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 概论阴阳五行PPT课件.ppt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 - 概论阴阳五行PPT课件.ppt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 - 概论阴阳五行PPT课件.ppt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 - 概论阴阳五行PPT课件.ppt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 - 概论阴阳五行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学基础 主讲人 刘尚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章 第一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 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题 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 诊断 治疗 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其主要特点是 1 整体观念2 辨证论治 一 整体观念概念 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 内容 1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3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五脏一体观 物质与功能一体观 形神一体观 二 辨证论治1 症 证 病的概念症 指疾病的外在表现 即症状 病 即疾病的简称 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 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异常病变过程 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 证 是中医里一个特有的概念 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包括病变的部位 原因 性质 以及邪正关系 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概言之 病 是机体发生病理变化的全过程 证 只是对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和某一类型病机的概括 症 专指病证的临床表现 2 辨证与论治的概念辨证论治 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辨证 将四诊 望 闻 问 切 所收集的资料 症状和体征 通过分析 综合 辨清疾病的原因 性质 部位 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 从而概括 判断为某种性质症候的过程 论治 是根据辨证分析的结果 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辨病与辨证的关系既辨病又辨证 并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 同病异治 与 异病同治 中医治病主要不是着眼于 病 的异同 而是着眼于 证 区别 证同治亦同 证异治亦异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一 阴阳的属性阴阳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阴阳既可以代表两个事物相互对立统一的属性 又可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一般来说 凡是剧烈运动的 外向的 上升的 温热的 明亮的 或属于功能方面的皆为阳 相对静止的 内守的 下降的 寒冷的 晦暗的 或属于有形的物质方面的皆属于阴 中医学里 把对于人体具有推动 温煦 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 统属于阳 对于人体具有凝聚 滋润 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 统属于阴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阴阳的可分性 即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又可再分阴阳 即所谓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 2 阴阳的相互转化性 即在一定条件下 阴阳可以发生相互转化 中医学运用阴阳学说的基本理论来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 病理变化 并用以指导临床的诊断治疗以及养生 康复 二 阴阳的相互关系1 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对立 即阴阳相反 阴阳的相互对立 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 相互消长 阴与阳相互制约和相互消长的结果 取得了统一 即取得了动态平衡 称之为 阴平阳秘 阴阳制约 即阴阳相互抑制 相互约束 主要体现在阴阳相互消长的过程之中 人体之所以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就是阴与阳相互制约 相互消长取得统一的结果 2 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互根互用 是指事物或现象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 具有相互依存 相互为用的关系 又称 阴阳相成 阴阳互根 即阴阳相互依存的关系 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阴阳互用 即阴阳相互资生 相互促进的关系 所谓 阳根于阴 阴根于阳 无阳则阴无以生 无阴则阳无以化 阴阳互根互用 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3 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消长平衡 是事物运动变化的量变形式 基本形式 此消彼长 此长彼消 此消彼消 此长彼长 事物对立的双方是始终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的 在一定的限度 一定的时间内维持着相对的平衡 阴阳的消长平衡 符合事情运动规律 即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 消长是绝对的 平衡是相对的 只有不断的消长和不断平衡 才能推动事物的正常发展 一旦相对平衡被破坏 形成阴或阳的偏盛或偏衰 对人体来说就是病理状态 阴胜则阳病 阳胜则阴病 4 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转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 物极 阴或阳可以各自向其相反方向转化的运动形式 阴阳对立双方之所以能相互转化 是因为对立的双方已相互存在着向其对立面转化的因素 即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这就是事物转化的内在根据 如果说阴消阳长是量变 则阴阳转化是量变引起的质变 阴阳的消长是转化的前提 阴阳的转化是消长的发展结果 是事物发展变化全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两个阶段 三 临床应用1 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诊法 用阴阳属性来分析四诊收集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辨证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以分清阴阳为首务 2 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失调的基本病机是阴阳偏胜和阴阳偏衰 治疗原则 偏胜是 损其有余 实则泻之 偏衰是 补其不足 虚则补之 归纳药物的性能四气五味 升降浮沉 分析题 患者见面色红 语声高亢 多言不休 烦躁多动 舌红苔黄 脉数大有力 根据阴阳学说 回答一下问题 1 该患者病理应属于 A 阳损及阴B 阳胜则热C 阴虚则热D 阴胜则寒E 阳虚则寒答案 B 2 针对该病应采用的治法为 A 寒者热之B 阳病治阴C 热者寒之D 益火之源 以消阴翳E 壮水之主 以制阳光答案 C 3 以上治法是运用阴阳的哪种相互关系而确立 A 交感互藏B 互根互用C 对立制约D 消长平衡E 相互转化答案 C 第三节五行学说 一 五行与五行学说五行 即木 火 土 金 水五类物质的运动 五行学说 在对木 火 土 金 水五种物质的认识基础上 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哲学概念 1 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 生长 生发 条达舒畅火曰炎上 温热 升腾土爰稼穑 生化 承载 受纳金曰从革 清洁 肃降 收敛水曰润下 寒凉 滋润 向下运行 2 五行的分类五行归类方法 其一 取象比类法 即将事物的性质和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 推演得出事物的五行属性 其二 推演络绎法 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属性 推演至其他相关事物 以得知这些事物的五行属性 二 五行的生克乘侮五行学说运用五行之间的相生 相克 阐释事物之间有序的促进和制约的联系 以达到协调平衡的正常状态 运用五行之间的相乘 相侮 阐释事物之间协调平衡关系被破坏后的相互影响 1 五行的相生相克 生理 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无生则发育无由 无制则亢而为害 事物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联系 而且生中有克 克中有生 才能在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 在人体维持生理平衡 故 制则生化 2 五行的相乘相侮 病理 五行相乘 以强凌弱的意思 是指五行的某一行对所胜一行克制太过 从而引起的一系列的异常相克反应 也称为 过克 原因 其一 太过所致相乘 如 木乘土 其二 不及所致相乘 如 土虚木乘 五行相侮 反侮 是指由于五行的某一行对所不胜一行进行反向克制 又称 反侮 或 反克 原因 其一 太过所致相侮 如 木亢侮金 其二 不及所致相侮 如 木虚土侮 相侮和相乘都是异常的相克现象 两者的主要区别 相乘是按五行相克次序发生过强的克制 相侮是与五行相克次序相反方向的克制 两者之间的联系 发生相乘时 可以同时发生相侮 发生相侮时 亦可以同时发生相乘 三 五行学说的临床应用1 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阐释疾病传变相生关系的传变母病及子 即母脏之病传及子脏 肾阴不足不能资助肝血而致的肝阳上亢 子病及母 即子脏之病传及母脏 心血不足累及肝血亏虚而致的心肝血虚证 相克关系的传变相乘 相克太过致病肝气郁结影响脾胃运化的功能 木旺乘土相侮 反向克制致病肝火亢盛 肺金不进无力制约反遭肝火之反向克制 木火刑金 指导疾病诊断五脏具有五行属性 因此从色 味 脉等外在表现 可以用来诊断脏腑疾病 诊断本脏病 面见青色 喜食酸味 脉见弦象 肝病 诊断疾病传变 心脏病病人 脉象洪 而面见黑色 水来乘土判断疾病的预后 顺 色脉相符或生色之脉 良逆 克色之脉 差 2 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则治法 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 补母 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虚证 泻子 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实证 具体治法 滋水涵木法 培土生金法 金水相生法 益火补土法等 根据相克关系确定的治则治法抑强 适用于相克太过引起的相乘 相侮扶弱 适用于相克不及引起的相乘 相侮具体治法 抑木扶土法 培土制水法 佐金平木法 泻南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