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网络信息组织探讨.doc_第1页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网络信息组织探讨.doc_第2页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网络信息组织探讨.doc_第3页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网络信息组织探讨.doc_第4页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网络信息组织探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网络信息组织探讨*资助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KYF-2011-T27)作者简介:杨良斌(1976-),男,博士,国际关系学院信息科技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竞争情报、科学计量学与科技政策分析。杨良斌(国际关系学院信息科技系 北京100091)摘要: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网络信息用户的认知心理、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模式、现行网络信息的组织现状以及两者之间的矛盾,并指出用户是在信息交互行为中查找和利用信息的。以Flickr作为Web2.0的例子说明Web2.0网络信息组织的特点,最后对优化现行网络信息组织提出了一些建议。关键词:信息用户;认知心理;信息行为模式;信息交互行为;Web2.0;网络信息组织中图分类号 G203Discussion of Network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Based on Cognitive PsychologyYang Liangbin(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ijing, 100091)Abstract:Based on cognitive psycholog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users cognitive psychology, user information behavior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the current status of organization of network information and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two, and that users find the information interactions and use information in the information Interactive behavior. Flickr as an example to explain Web2.0 features of network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and finally has suggested a number of recommendations to optimize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Keywords:Information Users; Cognitive Psychology; Information Behavior Mode; Information Interactions Behavior; Web2.0; Network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显示对应的拉丁字符的拼音字典1. 动词 1. investigate2. probe自互联网兴起的短短几年里,人们便实现了“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的梦想,与此同时,人们又在信息爆炸的世界里卷入了大海捞针的痛苦泥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际国内相关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于信息用户的研究也成了信息组织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但是对于用户信息需求起着指导性作用的认知心理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因而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用户的信息需求心理及网络信息组织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用户信息行为模式及其心理基础、用户在交互中检索信息的特点也应是重点考虑因素。