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三年级语文上册 老北京的春节6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1页
2019-2020年三年级语文上册 老北京的春节6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2页
2019-2020年三年级语文上册 老北京的春节6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3页
2019-2020年三年级语文上册 老北京的春节6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4页
2019-2020年三年级语文上册 老北京的春节6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年三年级语文上册 老北京的春节6教案 北师大版教材分析老北京的春节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过年”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这一单元编排了一首古诗、一篇散文和一篇故事,反映了我国人民热过年的节日习俗,表达自古至今人们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情感。本课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以平实洗炼的语言将老北京春节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娓娓道来,也映出老北京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展现了一幅醇厚悠远、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图。本篇文章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线索清晰,简洁、平实的语言中蕴涵浓浓的京味,散发着节日的喜庆之气。学情分析我所要执教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乐于表达自己的看法,经过前两年的学习,具有初步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能够读懂浅近的文章,具备了初步的理解能力,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复杂词语的意思,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内容及情感。对于春节这一传统民俗节日,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然而对于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学生了解得不多,也因此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本科的教学中我准备采取情境再现、推进式引导等策略,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读中品味京味文化。教学目标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知道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汇,了解按照时间推移记叙的写作顺序。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阅读抓重点词句的理解来了解老北京的民俗,感受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2.通过反复读书,从字里行间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截然不同”、“日夜不绝”“守岁”等词语的意思。设计思路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老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品味作者的语言,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故设计了从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通过大量的不同形式的读,体会感情、品味语言;优美过渡语与课件完美结合,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兴趣的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恭喜恭喜,同学们,伴着这喜气洋洋的乐曲我们来继续学习著名的京派作家老舍先生的老北京的春节出示新词,复习。(规矩、差不多、腊月、泡蒜、对联、鞭炮、守岁、拜年、恰好、灯盏、长龙、预示、吉祥)2、老舍爷爷写的是“老北京的春节”,题目中的“老”是什么意思?课件:字典中对“老”是这样解释的:1、跟“少”或“幼”相对 2、经常3、陈旧 4、原来的今天,就让我们踏着作家老舍的笔迹,穿越时空的隧道,去老北京逛一逛,感受老北京的春节是怎样的。二、学习课文,理清思路,了解习俗,体会感情。1、老北京人忙碌了一年,终于盼来了春节,自读课文,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找一找,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3、老北京人在年前都有哪些老规矩呢?这些老规矩不仅有这些,还有很多呢,读读下面的童谣,你还知道了哪些老规矩?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从这些老规矩中你看出什么?一年的辛勤工作,盼来了这个阖家团圆的节日,老北京人为了过好这个年,快乐的忙碌着,他们管这叫“忙年儿”!4、欢欢喜喜过大年了,老北京人又是怎么过年的?年里有这么多重要的日子,你最喜欢哪个日子呢?请同学从课文46自然段中找出那一段,再读一遍,想想你为什么喜欢。5、读后交流(1)描写除夕的段落a、你为什么喜欢?(热闹)b、哪些语句体现了除夕的热闹?d、配乐读:听着这欢快的音乐,想象着这热闹的景象,让我们再来有滋有味的读读这一段吧。e、这一段是围绕那句话写的?(2)描写大年初一的段落。a、指名读。b、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截然不同”什么意思?自己读一读,联系着上一段的内容,体会,大年初一与除夕的景象有什么不同。(配乐欣赏:拜年、庙会图片)c、男女生对读,体会除夕的热闹和大年初一的悠闲。(3)描写元宵节的段落a、老舍爷爷说高潮是元宵节,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用心读课文第6自然段,画出感受深刻的句子,然后和同桌交流交流。 b、教师随机指导朗读c、点拨:如果说除夕的最大特点是热闹,元宵节的出众之处就是亮堂。天上是明月当空,地上是灯火通明,从大家到老铺到家里,处处张灯结彩,灯火通明。