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 三、德育渗透目标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解决办法 1注意与已有知识联系,初中已学过曹刿论战,对左传有了一些了解,要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要使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自己参看有关书籍。 2引导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2课内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疏通课文,把握课文的结构。 2了解背景知识,作家、作品。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前 630 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2时代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3主要人物介绍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勇于自责者。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4本文学习的知识点 (1)熟悉课文,达到背诵。特别注意把握课文的支撑句: 秦、晋围郑,且贰于楚也。 吾不解早用子,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吾其还也。 (2)准确分辨一词多义。如若、论、辞、鄙、微、之等。 (3)注意通假字:共供;说悦;知智; (4)正确把握词类活用词。如:鄙、东、西、敝、军等。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预习课文 (1)通读全文,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2)标出课文的结构层次。(3)了解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 2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讨论题: (1)烛之武不拘形象从哪些情节中可以看出?(2)从本文的写作特点中,看左传文学的价值。 (参考答案) 关于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在第二部分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暗写烛之武在年轻时并没有得到重用;“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流露出他满腹的委曲和牢骚。这一情节的描写,使在郑国危于旦夕之际,郑伯由于佚之狐的推荐看到的一线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用自责化解了烛之武的不满,使他只身卦秦。文章在有张有弛,曲折有致中显示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精神。 再有,在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第三部分中,说理透辟,文章的主旨,决定了文章必须着意描写人物语言,使辞令引人入胜。陈辞先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再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 第三部分,烛之武说退秦师。 烛之武首先向秦穆公承认郑国处在危亡的境地,把这件事放在一边不再谈。然后一面说明秦国灭郑则无益而有害,舍郑则有益而无害。一面举出事例,说明晋国不可信赖,秦国不应与晋国共事,晋国得到郑国,必将进而损害秦国。烛之武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根据事理和事实,把秦灭郑和秦与晋共事的害处分析得十分透彻,终于说得秦穆公不仅撤兵回国,而且留下一部分人助郑防御晋。 第四部分,晋师撤离郑国。 当晋国的监军秦国成为郑国的盟友后,晋侯毅然撤军。说帮伯而退晋师正是烛之武所要达到的目的。总结、扩展 本文是一篇记述古人辞令的散文。郑国被晋、泰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命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派兵助郑国防守,致使晋军不得已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这篇文章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前 630 年郑国利用秦、晋矛盾,说退秦国围郑之师,瓦解秦、晋联盟,保住了郑国的历史事实。 左传的文学价值很高,作者善于突出事物的重要环节,善于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复杂纷繁的过程。左传对战争的描写尤为出色,它注意从政治上分析各方力量,写出战争的性质和起因,并由此在开始便预示出战事的胜负。在叙述交战过程时则详略有致,曲折生动,形象逼真。左传还善于用精炼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细致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左传中有许多外交辞令也很出色。这些对后代的文学,特别是对叙事、议论的文字影响甚大。 本文烛之武的话虽系外交辞令,但说得透彻在理,实事求是,层层深入,简明得体,令人信服。与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危言耸听是不一样的。左传的作者能用少量文字把这些复杂曲折的意思记载得十分清楚,这种精炼的文笔很值得学习。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在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中,把握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把握说理透辟,善于辞令的语言特点。 二、整体感知 本文情节充满了波澜,起伏跌宕。虽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但毫无呆板之意。