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论文)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心理问题研究.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论文)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心理问题研究.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论文)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心理问题研究.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论文)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心理问题研究.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论文)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心理问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农民工的心理问题研究的心理问题研究 专 业:马克思主义理论 硕 士 生:郭 丽 丽 指导老师: 李 志 红 教授 摘要摘要 在我国社会城市化的过程中, 农民工是指在城镇中务工的具有农村户口身份 的劳动者。农民工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为我国的城市发展和建设做出了很大的 贡献.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很多学者从制度层面来研究农民工的各种现状, 但涉及农民工心理问题的研 究较少。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兼顾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特点, 依据需求理论、角色心理理论、文化冲突理论等,来研究农民工在城市化过程中 所产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并分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相应的对策。本文内容主 要包括: 1分析国内外关于农民工问题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并对 相关概念进行界定。 2探讨农民工城市化进程的现状,主要研究农民工在经济层面和社会层面 的现状,经济层面主要从农民工的就业领域、收入和支出等方面来研究,社会层 面主要从农民工的住房状况、 婚姻家庭问题等方面来深入剖析当代农民工的生存 现状。同时,根据需求理论、社会角色理论、文化冲突理论等来分析农民工心理 问题的理论基础。 3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工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并从农民工自身和社会 两方面来探讨农民工心理问题发生的原因。 4针对农民工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从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分析解决农民 工心理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本文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对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工心理问题的研究, 分析农民 工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和形成原因,找到矛盾与问题的原因所在,探讨解决问题 的方法与途径,希望能够疏导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时的情绪,帮助他们树立自信, 完善他们的人格,这有助于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和长治久安,并且为政府制定农 民工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关键词关键词:农民工;心理问题;城市化;犯罪心理;城市市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the rearch on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specialty : the theory of marxism name: guo lili instructor: li zhihong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migrant workers are those people who work in the town but their census register in the countryside .peasant workers is a special group, they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for chinas urban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 but in the process of contact with the citizens,they are not accepted by the city.so they produce a lot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 many scholars make many researchs of migrant workers from the institutional aspects. but they do few research of migrant workers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ccording to psychological theory ,economics ,law and sociology we make research of migrant workers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contents include: firstly, the research of migrant workers home and abroad. the reason of we do this research . secondly, the status of the migrant workers i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mainly from the economic level and social level, to analyze the survival of the contemporary situ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our study : demand theory, social role theory, cultural conflict theory. thirdly, the main show of migrant