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__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案鲁教版.docx_第1页
高中地理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__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案鲁教版.docx_第2页
高中地理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__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案鲁教版.docx_第3页
高中地理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__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案鲁教版.docx_第4页
高中地理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__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案鲁教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1黄土高原的概况(1)位置:地处我国内陆腹地,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地区。(2)范围:太行山脉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3)地貌特征:沟谷发育,地表破碎。2危害(1)对耕地的影响: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单产降低。(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了自然灾害。(3)对黄河的影响:使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使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悬河”。易错提醒黄土高原的范围和黄土分布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中黄土分布区的范围要比黄土高原大得多,黄土高原只是黄土分布区中在我国分布最为集中、典型的区域。二、水土流失的成因1自然原因(1)地理位置过渡性: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它处于各种地理要素的相互交错地带,生态环境脆弱。(2)土壤质地特殊性:黄土土质疏松,直立性强,但遇水容易分散,极易受到流水侵蚀。(3)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性:降水多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4)地质灾害频繁性:滑坡、泥石流、塌陷等加剧了水土流失。2人为原因(1)不合理的土地利用。(2)破坏植被。(3)人口过快增长。易错提醒轮荒不同于澳大利亚混合农业中的轮作。轮荒是黄土高原地区自古以来就已盛行的一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是一种粗放的、广种薄收式的耕作方式,采取开荒耕种表土流失、肥力下降抛荒迁移开荒的耕作过程。轮荒加剧了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三、水土流失的治理1基本理论(1)从合理利用土地着手(2)以水土保持为中心2具体措施(1)工程措施:固沟工程、护坡工程和保塬工程。(2)农业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轮作套种。技术措施:选育良种、发展地膜、喷灌和滴灌技术、科学施肥。目的:提高土壤肥力、保持水土和发展生产。(3)生物措施:地区措施目的不宜耕种的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恢复地表植被有条件的地区大力植树种草,实行乔、灌、草结合防止暴雨对表层土的冲击,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团粒结构,提高抗侵蚀能力温馨提示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而人口的过度增长又是导致人地关系紧张的关键。由于人口增长导致经济压力增大,为了生存和发展选择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水土流失的治理应以“脱贫”为中心。教材P53活动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口的过度增长是造成黄土高原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黄土高原农业垦殖历史很早,凡适合农耕的地区早已开辟为农田,伴随着人口过度增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而传统的耕作技术和耕作方式又不能获得增产增收,迫使人们开垦边际土地,如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系统脆弱的陡坡地、林地和草地等,从而造成生态、经济的恶性循环。教材P56活动1三位同学说法都是正确的,但都不全面,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是复杂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共同影响而形成的,因而其治理必须是综合的,要把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治理与治穷致富相结合。要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要把工程措施、技术措施和生物措施三者并用,有机结合,效益互补,把水土保持工作这个中心工作做好。2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主要从保护植被,减少人为因素对植被破坏方面分析。 情景导入先思考 北方那消失了的一抹黄色,就是荒凉的黄土高原。那里沟壑纵横,土地被流水切割得支离破碎,面积却要占全省版图的百分之四十五。这季节那里仍然是一望无际的荒凉他(省委书记乔伯年)出生在那里,闭住眼也能看见故乡一年四季的景象。路遥平凡的世界(1)黄土高原典型的地貌形成与哪一种外力作用有关?提示:流水侵蚀。(2)这种地貌形成与人类的哪些活动有关?提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破坏植被等。 核心要点掌握好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自然条件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气候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地形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植被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土壤与土质的疏密程度关系密切。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强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1根本原因黄土高原地区生产力水平低,耕作方式落后,土地所能供养的人口有限。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均耕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对土地资源的压力日益增大。2直接原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水土流失形成的基础,破坏植被是诱发水土流失的根源。