人物就是在这样的情节中展示不同的性格,外交辞令,叙事描写各尽其妙。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述故事情节 2、提问: 全文中心写了件什么事?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 (参考答案)全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军为中心。全文故事情节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秦、晋围郑,既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烛之武临危受命。郑国君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郑伯自责,情真意切感动烛之武,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决定只身见秦伯。进而阐述保存郑国,对秦的好处,利用秦晋的矛盾,指出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使秦国意识到与郑订阅盟约不助郑的危险。终于达到秦郑为盟有的结果。 烛之武奉命说秦,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但在说辞中表现的则是处处为秦国着想。使秦君易于接受。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强大国家的君主,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语言分寸,恰到好处,可见语言艺术达到的水平。 关于从本文的写作特点,看左传的文学价值。 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有二。其一,波澜起伏跌宕有序的情节展示。其二,说理透辟,善于辞令的语言。从这些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到左传较高的文学价值。左传写了 400 多次军事行动,著名的大战如城濮之战、殽之战、邲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等都写得非常出色。左传写战争,是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来展开的,把描写的重点放在战争的性质和起因、战前的策划和战后的影响等上,对战场的正面交锋则采用略写。这样写既写出了某种历史的必然,也有利于刻画人物。左传写战争也非常注意谋篇布局,情节曲折细致,文章波澜起伏,跌宕多姿。有时在紧张的气氛中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情节,使文气优游不迫,摇曳多姿。 左传是编年体的史书,但在文学上也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它善于刻画人物,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如郑庄公的阴险虚伪、老谋深算。而且随着历史事件的进展,也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如晋文公的成长就是。左传中描写的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善良正直或险恶邪僻,无不惟妙惟肖,宛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语言生动活泼,简洁精妙,达到着墨少而寓意繁的效果。左传作为一部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史书,既写了各国之间的交兵,也写了各国之间的外事来往。在写外事交往中,人物极擅外交辞令。殽之战弦高巧遇秦军的那段讲话,名为犒师,实为警告,迫使秦军不敢轻举妄动;孟明归国前明明是表示改日必将兴师报仇,却说“将报君赐”。有理有节、机智横生,往往使敌国折服。它语言简洁,叙事生动,而又变化万千。这一切,都显示了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左传无论对后代的史学或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史学上,司马迁继承并发展了左传的优良传统,写成了文史兼优的史记。司马光以左传为法,写出了著名的资治通鉴等。在文学上,左传对后代散文影响尤大,很多散文家都把左传视为文章的楷模。尤其唐宋以后,古文家取法先秦,多摹左传。小说家、戏剧家都从左传吸收营养,并从中吸取创作的素材。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总结全文,归纳文言知识,扩展知识。 二、整体感知 本文从秦、晋联合出兵围郑起,到秦、晋分别撤军离郑止,情节紧凑完整、波澜起伏,记叙简洁,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学习本文,就要着重领会以下几点: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 2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设计。 3有关古汉语常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以训练式,分类归纳有关古汉语常识 1通假字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句意是:秦国的外交使臣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物资粮秣等物。) (2)秦伯说。(说,同“悦”。句意是:秦穆公听了很高兴。) (3)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句意是:失掉了盟国,不是聪明。) 2古今异义词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一个代词“夫”与名词“人”表达:“那个人”之意。今常为一词,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亦去之。(去,离开。今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或过去的时间。)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今常用于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网篮等。