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史专业论文)清代州县诉讼内调解模式探析.pdf_第1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清代州县诉讼内调解模式探析.pdf_第2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清代州县诉讼内调解模式探析.pdf_第3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清代州县诉讼内调解模式探析.pdf_第4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清代州县诉讼内调解模式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内容摘要 中国素有调解的传统,传统调解制度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传统调解经过长期的传承和积淀,形成了诉讼外调解和诉讼内调解两种形式,在清代发 展得较为完善。要了解清代州县自理案件解决机制,诉讼外调解毋庸置疑非常普遍而重 要,但是仍然有大批争端,随着呈递告状,而进入官方审理过程,在正式判决之前,都 获得了解决。本文主要以既不同于诉讼前的民间调解,也不同于纯然官方判决的中间阶 段的州县官府主持或者参与的调解结案案件作为研究对象, 以案件是否进入诉讼程序为 依据,分析州县诉讼内纠纷调解模式的特点及其大量存在的原因。 清代诉讼内调解模式是指民事或轻微斗殴纠纷进入诉讼程序后所采用的调解方式, 包括诉内和解、撤诉、官批民调。清代诉讼内纠纷解决模式本身具有不同于其他纠纷解 决方式的特点和存在基础。 其独特的作用和特有的功能意义使之在清代纠纷解决实践中 被官方广泛采用。本文对清代州县诉讼内调解模式进行初步梳理和解析,并将这种纠纷 解决模式放在与诉讼外调解和民事裁判相对照的背景下予以考察。 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对清代诉讼内调解进行内涵探析,重新定义划分调解方 式。将最终采用调解和息因素结案的案件从诉讼程序的角度出发,以调解因素是否进入 诉讼程序,将清代调解分为诉讼外的调解和诉讼内的调解。 第二部分从历史文化、制度、心理层面分析了清代诉讼内调解模式存在的基础。分 为四节:第一节讲述中国传统文化是清代诉讼内调解模式的文化基础。第二节说明清代 的官员考核制度推动诉讼内调解。第三节分析调解息争的制度基础。清代对当事人诉权 在身份和资格上、在程序上、在证据上、在受理时间上做出限制。第四节从心理层面上 分析,讼累也促使双方当事人接受调解。 第三部分将诉讼内调解与诉讼外调解相比较,探析其固有的特征。分为四节:第一 节讲述诉讼内调解是一种在诉讼中进行的活动。 第二节分析诉讼内调解在心理层面上对 当事人的压力,带着强烈的强制色彩。第三节说明诉讼内调解的依据是理法并行,法律 在诉讼调解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四节分析诉讼调解结案是州县官审结民事案件的 一种方式,具有法律上的执行力。 第四部分讲述清代诉讼内调解的功能和作用。 第一节阐述了清代纠纷解决机制之间 的相互关系,诉讼内调解和裁判在诉讼中具有的功能和实际发挥的作用,并且当事人与 2 州县官对这两种解决机制所持的看法与态度。 第二节分析诉讼内调解在与诉讼外调解和 民事裁判相对照的背景下对纠纷解决的有效性。第三节说明诉讼内调解的局限性,产生 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上与制度和意识紧密相连。 清代诉讼内调解在清代纠纷解决机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修正了诉讼外调解 和直接裁判判决的一些缺点,在清代自理案件中被广泛使用。清代州县官府倾向采用诉 讼内调解方式结案但并未使其转化为一种官方书面制式制度, 很大程度上这种运作模式 还是出于一种习惯的做法。在诉讼过程中,选择调解还是裁判,这两种解决方式在当时 都是开放性的, 这种性质决定了一种局面的存在, 即在解决同一纠纷时往往被同时选择, 于是二者之间有矛盾冲突也有着相互交织的关系。 清代大量采用诉内调解方式结案是当 时的时代背景、经济政治制度之下各方利益博弈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清代;诉讼内调解;存在基础;特征;作用 1 abstract mediation is chinese traditional mode in litigation, the traditional mediation system have become one of the basic feature of the chinese ancient culture of law. after the long historical accumulates and inheritance, the traditional