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四年级语文下册 15《荷兰的风车》教案 鄂教版.doc_第1页
2019年(春)四年级语文下册 15《荷兰的风车》教案 鄂教版.doc_第2页
2019年(春)四年级语文下册 15《荷兰的风车》教案 鄂教版.doc_第3页
2019年(春)四年级语文下册 15《荷兰的风车》教案 鄂教版.doc_第4页
2019年(春)四年级语文下册 15《荷兰的风车》教案 鄂教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年(春)四年级语文下册 15荷兰的风车教案 鄂教版一、教学目标: 1、学会8个字,会认4个字。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1.2.3自然段,了解风车在荷兰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品读重点词句理解风车是最大的功臣以及荷兰人对风车的喜爱和感激之情。4、理清课文脉络层次,了解作者拟人化的表达方法。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风车是荷兰的功臣。2、理清课文脉络层次,了解作者拟人化的表达方法。三、教学内容:荷兰风车第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话题激趣,1、在那遥远的欧洲西部有一个美丽而浪漫的国度,那里的木鞋小巧精致、色彩鲜艳,郁金香的花香弥漫空气之中,喷香的奶酪吸引无数游客。她就是(板书:荷兰)人们常把荷兰称为“风车王国”,荷兰人和风车结下了不解之缘。(板书:风车)谁来读读课题?2、瞧,课题将一个国度的名称荷兰和一个事物的名字风车并列写在一块儿,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那样的密不可分。谁再来读读课题?(嗯,读出了她们间的亲密关系)好,全班一起再美美地读读课题吧!3、习作畅想:(师述)荷兰风车,如果你带着这样一个写作主题走进那美丽的国度,你会写些什么呢?(你们的想法都很好,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热爱生活,创作出来的习作一定很棒!)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领略那独特的风景,开始我们的浪漫之旅吧!请同学们把书翻开到88页平放,看看预习提示:自由地朗读课文,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思考:课文主要写了荷兰风车 ,表达了 。2.、课文读通顺、流利了吗?哪个小组来汇报汇报生字词预习的情况。海湾 肥沃 陆地 笼罩 偷懒 减少 歌颂 洗刷 填充 威胁 琐事 一分子 磨麦我发现:分和磨是多音字。我要提醒:沃和罩字的写法。3、生字词大家学习得不错,相信课文大家也读懂了,谁来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荷兰风车在荷兰人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表达了人们对风车的喜爱之情 。4、从你的发言中,老师看出课文你预习得不错,那么老师想问问你:课文有没有一个自然段就概括了课文主要内容?(他的观点大家同意吗?是的,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紧扣课题,全文所有的内容都是围绕这段话写的,它是课文的(总起段),它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最近我们学习的很多课文都采用了这种写法。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自然段吧。)ppt出示句子: 我们看到风车,就会想到荷兰;而谈起荷兰,也马上会联想到风车。风车已经成为荷兰的标志了。(1)师生配合读,我们看到风车,(就会想到荷兰);而谈起荷兰,(也马上会联想到风车)。风车已经成为荷兰的(标志了)。板书(“标志”)那么,标志是什么意思呢?谁能用给标志换近义词的办法来理解理解?就像长城是中国的标志,黄鹤楼是武汉的标志,风车已经成为荷兰的标志了。(象征作用和代表意义)(象征或代表)(2)来,让我们读好这段话,告诉所有的人:风车就是荷兰的标志吧!(3)既然风车是荷兰的标志,那么风车在荷兰人心里一定占有重要的地位,意义非凡,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25自然段,看看在荷兰人心里,都把风车当作了什么?把关键的句子画下来。(4)交流出示句子: 他们能有这份光荣,风车是最大的功臣。(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就是在写这个意思呢?) 风车可以说是荷兰人最忠实的朋友。(课文的第几自然段写的这个意思呢?) 看来荷兰人把风车当做自己家庭的一分子了。(课文的第几自然段写的这个意思呢?)板书: 最大的功臣 标志 最忠实的朋友 家庭的一分子小结学法:瞧,我们不难发现,荷兰风车这篇课文就是围绕这几个重点句来写的,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三个意思把课文分成四部分。今天,我们围绕课题,用抓中心段,抓重点句的方法,迅速把一篇文章的层次理清楚了,多么实用的学习方法呀,今后希望同学们学以致用哟!四、讲读课文2.3自然段,理解风车是荷兰的功臣1、过渡: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句话,课文中说风车是最大的功臣。那,什么是“功臣”呢?我们不妨用拆词法理解理解吧:“功”指立功,“臣”指大臣。