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论文)基于产业结构变化的西安市社会阶层变迁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题目:基于产业结构变化的西安市社会阶层变迁研究 专 业:马克思主义理论 硕 士 生:王 璟 (签名) 指导教师:孙红湘 (签名) 摘 要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西安经济总量扩张迅速,综合实力得到了明显增强,产业结 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社会分化的加速、新的阶层的出现,引发了 各种矛盾冲突,一系列影响到社会稳定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化。研究现阶段基于产业结构 变化的社会阶层结构变迁问题放到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重大意义。这是团结社会各阶 层成员,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共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这是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 设提供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的需要。 本文以西安为研究对象,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比较分析以及分析和综合相结合 的方法,通过收集整理归纳西安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些重要数据,对西安市建国以来 的产业结构演进和社会阶层变迁历程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出产业结构演进和社会阶层变 迁的特点。得出西安市产业结构演进和社会阶层变迁的相互关系:基于三次产业划分的 从业人数变化即从业人数由第一产业逐渐转向第二、三产业,产业结构的不同导致产值 结构的不同,产值结构的不同导致职业收入的不同,职业收入的不同导致从业结构的变 化, 进而从业人数及从业结构又引起社会阶层的变迁即农业生产部门的农民阶层人数逐 渐减少、以工业为主体的物质生产部门的产业职工队伍增长速度减慢、非物质生产部门 的职工队伍增长速度加快,同时对三次产业和社会阶层的互动影响进行评析,分析社会 阶层变迁带来城市化水平较低,居民收入差距大,阶层间流动出现障碍,社会底层的扩 大化等问题,并分析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最后针对其原因提出缓和社会阶层矛盾 的对策:加快城市化进程;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促进社会阶层间的流动;缩小社会底层 人口规模。 关 键 词:产业结构;社会阶层;收入差距;社会矛盾;措施 研究类型:理论研究 subject :the xian social class changes research based on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specialty :marxist theory name :wang jing (signature) instructor :sun hongxiang (signature) abstract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economic gross of xian has rapid expansion,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has been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been a certain degree of optimization. the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acceleration of social differentiation, the new class, trigger a variety of conflicts, a series of influence to social stability problems also are shown increasingly change. the research of present xian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s and the changes of social stratum in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is the unity of all members of society, fully arouse their enthusiasm, develop the productivity needs; this is for reforming and opening and modernization to provide stability and unity to the need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aking xia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the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the analysis and synthesis method of combining, through the collection of inductive xian cit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important data of xian city since founding a stat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evolution and social change process of analysis research, summarizes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changes in the social stratum characteristics. come to the mutual relations of xian,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change of social class: the number of employees changes based on the three industries by number of employees by the first industry to gradually shift the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cause different value structure, production structure is different in different occupation revenue income, occupation led to different employment structure change, then the number of practitioners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and cause social class changes namel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ector of the peasant class number gradually decreased, with industry as