句意是:秦国的外交人员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 3一词多义 封 (1)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2)肆其封(疆界,名词) 之(1)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2)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 (4)烛之武(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5)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其 (1)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 (2)吾其还也(表希望的语气副词) (3)以其无礼(郑国,代同) 以 (1)敢以烦执事(拿,介词) (2)以乱易整(用,介词) (3)以其无礼(因,介词) 4词类活用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作动词,作为边邑。句意是,越过别国而以远处地方为自己的边邑。) 既东封郑。(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面。句意是,既然晋国把郑国作为东西的疆界。) 肆其西封。(西,方位名词作定语,向西面。句意是:扩展它西面的疆界。)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句意是: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伤害他。) 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句意是:晋军屯驻在函陵。) 5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句意是:邻国的势力雄厚了,也就是您秦国的势力削弱了。) 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句意是:用自相冲突改变步调一致,不是威武。) (2)倒装句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句意是: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 佚之狐言于郑伯。(介词结构后置句,句意是:佚之狐对郑文公说。) (3)省略句 许之。(省略主语“烛之武”。句意是:烛之武应许了他。) 敢以烦执事。(“以”后省略了宾语“之”代亡郑的事。句意是:请拿此事麻烦您的左右。)总结、扩展 正确把握文言文的文意,并正确进行分析评价,就要掌握评价文意的方法和技巧。这是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这对准确地理解,分析和评价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了解作者生平及概况,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如作品的思想内容,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3从内容到结构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这是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对记叙性的文章,要重点搞清人物、事件,前因与后果,记叙与议论;对议论的文章,要把握文章的观点,正确理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4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具体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作品的思想意义。 如此,我们才能正确把握文意,并准确进行分析评价。布置作业 1写一段能表达人物个性的语言片断,要求 300 字左右。 2辨析下列多义词的意思。注意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若:1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3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说:1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 3秦伯说,与郑人盟(喜欢,高兴) 辞: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2停数日,辞去(告别) 3不辞劳苦(推托) 鄙:1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境)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微:1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 2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3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之:1辍耕之垄上(往,到) 2子犯请击之(他们指秦军) 3是寡人之过也(的) 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不译) 附: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国势严峻 秦晋围郑中心人物 临危授命 弃积怨担国忧 亡郑有利于晋 烛之武 说服秦伯 借秦立场 存郑无害于秦 离隙秦晋 郑秦结盟 大功告成 晋师撤离【背景材料】一、作者作品 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当然,也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十倍)。春秋和左传原本各自成书,到晋代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始把两书合在一起。