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专业论文)论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及其意义.pdf_第1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论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及其意义.pdf_第2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论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及其意义.pdf_第3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论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及其意义.pdf_第4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论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及其意义.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 中 文 摘 要 伴随着生态危机的日趋严重并日益具有国际化的性质,生态伦理学已经成为规 范人类社会行为的一种重要的文化价值观念。作为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内容,生 态伦理突出反映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新型伦理关系,其基本原则的确立已经成 为指导生态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 对生态伦理原则进行深入探析,即是要找出生态文明建设之道德层面的依据。 这一理论探索表明,人类已经认识到需要用一种新的伦理准则和生态意识来规划和 调节人类同自然界、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交往方式,并促使人们在“以人为目的” 的发展中,实现人类、自然和社会多维度的持续和谐发展。本文认为,这种多维度 的持续和谐发展应当涵括生态自然、生态人文、生态自然与生态人文的有机统一三 个基本维度。 围绕上述主旨与目标,本文分三部分展开: 第一章从“生态自然”的维度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协调性原则。文章审 视了以往历史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历程,从而界定和解析了协调性原则的基本内 涵;通过论证人对自然的需要、自然的有限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阐述了协 调性原则的具体体现;进而提出协调性原则的意义,即生态自然的建构需要实现循 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第二章从“生态人文”的维度提出了人类内部相互间的合生态实践准则的公平 正义原则。通过对公平正义原则的内涵解析,深刻阐明了代内正义与代际正义的有 机统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并从生态文化教育观、生态化法律制度以及 符合正义体系的科技应用三个方面给出了建构生态人文的现实途径。 第三章从“生态自然与生态人文的有机统一”的维度提出了生态道德建设的整 体性原则,在深入分析其基本内涵与具体体现的基础上,阐明了整体性原则在人类 主体地位的重新审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道德;协调性原则;公平正义原则;整体性原则 6 abstract ecological crisis is increasingly serious and international, so ecological ethics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cultural values to judge human social behavior. as the basic content of ecological ethics, ecological ethics highligh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societies. the establishments of ethical principles have become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to guide the ecological practice. for further analysis of ecological ethics principle, namely, to find out the moral basi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is theory suggests that humans have recognized the need to use new ethical standards and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to plan and regulate the communication mode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society and human beings themselves and urges people to people-orien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and nature, and realize their continuous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n many dimensions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multidimensional sustaine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should include three basic dimensions, they are natural ecology, humanity, ecology and natural ecological humanities. around the theme and the target, this paper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coordination principles of human beings in harmony with nature.