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代福建路书院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代福建路书院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代福建路书院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代福建路书院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代福建路书院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代福建路书院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宋代尤其是南宋是书院制度创立、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具 有重要地位。福建路书院数量众多,在宋代位居全国第三,且其地处东南沿海, 地域单元的完整性突出,是宋代少有的长久和平的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书院发 展的社会条件较好。福建路还是宋代理学的重要发源地,书院和理学的关系在福 建地区表现的较为典型。选取福建路的书院进行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宋代书院的 创立、发展及其与理学的密切关系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宋代福建路的书院进行考察。首先通过对书院的地域 及时段分布、书院类型、书院建修者身份的考察,力图对宋代福建路书院的分布 及创建形成一个总体性的认识;其次通过对书院师生的构成、学规的制定及其经 费的来源等进行分析,以具体考察书院的运转情况;再次通过对书院里由于求学 原因而形成的祖孙、父子、兄弟同事一师及学术婚姻等的考察,为研究宋代学术 流派的巩固与发展及当时社会的人伦理念提供一个相对独特而有意义的视角;最 后通过考察杰出人物和社会变动等对福建书院的影响,进一步探究书院和理学的 密切联系以及书院在面临社会巨变时所做出的反应及呈现出的面貌。 总体来看,福建地区的书院在宋代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作为理学家传播 学术的重要机构,宋代福建地区很多书院都与理学名家有着紧密联系,特别是朱 熹对福建地区书院的影响巨大。正是受到了以朱熹为代表的宋代理学名家和正统 士大夫们的影响,宋代福建地区的书院才呈现出比较繁荣的学术态势和比较久远 的生命力,其在面临伪学之禁和宋元易代的社会危机时刻,才能仍然呈现出高昂 的气节和活力。 关键词t 宋代;福建路;书院;理学 a b s t r a c t t h es o n g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s o u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5b e i n gac r u c i a l p e r i o do f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a c a d e m ys y s t e m , p l a y sam a j o rr o l ei nt h eh i s t o r yo f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h i n e s ea c a d e m i e s f u j i a nl ul i s t s o nt h et h i r di nt h e s o n gd y n a s t yf o ri t sn u m e r o u s a c a d e m i e s b e i n gs i t u a t e da tt h es o u t h e a s t e r nc o a s t ,i ti sar a ml o n g - t i m e p e a c ea r e a w i t ht h ep r o m i n e n c eo ft h er e g i o n a l i n t e g r i t ya n df a i r l y d e v e l o p e de c o n o m y , w h i c hp r o v i d eg o o ds o c i a lc o n d i t i o n s f o r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a c a d e m i e s a s a l l i m p o r t a n t b i r t h p l a c e o f n e o c o n f u c i a n i s mo f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 f u j i a nh i st y p i c a li np r e s e n t i n g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a c a d e m i e sa n dn e o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s e l e c t i n g f u j i a nl ut oc o n d u c tr e s e a r c hh a ss i g n i f i c a n tr e f e r e n c ev a l u ef o ro u r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a c a d e m i e si n