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成人依恋的内隐测量与外显测量.pdf_第1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成人依恋的内隐测量与外显测量.pdf_第2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成人依恋的内隐测量与外显测量.pdf_第3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成人依恋的内隐测量与外显测量.pdf_第4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成人依恋的内隐测量与外显测量.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成人依恋的内隐测量与外显测量.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11 1 1ijil ii i ir illii y 2 0 9 4 4 4 0 大学生成人依恋的内隐测量与外显测量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 研究生范寅莹指导教师陈国典教授 摘要成人依恋作为人际关系中一个重要的话题,各受社会心理学家和发 展心理学家的关注。研究者认为成人依恋除了具备意识性,还具有潜意识性, 因此有必要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评估。对于大学生来说,亲子依恋和婚恋依恋 是其成人依恋的主要形式。因此,本研究试图采用内隐测量与外显测量两种方 式对大学生成人依恋进行评估,了解大学生成人依恋在无意识层面与意识层面 上的整体情况以及二者的一致性,同时探讨亲子依恋与婚恋依恋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 一 l 、意识层面上,大学生总体上对父亲、母亲以及恋人是亲近与安适的。男生对 三者的亲近与安适程度不存在差异:女生对父亲的安适程度显著低于母亲和 恋人,对三者的亲近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母亲、恋人、父亲。意识层面上, 男生对恋人的焦虑程度显著高于母亲与父亲;对父亲的回避程度显著高于母 亲。女生对三者的焦虑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恋人、母亲、父亲;对父亲与恋 人的回避程度显著高于母亲。 2 、意识层面,大学生父子依恋、母子依恋与婚恋依恋类型的分布情况均表现为 安全型最多,约占总人数的一半;恐惧型最少,只有总人数的1 0 左右。大 学生父子依恋与母子依恋排名第二多的是冷漠型,而婚恋依恋中排名第二的 是专注型。性别在父子依恋冷漠型类型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表现为男生的数 量显著多于女生。 3 、无意识层面,性别在婚恋依恋回避上存在差异。意识层面,是否独生在母子 依恋回避上存在显著差异;学历在婚恋依恋焦虑上存在显著差异;恋爱状况 在恋人回避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4 、无意识层面,大学生亲子依恋与婚恋依恋存在微弱正相关,符合成人依恋的 多水平工作模型理论假设。女生的婚恋依恋焦虑与母子依恋焦虑存在显著正 相关,婚恋依恋回避与父子依恋回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意识层面,大学生 亲子依恋与婚恋依恋在依恋焦虑上存在高正相关;男生的母子依恋存和婚恋 依恋存在显著的低正相关。 5 、无意识层面,女生的母子依恋焦虑对婚恋依恋焦虑具有显著的预测著的预测 作用。意识层面,男生的父子依恋焦虑对婚恋依恋焦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男生的父子依恋回避与母子依恋回避对婚恋依恋回避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6 、成人依恋在无意识层面与意识层面不存在一致性。 关键词成人依恋内隐测量大学生 i i i m p l i c i tm e a s u r e m e n ta n dp l i c i tm e a s u r e m e n t i m p l i c i t m e a s u r e m e n ta ue x p l i c i tm e a s u r e m e n to f0 i a d u l ta t t a c h m e n to f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m a j o r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a n de d u c a t i o n a lp s y c h o l o g y a u t h o r :f a ny i n y i n g t u t o r :p r o f c h e n gg u o d i a n a b s t r a c ta d u l ta t t a c h m e n ta sah o tp o i n to fr e l a t i o n s h i pi sb e i n gc l o s e l y w a t c h e db ys o c i a lp s y c h o l o g i s t s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p s y c h o l o g i s t s b e c a u s eo fi t s s u b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i ti sn e c e s s a r yt oe v a l u a t ea d u l ta t t a c h m e n tf r o mb o t hc o n s c i o u s a n ds u b c o n s c i o u s a s p e c t s p a r e n t - c h i l da t t a c h m e n ta n dr o m a n t i ca t t a c h m e n t a r e m a i ns t y l eo fa d u l ta t t a c h m e n to