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history, thus defin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basic principle of coordination, through verification of human needs to society, the limitation of nature and convolu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explains the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cooperative coordination principle. and then it puts forward the significance of coordination principle, namely,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nature should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recycling economy mode.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ecological practice criterion, the fairness and justice principles of human internal interaction from humanistic ecological 7 dimensions. based on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of fairness and justice, the paper explains the organic unity of intergenerational justice and intra-generational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illustrates three ways to achieve ecological humanity, which is ecological culture and education, ecological law and justice, the application of justice system. the third chapter puts forward the principles of integrity from the organic unity of ecological nature and ecological humanities. it analyzes thoroughly 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the concrete embodiment,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realistic meanings of principles of integrity in the re-examining of the main body status of human being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 ecological ethics; cooperative principles; fairness and justice principles; integrity 40 承承 诺诺 书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 下独立完成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 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 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文献资 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签章) : 2010 年 月 日 8 引 言 引 言 举世瞩目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终于落下帷幕,这个会议被大家称为“人类拯救 地球的最后机会” 。在这近半月的时间里,世界各国的 100 多位领导人和专家学者都 赶赴哥本哈根,共同探讨清洁能源与气候变化这个全球化以来人类真正面临的全球 问题。或许意识形态、伦理和信念的改变才是哥本哈根会议的根本。与成熟的生态 系统原理类似,调整能源消耗应实现人类与生态价值的一致,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更 加合作而非扩张的社会。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用罗马俱乐部主席佩奇的话来说, 人类进入了一个“人的全球王国时代” ,人拥有了支配全球和其他物种生命的权力。 这个阶段不仅展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光明前景,更充满了矛盾、挑战与危险。其中, 自然界的报复生态危机,就是该阶段最具有灾难性的问题,并日益显现出了超 越国界的全球化性质。在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今天,如何处理当代人利益与未来人 利益的关系,具体而言,如何在不违背民主理念的前提下,促使民众对已习惯化了 的现实利益作出主动的放弃,从而使未来人类的权益得到切实的保障?如何公正地 分配与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保护自然环境上的责任与义务?为什么技术进 步使我们在自然界获得极大自由的同时导致了对自然界的破坏和自然界的报复?问 题到底出在哪里:是技术出了差错,还是我们人类自身产生了问题?这一系列难题 的出现都为生态伦理学的研究提出了新任务、新课题。 当前,生态伦理学不仅确立了一种新的文化价值理念,扩大了伦理范围,唤醒 了人们对大地的情感、良知和环境伦理意识,而且日益规范着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 行为,对于缓和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矛盾,进而实现整体的和谐发展产生了重要 影响。生态道德作为当代生态伦理学的重要内容,突出反映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 的新型伦理关系, 它将道德对象范围从人的领域拓展到自然界乃至整个世界,不仅 是人类道德进化的必然产物,而且是人类社会走向更高文明的重要标志。人类作为 实践生态道德的主体,面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生态危机的挑战,更加需要倡导和建 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态道德观。这不仅需要制度、政策上的改变,需要法 律的约束,而更重要更深入持久的是要运用道德的约束力,依靠扎根于人类心灵世界 的内在信念来调节人们的行为,以自觉的生态意识来保证人与环境共同协调发展。 生态环境的破坏,不是自然界强加给人类的,而是人类在对待自然的观念上的偏差、 非理性的行为和社会的不健全生活方式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情感和道 9 德准则来维系,人与自然之间的交往同样也需要情感和道德准则来协调。这就要求人 们在思维方式乃至道德观念上进行一次变革。因此,确立生态道德的基本原则,为 实践生态道德提供理论依据和观念支持,就成为生态伦理学理论发展和生态文明建 设实践的重要任务。 