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佛道思想与苏辙诗歌创作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佛道思想与苏辙诗歌创作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佛道思想与苏辙诗歌创作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佛道思想与苏辙诗歌创作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佛道思想与苏辙诗歌创作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i 摘 要 自佛道诞生起,中国文人的审美意识就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文学创作也出现了新 的局面。苏辙也不例外。随着生命历程的发展,苏辙的思想与审美以及文学创作也不断 地发生新的转变。但学术界历来都把重点放在散文、文艺理论的研究上,对其佛道思想 与诗歌之关系却缺乏应有的重视,往往被忽略。本文就此试论两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以佛道为观测点,简要分析苏辙佛道思想的发展变化过程,即佛道思想由受到 儒学挤压,到崛起,到潜藏,最终复出且由道而佛的过程。由此基础,重点考察佛道与 其诗歌创作的联系,以佛道与诗歌创作的相似性为起点,简析了佛道对苏辙心态与审美 意识的影响,着重论述了以诗论禅(禅悦诗) ,以诗论道以及田园山水诗,最后论述了 佛道对苏辙“静淡有味”诗风的影响作用,肯定了苏辙在北宋诗坛上的积极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苏辙;佛道思想;发展;诗歌创作 abstract ii abstract since buddhism and daoism came into existence, chinese scholars had begun a new journey of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nd started taking on a new aspect to the literature creation. suzhe was no excep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ife course, suzhe was making a gradual change of the thought,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nd literature creation. until now, most of chinese researches have focused on suzhes proses and his theory of literature, improperly neglec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 buddhism and daoism thought and his poems. the paper attempts to make a discussion from the aspect of the relationship. on the standpoint of buddhism and daoism,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suzhes thought of buddhism and daoism, that is, from the exclusion of buddhism and daoism by confucianism, their emergence, their going into hiding, at last to the reappearance and turning from daoism to buddhism. based on this development, the relationship of buddhism and daoism and his creation of poems are emphasized. taking as a starting point the similarity of buddhism and daoism and the creation of poems, this paper concisely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buddhism and daoism on suzhes mind and his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nd discusses specially about study on buddhism by means of poems (buddhist delight poem) and daoism by means of poems and pastoral poetry. finally, the paper expounds upon