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吕蒙蚕桑”科技实践活动方案.doc_第1页
小学“吕蒙蚕桑”科技实践活动方案.doc_第2页
小学“吕蒙蚕桑”科技实践活动方案.doc_第3页
小学“吕蒙蚕桑”科技实践活动方案.doc_第4页
小学“吕蒙蚕桑”科技实践活动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吕山小学“吕蒙蚕桑”科技实践活动方案长兴县吕山乡中心小学2014年9月 “吕蒙蚕桑”科技实践活动方案长兴县吕山乡中心小学 胡永亮 黄佩一、活动的标题“吕蒙蚕桑”科技实践活动。二、活动的背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桑养蚕的国家,种桑养蚕带来的不仅是巨大经济效益,而且也蕴含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值得学生了解和探索。同时,吕山地处长江中下游的“杭嘉湖平原”,其环境气候、地理位置等各方面都使本地成为了蚕桑养殖的好地方。一直以来,吕山的蚕桑业历史也极为悠久和繁荣,蚕茧原料一直输送至湖州南浔等各轻纺发达地区,在湖州地区丝绸文化层面也有着重要地位。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农村、新电厂等各种建设,外加各种蔬菜、花草苗木大棚的兴起,本地越来越多的农户将外出上班和种植业作为了家庭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蚕桑业出现了逐年弱化的趋势,甚至影响到了农村学生对这些历史悠久的农事的了解。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已经开设了科学课,学生能够逐步地、较为系统接触科学知识,并学习一系列科学研究的方法、形式。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吕山地区的蚕桑养殖进行科学地考察,对蚕的养殖进行亲身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三、活动的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层面1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蚕这种生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知道空气、温度、湿度、食料等因素对蚕生长的影响程度。2学生在实践中能调查到吕山地区蚕桑养殖历史和湖州地区丝绸文化,了解蚕的实际价值。(二)能力与方法层面学生能够尝试运用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与方法,体验用科学方法研究涉及“蚕桑”的相关知识和问题,通过考察、实验、综合分析、设计制作或写作等系列活动参与实践活动。(三)情感与态度层面1通过系列活动,学生能够加深对“蚕桑文化”、“丝绸文化”的认识,激发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2能独立或合作寻找研究的小课题并力所能及地探索答案,并在实践与研究的过程中,学习合作与分享。四、活动的计划(一)活动参与对象1活动参与对象。长兴县吕山中心小学三年级全体学生118人。2学生情况分析。本次活动参与的学生以中段的学生为主要对象。这个学段已经开设了科学课、信息技术课、综合实践课程等,学生也已经已经去探索、研究科学知识,有了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够按照教师的示范指导进行模仿操作,理解力与感受力也逐步增强,能够较好的按照教师的要求参与并完成活动,同时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研究分析。但是由于本次研究的内容与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稍有距离,加上农村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少、获取面窄,只能完成比较粗浅的调查、观察记录。(二)活动时间自2014年9月至2015年5月,历时9个月。(三)活动组织机构与分工1活动组织。成立长兴县吕山乡中心小学科技创新活动组。组 长:黄玉平副组长:沈震辉 林婵娟负责人:胡永亮 黄 佩组 员:金 叶 齐意明 叶 姣 陈 斌2人员分工。胡永亮:总方案制定、实施;活动摄影、摄像;专题网站制作;材料整理;报告撰写。黄 佩:前期准备阶段调查;启动仪式安排组织;301班学生组织管理。金 叶:活动中科学知识教学;学生科学小课题计划指导撰写。沈震辉:学生考察交通工具安排;学生安全保障。齐意明:活动资金、材料等后勤保障。叶 姣:302班学生组织管理。陈 斌:协助301、302学生组织管理。(四)可利用的各类科技教育资源1教师资源:学校配备科技创新专职辅导员1名,校内职务为教导主任、信息技术部负责人;专职科学教师2名,其中1名为副校长;兼职科学教师3名,其中1名为总务主任。师资力量雄厚,层次多样,并有多人在校级管理层,能够为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提供有力保障。2交通资源:吕山小学配有学校班车,在学生大组进农户家中实地考察时,可以直接安排班车接送,更安全、更环保,效率高。