从学界的研究状况来看,中外学者关于生态道德的论述都涵盖了生态道德实践 的主体性,以证明人类对自然的义务根源于生命共同体中人类生命与非人类生命利 益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对这种利益关系的价值评价。西方学者有关生态道德原则 的论证,较多关注整体主义的研究视角,注重对自然权利的确立,而很少言及环境 正义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正义;而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是结合生态道德实践途径 进行分析,提出了很多具体实践原则,但较少涉及生态道德的内在原则规定性,缺 乏系统分析。我们认为,在自然界中人是唯一具有自觉能动性和理性的物种,也是 唯一能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作出价值评价的物种,在人与自然、社会利益冲突时能够 作出合理的价值评判,积极主动地转变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并凭借现代科 学技术手段,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确立生态道德原则,要以人与自然、 社会的关系为着眼点,追求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人类需要确立新的伦 理价值尺度和道德原则,承担起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保持一种对“人在自然中的 位置上的谦恭意识” ,不仅要把“权利”概念扩大到自然界,而且要把“良心”和“义 务”扩大到自然界。 生态道德原则的确立是指导生态实践的理论基础,对生态道德原则进行深入探 析,即是要找出生态文明建设之道德层面的依据。这一理论探索表明人类认识到需 要用一种新的伦理准则和生态意识来规划和调节人类同自然界的及人类自身的交往 方式,促使人的在“以人为目的”的发展中,实现人类、自然和社会多维度的持续 的和谐发展。我们认为,这种多维度的可持续的发展应当涵盖生态自然、生态人文、 生态自然与生态人文有机统一这三个基本维度,因此,本文将对协调性原则、公平 正义原则、整体性原则三个道德原则,从内涵解析、具体体现和现实意义三个方面 展开论述。 10 第一章 协调性原则第一章 协调性原则 协调性原则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它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的 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全面地把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清醒地到认 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认识到必须全面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努 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之间实际上存在着 两种和谐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内在和谐一致关系,另一是人与自然的外在和谐一 致关系。人与自然的内在和谐关系是指人与自然界的本质统一关系,即在人类的自 我观念中包含自然界的本质规定性,在人之为人的意义上人与自然融合为一个整体。 这种整体性是通过人向自然生成为人而显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外在和谐关系是指 人与自然存在物和谐相处,人类与自然界协同发展,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营 造出一个美丽、完整、稳定的现实自然环境。 1.1 协调性原则的内涵解析 在现当代生态伦理学秩序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相 互对立的关系,而是共生共存的关系,他们互为对象,相互确证和成全对方。主体 与客体是互为对象的关系,主体的存在从来离不开客体的确证,主体的发展也必须 依赖于客体。 环境和资源问题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环境和资源领域的各种社会 冲突说到底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结果,是人类追求片面的社会目标,如单纯的经 济增长目标的产物。著名的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作为现代性问题的生态危险 与前现代时期的自然灾害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们今天所面对的生态危险似乎与前现 代时期所遭遇的自然灾害相类似。然而,一比较差异就非常明显了。生态威胁是社 会地组织起来的知识的结果,是通过工业主义对物质世界的影响而得以构筑起来的。 它们就是我所说的由于现代性的到来而引入的一种新的风险景象” 。与前现代时期 的自然灾害不同,现代性的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表现,是人类活动,确 切的说是人为破坏自然的结果。当代有识之士的基本共识就是,在一个以单纯经济 增长目标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甚至惟一目标的情况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必然日趋 恶化。工业革命以来的诸如“征服自然” 、 “主宰自然” 、 “战胜自然”的理念是一种 导致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典型的机械世界观。在这种机械世界观的主导下,人与自 然已然恶化的关系使社会在取得每一个“成就和进步”的同时,总要付出甚至超过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 .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1. 96页. 11 其“成就和进步”的沉重代价,这也就意味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已经越来越难以 持续。 和谐生态伦理观的根本主题就是要求人与自然要在一种平衡状态中和谐共生。 构建其基本前提是人与自然的本质统一,这种本质统一的全部内容就是自然与人在 平衡协调的条件下不断发展。马克思对此曾有过经典论述: “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 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 了的人道主义。 ” 人实现了自然主义,同时自然界就实现了人道主义。从历史发展 的纵向角度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1.1 顺应自然的原始和谐 在人类社会的远古时期,自然界基本上处于一种“纯粹的”自在自然状态,这 时,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是自然界的内部关系,也是人自身的内在关系。