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ppt_第1页
职业卫生.ppt_第2页
职业卫生.ppt_第3页
职业卫生.ppt_第4页
职业卫生.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卫生 职业病防治法 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于2001年10月27日闭会的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4次会议通过 国家主席江泽民签署第60号主席令予以公布 于2002年5月1日起实施 立法目的 预防 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 防治职业病 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 促进经济展 它的出台也是应对wto的一个积极步骤 基本结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分总则 前期预防 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 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病人保障 监督检查 法律责任 附则等七章 共79条 劳动者享有的七项权利 1 获得职业卫生教育 培训2 获得职业健康检查 职业病诊疗 康复等职业病防治服务3 了解作业场所产生或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危害后果和应当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 4 用人单位必须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防治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5 对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 法规以及危及生命健康行为提出批评 检举和控告6 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没有职业病防护措施的作业7 参与职业卫生工作的民主管理 建设项目实行职业卫生预评价制度 1 在建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 建设单位应当对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工作场所和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进行评价 确定危害类别和防护措施 并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报告2 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所需费用要纳入工程预算 防护工程与主体工程做到 三同时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 1 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 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 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病人依法享有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待遇和工伤保险待遇 2 生产作业场所存在职业有害因素 可危害劳动者的健康 严重可致职业病3 职业卫生包括职业病的预防和诊治4 职业病的预防是对作业场所的有害因素进行识别 评价 控制 运用工程技术 卫生保健 个人防护和管理的措施防止有害因素损害劳动者的健康 5 职业病的诊治是对职业病患者 或疑似患者 进行诊断 治疗和康复6 国家卫生部与劳动社会保障部印发的 职业病目录 中共列出法定职业病十类115种 职业病十类115种 一 尘肺13种二 职业放射性疾病11种三 职业中毒56种四 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5种五 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3种六 职业性皮肤病8种 七 职业性眼病3种八 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3种九 职业性肿瘤8种十 其他职业病5种 导致职业病的有害因素 1 生产工艺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 化学因素 生产性粉尘 生产性毒物 2 物理因素 不良气象条件及异常气压 包括气温 湿度 气压过高过低 强热辐射和有害气流 噪声与振动 电磁辐射 包括电离辐射 放射性辐射 和非电离辐射 高频 超高频 微波 红外线 激光 紫外线 3 生物因素 使人致病的病毒 细菌 微生物等生物体2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 过强的劳动强度gbz2 2002中将体力劳动强度分为四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劳动强度 分别表示劳动强度最轻 中等 重 极重 体力劳动强度指数 体力劳动强度的大小是以体力劳动强度指数来衡量的 体力劳动强度指数由该工种的劳动时间率 平均能量代谢率 体力劳动方式等因素构成的 2 过长的劳动时间 3 不合理的作业方式 4 