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5六国年表(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1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5六国年表(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2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5六国年表(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3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5六国年表(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4页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5六国年表(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五)六国年表基础运用层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今秦杂戎翟之俗B东竟至河C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D三国终之卒分晋DA项,“翟”同“狄”;B项,“竟”同“境”;C项,“宾”同“摈”。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秦襄公始封为诸侯始:才B僭端见矣 僭:超越本分,过分C其文略不具 具:详细D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侔:相等,等同AA项,始:开始。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DA项,因,介词,根据,凭借/连词,于是。B项,而,连词,表并列/连词,表承接。C项,于,介词,从/介词,跟。D项,也,均为陈述语气词。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B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C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D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CA项,何必,古义为“为什么一定要”,今义为“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B项,中国,古义为“中原地区”,今义为“包括中原地区在内的整个国家”;D项,形势,古义为“地势”,今义为“事物发展的状况”。5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秦襄公始封为诸侯A威重于诸侯B学者牵于所闻C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 D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BB项,与例句均为被动句;A项,状语后置句;C项,省略句;D项,判断句。6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藩臣是藩王的臣子,藩王是指拥有封地或封国的亲王或郡王,一般拥有兵权,镇守一方。藩王一律是宗室,异姓不得封王。B六卿,官名。周代的六卿为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是三公(司徒、司马、司空)之外的高级大臣,又称六官。C三晋,在文中是战国时期的赵国、魏国、韩国三国的合称,作为地理名词指赵、魏、韩三国故地。D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记录典章制度的书籍。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A“藩王一律是宗室,异姓不得封王”有误,汉高祖时有过这种规定,其他朝代没有这个规定。7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或曰:“_,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于东南,_。答案东方物所始生收功实者常于西北阅读提升层(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太史公读秦记,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畸用事上帝,僭端见矣。礼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其域内名山大川。”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君子惧焉。及文公逾陇,攘夷狄,尊陈宝,营岐雍之间,而穆公修政,东竟至河,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六卿擅晋权,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三国终之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矫称蜂出,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盖若天所助焉。或曰“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_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后有君子,以览观焉。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及文公逾陇,攘夷狄攘:驱逐B营岐雍之间 营:开发C大夫世禄,六卿擅晋权擅:擅自D为其有所刺讥也 刺:嘲讽C擅:专断。9下面属于作者认为秦国强大的原因的一项是()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文公逾陇,攘夷狄,尊陈宝,营岐雍之间,而穆公修政盖若天所助焉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A BC DB是秦超越本分的表现,不是司马迁的观点,是司马迁认为“法后王”的原因。10联系全文,下列分析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在我们今天看来,秦国一代一代的君主殚精竭虑,苦心经营,应该是秦统一天下的主观因素。B在我们今天看来,六国“矫称蜂出,誓盟不信”“不能约束”,都给原本弱小的秦国以发展壮大并最终吞并六国提供了客观因素。C文中反复出现的彗星以及“盖若天所助焉”都表现了作者对迷信思想的认可,这是作者认识的一个局限。D作者为了表达对秦国暴政的不满,完全否定了秦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DD项“完全否定”错,作者认为“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译文: _(2)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译文: _(3)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译文: _答案(1)诸侯(依然是很)安逸的样子,不去讨伐他,于是天下都争着忙于战事了。(2)大凡发起大事的人一定在东南,而获得实效的人常在西北。(3)秦国得志以后,焚烧了天下的诗书典籍,对其他诸侯的史书烧得更加厉害,因为这些书里有指责秦国的内容。(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节选自说苑奉使)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注】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同“崎岖”。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亲戚:父母B如反覆手耳 反覆:翻转C人众车舆 舆:众多D政由一家 由:如同D本题考查文言实词。A项,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和兄弟,后文有“昆弟”,在此解释为“父母”正确。B项,反覆:翻转,从原文看,指越人“杀王降汉”像“翻转手掌”一样容易,正确。C项,舆:众多。从“人众车舆”的结构特点上可以推知“舆”和“众”意思相同,指众多。D项,由:从。“政由一家”省略谓语动词“出”,“由一家”是介宾短语。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D本题考查“因”“而”“乃”“所”四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第一个是副词,于是;第二个是介词,凭借。B项,第一个是连词,来;第二个是连词,表转折。C项,第一个是副词,就;第二个是副词,竟,反而。D项,两个“所”都是用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短语,可译为“的”。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B尉佗原本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B本题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分析。B项,从尉佗对陆贾说的话来看,他认为自己有将相之才、帝王之能,但并没有提“南越君民同心”。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译文: _(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译文: _(3)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译文: _解析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省略句。(1)“弃”是动词,背弃;“捐”是动词,抛弃;“抗衡”是动词,对抗;“且”是副词,将要。(2)“起”是动词,起兵;“中国”是古今异义词,中原;“王”是动词,称王;“遽”是副词,就。(3)“越中无足与语”是省略句,应为“越中无足与(之)语”;“语”是动词,交谈,说话;“日”是名词用作状语,每天。答案(1)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2)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3)南越国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谈,直到你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从未听到过的道理。【参考译文】陆贾跟从高祖平定天下,当时人们都称他是能言善辩的说客,他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到高祖时,中原刚刚平定,尉佗平定了南越,便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派遣陆贾(出使南越),赐给尉佗金印,任命尉佗为南越王。陆贾到了南越,尉佗梳着椎形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很傲慢的样子),接见陆贾。陆贾于是劝说他道:“您本是中原人,父母兄弟和祖先的坟墓都在真定。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纷纷揭竿而起,只有汉王首先进入函谷关,占据咸阳。项籍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最终诛灭项羽,灭掉楚国。五年之间,天下平定,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而是上天辅佐的结果。现在天子听说您在南越称王,不帮助天下人讨伐暴逆,朝廷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您;天子怜惜百姓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才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您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但是,您却想以刚刚建立,还没有把人心收拢起来的小小南越,在此不向汉朝称臣。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烧毁您祖先的坟墓,诛灭您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大军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杀死您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掌那么容易了。”在这种情况下,尉佗就急急忙忙站起身来,向陆贾道歉说:“我在蛮夷中居住时间长了,所以太失礼仪了。”接着又问陆贾:“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贤能呢?”陆贾说道:“您似乎比他们贤能。”尉佗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谁贤能呢?”陆贾回答:“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消灭强大的楚国,为天下的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皇的宏伟业绩,统理整个中原,而中原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众车多,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而现在您的人众不过几十万,而且都是未开化的蛮夷,又居住在这局促狭小的山地海隅之间,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您怎么竟同汉王相比!”尉佗听了大笑说道:“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尉佗非常喜欢陆生,留下他和自己饮酒交谈几个月。尉佗说:“南越国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谈,直到你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从未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