the main body of the material production sectors of the industry workforce growth rate slows down, non-material production sectors workforce grows speed to accelerate, while to the three industrial and social interaction effects analysis, analysis of social change brings city changes a standard low, dweller income gap big, class mobility between the obstacles, such as expansion of the bottom of society, and analyzes the causes, and finally the reasons put forward to ease social stratum contradictions countermeasures: to accelerate a city to change a course; of gap of contractible dweller income; to promote social class the flow between the bottom of society; reduced population size. key words:xian industrial structure social class income gap social contradictions measures thesis :theoretical study 目录 i 目 录 1 绪论 .1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2 1.2.1 对于产业结构的研究动态 .2 1.2.2 对于社会阶层的研究动态 .3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6 1.3.1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6 1.3.2 比较分析的方法.6 1.3.3 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方法 .6 2 产业结构变化与社会阶层变迁理论概述 .7 2.1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7 2.1.1 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分类 .7 2.1.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涵义与内容 .8 2.1.3 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 .9 2.2 社会阶层理论概述. 12 2.2.1 社会阶层的概念. 12 2.2.2 中国社会阶层划分标准理论 . 13 2.2.3 西安社会阶层的划分 . 16 2.2.4 社会阶层变迁规律 . 17 2.3 产业结构变化与社会阶层变迁之间的关系 . 22 3.西安市三次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及趋势 . 24 3.1 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产业结构状况和特点. 24 3.1.1 产业结构状况分析 . 24 3.1.2 特点分析 . 26 3.2 改革开放后产业结构状况和特点 . 27 3.2.1 产业结构状况分析 . 27 3.2.2 特点分析 . 29 3.3 西安市产业结构演变趋势 . 30 3.3.1 第一产业的变化特点 . 30 3.3.2 第二产业的变化特点 . 30 3.3.3 第三产业的变化特点 . 31 目录 ii 4 西安市产业结构变化对社会阶层变迁的影响 . 32 4.1 基于三次产业划分的从业人数变化 . 32 4.2 基于三次产业划分的从业结构变化 . 33 4.2.1 产业结构的不同导致产值结构的不同 . 33 4.2.2 产值结构的不同导致职业收入的不同 . 35 4.2.3 职业收入的不同导致从业结构的变化 . 36 4.3 基于三次产业从业人数及从业结构变化引起社会阶层的变迁 . 37 5 西安市社会阶层变迁产生的问题分析 . 39 5.1 社会阶层变迁中存在的问题 . 39 5.1.1 城市化水平较低. 39 5.1.2 居民收入差距大. 41 5.1.3 阶层间流动出现障碍 . 42 5.1.4 社会底层的扩大化 . 42 5.2 社会阶层变迁问题产生的原因 . 43 5.2.1 针对城市化水平低的问题基于三次产业分析 . 43 5.2.2 基于三次产业间收入差异问题的原因分析 . 44 5.2.3 针对阶层间流动障碍问题的分析 . 45 5.2.4 针对社会底层扩大化问题的分析 . 46 6 缓和社会阶层矛盾的对策措施 . 48 6.1 加快城市化进程 . 48 6.1.1 发展第一产业 . 48 6.1.2 发挥第二产业的核心动力作用 . 48 6.1.3 改进和提升第三产业 . 49 6.2 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50 6.2.1 增加第一产业产值,提高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收入 . 50 6.2.2 打破行业垄断,缩小行业间收入差距 . 50 6.3 促进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 51 6.3.1 教育流动 . 51 6.3.2 就业流动 . 51 6.3.3 城乡流动 . 52 6.4 缩小社会底层人口规模 . 52 7 结束语 . 54 7.1 主要研究结论 . 54 7.2 研究展望 . 54 目录 iii 致 谢 . 56 参考文献. 57 1 绪论 1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产业结构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产业间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是国民经济 的主体和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经济增长的速度。产业结构的演 进与社会阶层的变迁息息相关。根据相关理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业发展重心必然 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而由于不同产业所要求的载体有所不同,以产业 结构演进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过程必然会促进社会阶层的变迁。改革开放前,我国只 有“两个阶级一个阶层” ,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知识分子是工人阶 级的一部分 1。改革开放以后,在国家政策、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市场经济体制 的推动下,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的巨大的变化, “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发生了分化, 并且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 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不仅使中国社会从封闭、 僵化走向开放、 流动,促使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更具有活力。