设计不合理的设备 工具 3 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 自然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2 工艺环境产生的有害因素 3 人工环境产生的有害因素 4 厂房设计和设备布局不合理产生的有害因素 4 有害因素的来源 来自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设备 物料 工艺过程和自然界以及伺养的动物 5 对人体的主要危害 1 粉尘可致尘肺病及呼吸系统疾病 尘肺病是一种不可逆和进行性疾病 2 毒物可致职业中毒 严重可致死 以及皮肤损害 3 高温 强热辐射 高湿可引起中暑 4 噪声可致听力损害 严重可致聋我国于1980年1月1日公布并实施的 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 规定 工作地点噪声容许标准为85分贝 a 另规定接触噪声不足八小时的工作 噪声标准可相应放宽 即接触时间减半容许放宽3分贝 a 但无论接触时间多短 噪声强度最大不得超过115分贝 a 5 电离辐射可致放射性疾病 严重可致死 6 非电离辐射主要是损害眼 中枢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 以及皮肤损害 7 毒物及放射性辐射可致癌 遗传基因突变和胎儿损害 8 生物因素可致急性传染病 严重可致死 以及过敏反应 6 有害因素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条件 1 有害因素对人体的作用条件主要有接触机会 接触方式 接触时间 接触浓度 强度 接触机会是产生伤害的前提 接触时间和接触浓度 强度 共同决定接触剂量的大小 剂量越大 伤害越大 2 人体对有害因素的耐受能力主要与性别 年龄 健康状况 营养状况 遗传缺陷等有关 3 当作用于人体的有害因素的剂量超过了人的耐受能力就会对人造成伤害 7 影响危害程度的主要因素 1 作用人体的剂量 2 体力劳动强度 3 有害因素的形态 4 进入人体的途径和作用部位 5 有害因素固有的危害性 6 有害因素的联合作用 7 人对有害因素的耐受力 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控制 1 通过工程技术措施控制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浓度 强度 1 工艺措施 2 合理布局 3 密闭措施 4 通风措施 5 隔离操作 2 通过个人防护措施控制有害因素直接作用于人体的浓度 强度 3 卫生保健措施 1 健康检查 2 增强体质 提高防病能力 3 倡导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4 配备现场医疗救护 4 组织管理措施 1 按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设立职业卫生管理组织 配备专业技术人员 2 落实职业病防治责任制 3 健全各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 4 进行职业卫生教育 增强劳动者防范有害因素危害的能力 5 加强生产现场的检查 督促劳动者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及时发现职业危害事故隐患并及时消除 6 定期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和评价 7 建立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 8 制定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配备救援装备和人员 防火防爆 一 燃烧 爆炸的发生条件和类型 一 燃烧发生的条件1 燃烧的化学本质燃烧是放光放热的激烈的氧化反应 放热是燃烧的重要特征 燃烧的三个特征 1 氧化反应2 反应速度快 剧烈3 放出大量热和光 2 燃烧发生的条件 1 同时具备燃烧的三要素 即可燃物 氧化剂 助燃物 点火源2 燃烧的三要素都有足够的数量3 燃烧的三要素彼此相互作 燃燒四要素說 1 可燃物 燃料 2 氧氣 助燃物 3 熱能 溫度 能量 4 連鎖反應 可燃物 熱能 助燃物 連鎖反應 燃烧失去控制便是火灾 火灾带给人类的是痛苦和灾难 据统计 全国 2006 共发生火灾222702起 死亡1517人 受伤1418人 直接财产损失784468411元 与2005年相比 起数减少13239起 下降5 6 亡人减少983人 下降39 3 伤人减少1090人 下降43 5 损失减少581565589元 下降42 6 东莞去年1 6月份 全市共发生火灾301起 死亡5人 伤14人 直接经济损失96 3万元 2006年8月20日 东莞横沥某台资厂发生大火 死亡2人 伤13人 3 防火灭火的基本原理 防火 防止燃烧条件的形成灭火 破坏已经形成了的燃烧条件1 不同时具备燃烧的三个要素2 燃烧的三要素不具备足够的数量3 燃烧的三个要素不相互作用 4 燃烧的形式 1 分解燃烧 可燃固体 2 扩散燃烧 可燃气体 3 蒸发燃烧 可燃液体 可升华的固体 4 表面燃烧 可燃固体 二 燃烧的类型与相应的火灾危险性指标 1 点燃与燃点1 点燃又称强制着火 是指可燃物的局部在点火源作用下起火 移去火源后不熄灭而能从局部蔓延开去的燃烧 2 燃点可燃物质发生点燃的最低温度 是衡量物质火灾危险性的一个指标 燃点越低表明物质越容易着火 火灾的危险性越大 2 自燃与自燃点 1 自燃是指可燃物质因受热升温而不需外部明火作用就能够自发起火的现象 包括受热自燃和自热自燃 2 自燃点可燃物质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物质的自燃点越低 发生起火的危险性也越大 3 闪燃与闪点 1 闪燃指可燃液体蒸发或可燃固体升华而在其表面产生的可燃蒸汽 