the influence of buddhism and daoism on suzhes poetry style of “simple and light description having deep implications ”, affirming the active contributions made by suzhe to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field in bei song dynasty. key words: suzhe;buddhism and daoism ideology;development; creation of poems 漳 州 师 范 学 院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黄俊燊 日期:2007年 6 月 10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 本人授权漳州师范学院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黄俊燊 日期:2007年 6 月 10日 导师签名: 王春庭 日期:2007年 6 月 10日 引言 - 1 - 引言 引言 “三苏”是北宋成就最高的“父子明星” 。研究“三苏”是研究宋代乃至整个中国 文化史不可或缺的部分,但从古到今,三苏研究多集中在苏轼身上,其范围基本上函括 了中国古代文化史的各个方面,而苏询、苏辙却受到了冷落,尤其是苏辙。苏辙作为一 代名家,从仁宗到徽宗,身历五朝,一生成就很高,于著述方面,硕果累累。其著作除 栾城四集共九十六卷,代表其文学成就外,尚有诗集传二十卷、 春秋集解 十二卷、 古史六十卷、 龙川略志十卷、 龙川别志二卷、 老子解二卷、 论 语拾遗一卷、 孟子解一卷诸著作,他的成果理应列入北宋文学及学术研究的重要 内容之一。 由宋到清,历代都有学人对他的著作进行点评和研究,但大都集中在散文和学术方 面,明清两代更是把其散文列为学习的典范。而对他的诗歌的评点却是寥寥无几,把诗 歌与其思想联系起来者更是少见( 历代诗话与历代诗话续编等基本上无此记录) , 这与苏辙一生所写的 1800 多首诗歌相比显得很不相称。近代之后,虽曾枣庄、孔凡礼、 金永国等对苏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大都集中在生平传记研究 上。而其它大部分文章则主要立足于文学,从不同角度,对苏辙的散文创作及其理论作 出评论;对于苏辙的政、史、哲思想历来也有评论,这些文章具体评价了苏辙在政治、 史学、哲学上的成就。在诗歌研究方面,论文很少,且面很窄。一般是以与苏轼作比较 的方式出现。单独论述其诗歌的文章,根据笔者的搜索,目前只有 5 篇。研究苏辙佛道 思想的论文更少,单独论述的只有一篇,即王煜的论苏辙的佛家思想 ( 韶关学院学 报2001.8) 。作者立足佛理的阐释,对苏辙诗文中的佛家思想进行分析,重点论述了 苏辙对禅宗慧能及其法裔思想的融合。其他相关的佛老思想的评论,要么是其他作家研 究中的一个参照物,要么只是某个整体研究或著作中的一个小点,只是偶尔涉及,没有 深入研究。所以,从整体上看,对苏辙的诗歌和佛道思想关系的研究,不论是在面上, 还是在深度上,都是不够的。 苏辙主张三教合一,但在行为上却是沉溺于佛道,并在晚年时弃道入禅。佛道,特 别是佛禅,对他的思想有着巨大的影响。本文试着从佛道的角度,考察苏辙佛道思想发 引言 - 2 - 展的轨迹,并分析其对诗歌创作所产生的影响。 第一章论述其佛道思想发展轨迹。根据曾枣庄在苏辙年谱中所提供的线索,立 足于他的生平经历和思想发展情况,把佛道思想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早期可划到二十 三岁制科及第;从制科及第后到四十七岁为第二期;从四十八岁起,在元祐九年之中为 第三期;五十七岁之后,从绍圣开始,直到去世,为第四期) 。苏辙早期接受的思想主 要是儒家正统的思想,但从社会环境、时代精神、所居住的区域文化生活风俗、家庭背 景、所受教育、性格特点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可知佛道对其思想已产生了影响,佛道的 幼芽已经存在。在制科及第后的第二个时期中,苏辙所遭受到三次不同程度的挫折。第 一次打击来自于参加制科考试,因得罪宰相而辞官在家;第二次打击来自于参加王安石 变法所设置的三司条例司,因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合,被迫辞官外任。第三次来自于苏轼 的“乌台诗案” ,对他造成巨大的影响,加速了向佛道的靠拢。每一次的打击都使他更 深入地向佛道靠拢,呈递进趋势。元祐时期,苏辙进入朝廷担任要职,投身于国事。从 表面上看, 苏辙似乎把佛道的思想排挤了, 但其实只是潜藏起来, 被儒家思想覆盖而已, 就如同岩浆一样,不断地沿着缝隙向上涌,一有机会,就会渗透和喷发。从一些蕴涵着 佛道思想的诗文的分散性与集束式体现以及相应的行为中就可以看出佛道思想的实际 存在情况。苏辙在元祐之后,绍圣之始,就一贬再贬,最后退居颍川,闭门不出,专心 于佛道,并最终弃道入禅。虽然苏辙一直以儒释道三教合一为己任,也写下了相关的著 作,但其实际的思想言行却偏向佛禅,最终也沉溺于佛禅。 第二章论述了佛道思想对苏辙审美意识的影响。诗歌是心灵的一种物化体现。对于 佛道来说,他们要解决的终极问题亦是心灵问题。