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贫困生成因及对策分析.docx_第1页
高职院校贫困生成因及对策分析.docx_第2页
高职院校贫困生成因及对策分析.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职院校贫困生成因及对策分析姬慧,任晓军,滕苏苏(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信息系,江苏 南通 226010)摘 要:文章在分析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成因及问题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从经济资助、人格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等三个方面初步探讨了解决高职院校贫困生问题的具体措施,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关键词:高职院校;贫困生;成因;对策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891(2012)04-0117-030 引言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提出,如何改善高校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一次成为备受教育界人士关注的话题。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贫困生群体在学生群体中 占有很大的比例,了解贫困生群体的现状、成因、心理行为特点,探讨贫困生工作模式对于高职院学生工作和 高职院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1 高职院校贫困生群体的现状及成因随着高校并轨招生制度的实行,中国高等教育从原来的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教育。随着招生规模的扩 大,生源地不断扩增,生源结构发生很大变化,造成高职院校中家庭贫困生的比例增大,群体数增加。对于江 苏省的高职院校来说,2007 年以来,中央与地方共同设立了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用以专门奖励和 资助普通高校在校家庭贫困生。每年有 20%的贫困生能够受到国家、学校及社会的相应资助。在某高职院 的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申请资助的困难学生比例高达 40%,而最终获得资助学生比例为 20%。因此,必须 从总体上分析引发高职院校贫困生群体增加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1.1农村生源比例增加 很多来自农村的学生都存在经济困难问题,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首先,农村家庭收入往往靠天吃饭,收入不稳定,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如旱灾、涝灾等,往往令大量的农村家庭陷入长期贫困;其次,农村家庭 中多子女现象较多,生活负担重,营养条件差,家庭人口中患病人口往往也较多;最后,农民因无固定收入,办 理入学贷款往往也面临诸多困难,这些都使得农村家庭学生在求学路上往往面临学费和生活费的双重压力。1.2生源地区差异增大 就江苏范围来说,苏北贫困生比例远远高于苏南困难学生比例。而从全国范围来说,北部地区、西部地区困难学生比例又远远高于南部和东部地区。地区发展差异带来的地区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差异是引发 学生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一位来自东北农村的学生如果是在当地入学,生活费应该没有困难,但是 到了江苏上学后发现,江苏的日常生活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当地,这使得原本在当地并不算贫困的学生出现了 贫困。此外,城市体制改革,城市下岗工人的不断增加,也使得部分家庭面临生活困境,这类家庭中的子女也 成了贫困生。收稿日期:20120826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 2011 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高职院特殊学生群体学生工作模式研究”(项目编号:fyky/2012/2)。作者简介:姬慧(1979 ),女,江苏泗洪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管理信息系思政讲师,硕士。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年118相对于以上共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经济困难的个性原因主要有:因家庭破裂由单亲抚养子女的;因疾病父母丧失劳动力,因意外或重大自然灾害导致家庭经济情况发生巨变的;因多子女导致的抚养负担过重等。2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与行为特点经济贫困给学生带来了学习、生活、心理上的多重压力,这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复杂 的综合性问题。从每年的心理普测中,我们抽调了部分家庭贫困的学生的结果来进行分析,发现贫困生一般 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心理与行为特点。2.1心理敏感,行为独立 一方面,贫困生的内心非常敏感,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总注意周围的人,在乎别人的视线,容易感觉到别人轻视自己。例如一位家庭贫困的学生发现同宿舍同学家庭条件较好,因为生活用品没有别人多, 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而要求重新安排宿舍。另一方面,大部分贫困生在中学时代就开始独立生活,因而自理 能力与承受能力较强。调查发现,60%以上的贫困生在假期都外出勤工助学,帮助父母减轻家庭负担。2.2自尊心强,自卑感重 贫困生虽然生活较为贫困,但自尊心相当强。他们在别人面前往往不愿意表现出自己贫困的一面,有很多贫困生,宁愿在校外打工来解决自己的生活费,也不愿意把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让别人知道,不愿意申请学 院的经济资助。例如一位同学从一入学就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打工,每天只吃馒头度日,也不愿申请困难补 助,在老师和同学的多次开导和鼓励后才愿意提交助学申请。同时,贫困生又容易体验到自卑感,贫困生大 都来自偏远贫困地区,家境贫寒,发现自己所接受的信息与所感知的事物皆与城市生源的学生有较大差距, 感觉自身很多方面不如别人,低人一等。此外,城市生源的学生相对来说生活水平较为优越,知识面广,业余 爱好较多,性格也比较活泼开朗,人际交往能力较强,这些都令贫困生感受到了自身的欠缺,使得自卑心理加 重,在学校和班级的各种活动中不愿意展现自己,容易形成自我封闭。12.3渴望交往,缺乏实践 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发现,贫困生往往比较清楚自身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不足,内心对良好的人际交往抱有渴望,但较缺乏人际交往的实践。在人际交往方面明显缺乏自信,感觉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在 与人交往的时候感觉不自在,心神不安,易产生消极期待,形成被动交往。2他们在内心十分渴望与他人交 往,但往往不懂得如何融入他人。究其原因,贫困生有很大一部分都有过留守儿童的经历,在成长的过程中 由于家庭和环境的因素往往缺乏人际互动的经验,有一部分甚至和父母的交流都存在困难。