(1)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人类活动过程结果农业轮荒制度开荒耕作弃荒开荒使原来的林草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工矿业露天开矿开挖表土弃土破坏植被,形成新的物源其他生产、生活修窑洞、修路、建水利设施开挖表土施工破坏植被,扰动土壤(2)破坏植被:过度樵采(解决生活燃料需求);历史原因(营造宫殿、战争、毁林开荒等)。三、水土流失的危害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方法技巧很重要 图解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原因 应用体验不可少 某地形区位于太行山脉以西,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据此回答12题。1该地形区是我国的( )A青藏高原B黄土高原C华北平原 D内蒙古高原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是( )A耕地质量下降,农作物单产降低B大量泥沙汇入黄河,使中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C泥沙沉积,塑造了华北平原D使当地成为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泛、最深厚的地区解析:1.B2.A第1题,根据材料描述的地理位置,可确定为黄土高原。第2题,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引起土壤养分、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水土流失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我国的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黄土高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据此回答34题。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黄土具有直立性和吸湿性黄土高原地区夏季多暴雨黄土地质疏松森林破坏严重A BC D4自古以来黄土高原盛行的轮荒耕作制度( )A使土壤的肥力得以恢复 B增加了耕地面积C增加了粮食产量 D加重了水土流失解析:3.C4.D第3题,森林破坏严重是引起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第4题,黄土高原的轮荒耕作制度,导致地表植被的破坏,从而加重了水土流失。 情景导入先思考 以通道绿化、荒山绿化、城市绿化、乡村绿化、农田林网、滩涂绿化相呼应的多层次、立体化、点面结合、城乡一体、田林交错、山丘衔接的绿化新格局,正在使黄土高原发生历史性的变化。为黄土高原“添翠增绿”正在成为黄土高原居民祖辈接力完成的一项历史任务。按照规划,2015年,黄土高原上的森林覆盖率将有望超过国际通用的生态良好森林覆盖率最低25%的标准。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除了植树造林外还有哪些?提示:合理利用土地、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核心要点掌握好 水土流失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应用体验不可少 读黄土高原局部地区等高线图(单位:m),回答13题。1“筑起一条坝,活了一条沟”指的是“小流域综合治理”,图中a、b、c、d四地适合建坝进行小流域治理的是()Aa地 Bb地Cc地 Dd地2下列治理图示地区的基本措施中,不恰当的是()A扩大农业用地,建成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B扩大林草种植面积C改善天然草场植被,合理放牧,保护草场D矿区存好表土,大力复垦3近年来,我国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可能引发图示地区的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处修建水平梯田发展粮食生产B处开垦草地发展种植业C处开垦草地发展林果业D处修建梯田发展种植业解析:1.A2.A3.D第1题,从等高线分布看,a处是一狭长谷地,筑坝应选沟谷口处。第2题,治理水土流失,不能走扩大耕地面积之路,将已有基本农田保护好是前提,提高植被覆盖率是主要措施。第3题,图中处是河谷平地,不需修梯田;处在塬面上,可发展种植业,但不应开垦草地;处为陡坡,不应开垦草地发展林果业;处为缓坡适合修建梯田。森林生态环境效益图的判读该类图示多以森林的变化为载体,通过展示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森林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查森林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图示一图表解读1看风速和沙尘变化图中短横线的多少代表风速的大小,从左向右风速减弱,可以看出森林使风速降低,起到防风的作用;空中点状虚线表示沙尘的多少,从左向右沙尘减少,可以看出森林使沙尘减少,起到固沙作用。2看径流变化沿坡面向下的箭头数量表示地表径流的大小;箭头的粗细表示携带的泥沙含量,坡面垂直向下的箭头表示地表水下渗为地下水,由沿坡面箭头可看出地表径流减少,携带的泥沙减少,地表水下渗增加,说明森林起到了含蓄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3读气体及箭头指向森林吸收CO2放出O2,具有调节大气成分的作用。图示二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示意图图表解读1看不同植被与地下水位的关系图a中植被为天然次生林、灌丛,地下水位较浅;图b中植被为速生桉,地下水位较深。2分析不同植被对地下水的影响由图a中植被和地下水位的关系可知,天然次生林、灌丛具有很好的涵养水源的功能;由图b中植被和地下水位的关系可知,速生桉的生长要消耗大量地下水资源,不利于水资源的存储。图示三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a)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b)示意图图表解读1看流域开发过程中的变化在流域的三个开发阶段,植被逐渐减少,居民点逐渐增多,说明人类对森林的破坏越来越严重。2看不同开发阶段河流流量的变化(1)对应关系:,。(2)变化:阶段,流量最平缓,最大流量小,洪峰来的晚、退的迟;阶段,流量变化最明显,最大流量大,洪峰来的早,退的快。(3)得结论:森林资源具有调节径流,涵养水源的作用。演练冲关巴西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结合图回答 12题。1从图上看,巴西雨林的环境效益有()净化空气涵养水源降低风速吸烟除尘ABC D2雨林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雨林受人类破坏相对较小因此保存完好B亚马孙雨林的物种资源占全球陆地物种的一半以上C亚马孙雨林的减少对物种基因影响不大D雨林生态的脆弱性是导致物种减少的直接原因解析:1.A2.A第1题,读图可知,植物吸收CO2,放出O2、H2O,说明其具有净化空气的作用;风、径流经过雨林后有减小的趋势,说明其具有涵养水源、降低风速的作用。第2题,雨林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是由于雨林是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场所。下图为不同密度防护林对降低风速的效果图。读图回答34题。