在古代一般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对国家有着立国之功的人才能有这份殊荣。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3自然段,边读边思:荷兰人为什么称风车为最大的功臣?学生交流引出句子:ppt出示: 1、 因此,虽然荷兰世世代代都受大海的威胁,但是有了风车,仍然能够不断发展生产,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国家。(学生谈体会;师:你找的真准,帮助荷兰发展生产,建设国家,这的确是风车成为功臣的重要原因)老师不明白:荷兰世世代代都受大海的威胁,但是有了风车( 帮助荷兰人干什么呢? )才仍然能够不断发展生产,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国家。引导学生说出风车可以排水,帮助荷兰人创造陆地,建立了生息家园。正像课文中说得那样:2、ppt出示: 荷兰的西部都在海平面以下,“荷兰”就是“低地”的意思。几百年来,荷兰人就用筑坝.排水.填海等措施来和大海抗衡,把海湾变成肥沃的土地。濒临大西洋的荷兰人,随时随地都要和大海抗衡,这里我们去了解一下荷兰特殊的地貌吧,请大家看一则补充资料:PPT补充资料: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洼之国,国内四分之一的土地低于海平面,三分之一国土海拔不到一米,随时可能被大海淹没。就在这危难的时刻,聪明的荷兰人发明了风车,风车最大的用处是排水,而此时风车就像一位勇士一样挺身而出帮助荷兰人和大海抗衡,聪明的荷兰人就用筑坝、排水、填海等措施,最终把海湾变成了肥沃的土地。(学生接:肥沃的土地) 看了这则补充材料,你又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荷兰人利用风车排水,帮助创造陆地,建立生息家园。风车真是功臣啊,难怪荷兰人常常自豪地说(指多名学生朗读)(齐读)荷兰人常常自豪地说:上帝创造了海洋,荷兰人创造了陆地。”他们能有这份光荣,风车是最大的功臣。2、过渡:那么风车是怎样帮助荷兰人与大海抗衡排水立功的呢?自己先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勾画风车排水立功的句子,再小组交流分享,最后建议大家采用抓重点词语体会和有感情朗读等形式汇报交流。小组学习汇报:Ppt:不管是阳光灿烂的白天,还是黑暗笼罩的夜晚,风车从不偷懒,总是不停地把低地的积水抽到运河或人工湖里去。 (1)你从这句话感受到了什么?能抓住重点词谈谈吗?(紧扣“不管还是总是”关联词语和 “从不偷懒 ”“不停地”这种拟人手法,体会风车的勤劳、负责任、有毅力等)(2)从这组关联词语我们感受到风车的勤劳;同时,作者笔下的风车不是一个没有生命的排水工具,而是一个活生生勤劳的人!这种拟人化的表达方法都让我们感受到风车的勤劳、负责任和坚持不懈,它真不愧为荷兰最大的功臣。(3)我们可以想象:阳光灿烂的白天,还是黑暗笼罩的夜晚,风车都在不停地排水,让我们一起带着赞美之情读读这句话吧!过渡:咱们接着交流风车排水立功的句子吧。Ppt:大大小小的风车一起工作,一起努力。它们从来不会夸耀谁的功劳大,也不会计较谁出的力气多。(1)、学生扣住:“一起工作,一起努力”体会风车的团结;扣住“不会夸耀,不会计较”体会风车默默奉献、任劳任怨。(2)、这句话仍然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让我们像风车一样,团结一心,读好这些句子吧,你们的朗读是对风车的最高赞美。2、如果在荷兰,风车不排水了,会有什么后果?(教师补充资料)补充资料:在荷兰,如果所有的排水工具休息三天,仅仅只是三天,将有7000平方千米的土地被海水淹没,淹没的面积相当于两个武汉市的面积。学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读起来,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风车,世世代代都受到大海威胁的荷兰,才能不断发展生产,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发达国家。所以,作者在课文2、3自然段要强调的意思是:(读)荷兰人常常自豪地说:上帝创造了海洋,荷兰人创造了陆地。”他们能有这份光荣,风车是最大的功臣。师述:如果说风车是荷兰的功臣,它勤劳、负责、团结、任劳任怨的精神令人敬佩,其实,老师要告诉大家的是,风车精神也是荷兰人精神的写照!荷兰人坚持不懈、热爱创造,用风车战胜自然,构建生活乐土,营造生息家园,让我们带着对风车的喜爱之情,对荷兰人的敬佩之情,齐读课题。结束语:风车不仅是荷兰的功臣,它还是荷兰人最忠实的朋友和家庭的一分子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五作业:1、完成15课生字词的书写。 2、此时此刻,你一定想对荷兰最大的功臣风车说点什么,把你们想说的写在课本上。附送:2019年(春)四年级语文下册 17吆喝教案 鄂教版教学目标: 1、感受老北京“吆喝”的民俗风情。 2、理清思路,体会作者对老北京吆喝的感情。3、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教学重点:感受老北京“吆喝”的民俗风情。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及体会作者对老北京吆喝的感情。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吆喝的视频、音频营造一种老北京民间文化氛围,让学生直观感知吆喝艺术。1.