诗歌作为一种艺术与道家的无为和佛 家的清净无欲都存在着价值取向的非功利性,而且,其构思的过程与道家的体道和佛家 的悟禅也存有相似性,这就为佛道与诗歌的沟通创造了契机。苏辙沉溺于佛道,老庄道 家的“心斋” 、 “坐忘”与佛禅的心性修炼所产生的淡泊随适都不可避免地对他造成了影 响。 此外, 苏辙的性格特点、所走的与禅宗修性相似的孟子“内圣” 之路也促使他往“淡 泊”的路上走去,使他甚是向往“高人处世心淡泊” ( 和子瞻东阳水乐亭 ) 。艺术作品 是审美意识的产物,审美意识又与作家的精神信仰和追求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佛道的影 响下,苏辙往往在诗歌中运用一些带有佛禅心性色彩和道家隐逸色彩的语词,并把佛道 术语带入其中。 引言 - 3 - 第三章论述的是佛道对苏辙诗歌内容的影响。其一是以诗论禅,即禅悦诗。苏辙在 诗歌中抒写感悟与体验佛理禅意时的欢娱。这种禅悦贯穿在“止观双修” 、 “理事圆融” 的修持过程中,贯穿在对“去妄归真”和“寂灭为乐”的体悟之中。其二是以诗论道。 苏辙在诗歌中谈到了无为之为,谈到了清净无欲的随适之心,谈到了他在“坐忘” 、 “心 斋”时的娱悦感受。当然,谈论最多的是道家养生修炼的体会。此外,苏辙亦欲融合佛 道。其三是论述佛道与苏辙田园山水诗的关系。佛道自古以来就与田园山水有着密切的 联系。苏辙在田园山水诗中追求精神的超脱自由,抒写其隐逸情怀,表达了闲适自得之 乐。此外,他还以禅意禅趣入诗。 第四章论述佛道与苏辙诗歌风格的关系,从佛道的角度分析“静淡”风格产生的原 因,在与苏轼对比的同时肯定苏辙在北宋文坛上的地位。苏辙诗“静淡有味” ,是前人 所一致公认的。其部分根源便是苏辙对佛道思想的接受。对于“静淡” ,佛道在思想观 念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它们都讲究自然静淡,随适无为,反对刻意雕饰。其“静淡” 风格产生的原因有:以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与体验入诗;用语平白,淡柔清冷; 诗歌中的形象质朴,不重想象力;节奏缓和;善用比喻,语言幽默诙谐。虽然苏 辙与苏轼都与佛道有过接触,但不同的是,苏轼以佛道为解脱的工具,以佛道为用;苏 辙则是以佛道,尤其是以佛禅为目的。这就在部分原因上造成了两者在文学成就上的差 异。但无论如何,苏辙的诗歌还是自成一家,在北宋诗坛上独树一帜。 第一章 苏辙佛道思想的发展轨迹 - 5 - 第一章 苏辙佛道思想的发展轨迹 苏辙的一生,根据其仕途和思想境界的变化大略可以分为四期 。早期可划到二十 三岁制科及第,可谓是一帆风顺、志满意得;制科及第到四十七岁以前却是怀才不遇, 仕途沉沦;尔后,从四十八岁起,到五十七岁,他由一小县令平步青云,直抵副相之位, 其才能得以施展。但好景不长,五十七岁之后,从绍圣开始,他就不断被贬,再无复出 直至去世。苏辙与欧阳修等人一样,亦经历了由儒为主到爱好佛道的过程,不同的是, 他浸得更深而已。 第一节 夹缝中的萌芽(论苏辙早期思想中的佛道因子) 社会环境、时代风气会对个人早期思想意识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北宋初中期,除 了日渐兴起的儒家正统思想外,原本就十分活跃的佛道思想仍然保持着很大的影响。宋 太祖有解除废佛令,刊刻佛经,修建禅院等举动;太宗在淳化四年(993)曾对近臣说: “清静致治,黄老之深旨也。夫万务自为以至于无为,无为之道,朕当力行之。 ” ;真 宗自导自演过“天书”下凡的闹剧,写了崇释氏论 、 崇道教论等书,并意欲三教 并尊;仁宗时,这种佛道并用的政策继续得以贯彻施行。杨亿等大臣也是非常崇拜佛道 的。所以,统治阶级的言行亦推动佛道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一次,王安石问张方平: “孔 子去世百年,生孟子,后绝无人。或有之而非醇儒?”张方平对曰: “马祖汾阳、雪蜂 岩头、丹霞之门。 ”举了一些禅家之名,使得王安石一时不能理解,张方平又解释道: “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皆归释氏。 ” 王安石听后“欣然叹服。 ” 且当时,儒家的尊祖 敬天、佛教的水陆道场、道教的斋醮法事都被作为一种生活情趣而加以接受。 苏辙所处的具体地域和家庭环境也促使了佛道因子的生根发芽。 四川是汉代民间道 教的发源地,那里的民众爱好老庄之道,敬重鬼神。位于苏辙家乡附近的峨眉山亦是佛 参考曾枣庄苏辙年谱之分期 宋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m卷二十四. 北京:中华书局,1980 宋 释志磐. 佛祖统记m.卷四十五.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91 漳州师范学院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 6 - 教的四大名山之一。 且四川成都到眉山一带, 在唐末五代时就是文化、 刻书的中心之一, 所刻的书大都又与佛道有关。在北宋开宝四年(公元 971 年)宋太祖派张从信等人到益 州监雕大藏经五千零四十八卷,这是历史上第一部刊印的佛教总集,又叫开宝藏 或蜀藏 。刻书业的发达方便了当时的读书人,佛道书籍的出版又加重了本就浓郁的 佛道气氛,苏轼指出当时“士大夫至以佛老为圣人,鬻书于市者,非庄老之书不售也。 ” 另外,苏辙的父母苏洵和程氏一生都信仰佛老。根据记载,苏洵当年婚后无子,便用 玉环换取张仙画像,后得子,便入了道教。苏洵亦信仰佛教。