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踩踏事故预防与对策分析.doc_第1页
校园踩踏事故预防与对策分析.doc_第2页
校园踩踏事故预防与对策分析.doc_第3页
校园踩踏事故预防与对策分析.doc_第4页
校园踩踏事故预防与对策分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校园踩踏事故预防与对策分析何柳摘 要 本文主要针对近些年校园踩踏事故的特征与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预防踩踏事故发生的应对措施,并进一步分析了发生踩踏事故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为学校等相关部门预防和处理踩踏事故提供方案。关键词 校园踩踏事故 应急预案 自救措施 对策分析一、引言踩踏事故是指在人员相对密集的场所如体育场馆、影院、酒吧、学校、狭窄的街道、楼梯等由于现场秩序失去控制,发生拥挤、混乱,导致大量人员被挤伤、窒息或踩踏致死的事故。中小学校园踩踏事故易造成群死群伤,其受害主体大多为学生,受社会关注广泛且敏感性强,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2013年2月27日,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薛集镇秦集小学发生踩踏事故,造成4名孩子死亡,7人受伤。2009年12月7日,湖南省湘乡市私立育才中学发生伤亡惨重的校园踩踏事件,造成8人罹难,26人受伤。2009年11月25日,重庆彭水县桑柘镇中心学校下午放学时,发生拥堵、踩踏,造成5名学生严重受伤,数十人轻伤。2006年11月18日,江西都昌县土塘中学发生踩踏伤亡事件,造成6人死亡,39名学生受伤。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1月到2009年12月,我国中小学校园踩踏事故40多起,死亡人数达70多人,740多人受伤。近些年,中小学校园踩踏事故频发,严重威胁着在校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如何预防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保障学生的安全,是教育部门和广大中小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二、中小学校园踩踏事故特征与原因分析1.通过对近些年发生的中小学校园踩踏事故进行分析,发现该类事故具有以下特征:1.1随机性,即事故的发生往往具有随机性。事故的诱因需要各种危险因子进过长时间的酝酿过程才发生。因此,在事故的预防阶段,在思想上要保持警惕,平日做好预防工作,破坏诱发因子的结合。1.2复杂性,即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校园踩踏事故通常是组织系统内部因素、外界条件和人为角色三者合力的产物,这就要求预防校园踩踏事故要从多方面着手,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学校人数严重超编;疏散的人数上限远远低于该校学生人数;楼梯间无照明设施等硬件安全隐患等。1.3群体性,即校园踩踏事件一般是群体事件。从以前发生的校园踩踏事件看,伤亡人数大,受到的社会关注大,影响恶劣。1.4危害性,即校园安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因此,事故后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干预是非常必要的。1.5敏感性,即事故的发生容易引起社会的许多消极影响。如不能及时处理,会使问题的解决难度增加。2.通过对中小学校园踩踏事故原因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校园硬件设计不合理。2012年1月1日起新实施的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共分十章,以下简称标准,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场地和总面积,教学用房及教学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和生活服务用房,主要教学用房及教学辅助用房面积指标和净高,安全、通行与疏散,室内环境,建筑设备。与楼道疏散设计相关的主要是第八章“安全、通行与疏散”。标准第八章分别从建筑环境安全、疏散通行宽度、校园出入口、校园道路、建筑物出入口、走道、楼梯、教室疏散八个方面做出规定。现行的绝大多数教学楼都是在2012年以前建成,建设标准按照1987年10月1日颁发的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在校园规划疏散模式,走道、楼道净宽度,防滑标准,教学楼层数与楼层面积与现行标准相比都存在一些安全隐患。而新标准不仅对教学楼的建设进行了具体的量化,更体现了不同阶段学生的智力因素差异,比如:规定各类小学楼梯踏步的宽度不得小于0.26cm,高度不得大于0.15cm,而各类中学楼梯踏步的宽度不得小于0.28cm,高度不得大于0.16cm。2.2校园安全设施维护以及使用存在欠缺。本文提到的几起安全事故多是由于楼道、过道狭窄,不符合国家标准,在楼道照明设施、防滑设施以及栏杆维护不及时、在紧急情况下缺少应急提示以及缺少应急预案等都是造成危险发生的重要因素。2.3 校园安全教育不足。校园踩踏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中小学生自身对事故认识的不到位,深层次原因是学校安全教育不足。