worker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causes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fourthly, from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aspects ,find right way to solve migrant worker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find the reason of the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explore ways to solv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migrant workers. we hope our countries can develop the relevant policies of migrant workers, effectively solveing the problem of migrant workers. we should help them establish self-confidence and complete their personality. because migrant workers make a great contribu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keywords: migrant workers , psychological problems , urbanization , criminal mind , citizen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目目 录录 绪绪 论论 . 9 1. 11. 1 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 . 9 1 12 2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 9 1 13 3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 1 14 4 本文的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方法 . 12 1 15 5 相关概念的界定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 1.5.1 1.5.1 农民工农民工 . 13 1.5.2 1.5.2 城市化城市化 . 13 农民工城市化进程现状及心理问题的理论分析农民工城市化进程现状及心理问题的理论分析 . 15 2 21 1 农民工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农民工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 15 2 22 2 农民工的经济现状农民工的经济现状 . 15 2.2.1 2.2.1 农民工的就业途径和领域农民工的就业途径和领域 . 15 2.2.2.2 2.2 农民工的收入和支出农民工的收入和支出 . 16 2 23 3 农民工在社会层面的现状农民工在社会层面的现状 . 17 2.3.1 2.3.1 农民工的居住状况农民工的居住状况 . 17 2.3.2 2.3.2 婚姻家庭婚姻家庭问题问题 . 17 2 2. . 4 4 农民工心理问题的理论分析农民工心理问题的理论分析 . 19 2.2.1 2.2.1 需求理论需求理论 . 19 2.2.2 2.2.2 社会角色理论社会角色理论 . 20 2.2.3 2.2.3 文化冲突论理论文化冲突论理论 . 22 农民工城市化进程中的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农民工城市化进程中的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 25 3 31 1 “边缘人”的自卑、封闭心理“边缘人”的自卑、封闭心理 . 25 3 32 2 被剥夺心理和不满情绪被剥夺心理和不满情绪 . 26 3 33 3 压抑心理和怨恨情绪压抑心理和怨恨情绪 . 26 3 34 4 孤独和空虚心理孤独和空虚心理 . 27 3 35 5 由弱势地位导致的激惹心态由弱势地位导致的激惹心态 . 28 3 36 6 农民工的犯罪心理农民工的犯罪心理 . 28 3.6.1 3.6.1 刺激反应心理刺激反应心理 . 29 3.6.2 3.6.2 偏见、敌对心理偏见、敌对心理 . 29 3.6.3 3.6.3 压抑发泄的攻击心理压抑发泄的攻击心理 . 30 3.6.4 3.6.4 逆反戏谑、侥幸心理逆反戏谑、侥幸心理 . 31 农民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农民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32 4 41 1 农民工自身的原因农民工自身的原因 . 32 4.1.1 4.1.1 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出现冲突和偏差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出现冲突和偏差 . 32 4.1.2 4.1.2 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中遭受歧视,出现心态失衡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中遭受歧视,出现心态失衡 . 32 4.1.3 4.1.3 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排解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排解 . 33 4.1.4 4.1.4 精神上得不到尊重,没有获得社会认同精神上得不到尊重,没有获得社会认同 . 33 4 42 2 社会方面的原因社会方面的原因 . 34 4.2.14.2.1 现行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现行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 34 4.2.2 4.2.2 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 . 35 4.2.3 4.2.3 农民工劳务用工制度不完善农民工劳务用工制度不完善 . 36 4.2.4 4.2.4 农民工缺乏政治权利农民工缺乏政治权利 . 37 农民工心理问题的调适对策农民工心理问题的调适对策 . 3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5 51 1 农民工自身方面农民工自身方面 . 39 5.1.1 5.1.1 提高劳动技能,增强竞争能力提高劳动技能,增强竞争能力 . 39 5.1.2 5.1.2 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增强自我心理抗挫能力增强自我心理抗挫能力 . 39 5.1.3 5.1.3 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 . 40 5.1.4 5.1.4 通过政治思想教育,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心通过政治思想教育,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心 . 41 5 52 2 社会方面社会方面 . 