mediation system has developed into two forms, which are litigant-mediation and extra-litigant mediation, and was finally well-established in qing dynasty. the litigant-mediation mode in qing dynasty is a mediation manner be used in the civil or venial fight dispute which entering the proceeding, including litigant- settlement, withdraw a lawsuit and mutual-mediation follow the official instruction. the research targets of this article are the cases which have settled a lawsuit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 took charge or participated. and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reason for mass existence of the litigant-mediation system in the qing dynastys districts and counties. the litigant-mediation mode in qing dynasty is a mediation manner be used in the civil or venial fight dispute which entering the proceeding, including litigant- settlement, withdraw a lawsuit and mutual-mediation follow the official instruction. the characteristic and foundation of the litigant-mediation mode in qing dynasty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other modes which use to settle the dispute. the virtue of its particular effect and special function were widely adopted in qing dynasty resolve troubles operation by officials. this article does the primary carding and analyzes about the litigant-mediation mode in qing dynasty, and reviews this mo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ntrasting extra-litigant mediation and civil judgment. this article consists of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litigant mediation mode in qing dynasty, defines and redistricts the mediation. form the proceeding angle and whether the mediation factors enter proceeding? the article adopts the case which settles a lawsuit with the factor of the mediation, divide the mediation system in qing dynasty into litigant-mediation and extra-litigant mediation. view the case, which is proposed to be end as the settlement, by the litigation, depends on whether the settlement will be in the process of the litigation, we can divide the mediation institution into two kinds, which are litigation with mediation, and litigation without mediation. the second analyzes the base of existence of the