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西安经济总量扩张迅速,综合实力得到了明显增强,产业结 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特别是 2000 年以来,西安市生产总值出现了持续快速增长 的良好势头。2000-2011 年,其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17.5%,远高于全国的平 均增长速度。2011 年西安市生产总值为 3864.21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13.8%, 增幅高于全国 4.6 个百分点。 分产业看, 第一产业增加值 173.14 亿元, 增长 6.7%; 第二产业增加值 1697.16 亿元, 增长 16.4%; 第三产业增加值 1993.91 亿元, 增长 12.1%。 第一产业下降,第二产业上升和第三产业的崛起,是西安产业结构变动的主线。产业结 构的变化将会导致从业人数及从业结构的变化,从而造成职业结构的分化最终影响到社 会阶层的变迁。社会转型、产业结构升级,在给社会各阶层成员带来普遍利益的同时, 也引发了各种矛盾冲突。社会分化的加速、新的阶层的出现,使社会异质性增加,一系 列影响到社会稳定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化。我们要在产业结构演进与调整中合理引导劳动 力的流向,实现社会阶层的合理变迁。这是团结社会各阶层成员,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 性,共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这是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的 需要。 因此,在了解产业结构变化的基础上分析研究社会阶层的变迁,并对由此带来的 问题提出解决对策,这对于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促进经济建设和形成合理的阶层结构 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西安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2.1 对于产业结构的研究动态 从社会经济发展历程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有一定规律性的,特别是世界范围内 的社会化大生产以来,产业结构是与经济的发展阶段相对应而不断变动的,随着经济发 展阶段的演进而演进的。 英国的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最早注意到了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并对其进行了文字归 纳,在其 1691 年出版的政治算术一书中通过比较英国农民和船员的收入以及欧洲 各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得出结论 “比起农业来, 工业的收入多; 而商业的收入又比工业多, 即工业比农业、服务业比工业的附加值高。 ”这就是所谓的配第定律,第一次揭示了产 业结构演变的基本方向。 1940 年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出版了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重新发现和研 究了产业结构的严谨趋势,得出了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性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 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 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 2。人们称这种由人均收入变化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 为“配第-克拉克定律” 。该理论仅仅指出了产业间劳动力配置变化的趋势方向,但并不 能由此得出不同产业应该配置多少劳动力才是最适宜的 3。 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继承配第和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现代 经济统计体系,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两个方面,对伴随经济发展的产 业结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他探讨了国民收入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分布与变化趋势之 间的关系,进一步证明了配第-克拉克定律,深化了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方面的研究。 库兹涅茨发现的这种变动规律被称为“库兹涅茨法则” 4。库兹涅茨只是更进一步发展 了克拉克的理论,对产业结构及产业劳动力配置变化做了更详细的分析研究,得出了更 一般的理论结果,但同样没有解决劳动力配置中量的问题 5。 美国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 6,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 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揭示了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 联效应。他进而将制造业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7:经济发展初期、中期和后期;将制造 业按三种不同的时期划分为三种不同的产业 8,这种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制造业内部结构 变动趋势,被称为“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9。 而后,20世纪70年代大危机之后,产业结构出现以服务部门比重剧升为特征的新变 化,证实了克拉克、库茨涅兹等人的论断。对此,西方经济学家毫不怀疑地将克拉克法 则推延至20世纪70年代之后, 提出了后工业化理论。 其代表就是社会学家丹尼尔( daniel bell) 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the coming of post- industrial society) 中提出的, 1 绪论 3 经济社会正在进入一个新时代,这就是后工业社会。产业结构理论的实质是用于指导现 实经济发展的一门学科,其实证性和应用性更为强大。根据经典理论,产业结构通过主 导产业的演变、三大产业内部变动作用于城市经济,并且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各阶段是难以逾越的。 郭松山对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造成产业结构不合 理的原因主要是三次产业的资源配置格局影响了他们之间相对生产率的变动。他进一步 对我国第二、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吸纳效应进行分析,发现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能力最强 的产业,其就业弹性在三次产业中最高 10。 赵文龙、周恒从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均衡性互动这一视角入手,比较西安市三次产业 从业人员份额与三次产业产值份额,计算三次产业就业吸纳弹性、偏离度与三次产业偏 离数、分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等三个就业结构产业特征指标,描述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 在发展过程中的偏差以及由此导致的问题,提出优化就业结构使之与产业结构达到均衡 的政策性建议 11。 