s o n gd y n a s t ya n dt h e i rc l o s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w i t ht h en e o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t h et h e s i s w i l l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 f u j i a nl ua c a d e m i e si nt h es o n g d y n a s t yf r o mf o u rp e r s p e c t i v e s t ob e g i nw i t h ,i tw i l lm a n a g et og e ta g e n e r a lv i e wo f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n d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f u j i a nl ua c a d e m i e s t h r o u g he x a m i n i n gt h e i r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t i m ea n dp l a c e s ,t y p e sa n dt h e i d e n t i t yo ft h e i re s t a b l i s h e r s ;s e c o n d ,i tw i l le x a m i n et h e i rf u n c t i o n i n g s p e c i f i c a l l yt h r o u g ha n a l y z i n gt h ec o m p o s i t i o no fm a s t e r sa n ds t u d e n t s , t h ef o r m u l a t i o no ft h es c h o o lr e g u l a t i o n sa n df u n d i n gs o u r c e s ;t h e n ,i t 2 w i l lo f f e rar e l a t i v e l yu n i q u e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tp e r s p e c t i v et os t u d yt h e c o n s o l i d a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a c a d e m ys c h o o l s o fs o n ga n di t s h u m a n ee t h i c st h r o u g hi n v e s t i g a t i n gt h ep h e n o m e n ao fap e m o np u r s u i n g h i ss t u d i e sw i t hh i sg r a n d f a t h e r , f a t h e r , b r o t h e r s ,a n dc o l l e a g u e sa f t e ro n e m a s t e ra n dh a v i n gm a r i t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f o ra c a d e m i cr e a s o n s ;f i n a l l y , i t w i l lf u r t h e rp r o b ei n t ot h ei n t i m a t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a c a d e m i e sa n d n e o - 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sw e l la st h er e a c t i o na n da p p e a r a n c eo fa c a d e m i e s w h e nc o n f r o n t e dw i t hd r a m a t i cs o c i a l c h a n g e st h m u g hi n q u i r i n gt h e i n f l u e n c e so fo u t s t a n d i n gf i g u r e sa n ds o c i a lc h a n g e so nt h e m o nt h ew h o l e ,t h ea c a d e m i e si nf u j i a nd i s t r i c td e v e l o p e dr a t h e rf u l l yi n 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 a sap r o m i n e n ti n s t i t u t i o nf o rn e o c o n f u c i a n i s t st o t r a n s m i tt h e i ra c a d e m i ct h o u g h ta n dd o c t r i n e s ,m a n ya c a d e m i e st h e r e r e l a t e dc l o s e l yt ot h ef a m o u sn e o - c o n f u c i a n i s t s ,a m o n gt h e mz h ux ih a d as p e c i a li m p a c t j u s tb e i n gi n f l u e n c e db yt h