宝元(1038)初年,苏洵 落第后便前去庐山拜访圆通居讷禅师,并为逝去的亲人“造六菩萨” , “置于极乐院阿弥 如来堂” ,希望他们“所适如意” 。 程氏也侍奉佛教,苏轼云: “昔予先君文安主薄赠中 大夫讳洵,先夫人武昌太君程氏,皆性仁行廉,崇信三宝。 ” 苏辙的性格和所受到的教育中亦有利于佛道因子的滋长。 在苏辙九岁时, 苏洵作 名 二子说 ,在谈到苏辙之时说:“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 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 张方平亦言 苏辙“少者谨重。”从某种角度上看,这种带有内敛性质的性格,正如苏轼所说的“天 资近道” ,往往有助于佛道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此外,苏辙“幼居乡间,从子瞻读书 天庆观”(龙川略志),拜一道士为师 。在以父兄为师时,亦偏于走孟子“内圣” 之路。他在年少时所著的孟子解二十四章中说:“乐天者,非有所谓,非不得已, 中心诚乐而为之也。”强调内在的修养,与佛道的修身养性有一定的相似,与其性格有 一定的相符之处。另一方面,苏洵在教导二子时,亦有佛道之内容。苏轼曾云:“君少 与我师皇坟,旁资老聃释迦文。” 这些都成为他融入佛道的契机。 在种种因素的促使下,佛道因子开始萌芽。江上早起云:“江上诚足乐,无怪 陶朱公。”白鹇曰:“肯信朱门里,徘徊占玉塘。”上昭文富丞相书云:“古 人圣人,高拱无为,而望夫百世之后,以为明主贤君者,盖亦如是而可也。”但是,这 些微显的佛道因子却时常受到儒家正统思想的挤压和打击。初发嘉州云:“谁能居 苏轼. 议学校贡举状a.苏轼文集m卷二十五. 北京:中华书局,1996:723 苏洵. 极乐院造六菩萨记a.嘉祐集m卷十五.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401 苏轼. 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叙a.苏轼文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96:578 苏轼. 苏轼诗集m卷十五. 北京:中华书局,1996:745 苏轼. 东坡后集m卷十五. 众妙堂记a: “眉山道士张易简教小学,常百人,予幼时亦与焉。 ” 珠海出版社,1996:258 苏轼. 子由生日a.苏轼诗集m卷四十二. 北京:中华书局,1996:2320 第一章 苏辙佛道思想的发展轨迹 - 7 - 深山?永与禽兽伍。”在老聃论中,他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时而中;小人之 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夫老聃、庄周其近于中庸,而无忌惮也。”在进策中, 他认为,只要“严赏罚,赦官吏,明好恶,慎取予,不赦有罪”,“因天下之爵秩,建 宗庙,严祭祀,立尸祝,有以塞人子之意”,就可以“使佛老之福不得苟且而惑其生”, “使佛老之报不得乘隙而制其死。”但在晚年时,便看清楚了,他说:“老佛同一源, 出山便异流。少小本好道,意在三神州。”(和(苏)迟田舍杂咏)如此,我们也 就不难理解他在早期,即二十四岁前所作诗文中的一些看似矛盾的言辞了。 总之,在苏辙的早期,各种环境因素的作用让他在拥有强烈的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 正统思想观念的同时,也埋下了佛道的种子,并且不断地悄悄地生长着,在他的诗文中 微显其影。这是一种潜在意识的混合体。正因为佛老思想在早期时已在其思想中沉淀与 发芽,才为以后在经历仕途升降曲折之后的转向佛老作了铺垫,为其彻底沉浸于其中起 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第二节 曲折与崛起 (论苏辙第二时期佛道思想之轨迹) 第二节 曲折与崛起 (论苏辙第二时期佛道思想之轨迹) 在第二个时期,苏辙遭受到三次不同程度的打击,佛道思想与儒家传统精神开始了 新一轮的角色转换进程。特别是在“乌台诗案”之后,两者的转换更具有了新的意义。 一、第一次打击及思悟 嘉祐六年(1061) ,苏辙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试。在策试中,苏辙直言仁宗晚年 时的各种弊政, 甚至捕风系影地言及宫闱之事。 一石激起千层浪。 最后在皇帝的支持下, “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第” ( 颍滨遗老传 ) ,苏辙入了第四等。尔后,在任命为商州军 事推官时亦经历了一些波折 。在这种情况下,苏辙意气用事,以兄轼外出任官,父洵 旁无侍子为借口,上书奏请在家养亲三年。 受挫之后,苏辙开始借用老庄之道来平衡心态,有诗为证: 苏辙在颍滨遗老传上有言: “除商州军事推官。知制诰王介甫意其右宰相专攻人主,比之谷 永,不肯撰词。宰相韩魏公哂曰: 此人策语,谓宰相不足用,欲得娄师德,郝处俊而用之。尚以谷 永疑之乎?知制诰沈文通亦考官也,知其不然,故文通当制有爱君之言。谏官杨乐道见上曰: 苏 辙,臣所荐也。陛下赦其狂直而收之,盛德之事也,乞宣付史馆。 上悦,从之。 ” 注:此后无特别注释的诗文均出自苏辙集 注:此后无特别注释的诗文均出自苏辙集 漳州师范学院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 8 - 次韵子瞻闻不赴商幕三首 怪我辞官免入商,才疏深畏忝周行。 