litigant mediation mode in qing dynasty from the history, culture, system and psychology. around this part the author 2 mentions four sections: section expound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as the culture base of the litigant mediation mode in qing dynasty; section mentions the litigant mediation was impelled by official merit system in qing dynasty; section analyzes the base of system of mediation was the limitation of the partys litigious right. the last section construe the reason of the both parties were subjected to the mediation form the psychological level is be tired of this litigation. the third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litigant and extra-litigant mediation, after that, analyzes their inherent feature. section i illustrates the litigant mediation is a lawsuit activity. section ii analyzes the litigant mediation has mandatory. section iii illustrates the basis of the litigant mediation are legal and moral reasons. section iv analyzes the litigant mediation has the final execution. the fourth formulates the effect and function of the litigant-mediation in qing dynasty. section i elaborates the relations among the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section ii analyz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litigant-mediation. section iii analyzes limitations of the litigant-mediation. the litigant-mediat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spute settlement system in qing dynasty, it revise the shortcoming of the extra-litigant mediation and the directed verdict. the widely using of litigant-mediation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because of the background of that age, politics and economy in qing dynasty. key words:qing dynasty;litigant-mediation;foundation;characteristic; function 1 目 录 引引 言言 . 1 一、清代州县诉讼内调解内涵一、清代州县诉讼内调解内涵 . 3 (一)清代州县诉讼内调解定义 . 3 (二)清代州县诉讼内调解模式的类型 . 4 二、清代诉讼内调解模式的存在基础二、清代诉讼内调解模式的存在基础 . 10 (一)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无讼是求 . 10 (二)清代的官员考核制度推动诉讼内调解 . 12 (三)对当事人诉权的限制是调解息争的制度基础 . 14 (四)讼累也促使双方当事人被迫接受调解 . 15 三、清代诉讼内调解模式的特征三、清代诉讼内调解模式的特征 . 18 (一)诉讼内调解是一种在诉讼中进行的活动 . 18 (二)诉讼内调解的强制色彩 . 19 (三)诉讼内调解的依据 . 21 (四)诉讼内调解的执行力 . 24 四、清代诉讼内调解的功能和作用四、清代诉讼内调解的功能和作用 . 26 (一)清代纠纷解决机制之间的相互关系 . 