41 5.2.1 5.2.1 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施有利于改变农民工境遇的政策措施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施有利于改变农民工境遇的政策措施 . 41 5.2.2 5.2.2 建立心理疏导机制,激活农民工的精神动力建立心理疏导机制,激活农民工的精神动力 . 43 5.2.3 5.2.3 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并加强媒体的正面引导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并加强媒体的正面引导 . 44 5.2.4 5.2.4 注重人文关怀,增强农民工的归属感注重人文关怀,增强农民工的归属感 . 45 致致 谢谢 . 47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4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绪绪 论论 1.1. 1 1 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农民工进入 城市后,不仅改变了生活场所和职业,他们的社会角色也呈现出多元化。庞大的 农民工群体为中国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他们并没有被城市 真正接纳,而是处于一种非城非乡的“边缘地带”的尴尬境地。久而久之,农民 工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因此认识和研究农民工的心理问题,不仅对解决农民工 问题有帮助,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 1 12 2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农民工是我国现阶段的一个特殊群体,因而国外文献中直接涉及“农民工” 的资料相对匮乏。国外学者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研究,主要是从二元经济结构 出发研究他们的流动问题,基本上经历了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费景汉拉尼 斯的推拉模型、乔根森模式等等。 1 1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 刘易斯从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发展观点出发, 认为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 经济结构,一个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农业部门;另一个是生产力发达的城市工业 部门,它的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农业部门。刘易斯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工 业部门的流动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确定工资水平下,工业部门的扩张有 劳动力无限供给作为保障;第二阶段,随着工业资本积累增加,生产规模扩大, 农业生产的边际效益提高, 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的工资也会有所提高。 ” 1。 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乡村劳动力流动处于第一阶段。 “刘易斯模型研究的重 点主要是集中于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和现代部门的产出和就业的增长上。 劳动力的 转移和现代部门就业的增长都是由现代部门产出的增加带来的。 而产出增长的速 度是由现代部门的工业投资率和资本积累率来决定的”2。 2 2费费拉拉模型模型 1 周晓东中国农民工的合理流动因素分析【d】北京:首都经贸大学,2007,第 5 页 2 周晓东中国农民工的合理流动因素分析【d】北京:首都经贸大学,2007,第 5 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费景汉与拉尼斯在刘易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他们的三阶段理论,即费景 汉拉尼斯的推拉模型。他们认为: “农业劳动力向城镇的流动分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和刘易斯模式近似,传统的农业部门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第二阶 段, 由于农业所需的劳动力越来越少, 有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 第三阶段,农业完全商业化,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完全转移到工业部门中来,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工资是由市场力量来形成, 道德和习惯不再是影响农业剩余劳 动力工资的主要原因。此时,工业部门要吸收农业劳动力,必须付出高于不变制 度工资的由劳动边际生产率决定的工资”1。 3 3乔根森模式乔根森模式 1961 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根森依据新古典主义的分析方法创立的一种模型, 被称为乔根森模型。他认为,农村出现剩余劳动力是劳动力转移的前提。在社会 生产力比较低下的时期,农村没有剩余劳动力,也就没有劳动力的转移。只有当 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大量的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剩余劳动力才有可 能向城市工业转移。 “乔根森提出了一个重要假设,即农业总产出与人口增长相 一致。在这种条件下,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剩余的规模将不断扩大, 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转移到工业部门。因此,农村剩余的规模决定着工业部 门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2。 国内学者对农民工的研究很多,但多集中在制度层面上,比如就业问题、婚 姻家庭问题、农民工犯罪问题、子女教育问题以及农民工对城市带来的影响和城 市对农民工的影响等等。 田凯在关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的调查分析与思考中指出: “农民工在 城市的适应分为三个层面:经济层面是最基础的,即职业以及与其相联系的经济 收入和社会地位;由此形成的生活方式构成中间的社会层面;通过社会层面的交 往才能达到观念的改变和文化的认同, 以及心理上的归属, 即文化和心理的层面。 同时他指出农民工群体的社会适应性具有落后性、渐变性和长期性、差异性的特 点”3。 