ef a m o u sn e o c o n f u c i a n i s t s a n do r t h o d o xs c h o l a r - o f f i c i a l si n s o n gr e p r e s e n t e db yz h ux i ,c o u l d a c a d e m i e si nf u j i a nd i s t r i c td i s p l a yf a i ra c a d e m i cp r o s p e r i t ya n dl a s t i n g v i t a l i t yw h e nf a c i n gs o c i a lc r i s e so ft h ep r o h i b i t i o no fp s e u d o a c a d e m y a n dt h et r a n s i t i o no ft h es o n ga n dy u a nd y n a s t y k e y w o r d s : s o n gd y n a s t y ;f u j i a nl u ; a c a d e m y ; n e o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3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 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 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锄日期:为0 7 :; 妒闫,jl a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 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嗍研日 宋代福建路书院研究 宋代福建路书院研究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从唐玄宗开元六年( 7 1 8 年) 设丽正书院算起,到宋代成为理学家们学术传播 的重要阵地,再到“明清逐渐取代各级官学丽成为地方教育中的一种主要机构, 直到清光绪二十七年( 1 9 0 1 年) 诏改书院为学堂止,书院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一 千多年。无论是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机构、教育制度,抑或是“宋明以降儒学发 达的制度上的保姆”2 ,历史赋予书院无限的文化魅力,影响着中国一代又一代的 读书人。 2 0 0 5 年,我参与了宋代文化大辞典的编写工作,在编写“文天祥”这一 辞条时,文天祥的书院学习背景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宝秸三年( 1 2 5 5 年) 文天祥 随欧阳守道在白鹭洲书院学习,欧阳守道“求为有益于世用,而不为高谈虚语以 自标榜于一时”3 ,对文天祥非常器重。文天祥则说“先生爱某如子弟,某事先生 如执经,盖有年于兹。先生与他人吉,或终日不当意。至某,虽拂意逆志,莫不 为之解颐”4 。文天祥从白鹭洲书院肄业后,第二年即高中状元5 。书院经历对文天 祥产生了什么样的积极影响? 且“宋有天下三百载,视汉唐疆域之广不及,而人 才之盛过之,此宋之所以为宋者也”6 。宋代的人才与书院有什么关联呢? 带着这 些问题,我开始了对“书院学”7 的关注。在对书院研究有了概括性认识后,我发 现学术界、教育界、文化界对书院的研究虽已涉及到很多方面,但在区域性书院 研究上,特别是在对福建地区的书院研究上还未深入,尚有进一步的研究空间。 其一,宋代尤其是南宋,是书院制度创立、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政府因势 。白新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 前言) ,天津大学出版社,1 9 9 5 年5 月版。第l 贰 2 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 上,( 序二李弘棋先生序,。浙江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2 页。 文天样:祭欧阳巽斋先生。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一。 4 文天祥:祭欧阳巽斋先生,文山先生全集卷十一。 。 关于文天样书院学习情况参考了万绳楠的文夭样传 ,河南人民出版社,1 9 8 5 年5 月版 6 范文芷集补编卷四重建文正书院记。 7 刘海峰在r 书院学”引论一文中首次提出建立“书院学”的构想和倡议文载教育评论,1 9 9 4 年第 5 期。 宋代福建路韦院研究 利导的文教政策和印刷术的发明等政治文化原因,书院自北宋称名天下之后,到 南宋即成为士入趋之若鹜的文化组织,几乎每一所书院都与名士、名师、名儒有 密切的关联,书院建设也出现了蓬勃发展、繁荣昌盛的局面,其相关的书院制度 亦日趋完善。选取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宋代进行研究,可以对书院在其发展 历史上的地位、作用有更深层次地把握,也有利于更进一步理解宋代文教政策的 制定及其实施。 其二,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号称“东南山国”,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地域单 元的完整性非常突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有“闽道更比蜀道难”之说,是 宋代较为少有的长久和平的地区。