f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t ok n o wt h eg e n e r a ls t a t ea n d c o n s i s t e n c y o fa d u l ta t t a c h m e n to f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o nb o t hc o n s c i o u sa n d s u b c o n s c i o u sa s p e c t s ,a n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p a r e n t c h i l da t t a c h m e n ta n d r o m a n t i ca t t a c h m e n t ,t h er e s e a r c h a t t e m p t t ou s eb o t hi m p l i c i ta n de x p l i c i t m e a s u r e m e n tt oe v a l u a t ea d u l ta t t a c h m e n to f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i ts u g g e s t st h a t : l 、o ns u b c o n s c i o u sa s p e c t ,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a r ec l o s ea n de a s yt of a t h e r ,m o t h e ra n d l o v e r m a l eh a sn od i f f e r e n c eo nd e g r e eo fc l o s ea n de a s yt ot i t h e r , m o t h e ra n dl o v e r f e m a l es h o w sl o w e rc l o s ea n de a s yt of a t h e r , a n de a s yd e r g r e ef r o mh i g ht ol o wi sm o t h e r , l o v e r , f a t h e r o nc o n s c i o u sa s p e c t , m a l es h o w sh i g h e ra n x i o u st ol o v e r , h i g h e ra v o i d i n gt of a t h e r f e m a l es h o w sh i g h e ra v o i d i n gt ol o v e ra n df a t h e r , a n da n x i e t yd e g r e ef r o mh i 【g ht ol o wa r el o v e r , f a t h e ra n dm o t h e r 2 、o nc o n s c i o u sa s p e c t ,s e c u r et a k e sa b o u th a l f p a r t ,a n df e a ri sl e a s t ,j u s ta b o u t10 t h es e c o n dl a r g e s tp a r to f p a r e n t c h i l da t t a c h m e n ti sd i s m i s s i n g ,a n dt h es e c o n d l a r g e s tp a r t o fr o m a n t i ca t t a c h m e n ti s p r e o c c u p i e d g e n d e rh a s as i g 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o nd i s m i s s i n go ff a t h e r - c h i l da t t a c h m e n t ,t h en u m b e ro fm a l ei s i i i s i g n i f i c a n th i g h e rt h a nf e r n a l e 3 、o ns u b c o n s c i o u sa s p e c t ,g e n d e rh a sa 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n c eo nr o m a n t i c a t t a c h m e n ta v o i d a n c e a n do nc o n s c i o u sa s p e e t ,w h e t h e rt h e ya r et h eo n l yc h i l d h a sa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n c eo nm o t h e ra t t a c h m e n ta v o i d a n c e e d u c a t i o n b a c k g r o u n dh a sa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n c eo nr o m a n t i ca t t a c h m e n ta n x i e t y l o v e s t a t u sh a sa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n c eo nr o m a n t i ca t t a c h m e n ta v o i d a n c e 4 、o ns u b c o n s c i o u sa s p e c t ,t h e r ei sal i u l es i g n i f i c a n tc o r r e l a t i o no fp a r e n t - c h i l d a t t a c h m e n ta n dr o m a n t i ca t t a c h m e n t ,w h i c hi sa c c o r d e dw i t hm u l t i l e v e lw o r k i n g m o d et h e o r ya s s u m p t i o n f e m a l e sr o m a n t i ca t t a c h m e n ta n x