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二、背景材料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曏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三、参考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18 勾践灭吴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通过人物的议论和对话来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2了解课文中古汉语现象,准确把握古汉语常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赏析文章的方法。 2古今异义词的准确识运用 三、德育渗透目标 从如下两点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去民之所恶,补民之所足”。只有实实在在地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才能成就大事业。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通过人物的议论和对话来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 难点;对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的把握。 解决办法 1了解春秋时代诸侯各国间的外交活动频繁,因而十分讲究外交辞令的背景。 2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点在于:或选中对象有的效矢;或软中带硬,硬中带软。要联系全篇,了解字词义中的内容。 疑点:国语的作者是谁? 解决办法 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说法不一,至今仍无定论。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也提到“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可见这一说法远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但后来也有不少人对这一说法持怀疑态度。从国语所记的范围来看,不是当时各国都有专篇,就是所记各国的人物与史实也都各有侧重,如齐语主要是写管仲辅佐桓公称霸的政绩。晋语突出记载晋公子重耳事迹。吴语、越语则围绕夫差与勾践争露来展开情节。由此看来,可能当时各国的史实均由史官记录下来,后来有人在这些丰富的资料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在材料上有所取舍、集中,在文字上也进行了加工润色,比较合理的看法,国语的作者大约也和左传一样,应该是战国早期某个熟悉历史掌故和了解各国情况的人。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2)了解国语一书。 2课内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时安排: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背景知识及作家、作品。2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勾践灭吴是国语里最精彩的篇章之一,记叙的是勾践退保会稽,向吴国请和以后,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略,富国强兵,终于灭吴的故事。这是我国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件事。 2时代背景 这篇文章选自国语的越语上篇。春秋时的吴、越两国,虽然国土相接,但在历史上却一直是“仇雠敌战之国”。在连年的互相征伐与厮杀中,双方互有胜负。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打越国,结果吃了败仗,伤重而亡。其子夫差即位,誓报父仇,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越王勾践率领败残人马退守会稽山上。本篇就是从这里开始记载,直至勾践灭吴为止。 3有关国语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一卷。全书按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公国编次,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后五百余年的史事。 国语包括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除了周语、郑州涉及到西周事外,其余都是依照春秋时的诸侯国别来记述各国史实的。 国语的思想比较驳杂。它重在记实,所以表现出来的思想也随所记之人、所记之言不则而各异。如鲁语记孔子语则含有儒家思想。齐语记管仲语则谈霸术。越语写范合尚阴柔、持盈定倾、功成身退,带有道家色彩。国语与左传史记不同,作者不加“君子曰”或“太史公曰”一类评语。所以作者的主张并不明显,比较客观。就文学价值说,国语虽不及左传,但比尚书春秋等历史散文还有所发展和提高,具体表现为:(1)作者比较善于选择历史人物的一些精彩言论,来反映和说明某些社会问题。如周语“召公谏厉王止谤”一节,通过召公之口,阐明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著名论题。(2)在叙事方面,亦时有镇密、生动之笔。如晋语记优施唆使编姬谗害申生,吴语和越语记载吴越两国斗争始末,多为左传所不载,文章波阑起伏,为历代传诵之名篇。又晋语记董叔将娶于范氏,似绝妙的讽刺小品。(3)所谓朝聘、飨宴、辩洁、应对之辞,有些部分写得较精练、真切。如“召公谏厉王止谤”一节,召公把人民的力量比作水,指出对待百姓的批评言论,不能堵塞,只能宣导,否则水变堤溃,政权就有被推翻的危险。说理形象化,含意深刻。又如齐姜与子犯谋遣重耳”一节,让重耳与子犯的对话,幽默生动。重耳的恼怒,子犯的诙谐,通过对话跃然纸上,读来如睹其人。国语不但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就其所体现出来的思想观点,有许多方面在当时也都是有进步意义的。在子常问蓄华聚马斗且论其必亡中描述了人民生活的痛苦;在召公谏厉王止谤中发出了“民不堪合矣”的呼声。在不少文章中,强调“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展示了阶级的对立和人民力量的认识和重视。