李冠霖、任旺兵从产业结构偏离度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增长的轨迹。认 为从 1952-2001 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吸纳空间经历了高空间期、空间下降期、空间进 一步缩小期三个时期 12。李晓嘉、刘鹏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 之间的互动关系。利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别用 1978-2003 年各产业就业人数的对数 值同 gdp 的对数值进行回归,发现我国就业矛盾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 结构不相称,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不足 13。周兵、冉启秀认 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之间的协调关系即 和谐问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长足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14。 综合已有的研究文献,单纯研究产业结构或者产业结构与就业、劳动力配置方面的 文章很多,但是从产业结构影响就业以及劳动力配置从而更进一步影响到社会阶层变迁 这一角度入手来说明产业结构变化对社会阶层变迁这一问题的研究很少。 1.2.2 对于社会阶层的研究动态 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重组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来相对封 闭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分配制度的合理化、法制的健 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以及新的劳动、人事、教育制度的确立,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 关注。理论界对这一问题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发表了一批理论成果。 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工是阶级起源和存在的基础,并根据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来划分社会阶层。在社会生产体系中占有不同地位、具有不同物质利益的社会集团就是 阶级。 “单独的个人所以组成阶级只是因为他们必须进行共同的斗争来反对某一另外的 阶级” 15。 西安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4 列宁于 1919 年在伟大的创举一文中对阶级作了一个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的经典 定义 16。这个定义表明,划分阶级的标准纯粹是一个经济标准,它包含着三种对立的经 济关系:就生产资料占有关系而言,人们可以被划分为所有者与非所有者;就生产过程 中的作用而言,人们可以被分为指挥者(管理者)和被指挥者;就分配结果而言,人们可 以被分为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在这三者的关系中,前者是原因,后面两个是结果。因此, 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对立关系是阶级划分的根本依据。 韦伯研究了马克思的阶级分层观点,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韦伯在他的主要著作 经济与社会 中对他的阶层理论作了全面的阐述。 提出了社会分层的三个要素: 财富、 声望和权力。韦伯特别强调阶级存在的市场条件,认为与市场机会结合并存的利益,才 形成了阶级 17。阶级结构因而是多层次的,而不仅仅是一个两分的结构,即不仅仅有两 个对立的阶级。 受马克思和韦伯的影响,最近的一、二十年,社会分层理论发展成了三大派。第一 派是阶级学派,仍主张划分社会的各阶级。这一派里又有两个分支,一支是新马克思主 义学派,以美国密执安大学的怀特为代表。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结构模式的特点就在于 通过对生产领域中的权威和技术占有的阐述,有效地廓清了雇员中的中产阶级。另一支 以英国牛津大学的戈德索普教授为代表的新韦伯学派,他强调从非经济资源的占有来划 分社会阶层。第二派主张职业声望作为主要指标来划分阶级。这一学派以美国加州大学 洛杉矶分校的戴蒙为代表。他不按阶级,而是按职业来分层,把经济的、社会的、教育 的各种指标做成一个综合指数,用综合指数的评分来给一百多个职业分层排列。第三派 以法国学术院的院士皮埃尔布迪厄为代表。他的理论特点是用人的消费嗜好,或者叫偏 好,来划分阶级。这种划分阶级的方法在社会学的经典理论里是很少有的,但它提供了 一个新的划分阶级的视角。 近年来,分层理论及指标体系中引入了按知识和技术进行分层的概念。在现代社会 里,人们普遍感到信息技术和知识可能将要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而且其发展会超过 人们的意料。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一个影响,就是中产阶级的分化。由于人们认识到这种 信息技术知识对社会影响的趋势,及这种趋势可能对以后社会分层结构的影响,所以, 戈德索普等人都在进行一种分层,使之反映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中技术带来的影响。 综上所述:马克思关于阶级实质、特征、根源和存在形式的理论,对于我们正确认 识现阶段社会阶层的分化及其对政治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韦伯的多元分层指 标体系增加了考察社会分层的纬度;阶级学派、职业划分和消费偏好划分等社会分层理 论的三大流派,关注到了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和社会现象,具有借鉴和启 发意义。 社会学专家学者们关注并研究的社会分化及社会分层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 是对现阶段中国社会结构重大变迁机制及其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化的研究。二是对改革 1 绪论 5 开放以来新中间阶层的研究。陆学艺在其著作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对当前 社会阶层变化做了总体分析,提出了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 资源占有状况,作为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准,把当今中国社会群体划分为十个阶层。