段成荣(2003)从流动者个人的角度出发,从流动劳动力的就业、流动人口的 居住方式、流动儿童的教育等方面探讨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社会适应状况, “他指 出了流动人口不能真正适应城市社会的制度性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 提 1 周晓东中国农民工的合理流动因素分析,首都经贸大学【d】北京:首都经贸大学,2007,第 5 页 2 周晓东中国农民工的合理流动因素分析,首都经贸大学【d】北京:首都经贸大学,2007,第 5 页 3 田凯关于农民工城市适应性的调查与思考【j】人口学刊,1996,4:45-4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出了解决流动人口社会适应问题的对策建议”1。 朱力(2002)、唐秀英(2003)“将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分为经济、社会和心理三 个层面,从农民工居留方式的不稳定性、农民工身份的双重性等方面分析了农民 工城市适应的问题,并提出了消除歧视、提高待遇、维护权益等具体措施”2。 张文慧(2004)以农民工与城市社会的“理想融合”为预设,指出: “城市社 会内部资源流动的严重不均、来自城市社会的普遍被剥夺感、缺乏达成对话的行 为习惯等因素阻碍了农民工融入城市,并且从保障、就业、教育等方面对农民工 的社会保障提出对策建议”3。 吴振华(2005) 指出农民工在城市适应上主要有两种不同模式,一种是把自 己融入城市的“融入式”的适应方式,一种是“在城市中重建乡村社会”的适应 方式,目前农民工大多选择后一种城市适应方式。张俭(2008)认为户籍制度不 是阻碍农民工进入城市的唯一原因,这种现象是多种不公正的制度共同造成的。 总体上看,学者们所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层面上。他们关注的焦点主要 集中在中国的政策缺陷上,很多学者都呼吁消除户籍制度,打破这种城乡二元的 格局。 不可否认,这些学术界的研究对于改善农民工的社会地位有一定的推动作 用,有助于国家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社会制度的改革。但是,学者对于城市化过程 中农民工的心理问题研究并不多,有文献记载的,主要有: 李晓芳(2004)采用心理学量表对青年民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 发现青年民工确实存在心理问题。魏翠妮、王善坤(2005)研究了青年农民工的犯 罪心理问题,他们认为为长时间的心态不平衡是导致农民工犯罪主要原因之一。 长时间的心理失衡,造成了农民工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自身长期 遭受的不公平现象加大了农民工对社会的仇视态度, 他们把这种仇视态度发泄在 自己或其他人身上,从而走向犯罪的道路。 1 13 3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文从农民工的心理问题入手, 针对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期间出现的几种主要 的心理问题,根据问题找出造成他们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措施,希望能 1 段成荣 论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兼谈北京市流动人口问题 【j】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3: 5657 2 唐秀英我国农民工城市适应略论【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3,3:3233 3 张文慧从民工与城市社会的“理想融合”反思边缘群体社会保障【j】生产力研究,200612:33 34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帮助农民工了解自身的心理状况,调适好自己的心情,做好面对城市生活的各种 准备。 农民工在现在城市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民工的心理问题也 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因此,我们呼吁有关政府部门能制定有效的措施,积 极关注农民工群体,帮助农民工提高工作技能,尽快适应竞争激烈的城市生活。 因为我们的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不仅需要身体健康的农民工, 更需要心理健康的 农民工。城市要真正接纳农民工,就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帮助他们改 善生活,因为我们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所有人的共同富裕。 本文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兼顾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系统研究现代农民工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心理问题产生 的原因及对策,从而期望大家重视这个问题,关心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并且为政 府关于农民工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有: 1 1理论意义理论意义 本文通过研究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工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产生的原因和相应 对策,将农民工问题纳入到心理学的理论视野中,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2 2实践意义实践意义 (1)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的心理素质,完善他们的人格。和城市市民相比, 农民工的生活条件恶劣、缺乏职业技能、工作没有保障、享受不到城市社会保障 制度, 在和城市市民的交往中, 容易被歧视。 因此, 农民工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帮助农民工养成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完善他们的人格。 (2)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政府制定农民工的相关政策提供一定的借鉴和 参考。社会的和谐离不开个体,当一个社会中有心理问题的人越多,会引发更严 重的社会问题, 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研究农民工的心理问题, 并探讨相应对策, 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也为政府制定农民工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1 14 4 本文的研究本文的研究方法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外关于农民工的文献进行深入分析, 结合走访调查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多角度研究与重点研究相结合,深入了 解农民工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产生的原因,探索解决农民工心理问题的途径。 