正是因为这些绚丽多彩、千姿百态,高高悬挂的明灯与天上的皓月交相辉映,把整个老北京的正月十五装点得喜气洋洋,怨不得人们称正月十五是春节的高潮!(配乐欣赏:元宵灯会)d、各种各样的花灯,令人耳目一新,谁能不喜欢呢?这么热闹的灯会,你们想不想读一下呢?f、正月十五吃元宵可是老北京的习俗,这元宵呀讲究还不少呢,它代表着和和美美,团团圆圆。预示着新的一年快乐吉祥。6、我们通过许许多多的老北京习俗感受到了老北京人过年时热闹喜庆的场面,体会了浓浓的年的味道,老北京的年味儿都在哪里?是什么?7、总结写法:过了正月十五,一转眼就到了正月十九,春节就结束了。新的一年又开始了,老舍爷爷是按照什么顺序向我们介绍老北京的春节的?(时间的先后顺序)三、扩展延伸:1、这篇课文不仅让我们领略了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字里行间也传递着京味文化。简介老舍:(图片)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也感受得到老舍爷爷对我们北京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2、这节课我们一起享受了老北京春节的快乐,你们想过没有,老北京的春节为什么这样过?这些习俗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又是怎样形成的?老师向大家推荐一个网站老北京网,你可从中了解更多的老北京风俗的知识,了解京腔京韵的京味文化。3、我们是新北京人,在传承传统的风俗习惯的同时,也发展着新的风俗,就拿春节来说,一些新的习惯也慢慢在家家户户扎了根,比如欣赏图片、音乐认读词语查字典,理解“老”在文章中指的含义。预设:喜庆、热闹年味十足默读13自然段预设:对春节的重视、忙碌指名读,师生对读学生齐读默读、批注扩展想象,用总分、排比句式:“元宵节上的花灯 各不相同,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总结体验:老北京的年味是色如翡翠色味双美的腊八蒜;是香甜的腊八粥;老北京的年味儿在响彻夜空的爆竹声中;老北京的年味在正月十五流光溢彩的灯会上看春晚欢快的乐曲渲染了节日喜气洋洋的气氛,对“老”字的理解引发学生思维和发问“老北京的春节和现在北京的春节有什么不一样吗?” 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紧接着教师设计了下面的过渡语,于是学生带着兴趣,带着疑问走进文本。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感受老北京除夕的热闹、喜庆、团圆,体会老舍的语言丰富、生动,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老北京正月十五夜晚的美。明白为什么正月十五是春节的高潮。让学生通过句式练习,体会正月十五的灯的数量多、种类多、样式多。初步认识老舍,感知京味文化,引发学生对老北京风俗的探知欲望。板书设计喜 庆热 闹老北京的春节腊月初喜庆热闹 开始 正月十五 高潮 正月十九 结束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1、我会判断。(在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的句子后面打 “”。)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开始。( ) 老北京的春节在正月十五结束。( ) 老北京的春节高潮在除夕。( )元宵节的习俗就是吃元宵。( )泡腊八蒜、喝腊八粥、贴春联、逛庙会都是老北京春节的习俗。( ) 本文作者是老舍。( )2、我爱积累。(在这篇课文中学习的新词) 3、我喜欢的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4、我会选。(选择你认为正确的答案) 学习了课文,我认为老北京的春节是( )的。A、热闹 B、冷清 C、喜庆 D、持续时间长 E、阖家团圆本次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所具有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充分的渗透了老北京过春节时的风俗习惯,让学生在感受到老北京春喜庆热闹的气氛的同时,也初步品味了京味文化。利用了歌谣、图片、音乐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从而激发了学生对老北京民俗的兴趣,适时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探求、了解京味文化。附送:2019-2020年三年级语文上册 老北京的春节7教案 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2、小组内交流。3、全班交流汇报(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5、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五、领悟表达特点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3、对比写法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六、拓展总结,布置作业1、拓展阅读:春节各地的习俗。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课后反思:作者老舍先生,他用“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传统春节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文章语言简洁通俗,描写细腻生动,结构清晰。教学这一课,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方面的问题;接下来略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知道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进行叙述的,并按时间顺序列举出这些日子;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弄清在不同的日子里,那里的人们都有些什么风俗习惯,并完成表格填写;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看作者是将哪几天作为重点来写的,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部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再接着就是找出文中精彩的句段,仔细研读,体会老北京人过春节的感受;最后,再回顾全文,看你从作者的叙述中感受到了什么,体会文章的主题。针对本课的教学实际,结合教学过程,我作出如下反思。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是:1、本课教学设计合理流畅,把握教材准确,制定的教学目标合理,基本上达成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