宋代的福建是当时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 一,称誉古代世界的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正是在这一时期逐步走向她历史的 鼎峰。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5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 繁荣。宋初以来的儒学文化浪潮,福建深受影响,宋代学人更以“海滨邹鲁” 词来描述福建的儒学,福建地区的文化繁荣由此可见一斑。南宋时期福建文化的 突出亮点就是“闽学”,亦称“朱子学”、“朱学”,它是理学的一个流派,也是理 学的顶峰。“闽学是指以朱熹为首包括其门人在内的南宋朱子学派的思想,以及其 后理学家对朱子学的继承和发展。因朱熹及其门人主要活动于福建,故其学说称 为闽学”9 。“闽学”由地域性学说扩大到全国,影响深及后世。其形成和发展有着 独特的人文背景和社会环境,而福建地区的书院建设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 功不可没的。宋代福建地区书院总数居于江西、浙江之后,位居全国第三”,书院 中涌现出的名师高徒更是数不胜数。以书院为链接点,将社会、人物关系网络有 机地联系起来考察,对于更进一步探讨学人、学派和书院的互动与一体化过程有 较大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使对福建地区的书院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其三,学术界、教育界、文化界对书院的研究虽已涉及到方方面面,但对区 域性书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湖南、江西、两浙、广东、四川等地区,虽然2 0 0 3 年 8 月齐鲁书社出版了泉州古代书院( 苏黎明等著) ,但对于“福建地区的书院研 究”这一课题尚未见有专著问世,也少有相关论文。整个福建地区的书院研究尚 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另外,现存的大量明清福建方志资料、宋 史记) 卷六十二管晏列传 9 高令印、陈其芳:福建朱于学) ,福建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2 页,注释。 参见顾宏义:教育政策与宋代两浙教育) ,湖北教育出版杜,2 0 0 3 年舨,第1 5 5 页,。两宋书院的地区分 布表” 宋代福建路书院研究 人笔记、传记材料及当今学者整理出版的如中国书院史资料“、中国书院辞 典惶等,都使对福建地区书院的研究成为可能,并为研究提供了莫大的帮助。书 院研究的专家学者如白新良先生、陈元晖先生、邓洪波先生、李才栋先生、李弘 祺先生、王炳照先生、杨慎初先生、朱汉民先生”等关于书院研究的专著和论文, 无论在写作体例,还是在研究成果上,都将为本文写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使作者 有进一步研究的航标。同时,学术界关于书院研究及区域教育研究的成果,如教 育政策与宋代两浙教育1 4 元代书院研究b 等著作,亦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思 路和参考。 本文的研究主旨主要有三,其一,试图从福建地区书院的人物关系着手,通过 对人物修建、修复书院的背景原因及其在书院中交往、讲学、关系变化等一系列 问题的阐述,以书院为链接点,将人物和社会有机结合,以揭示出学者、学派及 书院的互动及其一体化进程。其二,将对书院的研究与社会史的研究相结合,更 深层次地探讨人物间的人际关系及其社会影响,对于扩大书院研究范围也有_ 定 意义。其三,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书院教育成绩斐然的重要因素,也是学术流派得 以绵延传承的重要原因之一。书院制度中形成的师徒如父子、家人的关系及其具 有内涵的科学教育思想,也将为现代大学教育提供新的借鉴。 二、学术史回顾及研究现状 2 0 世纪初改书院办学堂,之后2 0 年很少有人提及书院。2 0 年代后,人们由 现代学校的短处反观传统书院的长处,认识到旧式书院也有可取之处,进而发起 了2 0 世纪第一次书院研究和书院实践的运动。1 9 2 3 年4 月,毛泽东在新时代 第一卷第一号发表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提出“从研究的形式一点说, 书院比学校实在优胜的多。”1 6 1 9 2 4 年2 月,学术大师胡适发表书院制度史略, 将古时书院与“道尔顿制精神”比较分析,并认为“在千年以来,书院实在占 教育上一个重要位置,国内的最高学府和思想渊源,惟书院是赖。” 书院实践的 ”陈谷嘉、邓洪波:中图书院史资料,浙江教育出舨社,1 9 9 8 年版 ”季啸风主编:中国书院辞典) ,撷江教育出版社,1 9 9 6 年版 “排名不分前后,按音序排列。 ”顾宏义:教育政策与宋代两新教育 ,湖北教育出版社,2 0 0 3 年版 ”毛;:梓:元代书院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0 年版 ”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 ( 下) ,第2 5 9 1 页 ”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 ( 下) ,第2 5 9 3 页 宋代福建路书院研究 运动在三四十年代之际出现高潮,新创了张学良的萃升书院,梁漱溟、熊十力的 勉仁书院,宋哲元的莲池书院,黄绍绒的天目书院,张君劢的学海书院,马一浮 的复性书院、钱穆的新亚书院等一批复兴民族文化的学术教育组织。在此期间, 出版了关于书院制度的三本论著:周传儒的书院制度考、盛朗西中国书院制 度、刘伯骥的广东书院制度沿革,发表了有关书院研究的论文、资料共6 7 篇 。