本文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用户的信息需求,并为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网络信息组织给出一点建议。本文最后一部分研究了当前热门的Web2.0环境下的新的信息组织方式,并以一个相册网站Flickr为例进行了研究和说明。1 网络信息用户的认知心理分析认知是一种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作用的心理活动。现代心理学主要研究狭义认知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其主要探讨人类认知过程中信息加工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的获得、存储、加工、提取和运用,其研究范围按照人的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表象、记忆、思维、言语、推理、问题解决等心理过程。用户对于信息的需求以及用户的信息检索过程主要受其感觉、知觉、期望和注意的影响,影响用户信息检索过程的因素还有很多,但影响网络信息用户的信息需求心理的主要有四个方面1。1)感觉信息滞留现象。只有用户愿意以高度注意的信息才是用户所需求的信息,也才能被用户进一步加工和处理,从而转化为对于用户来说有效的信息。2)知觉信息加工过程。用户在搜索信息时,对于分类词含义的理解,及相关信息的需求都是与其本身已有的知识体系有着紧密关系的。3)期望心理。在用户检索信息时,图式就会接受周围环境的信息输入,此时图式被激活,并产生了对于下一步会出现什么信息的一系列期望。如果出现的刺激不是期望中的那种形式的刺激,那么用户心理就会出现落差。从而使用户产生信息太少甚至信息不真实的失望心态。4)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当人进行的认知活动已经使用了本人的所有认知资源时,此时如果再呈现另外的刺激信息,这些新异的刺激信息是不会引起用户的注意的。2 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模式2.1 影响用户信息行为的主要因素参照用户信息行为的定义,笔者认为网络用户信息行为指网络用户在信息需求和思想动机的支配下,利用网络工具进行网络信息查询、选择、吸收、利用、交流和发布的活动。网络用户查询行为主要包括信息检索行为和信息浏览行为。网络用户信息检索行为是具有明确信息需求的网络用户借助专门信息检索工具和使用信息检索语言获取所需信息的活动。当前,网络用户检索行为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检索词汇研究和网络检索策略研究这两个方面。对于网络检索词汇的研究,三位美国学者分析搜寻引擎Excite计算机检索记录2发现:1)用户使用的检索词很短(平均每个检索词为2.8个英文检索字符串或3.17个中文字),而且多为基本词汇;2)检索主题只要集中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信息,而专业的学术信息比较少;3)使用的检索词汇显示二八原则即少数热门词汇占有多数使用频率。对于网络检索策略的研究,一般用户倾向于把查找限定于网站的某一部分和重复访问最近访问过的网页。网络环境下,浏览已经成为与检索同等重要的信息查询行为。网络信息浏览行为是缺乏明确信息需求目标的用户利用超文本链接方式获取信息的活动。国内外有不少专门研究网络信息浏览行为的成果,国外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学者Catledge和Pitkow通过收集用户浏览器的使用日志了解用户上网的浏览行为,学者Huberman等人利用American Online提供的代理服务器日志记录统计使用的浏览行为;国内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台湾学者林珊如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一个浏览行为的多面向概念架构和浏览行为的形象因素3,大陆学者邓小昭详细总结了网络信息浏览行为的方式、目的、优点与局限4。由于浏览存在缺乏明确的目标定向以及易迷航的局限,人们越来越倾向把信息浏览行为与信息检索行为结合,形成整合的网络用户信息查询模式,主要有整合式因特网用户信息查询模式和四类型模式5。网络信息环境因素是影响用户信息行为的主要因素,包含三个方面:1)网络信息,它包括网络信息资源本身和网络信息表征。信息资源丰富易大量消耗用户鉴别、选择和过滤的精力并且容易使用户形成疲倦和厌烦心理,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用户利用网络信息的效率;而信息资源过于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又会使用户产生失望心理以致降低用户查询信息的积极性;网络信息表征的合理程度(如信息组织结构是否合理以及信息呈现是否简洁醒目)将影响用户利用信息的效率。