对人类来说, 消极适应自然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尽管在人类本性中具有无限扩张的潜力,但这 种扩张欲总是受到具体条件的制约。早期人类社会中,人类就已作为具有自觉能动 性的主体而呈现在自然面前,但由于足够强大的物质、精神手段,对自然的开发和 支配能力非常有限,不得不依赖自然界直接提供的食物以及其他简单的生活资料为 生,同时更无法抵御各种自然力的肆虐。在此阶段,先民们还不可能有重大作为, 仅在取火、石器、编织及种植、畜牧、冶金等方面有突破性的进展。因此,在早期 人类文明下,人类把自然视为威力无穷的主宰,视为某种神秘的超自然力量的化身, 他们匍匐在自然之神的脚下,通过各种原始宗教仪式对其表示顺从、敬畏,祈求恩 赐和庇佑。马克思曾指出过古代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他认为: “自然界起初是作为 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并且不可制服的力量而与人们对立,人们和它的 关系完全像动物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如同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 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 。 ” 综上,原始文明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一种自在意义上原初状态的和谐。 不是因为当时的人类在有意识、有目的地协调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而是由于他们改 造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人的行为后果没有超出自然界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所能容许 的限度。 1.1.2 控制自然的现代对立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人类文明出现了重大转折。 工业文明使人类干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年,第 131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182页 12 自然的能力空前加强,但是,由于对自然开发的观念和行为超出了自然的限度,大 自然也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从近代科学诞生到 20 世纪的新技术革命,在只有四百多年的工业文明时代内, 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人类在开发、改造自然方面获取的成就,已经大大超过了过 去一切时代的总和。现代工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即社会化大生产,这种现代化大 生产以及普遍的交换与交往给现代社会所注入的活力是前所未有的,它创造了此前 人类根本不敢想象的物质以及精神财富。即使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 激烈的批判资本主义,却充分地肯定了现代工业文明在理性主义文化精神的推动下 而取得的巨大成就。 人类从顺从适应到能动改造这种态度的转变, 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科 学方面的因素。以培根为代表的近代科学家继承了工业文明早期对人与自然形而上 学的认识,即人与自然是异质的对立,自然是与人毫不相关、绝对对立的关系的, 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并逐渐成为人类获取知识、改造自然的强大动力。 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等则把宇宙中广泛存在的力以量化的形式揭示出来,使人类 在实践中广泛利用科学成为可能,而机械自然观的形成,又把自然界放到一个完全 从属和被征服的地位。其次是技术方面的因素,近代技术展示了人类征服和控制自 然的巨大能力,第一次技术革命中纺织机、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第二次技术革命 中内燃机、电力的广泛使用,以及第三次技术革命中核能技术、空间技术、计算机 技术、分子生物技术的开发和迅速扩张,标志着人类成功地实现了对自然力的控制 和转换。通过社会化大生产,人类增强了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存资料的能力,甚至 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不断遭受重创的自然界则开始了同人类异化的过程。再次 是哲学方面的因素。在近代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发现和新世界的发现中,人开始正视 自身的力量,使神性降低而人性高扬。近代主客体二分法突出了人的地位,自然则 成了被征服的对象。笛卡儿、洛克等强调人的理性力量,把人类置于中心地位,认 为人是社会的真正中心;而黑格尔通过哲学思辨,更是把主观能动性发挥到了极致。 借助科学技术这个工具,人类使自己真正成为了自然的主人和至高无上的统治 者,但同时自然界又对人类的这种盲目掠夺控制的行为进行了报复,自然环境的恶 化、自然灾害的发生等进一步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科学技术的进步固然为人类 创造了福祉,但又为何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到冲突的境地呢?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 最直接的是由社会物质生产推动的,而物质生产发展的内在动因又是人的物质需要。 对物的执着追求使人们偏重于发展“物的科学” 、 “物的技术” ,人们丧失了对全面的 13 人之人性的把握,他们希望以理性取得天启,在人间建立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 王国,但现实却是资本的非理性的肆虐和疯狂,打着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的旗号, 张扬人的物性,来征服、改造、索取和占有自然之物,满足人类无尽的物欲。正是 现代人对物质财富的贪求和对经济增长的无限追求,造成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庞大压 力。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毁灭人类。其实,我们 不是在否定科学技术本身,也不是在苛责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理性的某种不完备性, 因为人类总要经历它的一切必然的不成熟的发展阶段。我们是要反思,基于一种更 全面更深刻的人性观点的反思,这使我们明白无误地认识到:这样的科学技术是靠 人的物欲驱动的。 1.1.3 尊重自然的当代和谐 科学技术带来了巨大的成就,也带来了令人战栗的深重罪孽,更带给我们深刻 的反醒。