i e t yh a sas i g n i f i c a n t p o s i t i v ec o r r e l a t i o nw i t l lm o t h e ra t t a c h m e n ta n x i e t y , a n dr o m a n t i ca t t a c h m e n t a v o i d a n c eh a sas i g n i f i c a n tn e g a t i v ec o r r e l a t i o nw i t hf a t h e ra t t a c h m e n ta v o i d a n c e a n do nc o n s c i o u s a s p e c t ,t h e r ei s ah i g hp o s i t i v ec o r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 p a r e n t c h i l da t t a c h m e n ta n x i e t ya n dr o m a n t i ca t t a c h m e n ta n x i e t y a n dt h e r ei sa l o w p o s i t i v ec o r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p a r e n t c h i l da t t a c h m e n ta v o i d a n c ea n dr o m a n t i c a t t a c h m e n ta v o i d a n c e o fm a l e 5 、o ns u b c o n s c i o u sa s p e c t , f e m a l e sm o t h e ra t t a c h m e n ta n x i e t yh a sa s i g n i f i c a n t p r e d i c t i o nt o r o m a n t i ca t t a c h m e n ta n x i e t y a n do nc o n s c i o u sa s p e c t , m a l e s f a t h e ra t t a c h m e n ta n x i e t yh a sas i g n i f i c a n tp r e d i c t i o nt or o m a n t i ca t t a c h m e n t a n x i e t y m a l e sb o t hf a t h e ra t t a c h m e n ta v o i d a n c ea n dm o t h e ra t t a c h m e n t a v o i d a n c eh a v eas i g n i f i c a n tp r e d i c t i o nt or o m a n t i ca t t a c h m e n ta v o i d a n c e 。 6 、a d u l ta t t a c h m e n th a sn oc o n s i s t e n c yo ns u b c o n s c i o u sa s p e e ta n dc o n s c i o u s a s p e c t k e yw o r d s :a d u l ta t t a c h m e n t ,i m p l i c i tm e a s u r e m e n t ,e x p l i c i tm e a s u r e m e n t i v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1 成人依恋的研究综述 1 1 成人依恋的概念 1 1 1 依恋 人际关系是个体毕生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依恋( a t t a c h m e n t ) 又是人际 关系中最引人关注的话题之一。对于依恋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 0 世纪初 f r e u d 关于婴儿的研究。他认为“婴儿与抚养者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其日后所有 的亲密关系”。直到2 0 世纪6 0 年代末,英国对象关系学派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 尔比( j o h nb o w l b y ) 创立了依恋理论,才正式提出了“依恋”这一概念。b o w l b y 通过对婴儿与父母分离时表现出的行为变化和情绪变化的观察发现,婴儿与父 母分离时,会出现例如哭泣、寻找等一系列情绪与行为反应。他认为这些反应 实质是一种个体的适应性反应,是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出来的,用以维持婴儿与 照料者的亲近,并形成一种稳定而持久的情感联结。于是,他将依恋定义为“个 体与生活中特定他人形成的牢固的情感联结”。同时,他还提出了依恋具有四个 基本的特征:趋近行为,是指个体寻求并试图与依恋对象保持亲近:分离 痛苦,是指个体对与依恋对象分开的抗拒,以及分开时的焦虑与痛苦感受; 避风港,是指当个体遇到问题或感到痛苦时,会从依恋对象处寻求安慰和帮助; 安全基地,是指依恋对象的存在,可以促进个体与他人的交往和对外部环境 的探索,使他们更容易存活下来并且走向成熟。此外,b o w l b y 还提出了“依恋 并不是只存在于婴儿阶段,而是会影响一个人的毕生发展”的观点,这就将依恋 的研究从儿童领域推向了成人领域 。 1 1 2 成人依恋 2 0 世纪8 0 年代中期,哈赞( h a z a n ) 和谢弗( s h a v e r ) 发表了名为浪漫 的爱可以看成是依恋过程的论文,将b o w l b y 的观点放在了成人恋爱关系中 f r e u ds t h es t a n d a r de d i t i o no ft h ec o m p l e t e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w o r k so fs i g m u n df r e u d 【m l o n d o n :h o g a r t h p r e s s 1 9 6 4 :l3 2 1 4 3 。b o w l b yj a t t a c h m e n ta n dl o s s :a t t a c h m e n t m 】v 0 1 i n e wy o r k :b a s i cb o o k s ,1 9 8 2 。