志 卷二十 田赋 田赋上 清 慕天颜 水利足民裕国疏 皇朝经世文编 卷二十六 理财七 同治 苏州府志 卷十 水利二 清 周起元 请凌昊凇白茆疏 周治 苏州府志 卷十 水利二 清乾隆官修 清朝文献通考 卷六 田赋考六 水利田 商务印书馆 1 9 3 6 年 清 马祜 奏清开棱划河吴淞江 同治 苏灿i 府志 卷十一 水利三 7 此次治理的重点是吴淞江 刘河 以苏 松 常三府漕折银九万两 浙江省杭 嘉 湖 三府漕折银五万两为疏浚河工经费 治理过程是先浚治刘河 开盐铁塘口至海口一段 总计工程量长5 1 8 0 丈 宽1 1 丈 底宽6 丈6 尺 深1 丈 自康熙十年二月动工 至来 年五 六月陆续完工 另外还治理了吴淞江 亦是康熙十年动工 至来年四月完工 这 次修治后 苏 松 常 嘉 湖 杭六郡 遇水旱不至大困 即康熙十五年 淋雨连 旬 滔天水涨 而皆不至重灾 有明证已 康熙二十年 1 6 8 1 年 慕天颜再次上疏 今夏淫雨连绵 河流四溢 田地在灾 沈庐舍更多漂没 希望 兴修水利农田 而 全民命 以培万年之邦本 在康熙帝的支持下 出慕天颜主持浚治了常熟白茆港和 武迸的孟渎河 经过康熙初年的两次大规模治理 太湖主泄水路刘河 吴淞江 白茆等 先后得到治理 明末以来苏松水利的失修情况基本得到了改变 雍正主政后 锐意改革 清查亏空 改革赋役 革除了康熙后期的弊政 其统治时 期政治清明 国力强盛 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又开始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的兴修 见下 表 雍正时期苏松地区主要水利工程表 年代地区水利工程款数 单位银两 款项来源 开浚白茆港 梅 苏州 李塘 发帑 雍正五年浚常熟福山塘 7 8 1 7 3 5 7 太仓州刘河 吴江浚吴江 震泽二 六年震泽县运河 19 5 2 3 6 8 发帑 吴县于吴县开浚紫 藤坞河 修筑北塘 自元 吴江和县起至大浦 八年震泽 桥 修筑南塘 2 6 3 9 6 o o发帑 自平望镇起至 秀水县止 筑运河塘 自枫 九年长洲桥起至望亭通8 2 7 6 0 0 发帑 新阳湖桥 于新阳修 至和塘 十二年吴县筑吴县穹窿山 2 3 6 0 0 0 发帑 祷 马祜 奏请开浚刘闷吴淞江 同泊 苏卅i 府志 卷十一 水利三 嘉庆 松江府志 卷十一 山川志 水利 清 幕天颜 水利足民裕国疏 皇朝经世文编 卷二十六 理财上 清 慕天颜 请浚白茚港孟渎河疏 同治 苏州府忐 卷卜一 水利三 8 麓堰闸池塘 浚三丈浦 自鹿 常熟苑大桥起至太 十三年吴江平桥止 开吴江5 2 1 6 8 4发帑 万顷桥港 三山 桥港等港 资料来源 同治 苏州府志 卷十一 水利三 从表中可以看出 雍正时期太湖治水 多用国帑 雍正要求 皆动用公帑钱粮 不 使丝毫出于民力 据 大清会典事例 载 雍正谕 苏松之太湖 吴淞 白茆 刘河 归海要道 尤不惜帑金 专员督理 将备河故道 或为豪强侵占者 谕令严察 请出 始得一一开通 由此可见 当时国库之充盈 政府之重视 此外 雍难时期 还大规模修筑海塘 对太湖平原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这在后文会另有交代 乾隆继位后 对太湖流域水利的重视超过其祖其父 不借巨资 着力修建浙西海塘 形成了完整的海塘系统 乾隆刚刚继位即谕 养民之道 必使兴修防患 水旱无虞 缓急可资 要求 督抚以至州县建言 为民兴利 或利小而害大 或利在目前而害伏 于后 或有利无害而事难成 皆宜详审熟筹 慎之于始 达到 川泽陂塘 潦则有疏 导之方 旱则资灌溉之利 乾隆时期的水利建设非常多 综合考察一下 其水利修治 的重点仍然是太湖流域 