人类最终还是有了反思的最大成果,即认识到了以往对待大自然态度的错 误性,认识到人与自然对抗的危害性,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1968 年, 罗马俱乐部主席佩奇发起组织了一个世界性的民间团体罗马俱乐部,其宗旨是探 讨世界经济的未来和人类的前途。罗马俱乐部根据人对自然破坏引发的某些预警信 号,敏感地指出了自然界的异化倾向,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人类开始重新反思人与 自然的关系,进而使人与自然的关系了发生根本的改变,在对抗中趋于缓和与和谐。 在一系列的反思中,哲学反思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在关于主客体方面,人们往往习 惯于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或突出客体方面,认为自然界是一部机器,人被 宇宙主宰;或突出主体方面,认为人可以凌驾于自然之上,人是宇宙的主宰。而根 据自然辩证法,应该允许对立因素的渗透、转化和过渡,除了非此即彼之外,在许 多情况下,应该承认亦此亦彼,达到对立面的双赢,即在保持自然界生态稳定的前 提下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整个 20 世纪,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指导人们的行动时,从来都没有 因而也不是以“全人类”为尺度,或从“全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更没有考虑自 己的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实际上是以“个人或少数人”为尺度,是从“个人 或少数人”的利益出发的。也就是说,个人和家庭的活动从个人和家庭的利益出发, 企业的活动从企业的利益出发,阶级的活动从阶级的利益出发,民族和国家的活动 从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出发,而没有顾及其他,不顾及他人,更不顾及生命和自然界。 它的实质不是“人类中心主义” ,而是“个人中心主义” 。应当说,它对于发挥人的 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人的智慧潜力和创造性等方面具有重大积极意义,但是它也 14 存在严重的局限性。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方面,人类中心主义(实际上是个人主义) 的价值观,实际上是以多数人非可持续发展为代价实现少数人的持续发展,导致了 社会严重的两极分化和不公正,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并损害后代发展的可能性。在 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方面,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认为只是人有价值,自然界没有 价值,人是自然的主宰者,自然界只是人利用的对象和工具,因而,它发展了一种 人统治自然的文化。人对自然资源的大肆掠夺、浪费和滥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和生态破坏,损害生命和自然的多样性,导致人类社会以及整个“人自然”系统 的生存危机,使“人社会自然”系统陷入困境之中。 1.2 协调性原则的具体体现 协调性原则需要我们把握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之间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实 现人与自然的协调进化。为了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人类就必须利用各种自然资源。 因此人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着一种既是天然的协调,同时也是天然的对立的关系。 1.2.1 需要即人的本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探讨人的本质问题时,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 “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 作为自然的存在物,人是由各种要素构成并且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的统一 体; 而生命力则是需要的一种外在表现, 同时也是需要实现的结果。 恩格斯指出: “生 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个存在方式的本质契机在于和它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不 断的物料交换。 ” 即需要是一种从外界环境获取物质、信息以及能量的客观必然。 在自然界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人首先必须满足自己的需要, “为了生活,首先就需 要衣、食、住以及其他的东西。 ” 这种衣食住行的需要还是比较低级和被动的。但 正是这些低级被动的需要才可以延续人类的生存。故而,人们最初的生产活动都是 为了满足这些需要所进行的必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 “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 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 历史的基本条件。 ” 一言蔽之,为了满足人体自然的需要就是人类活动的最初目的; 作为自然存在物,人的这种需要是必须的,同时也是必然的。没有这种需要,便没 有生命和人的一切活动,马克思说得好: “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第 514 页。 自然辩证法 ,第 284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32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32 页。 15 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 但是,人的需要并不止于动物的本能需要: 第一, “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 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 “通过头脑感觉到饥渴引起的,并且是由于同样通过头脑感 觉到的饱足而停止。 ” 同时,人能够“通过活动来取得一定的外界物,从而满足自 己的需要。 ” 人的需要总是借助于劳动和实践创造,经由人的意识来实现,人类意 识具有能动性。 第二, “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 ,而且根本没有关系 ;对于动物来说, 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 ” 而人则不同, “生命的生产无论是自己 生命的生产(通过劳动)或他人生命的生产(通过生育)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 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则是社会关系。