学从社稷非源本,近读诗书识短长。 东舍久居如旧宅,春蔬新种似吾乡。 闭门已学龟头缩,避谤仍兼雉尾藏。 南商西洛曾虚署,长吏居民怪不来。 妄语自知当见弃,远人未信本非才。 厌从贫李嘲东阁,懒学谀张缓两腮。 知有四翁遗迹在,山中岂信少人哉。 埙动篪鸣只自知,忧轻责少幸官卑。 瑱声名谩作耳中,科第空收颌底髭。 西鄙猖狂犹将将,中朝闲暇自师师。 近成新论无人语,仰羡飞鸿两翅差。 这是一首回答苏轼对其辞官疑问的诗歌。在第一首诗中,他说“辞官免入商”的原 因是“才疏深畏忝周行” , “学从社稷非源本” ,而且辞去官职之后, “东舍久居如旧宅, 春蔬新种似吾乡” ,如同昔日在家一样能够适应生活。另外,辞官亦是为了避祸: “闭门 已学龟头缩,避谤仍兼雉尾藏。 ”在其它两首诗中,他又解释说: “妄语自知当见弃,远 人未信本非才” , “埙动篪鸣只自知,忧轻责少幸官卑” 。自知才能不足用,也不是怨恨 朝廷对他的降等使用和嫌弃官位卑小,而是“知有四翁遗迹在,山中岂信少人哉。 ”并 且认为“声名谩作耳中瑱,科第空收颌底髭。 ”他要像商山四皓那样,追求高洁的信念 和品行,不为名利而徒劳奔波。与以前的经历和诗文中的积极倾向相比,这种言语显得 极其反常。又说: “近成新论无人语,仰羡飞鸿两翅差。 ” 新论是他早期所著进策 的补充和发展,论天下治乱等问题。这说明他闲居在家之时还在潜心研究治国之道,后 者又羡慕飞鸿的展翅高飞。所以,这组诗歌中的矛盾情感从另一方面看, “也说明了他 正在对其年轻气盛、勇锐而不知节制进行反省,探索以静制动、以龟藏求进取,以无思 无为而通天下之故的道理, 也就是如何把老庄清净无为、 还朴返真之道和孔孟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之道统一起来。 ” 只不过是由于苏辙过于年轻,修身养性还做不到家,在表 情达意之时还不能收放自如而露出破绽而已。 金国咏. 苏辙m. 北京:中华书局,1990 第一章 苏辙佛道思想的发展轨迹 - 9 - 辞官之后,他继续涉猎老庄道家思想。在和子瞻读道臧中,他说: “道书世多 有,吾读老与庄。老庄已云多,何况其骈旁? 所读嗟甚少,所得半已强。有言至无言, 既得旋自忘。譬如饮醇酒,已醉安用浆?”可见其所读与所得。对人生也有了更为深刻 的理解。 次韵子瞻题长安王氏中隐堂五首云: “君看原上墓,坟尽但余碑。谁见生前 贵,尘生带下龟。高堂幸有酒,一饮岂论赀。勉强行乐耳,古人良可悲。 ”生命像过眼 云烟般,转瞬即逝,而尘世的荣华富贵亦成为幻灭,诗中充满着无奈和感伤的情调。 另外, 苏辙的人生观也推动他深入佛道。 和子瞻凤翔八观八首王维吴道子画 言: “吾观天地间,万事同一理。 ”这促使了思想上的兼收并蓄,使苏辙在吸收儒家传统精 神的同时也积极地吸取佛道思想。而且,在受挫之后,为了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他 也会把追寻的重心偏向后面两者。挫折越多,遭受的打击越大越强,愈是会被推离儒家 传统精神,愈是会向佛道靠拢。 二、第二次打击及思悟 神宗熙宁二年 (1069) 二月, 正值王安石变法初期。 苏辙不顾官职之微末, 递了 上 皇帝书 ,主张变法增财。这种主张与神宗、王安石的想法基本一致,于是被神宗破格 召对,并命他为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参与制订国家财政改革方案。然而,苏辙在财政 问题上却屡次与王安石、吕惠卿等改革派不合,王安石甚至欲加其罪。苏辙只好请求外 任。 在第二次受挫后,苏辙开始倾向于佛禅。在游净因院寄琏禅师中,他说: “此 身已自非前我” ,虽是禅语,无不表现出一种失落之情与转变之迹。他开始反思自己的 理想与壮志, 次韵杨褒直讲揽镜 : “壮心付与东流去” , 次韵柳子玉见赠 : “壮心衰 尽愧当年” 。对于人生世事似也看透了: “是非亦已矣,兴废何仓卒。持归问禅翁,笑指 浮沤没。 ” ( 和子瞻自净土步至功臣寺 ) , “世上深沉都梦里” ( 次韵分司南京李诚之待 制求酒二首 ) ,用佛禅来消解人世间的是与非。 苏辙亦通过佛道的修炼来设法使自己得到超脱。他开始频繁地与道士、禅师来往。 早在二十九岁时,他就与道士谈论修炼之事 。在三十一岁被排挤出“三司条例司”后, 他更是执着于佛道。三十二岁时,他又向道士学习“服气法” ,并力行之 。在三十五岁 苏辙. 李郁校注. 养生金丹决a.龙川别志龙川略志m卷一. 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见服茯苓赋并叙 漳州师范学院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 10 - 那年,为陈州掌书记时,他读了严楞经 ,并与丐者王江游,得其“养生啬神之法” 。三十九岁时,在学道似有所得。苏轼对此曾言说: “子由在南都,亦多苦事。斋居, 内观于养生术,似有所得。子由尤为造入。 ” 雪中会饮李倅钧东轩三绝亦道: “欲 求初祖安心法,笑我醺然已半酣。 ” ( “初祖” ,即达摩大师)此时,苏辙对佛道已是兼修 并进了。 与前期相比,苏辙对佛道进行批评、攻击的言行基本上消失了。康宁五年(1072) , 苏辙在洛阳会晤范祖禹时,曾讨论过庄子。 栾城遗言中记载:当时“范淳父洛中问 公求论题,公以庄子 孝未足以言至仁令范作论,范诋斥庄子。公曰: 曾、闵匹 夫之行,尧、舜仁及四海。 ”这是一次很大的突破。先前在御试制策中分析“儒、 老是非”时,认为老子之失在于“弃仁义” ,而现在却肯定了庄子的“言至仁” 。可见, 第二次挫折让苏辙在佛道之路上走得更远了。 