2)网络工具,它主要指信息查询和交流工具及其提供的服务,其易用程度会影响用户是否利用它们去获得和交流信息。3)网络设施,主要包括网速、网络费用以及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状况。网速过慢、网络费用过高以及网络不安全会降低用户使用网络的积极性和限制用户利用网络信息。2.2 用户在信息交互中检索和利用信息交互性是当今网络最为显要的功能特征之一。借助网络这一信息平台,网络用户不仅可以通过人-机互动来查询和检索信息,而且还可以进行人-人(用户与用户之间)互动型的在线信息交流。网上信息交互突破了传统交互中受到的时间、地点和个人身份限制的局限,它使得多个交互主体通过网络实现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在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中实现认识和思维的及时性和全面性。用户在网络环境下查找和检索信息时,一般来说不是经过一两次查找就能成功的,而是在搜索到相关信息后,根据网络所反馈的信息进行思考、判断并得出是否符合自身所需的结论,若是符合,则查找和检索信息的程序到此为止,若是不符合,则或选用不同词汇作为关键词或改变相关策略继续查找下去,这一过程循环往复。有时,用户查找信息也不是单纯的人-机交互,还有在多情况下,用户会通过网上交流的方式查找和利用信息。主动解答他人的提问,帮助查询所需资料,调和论坛的气氛等,随时可见的善举极具感染力,十分有助于用户间信息交互行为的进行。而且,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网上的利他行为多于现实生活中的助人行为。这主要是受“无人在场”分散责任这一情景因素的影响6。网络用户在信息交互行为中检索和利用信息对于网络建设者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充分利用好网络用户在信息交互行为中表现出的积极因素,如利用用户的利他行为来构建一种用户与用户之间相互推荐信息的互动与共享的机制,或构建起一种用户/系统共建共管的信息管理与服务机制,以促使用户的网络信息需求能够得到更好的满足。2.3 现行网络信息的组织方式与用户信息需求心理之间的矛盾对用户认知心理的分析可以看出,用户对于信息的需求及信息的查询过程都是受到其认知心理的支配的。可是用户的认知心理与现行网络信息组织方式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即现行的网络信息组织方式并不能完全满足用户的认知心理需求。根据文献1,这一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用户认知心理的逻辑性与现有网络信息组织的迷航性。按照人类逻辑划分的原则,并列的下位类之间在外延上必须互斥,而现行网络信息的划分大都自成体系,有些类目划分不够明晰,因而导致了用户进入其中而却又不知道自己究竟身在何处的“迷航”现象。2)用户认知心理的有序性与现有网络信息组织的无序性。按照一定的顺序尽快找到所需信息,是每一位用户的心理渴望。但是目前的网站,其类目大都按照字顺或者随意排列,割裂了类目之问的逻辑关系,引起信息的混乱。3)用户认知心理的精确性与现有网络信息组织的粗糙性。类名是类目内涵和外延的概括和表达,因此类名必须做到准确化、规范化和通用化,才能尽可能少地引起用户的理解偏差,从而降低用户的心理落差。4)用户认知心理的选择性与现有网络信息组织的混杂性。用户希望搜索到的信息,首先是可用的,其次才是全面的。可是网络信息的泛滥,一些网站对各类信息往往是不加太多的过滤,鱼龙混杂,重复性多。重复性信息夹杂着无用的信息,剩下的中文信息的总量就会大大降低。3 Web2.0环境下的新的信息组织方式3.1 Web2.0的含义及应用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应用,网民的个性化和社会化需求进一步增强,互联网上的服务应用和基础设施以及技术的发展已经能够支撑这些需求的实现,因此通过整合现有技术、理念而形成的满足这些需求的理念称之为互联网2.0(Web 2.0),其宏观理论基础是网络社会化,而社会化又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和实现人的个性化网络需求。Web2.0以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 Friendster、Del.icio.us、43Thingscom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博客,包含文字、声音、图像、视频,让个人成为网络的主体)以及Rss(简易聚合)、Web service(Web服务)、开放式APIs(开放式应用程序接口)、Wiki(维客)、Tags (分类分众标签)、BookMark(社会性书签)、SN(社会网络)等应用为核心,以XML和接口协议为底层,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技术等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7。Web2.0并不单纯是技术解决方案,而是一套可执行的理念体系,实践着网络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理想。