b o w i b yj as e c u r eb a s e :c l i n i c a la p p l i c a t i o n so f a t t a c h m e n tt h e o r y 【m 】l o n d o n :r o u t l e d g e 1 9 8 8 1 进行考察,验证了成人依恋的存在,开启了依恋在成人领域中的研究。在成人 依恋研究刚兴起的时候,就存在两种主要的研究方向。其一是以a i n s w o r t h 的 学生为代表的认知学派,认为成人依恋是“成人关于童年期父母依恋的记忆和心 理表征。我国最早关注成人依恋研究的学者吴薇莉也赞同这类观点,她认为 成人依恋就是“成人对其童年早期依恋经验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童年依恋 经验的评价”圆。其二是以谢弗( s h a v e r ) 、米库利茨( m i k u l i n c e r ) 等人为代表 的人格和社会学派,强调成人与当前依恋对象的关系。h a z a n 和s h a v e r 发现成 人在恋爱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与伴侣的情感联结类似于婴儿和其抚养者之间的 情感联结,同时还具有b o w l b y 提出的依恋的四大基本特征,他们提出成人依 恋是“个体与当前同伴形成的持久的情感联结 固。2 0 世纪9 0 年代,伯尔曼 ( b e n n a n ) 和斯伯林( s p e r l i n g ) 迸一步指出,成人依恋的内涵不仅是指个体 在当前依恋对象上寻求和保持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能提供稳定安全感的一种倾 向,这种倾向并且还会受到个体内部工作模式的调节,这是目前关于成人依恋 的一个较为全面的概念。 从上述种种概念中可以看出,成人依恋是类似于儿童依恋的一种情感联结, 但是又不完全是其复演。与儿童相比,由于成人接触的对象更多,成人依恋类 型更加丰富,不仅包含亲子依恋,还有同伴依恋和婚恋依恋,而婚恋依恋被大 多数研究者认为是成人依恋的主要形式。其次,有研究者认为成人依恋还融入 了个体当前的情感和期望 ,因而成人依恋除了在类型上比儿童依恋复杂外,其 依恋表现形式也要比儿童依恋复杂。第三,许多研究者都认为成人依恋源于童 年期依恋经验形成的一种固化的内部工作模式。这种早期的内部工作模式,随 着个体的成长,它会转变为一种无意识、自动化的运作,成为个体对自我、重 要他人及两者间人际关系的一种稳定的认知模式 。因此,本研究认为成人依 m a i nm ,i o a l a n n c a s s i d yj s e c u r i t yi 1 1i n f a n c y ,c h i l d h o o da n da d u l t h o o d :am o v et ot h el e v e lo f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j m o n o g r a p h so f t h es o c i e t yf o rr e s e a r c hi nc h i l dd e v e l o p m e n t 1 9 8 5 ,5 0 ( 1 - 2 ) :6 6 - 1 0 4 e 吴薇莉,方莉成人依恋测量研究 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 0 0 4 ,1 2 :2 l7 h a z a nc ,s h a v e rpkl o v ea n dw o r k :a na t t a c h m e n t t h e o r e t i c a lp e r s p e c t i v e j j o u r n a lo f 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 s o c i a lp s y c h o l o g y 19 9 0 5 9 :2 7 0 2 8 0 9b e r n a n s p e r l i n g t h es t r u c t u r ea n df u n c t i o no f a d u l t a t t a c h m e n t , i na t t a c h m e n ti na d u l t s :c l i n i c a l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p e r s p e c t i v e s 【j 19 9 4 ,9 吴薇莉,简渝嘉,方莉成人依恋研究【j 】,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4 ( 3 ) :1 3 1 - 1 3 4 f r a l e yrc a t t a c h m e n ts t a b i l i t yf r o mi n f a n c yt oa d u l t h o o d :m e t a - a n a l y s i sa n dd y n a m i cm o d e l i n go f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m e c h a n i s m s j 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s o c i a lp s y c h o l o g yr e v i e w 2 0 0 2 ,6 ( 2 ) :1 2 3 - 1 5l ob a r t h o l o l m e wk s h a v e rpi lm e t h o d so f a s s e s s i n ga d u l ta t t a c h m e n t , a t t a c h m e n tt h e o r ya n dc l o s e 2 恋主要是指个体与成人期依恋对象形成的稳定的情感联结,并且这种联结的形 成会受到某种内部工作模式的影响。 1 2 成人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 依恋理论认为,婴儿在与依恋对象交往的过程中,会自发地形成对抚养者 以及自我的评价,并且形成有关人际关系的认知与情感表征,b o w b l y 将其称作 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包括自我工作模式和他人工作模式。