与此同时, 苏辙思想中的儒家传统精神愈来愈弱了。 在 “人生徇所役, 有若鱼堕井” ( 次韵子瞻颖州留别二首 )观念的指引下,在“宦游已如马受轭” ( 次韵子瞻见寄 ) 的情况下,苏辙觉得身心受到压抑,与自己的个性产生了矛盾 。他对儒家一向推崇的 仕途之路也产生了困惑、悔恨与抵触: “谋身日已谬,处世复何益” ( 送张公安道南都 留台 ) “自从厌蓬荜,误逐功名透。 ” ( 张恕寺丞益斋 ) “人生此事最便身,金印垂腰 定何益?” ( 西湖二咏观捕鱼 ) “恨我闭笼樊,无由诧君榖” ( 送王巩之徐州 ) ,第 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与儒家传统精神相抵触的观点。他在( 次韵王巩留别 )中说: “决 策归田岂世情,网罗从此脱余生” 。于是,退隐之心亦被激活: 次韵任遵圣见寄:“它年我亦从君隐,多买黄鱼煮复煎。 ” 送施历城辩归常州:“山川吴越我所爱,扁舟佗日要追寻。 ” 同子瞻泛汴泗得渔酒二咏:“愿言弃城市,长竿夜独渔。 ” 等等。到四十一岁为止,基本上每年都有留下思隐山林的诗作。 虽然时时不忘归隐,年年谈到归隐,但由于生活所迫,加上儒家思想还在起一定的 见书传灯錄后叙 见龙川略志卷三王江善养生 ;亦栾城遗言谓在陈时“或者屡以房中术自鬻于前,公 曰此必挽损,止传其养生啬神之法。 ” 苏轼. 答范景山书a.苏轼文集m卷五十九. 北京:中华书局,1996:1794 次韵孙户曹朴柳湖 : “疏慵非敢独违时,野性颠狂不受羁。 ” 第一章 苏辙佛道思想的发展轨迹 - 11 - 作用,他最终还是没有隐退。他在寄济南李公择里谈到了这种尴尬处境: “归耕久 不遂,终作羝羊触” 。在这种无奈的心态下,他说: “扫除百忧唯有酒” ( 次韵子瞻见寄 “是非一醉了无余” ( 次韵吴兴李行中秀才见寄并求文醉眠亭二首 ) “人生适意少,一 醉皆应诺。 ” ( 明日复赋 )只好通过酒来摆脱儒家世俗事务的束缚,来获取一定的满足 和平衡。这些都是在“我性本山林” ( 答孙武仲 )的基础上,在佛道日益影响之下渐 渐形成的。 三、第三次打击及思悟 第三个事件是“乌台诗案” 。王安石罢相后,北宋的政局有了新的变化,其后继者 更是着意于派系之间的斗争。元丰二年(1079) ,政敌们从苏轼的诗作中罗织罪名,诬 陷苏轼“讥刺新政”,并把他关进御史台的监狱,欲置之死地,史称“乌台诗案” 。苏 辙上书乞纳身在官职以赎苏轼之罪,结果被贬为监筠州酒税。从此苏辙加快了向佛道靠 拢的的速度。 “乌台诗案”后,苏辙言: “少年读书不晓事,坐谈王霸了不疑。脂车秣马试长道, 一日百里先自期。不知中途有陷阱,山高日莫多棘茨。长裾大袖足钩挽,却行欲返筋力 疲。蝮蛇当前猛虎后,脱身且免充朝饥。归来掩卷泪如雨,平生读书空自误。山中故人 一长笑,布衣脱粟何所苦。古人知非不嫌晚,朝来闻道行当返。” ( 四十一岁岁暮 日歌 )回顾以前的经历,无不露出悔恨之意。他甚至明显地对儒学提出异议: “早岁谬 知儒术贵, 安眠还喜壮心降。 ”( 雨中宿酒务 ) 亦看透了一切:“乱我身心, 耳目口鼻。 突然觉知,身心本空,万物亦空。诸差别相,皆是虚妄。 ” ( 等轩颂 )对归隐也更为肯 定了: “试问五斗米,能胜已束樵。 ” ( 腊雪五首 ) “白首居山本良策” ( 游钟山 ) “何 年真耦耕,举世无此大。 ” ( 次韵子瞻行至奉新见寄 ) 但由于人在仕途, “自笑一生浑类此,可怜万事不由侬” ( 再次磁湖 ) , “何时解网 听归去,黄花白酒疏篱间” ( 披仙亭晚饮 )亦成为一大问题。于是,颇崇信道家法术 的苏辙也有了一种宿命之感,认为“此身已分长贫贱” ( 官居即事 ) ;亦去占卜归隐, “冯师细考何年月,可买山田养病身。 ” ( 赠三局能师二绝 ) 。这以前是没有过的。 此时,苏辙与僧道的交往更加频繁了。当时有一禅师对他说: “君静而惠,可以学 道。 ”此外,在筠州的交往情况也深深地影响到了其思想中的佛道因素。 谢洞山石台远 来访别云: “竄遂深山无友朋,往还但两三僧。 ” 次韵子瞻行至奉新见寄诗注: “筠 漳州师范学院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 12 - 州无可语者,往还但一二僧。 ”另外, 集卷十三“诗题”中亦云: “余居高安三年, 每晨入暮出,辄过圣寿寺访聪长老。 ”在这种情况下,他便开始学禅了, “新秋风月正凉 天,空馆相看学坐禅。 ” ( 试院唱酬十一首戏呈试官吕防 )后来,渐渐地沉浸于佛禅 之中,以至于“老去在家同出家,楞迦四卷即天涯。 ” ( 次前韵三首 )苏辙也认同了佛 禅的作用, 逍遥聪禅师塔碑有言: “予元丰中以罪谪高安,既涉世多难,知佛法之可 以为归也。 ” 五灯会元甚至把苏辙看成是景福顺老的法嗣。也正是基于苏辙对于佛禅 的偏好和深入,当时有人把佛中至宝舍利子赠送给他 。 苏辙还特别强调了老庄道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其 筠州圣祖殿记 云: “有诗维周制, 天下邑立后稷祠, 而唐礼州祀老子。 盖二祖之德, 光配天地, 充塞海宇。 ” 古史亦曰: “古之帝王皆圣人也,其道以无为为宗,万物莫能婴之” 这种看法突破 了先前的观念。 此时的苏辙虽更多地接受了佛道思想,与僧道接触,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禅理之 作大增,但他也并非完全沉寂在佛道之中,长期所接受的儒家传统精神并没有被消尽。 在得知自己将除官于真、扬之间时,他说: “北棹偶然追雁羽,南公谁复伴渔蓑。 ” ( 留 滞高安四年有余忽得信闻当除官真扬间偶成小诗书于屋壁 ) ( “南公” ,楚国人,战国末 隐士。 )但这种带有儒家精神倾向的诗文在这个时期已是少之又少,与“乌台诗案”前 的作品相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佛道思想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他的灵魂之中,在“绍圣” 之后,随着一贬再贬,儒家的痕迹更是淡薄了,佛道思想,特别是佛禅思想基本上完全 占据了他的内心,直至到他去世。 第三节 隐藏(论苏辙第三时期的佛道思想轨迹) 第三节 隐藏(论苏辙第三时期的佛道思想轨迹) 自元丰八年(1085)二月被任命为绩溪令,到绍圣元年(1094)三月被贬外任,是 苏辙人生经历与思想发展的第三个时期。在这个时期中,苏辙平步青云,由一小县令直 抵副相之位。地位的变化促使了儒家与佛道之间的关系也相应地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苏轼文集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叙中记载: “洞庭之南,有阿育王塔,分葬释迦如来舍利。尝 有作大施会出浴之者,缁素传捧,涕泣作礼。有比丘窃取其三,色如人含桃,大如薏苡,将寘之他 方,以众生福田。久而不能,以授白衣方子明。元丰三年,轼之弟辙谪官高安,子明以畀之。 ” 宋刻元明递修本、库本古史 第一章 苏辙佛道思想的发展轨迹 - 13 - 苏辙于二月份被任命为绩溪令,十月份被任命为右司谏,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进入 朝廷,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使其进策与新论中的政治观念得到了一个实施的机 会。正如他在出使契丹途中所写的: “中原但常治,敌势要自变。会当挽天河,洗此生 齿万。 ” ( 燕山 )而“谏草未成眠未稳” ( 后省初成直宿呈子瞻 )便成了勤于政事的 一个缩影。 此时,苏辙虽专心于政事,但佛道思想仍居其核心地位,如同岩浆一样,不时地沿 着缝隙向上涌。 在将移绩溪令前, 苏辙亦说: “他年贫富随天与, 何日身心听我闲。 ” ( 将 移绩溪令 ) “深羡安居乐,谁令志四方。 ” ( 将之绩溪梦中赋泊舟野步 )入朝任右司谏 后,他仍认为“此生诚梦幻,俯仰成吊庆。 ” ( 答王定国问疾 )尽管随着官职的不断高 升,但他在对待人生往事,对待自我,对待仕途与归隐等问题上的观点仍与第二时期没 有多大的改变: “少年谬闻道,直往寡所疑。 ” (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伤足 ) “冠带愁槛圈” ( 次韵钱勰待制秋怀 ) “剑履终生定何益,勤劳付于沛中萧。 ” ( 次韵刘贡父和韩康公忆其弟持国二首 ) 錀“欲观翠辇巡游盛,深怯南宫锁拘。 ” ( 三日上辛祈谷除日宿斋户部右曹元日 ) “早岁发归念,老来未尝忘。 ” ( 次韵子瞻感旧 ) 这种感情有缓慢抒发,也有集中喷发。 次韵子瞻和渊明饮酒二十首就是个例子。 在这里,佛道思想找到了发泄口。诗中,作者反映了对人生、仕途、归隐等问题的看法, 与以前的观念基本一致。这种观念的集中投放,证明了佛道对苏辙思想的深刻影响。 在行为上,元祐元年(1086)二月,苏辙向铁龟道人问休咎 ;亦钟情于修炼内丹: “莫倚皂貂欺朔雪,更催灵火煮铅丹。 ” (诗注: “马上作李若芝守一法,似有功。 ” ) ( 神 水馆寄子瞻兄四绝 )融佛禅于修身之中 ;在坠马伤足之后,忆楞严经而言: “我 今亦悟此,先佛岂见欺。 ” ( 伤足 )从而死心塌地地走上了佛禅之路。 对于佛道的崇信,也深深地影响到苏辙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饮食上,是“一 栾城遗言载: “公中岁归自江南,过宋,闻铁龟道人善术数,邀至舟中问休咎,云此去十年 如飞腾升进,前十年流落已过,然尚有十年流落也。 后皆如其言。 ” 苏轼文集卷七十三记子由言修身记载: “子由言:有一人死而复生, 问冥官: 如何修身, 可以免罪?答曰: 子且置一卷历晝日之所为,暮夜必记之。但不可记者,是不可言不可作也。 无事靜坐,便觉一日似兩日,若能处置此生,常似今日,得至七十,便是百四十岁。 人世间何药 可能有此奇效:既无反恶,又省药钱。此方人人收得,但苦无好汤使,多咽不下。元祐七年四月二 十五日。 ” 漳州师范学院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 14 - 饭甘青蔬” ( 程之元表弟奉使江西次前年送赴楚州韵戏别 ) ;平常的穿着则是: “灯笼 白葛扇裁纨, 身似山僧不似官。更得双蕉缝直掇,都人浑作道人看。 ” ( 答孔平仲惠蕉 布二绝 )居高位的苏辙不是没钱买衣,而是已习惯了那种似僧似道的衣着,这是佛道 心境的一种表现。 另外, 居家时, 他也不忘烧香拜佛: “清新二大士, 畀我夜烧香。 ” ( 问 蔡肇求李公麟画观音德云 ) 与隐藏在儒学层面之下的佛道思想涌动欲发情景相映衬的是,平步青云、倍受宠幸 的苏辙虽力事国政, 不敢懈怠, 但似乎并没有多少喜悦欢乐之感。 相反, 一有提拔升职, 他总是如同灾祸临头, 总是再三上书, 请求不受职; 当不允而就职时, 也是诚惶诚恐的。 当元祐六年(1091)二月苏轼调回朝廷任吏部尚书,恰为苏辙所辖,苏辙便抓住这个机 会,连上四状辞官,当被高太后拒绝后,他又两上辞表。同年十月,因谏官弹劾,又连 上五次乞外任剳子 ,请求外任。这种行为与儒家所提倡的“达者兼济天下” 、 “不可 为而为之”的标准相差甚远,与孟子的“内圣外王”之道也有一定的距离。