3为大范围减弱风力,并做到经济合理、生态效果好,宜采用的防护林密度是()A极密B密C中密 D稀疏4下列有关不同地区防护林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工矿区净化空气、吸烟滞尘B城市地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C黄土高原防风固沙、美化环境D东北平原西部降低噪声、保护农田解析:3.C4.A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密度的防护林对降低林区附近风速有较大的差异,但随着范围的扩大它们的区别越来越小,所以从经济和生态方面考虑,宜采用中密的防护林(稀疏的防护林防风的范围较小)。第4题,工矿区的大气污染较严重,防护林可以起到净化空气、吸烟滞尘的作用;城市地区的防护林可以起到降低噪声、美化环境的作用;黄土高原的防护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东北平原西部的防护林可以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我家就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曾经风靡一时的歌曲黄土高坡唱出了黄土地的风土人情。据此回答12题。1下列对黄土高坡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盛行东南风和西北风B该地区降水均匀,降水量大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C该地区土壤为黄土,土质疏松,风力侵蚀形成支离破碎的地貌形态D该地区地形坡度较大,流失侵蚀严重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不包括( )A露天开矿B过度开垦C开挖新河 D破坏植被解析:1.D2.C第1题,该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区,盛行东南风和西北风;降水季节变化大,对地表冲刷严重;地形坡度较大,流水侵蚀是造成地面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主要原因。第2题,开挖新河不是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据此回答34题。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主要人为原因是( )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 B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C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 D干旱和大风现象4保持水土的根本措施是( )A平整土地 B修水平梯田C深耕改土 D造林种草解析:3.A4.D第3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包括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破坏植被,主要原因是毁林开荒。第4题,水土保持的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生物措施,但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读植被的减水和减沙效益表,回答56题。植被覆盖率/%径流减少率/%侵蚀减少率/%2015552040308040606030957080755098809070100905.从表中的数据可知,当植被覆盖率提高时( )A径流量会增大,水土流失会加重B径流量会增大,水土流失会减轻C径流量会减少,水土流失会加重D径流量会减少,水土流失会减轻6在黄土高原植树造林最主要的作用是( )A阻挡风沙,保护农田 B调节气候,美化环境C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D吸烟滞尘,净化空气解析:5.D6.C读表中数据可知,随着植被覆盖率提高,径流减少率和侵蚀减少率会相应提高,即径流量会减少、水土流失会减轻。因此加强植树造林,可以增强涵养水源的能力,达到保持水土的目的。读我国某地区景观图,回答78题。7图中的景观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酸雨 B水土流失C荒漠化 D大气污染8治理此环境问题最有效的措施是( )A恢复自然植被 B全面停止开发耕地C大力发展梯田 D加大对水资源的调配解析:7.B8.A第7题,据图分析可知,图示景观地表千沟万壑,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第8题,治理此环境问题最有效的措施是恢复自然植被。鱼鳞坑是为减少水土流失,在山坡上挖掘的交错排列、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土坑,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读图,回答910题。9图中最宜植树的地点为( )A BC D10鱼鳞坑有利于物质的( )A风化 B侵蚀C搬运 D沉积解析:9.C10.D第9题,地点植树更有利于涵养水源,减少坡面径流,保持水土。第10题,这种交错排列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土坑有利用物质的沉积,从而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一、选择题下图是我国境内沿38N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图中乙地形区较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 B水体污染C土地沙漠化 D土地盐碱化2造成乙地形区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破坏植被该地区夏季多暴雨土质疏松距海遥远,气候干旱A BC D解析:1.A2.C第1题,读图可知,乙地形区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象严重。第2题,由于乙地形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加上黄土土质疏松,易被流水冲刷,所以水土流失严重。陕西省安塞是一个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科学工作者对这一地区水土流失的研究发现,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只占目前总水土流失量的9.6%,而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要占到90.4%。据此回答34题。3整个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A史前以自然因素为主,现代以人为因素为主B史前及现代都以自然因素为主C史前及现代都以人为因素为主D史前以人为因素为主,现代以自然因素为主4黄土高原地区轮荒制度盛行的结果是( )稳定和提高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土地表土流失,土壤肥力衰竭林草植被遭破坏,林草种源能再生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A BC D解析:3.A4.D第3题,人类社会之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就已存在,故只能是自然因素;人类历史时期的水土流失主要是由植被破坏、轮荒、开矿等人类活动造成的。第4题,轮荒、弃荒导致表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而且还造成林草植被的种源随水土流失而破坏。读图,回答56题。5为了加强水土保持,甲、乙、丙、丁四地段中,最应退耕还林(草)的是( )A甲 B乙C丙 D丁6甲、乙、丙、丁四地段中,灌溉条件最好的地段是( )A甲 B乙C丙 D丁解析:5.B6.D第5题,四地中,乙处坡度最大,且有河流经过,侵蚀力最强,最容易引发水土流失,故最应退耕还林(草)。第6题,读图可知,丁耕地位于河流下游,位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