1 15 5 相关概念的界定相关概念的界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1.1.5 5.1.1 农民工农民工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转型时期,我国传统户籍制度下出现的一种特殊人群,指 户口在农村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 农民工的农村户口使其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 会, 城市市民对农民工存在着歧视和排斥心理。农民工这种被排斥被隔离的状态 决定了他们处于弱势地位的现实。 李培林认为:“农民工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在家乡附近乡镇企业工作, 没有离开住所的农民工,即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另一部分是指离开家乡到外地 去打工的农民工,也称流动农民工”1。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指离开家乡到外地去 打工的农民工,即流动农民工。 1 1.5.5.2.2 城市化城市化 城市化,也被称为城镇化,不同学者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就目前来说,国内 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是从以下四种角度予阐述的。 1 1人口学的角度人口学的角度 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 城镇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多 的过程。人口学家认为城市化就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 人口的过程” 。我国学者陈颐认为: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或城市地带集中的现 象或过程,城市化既表现为非农产业和人口向原有城市集聚,城市规模扩大,又 表现为在非农产业和人口集聚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城市,城市数量增加的过程”2。 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36%左右,我国人口大部分还是农民,比同 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低很多, 因此加快我国城市化的步伐可以促使农村剩余劳 动力尽快转移到城市,同时还能带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2 2社会学的角度社会学的角度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是指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即随着经济 的发展,农民人口逐渐摆脱落后封闭的生活方式,适应城市生活方式。在这个过 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素质、价值观念都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的过 程就是城市化。因为发展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我们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 共同富裕,不仅要提高城市市民的生活水平,还要提高农民工的生活水平,改善 1 李培林,李炜农民工在中国转型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态度【j】社会学研究,2007,3:3738 2 陈颐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2:567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能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从而促使我国社会的整体发展水 平有所提高,使农民工和城市市民的关系更加和谐。 3 3经济学的角度经济学的角度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城市化就是农村生产力不断进步、农村经济不断发展、 农村逐渐发展为城镇的过程。谢文蕙认为: “城市化是农村自然经济转化为城市 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一方面,工业化会提高农业生产率,同时工业扩张为农村 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的落后也不利于城市地区的 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进步”1。加快农村地区的工业化大生产,对于 农村和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4 4地理学的角度地理学的角度 地理学家认为城市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中枢, 城市决定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 的发展方向。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促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 农村通过经济发 展逐渐变为城镇,这个转化的全过程就是城市化。周一星认为:“城市化即城镇 化,是包括农业区甚至未开发区形成新的城镇,以及已有城镇向外围的扩展,也 包括城镇内部已有的经济区向更集约的空间配置和更高效率的结构形态发展” 2。 笔者把城市化定义为:城市化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村经济不断发展,逐 渐变成城镇, 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或直接转变为城市市民,使城市人口数量不断 增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不断完善各种政策制度,不断完善各项基础设 施建设,同时城市的价值观念和城市文化准则不断向农村扩散,逐渐成为主流文 化。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生产力不断进步,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 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其本质还体现为一种经济社会结构变动过程。 1 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120121 2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899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农民工城市化进程现状及心理问题的理论分析农民工城市化进程现状及心理问题的理论分析 2 21 1 农民工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农民工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我国的城市化率比之前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很低。 