3其他资源:长兴吕山小学一直对科学教育非常重视,校内有科学专用教室、实验室、器材室,还有图书室、计算机室,为学生开展校内的实验、制作、资料查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五)活动内容与方法1活动内容。考察本地农户“蚕桑”养殖现状与历史文化,了解“蚕桑”背景,选择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开展必要的调查研究和养殖活动,体验蚕的养殖和“从茧到丝”的过程。2活动方法。实地调查、科学实验。(六)活动重点、难点、创新点1活动重点:调动所有参加活动的学生,以自己喜爱的、力所能及的方法参与到活动中来。2活动难点: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合理设计适合自己的实践方式,主动而有效地参与实践。我们的解决策略是:通过社会实践考查和活动成果评比和活动成果展示,来激发学生的实践欲望,有效突破难点,从而达到育人目标。3活动创新点:(1)活动全程由学生负责整理材料,并专门建立网络空间,用博客、网站等形式发布、展示、交流和宣传,资料积累形式多,活动传播辐射面广、社会影响力大。(2)活动内容与本地、与学生家庭直接相关,此次科技活动和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的培养,可以有效结合。(八)实施过程和步骤1活动准备阶段(2014年9月)。(1)前期调查。指导教师到本地相关部门了解蚕桑文化情况,对本地农户、学生家庭现在正在养殖蚕桑的情况进行走访,为活动的开展提供现实资源和依据。(2)科普宣传。设计有关蚕、蚕桑文化、丝绸文化等方面的科普知识展板,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一段时间的科普宣传,为学生后期的实践活动进行知识储备。(3)方案制定。在前期调查和宣传的反馈情况基础上,制定本次“吕蒙蚕桑”系列科学实践活动总方案,统筹规划各项活动。2学生主体参与实践阶段(2014年9月2015年4月)。总体要求:(1)按照活动方案内容,在科技辅导员的组织下成立活动组,讨论活动要求,制定活动计划。(2)在研究实践阶段,学生是活动主体,教师以方向引导、方法指导为主。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个人或小组合作进行研究实践。本阶段强调学生要亲历亲为、主动参与体验整个研究过程,学习基本科学研究方法并会运用,实事求是地对数据进行处理及分析,客观表述研究结果。并且能在研究中结合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大胆质疑,勇于提出新思路、新做法。(3)根据活动内容,组织学生在大组活动之外选择自己(或自己小组)的主题开展研究。并充分利用学校信息技术部所特设的“吕蒙蚕桑”专题网站页面,学生积极开展研究反馈、互动交流,教师随时解答学生问题,指导学生顺利开展活动。具体活动编排:(1)启动仪式。(2014年9月30日,详见子活动方案1)环节一:集中开展本次活动的动员大会,并观看“蚕的一生”、“中国丝绸文化”科教短片。环节二:将学生分“校内研究组”和两个“校外考察组”三个大组进行活动。其中“校内研究组”在科学教师带领下,在科学实验室对蚕的各种形态、进食等方面进行研究学习;两个“校外考察组”进周边农户家庭,实地考察蚕的做茧、剥茧的工序和过程、桑树的特征和生长环境等方面。环节三:大讨论。学生将自己研究、考察所得,从蚕的生命特征、蚕的价值等不同方面与同伴、老师进行互动交流,思考并初步确定自己下阶段的小课题研究主题和方向。(2)“剥茧抽丝大体验”活动。(2014年10月12月,详见子活动方案2)学生个体利用节假日亲身去体验从摘茧、煮茧、剪茧、剥茧、晾晒到拉丝全过程,进行科学记录,完成科学小日记,并及时与同伴、老师交流。(3)“追寻蚕桑文化”活动。(2015年1月2月,详见子活动方案3)利用课余、节假日时间,通过图书馆查阅、互联网搜索、请教村中长辈、邀请父母谈论的多种形式,调查了解本地的有关蚕桑的传说、真实故事、民间谚语、民歌民戏、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挑选主题撰写自己的小文章。(4)“我是养蚕大能手”活动。(2015年3月4月,详见子活动方案4)在春蚕饲养期间,建立自己的科学小实验室,饲养春蚕,并在过程中选择自己的小课题研究内容,用1个月时间进行实践研究,完成自己的科学小论文。(5)“我的新棉袄”活动。(2015年5月,详见子活动方案5)学生对自己所养蚕结的茧进行处理,按照“剥茧抽丝大体验活动”时的经验独立动手,完成自己的“新丝绵”棉袄(数量少的可完成“丝绵小背心”)。品味自己的劳动果实,体验成功。3活动成果评选(2015年5月)活动成果评选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和科技实践的过程体检,评比从选题、制定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资料积累和撰写建议等几方面综合进行。参评项目的基本条件:(1)建议的研究选题与本活动的主题吻合;(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3)研究方案、研究报告、原始材料(研究记录、小日记、小论文、小文章、有关图片视频等)齐全。具体评比标准:(1)选题合理。