同时,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 决定的。 ” 换句话说,人通过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但是在劳动的过程中必然会 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需要如何被满足,决定了人的需要的社会性。同样在阶级社 会中,需要也会有阶级性。马克思指出: “ 社会需要本质上是由不同阶级的 相互关系和它们各自的经济地位决定的。 ” 第三,需要必须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来实现,第一个需要的满足以及满足这一 需要所从事的实践活动又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会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社会 实践,这是一个互相促进、不断反复的发展过程。从而使人的需要具有了发展性和 丰富性。印证了马克思的一句话: “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 物。 ” 1.2.2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自然资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然资源是人类 可以利用的、天然形成的物质以及能量。具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地区,经济发展持续 且稳定。在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资源具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往往要比资源贫瘠 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劳动生产率高。由此,马克斯这样解释:“劳动的 不同自然条件,使同一劳动量在不同的国家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量,因此在其它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第 286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2425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228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9 卷,第 405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35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34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 卷,第 203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35 页。 16 件相似的情况下,使得必要劳动时间也各不相同。 ” 与此同时,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部门的分布和发展方向也由自然资源的状况所 决定。不同资源状况所带来的是不同经济建设、产业结构、规模及生产布局。“资 本的祖国不是草原茂盛的热带,而是温带。不是土地的绝对肥力,而是它的差异性 和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性,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并且通过人所处的环境的变 化,促使它们自己的需要、能力、资料和劳动方式多样化”。 事实也正如此。例如: 澳大利亚的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例,得益于它肥沃的土地和辽阔的草原, 而森林丰富的加拿大则能大力发展木材加工业。总而言之,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 济建设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自然资源的制约。 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是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就越突出,经济发展对自 然资源的依赖性越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支配 程度越来越高,人类在经济建设中直接利用的自然资源物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 “深加工”的材料,但各类材料不管经过怎样加工,这些原材料都取之于自然资源。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自然资源利用的范围和深度也不断扩大,自然存 在物将更多更好地转化成“人化的自然”。 1.2.3 人与自然的协调进化 古今中外,人与自然和谐的和谐生态伦理观始终伴随人类实践的不断发展。古 代西方人提出的“人类宇宙和谐一致” ,中国古人提出的“天人合一” 、 “道法自 然”等思想,都包含这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智慧。马克思所讲的“人与自然的本质 统一” ,更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历史基础。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一直存在一个悖论:人类要想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必须消 耗自然资源,但是这种消耗又可能导致人类灭亡。首先,从宏观层面看,作为客观 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与自然界不存在谁是中心的问题。但是,人是自然界中 有意识的动物,这就使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中成为了认识的主体。并且自然界 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曾得到了美化。但是工业文明的恶意索取最终打破了这 种平衡,使得自然也不断地向人类进行报复,人的主体性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在 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主体性地位是不能怀疑和动摇的。我们必须以此为前提来 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可持续发展伦理学,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 方面,我们要继承环境伦理学既把人与人的关系又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伦理学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 9 月第一版,第 562 页。