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糖尿病的中医论治PPT课件.ppt_第1页
中医学--糖尿病的中医论治PPT课件.ppt_第2页
中医学--糖尿病的中医论治PPT课件.ppt_第3页
中医学--糖尿病的中医论治PPT课件.ppt_第4页
中医学--糖尿病的中医论治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糖尿病的中医论治 黎安超2019 3 10在线咨询医生网址 1 糖尿病 现代生活的主要流行病 中国是糖尿病大国 根据2017年国际糖尿病联盟 IDF 发布的最新糖尿病地图 中国糖尿病人群已达1 14亿 居世界首位 目前成人患病率为10 9 14亿 10 9 1 526亿 其中男性为11 7 女性为10 2 有50 1 的成人处于糖尿病前期 这意味着全国有将近5亿成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在未来25年内 全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将是现在的2 3倍 2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 多饮 多尿 多食 体重下降 疲乏 3 糖尿病的发现 西方在二百多年前才把消渴证的最多数 型糖尿病确认为行为方式疾病 其标志是Johnrollo在1797年发现了尿糖 1889年英国医生才通过摘除狗的胰腺 证明了糖尿病 中国传统医学的消渴症始见于 黄帝内经 奇病论 成书时期 先秦至西汉时期 距今2000多年 20多个世纪 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 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 被譽为 医学之祖 4 相比Johnrollo 黄帝内经 奇病论 不仅早此关注行为问题近二千年 而且得出的结论也是正确的 而Johnrollo得出的结论但却包含了大量的错误 Johnrollo通过对Meredith船长的观察 发现当Meredith吃面包 谷物 水果等植物食品的时候 尿糖增多 而吃肉类食品的时候尿糖相对减少 于是 Johnrollo得出结论 糖尿病应定位在肾脏 尿糖问题 是吃含碳水化合物高的植物食品造成的 因此饮食低碳水化合物和高脂肪和蛋白质是该疾病的饮食方案 这种饮食方案影响了十几代糖尿病患者 造成了患者难以康复的局面 5 什么是糖尿病 病机 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归类于 内分泌系统 系内分泌常见病之一 病因 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 引起糖 脂肪 蛋白质等代谢紊乱 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 导致一系列临床表现 6 糖尿病的分类一 常规分类 1型和2型1型糖尿病 这类糖尿病源自体内免疫系统异常 较不具遗传性 通常高发于年龄在30岁以下人群 但病患人数较少 2型糖尿病 此类糖尿病较为高发 且具有遗传性 患者通常大于40岁 并有肥胖的外在特征 由于此类患者常有不良的生活习惯 如嗜酒 吸烟 不爱运动 饮食重口味等 造成胰岛素分泌量下降 或人体对胰岛素产生抗阻作用 超过九成的糖尿病患属于第二型糖尿病 7 二 新型分类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 近期发表的一篇文章中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提出 糖尿病实际上有5种类型 1 重度自体免疫性疾病 这一类型和1型糖尿病基本重合 存在抗体 2 重度胰岛素缺乏型糖尿病 SIDD 它与上一种类型十分相似 不存在抗体 3 重度胰岛素抵抗型糖尿病 SIRD 风险最高 4 轻度肥胖相关型糖尿病 MOD 5 轻度年龄相关型糖尿病 MARD 目前 2型糖尿病囊括了后面4种类型 8 