自我工作模式是有 关“自己是否是能够引起依恋对象做出有效反应的人”的表征;他人工作模式是 关于“依恋对象在自己需要支持和保护时是否会是及时做出反应的人 的表征。 依恋的这种内部工作模式在个体其他的人际关系中也会发生作用,对认知、情 感和行为反应产生重要的影响。研究者认为,成人期依恋类似儿童期依恋,也 是基于内部工作模式工作的。关于成人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形成,目前主要存 在原型说、修正说和层次模型说三种理论固。 东 1 2 1 原型说 b o w l b y 是原型说的提出者以及主要代表人,他认为“早期生活中与照顾者 在持续的互动作用过程中所建立的行为模式和认知信念,会在其往后的人际关 系中延用”。持原型说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儿童早期依恋关系中形成的内部工作模 式,会以一种“原型”的形式保存下来,在个体一生的发展中都很少发生变化。享 这种固定的内部工作模式会在个体与其他人的交往中被激活,成为个体对人际 关系认识与应对的一种自动化运作。也就是说,个体早期形成的依恋内部工作 模式会延续到成人期持续发生作用。 1 - 2 2 修正说 z i m m e r m a n n 等人( 2 0 0 2 ) 采用陌生情境法对1 8 2 0 个月的婴儿的母子依恋类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m g u i l f o r dp r e s s ,19 9 8 :2 5 - 4 5 o 李培红,刘志龙,李丹萍成人依恋的研究综述叨沿海企业与科技2 0 0 6 ,3 :1 7 8 9b a r t h o l o m e wk ,h o r o w i t zm l a t t a c h m e n ts t y l e sa m o n gy o u n ga d u l t :at e s to f af o u r - c a t e g o r ym o d e j 】 j o u r n a lo f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s o c i a lp s y c h o l o g y 19 91 ,61 ( 2 ) o 尤瑾,郭永玉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j 】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8 ,l ( 1 ) :9 8 - 1 0 4 o 吴东红成人依恋的一般表征与特殊关系表征及与情绪调节的关系 d 】首都师范大学,2 0 0 8 3 型进行了测量,并在这些被试6 岁时进行了重测。结果发现两次测量所得到的 母子依恋类型基本上没有相关。z i m m e r m a n n 等人认为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陌生 情境法不适合用于对6 岁儿童依恋类型的测量;另一方面也说明依恋的心理表 征可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于是,有研究者提出了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修正说。 持该观点的研究者认为成人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并不是早期内部工作模式的复 演,而是在其基础上,受个体经验与环境的影响,在个体认知评价中不断修正 产生的。也就是说成人依恋模式与早期依恋模式可能相似,也可能完全不同。 1 2 3 多水平工作模型 随着理论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很多研究表明早期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与 成人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只存在中等相关或弱相关,并且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 个体会形成不同的有组织的依恋层级模式。w a t e r s 等人认为青少年和成人除了 具有亲子依恋以外,还有一定数量其他类型的的亲密关系,这些关系在某种情 境中也发挥了安全基地的作用。于是柯林( c o l l i n ) 和瑞德( r e a d ) 提出依恋 内部工作模型可以被看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网状结构,个体的依恋心理表征是 分层次的圆,是一个多水平工作模型。处于顶层的是最一般的、概括的依恋表征, 是个体关于自我和他人最基本的表征;处于中层的是主要特殊依恋关系表征, 是个体关于自我和特定类型的他人的表征,如亲子关系、婚恋关系;处于底层 的是具体的依恋关系表征,是个体关于某个特定他人的表征。c o l l i n 认为具体 的依恋关系表征可以很好的预测特殊的人际关系,但是不能预测普遍的人际关 系。米库利茨( m i k u l i n c e r ) 和阿拉德( a r a d ) 也同意这个观点,他们认为工 作模式是按照等级有层次的组织的,它的运作从最下面开始,从与特定他人的 相互作用开始,经过各种特殊依恋关系的表征,主要是是亲子关系、恋人关系、 同伴关系,然后产生依恋关系的一般表征。 国f r a l e frc s h a v e rp a d u l tr o m a n t i ca t t a c h m e n t :t h e o r e t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s ,e m e r g i n gc o n t r o v e r s i e sa n d u n a n s w e r e dq u e s t i o n s 【j r e v i e wo f g e n e r a lp s y c h o l o g y 2 0 0 0 ,4 ( 2 ) :1 3 2 - 1 5 4 雪c o i l i n sw 八r e a dsj c o g n i t i v e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so fa t t a c h m e n t :t h es t r u c t u r ea n df u n c t i o no fw o r k i n gm o d