尤以太湖下游出海口为重 分别于乾隆十九年 二十八年 三 十五年 四十三年 浚治白茆塘 乾隆二十八年 1 7 6 3 年 大修三江水利 以太湖分 疏之要 三江所流经的吴江 震泽 吴县 昆山 新阳 青浦 华亭 上海 太仓 镇 洋 嘉定十二州县的港浦 湖荡为主 浚治三江水利 乾隆帝重视水利的另一个表现 是 对在治水中失职的官员毫不姑息迁就 发现渎职 严惩不怠 乾隆五十三年 1 7 8 8 年 长江发生大水灾 荆江大堤多处溃崩 酿成荆州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水灾惨 剧 乾隆于此十分震怒 立即委派湖广总督毕沅及大学士阿桂等调查 经调查乃湖广总 督舒常失职所至 乾隆严厉惩处 将大灾之前十年内筑坝堤工官员及主管上司 包括淘 广总督舒常 前任湖广总督特成额 前任湖广总督李侍尧 湖北巡抚姜晟 荆州道府 知县等 大小官员2 0 余人做了严厉处分 此外乾隆还特批发帑2 0 0 万两白银修复堤坝 由此 可以看出乾隆对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 可以说 清初康熙 雍正 乾隆三位统治者对太湖流域水利的治理是有成效的 其 重视程度 资金投入 皆超过历代 乾隆在位六十年中 江南地区很少出现大水大旱 而且中央政府 以民事为重 出现了清人所谓的 天下承平 海宇宁谧 无扰攘之于 戈 无繁兴之土木 上而府库充实 下而满汉安堵 的景象 但清代太湖治水也不是 清朝文献通考 卷六 田赋考六 水利田 光绪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 卷九百二十七 丁部 水利 江南一 清朝文献通考 卷七 田赋考七 水利田 同治 苏州府志 卷十一 水利三 同上 清高宗实录 卷 干三百九 乾隆五 三年 七月 一系列上谕 清高宗实录 卷 西六 五 乾隆七年四月乙巳 9 尽善尽美的 其最大的问题仍如上一章所述 太过注重太湖下游的浚治而忽视了上游地 区水利建设 如康熙十年 1 6 7 1 年 巡抚都御史马祜上疏 臣看苏属刘河 松属吴淞 江 乃江南苏 松 常 镇 浙江杭 嘉 湖六府 积水合流潴于太湖 由此二河分道 入海 走泄湖水之咽喉也 修则六府同其利 塞则六府同其害 雍正五年 1 7 2 7 年 谕 三江 实太湖之尾闾 关七郡之休戚 疏其下流 使水有所宣波 自不至泛溢 贻害民田 可喜的是清代一些人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 于道光五年 1 8 2 5 年 疏浚 了仁和 钱塘 余杭 嘉兴 海盐 石门 平湖 归安 乌程 长兴等县的河港 并修 筑了乌程 长兴两县的塘闸桥坝 清人指出仅仅浚治杭州府上游地区 虽然在形势上 较为通畅 但湖州府地区就会极易受灾 如果只关注苏松为主的下游地区 上游又会造 成阻塞不通 导致大灾 可见 太湖水利上下游兼治的重要性一下子突现出来 但这 已是在嘉庆 道光之后了 对于内忧外患 江河日下的满清政府来说 浩大的水利工程 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o 嘉庆 松江府志 卷十一 山川志 水利 o 光绪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 卷九百二f 七 工部 水利江南一 光绪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 卷二百二十九 工部 浙江 o 清 凌廷堪 湖州碧浪湖各淡渡要害说 皇朝经世文编 卷一一六 工政二二 1 0 第三章 清代前期太湖流域水利建设特点 清代前期太湖流域水利建设有着鲜明的特点 