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第 587 页。 17 野的做法;另一方面,又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只有在认识改造世界中才能生存 发展、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改造世界的基本手段等思想为依据,摒弃环境伦理学所 蕴涵的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无所作为的观点。 “保护人类生存与发展”是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人类和生态 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利益关系,因而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最终目标是保护人 类生存环境不受侵犯,也就是说人类进行的环保行动的目的都是为了人类利益而进 行的。和谐生态伦理观主张通过人类的自觉行动逐渐解决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使人 类与自然的关系由对立走向和谐。因为自然界的各种生态问题都会成为人类生存和 发展的危机,而自然界没有自我意识,只有人类才会有生存和发展的危机意识,因 此从人类利益的角度出发,努力改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使冲突转化为和谐。 当今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面临着严重的道德冲突, 从而更加凸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实意义,和谐生态伦理观把道德实践范围从 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扩大到人与自然之间,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认为 人类应将善恶、正义、义务等观点应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将行为的“善” 、 “恶” 、 “应当” 、 “不应当”加以区分与界定,从主体自身角度来约束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 不良行为。这种追求目标是在反思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确立的,从这点来看,它极 具现实性。 。我们看到,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才能走出生态危机困境。我们 认为,和谐生态伦理观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当作自己的追求目标,既符合时代的 要求,又能反映人们的心声。 1.3 协调性原则的意义生态自然的建构 科学发展观所揭示的和谐有两个维度,一是生态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是生态人文,追求人与人的和谐。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 特征之一,这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也是对社会主义特征的一种新认识。 生态伦理学要求人类像爱护和保护同类那样去爱护和保护万物,它也承认人类像其 它物种一样有生存权和发展权、有利用自然资源、与其他物种分享生存环境的权利, 但同时又要求人类将自己的需要和发展严格限制在不威胁其他物种生存与存在的范 围内。 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的具体实现形式,以资源节约、循环利用为特征。上世纪 八九十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在“生态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思路。而我国,温家宝总理也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构想。 1.3.1“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产生的必然性 18 自然资源作为一种有限的天然资源其自净能力也是有限的,在它的限制下经济 不可能无限增长下去。在传统发展模式中,经济越增长环境问题越糟糕。尽管可以 通过科技进步、社会改良改善这一状况,但抵抗也是十分有限的。科技进步应当建 立在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上。 有人指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物质消耗和能量是从一种能量形式转换为另一种 形式,如果把转换后所有的能量相加,总量应是恒定的。倘若按照这一观点揭示经 济活动,也就是说物质与能量仅仅是吸收又释放出去,那么能源危机就不会存在。 但是结合热力学第二定律,就会发现其错误之处。热力学第二定律认为在经济活动 中普遍存在着熵增加过程,物质能量以低熵的状态进入,以高熵的状态出来。 经济活动可以把有价值的低熵物质转化为高熵物质,但高熵物质的再利用成本极高, 甚至超过边际收益,这样反而在限制经济增长。 生态系统对经济活动也有所限制。人的活动必须遵循自然生态系统在长期演化 过程中形成内在稳定的有机联系和必然趋势,即生态规律。但是传统工业经济未考 虑高熵物质和人造“废物”的归宿,结果破坏了生态系统正常的物质代谢和平衡, 导致环境恶化加深。因此,恢复生态系统正常的物质代谢必须改变传统工业生产的 末端截断废品的趋向,减少对自然的污染。 综上所述,人类只有走切实可行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才能摆脱面临的生 态环境危机。 1.3.2 循环经济直接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当联系的方式和发展的形式符合客观 规律和自然本性时,就表现出和谐的状态。传统的工业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 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经济,它是把资源不断变成垃圾、污染物的经济活动, 但是我们实现经济增长是以物质熵的增加为自然代价。而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 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式流程,它提倡的是一种合理利 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这个模式中,能源和物质都可以得到合理而持久的利用。 我们看到从源头到末端,这个总过程中循环经济尽大限度地不损害自然环境和 生态系统,它体现了人与自然能动的和谐,是以人与自然协同发展为最终目的的。 