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doc_第1页
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doc_第2页
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doc_第3页
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doc_第4页
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学校代码:10254密 级:论文编号:上海海事大学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硕士学位论文MASTER DISSERTATION论文题目: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 学科专业: 会计学 作者姓名: 虞 芸 指导老师: 张川 教授 完成日期: 二一年五月 1上海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作者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同意上海海事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上网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44摘 要随着消费者安全、环境污染、能源紧张等问题的相继爆发,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已成社会的共识。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作为社会责任承担的披露工具,也成为社会的关注点。2008年国资委出台的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更使得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国有企业的历史变迁、企业性质和外部因素分析,说明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通过研究我国与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法律规范和内容规范后,找到研究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内容和方法,明确社会责任信息的使用者是利益相关者。本文研究员工、客户、供应商、社区和环境等五大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根据可行性分析的角度,本文以我国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手工搜集2008年沪市143家国有上市公司的年报及数据资料,借以分析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结果显示:2008年,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整体堪忧。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国有企业仅占53.14%,在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中,社区、环境和员工方面的信息披露较充分。而客户和供应商方面的信息披露得较少。从而指出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根据国有企业的特征,本文实证研究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提出的影响因素有四点,包括财务业绩、委托代理链条、上市流通比例和股权性质等。结果显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四个影响因素都呈正相关关系,其中上市流通比例、股权性质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篇末,对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善建议。关键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利益相关者ABSTRACT With consumer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blems have erupte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has become a consensus in the community.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s a commitment to social responsibility disclosure tool,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In 2008, SASAC issued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the central guidance, makes the state disclosure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sue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This historic change from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enterprises of the nature and external factors, indicating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need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Through the stud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disclosure of the contents of legal norms and specifications, we find research information on the state-owne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ntent and methods to identify stakeholders, is user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formation.The study is researching on staff, customers, suppliers, commun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the perspective of feasibility analysis, state-owned listed companies as samples, using content analysis, manual collection of 143 Shanghai Stock Exchange in 2008 data , further analysi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to describe the statistics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2008,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disclosed a small number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formation , disclosur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s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ccounted for only 53.14%,the disclosure of information in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mmunity, environment and staff are more fully.The disclosure of