27 (二)诉讼内调解的有效性 . 30 (三)诉讼内调解的局限性 . 32 结结 语语 . 33 致致 谢谢 . 34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35 清代州县诉讼内调解模式探析 1 引 言 中国素有调解的传统,传统调解制度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可以说: “调解是古代中国最具有文化代表性和最具有文化韵味的司法形式。” 1从先秦 到明清,调解始终在处理社会纠纷中发挥重要作用。传统中国和现代西方在司法制度上 的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对调解制度的极大依赖。 “调解”是中国现代法律术语,在民国时始确立。主要借鉴我国古代由乡里耄老主 持评断“牙角细故”的习惯做法和欧美各国的仲裁制度采取类似的方式和风格在推事的 主持下处理民事纠纷。 2源自于清代概念上的“调处”、“理剖”、“剖决”等,但其内 涵更加丰富。历史的前进和环境的变迁往往造成文化的联系与断裂,在界定不同历史时 期的同一行为的概念时不能形成意蕴完全相同的对应关系,“调解”和“调处”也是这 样。 以西方法制观念为主导的现代调解制度与我国传统意义上的调解在内涵外沿上有重 大不同。现代调解是“指在中立第三方的主持下,纠纷当事人双方通过相互协商,对其 所争议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达成协议的活动。” 3现代语义上的调解作为排除、解决纠纷 的一种方式,应当具备三个要素:1、由中立的第三方主持;2、当事人必须有解决纠纷 的合意;3、调解要合法。清代调解息讼的方式与现代民事调解的特征有明显不同,正 如张晋藩教授所言“本来民事案件调解必须双方完全自愿,法官只能促成双方当事人的 互相谅解,不得强迫。而清代的诉讼内调解尚不是当事人完全自愿的调解,当事人的意 志要服从官府的意志。当事人吁请息讼的甘结都申明自己是“依奉结得”,是遵照县官 的审断结论才具结的,是遵命和息。” 4现代民事诉讼中调解制度强调法官中立、当事人 平等、程序公正的特点在清代司法过程中并不存在。但是与中国古代是否存在民法这个 争论类似,笔者不想对清代的调解模式强加于现代的观念,在本文中仍然用“调解”这 个现代词语使用在清代纠纷解决机制中,并未还原为“调处”,是考虑到在清代仍然有 “理剖”、“剖决”等词汇表达同一行为。并且“调解”一词虽为后出,但其历时愈久 愈显示其涵盖和规范作用,用“清代”限定“调解”,其本身就表明清代调解机制不同 1 刘敏:“论传统调解制度及其创造性转化一种法文化学分析”,北京: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第1期,第58页。 2 南京国民政府于 1929 年制定民事调解草案原则时正式确定了“调解”这个名词。谢振民编著, 张知本 校订:中华民国立法史(下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033 页。 3 田平安:民事诉讼法原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5页。 4 张晋藩:清朝法制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 年版,第 627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于现代所用“调解”内涵之意。 要了解清代州县自理案件解决机制,诉讼外调解毋庸置疑非常普遍而重要,但是仍 然有大批争端,随着呈递告状,而进入官方审理过程,在正式判决之前,都获得了解决。 借用黄宗智先生的结论:在他研究的六百二十八件案件中,确知有一百二十六件是在初 告一状后案件未经判决而成功解决的。 5本文主要以这部分既不同于诉讼前的民间调解, 也不同于纯然官方判决的中间阶段的州县官府主持或者参与的调解结案案件作为研究 对象,以案件是否进入诉讼程序为依据,分析州县诉讼内纠纷调解机制的特点及其大量 存在的原因。 5 黄宗智: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年版,第 92 页。 清代州县诉讼内调解模式探析 3 一、清代州县诉讼内调解内涵 (一)清代州县诉讼内调解定义 州县所辖案件,从诉讼程序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户婚、田土及笞杖轻罪,由 州县完结”,例称“自理” 6的案件,即州县有权自行处理的案件。 大清律例刑律诉 讼越诉附例规定如下:“户婚、田土、钱债、斗殴、赌博等细事,即于事犯地方告 理,不得于原告所住之州县呈告。”此条例明确规定了自理案件的管辖原则,即“于事 犯地方告理”。同时清代民事案件的审判, 实行州县自理原则,即州县官全权管辖,可 以作出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并执行,此类案件不必逐级审转,是州县有权终审的案件。 