e l s kdp e r i m a n ,wj o n e s ,a d v a n c e si np e r s o n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a t t a c h m e n tp r o c e s s e si na d u l t h o o d m 】l o n d o n : j c s s i c ak i n g s l e y 19 9 4 :2 9 7 0 om i k u l i n e e rm ,a r a d d a t t a c h m e n tw o r k i n gm o d e l sa n dc o g n i t i v eo p e n n e s si nc l o s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at e s to f c h r o n i ca n dt e m p o r a r ya c c e s s i b i l i t ye f f e c t s 【j j o u r n a | o f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s o c i a lp s y c h o l o g y 19 9 9 ,7 7 ( 4 ) : 7 1 0 - 7 2 5 。 4 1 3 成人依恋的结构 b o w l b y 最早将成人依恋划分为安全型与不安全型,这是沿用了儿童的依恋 模式的分类。其中不安全型又可分为强迫给予照顾型、强迫寻求照顾型或自我 依赖型三种。h a z a n 和s h a v e r 采用自陈式问卷的方式,将成人依恋划分为安全 型、回避型和矛盾型3 种圆。其中安全型的个体容易与别人亲近,依赖他人,同 时表现出较低的分离焦虑:回避型的个体与别人亲近感到不舒服,难依赖他人。 矛盾型的个体渴望更多的亲密感遇接触,分离时表现出较高的焦虑。m a i n 等人 通过访谈问卷的形式对个体的依恋类型进行研究,根据个体对早期依恋关系看 法客观性、合理性以及评价提出y 4 种依恋类型 :安全一自主型 ( s e c u r e - a u t o n o m o u s ) 、不安全冷漠型( i n s e c u r e d i s m i s s i n g ) 、不安全一专注 型( i n s e c u r e p r e o c c u p i e d ) 与不安全一未确定型矛盾型 ( i n s e c u r e u n r e s o l v e d d i s o r g a n i z e d ) 。此外,富乐绅( f l o r s h e i m ) 还提出一种 十类型说,将成人依恋细分为分为十种类型:安全型、专注型、冷漠型、害怕回三 避型、强迫性自我依赖类型、强迫性、对人关怀型、强迫性关怀寻求型、生气 逃避型、强迫性人格和缺乏人际敏感性的类型,但是这种分类应用较少。 自2 0 世纪8 0 年代中期以来,研究者对于依恋的研究开始从类型研究转向维 度研究。里维( l e v y ) 和戴维斯( d a v i s ) ( 1 9 8 8 ) 首先发现依恋可能存在安全 与回避两个维度,且两者存在较高的负相关。巴索洛谬( b a r t h o l o m e w ) 和霍 洛沃兹( h o r o w i t s ) ( 1 9 9 1 ) ,根据b o w l b y 提出的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划分了亨 依恋的自我工作模式和他人工作模式两个维度 。布伦南( b r e n n a n ,1 9 9 8 ) 、斯 坦因( s t e i n ,2 0 0 2 ) 等人根据对多个依恋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提出成人依恋模式 存在两个基本的正交维度:焦虑和回避。焦虑是指个体对被依恋对象拒绝和抛 ob o w l b y j a t t a c h m e n ta n dl o s s :a t t a c h m e n tc m v 0 1 1 n & 0 vy o r k :b a s i cb o o k s ,19 8 2 口h a g a nc ,s h a v e rprl o v ea n dw o r k :a na t t a c h m e n t 一l e o r e t i c a lp e r s p e c t i v e 明j o u r n a lo f 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 s o c i a ip s y c h o l o g y 19 9 0 5 9 :2 7 0 - 2 8 0 印g e o r g ec ,k a p l a nn ,m a i nm t h ea d u l ta t t a c h m e n ti n t e r v i e w 【z u n p u b l i s h e dm a n u s c r i p t u n i v e r s i t yo f c a l i f o m i aa tb e r k e l e y 19 8 5 田f l o r s h e i mp a d o l e s c e n tr o m a n t i cr e l a t i o n sa n ds e x u a lb e h a v i o r :t h e o r y , r e s e a r c ha n dp r a c t i c a l i m p l i c a t i o n s m 1 l a w r e n c ee r l b a u ma s s o c i a t e s 2 0 0 3 田l c v ym b 。d a v i sk e l o v es t y l e sa n da t t a c h m e n ts t y l 嚣c o m p a r e d :t h e i rr e l a t i o n st oe a c ho t h e ra n dt o v 鲥。