information in customers and suppliers is only a little.At the same time, pointed out that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problems. Then the study does the empirical study of affecting factor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including financial performance, agency chain,the proportion of shares and equity properties.The results showed: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the four factors are tested positive relationship, in which the proportion of public circulation, equity properties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At the end of the study,to solv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problems,the author recommend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ement. Yun Yu (Accounting) Directed by Prof. Chuan Zhang KEYWORDS: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takeholders 目 录第一章 绪论1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1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内容2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3第二章 公司社会责任相关理论概述7第一节 公司社会责任理论概述7第二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概述11第三节 委托代理理论简述13第三章 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规范14第一节 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法律规范14第二节 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规范17第四章 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分析23第一节 我国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分析23第二节 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4第五章 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研究29第一节 研究设计29第二节 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32第六章 结束语38第一节 研究结论38第二节 对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建议38参考文献41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轰轰烈烈的国有企业改革分离了企业办社会的职能。但是改制之后的国有企业在发展经济、提高效益的同时,仍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是企业对社会的责任。但我们发现,国有企业改革中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由于国有资产委托代理链条的冗长,作为国有资产委托代理人的企业只注重短期效益,而不重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缺乏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意识。在最新一项500强(中国)发布的名单中,国企占比处于下降趋势。同时,国有企业的特殊地位使其垄断了公共产品行业,个别国企实行垄断的价格,妨害了市场经济制度的稳定发展。例如,2005年8月华南地区出现“油荒”事件,中石化、中石油两大国有石油公司却控制国内成品油资源的投放,加剧了市场的供需矛盾,究其原因,竟是为了赚取成品油出口的利润。作为石油行业的垄断企业,从社会期望的角度看,中石化和中石油享受着垄断的高额利益,稳定市场供求是其应尽之责,但他们的行为让国人失望了。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接收国内外各类社会捐赠物款超过了一千亿元人民币。但在全部捐赠所得中,一半以上是来自于个人捐赠,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整体不足。国有企业改革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让我们对国有企业的“地位”产生怀疑。为了促进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之路,更多地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就必须了解我国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现状,研究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问题。在我国,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差异很大。直到2006年9月25日,深交所发布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该指引明确表示“上市公司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应对股东、职工、债权人、供应商及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上市公司建立社会责任制度,并定期对其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根据评价情况,编写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报告,可与年度报告全文同时在指定网站上披露”。随后,2008年1月4日,国资委出台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这两项规定的出台,使得越来越多地上市公司在年报之外披露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正在悄然改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问题成为研究的新课题。 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下,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结合,产生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观。在这一理论框架下,企业不仅是股东的企业,追求股东财富的最大化,也是除股东之外的员工、客户、供应商、社区和环境等利益相关者的企业。同样地,社会责任信息的使用者不只是投资者,也包括利益相关者,这说明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需要符合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鉴于此,本文以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社会责任观为理论基础,选取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为切入点,并实证研究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有其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内容本文采取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相关问题。