但也有很多鬼神的记述,历史局限性较大。 4主要人物介绍 文章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主要通过人物的议论和对话来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尽管作者只是对事件进行客观的叙述和描写,对人物的对庆也没有加以任何褒贬,但设及到为人物形象却异常鲜明。伍子管的忠正不阿,直言敢谏;伯额的贪婪好色,招奴纳贿;夫差的昏庸无能,目光短浅,刚腹自用;勾践的抚恤国人,厉精图治,均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5本文学习的知识点 (1)注意古今异义词的准确运用。 (2)准确分辨一词多义的词。 (3)注意词类活用的现象。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的过程。 预习课文 (1)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 (2)借助阅读的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标出课文的结构层次。 2导入新课 (1)介绍作家、作品 (2)介绍时代背景 (3)扫除阅读中的障碍,学生提问题,教师回答 (4)讨论课文内容,提问。 全文是怎样安排情节的? (参考答案)本课文按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始“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写群臣携于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第二部分(从“勾践况于国人曰”“民俱有三年之食”)写勾践抚恤国人,卧薪尝胆,厉精图治,以期报仇雪耻。 第三部分(从“国之父兄请日”结束)写越国同仇敌汽,一举灭吴。 文章叙事清晰,有选择地写了勾践为灭吴所做的主要准备工作。在叙事中揭示了勾践灭吴的道理。同时刻化了他败而不馁,能屈能伸的坚忍性格,展示了一个善于团结国人富国强兵的政治家形象。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饱蘸感情的笔墨,形象地再现了越国君民上下一心誓雪国耻的动人情景:“父逸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这正是深化主题,即:谁能够得到人民的倾心支持,谁就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可见文章深刻的思想意义。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通过分析人物具体生动的言行,把握人物性格。 2对外交辞令的鉴赏。 二、整体感知 本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外交辞令巧妙传神,在锤炼语文方面讲究字约义丰,阅读中注意赏鉴。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述故事情节。 2围绕重点、难点讨论,教师小结。 讨论题 1人物的性格是怎样通过情节展示出来的?文章又是怎样通过对话,和作者的叙述刻画人物性格的? (参考答案)一篇注重刻画人物形象的历史散文,它需要借助历史人物的有代表性的言论行动,揭示其本质特征,勾践灭吴正是如此,文章开始,作者以简练的笔法写出了越兵溃败,危在旦夕的形势和越国君臣执于相谋的情景。勾践事急而求谋臣,紧张却不慌乱。文种未献良策却无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责备君王平日没有培养谋臣武将以备用,然后提醒勾践:兵败于会稽山,才求谋臣相助,未免太迟了吧?勾践的答对更为出色:有幸听到您这番金玉良言,哪里会感到太迟了呢!国家有难,文种挺身而出,于责备君王之中隐见其忠贞和自负,不愧为治乱之贤臣;临危不乱,冷静地采纳忠言,勾践也不愧为明智之君主。这样的明君贤臣执手相谋,不难熔铸出克敌制胜的法宝。 作者通过人物议论和对话,使勾践的形象深沉而丰满。他不是什么复仇者,而是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政治家。因为他胸怀大志,才能够处变不惊。因为他知人善会,才能够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因为他不忘国耻,要成就大业,才能够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卑事仇敌而面无温色,抚慰百姓而痛切自责。在“十年生聚”的温岁月里,他明白了许多道理,因而善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当然,他毕竟是春秋时代的统治者,“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也是很自然的。在作者的笔下,大夫文种的形象也很鲜明。 在外交斗争中,文种采用的方法是:先用谦卑恭顺的措辞来增添吴王夫差的骄矜之气,然后软中带硬地陈述利害得失以显示越国上下刚毅坚定之决心,从而奠定了“行成于吴”的基础,使国家转危为安。尽管吴国忠臣伍子骨进谏之言很有说服力,怎夺吴王听不进去,议和之大局已无法改变,因而越方略施小计,行贿于吴国佞臣太宰酷,就顺利地金蝉脱壳而去矣!人物性格跃然纸上。 2对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的把握 (参考答案)诸侯时代,诸侯各国间的外交活动频繁,因而十分讲究外交辞令。勾践灭吴就兼有两者之长。总观全篇均达到了字约义丰的标准。只有外交辞令,确实是妙传神。 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华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惟君左右之。 这段话是文种“行成于吴”时说的,极尽卑躬屈膝之能事,把对方捧到天上,把自己摔到地下,骄横的吴王夫差听了更加骄矜得意,自然就不必杀尽这些俯首帖耳、甘愿任人摆布的臣服者了!其实这番话当然不是越国君民甘心清愿地说出来的,更不是文种的本意。这番甜言蜜语无非是迷魂汤而已。一般人都能识破。而好大喜功的人无不喜欢这类奉承。这段话之所以巧妙就在于它有的放矢,选中了对象。 紧接着上面这段甜言蜜语之后的一段软中带硬、硬中有软的外交辞令理为传神。 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李,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 这段话也是文种说的。