3 。不仅包含了对书院的整体综合性研究,还涉及到了对五代、宋、元、明、清书 院的断代研究及对某一典型书院的研究。 之后的二十多年,书院研究一度沉寂下来。1 9 5 0 年至1 9 7 8 年间,在大陆只发 表过2 4 篇有关书院的论文、资料,且多为发表在文史资料中对书院考证性的 研究”,对书院研究推动甚少。1 9 7 9 年之后,由于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大陆的书院 研究逐渐兴盛起来,特别是近年来,关注传统和未来的学术界、教育界、文化界。 对书院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大量的研究成果提炼了“书院文化”的新概念。因关 于书院研究的专著和论文数量之大,涉及面之广,在此不能一一详述,只对区域 性书院的研究和与本论题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粗略的梳理。 在区域性书院研究方面。最早的专著首推刘伯骥的广东书院制度沿革( 1 9 3 9 年) ,对广东书院进行了开创性研究。王启宗所著的台湾的书院”提出台湾有 书院始自康熙二十二年( 1 6 8 3 年) ,并对台湾书院设立的经过及其制度作了较为详 细的介绍。胡昭曦的四川书院史副对四川地区书院的发展状况和兴衰作了较为 深入的探索和总结。“全书资料扎实,内容丰富,学风严谨,创新显著,是第一部 较为全面系统地论述四川书院的力作,也是全国少见的省区书院史专著,在书院 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但) 四川书院史的研究尚处于起步的阶段,本书 还只是初步探讨,有关资料需要进一步发掘,不少问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黄 泳添与杨丽君的广东越秀古书院概观2 3 对广东清代出现的越秀区古书院群做了 详细的介绍。2 0 0 3 年齐鲁书社出版了泉州古代书院2 4 ,是第一部关于福建地区 1 1 6 参见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二所及北京天学历史系合编:中国史学论文索引 ,科学出版社,1 9 5 7 年版;季啸风主编:中国书院辞典所附中国书院研究文献索引。 r 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中国史学论文索弓i 第二编,中华书局,1 9 7 9 年舨;季啸风主编中 国书院辞典 所附中国书院研究文献索引 冲王启宗;台湾的书院 ,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文字影音出版品展售中心,1 9 9 9 年版 2 1 胡昭曦;四川书院史,巴蜀书杜,2 0 0 0 年5 月版 控粟品孝: 读后,中国史研究动态2 0 0 年第3 期。 黄泳添、杨丽君:广东越秀古书院概观,中山大学d j 版社,2 0 0 2 年版 2 4 陈笃彬、苏黎明;泉州古代书院,齐鲁书社,2 0 0 3 年版 4 宋代福建路书院研究 书院的论著,认为泉州书院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末五代,书院的名称在唐末五代 亦已出现,但“北宋时期,由于政府对官学的重视,积极倡办府学县学,未能为 书院的发展留下多大的空间,因此,泉州的书院并没有在唐末五代已有的基础上 大批地发展起来,书院的发展在整个北宋时期基本上处于一种沉寂局面。进入南 宋以后,由于官学的困顿,由于理学发展的影响,也由于朱熹泉州讲学的直接推 动,加上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尤其印刷业的进步等一系列相关因素的作用,泉 州的书院迅速兴盛起来,陆续创办了十一所书院,几乎遍及泉属各县,书院制度 亦随之确立,并从此成为泉州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时和后世社会都产 生了颇为深远的影响”。”长江流域的书院提出“在书院的形成、发展、演变 的千年历史过程中,长江流域一直居于全国的重心,引领着这种新型教育体制的 建设潮流”,并认为“士绅是推动长江流域书院教育的基本力量”。该书从士绅、 家族和乡村这些视角探讨了书院的教育功能和文化贡献,也为书院研究开辟了新 的研究视角。江阴书院史话z 7 介绍了江阴自宋代至晚清的地方教育史的发展过 程,侧重记述了庙学的产生及发展演变为书院、高等学堂的情况,对澄江书院、 暨阳书院、礼延书院、南菁书院记述尤祥,书中还涉及江苏学政驻节江阴的相关 内容。在区域性书院研究上,还涉及到了湖南2 8 、江西2 9 、广西3 0 、山西3 1 ,安徽3 2 : 浙江3 3 、江苏3 4 、河南3 5 、南京3 6 、宁波”、蛉南3 8 、太湖3 9 等地区。 在对宋代福建地区书院、文化的研究方面。在对福建地区的书院研究方面, 最早可追溯到1 9 3 5 年4 月岭南学报4 卷1 期发表的郑师许的尤溪书院考略 2 5 陈笃彬、苏黎明:泉州古代书院,第3 2 页。 孙朱汉民、邓洪波、高峰煜:长江流域的书院,湖北教育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l 页( 导论) ,第4 0 1 页 p 赵统:江阴书院史话 ,黄山书社2 0 0 5 年1 2 月版。 郫因论文数量较多,此处只列出部分。以供参考,下同 蒋建国:南来时期湖南书院的创建与理学的传播,现代哲学 ,2 0 0 4 年第2 期。 抑曾子鲁:试论书院对江西文化发展的作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j ,1 9 9 4 年1 月 陈业强:广西书院研究 ,广两地方志) ,2 0 0 4 年第2 期。 ”王志超:山西书院文化的历史流变) ,山西师大学报( 杜会科学版) ,2 0 0 0 年7 月 ”吴景贤:安徽书院沿革考, 学风) 4 卷7 期,1 0 3 4 年9 月 张雷:淮河流域皖境古代书院简述,治淮,2 0 0 2 年6 月 ”王心喜:浙江古代书院通论,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 0 0 0 年9 月。 “孙显军:江苏宋元时期书院考论,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 0 0 4 年2 月 ”侯宏业:宋代理学和书院教育在河南的发展及其影响,教育与职业,2 0 0 4 年第2 0 期 拍奚可桢:南京书院考述,东南文化,2 0 0 3 年第儿期。 ”钟小斐:宁波历史上的书院及学术流派刍议,嘉兴学院学报,2 0 0 5 年9 月。 坤王业兴:岭南书院的兴起与中国书院教育特点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 0 0 5 年第4 期。 虞云目:束代太湖地区的人文风气与教育事业,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舨) ) ,2 0 0 3 年第4 期。 5 宋代福建路书院研究 钟。8 0 年代,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1 9 8 7 年第2 期) 发表韦刚的尤溪书院始末 考,对尤溪地区的书院建设、演变情况做了详细的介绍。1 9 8 6 年福建人民出版 社出版的福建朱子学( 高令印,陈其芳著) 一书对朱熹创建的“朱子学”及其 发展和对后世的影响作了详细的分析说明,其中不乏将人物与书院的结合分析, 但有关书院的篇幅极为有限。2 0 0 3 年8 月,齐鲁书社出版的泉州古代书院一 书对福建泉州地区书院情况作了统计与分析,并认为“南宋泉州境内先后建有十 所书院,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几乎取代官学而成为当时的主要教育机关。”札在 对福建地区的文化研究方面,何绵山先生出版了两本专著:闽文化概论( 北京 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 和八闽文化( 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 。关于闽文化特 点的论述,是八闽文化一书的精髓,作者将闽文化归纳为多元性和延伸性两 大特点,把在闽文化概论中所提到的闽文化难融性、碎状性、保守性、开拓 性等特点归并于多元性特点之中,使叙述的内容更加简洁,更具完整性和系统性。 闽台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征一文中认为宋代福建文化不但繁荣昌盛,为世人所 瞩目和赞叹,而且形成地方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宋代福建文 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集中地体现在注重传统文化的承袭,保存着大量中原文 化的古风;另一方面,福建东南沿海海岸线曲折,有许多良港,自唐宋以后,海 上贸易发达,反应在文化上则是带有海洋文化的色彩”。“两宋时期福建文 化地域格局的多元发展态势提出,“福建文化在两宋时期达到高潮,但尚未形成 统摄整个区域的文化中心。诸多因素的作用,使之承接又改变了唐末五代的早期 雏形,由若干个文化密集地共同构成地区性的文化中心,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 势,致使宋代福建文化在总体共性突出的同时,也展现了各中心地带及其影响地 区的鲜明个性”。4 3 论宋代福建经济文化的历史地位“认为福建的学校与书院之 多,是宋代福建文化发达的表现,宋代福建文化不论在哪一方面都是非常发达的, 堪称福建古代文化的高峰。福建文化与朱熹4 对朱熹创立的闽学与福建文化之 间的关系、朱熹在福建文化发展史上的贡献和历史地位做了详细的阐述。 柏遗憾的是因条件限制,作者未能拜读原著。 引陈笃彬、苏黎明:泉州古代书院,第4 8 页。 4 2 庸文基,林国平;田台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征,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5 年第4 期。 盯林拓:两束时期福建文化地域格局的多元发展态势,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 0 0 1 年9 月 “徐晓望:论宋代福建经济文化的历史地位,东南学术,2 0 0 2 年第2 期。 ”刘树勋:福建文化与朱熹) ,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朱子学新论一纪念朱熹诞辰8 6 0 周年国际学术会议论 文集,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 9 9 1 年1 2 月版 6 宋代福建路书院研究 纵观学术界、教育界、文化界对书院的研究,有如下特点:一、对书院整体 综合性的研究如对书院演变、发展历史和书院制度形成、沿革方面非常深入:二、 对地方性书院的研究近年来出现热潮,涉及到的区域更为广泛,但专著较少,研 究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对特定地区书院的研究尚未全面铺开,有关整个福建书院 研究的专著还是空白,仅在论著中涉及到尤溪、泉州地区。福建是历史上书院较 多且影响较大的省份之一,很值得加以发掘整理;三、在对特定某一书院的研究 上,多集中在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鹅湖书院等著名书院的研 究上,对其他书院关注较少;四、对和书院有关的义学、家学、族学的研究还相 对较少;五、在对个人和书院的关系研究方面逐渐重视起来,尤其是对朱熹和书 院关系的研究,但对朱熹与福建书院关系的研究尚可进一步发掘。