Web2.0是互联网发展史上新的标志物,相对于互联网1.0时代网络中缺少话语主动权的被动式参与和缺乏深度关联的简单页面跳转,互联网2.0是在实现让每一个人成为网络社会的真正主体,实现了从“全民上网”到“全民植网”,从而彻底释放网民创造潜能,通过主体间内在的深度互联实现信息的高效、有序、增值。因此,可以说互联网2.0是互联网史上的一次革命。2004年3月,Google推出结合博客技术的社会性网络Orkut。MSN推出MSN Space的个性化空间。Web2.0成为互联网中的现实势力,也促使了Web1.0向Web2.0的加速转型。根据CNNIC于2005年7月发布的第16次中国互连网络发展统计报告中“用户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功能(多选题)”的调查显示:单纯一项纯粹的Web2.0应用博客(Blog,网络日志)服务使用率已经达到10.5%,而博客在中国的兴起也就近两年之内的事情,充分说明Web2.0理念下的应用显示了强劲的发展潜力和增长趋势。3.2 Web2.0对网络信息交流的影响传统网络条件下,信息源主要是基于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的网络化,也就是说,信息源的主体仍然是传统的、精英的。精英们把持着传媒、政治、经济等社会关键层面的话语权,在社会大众价值观中灌输精英意识。而普通大众的声音则被湮没在主流的洪涛之下。从事传统的百科全书的撰写需要资格认证,推崇的编纂思想便是一种封闭式的精英写作文化;其编纂门槛之高足以令绝大多数人望而却步。而Web2.0的出现则是对于信息源的主体,至少是阶层的动摇。以Wiki(维基百科)为代表的草根阶层开始了对于话语权的争夺。Wiki在内容编辑方面汲取了Linux的开放宗旨,使用门槛低,内容边界广。Wiki百科全书有150万个编辑入口,76种语言。单单一个英文版本,就有5万个编辑入口,Wiki百科全书中用英语编写的条目就有50万个,规模远远大于2005年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6.5万个条目。Wiki百科没有最终的正确条目,处于不断丰富和完善中,每个读者既是创作者也是信息共享者。没有商业目的网民合作使得Wiki百科在内容日臻完善。通过百科全书撰写方式将网民与互联网真正粘合一起,将泛平民化的思想锋芒,引领到代表大众精神的主流文化中,使得普通的民众成为紧握话语权的主体。传统的信息交流反馈机制在网络的超文本链接中呈现的是树型结构,一个根节点的出现,如新闻稿、书评、影评,其下的反馈如回帖等呈现的是叶节点叠加的方式,一个根成为聚集思想的最初动因。而在Web2.0条件下除了这种模式之外,信息构建中的不断反馈成为信息形成过程中新的现象,每一个信息的形成之前都不再是单一的思维主体的智力成果。不同主体的思维交汇成为信息成长的动因。根叶节点的混杂成为Web2.0的重要生长特色,没有了固定的根,也就意味在信息的形成过程中,没有纯粹意义上的主体,也就没有完全纯粹意义上的信息所有者。在这个过程中,信源与信宿之间角色的不断调换,相互之间的信息输出,互动性增强;导致了二者角色边界的模糊,也模糊了信息交流中的弱势、强势的区分。就交互机制看,web1.0时代进行的是人-机交互,强调人对于信息的索取过程;但在Web2.0时代,用户的体验是人-人交互。同时,这种交互性的信息增长和反馈模式,由于参与构建的各方在视角知识(Horizon Knowledge)、语境知识(Context Knowledge)、背景知识(Setting Knowledge)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知识储备,使得信息交流更具有互补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知识、信息的正确性8。传统的网络组织方式是具有现有分类体系的他组织,在相对的固定的模式下来填充相应的信息,新产生的信息多作为对原有体系的补充,整个体系结构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在缓慢地改良中前进,群体性的烙印在传统网络传播中非常明显。这种规则或许适应了当时的发展,可是却以泯灭个性、牺牲个体的独特判断来成全集体的协调一致。而Web2.0的核心就是个性化、自组织,强调以人为中心信息传递方式,建立自我体验基础之上的自我需求制定,网民根据自身使用网络信息的习惯和偏好性需求来选择性地实现信息的单项主动传递。用户使用现有的信息定制工具,明确信息与自身价值判断体系的耦合来实现信息的获取。网民依据自身的价值观来判断信息是否纳人组织体系,以及在组织体系中所处的位置。随着网民个体意识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对于网络群体的归属感成为新的网络情感需求,产生了与网络的依靠关系粘度。Web2.0思维为新的这种归属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和更大的真实性。Web2.0的典型应用博客、社会性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 Service,SNS)就可以成为这种思维的有效实现。