这是隐于下 层的佛道思想对其上层的儒家传统精神渗透、 反击的结果。 正如他在 送侄迈赴河间令 中所说: “老去哪堪用,恩深未敢归” 。仕途中的奋进,任官时的尽责,其根基似乎已与 儒家传统精神相去甚远了。 第四节 复出与皈依(论苏辙绍圣以后的佛道思想轨迹) 第四节 复出与皈依(论苏辙绍圣以后的佛道思想轨迹) 一、哲宗时期的贬谪生活 元祐八年(1093)九月,高太后死后,朝廷的政治情况发生了变化。哲宗刚一亲政 就起用内臣。当时正值新旧党争的白热化阶段,已渐成人的哲宗一方面不满高太后以前 的所作所为,一方面又受到熙丰旧臣的煽动,因此,元祐党人不但不能有效地劝阻,反 而引起哲宗的不满。 绍圣元年(1094)三月,李清臣拟贡举策题,对元祐之政进行诋毁,苏辙上书辩解, 哲宗对于把神宗比作汉武一事极为不满,加上新党的挑拨是非,硬是把诽谤的罪名扣在 苏辙身上。 续资治通鉴 卷八十三绍圣元年三月条记载此事: 苏辙上奏后, “帝固不说, 李清臣、邓温伯又先媒蘖之。及面论,帝益怒,遂责辙以汉武比先帝,辙曰: 汉武, 明主也。 帝曰: 卿意但谓武帝穷兵黩武,末年下哀痛之诏,岂明主乎! 帝声甚厉, 第一章 苏辙佛道思想的发展轨迹 - 15 - 辙下殿待罪,众莫敢救。范纯仁从容言曰帝为之少霁。归家,亟具奏,乞赐屏 逐,诏以辙为端明殿学士、知汝州。 ”在撰词时,亦有风波, “诏以辙为端明殿学士、知 汝州。中书舍人吴安诗草制,有风节天下所闻及原诚终是爱君之语,帝怒,命 别撰词。辙止散官知汝州,安诗寻亦罢为起居舍人,从虞策、郭知章等言也。 ” (同上) 可想而知,哲宗与新党对苏辙的态度。 在除端明殿学士,贬知汝州后,原本就潜伏在思想中的佛道思想开始抬头了。他在 次韵子瞻生日见寄中说: “忧愁真能散凄焄,万事过耳今不闻。 ”在望嵩楼中说: “游心四山外,寄适杯酒中。 ”到了九月,苏辙又被告知降授试少府监,分司南京,筠 州居住,成为被编管的罪人。这时他这才明白朝廷可能要置他于死地 。再加上朝廷对 元祐党人的永不叙复之意 。此时,苏辙只希望“君恩许北还,从此当退缩。 ” ( 次韵侄 过江涨 )过了几年,在六十二岁时,他只是“愿朝廷觉悟,罗网解脱,振衣北还,躬 耕为乐。 ” ( 后集卷十九青词 ) 与以前受挫时相似的是,一再被贬之后,他仍以佛道来调整身心。 次韵子瞻和渊 明拟古九首云: “我师柱下吏,久以雌守雄。 ”他去占卜前程 ,拔白发,拜神仙, 修习道家纳引之术 。 苏轼文集卷五十七答张文潜第一简 : “子由在筠,甚自适, 养气存神,几于有成,吾侪殆不如也。 ” 苏轼文集卷五十与范纯夫第十简 : “子由 极安常,燕坐胎息而已。 ”可知其道学有成。此外,他还劝苏轼修无生法 。在佛禅上, 他继续读佛家经典: “华严有余秩, 默坐心自读。 ” ( 浴罢 ) “更须诵楞严, 从此脱缠缚。 ” ( 次远韵齿痛 )并且觉得“疏慵身似僧,岑寂家近寺。 ” ( 次迟韵二首 )除此之外, 他还写下了大量的赞颂佛法、证悟禅理的诗作。本来是以佛道来平衡身心的,现在却正 在慢慢地脱离了原有的轨道,成为以佛道为身家性命了,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意味着 苏辙不再是以心来支配佛道,而是反被佛道所支配了,由寻求平衡,到沉迷佛道。 分司南京谢表 : “六月十二日再被告降三官知袁州。即治路行,趋陈留,具舟赴任。九月十三 日行至江州彭泽县,复被告降试少府监,分司南京,筠州居住。愚守一心,漫无趋避,岁更三 黜,始悟愆尤。 ” 苏轼. 与程正辅a第一简: “轼近得子由书报,近有旨,去岁贬逐十五人,永不叙复。 ”见:苏 轼文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96:2488 宋 苏辙. 李郁校注. 徐三翁善言人灾福a.龙川略志m第十. 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见次韵子瞻梳头 见后集卷十九青词 见次韵子瞻谪居三适旦起理发 见劝子瞻修无生法 漳州师范学院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 16 - 二、闲居颍昌 元符三年(1100) ,哲宗崩,徽宗立。徽宗以藩王继统,不悉朝政,故向太后与之 共柄国事。时大赦天下,内移流人。二月,苏辙由贬谪地循州置移永州;四月被命移居 岳州;十一月被命为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外州军任便居住,还居颍昌。这次北归,对 于“瘴疠所侵,仅存皮骨,亲属沦丧,生意几尽。自分必死荒徼,不复归见中原。 ” ( 移 岳州谢状 )的苏辙来说,无疑是件天大的喜事。在和子瞻过岭中,他说: “山林瘴 雾老难堪,归去中原荼亦甘。有命谁令终返北,无心自笑欲巢南。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但好景不常,北归之后,向太后一死,新党重新得势,朝政陷入黑暗之中,旧党又 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迫害。 在徽宗建中靖国元年 (1101) 四月, 苏辙以为可以安居于颍昌, 便写信约轼归颍同居 。苏轼应约而行,但行至真州之时,觉察到朝政急剧恶化,担心 兄弟受到牵连,便原舟还航,结果在途中染疾,病逝于常州。苏辙听到噩耗之后, “号 呼不闻,泣血至地。 ” ( 祭亡兄端明文 )尔后,党祸的到来 ,更使得苏辙识北归为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