朱熹一生中, 除三年多出省从政、游学外,一直在福建从事学术著述和讲学教育活动,因而朱 熹同福建书院的关系有更多的研究空间,应当加以重视。同时,关于福建文化方 面的研究虽颇有成果,但将福建地区的书院建设,与学者、学派和书院相结合来 考察福建地区文化渊源的论著尚不多见,这也使得本文的写作具有了一定的价值。 最后对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略作说明。 其一,关于书院。书院的主要功能是讲道著书,是宋朝文化教育的重要机构, 所以本文对书院意义涵盖的内容也主要从这个方面进行考虑。在资料选择中,巩 据史料记载为书院者,本文皆加以收录。除此之外,当时还有很多讲道著书之所 未称书院,而以“精舍”、“书斋”、“庐”、“斋”等为名,对于这些地方,据前人 或笔者考证确有讲道著书等活动者,也被作为书院纳入本文的研究范围,未能考 证者则不加录用。 其二,关于福建路。福建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宋以后在行 政区划上并未有过大的变动,宋朝的福建路和现在的福建省在地域上基本重合, 本文在选择材料的地域范围上也基本以现在的福建省地域范围为准。 宋代福建路书院研究 第一章宋代福建路书院的基本情况 有宋一朝,福建路出现了大量书院,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面貌,本章的重点 将放在探寻这些书院的类型、建立、重修、改建及演变等问题上,以期对宋代福 建路书院有一个总体性认识。 第一节宋代福建路书院的地域与时段分布 宋代福建地区涌现出了大批书院,对于这些这些书院的具体数字和时段分布, 很多研究者都有统计数字”,但由于对书院概念的界定不同,其统计结果差异也较 大。本文主要参考明朝黄仲昭修纂之八闽通志、季啸风所著之中国书院辞典, 结合泉州古代书院等著作,统计宋代福建路共有书院8 6 所,其中宋以前所建 4 所( 其中2 所为宋朝修复) ,宋代新建8 l 所,不详建立时间l 所( 即龙江书院, 北宋徽宗及南宋理宗时两次重修) 。这个统计数字相对较大,主要原因在于本文对 书院概念的界定相对较广,具体请参见文后附录一宋代福建路书院一览表。现 根据此附录将宋代福建地区书院的地域与时段分别做一统计。 表1宋代福建路书院的地域分布” 前朝保留或 府、州、军书院数 地区新建书院数合计总数 重修书院数 福州1 8福州1ol 侯官 303 长乐 303 福清 011 古田516 如例如,邓洪波在中国书院史中,提到有曹松叶和白新良的统计,其书也根据二家统计数字制作了相关 表格,统计北宋福建地区新建书院3 所,南宋时期福建地区新建书院的数量为4 7 所。北宋全国书院的总数为 7 3 所南束时期则达到4 4 2 所参见该书第6 6 页和第1 1 4 页。 耵表1 及表2 中数据皆依据文后附录一宋代福建路书院一览表 、b 两部分内容统计而来,该表另有c 、d 两部分,因未能掌握更多第一手资料,不敢轻易纳入统计数字 宋代福建路书院研究 宁德 10l 长溪 3o3 兴化军 1 1 莆田 1 011 l 晋江 4o4 南安 2 13 安溪 101 泉州 1 2 永春l o 1 惠安 101 同安 20 2 龙溪 2o2 漳州 4 漳浦 2o2 莲城 1ol 汀州 2 清流l01 剑浦 10l 尤溪 1 ol 南翻州 5 将乐 1o1 沙县 202 邵武 20 2 邵武军 3 光泽 l0 l 建宁 202 建阳 1 31 1 4 建安 1o 1 建宁府 31 瓯宁 101 松溪 1o1 崇安 9o 9 政和 3o 3 合计数 8 68 l58 6 9 宋代福建路韦院研究 宋代福建路划分为八个州、府、军,即福州、兴化军、泉州、漳州、汀州、 南剑州、邵武军、建宁府。从上表所列来看,八个州、府、军在宋代都有书院存 在,这充分表明了宋代福建路书院系统的发达。但从数量上看,书院在这八个州、 府、军里的分布是很不平衡的。建宁府为3 1 所,占全路书院总数的3 6 0 ;福州 为1 8 所,占全路书院总数的2 0 9 ;泉州为1 2 所,占全路书院总数的1 4 o ; 兴化军为j l 所,占全路书院总数的1 2 8 。这四个州、府、军的书院总数达到 7 2 所,超过福建路书院总数的五分之四。从地理方位上看,福州、兴化军和泉州 都位于福建路东部沿海地区,而建宁府则位于福建路的北部,这使宋代福建路书 院在地理分布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东多西少,北多南少的格局。这种书院分布不 均格局的出现,和宋朝福建地区的历史、地理特征是一致的。福州、兴化军和泉 州所在的东部地区位置靠海,向来是福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福州更是福建的 政治中心,书院等文化机构在这些地区较为集中,当是顺理成章。而建宁府书院 数量位居第一,除了历史沿革及地接福州,离东部政治、经济发达地区较近等原 因外,其东北及北部地区紧邻宋代书院系统最为发达的两浙路和江南东路也即今 天的浙江和江西等地区,也是一个重要缘由。在建宁府属县中,建阳有书院1 4 所, 崇安有书院9 所,二县书院数超过建宁府书院总数的三分之二,而建阳、崇安县 正是朱熹寓居之地,建宁府书院众多与处于朱熹影响力直接辐射圈之内也是大有 关系的。 表2 宋代福建路新建及重修书院的时段分布 重修前代书 北南宋 皇帝新建书院数合计总数 院数 宋太祖( 9 6 0 9 7 6 ) 00o 宋太宗( 9 7 6 9 9 7 ) 1ol 北 宋真宗( 9 9 8 1 0 2 2 ) 宋 2 ”02 宋仁宗( 1 0 23 1 0 6 3 ) 宋英宗( 1 0 6 4 1 0 6 7 ) o0o 宋神宗( 1 0 6 8 1 0 8 5 ) 00o 其中i 所真采时所建。