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说:吴王如果不饶恕越国的君民,那么将有全副武装的名兵士候您(字面上是伺候,实际上是拼死战斗),那岂不是伤害了您所钟爱的越国兵士了么?明是要与吴国拼命使双方都有损失,却偏偏说吴国的损失还包括他们杀死的越国兵士,因为越国兵士也是吴王所钟爱的啊!说恭维别人的话,说到了这般光景,真是说到家哩!总结、扩展 勾践灭吴通过越王勾践在战败以后,忍辱求和,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政策,富国强兵,最后打败吴国的故事,深刻指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不仅要有正确的战略战术,更主要的是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的背向。文章也歌颂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可贵精神。 勾践灭吴总结的历史经验教训是相当深刻的,细想想,对于今天有那些借鉴。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总结全文,概括写作特点,归纳古代文化常识,扩展知识。 二、整体感知 勾践灭吴在以朴实无华而著称的国语中别具风采。它不仅仅是一篇真实的历史的记录,有着深刻的历史教训供后人借鉴;而且还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有感人的艺术想力。作者运用详略得当,使文中所历时长达20年的历史,脉络清楚,主题突出,人物形象鲜明,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巧妙地把关,越两国加以比较,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如最后,写夫差向勾践求和,其语调、内容与文始文种代表越王向夫差求和时的话基本相同,人们自然会想到,曾几何时,吴、越的地位已有彻底变化,人们也注意到,二者求和的心清是完全不同的。文种的求和,是越国君臣的深思熟虑,是权宜之计,是兴越灭吴的准备。夫差的求和是一时的苟且偷生,两厢比较夫差自然相形见细。另外上,文中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也确别具风采。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以训练式,分类归纳古汉语常识。 1通假字沈金玉于江 沈同“沉”,句意是,把金玉宝物都沉到江里。仇雠敌战之国也 雠同“仇”,句意是,是互相仇视、敌打、交战的国家。不可失也已 已同“矣”,句意是,不可以失掉。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娶”。句意是,规定青年男子不许娶老年妇女。将免者以是 免“娩”,生育,临产。句意是,妇女将要临产时向官府报告。公令毉守之 毉“医”。句意是,官家就派医生看护她生产。絜其居 絜“洁”。句意是,收拾干净他们的住所。吾请达王甬,句东 句“勾”。句意是,我请求把你送到市,旬以东的地方。而为弊异宸宇 弊“敝”。句意是,做吴国的庇护者。 2古今异义词敬得闻子大夫之言 子,尊称。现常用于人的通称,或专指儿子。句意是,如果能够听到大夫您的话。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去,离开。现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或过去的时间。句意是,夫差与文种达成和议而离开了越国。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中原,原野之中,现常用于“中原地区”。句意是,因而使百姓的尸骨暴露在荒野之中。寡人请更 请,请允许我。现常用于请别人如何。句意是,请允许我改正。丈夫二十不娶 丈夫,男子。今常用于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句意是,男子二十岁还不娶媳妇。生丈夫 丈夫,男孩。今常用义同前“丈夫”句。句意是生男孩。十年不收于国 国,指国内人民。今常用于“国家”或“代表国家的”。句意是,十年不向人民征收赋税。贫病者纳官其子 病,贫病,贫困。今用于“得病”等。句意是,贫困的人把他们的儿子送人官府,给以禀食,加以敬养。爪牙之士 爪牙:勇敢的,今为贬义,比喻坏人的党羽。句意是,勇敢的将士。孰是吾君也 是,这个,代词。现代为肯定判断词。句意是,谁能象我们国君这样好啊。吾将残汝社稷 社稷,国家。现今“社”与“稷”是两个词。“社”为“社会”“社交”等,“稷”只有古义。越君其次 其,代吴国,次,舍,驻。今用于“次第较后”,“次要的地位”等。句意是,请越君到吴国来驻扎吧。 3一词多义 子 必哭泣葬理之如其子(嫡子)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尊称) 丈夫 丈夫二十不娶(男女) 生丈夫(男孩) 已 不可失也已(同“矣”,了) 今已服矣(已经) 之 三江行之(代间代吴国与越国)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代词,代地) 勾践之地(助词“的”) 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律师事务所助理合同审核与管理协议
- 高端影视作品拍摄移动摇臂租赁及技术培训合同
- 体能训练机构青少年体能发展服务合同
- 心理咨询服务与心理产品研发合作长期协议
- 外企中国区财务总监任期及绩效评价合同
- 技术咨询与市场调研补充合同
- 高端商务区房产使用权及高端商业运营合作协议
- 网络文学有声剧制作配音棚租赁服务合同
- 高新技术生物医药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合同
- 《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课件》
- 模拟法庭的剧本
- 保险行业保险理赔风险管理方案
- 外研版英语三年级下册期中测试卷 (4)及答案
- 快速充电过程中的能量回收技术研究
- 2024年中国窝沟封闭剂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DB5329∕T 113-2024 漾濞泡核桃机械化初加工技术规范
-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沉浸式学习让你学习更高效课件高二下学期高效学习主题班会
- 国家开放大学《管理信息系统》大作业参考答案
- TCAICC 001-2024 张家界莓茶质量等级评价
- 人教版一下数学克的认识公开课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