研究框架如下: 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和内容、研究现状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规范研究绪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法律规范和内容规范分析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必要性、披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结束语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现状研究实证研究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总结,并提出建议 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提出问题。阐述研究的意义与目的,提出研究方法和各章节具体研究内容。归纳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第二章为相关理论发展的概述。梳理公司社会责任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历程。在两大理论发展过程中,公司社会责任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完美结合,产生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公司社会责任观。并简述与本文研究内容密切相关的委托代理理论。第三章研究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相关问题,包括国内外相关的法律规范,以及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规范和评价方法。 第四章提出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其承担社会责任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根据可行性分析的角度,以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进一步分析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并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第五章实证研究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根据国有企业的特征,本文提出四个影响因素,包括财务业绩、委托代理链条、上市流通比例和股权性质等。根据检验模型作实证检验,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对实证结果作进一步的分析。第六章对全文进行总结,提出研究结论。最后,对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提出建议。希望能有助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发展,推动社会责任在中国的浪潮。 本文的创新点:第一,笔者在研究文献时,发现很少有学者研究特定公司性质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问题,同时我国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起表率作用,履行社会责任对整个社会影响重大,为此使笔者产生了研究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设想。第二,在现有研究中,利益相关者的选择并未统一,这使得研究结论不具有普遍性。笔者在利益相关者的选择时,依据2008年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的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社区和环境等利益相关者。同时,在利益相关者选择时剔除股东,这是考虑到衡量股东利益的指标多数是财务指标,这难免会引起和财务业绩衡量指标内生性的问题。为避免这类问题,本文研究员工、客户、供应商、社区和环境等五大利益相关者。第三,笔者在研究文献时发现,在计算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数时,多数学者以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资料为数据来源,但未考虑年报信息的质量。笔者在计算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数时,考虑上市公司年报的质量,具体是以审计意见为衡量指标。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随着中国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日益重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正在悄然改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成为学术界和实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1.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阳秋林(2002)选取了5家公司2000年的年报资料,从人力资源责任、职工保障措施、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企业对社区的贡献等四个方面分析了这些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陈玉清、马丽丽(2005)通过建立上市公司对利益相关者承担的社会责任贡献的指标体系,揭示了我国深沪两市上市公司的真实社会贡献,并实证分析了市场对这一信息的反应,实证结果表明:该信息与我国上市公司价值的相关性不强,由于行业特色的存在,不同行业之间的价值相关性迥异。杨亚娥、刘建红(2006)以2000-2003年不同行业的48家上市公司的年报资料为依据,分析了上市公司在环境保护、社区贡献、员工福利、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问题和成因。刘长翠、孔晓婷(2006)分行业随机选取2002-2004年沪市20%的公司,共171家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各类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指标与上市公司社会贡献率指标的相关度,并分析了这3年内,上市公司环境保护、人力资源、社会福利、产品维修和服务方面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和问题。宋献中、龚明晓(2007)认为我国缺乏统一的企业社会责任披露准则和监管,而且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比较少,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其决策价值有限。李正、向锐(2007)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进行了界定,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应当包括环境、能源、雇员、社区、产品与服务、其他等六大类,并分析了社会责任会计方法、声誉评分法、内容分析法、指数法等四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方法。然后选择上交所642家上市公司2003年的数据,用指数法对上述上市公司分11个行业进行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得分均值的计算和比较。马连福,赵颖(2007)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为研究样本,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程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总体状况较差,公司绩效、行业属性及规模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重要因素。2.