循环经济的操作原则被称为“3r”原则:减量化原则(reduce),减少生产和消费过程 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和污染物排放;再使用原则(reuse),产品和包装容器反 复使用;再循环原则(recycle) ,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就是充分 考虑工业生产废物对大自然污染的有害去向,维护生态系统正常的物质代谢和平衡。 19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循环经济 不是简单地通过循环利用实现废弃物资源化,而是强调在优先减少资源消耗和减少 废物产生的基础上综合运用 3r 原则,3r 原则的优先顺序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 环。 1.3.3 循环经济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生态文明中所倡导的循环型经济要求在尽可能好的生态效益的基础上追求更多 经济效益的绿色生产方式,它是建立在技术进步和创新支撑体系之上的经济开发模 式, 。它要求在产品在设计、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中充分体现生态优先原则, 尽可能减少由于产品自身及其使用带来的对资源的消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大 限度地减少产品生产制作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消耗,降低产品生产给生态环境造成 的压力。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性因素,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 每一个原则都离不开先进的工艺处理和转化技术。在经济活动中加大绿色化的资本 投入,尽可能多地采用清洁的、替代性、再生的及可循环使用的能源和原辅材料, 使生产消费过程无害化、生态化,使生产过程排泄物能够重复利用和循环使用。 循环经济还倡导社会循环式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诸如少用塑料袋,少 用一次性产品,垃圾分类,一张纸多用,用冲凉水冲厕等,这些传统的节约行为, 都将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得以重新发扬光大,并且成为社会提倡、鼓励的一种生活方 式。生态文明提倡绿色消费,人们的消费过程同时也是有益于资源保护和生态平衡 的过程。生态文明的适度消费只谋求足够程度的满足和多方面的满足,既保证当代 人的后续消费,也为后代的消费预留了尽可能多的资源。生态文明中的循环消费、 再消费和减量消费方式不仅节约了消费成本,直接参与改善了生态环境,它能够实 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获得自然美和心灵美相统一的美的享受。 20 第二章公平正义原则 公平正义原则是指所有群体都具有公平地分摊环境成本与环境效益的基本权 利,即以符合生态环境配置量的方式与其他物种一起和生态环境共处,主要反映在 代内正义和代际正义两个方面。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以一种被许可或适合的方式作 为生态共同体的一员或群体去生存。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确立一种相对于其他种 类与生态系统而言公平与公正的标准,而且要确立人类种类内部相互间的合生态的 生产与生活行为准则与习惯。生态正义作为一种新兴的正义观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 传统正义观念的范畴,它更多关注由于环境问题而导致的环境不公平现象,特别是 国家和民族间的不公平。可以说,生态正义涉及所有与环境有关的行为,实践中不 同国家、民族、阶层的人都享有合理的权利、承担合理的义务、受到公平公正的待 遇。同时,当代人和“未来人”在分配环境资源中如何体现公平合理性要求,也需 要确立。 2.1 公平正义原则的内涵解析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生态保护实践中的“环境不平等”问题,特别是强势群体 和弱势群体在生态保护中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问题在日益凸显,由此引发的生态正 义运动,不但在西方国家,而且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了 广泛的响应。生态危机的解决依赖于人类的共同行动,公平则是共同行动的前提。 在世界的许多角落或整体的世界范围内,生态正义问题以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存在 着,生态正义的提出具有普遍意义。 2.1.1 生态正义的涵义解析 生态正义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谈论最多的生态理念之一,日本的生态正义问题 专家户田清给 “生态正义” 下了一个比较经典的定义: “所谓 生态正义(environmental justice)的思想是指在减少整个人类生活环境负荷的同时,在环境利益(享受环境资 源)以及环境破坏的负担(受害)上贯彻公平原则(equity principle),以此来同时达 到生态保全和社会公正这一目的。 ” 换言之,人类社会在处理生态保护问题时,各 群体、区域、族群、民族国家之间所应承诺的权利与义务的公平对等。生态正义的 核心内涵即环境利益与负担的公平分配。在生态正义的语境里,环境是一种在社会 成员中进行分配的物品。而所谓的生态正义(environmental justice),并非是“对生态 的正义”(justice to the environment),而是指生态利益或负担在人群中的分配正义。 klaus bosselmann and benjamin j.richardson,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d market mechanism,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p9. 21 生态正义的实质是考察环境利益和负担的社会分配问题。 生态正义对环境伦理学的批判是从环境实践的角度提出的。生态正义认为生态 伦理自身过分追求言说的自由和境界的高远而“缺乏对现实的细致关注” 。 许多发 达国家把自己国家的环境保护建立在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基础上,通过破坏发展中国 家的环境使自己获利,生态正义学者认为,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生态伦理,其实 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和不道德、非正义的行为。西方发达国家在环境理念与 实践上的背离,表明他们的生态伦理思想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与片面性,可以说生态 正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拓展和延伸了环境伦理学的视野,夯实了它的实践基础。 生态正义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