2.4自律性高,学习动机强 心理普查显示,贫困生普遍感到父母期望过高,认为自己的过去和家庭不幸的比例比较高,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这也使得他们在学习上普遍表现出较高的自律性,学习动机较强。家庭的不幸,父母的期望以及 他们对自身现状的不满和忧患意识,成为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他们往往从小就把学习当作生活的全部,把 学习当成改变生活的唯一出路。3高职院校解决贫困生问题的对策3.1以经济资助为基础,解决贫困生生活的实际问题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是我国高等学校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大都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无力缴纳学杂费用,甚至无法满足日常消费需求。作为国家和地方高校来说,应以学生为本,解决贫困生的基本学习、 生活费用问题,为其创造最基本的学习条件,保障贫困生受教育权的平等实现。目前对贫困生的资助已日趋 完善,由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校助学金、企事业单位助学金、个人助学金、生源地助学贷款、勤工 助学、困难补助和绿色通道(奖、助、贷、勤、补、缓) 等共同构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家庭贫困生资助体系。3该 体系在缓解家庭贫困生经济压力、缩小高校大学生之间的经济差距、保障家庭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等方面发 挥了重要作用。3.2以人格发展为动力,探索贫困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有效路径 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是做好贫困生工作的基础,仅仅做好这些是远远不够的。高校不仅要为学生提供走向社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所必需的健全的人格与良好的心理素质,而良好的人第 4 期姬慧,任晓军,滕苏苏:高职院校贫困生成因及对策分析119格特质的塑造是心理成长的基础。从家庭贫困生的心理普查以及日常工作中发现,家庭贫困生在人格特质上容易表现为人际敏感、自卑、情绪不稳定、过于担心未来、参与社会的程度较低等特征,这使家庭贫困生容 易形成不良的认知方式,长期自我封闭,缺乏积极的自我宣泄,从而引发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应采取综合的培养路径,以促进贫困生的人格健康成长。一方面,可以通过主题活动、团体辅导、 个别帮扶等形式努力引导贫困生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理性地认识贫困、挫折与压力,增加与同学的交往, 逐步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模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贫困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为贫困学 生提供展示自己特长的舞台,为他们增进交往、接触社会、锻炼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通过这些路径旨在帮 助贫困生感受到人格的平等,提高应对挫折和压力的能力、形成积极的心态,帮助他们形成自立、自强、自信 的人格品质,进而积极主动地获取发展机会,实现个体的全面健康发展。3.3以人才培养为目标,探索搭建多元化成才体系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职院的重要任务。而对于占高职院学生总数很大一部分的家庭贫困生来说,成长更成了他们迫不及待的需求。贫困生普遍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有着通 过学习改变家庭及自身状况的强烈愿望,有着比一般学生更强的独立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做事认真,责任心 强。对于他们来说,若有一个良好的成才体系,必将更容易成才。一是建立贫困生互助团队和勤工助学实践 基地,提高贫困生的实践能力。4高职院校可以结合本校贫困生实际情况,根据本校周边资源,组织贫困生 建立互助团队和勤工助学实践基地,着重提高贫困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二 是构建贫困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平台,提高贫困生的社会竞争力。针对贫困生在将来就业中的优势和劣势, 进行强优补差,提高贫困生在就业方面的整体素质和能力。5如开展贫困生相关项目的拓展培训,着重提高 贫困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应对挫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三是可以实行校企 联合培养,切实提高贫困生的就业创业机会。针对贫困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寒暑假,推荐贫困生到相关企业 进行社会实践,实地实习或岗前培训,提高他们在企业面前的展示机会,提前锻炼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为贫困生早日成长提供有效途径。4结束语对于高职院来说,针对贫困生的各方面工作一直是高职院学生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作为高职院学生 工作者,需要了解贫困生群体的现状及成因、心理与行为特点,不断研究有效的工作模式,以利于高职院学生 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参考文献:1倪钦锋.资助工作视角下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卑心理探析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9(3):84-86. 2刘一鸣.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行为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42-144. 3赵新,赵平.面向人才培养构建多层次经济困难学生工作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5(5):44-45. 4陈轩.高校成长型经济困难学生工作体系的构建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8(7):34-35. 5徐晓东,杜树祥.对高等学校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6):69-70.a research on the causes of impoverished student phenomenonin vocational colleges as well as its countermeasuresji hui, ren xiao-jun, teng su-su(dept.of management & information,nanto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shipping college, nantong 22601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impoverished student phenomen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related problem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talents training target system, studies t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