笔者在认真分析资料 并仔细考量后 总结出清代前期太湖流域水利建设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第一节 水利经费筹措与劳动力动用方式的新变化 这里笔者需要说明的是 关于清代太湖地区水利经费筹措以及劳动力动用方式这一 问题 熊元斌教授曾经讨论过 且论述较充分全面 因此 本文不以此为论述重点 仅作简单的交代和必要的补充 但熊元斌教授的文章并未对清代江南治水过程中 承担 水利资金和人力的标准 受益原则进行研究 笔者将侧重于此方面的说明论述 一 水利经费筹措的新变化 清代太湖治水经费筹措方面最大的变化 就是乾隆以后 借帑开支 这种借贷方式 在水利建设中被普遍应用 所谓 借帑开支 就是在地方水利建设中 按照预期的或 实际上是否受益或受益多少的准则 确定一定的负担范围 向国家贷款兴修水利 完工 之后 再按亩摊征归还 早在康熙年间 江苏巡抚马祜就明确提出了 借帑开支 按亩 摊征归款 的意见 他建议松江 刘河工程费用先由国帑支付 再议将估计公费一十 四万 均派苏 松 常 杭 嘉 湖六府去年被灾县 分年按亩输解 抵还漕折 雍正时期 较大的工程仍由国库开支 至乾隆年间 此种情况始有所改变 乾隆十九年 1 7 5 4 年 开浚白茆塘 所需工费 借帑动用 分年带征归款 二十八年 1 7 6 4 年 疏浚吴淞江 刘河 需银2 0 余万两 采取借帑开支 分年分摊归还的方式 摊征 的标准根据距水道远近 受益情况而定 三十五年 1 7 7 1 年 浚白茆河时 所有借动 库项 仍照例分年按亩计数征还 并于苏 常两郡 得资宣泄之县分 按其受益之多寡 远近 酌定差等 分别均摊 t 二 劳动力动用方式的新变化 劳动力的动用方式在清代太湖流域水利建设中也有很大变革 较小规模农田水利多 采用 按田起夫 和 业食佃力 的方式 所谓 按田起夫 就是按照田亩多少派定 工役的主张 按田起夫 原则上规定了按照田地数额出派劳动力 而实际上 绅衿地 主多居住在城镇 他们有钱有田 不愿意直接参加水利工程的劳动 而无地少地的农民 又大量的存在着 于是渐渐演变成 业食佃力 的形式 即由绅衿出钱找无地 少地 熊 斌 论清代江浙水利经费筹措与劳动力动用方式 中国经济史研究 1 9 9 5 年第2 期 清 马祜 奏请开浚刘河吴淞江 同治 苏卅 府志 卷十一 水利三 光绪 重修常昭合志 卷九 水利 同治 苏州府志 卷十一 水利三 光绪 重修常昭合忐 卷九 水利 详细情况请参见参见滨岛敦俊 日本 明代江南之圩田水利与地土佃农关系 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l l 的农民代役 业主与佃农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业食佃力 成为太湖地区小型 农田水利劳动力征集的最普通方式 相对于较小规模农田水利而言 规模较大的水利工程建设 多采用 募雇役夫 的 方式 募雇役夫 就是宫府以募雇的形式招集民夫进行水利建设 募雇役夫多与 以 工代赈 相伴出现 水灾发生后 官府给予灾民钱粮做为救济 让灾民重建自己的家园 而此时 发粟募民 诸工毕举 以是公私仰给 民不迁流 昔人于凶岁之后 无不共 循此意 盖小民至困苦中 工力必贱 且饥寒迫身 民多思盗 河工兴而乐趋奋锸 盗 贼亦可潜消 荒政之施 莫此为大 这样 官府即能够以较小的代价把大量的灾民聚 集起来 投入水利建设 又可以帮助灾民摆脱灾难 重建家园 可谓一举两得 如顺治 时 江南大水 顺治帝 令雇募民夫 及时疏浚 则于紧要河道 既得深通 而寓赈于 工 穷黎更得藉以养赡 于地方民生 大有裨益 清代前期太湖流域水利建设中 募雇役夫的应用十分广泛 从史籍所反映的情况来看 如 三江 