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性 代谢性疾病长期血糖增高 大血管 微血管受损并危及心 脑 肾 周围神经 眼睛 足等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糖尿病并发症高达100多种 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 长期血糖增高 大血管 微血管受损并危及心 脑 肾 周围神经 眼睛 足等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糖尿病并发症高达100多种 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 9 糖尿病并发症的分类 根据糖尿病并发症发病的急缓以及病理上的差异 可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1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病因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高血糖高渗状态 乳酸性酸中毒 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活性重度缺乏及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 导致血糖过高 而引起糖 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 以致机体水 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10 2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病因 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致残 致死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 大血管并发症 如脑血管 心血管和下肢血管的病变等 微血管并发症 如肾脏病变和眼底病变 神经病变 包括负责感官的感觉神经 支配身体活动的运动神经 以及司理内脏 血管和内分泌功能的自主神经病变等等 11 糖尿病主要并发症 神经 12 13 N N 1 1 2 3 4 5 6 14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一 西药治疗 现在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有胰岛素注射液 和口服降糖药1 胰岛 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制剂 磺脲类降糖药 瑞格列奈 那格列奈 格列吡嗪 格列本脲 格列美脲 2 促进外周组织增加葡萄糖利用的药物 二甲双胍 3 抑制肠道葡萄糖吸收的药物 糖苷酶抑制剂 4 胰岛素增敏剂 噻唑烷二酮类 15 二 中医论治 1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中国传统医学的消渴症始见于 黄帝内经 奇病论 帝曰 有病口甘者 病名为何 何以得之 岐伯曰 此五气之溢也 名曰脾瘅 夫五味入口 藏于胃 脾为之行其精气 津液在脾 故令人口甘也 此肥美之所发也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 甘者令人中满 故其气上溢 转为消渴 治之以兰 除陈气也 景岳全书 消渴病 其为病之肇端 皆膏粱肥甘之变 酒色劳伤之过 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也 16 益火之源 以消阴翳 则便溺有节 壮火之主 以制阳光 则渴饮不思 寿世保元 脏腑论 曰 人之饮食由食管入胃 滋味渗入五脏 其质入于小肠 乃化之 则入于大肠 始分别清浊 渣滓浊者 结于广肠 津液清者 入于膀胱 膀胱乃津液之府也 至膀胱又分清浊 浊者入于溺 其清者入于胆 