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研究袁昊,夏鹏,赵卓丽(2004)从企业社会责任及其重要性入手,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指向,企业应当向哪些利益相关者负责,分别就各社会责任指向论述了企业社会责任与绩效的关系。而且,企业对社会的责任与绩效之间的关系不能武断的定为负相关或弱相关,在某些情况下,他们也可能正相关。李正(2006)以上海证券交易所2003年52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问题。结果表明:从当期看,承担社会责任越多的企业,企业价值越低。但从长期看,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与社会资本理论,承担社会责任并不会降低企业价值。研究也表明资产规模、负债比率、重污染行业因素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活动显著正相关。财务状况或其他状况异常的ST类公司、前一年的盈利能力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活动显著负相关。沈洪涛(2006)选取了1999年-2004年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石化塑胶行业的A股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对年报进行内容分析,构建了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数。实证检验发现:规模越大、盈利能力越好的公司越倾向于披露公司社会责任信息。公司财务杠杆和再融资需求不影响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包括上市地点和披露期间在内的披露环境对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显著影响。徐光华、张瑞(2007)选取了2001年-2006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主要消费行业的64家A股公司作为样本,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按照各权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表现,设置权重及评分方法。对社会责任表现与财务绩效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证明了:当期好的社会责任表现会带来长期优秀的财务绩效。各期社会责任表现对财务绩效中盈利能力指标的影响普遍强于成长能力指标。好的社会责任表现可能会降低当期的净资产收益率,然而作用并不明显。当期的社会责任表现和财务绩效间的正相关性比两者其它各期明显,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高敬忠,周晓苏(2008)利用我国上市公司1999-2006的面板数据研究了经营业绩、终极控制人性质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我国每股收益高的上市公司并没有比低的上市公司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度随着企业资产经营规模的增长而提高,但随着主营业务规模的增长而下降。终极控制人性质对经营业绩影响社会责任履行度的作用有显著影响 沈洪涛、杨熠(2008)以1999年-2004年在上海和深圳交易所上市交易的石化塑胶业A股公司为研究样本,观察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所引起的股票价格的变动。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数量和质量与股票收益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我国公司社会责任信息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力具有自身的发展特点,在2002年出现了转折,从不具有价值相关性发展为具有价值相关性。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问题也一直是国外企业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1.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Cowen (1987)研究发现公司规模、盈利能力、公司所在的行业、公司是否存在社会责任委员会与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正相关。Roberts,R.W.(1992)研究结果表明,当年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以前年度的经济指标、当年的负债对权益比率、政治活动委员会捐赠的美元数、公司的年龄、是否为慈善基金的发起人、公司从事公共事务员工数、引人注意的行业等指标正相关,与系统风险负相关。Caral(1994)发现,压力集团(社区、政府、员工、消费者)是社会责任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之一,并且他们认为企业所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非常不足。2. 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研究 国外的关联性研究依据关联性性质可划分为三类:正相关关系、负相关关系和相关性不显著。Bowlnan和Haire(1975)以五年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指标衡量公司财务业绩,并对财务业绩与公司社会责任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二者显著正相关。Preston(1975)以截面数据为对象,报告了本期ROE与公司社会责任之间的正相关关系。Heinze(1976),Sturdivant和Ginter(1977)的研究结果同样证明股东权益回报率、利润率、每股收益和公司社会责任之间存在正相关。Frost(2000)对60家澳大利亚采掘业公司年报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会计利润较高的公司在对环境信息的披露水平上均要高于利润低的公司。Hillman和Keim(2001)的研究表明,利益相关者管理并非总是能够提高公司价值。社区关系员工关系和员工多元化与公司价值和公司竞争力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顾客满意度和环境管理与公司价值之间呈微弱的负相关关系。HolnerH.Johnson(2003)发现,公司在某些领域内承担社会责任的信息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司的会计利润和价值,而公司负面的社会行为和消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却对公司的财务业绩产生明显的负面效应。Cowen(1987)发现,如果考虑到前期财务业绩对当前财务业绩的影响,本期财务业绩与公司社会责任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就不显著。Bermanetal(1999)发现,部分公司的履行社会责任有关的财务表现与公司履行的社会责任情况相关,其它公司在这点上却不相关。紧接着,他研究了样本公司社会责任审计所涵盖的几个方面与财务表现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与财务业绩和公司价值相关的的只有员工利益和产品质量,而有关社会责任审计的其它方面与公司的财务业绩没有直接的相关关系。Carroll(2000)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而且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方法上看,研究过程也很复杂。但理清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业绩的关系,无论对企业管理者、股东,甚至对企业的所有利益相关者来说,其价值都是无法衡量的。企业利益相关者所关心的一些重要问题受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影响,并可能由此影响企业的发展。 国内外学者根据不同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条件,得到各自的研究结论。尽管未形成统一的结论,但在理论和方法上,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大量值得学习的经验。