另1 所为真宗或仁宗时所建,具体不明 1 0 宋代抽建路书院研究 宋哲宗( 1 0 8 6 1 1 0 0 ) 10l 宋微宗( 1 1 0 1 1 1 2 5 ) 4l5 宋钦宗( 1 1 2 6 1 1 2 7 ) 0o0 具体时段不明 3o 2 北宋总计1 l11 2 宋高宗( 1 1 2 7 1 1 6 2 ) 1 211 3 高宗后期或孝宗前期 1ol 宋孝宗( 1 1 6 3 1 1 8 9 ) 8 08 宋光宗( 1 1 9 0 1 1 9 4 ) 101 宋宁宗( 1 1 9 5 1 2 2 4 ) 1 901 9 南 宋理宗( 1 12 2 5 一l2 6 4 ) 1 3l1 4 宋 宋度宗( 12 6 5 1 2 7 4 ) 202 宋恭宗( 12 75 1 27 6 ) 0 o0 宋端宗( 1 2 7 6 1 2 7 8 ) oo0 宋赵器( 1 2 7 9 ) 00o 具体时段不明 4o 4 宋遗民( 熊禾) 所建” ll2 南宋总计 6 l36 3 北南宋不明 9o9 合计数 8 l3 ”8 4 上表所列宋代新建书院共8 1 所,其中北宋1 l 所,南宋6 1 所,北南宋不明9 所,所占比率分别为1 3 6 、7 5 3 和1 1 】,从这个比例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 南宋时所建书院的数量是十分庞大的。另外,宋代重修的3 所书院,除龙江书院 在北宋徽宗和南宋理宗时都曾重修,其余2 所都为南宋时重修,重修书院的重心 也在南宋。 从皇帝在位时修建书院看,宋代福建路新建书院从北宋太宗时期便己开始, 舳熊禾为宋遗民入元不仕,困其生活年代和主要学术活动大都处于南宋时期,赦将其所建书院计入南宋时 期创建的书院 铀因徽宗和理宗时期重修的书院都是位于福州福清的龙江书院,在纳入统计时应记为1 所而非2 所教总数 应为3 所,而非4 所 宋代福建路书院研克 直到南宋灭亡,宋遗民依然致力于建立书院,书院的兴建几乎贯穿天水全朝北 宋以徽宗时期新建和重修的书院数量较多。南宋则以前期的高宗、孝宗朝和后期 的宁宗、理宗朝新建书院数量最多,形成了两个较为明显的书院创建高峰,四朝 新建书院的总数达到5 3 所,占南宋新建6 0 所书院总数的8 8 3 。 上述情况的出现,与宋朝不同时期的时代特点基本是一致的。北宋徽宗朝虽 然社会危机日益严重,但其经济和文化无疑是北宋最为发达的时期,福建路的书 院也从这一时期开始了数量上的扩张。北宋灭亡后,淮河以北沦为金人统治区, 大批中原士人被迫南逃,汉族文化重心随之南移,但高宗和孝宗在位时期,金人 南下的威胁严重,南宋立足未稳,江淮及江南北部社会较为动荡,福建地区则因 地形较为封闭且远离宋金战争前线,受到金人的威胁相对要小的多,社会相对安 定,书院兴建的内外部条件都比较成熟,所以这一时期出现了大批书院。光宗朝 时间较短,且后期伪学之禁已露端倪,所以仅出现l 所书院。宁宗统治l i i 期,史 称“庆元党禁”的伪学之禁兴起,以朱熹为首的理学家遭到排挤和打击处境艰 难,和理学家关系密切的书院的兴建数量也随之锐减。至宁宗嘉泰二年( 1 2 0 2 ) , 伪学之禁松弛,其后理学家宣扬的“学统”得到官方承认,书院也得以重见天日, 至宋理宗时期更是对理学情有独钟,对作为理学家大本营的书院办是偏爱有加, 书院因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理宗之后,蒙古人的进攻同渐加强,南宋王 朝风雨飘摇,书院也随之失去了发展的良好条件。 ”参见本章第二二节之。皇帝敕建或赐额的书院”及第四章第二节之“伪学之禁对福建书院的影响一。 宋代两建路书院研究 第二节书院类型分析 宋代福建地区书院众多,每一所书院的出现都有其独特的原因,但由于史料 记载不详、缺失等原因,很多书院出现的具体原因及背景我们已经无法确知,但 也有很多书院相关史料较为详细,使我们能够获得比较清晰的认识。总体说来, 书院兴建的原因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一是学者直接建为讲学之所,随着规模 的扩大,因而发展为书院;其二是后人为祭祀在此活动的前代名人而在其活动之 处建祠或讲学,因而发展为书院;其三则是秉承前人遗志,建立书院。这里就笔 者所见的材料,对这些原因做一些归纳分析。当然,有的书院,其兴建原因或背 景并不单纯局限于某一方面,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对此则择其最 主要的原因归入相应的分析之中。 一、由学者讲学论道之所发展而来的书院 书院最重要的功能便是讲学研读,因讲学论道而创建书院本是书院出现的应 有之意。这一类型的书院,其建立的原因比较单一,就是相关人等为了讲学论道 的目的而建,这可以看作是书院出现最为本原的面目。这种情况下出现的书院, 其所承载的功能也最为典型。对这一类的书院进行研究,也有利于我们认识宋代 书院出现的社会背景。以下将属于这种情况的书院列一表格,以便分析。 表3 由学者讲学论道之所发展而来的书院 书院名书院地点建立年代 讲学者史料出处 寿峰义斋兴化军莆田北宋真宗天禧间方泳、方洞 八闽通志 ( 1 0 1 7 1 0 2 1 )兄弟 卷四十五学 校 上林义斋兴化军莆田约北宋真宗、仁宗 黄问( 明) 陈效兴 年间( 9 9 8 1 0 6 3 )化府志学校 j ! 把粱上l f 尧宋代的义学:“上林义斋设立时间不见记载,但是黄问之子黄庭佥率于元丰二年( 1 0 7 9 ) 享年五 。五岁,则其设立时问可能也在束真宗、仁宗之际”见台湾大学历史学报第2 4 期1 9 9 9 年1 2 月第 t 8 5 页 宋代福建路书院研究 叔圭精舍建宁府崇安北宋徼宗政和三年江贽邓洪波、彭爱 ( 1 1 13 )学中国书院 携胜 小山丛竹书泉州晋江南宋高宗绍兴二十朱熹( 1 ) 乾隆泉 院三年( 1 1 5 3 )州志卷十三 学校书 院( 2 ) 道光 晋江县志 卷十四( 学校 志:( 3 ) 民国 福建通 志金石志 卷十 九降书院 建宁府崇安南宋高宗绍兴间 宋儒蔡沉” ( 1 ) 嘉靖( 建 ( 1 13 1 - 1 1 6 2 ) 始建书堂, 后妒建淘年 宁府志* 卷十 院 七学校) ) ; ( 2 ) ( 中国书 院揽胜 瑞樟书院建宁府建阳南宋高宗绍兴间刘仲会刘 氍八闽通志* ( 1 13 l 1 1 6 2 ) 子晕、朱熹 刘宗之 卷四十四学 校) 庸山书院建宁府建阳南宋高宗绍兴年间 游酢八闽通志 f 1 1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