本文所关注的州县案件即州县自理案件, 大体上相当于现代法律所说的民事案件和轻微 斗殴案件(与刑事案件相对,下文也作民事案件),与今日“调解”所处理的民事案件 的范围大体相当。另一类是命、盗、“逃人”、“邪教”等严重犯罪和其他需处以徒刑 以上的犯罪案件,即州县官有权初审但无权判决定案,需向上级审转的案件,大体上相 当于现代法律上的刑事案件。由于清代律例并没有明确的主管制度和管辖制度,州县自 理案件和审转案件并不是截然可分的,案件性质判定和解决方式全凭州县官的主观评 断。 从一些现存档案中发现在清代州县案件中自理案件占绝大多数, 其中又存在一定比 例的官府参与的调解案件。比如,当事人将案件禀呈州县衙门后,官府批令调解,遵令 调解人在案件调解后上报调解结果,官府再予以批准与否。又或是州县官在审理案件过 程中庭审判决之前当事人撤诉、自行和解或者州县官对两造诉状作公开批拟的初步意 见,直接影响到当事人从而和解。诸如此类的案件在清代州县纠纷中并不鲜见,由此方 式产生的“和息”既不同于州县的正式审判判决,也不同于乡土社会中自发的非正式的 调解,而是介于正式与非正式两种司法制度的折衷。基于这种折衷民事纠纷解决机制最 终以调解结案的外在表现形式,笔者将之定义为诉讼内调解模式。 6 赵尔巽:清史稿:卷一四四,刑法志三,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版。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二)清代州县诉讼内调解模式的类型 传统调解经过长期的传承和积淀,形成了多种形式的调解方式。通常根据调解的主 体不同也可将中国古代调解机制分为官方调解和民间调解,官方调解,又称司法调解, 它是指在官府长官的主持下对民事案件或轻微刑事案件的调解。 其主持调解的主体主要 是州县官和司法机关,由于中国古代司法行政的合一,司法调解即是官方调解。这种分 法极大的解决了对乡土社会秩序中的乡村自治秩序这种调解模式的界定, 但对于以州县 官为调解主体的官方调解的界定却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首先,从主体上看清代民事和轻微斗殴案件中广泛存在一种官批民调的方式。在官 府的批令下乡间调解组织对案件进行调解,调解最终结果由官府决定批准与否,甚至官 府可作出指令乡间调解的原则或调解的内容。 这种调解方式的调解主体很难单独说是乡 村自治秩序中的基层组织或是官府的州县官, 它是在官府指定的基层自治秩序某一主体 和州县官的共同作用下结案的一种调停方式, 在以调解主体为划分依据的前提下难以区 分是官方调解或是民间调解。 其次,从调解这种基层纠纷解决机制上来看,案件是在州县官作为第三方调停者的 主导下结案的, 但清代有不少由官方受理后当事人却自行和解或者州县官已经开堂审理 并下批词但最终却仍然由当事人双方和解的事例。以四川巴县乾隆年间的档案为例,实 践中清代基层民事或轻微斗殴案件中常常是经审理后, 州县官剖析案件或者乡邻亲谊到 县写“保状”后调解结案。这种在州县官参与下的当事人和解结案方式是一种裁判与调 停相结合的纠纷解决机制,是州县官作出批词后当事人根据情势所作的和解,在这样的 模式中,州县官饰演的并非充当一个纯然的调停者角色,是法官与调停者的综合体。 因此笔者将最终采用调解和息因素的结案方式的案件从诉讼程序的角度出发, 以调 解因素是否进入诉讼程序,将清代调解机制分为诉讼外的调解和诉讼内的调解。以当事 人向官府呈状,州县官受理案件为基点,案件受理前未进入诉讼程序的纠纷调解为诉讼 外调解,这点与通常所说的民间调解的内涵外延大致相当。诉讼外调解即在诉讼之前基 层社会组织中的乡正、里正、村正、保甲长等的调解,宗族内的族长调解,乡邻之间的 调解。在案件为州县官受理之后发生的带有调解因素的结案方式即为诉讼内调解。诉讼 内调解是“息讼”原则在自理案件解决机制中的具体应用。“息讼”结案和“责惩”结 案是清代州县自理案件的两种解决原则。 “息讼”是带有调解因素的结案方式。 “责惩” 清代州县诉讼内调解模式探析 5 是由州县判决笞、杖、枷刑。而“息讼”则是不用刑,以调解方式结案。有的过程中存 在当庭审理,也存在州县司法官的评判,但终其目的和最终结案方式在外在表现形式上 仍是调解息讼这种解决模式,具体而言包括三种情况: 1.经过审理,在大堂上调解和息结案 通常以县官批“准唤讯”为开端,当事人经过唤讯堂审之后,后又结和息状。表现 方式有的是审理后,州县官与亲族共同作用说合息讼。举例来说,道光九年宝坻县民人 孙福林因地邻刘士德抢割了一升红高粱, 因而向县起诉, 经审理, 由双方亲谊出面说合, “仍归旧好,情甘息讼”,知县即准予结案。清代有不少这样的事例,经审理后双方和 息,两造出具“甘结”、“遵依”,或者让乡邻亲谊到县写出“保状”。 7 有的是州县官亲自说理说合的,比如清康熙时,陆陇其任河北灵寿县知县,每审民 事案件时,均传唤原告、被告到庭,训导双方说:“尔原、被非亲即故,非故即邻,平 日皆情之至密者,今不过为户婚、田土、钱债细事,一时拂煮,不能忍耐,致启讼端。 殊不知一讼之兴,未见曲直,而吏有纸张之费,役有饭食之需,证佐之友必须耐劳,往 往所费多于所争,且守候公门,费时失业。一经官断,须有输赢,从此乡党变为讼仇, 薄产化为乌有,切齿数世,悔之晚矣。” 