本文借鉴沈洪涛提出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数计算方法,以此来衡量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情况。第二章 公司社会责任相关理论概述第一节 公司社会责任理论概述“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起源于美国,最早于1924年由美国学者谢尔顿提出。自这一概念出现于西方国家,便是管理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鉴于国内外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进度差距较为明显,本文就国内外两条线阐述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一、国外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 国外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历经公司社会责任、公司社会回应和公司社会表现三阶段。 1.公司社会责任在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专家学者中,以美国企业社会责任专家阿尔奇卡罗尔(ArchieBCarroll)最为著名。Carroll(1979)认为公司社会责任是指某一特定时期社会对组织所寄托的经济、法律、伦理和自由决定(慈善)的期望。历经持续的研究,于1991年构建了传播最为广泛的“Carroll结构”。慈善责任成为一个好的企业公民 对社区捐献资源 改善生活质量伦理责任行事合乎伦理有义务做正确、正义和公平的事情避免损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法律责任守法法律是社会关于对错的法规集成遵守“游戏”规则进行活动经济责任盈利几乎所有的活动都建立在盈利的基础上图2-1:Carroll结构 Carrol,A.B.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J.Business Horizons,1991,34(4).“Carroll结构”描绘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四个层次。Carroll(1991)解释说,经济责任是基本责任,处于金字塔底部。同时期望企业遵守法律,法律是社会关于可接收和不可接受行为的法规基层。上层是企业伦理责任,在该层次上企业有义务去做那些正确的、正义的公平的事情,还要避免或尽量减少对利益相关者(雇员、消费者、环境等)的损害。而在该金字塔的最上层,寄望企业成为一位好的企业公民,也就是说期望企业履行其自愿、自由决定或慈善责任,为社区生活质量的改善做出财力和人力资源方面的贡献。 2.公司社会回应20世纪60年代,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使公司社会责任不应仅停留在理论阶段,还应能解决公司实际遭遇的困难。期间,涌现了一批杰出的专家学者,其中,以Ackerman的论点最为普遍。高社会回应程度低政策 学习阶段 企业承诺l确认问题l设计政策l专业学习l行政学习l改变组织时间(年)图2-2:公司社会回应 Ackerman E.,Frederick,William C.,Lawrence,Anne T.,and Weber,James,1973,Business and Society:Corporate Strategy,Public Policy,Ethics,TheMcGraw-Hill,8th ed.Chapter 3,p74.Ackerman(1973)提出,企业对社会需求的回应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认识阶段,这个阶段企业的主要参与者集中在高层管理人员,公司高层认识到社会需求的重要性,对公司政策进行新的调整。第二个阶段为专人负责阶段,公司任命专人负责系统地收集信息、评估社会环境需求、开发可作为控制机制的方法。第三个阶段为组织参与阶段,在这个阶段,整个组织机器都被调动起来参与回应社会需求的活动。从图2-2中,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的企业社会回应,也就是企业在社会领域对于社会需求问题的回应,凸显了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与社会责任的联系,促使公司高层对社会需求做出恰当的反应。 3.公司社会表现公司社会表现(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于20世纪80年代形成,逐渐成为主流的社会责任理论概念。Carroll(1979)认为,公司社会责任、社会问题管理和公司社会回应等三个问题都非常重要,所以可以将它们看成是三个截然不同的部分,共同构成公司社会表现的三维空间。这就是著名的“公司社会表现的三维概念模型”。在该“公司社会表现的三维概念模型” Carroll,Archie B.,1979,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Academy ofManagement Review,Vol.4(4),497-505.中,Carroll将第一纬度界定为社会责任,由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愿责任四部分组成,四部分的权数依此为4-3-2-1。Carroll将第二纬度界定为社会问题管理,涉及与社会责任相联系的社会问题,使得人们开始关注企业利益相关的问题及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问题。Carroll将第三纬度界定为公司社会回应,是指解答企业(管理者)在回应公司社会责任和社会问题背后的理念、方法或战略。二、国内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国内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最早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开始于袁家方(1990)主编的企业社会责任,该书从纳税、自然资源、能源、环保、消费等几方面分析企业的社会责任,他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在争取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同时,面对社会需要和各种社会问题,为维护国家、社会和人类的根本利益,必须承担义务”。 刘俊海(1999)在其专著公司的社会责任中从法学角度讨论了企业对消费者和员工的责任,他在书中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是“公司不仅仅以最大限度为股东盈利或赚钱作为自己存在的唯一目的,而应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社会利益,这种社会利益包括雇员利益、消费者利益、债权人利益、中小竞争者利益、当地社区利益、环境利益、社会弱者利益及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等内容”。卢代富(2002)在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中提出,公司社会责任(即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公司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以外负有维护和增进社会的义务。仲大军(2003)提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除了对股东负责,即创造财富之外,还应对一全体社会承担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可分为经济责任、文化责任、教育责任和环境责任等几方面。就经济责任来说,企业主要为社会创造财富,提供物质产品,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文化责任和教育责任等方面来说,企业要为员工提供符合人权的劳动环境,教育职工在行为上符合社会公德,在生产方式上符合环保要求。陈志昂(2003)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三角模型,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三个层级,依次为法规层级、标准层级和战略与道义层级。强制性基础性法规层级标准层级道义区战略区图2-3:企业社会责任三角模型 陈志昂,陆伟企业社会责任三角模型J经济与管理,2003(11)在该三角模型中,“最下面一个层级称之为法规层级,在这一层级上企业是严格按照法律和规章的规定行事的,属于服从性的行为。