惦r e l a t i o n s h i p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j 】j o u m a lo fs o c i a la n dp e r s o n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19 8 8 ( 5 ) :4 3 9 - 4 71 毋b a r t h o l o m e wl ( h o r w i t zl a t t a c h m e n ts t y l e sa m o n gy o u n ga d u l t s :at e s to faf o u rc a t e g o r ym o d e l 【j 】j o m a l o f 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s o d a lp s y c h o l o g y 1 9 9 1 ,6 l ( 2 ) :2 2 6 - 2 4 4 ob r e n n a nk a c l a r kc l ,s h a v e rp i ls e l f - r e p o r tm e a s u r e m e n to f a d u l ta t t a c h m e n t :a ni n t e g r a t i v eo v e r v i e w bjas i m p m n ,wsr b o l e s ( e d ) a t t a c h m e n tt h e o r ya n dc l o s er e i a t i o n s h i p s 【m 】。n e wy o r k :g u i l f o r dp r e s s 5 弃的恐惧,回避是指对亲密关系的恐惧以及对与依恋对象亲近和依赖的不适。 这与b a r t h o l o m e w 等人提出的自我工作模式和他人工作模式可以一一对应 高分自我工作模式对应低焦虑,高分他人工作模式对应低回避。此外, b a r t h o l o m e w 和b r e n n a n 认为,根据个体在两个维度上得分的高低,可以转换得 到四种依恋类型:安全型,在两个维度上得分都低;害怕型,在两个维度上得 分都高;专注型,在焦虑维度上得分高,回避维度上得分低;冷漠型,在焦虑 维度上得分低,回避维度上得分高。 c o l l i n s 和r e a d 根据依恋特征,将成人依恋划为亲近、依赖和焦虑三个维度 进行考察,分别测量个体对接近和亲密的舒适程度,个人有效依赖他人的程度 以及个人担心被抛弃或不被喜爱的程度,然后根据被试在各个维度的得分对其 成人依恋模式进行评定。 综上所述,对于成人依恋来说,并没有严格的区分依恋维度和类型,维度 与类型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不过,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维度能更为有效的对 个体的依恋模式进行评估,但类型能给人更为直观的认识,便于大众的理解。 1 4 成人依恋的测量 1 9 7 3 年,加拿大发展心理学家安妮沃斯( a i n s w o r t h ) 首先提出了陌生情景 法( s t r a n g es i t u a t i o n ,s s ) ,用于研究2 岁以下婴儿的依恋。随后,美国心理 学家沃特斯( w a t e r s ) 和迪恩( d e a r i e ) 设计了依恋问卷( a t t a c h m e n tq s e t , a q s ) ,用于测量5 岁以下儿童依恋的特点。随着依恋研究的成人化,对于依恋 的测量方法也有所发展。目前,研究者用于测量成人依恋的测量工具主要包含 了访谈类和自我评定问卷两类 。 1 4 1 访谈类测量工具 成人依恋访谈( a d u l t a t t a c h m e n ti n t e r v i e w ,a a i ) ,是第一个用于测量成 1 9 9 8 :4 6 7 6 c o l l i n snl ,r e a dsj a d u l ta t t a c h m e n t ,w o r k i n gm o d e l s ,a n dr e l a t i o n s h i pq u a l i t yi nd a t i n gc o u p l e s j 】 j o u r n a lo f 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s o c i a lp s y c h o l o g y 19 9 0 ,5 8 ( 4 ) :6 4 4 - 6 6 3 oa i n s w o r t hm ds ,w i t t i gba a t t a c h m e n ta n dt h ee x p l o r a t o r yb e h a v i o ro fo n e - y e a ro l d si nas t r a n g e s i t u a t i o n i nf o s sbmd e t e r m i n a n t so f i n f a n tb e h a v i o r m v 0 1 4 l o n d o n :m e t h u e n 1 9 6 9 :1 3 - 1 3 6 侯静,陈会昌依恋研究方法述评 j 】心理发展与教育2 0 0 2 ,3 :8 0 8 4 g e o r g ec ,k a p l a nn ,m a i l lm t h ea d u l ta t t a c h m e n ti n t e r v i e w 【z 】u n p u b l i s h e dm a n u s c r i p t u n i v e r s i t yo f 6 人依恋的工具。从i 要求被试回忆早期与父母的关系以及相处经验,通过对其 回答内容的客观性、准确性进行评分,来评估他们成年期的依恋的内部工作模 式。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起来的访谈类工具还有当前关系访谈( c u r r e n t r e l a t i o n s h i pi n t e r v i e w ,c r i ) 、( a t t a c h m e n ti n t e r v i e w s ,a i ) 和同伴依恋访谈 ( p e e r a t t a c h m e n ti n t e r v i e w ,p a i ) 。与从i 相比,这些访谈工具除了要求被试对 早期依恋经历进行回顾以外,还更加关注个体对与当前伴侣间的依恋行为的评 估。 1 4 2 问卷类工具 问卷类的测量工具在实施与评定上比访谈类工具操作更简易、更便捷,因 此得到更多研究者的青睐。在成人依恋问卷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成人依恋问 卷( a d u l ta t t a c h m e n t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从q ) 、关系问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