我国农 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加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化率低。改革的成 功,农业生产力有了很大进步,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增多,大量的农民工来到城 市打工。农民工进城就业,是农民工迈向城市化的第一步,也是城乡二元经济体 制开始瓦解的标志,说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同时,随着我国 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二、三产业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 劳动力。 农村的生产力远低于工业生产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工资水平普遍偏低, 工业就可以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身上获取高额的利润, 这是我国现阶段不可避免的 社会现象。可以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已成 为一种必然现象,农民工也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之一。 2 22 2 农民工的农民工的经济经济现状现状 2.2.12.2.1 农民工的就业途径和领域农民工的就业途径和领域 2009 年农民工检测调查报告显示:“2009 年,我国外出农民工的总量 是 14533 万人,比上年增加 492 万人,增长 3.5%”1。农民工的就业类型主要分 为受雇形式和自我经营,据调查,在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中,受雇形式占到绝大多 数,自营者为少数,仅占 6.4%。2009 年,从以受雇形式就业的农民工的就业类 型来看,他们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和 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 从事这六种职业的农民工占到以受雇形式就业的农民工的 89.7%。 从图 2.1 可以看出,外出农民工选择就业的城市仍以东部沿海城市为主, 2009 年选择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为 9076 万人,占全国外出农民工总数 的 62.5%,比上年有所减少。随着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 择在中、西部城市就业。从图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2009 年选择在中、西部地 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的人数比 2008 年有所增加。调查表明,随着中、西部地区 1 农民工检测调查报告国家统计局网,2009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6 的发展, 外出农民工越来越多的选择离自己家乡近的城市务工。 从图中可以看出, 选择省内务工的农民工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图 2.1 外出农民工就业地域分布比例(单位:%) 2.2.22.2.2 农民工的收入和支出农民工的收入和支出 2009 年农民工检测调查报告显示: 外出农民工的收入与之前相比有所增加,除了自己经营的外出农民工之外, 2009 年,全国外出农民工每月平均收入为 1417 元,比上年有所增加,但增长幅 度低于全国平均的工资增长幅度。从表 2.1 可以看出,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 月均收入最高,为 1422 元,比 2008 年增长 77 元;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 工月均收入都有所提高,西部地区的增长幅度更大一些。选择以自己经营的方式 务工的农民工的月均收入为 1837 元,高于以受雇形式务工的农民工。 表 2.1 农民工在不同地区的月均收入水平及增幅 单位:元、% 2009 年 2008 年 增减 增幅 全国 1417 1340 77 5.7 东部地区 1422 1352 70 5.2 中部地区 1350 1275 75 5.9 西部地区 1378 1273 105 8.3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7 在支出上,农民工平均每月支出 755 元,将近占到收入的一半,其支出主要 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其中,用来购买食品和缴纳住宿费用占到总支出的 55, 农民工在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非常少,几乎没有。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农民工 的恩格尔系数要大于 40%,这说明他们的生活水平极端贫困。相对来说,自主经 营者每月的花费较多,每月平均为 1873 元。这是因为他们除了生活必需品外, 还要支付摊位费用和店铺租金,他们的生活状况比起普通的打工者要好点,但他 们的生活一般也不富裕。 2 23 3 农民工在社会层面的现状农民工在社会层面的现状 2.3.12.3.1 农民工的农民工的居住状况居住状况 调查显示,60%的雇主或单位给外出农民工提供工棚或宿舍,一部分农民工 由于工作单位不提供住宿,选择与他人合租或独自租房, 仅有非常小的比例的外 出农民工在工作的城市购买房屋。 在离家较近的乡镇企业工作的农民工一般都选 择回家住宿,这些农民工没有住宿方面的花费。我们走访了一些农民工,在单位 或雇主不提供住所的情况下,有的自带铺盖,白天工作,晚上就睡在工地 或天桥底下。有的农民工租住在那些房屋条件不好,租金相对便宜的房 子里,我们发现农民工租住的地方,许多建筑条件非常差,一些建筑都 被政府列入了危房,而农民工就居住在这些已经被列为危房,随时有可 能倒塌的地方,这些地方一般比较混乱,治安状况很差。从居住成本看, 在雇主或单位不提供住宿的情况下, 这些农民工平均每月花费 256 元用于支付住 宿费用。 2.3.2 2.3.2 婚姻家庭问题婚姻家庭问题 农民工的家庭问题主要包括夫妻关系、子女、留守老人等问题。我国的农民 工在进城务工时 70%以上的人把子女、老人、配偶留在农村,由此便产生了留守 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的“三留人口”问题。 1夫妻感情问题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0.95的抽样数据, 我国有 11%的妇女在外务工, 留守已婚妇女有 3.3%,总人数已达一千多万。有研究表明,农村离婚率大幅上 升,其中外出务工人员和经商者占到离婚人数的 80%。农村夫妻一般都是经过相 亲结婚的,婚前他们相处的时间很短,因此他们的感情基础相对薄弱,夫妻双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8 分开时间一长,更没有共同语言,婚姻关系很容易破裂。农民工外出打工,在提 高收入的同时,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对农村的乡土社会造成很大冲击。 2“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的人数不断增加,教育问题突出 “留守儿童”问题。