中小学生正是学习的重要时期,学校和家长重视学生成绩,缺少对安全方面的重视,在出现危险的时候学生不知道如何处理,又无法与后面的学生进行信息交流,极易引起学生出现哭喊、恐惧、绝望等心理,在本能求生欲望的驱使下,进一步导致拥挤的加剧,造成严重的后果。2.4缺少应急预案。学校缺少预测潜在事故发生的预案以及具体安排,如:突发地震,突然停电等有可能造成在校人员危险的突发情况。三、预防踩踏事故发生的措施中小学安全工作指南专题七对如何预防踩踏事故提出了三条建议,即:加强内部安全管理;开展安全教育;加强检查,完善设施体系。结合中小学安全工作指南与各中小学管理经验,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3.1“软硬”结合防踩踏3.1.1 硬件建设标准化,即学校各种设施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建设。3.1.2硬件维护常态化,即学校的各种设施要定期进行检查、维修,保证各种设施的正常、安全的使用,并设置安全警示标识,排除各种安全隐患。3.1.3 教室安排人性化,即将低年级学生安排在底楼或较低楼层,减小楼梯、楼道的通行压力。3.1.4校园管理责任化,即安排教师值班,在出现楼梯照明设施损坏或停电等情况,及时打开应急照明设备并在现场进行疏导,保障出现突发情况有人在岗。3.2安全教育系统化中小学校园安全教育包括对教师和学生的教育,学校多一次安全教育,学生就多一份安全保障,认真开展中小学安全教育,提高在校师生的安全意识,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护、自救、逃生和报警的方法,对于减少和避免校园安全事故起到了很大的保障作用。3.2.1建立学校安全文明建设应急小组,制定和落实校园拥挤踩踏事故应急预案。将拥挤踩踏事故纳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范围,建立和健全全方位的管理制度和楼道值班制度,责任到人,严格责任追究制,建立安全事故隐患“举报箱”,及时处理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将安全建设纳入班级考核当中。3.2.2定期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定期举办安全教育专题讲座,观看专题视频,邀请相关部门来校进行讲解安全知识,比如消防部门、公安部门等。切实开展实战演练,比如上下楼梯靠右行、有序上下楼等,增强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主题班会、黑板报等,建立学生监督机制等,加强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3.3校园集体活动调整,避免拥挤。各中小学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学校集体活动时间,减少或错开全校同一时间集体活动人数,避免学生拥挤。2006年11月18日晚,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土塘中学初一年级学生在上完晚自习下楼时,发生拥挤踩踏事件,造成6名学生死亡,39名学生因受惊吓或受伤被送往医院观察治疗。2006年11月20日,国务院召开关于加强全国中小学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关于近期一所小学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的紧急通报,针对广大农村学校教学楼中楼梯数量少、学生多的学校,可采取分班下课、有序错峰等方式,保证学生上下楼梯的安全。四、发生踩踏事故时的应对措施学校一旦发生踩踏事故,要立刻采取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小事故对学生的伤害。4.1学校要立即启动学校拥挤踩踏事故预案。迅速拨打120,110电话呼救,抢救受伤人员,快速疏散现场人员,防止事故再次发生,在医护人员到来前,用科学的方法采取自救和互救,并向上级部门报告,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4.2学生身处踩踏险情的自救措施。置身于拥挤的场所,要时刻保持警惕,当面对惊慌失措的群体时,要保持冷静。首先,要清楚安全出口的位置,有目标的脱险。其次,当自身已经陷入混乱时,要远离有玻璃的地方,以免受伤。再次,双脚站稳地面,抓住周围稳定的物品,听从疏散者的指挥,有序撤离,如果出现踩踏现象,要及时拨打电话寻求帮助。如果已经身处危险,用两手十指交叉相扣,护住后脑和后脑部,两肘向前,护住双侧太阳穴,双膝尽量前屈,护住胸腔和腹腔内的重要器脏,侧躺在地。4.3事故的善后处理。踩踏事故发生后学校要做好各项善后处理工作。参考文献1 寇丽平群体性挤踏事件原因分析与预防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21(4):16-22 2 单学强,苏国锋 中小学校园踩踏事故统计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04(4):165-1703 周祖磊基于危机管理理论的中小学校园踩踏事故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J科协论坛,2011(1):186-1874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M,20125 中华人民教育部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