遇到火源产生的一闪而灭的燃烧 2 闪点可燃液体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闪点越低 说明物质越容易发生闪燃 火灾危险性越大 3 可燃液体的闪点与燃点的区别在燃点时 燃烧的不仅是蒸汽 而且还有液体 移去火源后能继续维持燃烧 在闪点时 燃烧的只是液体已经挥发出来的蒸汽 一闪即灭 4 可燃液体的分类 gb16 87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将可燃液体分为三类 甲类可燃液体 闪点小于28 乙类可燃液体 闪点介于28 至60 之间丙类可燃液体 闪点大于或等于60 三 爆炸现象及分类 1 爆炸的分类物质由于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或生物变化在瞬间释放出大量气体和能量 引起压力急剧上升的现象 按能量的来源爆炸分为物理爆炸 化学爆炸和核爆炸 2 化学爆炸 形成化学爆炸的必要条件 1 存在可燃易爆物质2 可燃易爆物质与空气混合并达到爆炸极限形成爆炸性混合物3 爆炸性混合物在火源的作用下 3 爆炸极限 能够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叫爆炸极限 能够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叫爆炸下限 能够发生爆炸的最高浓度叫爆炸上限 浓度在下限与上限之间 遇火即可形成爆炸 对于可燃性气体当低于爆炸下限或高于上限都不能形成爆炸 但是对于可燃性粉尘 只要高于爆炸下限即可形成爆炸 爆炸上限无实际意义 4 爆炸的本质及与燃烧的区别 1 爆炸的本质 反应速度极快 在瞬间完成的燃烧 2 差别 可燃物与氧化剂预先混合再点火则发生爆炸 先混后烧 可燃物与氧化剂边混合边燃烧则是稳定的燃烧 边混边烧 火源之種類 1 明火2 高溫表面3 摩擦撞擊4 化學能5 電能6 靜電7 絕熱壓縮8 光能9 輻射能 5 最小点火能 指爆炸性混合物起火时所必需的最小能量 对于可燃气体 最小点火能通常为1mj以下 约0 02mj对于可燃粉尘 最小点火能通常为10 100mj1kw h 3600000j 四 受压容器爆炸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 1 受压容器爆炸的发生条件1 容器的耐压强度达到要求 但容器内压力异常升高2 容器内压力在正常工作状态下 但容器的耐压强度不足 2 受压容器爆炸的危害 1 容器内为无毒 不燃的惰性气体时发生一次爆炸 物理爆炸 2 容器内为可燃物时则还会发生二次爆炸 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3 容器内为有毒物时还会形成中毒 污染环境 3 预防受压容器爆炸的措施 1 正确设计 制造 维修以保证其耐压强度合格2 装设过压保护 温度控制 监测报警等安全装置3 正确操作 控制工作温度和环境温度 控制工艺过程防止压力异常升高4 定期检验 及时发现隐患 更换安全失效设备 五 防火防爆的基本对策措施 火灾的预防 首先是防止灾害的发生 其次是防止灾害的扩大 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1 控制可燃物消除燃烧爆炸的物质条件1 采用火灾危险性小的工艺 物料2 控制用量3 隔离储存 4 设备密闭5 厂房通风6 监测报警7 惰性保护8 控制工艺参数 2 控制点火源消除燃烧爆炸的能量条件 1 电火源 电光源 短路 接触不良 电弧 雷电2 化学火源 明火 化学反应生成热3 热火源 高温物体 太阳辐射 阳光聚焦 焊渣4 机械火源 摩擦发热 撞击火花 绝热压缩 六 灭火的基本方法和常用灭火剂 1 灭火的基本方法1 隔离法 去除可燃物2 窒息法 去除助燃物3 冷却法 去除着火源4 化学抑制法 切断连锁反应 2 常用灭火剂的灭火作用及适用范围 1 火灾的分类a类火灾 普通可燃固体燃烧形成的火灾b类火灾 可燃液体燃烧形成的火灾c类火灾 可燃气体燃烧形成的火灾d类火灾 可燃金属燃烧形成的火灾电气火灾 带电物体燃烧形成的火灾 2 常用灭火剂的灭火作用 水起冷却作用 遇水发生反应的物质 如金属钠 钾 电石 磷化锌 油类的火灾和带电火灾不能用水 散聚的可燃粉尘着火不能用直流水扑救 水可用于a类火灾 滅火器 化學泡沫滅火器係以倒轉式作動之方法進行滅火 適合於油類火災使用 滅火器 蓄壓式水成膜 機械泡沫 滅火器對油類火災可以發揮及加之滅火能力 使用水成膜泡沫滅火劑 泡沫灭火剂起隔离作用 水溶性可燃液体有消泡作用不适用于泡沫 带电火灾不能用泡沫 遇水发生反应的物质不能用泡沫 泡沫灭火剂可用于a类和油类火灾 滅火器 二氧化碳滅火器具有冷却 窒息效果可供電器火災使用 因以氣體滅火 對事務精密機器不致造成影響 二氧化碳起窒息作用 只能适用在密闭环境用 煤炭着火不能用 可用于b类 c类及600v以下的带电火灾和文物 档案 精密仪器等不能污损的a类火灾 滅火器 乾粉滅火器乾粉 abc 具抑制 窒息效果及迅速滅火特性最適合油類火災 汽油 煤油等 之搶救 10型 20型 輪架式 干粉灭火剂起化学抑制作用 bc干粉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 可用于b类c类和50kv以下带电火灾 abc干粉主要成分是磷酸氨盐 除b类 c类外 还可用于a类火灾及带电火灾 bc干粉和abc干粉是不相容的灭火剂 二者不能共用 bc干粉具有消泡作用 不能与泡沫共用 上述灭火剂都不能适用于金属火灾 d类 d类火灾须有专门的金属火灾灭火方法 这里不述 3 灭火器的选用1 a类火灾 水 泡沫 abc干粉 但这些灭火剂会造成污染 2 b类火灾 干粉 二氧化碳 泡沫 油类可用 但水溶性可燃液体不能用 3 c类火灾 干粉 二氧化碳 4 带电火灾 干粉 二氧化碳 四氯化碳 5 d类火灾 金属专用灭火剂或干泥砂掩埋 滅火器 蓄壓式強化液滅火器適合廚房或油類火災使用 具有抗凍性能 不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