浚治等大型水利工程 多是以募雇役夫的方式征集劳动力的 下面仅举两例 康熙九年 1 6 7 0 年 江浙水灾 次年兴修吴淞 刘河 采用 以工代赈 之法 招募到嘉定 青浦 上海等地方的饥民 5 万余人 重建家园 康熙十年 1 6 7 1 年 开浚吴淞江 朝廷拨江 浙二省正供银1 4 万余两 给发士民 募夫开浚 除一夫计给工食二两五钱外 甲户又倍加其值 而后远 近相应 群趋赴工 第二节 清代太湖流域水利建设所需资金和劳动力分摊的标准 受 益原则的运用 清代江南治水的一大特点是受益原则的普遍运用 这一原则被作为衡量水利工程中 各家各户所应当承担的资金和劳动力的标准 并被广泛运用 本节将重点讨论一下 受 益原则形成的原因以及这一原则的普遍运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一 受益原则形成的原因 受益原则的形成是均田均役思想的反映 此种思想的产生有着一定的社会 历史根 源 水利建设 必须要有充足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做保障 江南总督赵弘恩曾奏 河工 最关紧要 每年需帑多金 清代 江南河工 岁费3 0 至4 0 余万两 庞大的经费 开支是地方政府和个人所无法承担的 即使是国家政府 也只有在资金雄厚的太平盛世 之时 才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 从历史上看 大型的水利工程 多由中央政府直接拨款投资 清代亦是如此 在经 历了建国之初的困窘后 至雍正时期 国库充盈 水利建设多用国帑 如雍正五年 1 7 2 7 清 幕天颜 疏河救荒疏 皇判经世文编 卷一百十三 工政十九 江苏水利下 光绪 钦定人清会典事例 卷九百1 三 工部 河工 疏浚一 o 同治 苏州府志 卷十一 水利三 清 叶梦珠 蒯世编 卷一 水利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1 年 第1 2 页 雍正朱批奏折汇编 第3 0 册第2 4 2 页 江南总督赵弘思奏 江南总督赵弘恩奏报上海知县拿获积盗陆毛才并 请委高斌接署总河印务折 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十日 行水金鉴 卷一百四十三 运河水 1 2 年 诏令 凡建立闸座疏浚河流 其一应公费 俱动用库帑支给 并强调 国家财 用充足 朕为地方筹画万年之利 不惜多费帑金 兴修钜工 养育万姓 若仍用民 以 办公事 非朕本心也 大型的水利工程如此 众多规模较小的水利工程的建设 则多 由地方政府主持 地方民众参与其中 经费以地方拨款为主 如太湖地区 干河之大者 量给官银 枝河则用民力焉 中央或地方政府对水利建设的投资 说明其对水利建 设以及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 这当然有利于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发展 但此种做法也 有其不合理的地方 由于水利建设耗资巨大 需动用大量的人力 物力 财力 这对政 府来说无疑是一项十分巨大的负担 且水利建设受益范围有限 将部分地区的负担分摊 全国承担是不合理的 同理 劳动力动用方式方面也存在着上述不合理的情况 因此 乾隆年间 借帑开支 这种投资方式逐渐兴起 并取代了政府直接投资的方式 而在 劳动力动用方面 按田起夫 业食佃力 募雇役夫 等劳动力征集方式 取代了 此前以征发徭役来调拨劳动力修建水利的方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