8双方听了此番训导,往往“俱感激零涕”, “情 愿”当堂作出保证,息讼止争。类似这种通过调解训导,最后以情动人,调解结案的民 事案例较多。 还有一种是凭族邻在诉讼后说合的。 比如清代巴县档案中乾隆三十六年陈在朝控甄 化鲲开路践塚案 9就是由田邻说合呈和息状, 而后当事人也请息结案。 乾隆三十六年五月 十四,巴县智里五甲的陈在朝控甄化鲲在其祖坟内开道过路。陈在外置办产业多年未回 家, 是年二月回来后发现甄在附近教读常走在陈祖坟内新挖的道路, 认为此路为甄所开。 并且说明在其祖坟山下有另外一条古路。 陈常看到祖坟因人走新路而被践踏感到受到伤 害。于是四月间陈找到甄说明那片坟地并不是无人过问的古墓,请他闭塞新路,仍走古 路。后双方发生争执。凭田邻邱上文等说服陈自行闭塞,但仍未解决,于是陈诉甄于大 堂之上。 7 郑秦:清代法律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55 页。 8 吴炽昌:续客窗前活,卷 3,转引自张晋藩等:“论清代民事诉讼制度的几个问题”,政法论坛,1992 年第 5 期。 9 四川省档案馆编:清代巴县档案汇编乾隆卷,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 年版,第 292-293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州县官受理此案,批:明系藉坟妄争,姑准唤讯。 九日后地邻谢云飞等呈上陈在朝与甄化鲲息状: 为恳恩贯息,以睦邻好事。 情本月十四日,陈在朝以开路践塚控甄化鲲在案。沐批:明系藉坟妄争,姑准唤讯。 应候讯结,不渎。蚁等念切乡邻,邀集清理,各叙情由。实因在朝业买搬居在外,其祖 坟前后禁内原无人行之路,今有里邻看牧牲畜由经,逐踩成小路。在朝疑系化鲲新开, 故兴比讼。蚁等理论之下,两姓井无口连藉争情事。是以着令闭塞小路禁行,息此讼端。 两造悦服,各具遵结。为此,恳恩赏息,俾伊等以睦旧好。均沾洪仁。乞太爷台前俯准 施行。 县正堂批:准息。 具息状人:李荣先 谢云飞 李玉乡 张成名 陈在朝结状: 今于太爷台前与结状事。 遵依结得蚁以开路践塚事控甄化鲲在案。沐准差唤未讯,已凭地邻谢云飞等说和, 闭塞径路息讼,日后不得藉坟滋事取咎。中间不虚,结状是实。 县正堂批:准结。 这是在诉讼内发生的和息案,本案中不难看出,其实在案件呈状于堂上之前,就有 田邻说理其中,只是未得解决。但同样是田邻说合,进入诉讼程序后当事人却选择和息 结案。我们不妨设想,当案件进入诉讼内之后州县官的讯问会给当事人一种法庭意见, 对案情进行分析审理,透露着解决方式,贯彻对“息讼”原则的具体运用。当事人则应 当根据批词之意,“情甘息讼”,“甘结”,“遵依”,例如本案中县官在受理案件之 后,批词“明系藉坟妄争”表明了州县官对此案的态度。故后有乡邻谢云飞等人出面进 行说和,请求州县官批息“两造悦服,各具遵结”。这样结案后,当事人及家属证佐都 必须表示“感谢”州县“体察下情”,当事人还要保证今后“不再滋事涉诉”,例如本 案当事人“遵依结得”并保证“日后不得藉坟滋事取咎”。这种“甘结”、“遵依”、 “保状”等调解结案的法律文书基本是州县意志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判决的 特殊形式。“但是,无法否认,由于“息讼”原则仍然含有调解的因素,不能完全等同 清代州县诉讼内调解模式探析 7 于强制执行的判决。” 10 2.审理后当事人调解撤诉 指在官府受理案件之后,在查讯过程中,由于州县官的训导,或其他人劝解等某种 原因,自愿和解撤诉。此类结案方式通常以原告上呈“悔状”,请求“免讯销案”,而 州县官批准“呈销”。 例如, 清代巴县档案中乾隆五十九年发生的张升三承嗣案: 第一状为张升三反诉状, 认为其侄张永升诬告其亲生子张永富为“潘姓之子”,借银两不还,再借不得,怀恨在 心捏造“乱宗凶伤”在案。本是宗族内部可调处之案件却呈堂于县司法官面前,使一普 通的家族民事纠纷上升到官府之中。县正堂批:“附卷该房查费玉章、潘永才。” 11该 批词表明官府已受理此案,民事纠纷进入诉讼程序阶段。第二状为张氏族人张甫公张楚 林公禀状,作为支持张永升状词所述事实的证据。张甫公张楚林公认为张永富乃潘氏之 子,异姓乱宗,他们向张升三说理,但却不听,张永升迫于无奈控之于公堂。第三状是 在张升三反诉张永升的第二天,张永升便写悔状承认其诬告,并且他还盗用张甫公等九 人之名以藐族乱宗之事禀呈,牵连潘永才、费玉章在案。在张永升的悔状中表明,州县 官查讯费玉章、潘永才,永才、甫公等人都盟誓并未向公堂禀呈证词。其实本案到此事 实情况已经明了,张永升又受到甫公等族人的责难,在种种不利于张永升的情况下,他 选择写悔状请求原谅免罪: 蚁午夜猛省,噬脐莫及,是以悔恳口恩,垂怜乡愚无知,施高厚之恩,布法外之慈, 赏念蚁一本,不失蚁雅化之爱,释蚁诬告之咎,免讯注案,均沾鸿慈不朽。伏乞。 县正堂批:自知悔惧,暂从宽免,结存。着原差将票呈销。 12 三状充分体现案件在官府介入之后,层层推进,向着和解的方向发展。在经过“甫 公等又来直斥蚁非”,在甫公等人的训导之下,“蚁思诬告罪有三等”,当事人惧怕官 府的罪名,经过考虑之后伏乞“以悔恳口恩,垂怜乡愚无知,施高厚之恩,布法外之慈, 赏念蚁一本,不失蚁雅化之爱,释蚁诬告之咎,免讯注案,均沾鸿慈不朽。”