据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共有约 6000 万农村留守儿童, 其中 14 周岁以下的留守儿童约占 66.7%,大约 17400 名留守儿童的家长外出务 工年限在 5 年以上。有 60%的农民工将孩子留在农村,87.3%的家长每年见孩子 一到两次,12.7%的一年到两年才能见到孩子一次。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不 断延长,因父母经常不在身边,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因为家庭亲情团聚频率低,存 在不同程度的亲子教育缺位现象,家长与孩子分离的时间越长,留守儿童亲子教 育缺位现象将越严重。 因为缺少亲情抚慰, 监护管教不严,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人格、智力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他们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形成自我封闭冷漠 和孤僻的性格,甚至出现行为和道德问题。 “流动儿童”问题。流动儿童是指跟随父母离开家乡到父母务工的城市的儿 童,流动儿童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上。有调查显示,一些流动儿童到了适龄期 仍然没有入学, 入学的流动儿童也存在超龄现象严重的问题。由于城市公立学校 对他们的入学门槛设置很高,大多数流动儿童选择农民工子弟学校。但农民工子 弟学校的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比较匮乏,教师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育质量还 有待提高。由于流动儿童的父母大多忙于生计,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辅导他们, 因此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都较差,他们的失学率相当高。 3留守老人问题 农村老人养老的重任基本落在儿女的身上,农村老人晚年生活如何,完全取 决于子女的孝心。但农村生活条件有限,很多年轻的农村青年都外出打工,家中 老人留守家中。据调查,目前,农村留守老人有 1800 余万,随着我国已经步入 老龄化社会,留守老人还有增加的趋势。大多数留守老人生活条件比较艰辛,居 住环境很差。除了那些年龄特别大的之外,大多数留守老人还要下地干活,帮助 子女管理田地。很多年轻农村夫妇一起外出打工,无暇顾及子女,抚养教育孙辈 的重任也落在了留守老人的身上, 这使得留守老人的生活负担和精神负担大大增 加。 以上便是从经济、社会层面分析的农民工的生活现状,可以看到,大多数农 民工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为生计忙碌着。他们为了能把收入多攒一点,起早贪 黑,省吃俭用,他们卑微地、倔强地为维持自己的生活努力着,他们不是工作的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9 机器,他们也有自己的感情,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但他们的心理问题却被自 己被社会长时间地忽略着。 2 2. . 4 4 农民工心理问题的理论分析农民工心理问题的理论分析 2.2.12.2.1 需求理论需求理论 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马斯洛认为: “一系列内在需要驱动人 的活动, 这些需要是分层次的, 只有低级需要满足之后, 才会出现更高一级的 需要。 马斯洛通过多年的研究, 得出人类有五种最基本的需要: 生理需要、安全 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1。这五种基本需要层层 递进,构成一个金字塔式的结构, 按强弱先后出现: 1生理需要。生理需求处于金字塔的最底层,是人类最基本、最本能的一 种需求,是人类维持生存所必需的需要之一,包括衣、食、住、行等需要。马斯 洛认为, 人类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下, 才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 目 前, 生理需要也是农民工首先要满足的,农民工在城市中首先要满足衣食住行的 需要,才能考虑其他的需要。 2安全需要。在满足了生理需要之后,个体才会出现更高层次的需求,即 安全需要。安全需要是指个体要求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安全的,所做的工作对身体 是安全的,所结识的人是可以信赖的等等。安全需要表现在农民工身上,就是农 民工希望得到一份相对较稳定、 薪水较高的工作, 在城市中有可以信赖的朋友等。 3归属和爱的需要。在前两种需求得到满足之后, 个体就会出现归属和爱 的需要。它是指一个人希望与身边的朋友建立一种友好的关系,可以进行情感上 的交流的需要。比如交朋友、恋爱、结婚、参加社会活动等,都是归属和爱的需 要。农民工在城市中工作,内心希望融入城市,渴望被城市市民接纳,这就是一 种归属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有两种,“一种是自尊,一种是希望受到他人 的尊重。通过实现自尊的需要, 人们就会更加自信, 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能处 理好工作和社会交往中的难题。反之,一个人如果缺乏自尊就会没有足够的信心 去处理面临的问题” 2。这种需要对于农民工来说是很难实现的,因为农民工在 城市中本来就处在生活中的最底层,很多方面又受到城里人的歧视。正是由于这 1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789 2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3423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 种尊重的需要实现不了,农民工才容易出现自卑的心理。 5认知需求。这种需求是指“个体对自己对他人人对事物的变化有所理解 的需求。 ”这种需求反映在农民工身上,就是农民工在进入城市后希望自己能适 应城市的生活,被城市所接受。 6. 美的需求。 “指对美好事物欣赏并希望周遭事物有秩序、 有结构、 顺自然、 循真理等心理需求” 。这种需求由于农民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水平的限制,因此 他们很难实现。 7.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处于金字塔的顶端,是人类的终极需要,马斯 洛认为: “这种需要是指一种想要变得越来越像人的本来样子, 实现人的全部潜 能的欲望”1。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其他需要都满足后才出现的,是一个人追求 个人潜力发展的驱动力。因为农民工还处在满足生理需要的阶段,这种需要对农 民工来说很难实现。 2.2.22.2.2 社会角色理论社会角色理论 社会角色理论是由社会学家米德和文化人类学家林顿最早提出。 社会角色理 论认为:“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是由他所处的位置以及和他人的交往决定 的,当个体和不同的人交往时,他的权利义务也有所不同,他所扮演的角色也随 之改变。 ”2 农民工在城市中,他们的职业角色是工人,但由于他们的户口还在农村,身 份角色还是农民。农民工对自己角色的认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