与学生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相联系,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研究能力,表述清楚,具体明确,具有可行性。(2)方案可行。紧密围绕研究主题进行方案设计,研究思路清楚,研究内容与研究主题之间具有高度一致性。(3)方法适宜。所选择研究方法符合研究问题需要,且设计科学、合理、可行。(4)研究过程真实、完整。研究过程要体现探究性,注重对研究问题的解决过程,注重过程性资料的使用和分析,体现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反映研究过程的原始材料翔实可信。(5)突出自主性、鼓励小组合作。学生应自己选题、自己设计、自己研究、自己撰写;研究小组成员要真正参与研究过程,分工明确、合理。(6)研究结果可信、研究结论有意义。研究结果来自于研究过程,不主观臆断。研究结论的分析紧扣研究问题,体现学生对研究问题和研究结果的分析、归纳和概括。4展示交流(2015年6月)展示交流阶段是本项活动一个重要的教育环节。展示交流是学生研究过程的再现,是为学生搭建的一个科学讲台,也是提升科学素养的一次难得机会。在展示交流阶段,通过主题发言、互动讨论,对学生在活动中普遍关注的如何选题、如何选用研究方法等活动难点进行分析。展示交流活动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对科学的正确理解,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态度和恰当的研究方法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1)校园展板交流展示。搜集学生的研究成果,制作如蚕的生长变化、蚕的进食排泄、桑树的特点、丝绸的由来等各方面的科普展板,肯定学生的活动成果,激发其他学生的参与积极性。(2)网上分享交流。优秀作品上传到“吕蒙蚕桑”专题新浪博客,进行网上展示,通过网络形式,让更多的、更远的人们,也能公开评价本次活动,肯定学生的活动过程和劳动成果。五、预期活动收获1通过活动首先是为全区师生搭建了一个关注和参与青奥的交流学习平台,推进全区各学校科技活动深入开展。并且培训了一批科技教师,加强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辅导力量。2通过自选主题式研究活动,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学会使用观察、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技能研究蚕的生长、三态变化、从茧到丝的过程等方面。了解到更多有关“蚕桑文化”、“丝绸文化”的知识,拓展学生学习面,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3通过校级评比交流、专题网站展示交流等活动,宣传了学生的研究成果,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吸引更多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活动,引起社会对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关注、对本地蚕桑业的关注,扩大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六、可能出现问题与解决预案1学生可能对本次活动的具体过程不太了解。解决途径一:首先进行教师培训,再由教师辅导学生开展活动。解决途径二:在专题网站页面上上传一些辅导材料和范例,供学生、教师、家长公开浏览学习。2学生可能对自己的小课题计划不会制定。解决途径一:学生确定主题后,老师指导学生制定计划。解决途径二:指导老师先和学生一起讨论可供选择的主题,并示范出12个研究计划,学生确定自己主题后模仿制定。解决途径三:动员学生家长与学生一起参与活动。七、效果评价原则与方式(一)评价原则:1注重过程,兼顾结果:通过专题博客网站形式,真实记录下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与改正。2充分发挥评价的改进和激励功能: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评价,发现和肯定学生所蕴藏的创新潜能,找到积极的参照点,树立信心,激发积极性。3多维度、多角度评价:要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网络评等方式,从情感态度、过程方法、知识与技能等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评价。(二)评价方式:1基于专题网站的电子化评价系统:以活动项目为单位,通过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真实记录下每一个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可以使学生自己、家长、教师清晰地看到成长的历程;在师生、家长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又一次次的接受教育,扩大了创新教育的影响力。2面向学生个体的量化式评价表(附件四)3活动成果评选。详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