通过强制企业进行某些社会投入,同时,企业履行这一层级上法律与规章的要求也保护了股东的利益。第二个层级称之为标准层级,其中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属于依从性行为,是按照社会风俗习惯(可称为社会标准)、行业标准行事的。虽然风俗、习惯和标准不会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的供给产生如法律般的硬性要求,而且有时风俗、习惯和标准也是可以改变的,但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不依从行事的话,企业就可能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或从市场的竞争中被排挤出去,所以企业一般都会选择依从行事。最上面一个层级是战略与道义层级,在这一区域的行动尽管有些冒险,却是由公司的管理者基于追求利润的战略来进行抉择的,是对消费者、竞争者、雇员、法律等内外部压力所做的积极的反应,从长期意义上讲能够增加股东财富”。从该模型中,我们可以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三角模型”是借鉴了“Carroll结构”。高尚全(2004)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有两类,一类是基础责任,立足于企业发展。一类是企业在承担基础责任过程中,必然产生的外部性问题,应通过制度来实现责任的最有分担”。从上述研究成果中,我们不难发现,国内的理论研究多数是在西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缺乏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责任理论,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第二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概述 传统的“股东价值最大化”理论认为,股东作为公司最终风险的承担者,享有法律上所赋予的所有权,而公司的实际管理者只是通过委托代理关系,以股东代理人的身份来经营公司,实际管理者的经营行为应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原则。利益相关者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颠覆了传统的“股东价值最大化”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是以企业与管理者、雇员、所有者、供应商、客户及社区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契约形成的组织,是受多种市场和社会影响的组织,不应该以股东的利益作为唯一的价值取向,应该考虑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 20世纪60年代,斯坦福大学研究小组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是:对企业来说存在这样一些利益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企业就无法生存。人们开始认一识到,企业存在的目的并非仅为股东服务,在企业的周围还存在许多关系到企业生存的利益群体。 Freeman(1984)提出的利益相关者定义是:能够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能够被组织实现目标过程影响的任何个人或群体。该定义中的“任何个人或群体”进一步扩大了利益相关者的范围,将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受影响的个人和群体也看作利益相关者,扩展了利益相关者的范畴。 Clarkson(1995)提出的利益相关者定义是:那些对企业及其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活动享有或者主张所有权、权利或利益的自然人或社会团体属于利益相关者。同时,Clarkson根据利益相关者和企业的联系程度,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一级利益相关者和二级利益相关者。一级利益相关者是指没有他们的参与,企业就不可能持续生存的人,包括股东、投资者、雇员,顾客、供应商及为公司提供基础设施与市场、对公司制定法律与规则、对公司享有征税权和其他权利的政府与社区。二级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影响公司或受公司影响不明显,或与公司之间没有商事关系且不是公司生存的必要条件的社会团体,如媒体和众多的特定利益集团。陈宏辉(2003)从关联性和投资性两个角度来界定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提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中进行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并承担了一定的风险的个体和群体,其活动能够影响该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该企业实现其目标过程的影响。从国内外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利益相关者与企业存在着契约式的交易关系,利益相关者向企业有所投入,则应从企业获取利益需求。而且,利益相关者的投入必是对企业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投入。如果需求得不到满足,利益相关者就会考虑暂停或终止对企业的投入。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来看,我们发现利益相关者的核心观点是:企业是与其有联系或影响的利益相关者的结合。利益相关者按范畴可划分为狭义的利益相关者和广义的利益相关者。狭义的利益相关者只包括与企业有实际联系的利益群体。广义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所有与企业存在联系的利益群体。本文采用狭义的利益相关者这一定义。通过社会责任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我们发现公司社会责任是从社会层面出发,考察企业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涉及企业与社会间的关系。而利益相关者理论是从企业层面出发,考察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尽管两者的定义不是完全等同,但都是在考察企业,以及与其有联系的个人和群体间的关系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司社会责任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发展过程中交叉影响着。两大理论的结合,对公司社会责任的研究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对“股东价值最大化”的挑战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对传统的“股东价值最大化”的一种挑战。公司社会责任理论认为,公司应该站在社会层面考虑问题,考虑公司及其利益相关者与整个社会的联系,企业不仅需对股东承担责任,还应对整个社会承担其应付的社会责任。从某种程度上说,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也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石。2.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对象具体化在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结合以前,始终缺乏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公司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结合之后,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对象具体化。公司社会责任可通过公司与其利益相关者间的关系得以明确。利益相关者理论在社会责任对象的具体化中,发挥了以下四个作用 中国公司治理报告(2007)-利益相关者与公司社会责任 作者: 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利益相关者是社会表现预期的源泉。