胆引入于脾 脾散于五脏 为诞 为唾 为泪 为涕 为汗 17 有一些病的症状也是 因渴而消 比如甲亢 尿崩症等 因此 消渴症并不能特指糖尿病 唐朝医家甄立言把消渴症称为 消渴病 其主要依据是 尿甜 也就是现在说的 尿糖 三多一少 的特征 多饮 多食 多尿和消瘦乏力 如果根据尿糖或是出现 三多一少 来诊断 会延误大多数糖尿病人的病情 现在所讲的糖尿病 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 都与消渴症有了很大的不同 也就是说 糖尿病仅仅是消渴症的内容之一 18 中医认为 本病多是由于饮食不节 恣食肥甘酒醴 辛辣香燥 情志过极 郁怒失节 或劳心竭虑 房事不节 劳欲过度 禀赋遗传 感染邪毒 热病之后等因素 致肺 胃 肾受损 郁热内蕴 阴精损耗 气化失常 津液精微失于正常输布 淫溢血脉 或直趋下泄而成 中医所论消渴 根据人体的临床症状分为上消 中消和下消 通常称为三消肺热伤津 口渴多饮为上消 胃火炙盛 消谷善饥为中消 肾不摄水 小便频数为下消 肺燥 胃热 肾虚并见 或有侧重 而成消渴 19 上 中 下三消 经过长期临床实践观察 上中下三消不是独立存在 是紧密相连的 上消肺旺 脉浮数 为火旺烁金之象 表现燥渴 肺又操百脉 肺脉数 又可波及胃 脾胃舒张加快所以消食 移位中消 那么 下消呢 外台秘要 曰 肾气虚不能蒸于上 谷气则尽下为小便者也 故甘味不变 其色清冷 则肌肤枯槁也 总而言之 膀胱 肾 不气化蒸腾 心肺即旺 甘霖不降 脏器失养 是消渴症发病的主要原因 20 2 成病机理 主要在肺 胃 肾 基本病机主要是素体阴虚 五脏柔弱 复因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 情志失调 劳欲过度 而导致肾阴亏虚 肺胃燥热 病机重点为阴虚燥热 而以阴虚为本 燥热为标 阴津亏耗 燥热偏盛 消渴日久 病情失控 则阴损及阳 热灼津亏血瘀 而致气阴两伤 阴阳俱虚 络脉瘀阻 经脉失养 气血逆乱 脏腑器官受损而出现疖 痈 眩晕 胸痹 耳聋 目盲 肢体麻疼 下肢坏疽 肾衰水肿 中风昏迷等兼症 21 古代疗法明代李时珍撰 本草纲目 中指出 梨有治风热 润肺凉心 消痰降火和解毒之功效 是一味治疗消渴病的良药 日日吃好梨一颗 如生梨已尽 则取干者泡汤 食滓饮汁 病自当平 士人遵嘱照办 一年之后 诸症悉除 消渴病痊愈 22 明朝太医刘纯治疗消渴病 200名犯人 先诱发 分成20组 每组10人 第1组 喝补肾药枸杞汤 第2组 喝止喘药麻黄汤 第3组 喝温胃药小茴香汤 第4组 喝补气药人参汤 第5组 喝清热药金银花汤 第6组 喝行气药枳实汤 安神药 酸涩药 补血药 利尿药 消食药 第8组 喝滋阴药沙参汤 第18组 喝活血药川芎汤 1个月后 只有第5 8 18组糖尿消失得较快 于是让全部犯人中止试验 改喝新的配方 金银花 沙参 川芎 消除糖尿 至于后一步怎样解决口渴 又在此基础上分组试验 23 俞凤宾博士 记黄耆治愈糖尿病方药 一文云 胡适之先生 患肾脏病 尿中含蛋白质 腿部肿痛 在京中延西医诊治无效 某西医告以同样之症 曾服中药而愈 乃延中医陆君处方 数月痊愈 处方如下 生绵芪四两潞党参三两炒于术六钱杭白芍三钱山萸肉六钱川牛膝三钱法半夏三钱酒炒苓三钱云伏苓三钱福泽泻三钱宣木瓜三钱生姜二片炙甘草二钱即 生黄芪120g 潞党参90g 炒白术18g 杭白芍9g 山萸肉18g 川牛膝9g 法半夏9g 酒黄芩9g 云伏苓9g 福泽泻9g 宣木瓜9g 生姜二片 炙甘草6g 处方内均是地道药材 如今因多种原因 若要借用此方 当适当调整相关药物的剂量 名中医陆仲安治好胡适重病的消息不胫而走 中医界是奔走相告 这对当时国民政府停止执行废除中医的法令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24 据一则报道 石化集团第四建设公司离休干部冯权朝在1971年患糖尿病 用吃甜梨的方法两个月治愈 医生总是告诫糖尿病患者 忌食糖份高的甜食 而古传秘方恰恰相反 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状是口渴 多饮 多食 多尿 冯氏的体验是 口渴时 吃一两个甜梨 仍感到口渴 可再吃梨 一直吃到不渴为止 并提出 一定要吃甜梨 如鸭梨 雪花梨 白梨等 