最终发展 10 郑秦:清代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56 页。 11 四川省档案馆编:清代巴县档案汇编乾隆卷,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 年版,第 183-184 页。 12 四川省档案馆编:清代巴县档案汇编乾隆卷,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 年版,第 185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为官府和当事人都最乐见的解决方式十二月十日张永升张维连结状: 具结状,正里三甲民张永升、张维连,今于大老爷台前与结状事。情蚊弟兄结得以 乱宗凶伤事控堂叔张升三与伊子张永富一案,沐准差唤。今蚊等虑诬告罪加三等。蚁等 畏宪法森严,庭讯难逃,抑且永富系叔升三亲生之子,蚁控之情,尽属子虚,悔恳注销, 宥蚁无知。倘后滋非,自取罪戾。中间不需,悔结伏乞。 县正堂批:准结。 13 这其中,当事人或许迫于官府的压力,宗族的调解,又或是自己甘愿和息而导致当 事人和解撤诉请求州县“免讯注案”,但由于此种案件己进入诉讼程序之中,即为官府 参与调解的一种表现形态。原告请求撤诉后州县官即予以同意。在清代司法实践中,由 于司法官推崇调处息讼,不准息讼的情形是极为少见的,通常只有在违背国家法的情况 下,司法官才不许撤诉。 3.官批民调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案件官府都会直接介入其中进行调解。纠纷闹到官府之后,如 果司法官吏认为情节轻微,不值得传讯或者认为违背家庭伦理与当地善良风俗,不便公 开传讯,就会将案件移交给乡保、里正等基层小吏去查处,自己只进行原则性的指导, 并对调解的效力进行官方的确认,这就是官批民调。官批民调是一种具有半官方性质的 调解,也是一种常见的有效解决问题的方式。尽管大清律例规定:“民间词讼细事,如田 亩之界址沟洫,亲属之远近亲疏,许令乡保查明呈报。该州、县官务即亲加剖断,不得 批令乡地处理完结” 。 14但实际上却没有令行禁止,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关系日趋复杂, 纠纷也呈日益增多之势,州县官府讼累日重,批令乡保调处的情形相当普遍,乡保调处 如获得成功,则会请求销案,州县官多半听之任之。批令调解的案件,由于司法机关一 般对调解中所调查、取得的证据给以尊重和运用,对调解意见,也一般地予以遵循和重 视,对批令调解案件州县官也会适时的进行指导和评价。 官批民调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指官府接到诉状后认为,情节轻微或事关亲族 13 四川省档案馆编:清代巴县档案汇编乾隆卷,北京:档案出版社,1991 年版,第 183-184 页。 14 郑秦、田涛点校:大清律例刑律诉讼告状不受理,卷 30,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年版。 清代州县诉讼内调解模式探析 9 伦理关系及当地风俗习惯,不便公开传讯,便将诉状交与族长、乡保进行解决的一种调 解模式。族长、乡保接到诉状后,应立即召集原、被告双方进行调解。调解成功,则应 上呈说明案件事实及处理意见,请求官府销案;调解不成,则需说明理由,然后交与官 府处理。官批民调虽然调解主体并不是州县司法官,但官府仍然参与其中。在有些官批 民调案件中,州县官指令调解原则,例如,樊增祥批翁车氏呈词: 语云清官难断家务事,况翁氏又系体面人家。两造到堂,母子对讦,成何事体? 是以本县批饬亲族调处,可合则合,不合则分,前批至明。该氏理宜侯处,乃复以挺抗逼 醮等情具控。试问:奉批后尚未管处,翁慎修有何挺抗实迹?惟查吕景瑞等前次禀词, 有车氏意欲再醮,及处令大归等语,是否吕绅等意存偏袒,误听人言,抑系尔委欲适人, 自招物议,本县均无从悬断。查孀妇改适,例所不禁,尔又非翁其森嫡室,慎修非尔自 出,此时守为正理,不守亦是常情,不妨明白言之,以便中人管处。至尔虑慎修刻苦, 中管偏私,查此次为尔写状之人,笔下明白,想系学中朋友,既能作此呈,必能处此事。 著尔兄车金声,邀同一处,于李欣园等秉公理处。仍照本县前次批饬,给予养赡,取其 足用而止,勿得终讼。此饬。 15 这道判词就表明了司法官员令基层组织家族解决此事,不需对簿公堂,并且明确指 出解决此案件的原则为“可合则合,不合则分”。 第二种是批令差役调解。现存档案中常见到在土田案上批“饬差确查妥处”、在斗 殴案上批“着乡保传谕安分”等批令,这是官批民调的另一种具体体现。差役勾摄拘拿 是常事,但一般还没有注意到差役可扮演调解人的角色,其实在清代自理案件中,“饬 差查处”也是州县司法官常用的做法,把已经提起诉讼的民间纠纷又发回到民间去解决 的官批民调。 16 比如樊山判牍中的一例: 师生宾主以义合者也。合则留,不合则去,一定之理也。尔在庙城头李隆家中课读。 忙前回家,忙后赴馆。李隆以来迟辞。究竟尔何日回家,何日赴馆。