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课件介绍作者萧乾生平及创作,引进萧乾其他作品阅读,拓展视野。课前准备:收集、整理“吆喝声”,制作成幻灯片;并利用网络、电视等信息手段演示。教学准备:老北京吆喝音视频。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广告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每天都接触着广告,广告是为了宣传产品让别人来买,就相当于我们所听到的商贩的吆喝。现在卖东西的吆喝声已越来越少,但人们不会忘记看旧中国的电影街市中那商贩的叫卖声,如今这些声音已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今天让我们随萧乾的笔,一起去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感受一下老北京的吆喝吧。新授:学生齐读学习目标。一、自主学习 1、预习检测生字词,让学生读准字词。 2、个别学生朗读作者作品常识,30秒限时记忆并检测。 3、介绍写作背景。(写作背景:解放后,北京街头没有了有损大都市形象的落后事物,北京一步步向世界大都市接近。但与此同时,“北京城在经济味日浓的同时,文化味、历史味越来越少了,北京的传统正在逐渐消失,特别是少数市民精神面貌的改变大大落后于物质上的变化”。萧乾亲眼目睹了这些变化,因而他提出了“人有人格,国有国格,一座城市也该有它的市格”。在当时很多人赞美北京城巨大变化,萧乾在这时发出了如此“不协调之声”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二、合作探究(一)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独立完成后,师友交流。)1、速读4-14段课文,找出作者介绍了老北京的哪些吆喝声?勾画出来。(1-3组回答5-8段里的吆喝声,4-6组回答9-14段里的吆喝声)5-8段:(5)大清早卖早点的:大米粥呀,油炸果的;卖青菜和买花儿的(6)卖馄饨的;(7) 卖硬面饽饽的;(8) 唱话匣子的;9-14段:(9) 盲人算卦的;乞丐行乞的;(10)卖大小金鱼儿;卖蛤蟆骨朵儿(蝌蚪);卖雪花酪的;卖柿子的;卖糖葫芦儿的;卖烤白薯的;(11)卖秫秸杆制成的玩具的;卖烧麦的;卖卤煮、炸豆腐的;卖萝卜的;卖山里红(山楂)的;(12)卖荷叶糕的; 卖荞麦皮的;(14)卖冰棍儿的2、这些吆喝是按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的?从哪一段可以看出来?(勾画出关键词。)时间顺序:(1)“从早到晚”顺序:清早、白天、夜晚(2)“一年四季”顺序:春、夏、秋、冬 从第四段看出来的3、 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深厚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也包含着对老北京民俗风情和对无忧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吆喝这种北京记忆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二)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独立完成后,师友交流。)1、让学生阅读11-13段,思考:吆喝的作用是什么?吆喝声有什么特点?(提示:可以用原文回答)作用:广告 吸引顾客 特点:(1)声调(12段)有变化 (2)节奏(13段)合辙押韵2、给学生放一些吆喝声音,并让他们尝试模仿几个吆喝,体会老北京吆喝的特点。模仿吆喝 3、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语言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1)对比下列两个句子,说说哪句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甲)只要兜里还有钱,一听到卖烤白薯的声音,就买一块。一路上既可以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来吃。(乙)只要兜里还有个制钱,一听“烤白薯呀真热乎”,就非买一块不可。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通过对比总结出本文的语言特点:表现力强 。(2)读一读,注意划线词语的特点。(甲)一头儿是一串小抽屉,里头放着各种半制成的原料:皮儿、馅儿和佐料儿,另一头是一口汤锅讲究皮要薄,馅儿要大。 春天一到,卖大小金鱼儿的就该出来了,我对卖蛤蟆骨朵儿(未成形的幼蛙)最有好感 文中有很多类似句子,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本文的语言特点:有儿化音。(乙)有个卖萝卜的这么吆喝:“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有的乞丐也油嘴滑舌地编起快板:“老太太(那个)真行好,给个饽饽吃不了。东屋里瞧(那么)西屋里看,没有饽饽赏碗饭。”文中有很多类似句子,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本文的语言特点:合辙押韵。 另外本文语言还具有运用轻声;方言词语等特点。三、课堂延伸1、让学生快速跳读课文,勾画出最能反应吆喝人生活处境的关键词句。2、让学生阅读第六段,回答问题: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吆喝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