遇无梨季节 亦可食白萝卜代之 长形甜味 与吃梨有同样的效果 吃梨治消渴病的记载可以从冯权朝老人吃甜梨治疗糖尿病的疗效中得到验证 25 先天不足 饿腹劳作 厚腻困脾 思虑伤脾 注解 先天不足 禀赋脾弱 先天基因脾功能不全 先有饥腹而作 后有体逸而虑 习惯或工作所需缺餐和延餐 地理环境或个人嗜好喜食肉腻厚味 中医基础理论 劳倦伤脾 思虑伤脾 饥饱伤脾 中医里有派别之分 其中就有补脾派李东恒 脾胃论 26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脾包含胰腺 它的关系犹如脑有大脑和小脑 肾与肾小球的区分 脾运化水谷 食物经胃受纳 腐熟后 下至肠道 下至小肠 经小肠分清别浊 其 清 的部分靠脾转输和散精作用 而上输于肺 这就是脾主运化水谷的作用 脾由以上四因受损 脾脏气馁或萎靡上输之精 津 缺乏则口干而渴 中部敷布而善饥 中精旁流于下则尿多 尿检 血检糖指数升高 旁流于下淤积则水肿和酮症酸中毒 27 脾的生理功能为糖尿病 病根 初期和 型糖尿病治疗 醒脾化湿 缓结生脾 中期 型糖尿病治疗 振脾排浊 吐故纳新 后期 型糖尿病治疗起死回生 人得水谷 五脏六腑得水谷则生 失水谷则亡 有胃 脾胃 气则生 无胃气则死 28 诊断要点 1 临床以多饮 多食 多尿 消瘦乏力为主要症状表现 2 可有尿浊和尿甜的症状 后期可见烦渴 头痛 恶心 呼吸短促等严重症状 甚则发生昏迷厥逆危象 3 实验室检查可见空腹或餐后血糖升高 尿糖定性为阳性 29 辩证论治 上消 肺热津伤证 证见烦渴多饮 口干舌燥 尿频量多 舌红少津 苔薄黄 脉洪数 治法 清热润肺 生津止渴方药 经方 玉泉丸 天花粉 葛根各30g 山药 石斛各20g 生地 麦冬各15g 黄芩10g 五味子6g中成药 消渴丸验方 人参白虎汤 生石膏50g 知母15g 白参10g 粳米20g 甘草15g 30 中消 胃热炽盛证 证见多食易饥 形体消瘦 大便干结 舌苔黄干 脉滑数 治法 清胃泻火 养阴生津 方药 经方 玉女煎 麦冬 生地 玄参各15g 石膏 天花粉各30g 黄连 栀子 知母各10g 牛膝12g 中成药 消渴丸 验方 消三多汤 党参30g 石膏30g 白芍 天花粉 山药 黄精 何首乌 麦冬各15g 知母10g 黄连 阿胶 地骨皮各9g 鸡子黄2枚 31 下消 肾虑精亏证 证见尿频量多 混浊如脂膏 尿甜 口干 头晕 腰腿酸痛 舌质红少津 脉细数 治法 滋阴益肾 方药 经方 六味地黄丸 天花粉30g 山药20g 山茱萸 生地 茯苓各15g 牡丹皮 枸杞子各12g 泽泻9g 五味子6g 损及阳者可加熟附子 肉桂 菟丝子 巴戟天 气虚者 加黄芪 人参 党参中成药 枸菊地黄丸 验方 滋肾蓉精丸 黄精20g 肉苁蓉15g 制首乌 金樱子 山药各15g 赤芍 山楂 佛手 五味子各10g 打成细粉 水泛为丸 6g 次 3次 日 30日为1疗程 32 对糖尿病降糖的代谢产生作用的中草药 可选择如下品种 人参 黄芪 茯苓 山药 黄精 玉竹 生地 元参 麦冬 熟地 天花粉 葛根 枸杞子 首乌 淫羊藿 五味子 泽泻 玉米须 地骨皮 虎杖 仙鹤草 桑叶 蜂乳 知母 芦根等八味丸 熟地 乌药 山萸肉 肉桂 附子 淫羊藿 巴戟天 黄精 人参 黄芪 苍术 薏仁 葛根 石膏 白术 知母等 33 糖尿病饮食治疗 平衡膳食 选择多样化 营养合理的食物提倡少食多餐 定时定量进餐猪胰煲山药 猪胰1具 山药30g 煲汤玉米须煲猪瘦肉 玉米须30g 猪瘦肉2两 煲汤猪胰粉 猪胰焙干 研细粉 6g 次 2次 天 松树二层皮60g 干品 大松树为佳 猪骨适量 34 糖尿病 消渴症 的护理 1 发现 三多一少 症状时 应及时到医院就医 明确诊断 注意节制饮食和避免情志内伤 老年人症状常不明显 应定期检查尿糖 血糖 半年或一年检查一次 2 调整生活规律 糖尿病属慢性病 生活规律非常重要 在身体情况允许的情况下 按时起居 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制度 劳逸结合 有利于糖代谢 每周按时测量体重 作为计算饮食和观察疗效的依据 35 3 合理饮食调配 少进糖食 根茎类蔬菜如 土豆 白薯 山药 要适当限制水果 应增进粗纤维的食物如 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