中间耽搁几日,一 15 樊楚才:(新编)樊山批公判牍精华批牍卷二,上海广益书局。 16 张晋藩:清朝法制史,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 年版,第 568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味含糊不吐,必系旷课。旷课日久以致东家说话,斯文交易。对质公庭,有何体面?候 饬差协约查明理处具覆。勿得率责自砸饭碗,切切。 17 这是发生在老师与东家之间的案例,因老师旷课日久而起纠纷闹到官府,而官府采 用官批民调的方式处理案件。在对案件的批词中县官已经表达了观点:一是以师生宾主 之谊、为人师表之斯文体面为理,对当事人双方打这个官司进行教育和责备,向争议双 方灌输“无讼”的理念,并决定此案不应以堂审结案,而应进行调解;二是鉴于他认为 争议双方所呈事项皆有不实之处,一时之间难作定夺,因此将此案的调解工作交给对案 件事实较易查处的中人朱子勋和差役协乡约来完成。 18在州县官的意识中,“乡党耳目 之下, 必得其情, 州县案牍之间, 未必尽得其情, 是以在民所处, 较在官所断为更允矣。 ” 19 诉讼内的调解与诉讼外的调解二者互为补充和制约,构成了官方与民间的互动,共 同实现对社会的控制。这几种表现情况都属于诉讼程序中的调解活动。在州县的审判实 践中,这三种诉讼内调解方式在适用上无严格界限,可以交错使用,紧密配合,形成一 种良性互动关系,既较好地平息了纠纷,又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二、清代诉讼内调解模式的存在基础 (一)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无讼是求 作为中国古代社会解决民间纠纷的一种有效机制,调解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建立在 中国和文化与无讼观念的基础之上,并与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有内在的关联。 “无讼” 意识是传统文化赋予中国人的基本观念之一, 儒家思想的重要载体之一 周易 , 在讼卦经传中充斥了“非讼”、“贱讼”的观点,认为讼是是恶行。无讼法观念支 配下的古代中国,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清官廉吏,从观念上都将诉讼看成是一种恶, 一种不道德、不光彩的行为,因此诉讼的目的不是或者主要不是为了裁断纠纷,而是为 17 樊山判牍批崔树椿禀词。 18 占锦:“中国传统调解制度的运行机制及其特点”,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第 18 卷 2004 年第 4 期。 19 【清】徐栋辑:牧令书卷十七,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 年版。 清代州县诉讼内调解模式探析 11 了实现无讼,为了“明刑弼教”。 20遇有争诉,要请一位居尊位的人居中裁断。基于这 种习惯,中国古代便有了“良民畏讼,莠民不畏讼;良民以讼为祸,莠民以讼为能” 21之 说。在社会生活中,由于有着不同的利益冲突和矛盾,讼的发生是必然的。正如清人崔 述所说: “自有生民以来, 莫不有讼。 讼也者, 事势之所必趋, 人情之所断不能免者也。 ” 22既然完全“无讼”不可能,那么只能退而求其次,贯彻中庸思想的调解便成为历代统 治者的“息讼”策略。 调解便是将无讼的理想化为息讼的努力的实践表现形式, 在调解中自然贯穿着以无 讼为指导观念的原则: 其一,“息讼”原则。调解的目的并不在于明断是非,而是平息争 端。 这种调解是以妥协而不是以法律为主的,它的目的不在于执行国法,而在于维持社会 的和睦人情关系。如汪辉祖所言:“勤于听断善矣。然有不必过分皂白可归和睦者,则 莫如亲友之调处。 盖听断以法, 而调处以情。 法则泾渭不可不分, 情则是非不妨稍措。 或自矜明察,不准息销,似非安人之道。” 23其二,道德教化原则。论语里仁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讲求义理,小人追逐货利。而诉讼正缘于争财夺利, 儒家“重义轻利”观的影响使诉讼成为小人之行,君子之耻。古人认为讼之根源在于道 德堕落,故调处息讼之上策乃是对争讼者进行道德感化。因此,在基层民间调解纷争中, 儒家的纲常伦理被广泛地运用。其三,“和谐”原则。“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 意;“谐”者相合也,强调顺和、协调,力避抵触、冲突。和谐是司法的最终目标,是 中国古代息讼思想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调解将这三原则贯彻始终,常常“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24 在集中华传统文化大成的清代更是将其发扬光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