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病毒PPT_第1页
登革病毒PPT_第2页
登革病毒PPT_第3页
登革病毒PPT_第4页
登革病毒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革病毒 专业 xx制作人 xx学号 xx 目录 目录 1 分类学地位 添加文字内容 一 分类学地位 登革病毒 denguevirus 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中的一个血清型亚群 形态结构与乙脑病毒相似 但体积较小 约17 25nm 依抗原性不同分为1 2 3 4四个血清型 同一型中不同毒株也有抗原差异 其中2型传播最广泛 各型病毒间抗原性有交叉 与乙脑病毒和西尼罗病毒也有部分抗原相同 病毒在蚊体内以及白纹伊蚊传代细胞 C6 36细胞 猴肾 鼠肾原代和传代细胞中能增殖 并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 目录 1 结构形态大小 添加文字内容 登革热病毒为大小约50nm的有包膜病毒 4 冰箱中可保存数星期 用冰冻干燥法可以保存数年 对紫外线比较敏感 数分钟就可灭活 登革热病毒是一个多层次 足球状的结构 缺少许多人类病毒独有的长尖凸出 与其它病毒一样 登革热病毒的基因组包被在蛋白质外壳中 周围环绕着一层脂膜 但异常的是 登革热病毒的基因组依次被90张盔甲状的蛋白质外壳紧紧包被 二 结构形态大小 重重包被的外壳使得登革热病毒更难感染细胞 但病毒可以跨越这个屏障 细胞吞噬病毒并将病毒 诱骗 到脂囊泡中后 病毒膨胀 挣裂其蛋白盔甲 这样病毒的脂膜就可与细胞的脂囊泡结合 释放出病毒 病毒得以在细胞内增殖 二 结构形态大小 图1登革病毒结构 登革病毒基因组RNA约含有11000个核苷酸 MW为4 2 106 其5 端为I型帽子结构 3 端缺乏poly A 尾 基因组的5 端和3 端均有一段非编码区 基因组只有一个开放读码框 其5 端1 4编码病毒3个结构蛋白 C PrM和E 3 端3 4编码7个非结构蛋白 NS1 NS2a NS2b NS3 NS4a NS4b和NS5 二 结构形态大小 这些蛋白是以多聚蛋白形式进行翻译合成后 由宿主蛋白酶切割而形成的 C蛋白构成核衣壳 富含精氨酸 赖氨酸 PrM蛋白在病毒成熟时 经酶裂解形成膜蛋白M后 固定于病毒包膜内层 E蛋白是病毒包膜的主要糖蛋白 与病毒的细胞嗜性 红细胞凝集以及诱导红细胞凝集抑制抗体和中和抗体的产生等有关 非结构蛋白NS1功能不清 NS2a和NS2b可能参与多聚蛋白的水解过程 NS3可能是在细胞液中起作用的病毒蛋白酶 NS4a和NS4b可能与RNA复制有关 NS5是病毒编码的依赖RNA的RNA聚合酶 二 结构形态大小 目录 1 致病机理 添加文字内容 经动物猴实验 以登革病毒作初次感染 发现病毒在病毒血症前已侵入附近淋巴组织 以后迅速扩展至全身淋巴组织 病毒血症消失后 病毒仍可在白细胞等组织细胞中复制 并再次进入血循环中 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第二次感染时 组织细胞中的病毒量比初次感染时明显增多 如将登革病毒抗体注入猴体内后 再以登革病毒攻击 其病毒量比对照组猴 注射无登革病毒抗体的猴 高51倍 同时也发现有登革病毒抗体者的白细胞培养病毒 其白细胞内病毒复制的阳性率比无抗体者的白细胞明显增高 以上实验证明病毒繁殖明显增加的原因与抗体存在有关 三 致病机理 血清学研究证实 登革病毒表面存在原封不动种不同的抗源决定簇 即群特异性决定簇和型特异性决定簇 群特异性决定簇为黄病毒 包括登革病毒在内 所共有 其产生的抗体对登革病毒感染有较强的增强作用 称增强性抗体 型特异性决定簇产生的抗体具有较强的中和作用 称中和抗体 能中和同一型登革病毒的再感染 对异型病毒也有一定中和能力 二次感染时 如血清中增强性抗体活性弱 而中和抗体活性强 足以中和入侵病毒 则病毒血症迅速被消除 患者可不发病 反之 体内增强性抗体活性强 后者与病毒结合为免疫复合物 通过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膜上的Fc受体 促进病毒在这些细胞中复制 称抗体信赖性感染增强现象 Antibody dependentenhancement ADE 导致登革出血热发生 有人发现 型登革病毒株有多个与抗体依赖性感染增强现象有关的抗源决定簇 而其他型病毒株则无这种增强性抗原决定簇 故 型登革病毒比其他型病毒易引起登革出血热 三 致病机理 含有登革病毒的单核细胞 在登革病毒抗体的存在下大量繁殖并转运到全身 成为免疫反应的靶细胞 由活性T细胞激活单核细胞 释放各种化学介质 激活的T细胞本身亦可释放一系列淋巴因子 这些生物活性物质激活补体系统与凝血系统 使血管通透性增加 DIC形成 导致出血和休克 患者血中组胺增高 组胺可扩张血管 增加血管通透性 型变态反应参与存在 登革病毒抗原与有Fc受体和病毒受体的血小板相结合 登革病毒抗体与血小板上的病毒抗原结合 产生血小板聚集 破坏 导致血小板减少 患者骨髓呈抑制 血小板生成减少 血小板减少可导致出血 还可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 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 激活补体系统 引起血管壁的免疫病理损伤 型变态反应也参与发病 三 致病机理 目录 1 流行病学 添加文字内容 登革病毒多引起无症状的隐性感染 发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登革热 登革出血热以及登革热 休克综合征 登革热以全身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广泛性肿胀 渗透性增强 皮肤轻微出血的病理变化为主 与病毒感染的直接作用和免疫病理损伤作用密切相关 主要表现为发热 肌肉痛和骨 关节酸痛 伴有皮疹或轻微的皮肤出血点 血小板轻度减少 登革出血热 登革热 休克综合症多发生于再次感染异型登革病毒的患者或母亲抗登革病毒抗体阳性的婴儿 病死率高 登革出血热的病情较重 伴有明显的皮肤和粘膜的出血症状 血小板减少和血液浓缩显著 登革热 休克综合征除上述症状外 主要表现为循环衰竭 血压降低和休克等 四 流行病学 2014年8月26日 多米尼加公共卫生部证实 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疫情正在多米尼加各地蔓延 现已发现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疑似病例近50万例 其中54人不治身亡 多米尼加公共卫生部有关负责人说 现已确认6975例登革热感染病例 其中48人死亡 2014年4月暴发的基孔肯雅热疫情蔓延更为迅猛 迄今已报告42 94万例基孔肯雅热疑似病例 其中6人死亡 多米尼加的登革热尤其是基孔肯雅热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政府有关部门正严密监控疫情蔓延情况 并积极采取清除蚊虫滋生地 喷洒药物等防控措施 以遏制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疫情进一步蔓延 四 流行病学 登革病毒主要通过埃及伊蚊 Aedesae gyPti 和白纹伊蚊 Aedesalbopictus 等媒介昆虫传播 引起登革热 denguefever DF 以及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的登革出血热 denguehemorrhagicfever DHF 和登革休克综合征 dengueshocksyndrome DSS 病人及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而丛林中的灵长类是维护病毒在自然界循环的动物宿主 将发热期患者血液接种到幼稚小鼠的脑内可被分离固定 图2伊蚊 四 流行病学 这些疾病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是一种分布广 发病多 危害较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