一些 学者认为,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及不断壮大对新世纪新阶段的统一战线工作产生了很大 的推动作用:如王淑华在做好新的社会阶层的统战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指 出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使统一战线结构形态、统一战线全局关系、统一战线传统的工作 机制和工作方式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由于党的统一战线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的稳 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而新阶层的出现又是统一战线中出现的新现象,所以做 好新的社会阶层的统战工作对于巩固新世纪的统一战线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此外,对中国社会分层机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阶级阶层关系的传递、阶层认知 等,有的学者在文献中也提出了经相关实证研究初步验证了的一些命题,如中国人民大 学社会学系教授李路路提出了“阶层关系双重再生产模式” ,复旦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刘 欣则较系统地分析了“阶层认知的相对剥夺论”等。 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利益关系中焦点群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因体制改革引发的现 代化社会结构变迁中新生者、受损者及获益者三个方面。较为一致的认识有三点:一是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化的持续推进,社会结构利益主体的贫富分化加剧。二是在这一 分化中,与改革开放前期的受益面相比,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受益者被 抛向受损者群体中。三是出现了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的一些新兴社会阶层。对我国自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中间阶层的研究,主要关注于是否出现了一个新中间阶层,以及 中间阶层的来源、构成、规模、行为特征、社会功能及其发展前景。较普遍的观点认为, 现阶段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新中间阶层。从理论上讲,中间阶层应具有缓解社会利益冲 突、稳定社会、促进消费,以及现代社会行为规范的示范功能。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中 等收入群体”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工业化社会中的“新中间阶层” 。 与社会学专家学者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以及丰硕的研究成果相比,政治学专家学者对 这一课题的研究,特别是现阶段阶层分化对政治的影响及其对策的研究还显得比较审 慎。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认为社会阶层分化有利于推进我国的政治发展,但是两极分化不 利于社会稳定和政治发展。 党和政府需从政策、 制度等多方面适应社会阶层分化的现状, 并采取措施引导社会分层,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阶层结构。也有学者认为我国目前的 贫富差距并没有导致两极分化。 从以上综述的问题看, 理论界对社会阶层的研究涉及的面已比较广泛, 有的问题 也十分具体细致,但是从产业结构这一角度出发探讨社会阶层的研究并不多。本文试图 在产业结构变化基础上对西安市社会阶层变迁进行分析研究,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对西安 改革开放以来居民从业结构变化进行实证分析,分别考察三次产业对收入差距,就业的 影响程度,剖析产业结构调整对社会阶层变迁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问题,并提出相 西安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6 应的政策建议。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定量的处理和分析,用数据对西安市 产业结构变化与社会阶层变迁进行分析。 1.3.2 比较分析的方法 在对西安市产业结构变化与社会阶层变迁问题的分析中,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通 过比较西安市产业结构过去和现在的发展情况、社会阶层过去和现在的演变情况等,分 析西安市产业结构变化对社会阶层变迁的影响问题。 1.3.3 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方法 运用系统思想,从多层面将研究主题细分、剖析和综合集成,以便分析西安产业结 构问题、社会阶层变迁问题、西安产业结构变化如何影响社会阶层变迁的问题以及如何 实现社会阶层合理变迁的问题。 2 产业结构变化与社会阶层变迁理论概述 7 2 产业结构变化与社会阶层变迁理论概述 如前所述,本文主要从产业结构变化的角度来考察其对社会阶层的影响。因此,本 章首先介绍产业结构和社会阶层的概念、演进规律等基本内容,然后以此为理论基础, 为其他章节的研究做铺垫。 2.1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2.1.1 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分类 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及其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 约的联系,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本、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 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18。它包括: (1)国民经济的产业组成,说 明国民经济是由哪些产业组织起来的; (2)产业构成,说明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 重; (3)产业间的生产联系,说明各产业产品相互作为原材料供给时所发生的相互依存 关系。产业结构一般以产业增加值在 cdp 中的比重和产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初级人力资源专员面试指南及模拟题集
- 2025年年中国食品饮料项目建议书
- 抢救车物品培训课件
- 抢救药管理课件
- 2025年工业VOC治理系统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2026学年北师大版(2024)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看一看(二)》教学设计
- 2025年子宫收缩药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散热器用复合铝箔项目发展计划
- 2025年钻孔应变仪项目发展计划
- 2025年系列催化裂化催化剂项目建议书
- 科技论文写作与文献检索-1课件
- 第二单元 劳动最光荣 课件32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优秀班主任的修炼手册 课件(共34张ppt)
- 197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
-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全册课件
- 唱出好心情课件
- 高三开学教师大会PPT
- 媒体发稿推广合作协议模版
-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件(全)全书教学教程完整版电子教案最全幻灯片
- 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ppt课件(完整版)
- 冀教版九年级全一册英语全册课前预习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