博客用户对博客群体往往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在时间的序列下,博客呈现给世界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日记和枯燥日志,而是个人的思想精华和心灵轨迹。实际应用中,博客也逐步综合了各种Web2.0的各项应用,使个人的网络空间成为个人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的个人标签,也被逐渐视为“个人” 在网络社会中的全息缩影。借助博客+SNS的组合,MySpace依靠音乐的应用获得了大量高粘度的用户。SNS使得人和人之间建立基于共同人际关系的信任连接,而在部分空间实现的实名制(如赛我网),更使得用户在互信的基础上增加持续使用提高了体系粘度,并吸引更多用户加人,这样一种网络效应就逐渐被构建起来,使得用户体系呈现滚雪球式地增长。3.3 Flickr在线相册网站评价Flickr是Yahoo推出的一项在线相册服务(),Flickr是一个典型的Web2.0网站,所以它不同于传统的在线相册,它每个月给用户提供20MB的免费图片上传空间(当然,到下个月时曾上传的图片依然保留的)。简单来说,Flickr是一个以图片服务为主的网站,它提供图片存放、交友、组群、邮件等功能,其重要特点就是基于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的人际关系的拓展与内容的组织。这个网站的功能之强大,已超出了一般的图片服务9。Flickr的相册比起传统的Web1.0的相册来有如下几点:1)分享和评论。Web1.0的相册主要的功能就是存储,至多再给一个链接,使其能够在其它的地方进行引用显示,但是这样有一个明显的缺点,这些图片只有特定的用户(共享的用户)才能够查看,无法进行更广阔的共享。而Flickr的相册都提供评论的功能,照片上传以后,感兴趣的其它用户(当然照片是公开的话)就能够对其进行评论和转载甚至传播(当然至少在规定的协议规定之内)。2)用tag或者label分类。可以在Flickr的相册内对照片进行分类,标记tag或者label。声音、图片和视频相对于文字来说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搜索者无法直接通过文字来进行搜索。比如对于图片的搜索,要想搜索“长城”,文字系统无法将长城的图像调出来进行对比从而获取符合查询条件的长城。于是对于图片的查询只能通过对其内容的描述和分类的文字来进行搜索了,通过分类能够使用户(无论是作者还是其它使用者)方便的进行查找,索引和管理。而tag,label等就成为了图片的关键字,在查询的时候通过关键字查询总是最佳的。很多相册系统除了拥有者能够对图片进行标记label和tag以外,其它的用户也可以通过图片内容进行标记,这样子就可以让标记通过网络的智慧越来越准确。3)图片的缩放功能。现在的数码相机分辨率越来越高,一张图片往往都是好几兆,对于带宽和硬盘都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尤其在进行网络共享的时候。因此很多的相册都提供缩放的功能,提供多个分辨率的图片。Flickr这样一个广受用户欢迎的在线相册网站,其发展前景无疑是令人乐观的,就网络信息组织方面而言,它基本上避免了传统网站的在用户搜索图片信息时所带来的种种障碍,使网络用户在查找利用图片信息时感到十分的方便。4 结论及建议从对用户认知心理与现行网络信息组织方式的矛盾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的网络信息组织方式大都从技术的层面进行考虑,对于“人”的因素考虑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当:依网站性质规范分类体系,符合用户认知心理的逻辑性;以“知识单元”规范排名体系,满足用户认知心理的有序性;优化网络内容,提高网络质量,满足用户认知心理的精确性;面向不同行业用户的推送服务,满足用户认知心理的选择性。同时将“推送”和“拉取”相结合的智能信息“推-拉”技术(Intelligent Information “push-pull”)将会是未来网上信息获取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10。在网页设计方面,注意一定要与所选的主题相关,不要把很多无关的内容放到同一张网页上,不要有太多层的链接,容易使人感觉太乱,而找不到所想要的内容。避免使用大而无意义的图案,网上的游览者最注重的“速度”。忌闪动字,动画,转球,Java等,放有这些效果对网页实际上毫无帮助,反而消耗电脑记忆体。忌过长的网页,过长网页的重心难以突出,增加读者阅读上的困难,极可能因为网络速度的问题,使页面无法完整地下载。曾经一度兴盛的自组织理论将在Web2.0中寻找到新的切人点。Web2.0的创作方式和网民个人的信息自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以编辑为代表的Web1.0时代的他组织方式,网民个人成为组织信息的基元,这种组织方式是内生的、由个体到群体的自组织方式,那么什么是最为有效的网络信息组织方式就成为信息管理领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Web2.0也许现在还远不如Web1.0所提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