利益相关者承受公司社会行为的影响,即利益相关者是公司社会行为的接受者。利益相关者评价公司社会行为对利益相关者和公司所处环境的影响,以及公司是否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预期。根据它们的利益、预期、承受程度或评估结果采取行动。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公司社会责任理论结合后,产生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观。我们可以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来明确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范畴。 第三节 委托代理理论简述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除了以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观为基础,也建立在委托代理理论的基础上。本文简述该理论的发展,以及与本文的联系。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首次提出了委托代理理论。也就是当今普遍存在的两权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理论基础。上世纪50年代,Jensen,Meckling,Faman和Ross等针对代理问题进行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建立了委托代理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型。上世纪70年代以后,产权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的发展,推动了委托代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何维达,杨仕辉现代西方产权理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认为: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其原因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使得分工进一步细化,权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的权利。另一方面专业化分工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代理人,他们有精力、有能力代理行使好被委托的权利。所有者作为委托人投入公司的是物质资本,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拥有剩余财产索取权。经营者作为代理人投入公司的是人力资本,目标是追求薪酬最大化,是公司的实际管理者。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追求利益的目标差异,产生了委托代理成本。委托代理成本包括三个部分:(1)委托人的监督成本;(2)代理人的担保成本;(3)剩余损失。而这些成本一旦发生,必会减少经营者相应的报酬。这种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可以通过信息的披露在一定程度上加以缓解,如经营者可以通过信息披露向所有者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第三章 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规范第一节 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法律规范随着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深化,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陆续颁布了相应的法律规范,以期加强社会责任意识的推广,推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进程。表3-1: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相关法规颁布部门颁布时间法规名称主要内容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经贸委2002年上市公司治理准则首次对上市公司提出了社会责任及相关披露的要求中国证监会2003年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提出发行人应主动披露不利影响因素深圳证券交易所2006年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提出社会责任报告需披露的内容国务院国资委2008年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央企履行社会责任的八个方面上海证券交易所2008年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鼓励沪市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1. 国资委发布的文件2008年1月,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央企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建立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同时,国资委要求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时,需要把握8大重点 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2008.。一是坚持依法经营诚实守信。二是不断提高持续盈利能力。三是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四是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五是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六是保障生产安全。七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八是参与社会公益事业。2. 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准则2002年1月,中国证监会和国家经贸委发布了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该准则是首次对上市公司提出了社会责任要求,提出公司要尊重和维护相关利益者的利益,重视社会责任,披露公司治理的有关信息。2003年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该准则提出发行人应主动披露可能对发行人业绩和持续经营产生不利影响的所有因素,特别是可能引致风险的社会责任内容。3.证券交易所发布的指引深圳证券交易所于2006年9月,发布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该指引指出上市公司应在追求经济效益、保护股东利益的同时,积极保护债权人和职工的合法权益,诚信对待供应商、客户和消费者,积极从事环境保护、社区建设等公益事业。指引要求上市公司建立社会责任制度,定期检查和评价公司社会责任制度的执行情况和存在问题,形成社会责任报告。指引也规范了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应包括职工保护、环境污染、商品质量、社区关系等方面的社会责任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情况 深圳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2006.。上海证券交易所于2008年5月,发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该指引提出各上市公司应增强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意识,在追求自身经济效益、保护股东利益的同时,重视公司对利益相关者、社会、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非商业贡献。该内容与深交所发布的指引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